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本期的关键词是  表情包 “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一种方式。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从本质上来说,表情包属于符号的一种,是符号在互联网时代演变出的新形态,属于一种亚文化。 依托于社交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交流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由最早的文字沟通到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emoji表情、表情包,逐步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图片来进行沟通。 这类图片以搞笑居多,且构图夸张,通过收藏和分享此类图片,人们可以获得趣味,同时展现自己的藏图,可以得到人们认可,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表情包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表达符号所不能表示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导致符号意义表达的模糊,研究表情包对于研究人类语言符号的变化有着重大意义。 本期分别从法律、教育、文化、新闻传播、意识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表情包”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教育 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情包话语运用研究 表情包是一种十分盛行的网络符号话语系统,依靠其本身独特的表征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优势和满足青年大学生群体需求的个性优势,极大地推动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随着表情包话语的迅猛生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过程中也逐步显现出一些弊端。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规范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情包话语运用。 明确表情包话语教学的方向引领,打造表情包话语制作的人才队伍,建立表情包话语推广的实名制度,加强表情包话语空间的审核监管。 [1]蓝天、邹升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情包话语运用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19,(12):92-96   2.新闻传播学方向 论人类传媒史上的表情包“拟在场”表演 表情包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传媒突变后出现的新现象。表情包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符号,是新媒体条件下人们快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既生动形象又暧昧不清。 相较于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文字、音频或视频交流,表情包更具修辞功能,它经常穿插于文本之中,一方面用图像的具象来弥补单纯文字表意的不在场缺憾,制造一种不受身体条件限制的"拟在场";另一方面,这种"拟在场"又表意含混,不同于真正的"在场",缺少了在场时必然存在的诸多伴随文本,由此使得表情包更具表演功能,是新媒体语境中人们选择的"面具"和"替身"。 [2]王小英.暨南大学文学院[J].论人类传媒史上的表情包“拟在场”表演,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7(04):29-35   3.政治方向 表情包传播的“政治萌化”及其调适 表情包应用到政治领域,具有政治萌化的特性,并使政治生活化和娱乐化。同一表情包在使用过程可以赋予不同的政治内涵,多样性的表情包也可以赋予同一政治内涵。 表情包具有对政治的正向功能,也具有对政治的负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语境和应用者的政治心理、政治伦理、政治价值观等方面。 表情包的正向功能会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负向功能会阻碍政治文明的进步,影响和破坏政治人物的尊严感、政治权力的权威感、政治过程的严肃感。 加强表情包应用上的规制,使表情包有利于政治发展与进步,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环境建设和使用者素养建设。 [3]张爱军、侯瑞婷.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表情包传播的“政治萌化”及其调适.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1,23(01):28-36   4.法律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问题及法律规制 网络表情包的权利内容及其边界应当兼顾创作人的版权利益和公众合理使用利益,实现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平衡与矛盾调和。 [4]梁园.武昌工学院[J].网络表情包的版权问题及法律规制.青年记者. 2021,(16):92-93   5.文化 网络表情包: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与符号 摘 要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它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面上的"滥用"现象。 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表情包所隐含的后现代逻辑,指示了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向。   [5]吴小坤.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J].网络表情包: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与符号,人民论坛. 2020,(04):136-137   6.社会学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泛娱乐主义是在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它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蕴含着将娱乐价值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 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栖息地,以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为主力军,以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为主要传播载体等特点。 同时,在发展动向上日益呈现出话题指向严肃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形态大肆生成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态势。 对此,应从纠正泛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和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泛娱乐主义的超越。 [6]王娟、刘文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62-66   7.艺术 品牌设计下的表情符号IP化应用研究 目的总结品牌设计下表情符号IP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究表情符号IP化的应用能力与价值,为未来表情符号IP化形象产品多角度开发提供设计范式。 方法分析整理了目前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且发展前景可观的3个表情符号IP化角色形象,归纳出高价值表情符号IP化角色形象所包含的两大品牌逻辑和角色设定、品牌发展与产品所需的关键要素。 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表情符号IP化为产品赋能的一系列措施,并提出了表情符号IP化的品牌设计发展趋势与品牌设计"新范式"。结论高价值的表情符号IP化角色具有人格化形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产生价值认同。 除此之外,在"Z时代"背景下,品牌设计下的表情符号IP化产品的深度转型在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7]冯一、李敬师、王丽梅.西华大学[J].品牌设计下的表情符号IP化应用研究,包装工程. 2021,42(24):266-271   8.图书情报 社会化媒体中表情包使用对信息交流效果的实证 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本文旨在探究表情包这一新的语言符号如何影响在线信息交流的效果。 【方法/过程】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偏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表情包的文字注释能够正向影响用户对交流信息的感知易懂性以及用户的感知愉悦性;表情包的视觉呈效能够正向影响用户的社会临场感以及感知愉悦性;用户的感知易懂性、社会临场感、感知愉悦性能够正向影响在线信息交流的效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表情包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8]宋小康等.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J].社会化媒体中表情包使用对信息交流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情报科学. 2019,37(05):121-128+165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3]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内涵: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其历史必然性有关,而且跟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只追求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文明体系。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和保护自然,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结合起来,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

在资源能源方面,我国能源储备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能源效率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张,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增加较快,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加大,也会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

在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因此由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建筑装卸物,城市扬尘,生活垃圾等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在污染物的处理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而传统污染型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一些传统意义上污染较重的行业例如: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污染型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长的空间,而且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推进法制环保建设,出台土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健全环保行政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在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让法律成为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相关科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政府相关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对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对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在宏观管理和环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气,从宏观上规划新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确保其按规定进行排放污染物。在重点区域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对重点区域若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禁止其审批新建项目。通过区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政府应该把污染减排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用政绩观来引导各级政府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

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媒体等要共同配合与努力,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使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人们的心中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营造培育全民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通过全民参与、共同行动,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对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和。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医院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增强,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服务主体,公立医院所面对的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压力不断攀升。但是,由于我国公立医院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健全性,导致医院内部各种舞弊丑闻不断出现。审计署曾经对北京的一些大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指出这些医院中存在着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各种经济管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在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效率上的重要性,并将内部控制引入到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公立医院的发展,严重阻碍着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效益的发挥。因此,我国公立医院不能一味地模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现状,而是应该密切结合实际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将以K公立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努力探讨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求公立医院必须投身其中。随着不断激增的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要求我国公立医院必须尽快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大幅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近两年来,我国医保政策不断变化,取消了药品加成,医保支付方式由原来的后付制转变为总额预付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公立医院要想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来实行自我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不可能的话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立医院为了尽快提高综合竞争力,大规模引进各种新型医疗设备和新技术,再加之不合理用材和用药,最终导致我国公立医院自身成本不断增加,成本结构更是发生了不良变化。

1相关概念辨析

内部控制

虽然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界定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界定差别不大。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主要就是通过运用自我调整、自我规划自我评级、自我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作保证,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合理的实现,在减少组织经营成本的同时,完善组织的经营活动流程,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我国公立医院中,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能够合法合规地进行,保证医院的资产安全完整,保证医院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有效防范医院各种舞弊和贪腐行为的发生,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方法、制度、程序。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一个比较完善、严密、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体系,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最终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的实现。

2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基本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K医院作为当地医疗改革的试点单位,过去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其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医疗改革制度的需要,这就要求K公立医院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就目前K公立医院的基本状况来看,还是比较重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如,自身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等都比较重视。但是在内部控制方面该医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该医院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自我国相关部门做出“三重一大”政策规定后,K公立医院严格遵守这项规定。重要干部任免、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项目的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全部经过集体讨论再做出决策。在该医院中已经设置了由各科室医护人员、中层领导干部、管理层共同组成的职工代表大会,但是最终的决策权由掌握在院长手中。应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意识匮乏,无论是院长还是普通医护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并不到位。作为医院的院长和管理层,将管理的目光集中在如何提高医疗技术、如何获取科研经费方面。这种严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控意识对该医院内部控制的实施带来了阻碍。

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K医院风险管理意识匮乏,并未构建完善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如,K医院对于风险的评估、度量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也就无法正确衡量医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在对风险的识别上,K医院只是凭借院长的主观判断和对风险管理的一种模糊认识来完成的,并未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识别医院潜在的风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K医院在风险的识别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这对于医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再如,在对风险的评估方面K医院也缺乏全面性,仅仅是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了简单地评估,并未制定出风险目标的具体容忍度。在风险的合理规避方面,该医院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内部控制活动缺乏力度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高效执行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但是,该公司在内部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也极为明显。如,在采购环节中,由于该公司已经与两家合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时间较长,对其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比较信任和满意,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和认识为企业的采购埋下了隐患。在工资薪酬方面,该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奖惩管理机制,并根据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劳动用工进行管理。虽然该公司对各项控制活动、职责划分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该企业一直处于集权管理的模式下,导致这些内部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不佳。另外,该公司财务总监还兼任财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针对这种情况出现虚假行为、舞弊行为有效掩饰的可能性较大。在预算控制方面该公司缺乏完善性、全面性,作为医院的管理层更加关注的是对费用的控制。

信息沟通缺乏完善性

及时而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尽快提升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K医院信息沟通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部分医护人员对相互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喊口号、应付了事的状态,而且该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交流并未将医院利益放在第一位。

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

只有拥有了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一旦医院的发展偏离轨道并进入歧途,完善的、良好的内部监督体系能够及时予以鉴别,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为医院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目前K医院并未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也并未配置专门的内部监督审计工作人员,这并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使医院陷入危险境地。

部门预算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医院管理理念不断激发而生,为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发展动力,我国公立医院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科学而高效的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公立医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医院实现战略目标,从而为广大患者更好地提供专业而高标准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但是目前该医院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于医院内部预算问题也不重视。目前K医院并未设立独立的财务预算部门,也没有设立科学的预算方法,在预算的编制上仍是根据上一年的数据结果作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下一年度的预算。这种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随意性,并且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对于K医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参考价值也就可想而知。K医院并未将未来的整体规划、战略发展规划等融入到医院的预算管理中,还有市场上的需求、就诊人数的变化等,从而造成K医院近两年来的预算缺乏执行率。

3优化医院内部控制,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是保证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前提。因此,K医院的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全范围内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普及。例如,可以在医院内部成立由医院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在医院内部制定内部控制学习计划,将学习内容进行层层分解后增强医护人员的学习兴趣,尽快提升广大医护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感。

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有效而完善的风险评估是保证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公立医院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治疗风险、手术抢救风险、各种医疗活动的检查风险、护理风险等。在经营的不同环节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如果不能及时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很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恶果。这就要求K公立医院必须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但是,长期以来,该公立医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及时识别风险的发生,应对风险的态度缺乏积极性,长此下去该医院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波及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因此,该医院必须尽快制定清晰的风险管理目标,并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到不同的岗位,聘请专业人士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消灭那些潜藏的风险。另外,建立风险应对政策。这就要求K医院在对本医院的风险进行分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并将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笔者建议,K医院尽快完善专门的医疗纠纷、医疗赔偿第三方调解机制,对医患纠纷进行独立调解,有效承担风险的发生。

加大内部控制活动力度

首先,加强对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将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年度工作量等进行量化后才形成的预算管理指标,是医院对资源进行配置、管理、控制、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和每一名员工,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构建完善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在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会计核算体系的控制是其核心内容,构建科学的、严密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K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安全而有效的保障。第三,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是保证公立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K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型号不同,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必然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从而影响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人事部门要制定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印发规范的岗位轮换实施办法并有效执行。财务部门和关键业务岗位要按照职责分离、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设置岗位权限。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K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政策、制度等相关规定,根据医院特殊的业务特点、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现状等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全面性、细致性。这些制度一定要涉及到医院内部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不同业务流程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完整的,制度的重点应该涵盖了资产、采购、基建、预算、财务、合同管理等不同的环节,并为医院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指导性作用。

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

首先,提高本医院财务人员的沟通意识。这就要求该医院财务人员必须认清财务部门是医院内部的服务部门,使财务人员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尽快提升财务人员沟通意识;聘请专门的沟通专家对财务人员的沟通进行培训。其次,改善财务部门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沟通。医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公开化的网络平台,加快医院内部信息流通的速度,从而实现K医院内部无障碍快速有效信息沟通;K医院内部各科室应定期举办科室间的会议,并专门针对前一段时间各科室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最终提出改善的措施。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加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医院内部可以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一定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切忌不能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其次,尽快提升公立医院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医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方式,尽快提升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加强对医院管理层的监管,做好离任审计等工作。必须严格要求医院内部员工认真执行和遵守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细化考核方案,力争在医院内部形成奖罚分明的状态。针对该医院绩效管理基础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建议在该医院中应采取较为简单的绩效考评方式。医院可以结合岗位责任和业务,并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出可供衡量的客观目标,一定要将考核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量化、细化。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管理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细节入手,从基本环节着眼,实现医院内部各资源的协调统一,尽快在医院内部形成一股合力,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的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130.

[2]曹亚娜,王浩.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5(12):126-131.

[3]刘宏鹏,陶峻.非营利性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5(12):17-19.

[4]丁秀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0):169-170.

[5]曹瑞,付敬,王华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6):15-17.

[6]许菁菁.探讨新财会制度下増强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6(3):152.

刘 能,1995a:“法兰克福学派”,pp. 48—74载侯均生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刘 能,1995b:“社会学中的辩证方法”,pp. 75—96载侯均生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刘 能,1997b:“苏联解体后图瓦共和国内的民族关系”(译文)。Pp. 454—486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刘 能,1998:“关于研究方法:读《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有感”,pp. 535-557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刘 能,2000:“乡镇行政体制的一次解剖”,pp. 72—116 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刘世定、邱泽奇、刘能,2000a:“浙江省玉环县陈屿镇调查”,—534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刘世定、邱泽奇、刘能,2000b:“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调查”,—654载马戎、刘世定和邱泽奇主编的《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Liu, Neng,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Lydia Mutch, 2002. China’s Gener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Life.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 Neng, 2002a.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Knowledge-Worker Pioneers of China’s Changing Workplace.” Pp. 123-139 in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Ma Rong eds. China Five-Year Forecast: 2002.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China.刘 能,2002c:“広がるジエネレーション·ギヤツプ”。《人民中国》,2002年第12期:页19—25。刘世定、刘能,2002:“户籍—身份制、贫民区与社会安全:一个理论准备”,pp. 264—283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Liu, Neng. 2003a. “Beijing Rising: The Future of Urban Movements in China”.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XXV, No. 2.刘 能,2003b。“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29-37。刘 能,2003c:“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30—38;第12期:32—40。刘 能,2004a:“等级制和社会网络:中国社会空间场域的权力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25—31。刘 能,2004c:“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68—78。Liu, Neng. 2004d. “Modernization,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Origins and Socio-Cultural Root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y, April 23-24, 2004, Beijing, China.刘 能,2004e:“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56—81。刘能,2005a:“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3—67刘能,2005b:“人口学分布和社会福利水平:中国15—24岁青少年的社会发展概况”。《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13—23。刘能,2005c:“实地研究的方法论策略:以农村消费实践的研究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2—66。李卫平、刘能、阮云洲,2005a:“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治理结构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3—10。李卫平、阮云洲、刘能,2005b:“F医院治理结构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3—8。阮云洲、刘能、李卫平,2005:“关于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员工问卷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7期:17—21。我国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研究总报告(第一作者:李卫平,与周海沙合作) 论文 《中国医院管理》2005年第8期一家公立医院的治理变革及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第35—40页浙江邵逸夫医院公益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探索(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3期第30—36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治理结构分析(第一作者:李卫平,与阮云洲合作) 论文 《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3—10页数字技术在中国西部希望小学:朗讯四川省希望网校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咨询报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5年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3—67页人口学分布、社会福利水平分析:中国15—24岁青少年的社会发展概况 论文 《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第3—23页Socio-Economic Transition,Conflict, And Government In China 论文 Pp. 119-154 in Zhang Yunlin, ed.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Beijing: Current Affairs Press. May, 2005.实地研究的方法论策略:以农村消费实践的研究为例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2—66页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制度评估和制度创新 咨询报告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4年8月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对中国乡村社区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36-164页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咨询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12月当代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5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GE教育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农村社区的艾滋病感染与社会歧视”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和社会控制:核心概念界定、外来流动人口分类和理论关注点的明确”研究或咨询报告 2007/06/18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规划课题2007中期检查报告 刘能“全球化と网民が中国を变える?” 论文 2007/06/15 日本岩波书店《世界》杂志2007年第7期 刘能“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结构概念” 译文 2007/06/15 《社会理论》第三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能“丰裕但可能并不幸福的一代” 论文 2007/05/15 《数字商业时代》专访 刘能“当代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 论文 2006/10/30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刘能《联合国儿基会支持的妇女儿童两纲计划监测项目终期评审项目评估报告》 研究或咨询报告 2006/07/18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刘能

建立完善医疗体制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 【关键词】 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医疗市场 〔摘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医疗服务也逐步走上规范化、正规化道路,但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这是医改道路上的正常现象,事物总是在不断解决新矛盾过程中发展前进的。只有不断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改进不足,才能使我国卫生事业更好发展、医疗服务更加的完善。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当前管理与服务形势,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提出了加强医疗市场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环境等方面解决方法及意见。 〔关键词〕 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医疗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健康保障不断进步。但是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提高,人们医疗卫生需求与医疗市场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医疗价格还存在上涨趋势;医疗市场不够规范,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压力越来越大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我国整体医疗费用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国家卫生总费用已超过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1〕。当前,在我国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医疗服务机构产权变革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机构在不断地引入企业经营经验和套用企业运作模式的过程中,片面理解市场化的价值内涵,出现了单纯规避经营风险和过度地张扬利己主义思潮〔2〕,在医疗服务中采取不规范经营管理方式,甚至以非法方式坑害公众以牟利;再加上先进技术的应用、高档设备的使用、新药品的研发使用,甚至医疗技术滥用、过度使用,使得医疗价格的不断上涨。2005年哈尔滨、深圳等城市的天价医药费就是个鲜活例证。笔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处在当今医疗改革的大潮中,认为应该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我国的医疗改革做贡献,提出自己以下见解。 1 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药品回扣及收受红包现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控政策,加强行政干预和管理,制定严格监督及处罚政策,改善就医环境。这样医疗市场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及风气,既有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又使有效的医疗保障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认准航标,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共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摆脱公众信任危机,使医疗市场秩序健康发展,这是市场化初期必须做到的,不然我国的医疗市场会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宣传医疗技术及优秀医务工作者,宣传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人们重新认识我们人民医院为人民的高尚理念,使人们充分相信和信任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 构建合理医疗教育和人才流动体制 建立健全严格的专科人才培养制度,医师教育必须是正规的5 a以上临床医学培养。实习毕业后进入二级临床医院进行工作锻炼,在较好医术及医德的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工作训练,全面考察初级医师的综合素质,合格并取得相应专科医师资格后才能独立工作,然后进行优胜劣汰。二级医院定期选送优秀医生进入三级医院进修或帮助工作,采取竞争方式,工作成绩突出并医德良好的,调入三级医院工作,构成人才梯次,增强我国难重病的救治和医疗科研能力。医师工作取消终身制,不能胜任医师工作的实行坚决强制淘汰,不得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从二级、三级医院调派医务人员到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其工资及福利待遇,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发展机会,吸引优秀医务工作者到社区和农村工作,还可以进行定期调换岗位,提高我国整体的保障能力及水平。“流水不腐”这样既能使优秀人才更好的发展,由能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水平。医院应按需设岗,按岗取酬,公开竞聘,激活人员合理流动。实行对重要管理人才、骨干技术人才实行特别高薪、特殊待遇及岗位津贴制,吸引国内外的高尖人才,使他们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个骨干人才的工作,可以造就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带动一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高尖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激发今后的人才培养〔3〕。 3 构建合理的医院层次及体制制度 我国医院现在实行分等级制度,笔者认为,加强三级甲等医院在医疗科研及技术革新上的投入,紧跟医学前沿,提高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积极展开中小医疗机构,进行常见病的诊治;大范围的开展社区和农村医疗保障,保障人们的基本健康与疾病防控。这样不仅解决难重病的救治,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又使常见疾病得到及时治疗,更好的做到疾病防控,有效的阻止黑诊所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广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降低老年人的往返成本,将有助于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利用〔4〕。卫生行政部门应选拔具有良好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来负责医院管理,打破必须是医疗专家才能当院长的固定规律,更好的使人尽其才。目前我国医院院长大多数是从临床一线的医学技术专家中选取,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正规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培训和学习。且有的院长还参加部分专科业务工作,这种“双肩挑”甚至是“一头沉”的院长既管不好医院,又浪费人才,对国家、对医院简直就是一种损失〔1〕。 4 构建医疗补贴、保险和社会救助相协调的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制度改革与保障投入、加强管理与改善服务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改革的进度、保障的程度和财力支撑的可能结合好〔5〕。国家应制订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险,使一病致贫和无钱放弃治疗的悲剧消失。政府在规范医院医疗收费的同时,构建平价医院,建立专项基金对特殊疾病患者进行医疗补贴,并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及法律来更好的保证人们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应积极发动社会的力量捐助或其他形式帮助那些因没有钱无法得到医治的患者,虽然这只是当前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权宜之计,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使部分危重贫困患者得到救治。 5 构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疫情预警制度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医疗行业应尽快建立医疗资源的共享机制,使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最大可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让先进医疗信息及医疗技术尽快流通共享,不仅在大的三级医院共享,更应让中小医院及社区、农村医疗系统能够资源共享,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制度,要使我国综合性国家大医院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前沿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医学技术来引领全球医疗技术水平,并全国的医院实行资源共享,为我国的卫生事业服务,为人们群众服务。医疗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并不能阻止一些灾难性的疫情的发生,比如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当今禽流感的蔓延态势,都使我国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虽然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工作,但仅仅接触的是就医的患者,我们政府也正在积极探索制定疫情预警制度,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来配合医院和医疗行政部门来更好的完成疫情预警和防御工作。 6 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全民“健康消费”理念 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健康体检或保健服务,使疾病尽早发现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倡”健康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健康消费”,使我国群众定期到医院检查、咨询、了解自身健康情况,或进行定期的医疗保健,了解响应的医学保健知识来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医院应积极挖掘市场潜力,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模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和谐病患、顾客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全面品质管理(totadqualitymanagement,TQM)概念最先是应用在制造业,其导向是提高产业的生产力、效率和效益,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TQM用于医疗机构,就是希望医院建构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有效的医疗环境”,提供全面的、优良的医疗与保健服务,使之满足病患需求,开拓医疗市场,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1992年台湾医院自觉引进TQM管理理念,卫生主管也积极推动。TQM推动后,医院不再局限于医疗是医院唯一服务,顾客将医院作为一个与医疗、保健有关的消费场所,享受更有品质、更舒适的特殊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等〔6〕。总之,我们医疗改革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保障人们健康,解除患者的病痛。让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医疗改革事业,为中国的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完善自己、提高水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会不断进步,医疗市场逐步走上正轨;我们的和谐社会与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出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5,13. 〔2〕 王俊华.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引领我国医疗服务机构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4:196198. 〔3〕 杜崇禧.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5):301302. 〔4〕 陈冬冬,潘志刚.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08309. 〔5〕 廖锡龙.在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3. 〔6〕 林端宜,黄颖.台湾医疗卫生改革新进展〔J〕.中国医院,2004,8(4):7274. 并非很准确,仅供参考, 欢迎您随时咨询。 希望对您有帮助。补充:医疗服务和保险中公共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法治为本,建设法治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乡村治理强有力的保障。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法治对于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指引乡村治理实践,坚持在法治化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

当前,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农业税免征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与村支“两委”的利益联结不再紧密,农村基层组织化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必须着力“一盖两化”,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化程度,不断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党的组织全覆盖。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必须要提高党组织在各领域的覆盖率。一是在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市场关联度高,具有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党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在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将同一个产业内的党员组织在一起,由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更好地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帮扶作用,使示范园区真正成为致富能手帮带的示范园、产业基地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生产田。三是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到哪里的思路,根据农村发展需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一项产业、一个支部、一面旗帜”的党群共建发展格局。四是在行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各种农村专业协会的建立发展,起到了引导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在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夯实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建立党组织也迫在眉睫。总之,要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覆盖面,有效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自治组织规范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农村村民、社区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一要规范化组建,在农村基层,最为常见的自治组织有村委会、村民小组、议事会、护河队、护林队等,在成立这些组织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相关规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建议,公开进行推荐、民主进行选举,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唤醒他们“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让群众自己议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二要规范化运行,群众自治组织组建是基础,关键是常态化、规范化的运行。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发挥功能;坚持依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建章立制;坚持把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实用实效、便于操作,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着眼实际,有章可循,操作性强的原则,做到该开的会一次不差、该知晓的一个不少、该表决的人人有份,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始终。经济组织股份化。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农民手中的资源,采取“三变”模式有效整合起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重新有效组织群众,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一是村集体要领办实体项目,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村支“两委”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等,选准发展路子,在征得广大群众的意见后,村干部带头领办或者创办养殖场、精米加工厂、精品果园、建筑劳务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实体项目,在闯荡市场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带头示范,对广大群众进行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教育引导,树立抱团发展的信心、增强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与支持。二是科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无论是村集体自己领办,还是招商引资合办,必须要把全体村民的利益考虑进去,坚持“以资入股、按股分红、人人有份”的原则,科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全覆盖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占股有保底、入股有分红、劳动有报酬”的目标,进一步组织好、凝聚好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信息的内容也变得多样化。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农村人容易受舆论影响,判断能力较低。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农村治理必须坚持法治,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扰乱公共秩序的后果,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意识。信息时代,农村网络覆盖面积大,通信设施不断加快普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借助信息平台和网络宣传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可以提高传播的及时性。信息内容的传播只是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方式和策略才是根本方针。

从行业出发,做好发展联系。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和扶贫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联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要成功实现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必须从根本上遏制工业扶贫的短期倾向,构建以工业振兴为起点的工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而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联动。做好全面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扶贫开发和农村综合改革,有效对接体制机制和政策。要借鉴扶贫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监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和巩固扶贫成果,防止重返贫困和新贫困,解决二次贫困和相对贫困。完善有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活力和要素活力,更好实现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提高乡村的村容村貌,改变乡村的环境,推动乡村事业的全面发展;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推动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促进农业升级和农民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待遇。

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文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

引言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近年来,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改制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人力需求的变化,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广为兴起,尤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西部工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其独特的本土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重点与其他地方高校有所不同,也使得西部工科院校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本文就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及思想狭隘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意义不大仅能为其毕业与就业提供一定指导是西部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观念误差,也是该项教育目标定位失准的重要原因。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张玉春,顾文婷(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文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将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无疑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大多数西部工科院校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种做法不能很好的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技能教育,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资源贫乏

目前很多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有实训场所不足、设备数量不够以及指导教师缺乏等。第二,缺乏校企联动机制,学校和地方企业往往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使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二、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仅决定了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教育模式,而且也是教育体系中其他模块设计的出发点、归宿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西部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明确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还要明确教学活动目标,以保证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感性发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质、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以上两个维度目标体系内容的实现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西部工科院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环境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物质方面的投入,且较容易建设。软环境则需要西部工科院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创建,因而本文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软环境展开研究,主要包括:(1)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健康的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投业文化建设需在塑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同时建立适宜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环境。要培养西部功课院校师生创业精神需从多个方面同时建设。首先,精神文化方面需遵循办学理念恪守校风校训等建设;其次,制度文化方面需注重组织、制度建设;再次,行为文化方面着重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建设;最后物质文化方面包含文化设施以及学校标志等建设。(2)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西部工科院校内形成多学科相互交流、融汇,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自由迸发的教学氛围。(3)完善的组织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西部工科院校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4)科学的管理制度西部工科院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并构建创新创业管理网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制度;第二:加强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形式;第四:完善教师的培训交流制度。

3.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有不可比拟地位,西部工科院校应构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1)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系统全方位的训练体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需高效利用“两个课堂”与“三层次训练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以“第一课堂”为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第二课堂”即课外见习、实践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外创业活动和各相关部门举办的创业赛事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国家、省教育厅、学校这三个不同层次单位举办的实验性、实践性、创业创新训练计划(三层次训练计划)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升华创新创业思维。(2)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与基地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多样性随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而变化,当前创新训练基地主要有以实践为主的实践基地、竞赛性质的竞赛基地、体验形式的体验基地等。创新实践训练基地以实验室、见习场所等为途径为创新创业学生创造实践条件,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竞赛类基地则依托学校组织,为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创造条件提供路径,加深学生创新意识;体验基地则由学校联合社会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机会与环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参与能力与实战能力。创新创业基地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是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的重要步骤,西部工科院校需积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完备的实践基地,在真正指导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本文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分别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进行了构建。西部工科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其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方式论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思政〔2010〕11号)中指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随着研究生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及办学规模等的重大转换,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及途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亟须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过程管理的思路,无疑是有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及实质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报道鲜为少见。华向理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保证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系列的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具体内容等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全面实施、科学管理。

笔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积极营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结果,更注重其中过程,不仅注重过程的具体实施,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质量,真正控制每一步的教育质量。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就是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检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匹配性、适应性,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的管理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及评估等子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开始于1963年,但一直以来,我国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没有统一、具体、明确而又切实研究生群体需求的教育目标,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比较混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往往混为一谈。国内各高校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时也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但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有动力,有更好的实效性。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首要之事,而且迫在眉睫。另外,目标的确定也要有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更要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

教育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总的来说,通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等群体特点;另外,研究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考虑研究生思想发展特点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学术科研和自我教育充分结合,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

何淑萍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教育者为了实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措施、方法、渠道、形式等。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示范、校园文化、网络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整体来说,教育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然而,各类教育途径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问题;导师示范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重视不够、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网络服务又具有双面作用,虽然方便、信息广泛,却难以管理等。因此,除了要对原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完善和改进,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督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督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才能有教育效果;通过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才能够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以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着理论界定不清晰,指标和标准抽象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测评方法尽快构建起研究生思想教育评估体系,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

现阶段,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采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时,应始终把握住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的内容。

1.国家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1982年的'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万人。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国情的改变而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包括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广大导师等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意识却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行。普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读研究生只要好好做学术研究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忽略。然而,当前研究生群体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真实需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包含从目标、内容到实施和监督各个环节,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需要高校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构建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

2.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是一个完整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体系。各个子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途径是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估是对前三项工作的效果检查和修正。这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缺一不可的,不管是在工作体系的构建阶段,还是工作体系内容、形式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因此,对工作体系中任何一项进行调整时,应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工作体系始终处于融会贯通的良好运行状态。

3.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要求进一步确定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机制。没有教育目标,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方向,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将难以明确,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不能清晰,相关体系之间更将无法达成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共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把握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能够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研究生更好地立足现实、融入社会,树立奉献精神。只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研究,构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益春、张海良、谭志君.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 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湘潭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3]王玥、齐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4]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

[6]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7]曹银贵、吴克宁、黄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从研究生的特征与困惑出发[J].当代经济,2008(2)

[8]何淑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9]李升平.科学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发展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1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 教育的社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尚未将“全面 发展”真正到位,教育教学模式依旧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方式。尽管有一些教改实验,但对整体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和震荡仍然微乎其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陈旧的传统教育的种种表现: 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考试和阅卷等。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 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 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优化。因为教育行为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二、转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须废除,只须转变改进。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 因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每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说就不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而是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状况,注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如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批改作业时,对部分同学可放手让其互批,对部分同学还可以面批,这样,可以鼓励每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知识的 发展快更新也快,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始终不高。现在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读书,更主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觉地学、科学地学、高效率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从强调记忆的学习向注重思维的学习转变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 现代生产已进入自动化时代。面对这种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必须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劳动和研究,这就要求 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能力,因此现代教育不应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唯一功能,而应将学生引向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引向未来,使学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和把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向选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扬弃,要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要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 五、改进质量评估细则 教育质量评估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不搞好教育评估细则,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难以突破,而且可能会导致以高分论英雄的危险。因此,我认为要从“多元化、全方位”的角度,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估细则,对教师的工作,应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要求,根据巩固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生率、学困生转化率等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包含音、体、美、劳、心理健康等科目)。不能仅看看教师的教案写得怎样,学生的作业做得怎样,而要着眼于这个教师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有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创设素质教育环境,完善素质教育方法,才能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希望的轨道。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2 浅析教师教育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向开放化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各自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办教师教育,在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应通过继续提高教师地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等相关策略保证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地位教师资格制度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 教师教育模式应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尤其与经济、教育的地位和教师待遇等特定国情相适应。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朝野人士,深感国事陵夷,民智落后,群议变法兴学,以雪耻图强”①,于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师范》。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②主张自办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以小学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之成绩。”③1897年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时,设师范院,开始了我国的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在创建之初,主要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学校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来源、招生对象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规定。当时的学校是独立设置的,这种独立设置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对教师的专门培养,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在师资数量的需求上有所缓和,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日益突出,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社会发展状况对教师教育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的地位。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成为教师的人至少要获得七种被承认的资格证书中的一种。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自此,综合大学开始尝试办师范教育,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高职专业,向综合大学靠拢。这样,中国的教师教育由独立体系走向了开放、综合化体系。 二、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与问题(一)综合院校教师培养的优势与问题 1.综合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 一是学科门类多,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有利于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四是具有较强的内部调节功能,举办教师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五是大学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④综合院校在学科基础和知识背景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某些特殊专业教师的培养。 2.综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综合院校不具备教师培养的经验。教师的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制约着教师培养。教师的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大写的“T”型,即在专业知识上要精、深,在其他文化知识上要广、博。教育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的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教育是解放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激励的艺术,教师需要解放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目前,综合院校还欠缺实践经验和教育技能娴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 二是综合院校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合并发展起来的综合大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⑤。由师专合校升格而建的地方综合院校,有些因定位不准或急功近利,盲目发展高职专业,不仅在专业设置上,高职专业的数量超过了师范专业,而且师范专业的课程安排不仅没有保留或更加突出原有的师范特色,反而对教师教育必备的课程进行了压缩,这样一来,这些院校不但没有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会因为失去原有的办学优势使教师教育专业在多元竞争格局中丧失竞争力。三是综合大学在招生和毕业生去向上处于两难境地。 一般而言,综合大学的生源都比较好,能达到综合大学录取分数的考生一般不会报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在综合大学的地位不会像其他专业那样高,这样,一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范生会因地位不高抬不起头,另一方面仍以综合大学生自居,不甘愿当老师。⑥因此,虽然综合院校开始办师范专业,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⑦。 (二)师范院校在当今多元竞争中格局中教师教育优势与问题 1.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一是多年承办师范教育积淀的深厚底蕴,是师范院校在多元竞争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三是具有专业的教师教育师资,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力保障。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师范院校是在继续保持或发展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按社会需求开办相应的高职专业,但也有部分师范院校在改革大潮中迷失方向,以牺牲原有的优势为代价盲目发展高职专业,结果导致目标定位混乱、特色丧失、优势不再、师范生的竞争力下降、高职生的竞争力更弱等现状。这集中表现在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薄弱,除了各类相关知识体系陈旧、课程压缩外,各级领导还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忽视了教师素质专业课,造成自上而下的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懈怠。“检验师范大学综合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地位是否更加巩固,教育研究水平和政策服务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科人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学术实力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提升,对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和高师院校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⑧因此,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自己原有的优势为代价,而应在巩固原有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和理念创新使自己的特色更加突出,从而提高自己在多元格局中的竞争力。 二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教育理念的创新远远跟不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真正进入中小学后“在教育理念方面并无明显优势”⑨。这主要是因为师范院校“关于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课程,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关于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课程”⑩设置不足,以至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以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优势。三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教育实习是教师的必经之路,是从学生过渡为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根本不能真正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站讲台的机会,更不可能通过实习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更谈不上通过实习使教育技能得到提高。 三、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一)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列宁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建设教师大军、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他曾经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因此,他强调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造就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存和生活条件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使民族兴旺发达,使国家繁荣富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最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内容中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教师工资可高于公务员。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及教师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育会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高,当教师的待遇真正高于公务员时,教师专业会吸引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 (二)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国自1993年之后相继颁发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保证教师质量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言,教师资格考试分两步走:一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教师必备知识的考试,上述三科考试合格后再参加认定如说课、试讲、体检等。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要求,是教师质量的最低标准。教师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兴衰、全民的整体素质,甚至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保证教师质量,就是保证人类的未来。因此,应严格执行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以确保教师质量。 (三)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应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强化能力培养。 在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各类教师培养机构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丰富与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与提高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古时候,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能胜任教师,现代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知识激增,信息爆炸,创新不断,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认为教学是把自己储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现在,这一说法已经不恰当了,教师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启发,知识不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把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源源流动的活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得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各类教师教育的学校和机构需要更新理念,在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说知识是胜任教师的前提,能力则是胜任教师的保障。教师需要多种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拥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教育学校或机构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落实与加强教育实习环节。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修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的教育信念,激励学生的教育热情,端正学生的态度,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为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③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53,453. 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④⑤严燕.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首届年会述要[J].教师教育研究,2005(4):76,76. ⑥石欧.契机还是危机:当前高师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10. ⑦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 ⑧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⑨⑩耿文侠,冯春明.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教状况比较[J].教育评论,2004(21):21,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7,678. 猜你喜欢: 1. 浅谈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2.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3. 关于教育创新的论文 4.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

档案数据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参加档案工作不久的我,碰到许多人都问及档案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交谈中他们都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知之甚少。诚然,现阶段较从前社会档案意识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社会档案意识还较为薄弱。即使在机关,档案工作也参差不齐,存在许多问题。在年检中我们发现,一是不少单位没有建立综合档案室,各种门类、载体档案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业务档案、会计档案、特种载体档案分散保存的现象尤为严重;二是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散存在部门或个人据为己为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许多档案馆位于党政机关的深宅大院内,俨然一个保密机关,较为封闭;二是《档案法》虽己颁布近二十周年,但档案法律法规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档案执法的刚性也不够。一种违法行为的长期存在并呈普遍性,至少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是做好全社会档案工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每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探索新时期档案宣传的新方法。只有加强档案宣传,社会档案意识才能得到提高。“酒好也怕巷子深”,档案是一坛酿造多年又陈封许久的好酒,连闻名遐迩的国酒茅台都做广告,何况“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呢?1、把开展宣传贯穿到工作的始终,档案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使工作与宣传同步进行。2、抓重点,不断掀起宣传工作的新高潮。根据档案工作的规律性,抓住重点时间、重点内容、重点形式,不断掀起宣传高潮。要掌握好时间,不要错过最佳宣传时机;内容要典型生动,才能吸引观众;形式不能陈旧,否则会使人不屑一顾。例如:在《档案法》颂布重点纪念日前后,开展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内容上要集中宣传档案法规,除正面内容的宣传外,配合一些违法案例宣传,使人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形式上不应仅搞搞展览,展览存在较大局限性,应考虑利用电视、报纸、网上、向各单位普发小册子、向各镇、街道提供宣传内容要求他们在各社区、村居代为刊出宣传板报等宣传面广的宣传形式。3、抓时机,把主管领导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各级主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主管领导一般不仅仅是档案部门的主管领导,往往分管几个口、多个部门。档案部门应积极主动、抢抓时机,向主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突出一个“勤”字,即勤请示、勤汇报、勤动脑,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勤动手,经常把工作情况、计划思路形成材料上报领导。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和活动,要争取主管领导参与,以便领导全面地了解档案工作。4、高瞻远瞩,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档案意识应从学生抓起,且学生量大面广,是一个正在集中接受教育的庞大群体和后备力量,目前也是档案宣传的一个薄弱环节,应高度重视。建立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教育青少年学生;省、市级档案部门可编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档案通俗读物,服务学生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知识,让学生完整保存成长足迹,通过整理、制作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们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增强档案意识;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档案专题讲座。二要加强档案立法、执法力度。档案法规是档案工作的指南针,依法治档,用强制力强化档案意识的培养。营造以法促规范,以法促发展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执法机制,重拳强化档案意识。十多年来,经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客观地分析,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与社会预期和档案事业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并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首先,档案违法现象与行为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次,档案行政执法乏力,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制裁。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许多部门、单位面前,倒显得档案局这个执法主体是弱势部门,加上档案法律法规授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非常有限,导致许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因此畏缩不前。因此,加快立法步伐,通过立法,进一步扩大行政处罚的范围,授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对于普遍存在的同时危害很大的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拒绝归档、拒绝档案安全保管等进馆之前的违法行为作为档案法规调整的重点。因为这些档案在进馆之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大,进馆这后倒相对安全了。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专项执法,使执法工作的影响面日益扩大,努力推进档案工作法治化。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其中关键的是开展年检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将档案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制度,这两项制度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及意识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且见效迅速,各地应全面建立。加强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对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与提高档案意识也大有裨益。四要重视新农村档案工作。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一个地方其他档案工作做得很好,农村档案工作未做好,是不完善的,档案意识的覆盖面也大有问题。长期以来,只重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农村档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农村档案的薄弱,所以应格外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形势下,各地应制定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建设档案、农村基础设施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档案、村民档案、农民素质培训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农业科技档案、农村文化档案。在现实条件下,推广“村档镇管”管理模式。主动加强服务,以规范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五要促进家庭档案观的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档案工作做好了,社会档案意识真正会达到深入人心的境界。家庭档案应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开展家庭建档工作,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家庭建档都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各地应积极开展家庭档案宣讲活动,通过建立示范家庭档案,举办家庭档案展览、讲座、经验交流会等,让百姓通过自己的档案感受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进步。这是一项新工作,在建档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档案部门应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家庭档案的建立会使百姓充分体会到家庭档案与社会文明的密切联系,更多地感悟“修身齐家”的中华古训,这样社会档案意识也随之提高。六要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积极探索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主动服务。举办民营企业档案业务培训班,讲解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有关档案工作业务标准、规范及制度汇编等适用的工作参考材料,引导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积极主动上门为民营企业服务,引导、帮助其开展科学规范的档案工作。通过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将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全面提高。

浅析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工作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在新的条件下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争取领导重视 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争取领导的重视。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工作是内因,领导的重视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领导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爱岗敬业,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2、积极宣传,使领导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都是因为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可有可无,因此,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印象,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使领导更加重视档案工作。 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1、增强责任感,提高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掌握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都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是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3、利用现有资源,整理档案。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尽管都依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的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因此,要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因此,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来那些传统的业务知识与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必须对档案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尽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又能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完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任务。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认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根本出路在于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21世纪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机遇挑战并存,必须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培养世纪人才,将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开展档案工作者教育培训的关键和保证。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其次,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比如,档案管理工作者上岗前和轮岗后的岗位培训,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可由终身有效改为动态管理。这样,便可以激发档案工作者增强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开展综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应从实际出发,按岗位、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教育培训。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第一要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给档案专业人员提高吸收、补充档案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的机会,弥补一次性教育的不足。第二要普及相关学科知识。档案工作融汇了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应注重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第三要强化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档案工作的特征之一,也是档案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软件等新技术的学习,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4、建立奖惩机制,细化考核监管。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规定的宣传教育,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自己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为提高效率创造条件。把档案材料的积累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加强对档案材料的控制、积累并进行检查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要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组织的领导体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检查和考核,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一、档案的重要性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京沪处档案室存放着自建设期至运营期所形成的文书、科技、会计、照片、声像等档案资料,为京沪今后的发展及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档案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将档案工作收齐、管好、用活,为维护京沪处的历史真实面貌和今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档案的收集为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资料的完整收集,需要各科室(单位)的紧密配合与支持。各科室(单位)要指定一名档案员负责本科室文件材料的收集,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规定抓好上级来文的传阅和归档,定期对文件材料进行清查,确保材料齐全;另一方面,要抓好本单位活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确保文件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档案人员在做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到统一收发。凡是往来文件,档案人员应统一拆封、统一登记、统一管理,防止文件材料的散失。文件材料的收集除了领导重视,各科室配合外,更重要的是档案人员要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的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呢?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前所必须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企业档案记载着这个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危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三、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立足于法,搞好建章立制工作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权限,建立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项制度要管理,项制度要效益,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只有正视这个挑战,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服务意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科技情况下的档案管理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查找范围,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只有这样,丰富的库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现代科技的一大弊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制定严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子文件流转跟踪登录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操作权限管理体系,按照信息安全、人员职责、设备管理等因素,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在工作模式和软件功能上周密设计。同时结合电子签章、口令管理、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提高身份认定的精度。其中应重点对最常用的口令方式进行严格管理。设置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以备日后进行安全查考或真实性鉴定时作为依据。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 档案运用的合理有效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档案。重要、珍贵的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综上所述,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一定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创新档案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任何工作的跨越和创新,都必须有一个崭新的有创意的思想观念作前导。要充分认识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档案工作题中应有之意,档案工作的建立、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而现实工作中,创新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改革怕出乱子,创新怕担风险;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经验、做法一味照搬照套,食而不化。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的表现,导致在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出不了新意,迈不开步子,到头来,怨天忧人,落伍于形势,打不开局面。其次,要在宏观管理上创新。宏观管理包括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方向,档案工作的宏观决策及人员素质的培养。宏观管理创新,一是由近到远的创新,即把近期发展目标定在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实现由小到大的创新,就是走出档案工作单纯是档案部门之事的误区,把档案工作定位在全社会各项事业之必需的基点上。三是由浅到深的创新,就是档案不但要保管好,而且更要利用好。把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全方位为社会搞好深层次的服务上。四是由低到高的创新,把档案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好的基点上。五是实现由单一向全方位的创新,即改变过去单纯面向机关的现象,逐步能做到为全社会服务。改变过去主要管理和利用文书档案的现象,逐步做到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征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的工作。第三,要在微观管理上的创新。微观管理,主要包括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或一个方面的档案管理。档案的微观管理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开发利用。基础工作是为利用工作创造物质基础和工作条件的,利用工作则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即为机关工作服务,为生产建设,科学技术工作以及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目的。第四、在服务的观念上要创新。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就档案服务来说,一是要真正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进而让更多人利用档案。二是要全面认识档案的利用价值。不断丰富馆藏,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收藏,提供给利用者为现实服务。三是重视和加强对利用者的研究。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以便最大限度消除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障碍,以利用者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加强档案服务的创新。第五、在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创新。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从编史修志到历史研究,从证明年龄身份到处理经济合同,作用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上,特别是要增强和提高档案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一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结合馆藏内容,主动地开展深层次的加工,主动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二是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文档信息服务。三是依托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服务的及时性。。第六、在服务机制上要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档案工作才能生机勃勃,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才能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发展得到不断提高。在当前,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应为领导决策,为经济建设和各部门工作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开展能够公开的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为主要方面,把为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主要途径。通过服务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的服务方式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走向社会宣传档案意识,宣传档案工作,变“看摊守业,等客上门”等被动式服务为“招客上门”主动式的服务。创特色,抓实效,使档案服务真正走进社会,走近群众。三、创新档案工作主要措施创新档案工作是应对时代变革,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市档案工作要实现创新,我个人认为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一个档案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功。档案工作要创新,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研出思路,调研出对策,调研出成果。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实情,通过调研形成科学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大胆实验,形成创新的成果,以达到加强和促进档案工作发展的目的。(二)抓规范,在工作机制上创新档案工作要创新,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保证。创新工作机制,就是要克服和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要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程序,用于指导和规范档案工作,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严明岗位纪律,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为档案工作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坚实的保证。(三)抓服务,在服务意识上创新增强服务意识,档案工作就有了市场,收集工作要改变过去“坐等收集”为“主动收集”,如“一事一案”要形成制度,同时要从基层档案室抓起,变一家的积极性为千家万户的积极性。整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先收后整为边收边整,并重点放在基层档案室进行,使档案归档工作从源头抓起。查阅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等客上门”为“主动送信息上门”。开发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以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搞编研为主,为以组织社会力量搞合作会战,开发利用社会档案资源,利用网上信息,研究市场经济新课题为主,由关门服务向开门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四)抓特色,在馆(室)藏档案结构上创新客观地说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业务千差万别,所形成的档案也各具特色。建立各具特色的档案结构体系,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丰富档案内容应从机关文书档案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专门档案的建设,加强专业档案建设及“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建设。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必须分类进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突出不同的重点,形成与各自工作特点相对应的档案结构体系。(五)抓队伍建设,在知识技能上创新作为信息产业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急需高素质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档案部门引进人才的能力不强,还必须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道路,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尽快培养一支新型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六)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推动档案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要全方位树立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采取扶持、帮助、指导的办法,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培植新的典型,及时排解典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着力构筑档案工作的先进群体,以典型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推进。

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论文在键盘论文网上有很多啊,我之前就在那里找老师帮忙的,非常专业,很快就搞好了给你些资料吧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摘要: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登哈特夫妇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正以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渗入到当代政府管理活动中。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信息机构,在这种全新的理念冲击下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通过结合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综合分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本文认为,我国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组“矛盾”表现形式,即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内容与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需求间的矛盾、人事档案封闭式管理模式与公民基本权利获得的矛盾、人事档案管理的严格控制与人事档案信息分散、“人”与“物”的矛盾。3)而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除了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投入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观念的落后、理论指导的匮乏、部门利益驱动和监督不力、人事档案管理流程的欠科学,以及人事档案成本与收益失衡等因素有关。 4)随着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展现出新的内涵与特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职能,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8”号令的指导下,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定位并进一步拓展。5)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人事档案与人事文件的定义和人事档案的重要信息价值体现,明确了新环境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内涵,即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储存、开发和利用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为政府机构、组织服务,还要为广大社会公众生活和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针对我国目前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多样化的特征,本文在明确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性信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了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权责范畴,并就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管理服务效能,7)重塑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人事档案的共建共享和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等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讨论文的主要结构:第1章 绪论 选题背景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研究方法12-14第2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冲击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影响 重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强化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责任意识 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重心的转移 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环境的优化 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念及其特征 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内涵 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念 人事档案管理中新公共服务理念的特征19-21第3章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表现 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内容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事档案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与公民基本权利获得的矛盾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上的严格控制与人事档案信息内容的分散 “人”与“物”的矛盾 导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的原因 人事档案管理观念落后 理论指导的匮乏 部门利益驱动和监督不力 人事档案管理流程欠科学 人事档案成本与收益失衡27-28第4章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路径 强化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协同合作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制化管理理念 夯实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合理界定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权责范畴 构建公民参与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 推进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完善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原则 系统管理原则 动态管理原则 适度保密原则 人本管理原则 拓展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 拓展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的内容40-41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咨询下键盘论文的老师哦~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分析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工程施工期间,工程档案资料具有监督作用,工程竣工验收中档案资料的验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当出现安全质量事故以后,档案资料是事故原因分析的重要依据,档案资料对于建筑后期的检修和维护也有着较大的作用。本文对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进行了研究,探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关键词: 工程档案;技术资料;项目施工;

工程档案资料设计的范围很广泛,持续时间长,管理起来复杂。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竣工结束,都涉及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程档案资料主要记录了施工过程,能够正面反应出项目质量、项目管理情况,对工程具有很大的意义。

1、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作用

监督作用

工程项目持续时间长,施工工序复杂,每道施工工序验收合格以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施工过程以及验收过程都有记录资料。现阶段使用的验收表单涵盖了验收的内容、标准以及规范要求。

验收作用

目前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规定,单位工程验收的基础是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合格,分部分项工程技术资料合格,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符合要求,工程感观质量合格。由此可见,档案资料是规范要求,档案资料不符合要求,工程验收就不能通过。

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作用

档案资料是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档案资料的内容包含了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实施过程,验收情况等,这些内容为工程事故分析提供了主要依据。

建筑工程检修和维护作用

建筑工程使用年限久,建筑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档案资料是检修维护的重要参考依据。除此以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不能满足使用功能,工程需要改建或是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这种情况下施工技术资料可以提供工程各安全功能状况、工程的耐力及荷载取值、工程管线走向、位置等各项需要的信息,为扩建、改建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现状

在以往的资料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字数资料收集不完整,缺乏较多的资料,且资料收集的时间不及时,甚至存在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没有专门的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想起来就收集,忘记了就算了的现象;现场施工完成以后才开始补技术资料,导致技术资料与现场实际的情况存在出入;检验批资料原始记录实测值数据不去现场测量,由填写人员随意填写,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随意性很大,没有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项目领导不重视技术资料的收集,且工程施工合同没有对技术资料的提交质量和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技术资料被忽略。技术资料不仅只是施工单位的事情,还涉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需要各个单位协调合作。由于各个单位沟通协调不顺畅,给技术资料收集管理增加了很多的阻碍。例如监理拖延签字,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质监站给的整改通知单甲方不配合盖章等。

其次是档案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人员监管不得力。该项目没有专门的资料员,资料工作有技术员和施工员以及各个分包单位代管,各分包单位收集整理的资料没有统一的规定,由于资料收集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较低,水平有限,档案资料的收集十分混乱,已经有的资料也不规范。为了应付资料验收,施工单位雇佣临时的资料员时候补资料。由于资料没用很好的归整,检查时经常手忙脚乱。

3、档案资料管理措施

技术资料的收集首先要在表格、形式上实现统一,必须能够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质量管理、施工管理等内容在档案资料中得到真实的反映。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时,合同内容明确档案资料交付的要求,时间、分数以及所需经费,并要求施工方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保证档案资料的质量。

(2)施工单位必须安排具有资料员证的,有一定项目经验的资料员负责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明确资料员的职责,定期进行资料检查,要求档案资料必须齐全且能够反应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

(3)材料进场报验、施工检验批、隐蔽工程检查等是档案资料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真实、有效。材料入场前必须提供合格证且经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验收以后方可进场。入场的材料需要取样、送检,等检测报告出来合格以后,材料才能使用。不合格材料需要复试以后才能使用。送检需要填写取样委托单,注明材料的批号、规格、型号以及使用部位,检验合格以后材料方可用于现场施工。

(4)技术资料员的工作不仅是资料的收集,还必须做到对现场的.全面了解,且熟悉施工的过程,做到档案资料与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根据现行的技术规范要求,收集资料。技术资料岗位人员必须做到能够熟悉相关规范,施工单位负责定期对技术资料员进行培训学习,及时学习新出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深入现场,了解施工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基于以上情况,资料员才能掌握行业信息,做到档案资料符合国家、行业的规范要求且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工程竣工验收时,资料能够顺利通过验收。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如若需要维修、扩建等,技术资料能够提供真实有用的一手资料。

根据对象的不同技术资料可以分为检验批资料、分项工程资料、分部工程资料以及单位工程资料,检验批资料是分项工程资料形成的基础,分项工程资料是分部工程资料形成的基础,单项工程资料由分部工程资料形成,因此检验批资料是档案工程资料的基础。以微软大厦幸福里为例,检验批资料包含了:检验批质量报验表、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施工记录、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验单、验收结论及处理意见以及检验批验收,不合格的地方要有处理记录,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

(5)工程项目完工以后,根据当地规范要求,将技术资料整理归档,并且提交给相关的单位。

4、结束语

档案资料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部分,不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项目投入使用以后,如若出现质量问题,或是项目需要改建或是扩建,档案资料都能够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微软大厦幸福里档案资料管理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档案管理的主要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项目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档案资料的管理,将档案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资料收集管理制度,技术负责人定期对档案资料进行检查,如若发现不合格或者是缺资料的情况,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档案资料能够跟上项目的进程,保证资料的真实有效性,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条件。项目施工人员熟悉行业规范要求,能够准确的形成质量验收、施工管理、施工试验、材料送检等技术资料,技术资料与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档案资料岗位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工作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工作,将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与施工现场的管理结合起来。一个优秀的工程是高素质的领导、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共同的劳动成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应是每一位工程项目施工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不懈追求。

5、参考文献

[1]付菁燕.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中档案资料管理与监控的重要性[J].城建档案,2018.

[2]王勇.大型工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划的作用与编制[J].城建档案,2018.

  • 索引序列
  • 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 中国医院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 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 档案数据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