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证券周刊43期吴新竹文章内容

证券周刊43期吴新竹文章内容

发布时间:

证券周刊43期吴新竹文章内容

《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中国证监会惟一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刊物;1997年创办《证券市场红周刊》;在国家统计局1998、1999、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中阅读率排名第一;曾被美国期刊协会评选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在中国证券类杂志市场占有率超过80%。《证券市场红周刊》现已成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财经信息服务集团和证券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国内最大的证券培训学校——红学堂。

看看纸刊也行,新股民只需要去开户充钱就可以,但是你接下来要走大路还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跟对政策的把握能力,那么会头破血流,推荐你去大的股票论坛学习下。

这个周刊靠谱。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一家有实力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其内容主要集中于证券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知识的专业分析师们精心撰写的文章,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证券市场红周刊立足于投资者需求,倡导理性与价值投资。以“帮助投资者建立起自主、科学、专业的投资系统”为己任,普及投资理念、方法和法律知识,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没落的传统纸媒, 依靠所谓的信息披露牌照 找上市公司要广告费活着的公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没流量,没影响力,没人才。没服务。更没人看,据说这样的公司广告费一年能收入上亿。。。哎 更具体可以企查查收着上市公司钱,还要说上市公司的事,韭菜们懂了么?

红皮证券期刊

《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中国证监会惟一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刊物;1997年创办《证券市场红周刊》;在国家统计局1998、1999、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中阅读率排名第一;曾被美国期刊协会评选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在中国证券类杂志市场占有率超过80%。《证券市场红周刊》现已成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财经信息服务集团和证券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国内最大的证券培训学校——红学堂。

没落的传统纸媒, 依靠所谓的信息披露牌照 找上市公司要广告费活着的公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没流量,没影响力,没人才。没服务。更没人看,据说这样的公司广告费一年能收入上亿。。。哎 更具体可以企查查收着上市公司钱,还要说上市公司的事,韭菜们懂了么?

证券交易呀!

证券市场周刊与红周刊共同点有两个,一.同属于财讯传媒集团下属期刊;二.都是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期刊。但两者因受众定位不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红周刊侧重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技术分析(K线、量价比等),而证周侧重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财报)。选哪种要看你是否信奉有效市场假说,且偏重于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还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了,呵呵财经杂志的报道范畴更多、更全面,与以上两种杂志可比性不强,市场上同类型杂志为《新世纪周刊》,两者报道范围除证券、经济相关外,还涉及政治、改革、民生、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如果说红周刊和证周更侧重于定量分析的话,那财经和新世纪就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经济观察报知之不多,故不在此评论。建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刊物两手抓。

证券市场红周刊网站编辑

没落的传统纸媒, 依靠所谓的信息披露牌照 找上市公司要广告费活着的公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没流量,没影响力,没人才。没服务。更没人看,据说这样的公司广告费一年能收入上亿。。。哎 更具体可以企查查收着上市公司钱,还要说上市公司的事,韭菜们懂了么?

《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中国领先的证券信息提供商、出版商和服务商,总部位于北京,旗下拥有杂志、电子出版物、教育培训和互联网服务等业务。《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中国证监会惟一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刊物;在国家统计局1998、1999、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中阅读率排名第一,1999年被美国期刊协会评选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证券市场红周刊》现已成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财经信息服务集团和证券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国内最大的证券培训学校——红学堂。看公司信息是一个老牌的公司,毕竟这么大的平台,不可能傻到做些对自己脸上抹黑的事情把

证券市场红周刊》创刊于1992年3月,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主办,是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惟一刊物,是中国证券界权威的刊物;其发行量曾为每周100万份,居全国周刊类之首(国家统计局1999年、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结果)在同类证券周刊中拥有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 ★ 《证券市场红周刊》在中国资本市场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无论是股改、IPO和投资者关系维护方面都不乏经典案例。受众群体包括基金、券商、银行、保险、QFII、财务公司、股份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机构投资者以及职业投资人,具有其他同类媒体不可比拟的媒介优势,影响到证券市场中的新股上市、上市公司市场表现等诸多方面。 《证券市场红周刊》秉承“实用高于一切”的理念,奉行“影响机构投资者,服务职业投资人”路线。 每期头条文章和各栏目深入报道性文章,多次引发传媒界思考,深受投资人好评。国内各大门户网站、财经网站争相转载。

我自己的一点心得。《每日经济新闻》里一个版面有主力增减仓的仓位变动情况,是个不错的参考。另外一些评论文章也不错。属于微观方面。《上海证券报》或者《中国证券报》,里面的大政方针是官方的权威言论。还有对于行业的分析报告也十分有水准。另外也有高水平的评论文章。属于宏观方面的。《理财周报》,这个报纸于理财方面的东西非常全面,包括股票、基金、保险、金融、汽车、黄金等等方面。关于股票方面,这份报纸的编辑水平非常高,无论是对钢铁、汽车、电力等板块的分析还是对主流券商的仓位分析和股票池的分析都十分到位。另外一期对于基金的分析也很到位,是一份非常好的报纸。《证券市场红周刊》,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证券周刊,以及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刊物。无论是官方的权威言论还是民间的高手论道都能找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是我经常看的,但是我很少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报纸,尤其是天天推荐黑马,把自己吹的神乎其神的,往往是用来忽悠人的。最好还是看官方的出版物。

证券期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海南出版社.

证券交易市场分为分散市场和集中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市场),集中市场是证券交易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情况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因而证交所对上市股票必须有所选择,只让符合既定标准或者说是具有一定质量...

世敏、戴国强:《2007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晓舜:《中国证券期货业:机遇、挑战与对策》,《证券时报》。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美]范·K·撒普(著)【投资错觉】[美]马丁·福利德森(著)【我如何在股市赚了200万】[美]尼古拉斯·达瓦斯(著)【不战而胜—价值投资法】[美]提摩西·维克(著)【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美]里奥·高夫 (著)【战胜华尔街-审慎投资者指南】[美]小约翰·J·鲍恩&丹尼尔·C·戈尔迪(著)【专业投机原理】[美]维克多·斯波朗迪(著)【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美]奥利弗·瓦莱士&格雷格·卡普拉(著)【股票技术分析新思维—来自大师的交易模式】[美]瑞克·本塞诺(著)【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美]罗伯特·D·爱德华(著)【股市无敌】[美]小理查德·阿姆斯(著)【操作生涯不是梦】[美]Dr·Alexander·Elder(著)【股市智慧投资66则】[美]约翰·斯普纳(著)【乱中之乱—股市三人谈】[美]约瑟夫·德拉维加(著)【证券混沌操作法—低风险获利指南】[美]比尔·威廉姆(著)【逆向思考的艺术】[美]汉弗莱·B·尼尔(著)【傻钱—一个股市当冲交易员的冒险经历】[美]乔伊·安纳夫&加里·沃尔夫(著)【投资心理规则—锤炼赢者心态】[美]罗伯特·库佩尔&霍华德·阿贝尔(著)【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美]彼得·伯恩斯坦(著)

微博新周刊文章

一本标题党杂志。封面标题最出色的杂志之一。 放眼望去,市面上大部分的杂志都是以明星或者人像来做封面。但《新周刊》一直采用的是插画,当然比插画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他们的文字标题。非常吸引人。大专题的话题性切入之准确到令人敬佩的地步。专栏、文化专题的操作十分具有人文关怀。 至于主笔春树了,则是处于独立编辑的状态。会写一些她关心的事情以及对一些现象的针砭。几乎很难界定于她的写作。应该和她的小说和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身,比如她最近刊登的一篇有关韩国写作村的故事。鉴于,她的生活已和十年前刚刚出《北京娃娃》的时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她对于一些时事的关心程度也和之前大为不同。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很值得去读的杂志。新周刊 的sop做得还是不错的,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化模具,造话题、玩概念、向受众群及时更新的社会情绪撒娇,这是它的拿手好戏,所以微博会很适合新周刊,上了微博一下子就培养了很多年轻粉,我觉得它比较不错的地方就是抓情绪抓的比较准,但内容有时候会给人“只把脉,不开方”之感,它是话题概念先行,但也就止于话题和概念。当然,这是定位问题,谈不上好坏之别,总的来说,新周刊做得还是挺成功的,我觉得很多国内杂志的问题,就是自己找不到北,面目模糊。

年末已至,各种盘点在所难免,倘若评选贯穿2016年互联网公司的“惊艳指数”,如无太多意外,微博应算其一:迅猛的增长势头,让微博在“后大V时代”上演了一番真正意义上重回颠覆的故事,论及剧情跌宕程度,中国互联网史上实属罕见。而关于微博,商业维度的分析已有很多,今天不妨从其他角度分析一下——你知道,在“微观改变中国”的那几年,人们非常热衷对其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几年前,微博之于社会“意见市场”的角色让它成为公知热土;如今,一拨人正在远离它,而更多的年轻人闻讯而来,微博近3亿活跃用户很大比例是90后和00后群体,其中又有很大比例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直觉上看,现在微博特别像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个窥探人间百态的万花筒,而新闻热点是其中最斑斓的部分,企鹅智库几个月前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关注热点事件是微博忠实用户最主要诉求,占比(其次是名人明星占;社交占比)。

过去有人将微博比作广场社交,微信则是客厅社交。在不少人眼中,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正在减弱,但我个人觉得,微观广场效应还在,甚至更大,只是广场的性质正在变化。

我还记得,许多年前,有社会学者谨慎地写道:“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定制模式与‘信息茧房’生成内在嵌合。”但多年之后,至少在其中一种使用场景里,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很大程度上走在“信息茧房”的反面——在已习惯分众传播的互联网环境,资源似乎在向热门新闻和话题倾斜的微博,更像是在打破每个人的信息茧房,举个例子,作为诸多社会热门新闻的发源地,微博的热搜榜提供了每个人圈层(尤其职业圈层)之外了解新鲜资讯的最佳入口,很多时候,它甚至以主动搜索的形式完成。在我看来,这可以称得上是人们对“广场环境”的一种眷恋。

茧房之外的世界

如你所知,理论上,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之一就是将这个世界切分成无数细碎的小共同体,蚕食着“大众”概念,而机器算法也在加速人们获取资讯上的分众过程:“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已成资讯软件标配。路透新闻研究院调查显示,尽管传统新闻人对回音阁效应(echo chamber)和平台偏向(platform bias)等网络现象的忧虑并未褪去,但年轻用户仍旧迷恋和信任算法推荐内容。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最大程度降低检索成本,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很多行业都是过滤器,在海量对象中把无效选择过滤掉,让人更好利用时间。”

然而必须承认,或许是过滤器还不够好,人们总会对茧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几千年来换汤不换药的那些“广场属性”浓烈的事件类型:政治,社会阶层摩擦,对他人的道德评判(尤其涉及两性),等等。罗振宇曾总结道:“随着大众媒体的消失,这个世界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小故事’,所谓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备传播性,是通过渠道强力传播硬塞到你脑子里去。现在出现的是‘云故事’,不发生云故事传播就不会发生。中国有四类云故事原型:第一类,仇富;第二类,仇官;第三类,民族情绪加地域歧视;第四类,两性。”

翻看微博热门新闻,不少都是这四类故事的变种,其中明星两性关系似乎最具广场效应,王全安,文章,王宝强,林丹……私域内的任何细微之处都被拽至广场接受道德审判——总之,相较于微信的“客厅环境”,即便最后一哄而散,即便与自己毫无关系,微博也给予了人们在广场喊话的权力。

事实上,就像部落时期对个人的最重惩罚是驱逐出部落(这种惩罚后来转化为古代的流放和现代的囚禁),人类对群体的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求——但中国人尤其喜欢和别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哪怕进入现代社会,通过微博便知,干预他人生活的冲动往往不加掩饰。

相似的喜好

为何如此?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提供了一种答案,人们之所以喜欢关注他人,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关注自己,通过他人的样子了解和安慰自己。譬如,很多人关注王宝强事件,是因为能在内心深处本能唤起一种声音:“虽然我没那么多钱,也没人认识我,但毕竟我老婆还睡在枕边,我的钱还乖乖地待在卡里。”借此对苦闷的生活聊以自慰。

而另一方面,在如今的微博广场中,“争论”,甚至“制造争论”一直是主旋律,而争论话题则更多是甜党咸党,蟑螂大小……这种既无厘头又无尽头的话题。

进一步讲,就像企鹅智库调研报告显示的那样,微博忠实用户和新增用户中女性和90后/00后群体占比较高,而在微博流失用户中男性高知群体占比较高——我相信那些离开的人们中,不少人曾抱有幻象:这个社会应在更大的层面达成某种以求平衡的共识,但今天年轻的微博用户好像并不关心这一点——不过确实,互联网环境下,很多事情人们无法也根本无需达成共识。

嗯,没有任何一个舆论环境可以造成绝对的分众,人们依旧拥有共同的喜好与偏爱。关于人类社会“大众”与“分众”间的对立与统一,其实就像美国作家华莱士在论述电视时所言:“电视之所以粗俗,只是因为人们在那些粗俗的兴趣爱好上极端相似,但在那些优雅、美好、高尚的兴趣爱好上却大相径庭。”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微博能成为今日头条那般“杀时间利器”的最大原因之一(何况关注列表里自身所属领域也在占据你的注意力),更是它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毕竟,商业越往前发展,时间份额就越是最宝贵的资源。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微信公号:李北辰)

蒋方舟的人物争议:

1、清华大学有意降录取遭网友质疑

2008年清华大学降60分调档录取蒋方舟。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调档录取80后少女作家“的新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蒋方舟于2008年7月8日晚在其私人博客发表了《我没有被破格录取》的博客文章,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网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她称她并没有破格录取,

她一直按有关学校自主招生的办法。

2、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2012年,蒋方舟在微博上祝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2012年7月3日《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给出了确切的答案,蒋方舟将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作家蒋方舟毕业即任副主编引热议,对于大家的疑虑,封新城说,认识蒋方舟是从2008年开始,“我当时就发现她比很多同龄人成熟很多。”后来,经过四年的学习,蒋方舟从最开始的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一步步实践、锻炼出来的,“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

3、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的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被绑架的一代”从社会层面入手,谈她这一代人的青春与他们生活视角里的中国;第二部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她希望通过记录,反抗一些使自己不像自己的东西;第三部分的长篇散文《审判童年》,毫不避讳地坦白童年生活当中的刺痛与尴尬,在她看来是对天才儿童身份的一个告别。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附录,记录当时写那篇文章的场景,现如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这篇文稿的反思。有时她甚至推翻了自己此前的一些想法,“更多的是坦诚自己的一切。”蒋方舟透露,2014年可能还会出一本小说,但当前不能透露内容,“怕写不完,因为现在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太少了”。

扩展资料:

蒋方舟,女,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她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外界评价

蒋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随心所欲,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很轻松,甚至有些任性。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恐怕在应试教育式的命题作文考试中也很难得到高分。然而方舟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蒋方舟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的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出奇的坦率直白。蒋方舟毫不隐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蒋方舟

  • 索引序列
  • 证券周刊43期吴新竹文章内容
  • 红皮证券期刊
  • 证券市场红周刊网站编辑
  • 证券期刊参考文献
  • 微博新周刊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