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是形容文章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是形容文章

发布时间: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是形容文章

石破天惊有来自于歌词里。杨大侠HeroYang:人走石破惊|歌词剔除名利后,简单出道形。心化淡泊水,人走石破惊。

“石破天惊”有关于诗人李贺的故事。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极高,七岁能作诗,十五岁便成名,并以〈雁门太守行〉得到了韩愈的赏识。李贺的创作方式也十分特别,据说他写诗从不先命诗题,每与友人出游,便命奴仆背着锦囊骑驴跟随,灵感一来,他便赶紧写下,投在囊中,等回家后再整理成篇。

李贺虽然诗誉日隆,但仕途上却不甚顺遂。二十岁时应礼部试时受到排挤,其他考生认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应当避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韩愈虽然为他作〈讳辩〉力争,但李贺再也没有应试。后来他作了张彻的幕僚,二十六岁返乡,二十七岁便以英年早逝,留下诗作二百余首。李贺的诗作内容深邃,种类繁多,以想象力丰富著称,善于锻练字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后世称为“诗鬼”。

如《李凭箜篌引》一诗中,他形容李凭弹奏箜篌的乐音,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不但能使上古女娲用来补天的五色石因而碎裂,也让上天为之震动,洒落滂沱的秋雨;连在梦中都被请到神山去教神妪弹奏箜篌,那精妙的音律,连海中的鱼、蛟都随着乐声而跳跃。后来“石破天惊”被用来形容事物或言论新奇惊人。

“石破天惊”相关释义:

读音:shí pò tiān jīng

表达意思:后用以指使人震惊之意,也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代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翻译: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震惊。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如:殃及池鱼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如:东施效颦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chàng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xiàshēng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焚骨扬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 成语典故: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成语例句: 您铸成大错在前,已经对不起天地祖宗,赶快悬崖勒马吧!(华而实《汉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成语例句: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语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成语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成语例句: 姜三膘子一辈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茧自缚zuò jiǎn zì fù 成语典故: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成语例句: 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语典故: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成语例句: 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语典故: 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成语出处: 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典故: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成语典故: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成语例句: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对酒当歌duì jiǔ dāng gē 成语典故: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成语出处: 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语例句: 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郑州浪汉委实多。(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谀谄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语典故: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堕甑不顾duò zèng bù gù 成语典故: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成语出处: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奉天承运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语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语典故: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成语例句: 吴王有妇人之仁,而无丈夫之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成语典故: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成语出处: 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成语例句: 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大发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语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成语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甘瓜蒂苦,天下无全美也。”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典故: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语例句: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含英咀华hán yīng jǔ huá 成语典故: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成语例句: 短小、精炼、深刻的文章,值得人们含英咀华。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成语典故: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成语出处: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成语例句: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画蛋·练功》)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典故: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成语例句: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语典故: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成语例句: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成语典故: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成语例句: 某等愿从众志,毁家纾难,兴复宋室。(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 成语典故: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成语出处: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成语】:

下笔成章

【拼音】:

[xià bǐ chéng zhāng]

【解释】: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举例造句】:

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如汗牛充栋,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自幼颖慧,10岁的时候,便诵读好多的诗、文、辞赋,深得曹操的喜爱。

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以后,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曹植忙跪下说:“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的话,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

当时,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新建了铜雀台,曹操把几个儿子都叫到台上,命他们各做一篇赋。曹植拿起笔来,马上就写成了,而且很有文采,曹操非常惊异。由于曹操非常喜欢曹植,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改立其兄曹丕为王储。

后来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果然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这件事后,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改变。曹操觉得,虽然曹丕文才不如曹植,但是心地老实,对他有感情。

曹丕即魏王位以后,有人告发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抓住这个机会,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

据说,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为了要惩罚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但曹植下笔成章、七步成诗的`故事却开始代代相传。

后来,人们常用“下笔成章”这句成语形容写文章很快.

【注音】xià bǐ chéng zhāng

【典故】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释义】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才华横溢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出口成章、下笔成篇

【反义词】江郎才尽

【同韵词】泪眼汪汪、魂飞魄丧、日下无双、撮土焚香、外感内伤、地老天荒、久而不闻其香、待月西厢、佛是金妆,人是衣妆、百炼成钢、......

【年代】古代

【谜语】书法

【日语】文(ぶん)を作(つく)るのに构成(こうせい)が早(はや)いこと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己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可以当场作文。他们游览完毕铜雀台,曹植很快就写出《铜雀台赋》,受到曹操及同行的夸奖

【示例】这学生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将来未可限量。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太祖尝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下列哪一个不是cns期刊

CNS子刊有《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可以毫不夸张地说,CNS刊物是学术期刊的巅峰,如果论文能发表在这三个刊物上,可以说作者的科研水平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在CNS上发表文章是很多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很多国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的申请者们,也希望拜师于CNS作者名下。

期刊海报

CNS期刊虽然在科学界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但除Cell涉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外,Nature、Science期刊均为综合性科学期刊,在发表原始研究论文和综述的同时,也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因此,专业性比较强或一些特殊学科的学者,不必一味追求在CNS发文,而忽略在专业内高水平期刊上投稿发文;更不要只追求找CNS发文导师,而影响了自己在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期间对于合作导师的选择。

期刊影响力表

CNS中的“C”即《CELL》(细胞)期刊,(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由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望采纳! 谢谢!

cell nature science 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CNS)杂志,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科学》[1] 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自然》杂志的影响 因子为。《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chinasignage中国广告协会标识委员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马列经典诵读文章

高水平的朗诵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那么要怎么朗诵红色经典朗诵稿?下面我整理了,供你阅读参考

那一抹闪闪的秋色

你从闺房中走出

不怕讥讽,不怕风险

毅然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漂洋过海,万水千山

依然改变不了你对革命的信念……

你从家庭中走出

忍痛留下孩子,抛下父母

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面对当时那个积重难返的民族

你在振臂高呼

你在摇旗呐喊

争取自由的明天……

你从革命中走出

勇敢无畏,雄志高飞

与革命仁人志士

煮酒论剑,抒写革的壮丽诗篇……

从此,历史长空

有了那一抹

闪闪的、耀眼的秋色

永不老去……

七律·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一、陵园门庭

踏进陵园步履轻,几多游客悼群英。

杜鹃有意分流让,松柏无言夹道迎。

染翠高坛飘细雨,烫金大字寄贤名。

白花点缀何其静,肃立阶前听雨声。

二、烈士纪念堂

大厅肃穆几分钟,心里尊崇外貌恭。

背井离乡追马列,舍生忘死为工农。

艰难困苦何须说,弹雨枪林不改容。

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

三、井冈山碑林

碑林围绕亭廊转,曲折回环可共论。

政要题词真理永,名流遗墨赤心存。

倾听讲解生元气,品读诗文落指痕。

更有吟声来国税,滂沱大雨慰忠魂。

四、井冈山雕像园

塑园缓步莫辞勤,晚辈虔诚且沐熏。

战将垂辉能克敌,英雄豪气可拿云。

井冈星火燎原野,湘赣朱毛斩溃军。

忆起当年悲壮事,眼前已忘雨纷纷。

五、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烽火井冈无限思,陵园高处矗丰碑。

红军队伍英雄聚,革命摇篮马列追。

浴血罗霄圆梦想,挺身哨口映朝曦。

眼前何以旌旗展,烈士牺牲为了谁?

《聆听》

总是听见铿锵的脚步在黑暗中启程

总是听见星星之火从历史深处

呐喊着一路奔跑,总是听见一支步枪

惊醒沉睡的山河,总是听见一捧小米

喂养着嗷嗷待哺的革命

九十年的长诗读得岁月热泪盈眶

九十年一个信念将日子擦得越来越亮

九十年,在镰刀、麦穗、铁锤的骨头中碰出火花

一次船上的伟大会议,一次洪水般

浩荡的会师,一段二万五千里路的破茧成蝶

一腔热血,一朵烧红的信念……

党啊!当我像一棵小草偎依在大地胸前

迎着朝阳,我听见您把春天掰开

种植 富足民生的声音,听见火焰

在时间里奔跑的声音,听见一匹快马

将生活驮向光明的声音,还听见那个

曾经柔弱瘦小的七月变得高大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列宁经典著作《怎么办?》读了3遍了,对该文的理解越来越深,从第一遍的字面理解到现在对文章总体框架以及写作意义的理解,并形成了个人的一点点体会。看来,经典著作,很有必要多读,多想,这样才能有所获。文的总体感受 读列宁的文章感觉很畅快,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激情,言之有据,论之有理,高度体现着革命家导师的论战风采。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深刻的印象。1、细致而深刻的说理该文篇幅很长,几乎占据《列宁选集》第一卷的三分之一。就这么一篇文章,作者写了大半年,从1901年秋一直到1902年2月。期间,列宁推掉了原定的给《火星报》详细发挥《从何着手?》P290的文章以及给读者回信的诺言(“我们应当首先向读者致歉”)。可见列宁对该文的写作极为重视,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列宁之所以对该文如此重视,因为他深刻理解理论战斗的现实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在列宁身上高度体现,所以,对广大群众做细致而深刻的说理工作,在列宁看来是那么的重要。文章深刻的说理工作首先来自作者对当前影响革命事业各路思想流派的深刻把握,文章中随处可见作者对论敌观点大量而适当的引用,以及对论敌观点的深刻剖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刻阐发作者观点。读列宁的文章,真有像斯大林所说的“就像被一支大手牢牢把握,不能动弹,只能随着他的思路去思考”。这种有效的说理工作,首先来自列宁的严密逻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来自作者高超的辩证法的运用。其次,来自作者高超的行文艺术。在文章中,不时能读到让读者会心一笑的片段,就像在看一出话剧一样。如“‘应当幻想!’我写到这几个字之后,不觉吃了一惊。我仿佛是坐在‘统一代表大会’的会场里,坐在我对面的是《工人事业》的编辑和撰稿人。这时马尔丁诺夫同志站起来,咄咄逼人地质问我:‘请问,如果不事前向党的各个委员会征求意见,自主的编辑部有权去幻想吗?’接着,克里切夫斯基通知站了起来,并且(从哲学上来深化早已深化了普列汉诺夫同志的意见的马尔丁诺夫同志的意见)更加咄咄逼人地接着说:‘我进一步问你,如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忘记,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类总是提出可能实现的任务,没有忘记策略是党的任务随着党的发展而增长的过程,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不是有权幻想?’想到这种咄咄逼人的问题,我真是不寒而栗,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我就试试躲在皮萨列夫背后吧。”P4482、对真理的深刻把握真理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存在,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如果单从列宁所批判的论敌的观点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也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比如,“每个卢布工资增加一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实惠和可贵;工人要进行‘斗阵,是因为他们知道,斗争不是为了社么未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P323“政治始终是顺从于经济的”P329“政治鼓动应当是为经济斗争而进行的鼓动的上层建筑,应当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生长起来,并服从于它”P330;“党的任务随着党的发展而增长的过程”P334等等。从这些句段我们似乎都同意,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但是,当列宁把这些言论与当时俄国工人事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再经由列宁层层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观点竟然是那么的有害,是那么的混淆当时还没有多少鉴别力的工人们,从而对整个革命工作是那么的有害。列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来自于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论娴熟的运用,而不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者。正因为此,列宁的思想走在同时代人物的前列,所以他能带领群众走上胜利的道路。联系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确很需要列宁的这种思维方式,需要锻炼自己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不能在方向上失去目标。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如果我们没有联系实际的人才发展观,没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肯定不能出实效,而且对大学生成长有害。3、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无法想像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这种革命热情。当列宁准备为革命事业做理论准备的时候,他还处于流放阶段,当他读到伯恩斯坦1899年写的《社会主义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这篇文章时,列宁指出“书的内容越来越使我吃惊,理论上太差了,而且是重复别人的话,光说批评,实际上连认真地进行独立的批评的尝试都没有,实践上是机会主义,……登峰造极的机会主义和可能主义,而且是胆小的机会主义。”(全37/241-242)。正是因为列宁具有远大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似乎总是能本能地体悟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所以他总能走在同时代领导人前列,让各种错误思潮现出原形。也正是因为列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当列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又马上显得那么谦逊,正如他在文章中写到,“因为这里讲的是缺乏修养的问题,我用这个字眼首先是指我自己。我曾在一个给自己提出很广泛的包罗万象的任务的小组中工作,我们所有参加这个小组的人常常痛切地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在可以把一句名言改动一下,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的时候,我们却表现出是一些手工业者。后来我愈是经常回想起我当时感到的内疚,就愈是痛恨那些假社会民主党人。”P406-407这样真诚地发自内心的歉意,只有那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具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就是树立理想信念。在列宁身上,正是高度地体现着这一点! 二、写作背景四、正文各章节读书札记 (一)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本章分四部分:什么是“批评自由”、“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俄国的批评、恩格斯论理论斗争的意义。本章列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教条主义是经济派强加给民主党人的评价,他们批判民主党只会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没有把重心放在当前工人对政府的经济斗争上来。在列宁看来,经济派是“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他们对民主党大加批评,但他们批评的实质是暴露自己理论上的苍白,说到底,经济派他们没有什么观点,他们的作用是把当前的工人运动拉向退步的方向。1、什么是“批评自由”“批评”由伯恩斯坦他们讲出来了,他们批评社会民主党,“并提出了一大套颇为严整的‘新’论据和‘新’理由,”,其实质是“社会民主党应当从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P29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的‘批评’派无非是机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变种。”从伯恩斯坦们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宣传的内容来看,那就可以明白,“‘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P2972、“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最近郑重其事地提出的正是这个口号(‘批评自由’),并且不是把它当作理论原则,而是当作政治要求提出来的。”P298《工人事业》报如何批评民主党呢?在《工人事业》报上,波·克里切夫斯基写到:“而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却没有阶级利益的冲突,这整个运动,他的一切派别,包括最明显的伯恩斯坦派在内,都是站在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争取政治和经济解放的阶级斗争的立场上的”。P298-299这真是对当前形势极大地错误的判断,也是经济派与民主党在现实上最大的分歧。《工人事业》报的这个判断,在德国党看来,是两次予以拒绝的,现在,伯恩斯坦们反而“批评”民主党,似乎是民主党冤枉了他们,可是,《工人事业》报却对“究竟是冤枉了什么人呢?是谁冤枉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究竟冤枉的是什么呢?关于这些问题,《工人事业》始终避而不谈”。P301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批评自由’不仅立刻表现为没有任何批评,而且表现为根本没有独立的见解。”P3023、俄国的批评这部分列宁要把《工人事业》“不愿说出来的东西哪怕是简单地说明一下”。P302当时,俄国斗争的基本特点,“就是在自发的工人运动一开始产生和先进舆论一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就有各种显然不同的分子在共同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陈腐的社会政治世界观)”。P303革命民主党之所以要与甚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同盟者”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里涉及的是社会民主党的民主任务,”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党人就“完全有可能向工人阶级揭示工人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的敌对性”。P304现在,如果有人批评社会党人的这种“同盟,”甚至要剥夺这种可能性,“这就完全等于资产阶级民主派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P305在这种情况下,破裂自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伯恩斯坦们对民主党的批评,如果探究他们的政治倾向,那就是“让工人去做经济斗争(更确切些说,去做工联主义的斗争,因为工联主义的斗争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工人政治),而让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去同自由派结合起来做政治斗争。”P305-306这种倾向,在他们的《信条》中明确体现出来了。面对这种批评,社会民主党应当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呢?“第一,应当设法恢复在合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刚刚开始,而现在又落到不合法的活动家肩上的理论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作,运动就不能顺利发展。第二,必须积极地同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合法的‘批评’做斗争;第三,应当积极反对实际运动中的混乱和动摇,要揭穿并且驳斥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我们的纲领和我们的策略的行为。”P3074、恩格斯论理论斗争的意义社会民主党面对着种种批评,那么,“批评者是些什么人呢?”列宁通过考察,发现,“臭名远扬的批评自由,并不是用一种理论来代替另一种理论,而是自由地抛弃任何完整的和周密的理论,是折中主义和无原则性。”《工人事业》在工人运动具有实效的时候,高喊“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P311列宁指出,我们民主党绝不能在理论上放松警惕,因为这是我们的纲领,也是指导我们运动的原则,“绝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强调革命理论重要性的时候,列宁列举了三点理由:第一,我们的党还刚刚形成,同革命思想中有使运动离开正确道理危险的其他派别进行的清算还远没有结束。第二,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国际性的运动。这不仅意味这我们应当反对民族沙文主义,还意味着在年轻的国家里开始的运动,只有在运用别国的经验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第三,俄国社会民主党担负的民族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党都不曾有过的。所以,“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当,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P312所以,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并不是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像在我国通常认为的那样,而是有三种形式,同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P312接着,列宁大段引用恩格斯论述理论斗争的重要性。 (二)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本章包含三节内容:自发高潮的开始;对自发性的崇拜,《工人思想报》;“自我解放社”和《工人事业》。本章列宁对“经济主义”的批判引向深入,因为他发现《工人事业》力图把“总的意见分歧”归结到更深的根源上去,“即归结为‘对自发因素和自觉的’有计划伊苏相比哪个意义大,有不同的估计。”P316这实质上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人之间“当前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意见分歧的全部实质”。P316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章是本文的最核心思想的体现。1、自发高潮的开始本节列宁从俄国工人罢工的实际情况着手,通过60年代至今的工人罢工运动,深刻指出,工人罢工从最初的毁坏机器到最近有计划的罢工,已经出现“自觉性的萌芽状态”,但是,这些罢工本身还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P317至于工人们自觉意识(或者说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的形成,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里,列宁提出了他著名的“灌输理论”。而实际上,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在做着灌输工作。文章中列宁举例1895年底编好的《工人事业报》,以及一些手抄本的小册子等,就是对工人自觉意识唤醒的尝试,但是,由于民主党人缺乏斗争经验,这些准备付排的报纸被宪兵收走了。通过这些例子,列宁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吸取教训,要提高革命实践的修养。对于真正的民主党人士来说,“革命经验和组织才能,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只要有养成这些必要品质的愿望就行!只要能认识到缺点就行,因为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P3202、对自发性的崇拜。《工人思想报》在工人罢工高潮面前,“经济主义”者们通过他们的阵地(《工人思想报》)宣传了一些错误的理论,如“每个卢布工资增加一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实惠和可贵”,“工人要进行‘斗争,’是因为他们知道,斗争不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这些工联主义的言论,压倒了民主党对自觉性的努力。其中的原因,列宁指出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家愈来愈多地被宪兵夺去,同时,那些工联主义分子愈来愈多地登上舞台。关于工人群众在运动进程中所遵循的思想体系,列宁指出:他们“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者’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P326-327那么,为什么工人运动中的自发的思想体系一开始就会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呢?“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的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夺得不能相比。”P328在自发性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工人运动,一定表现为“政治始终是顺从于经济的”。3、“自我解放社”和《工人事业》瓦·沃在1899年发表在《前夕》杂志上的文章《工人自我解放社宣言》(一看这个标题就可以判断文章是对自发性的崇拜)里提到:“政治是上层建筑,所以‘政治鼓动应当是为经济斗争而进行的鼓动的上层建筑,应当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生长起来,并服从于它’”。P330紧接着,《工人事业》也开始为“经济派”辩护:“我们认为近年来发生的群众性工人运动,是俄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基本上将决定联合会的书刊工作的任务和性质。”P332关于这一观点,列宁引申出《工人事业》崇拜运动的自发性,“《共人事业》过去和现在都正是倾向于这一种理解”。P332,《工人事业》认为不可能把推翻专制制度当作群众性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而把这种任务降低为争取实现最近的政治要求的任务。这样一来,《工人事业》实际上在运动中缩小了活动范围。这种理论实际上把党拉向后退。在文章结尾,列宁深刻指出,“总之,我们确信,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新派别’的基本错误就在于崇拜自发性,就在于不了解群众的自发性要求我们社会民主党人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群众的自发高潮愈增长,运动愈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愈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P338-339 (三)工联主义的政治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这章共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政治鼓动和经济派缩小政治鼓动的范围;谈谈马尔丁诺夫是怎样深化了普列汉诺夫的意见的;政治揭露和“培养革命积极性”;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共同之点?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又是“诽谤者”有是“捏造者”。这一章中,列宁从上一章对经济派崇拜自发性的斗争上升到政治观点的分歧的高度,深刻揭露工联主义的政治观实质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政治,这对当前工人运动是极其有害的,同时,也向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1、政治鼓动和经济派缩小政治鼓动的范围本节列宁深刻揭露经济派思想的危害,指出民主党人的政治任务。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滑倒工联主义的道路上去。比如,在目前工人运动中发放传单,“实质上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活动,而只是工联主义的活动。”P342因为这只是在与厂主斗争时使出卖劳动力的人争取到有利地出卖劳动力。而社会民主党人“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不仅是要争取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而且是要消灭那种迫使穷人卖身给富人的社会制度。”“社会民主党人不但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且不能容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当作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P342这一段,应该是本节的中心思想。而在这过程中,《工人事业》的社论中,尽然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只是最发展、最广泛和最切实的经济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把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斗争范围缩小到了经济范围,实质上是把斗争拉向后退。马尔丁诺夫还向社会民主党提出“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任务(关于这句话,我刚开始的理解觉得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对于这句话,列宁深刻指出,“经济斗争是工人为争得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向厂主进行的集体斗争。这种斗争必然是职业性的斗争,因为各种职业的劳动条件极不相同,所以争取改善这些条件的斗争,也就不能不按职业来进行。”P346而这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广泛进行,如英国,但是这种斗争却不可能本能地走上对专制制度批判的高度,所以,这种看似很“广泛”的斗争,其实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是有害的。正如列宁在文章结尾写到,“这里用简单明了的话表明了‘经济主义’的全部实质,开始是号召工人作‘政治斗争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即改善全体工人的状况,’接着是大谈阶段论,最后是在代表大会决议中说什么‘最普遍适用’等等。‘同政府作经济斗争’正是工联主义的政治,而工联主义的政治离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还很远很远”。2、谈谈马尔丁诺夫是怎样深化了普列汉诺夫的意见的这一段列宁用马尔丁诺夫在《工人事业》报上对普列汉诺夫观点片面理解的实例,来说明工联主义向工人群众宣传的许都观点,看上去是“向政府提出”“能产生某些显著结果”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方面的具体要求,实质上是放弃政治斗争与政治鼓动3、政治揭露和“培养革命积极性”本节列宁指出,“‘提高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在我们不局限于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鼓动这个条件下才能够做到。而把政治鼓动扩大到必要程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不进行这样的揭露,就不能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P354而要进行这样的政治揭露,是不可能指望在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当工人还没有学会根据各种具体的、而且确实是大家关心的(迫切的)政治事实和政治实践来观察其他每一个社会阶级在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我们就需要培养我们的革命党人,从外面灌输给他们这种自觉意识。但是,目前,群众运动的现实情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达到,“我们应当责备我们自己,责备我们还落后于群众运动,责备我们还不能对这一切丑恶现象组织十分普遍、明显而迅速的揭露。”P3554、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共同之点?这一节比较好理解:“经济派”崇拜“纯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恐怖派崇拜那些不善于或者没有可能把革命工作同工人运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分子的最狂热的愤懑情绪的自发性。这两种倾向,“无论号召采用恐怖手段,或者号召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都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卸俄国革命家所应当担负的最迫切的责任,即组织全面的政治鼓动工作。”P3625、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这一节比较长,但意思很明确,只有一个要点:要培养我们社会民主主义的先进战士!文章中,列宁不厌其烦的反复论战先进战士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为了想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排除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P363接下来,列宁指出我们的先进战士在工作总应该做的事情:“社会民主党人的理想不应当是工联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和压迫的现象做出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副警察暴行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时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P364-365在后面段落中,列宁又指出,“我们应当把社会民主党的实际工作者培养成政治领袖,即善于领导这种全面斗争的一切表现形式,又善于在必要时向激动的学生、不满的地方自治人士、愤怒的教派信徒和受委屈的国民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各种人‘提出积极的行动纲领’。”P369为什么列宁一再这样强调呢?因为“我们的运动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本缺点之一,就是我们还不善于运用所有这些力量,还不善于给所有的人以适当的工作。”P370在具体工作中,“工人阶级正是政治揭露的理想听众,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只是,因为他们最能把这种知识变成积极的斗争,哪怕这种斗争不能产生‘显著结果’。而能够成为全民的揭露的讲坛的,只有全俄报纸。”P3726、又是“诽谤者”,又是“捏造者”本节列宁对《工人事业》报因受到民主党人的批评而指责民主党人的两个词句,本节中,列宁只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工人事业》报这么气急败坏。“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任何崇拜群众运动的自发性的行为,任何把社会民主主义政治降低为工联主义政治的行为,都是为使工人运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具准备基础。”P378“可怜的《工人事业》!它能有一天搞明白这个巧妙的把戏吗?”P381

关于读书的文章典故

多读书,读好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的精神粮食。下面小编为同学们准备了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好榜样,学起来!《牛角挂书》篇一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随月读书》篇二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韦编三绝》篇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下帷读书》篇四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挟策读书》篇五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高凤流麦》篇六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温舒编蒲》篇七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负薪读书》篇八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带经而锄》篇九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焚膏继晷》篇十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十年窗下》篇十一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学富五车》篇十二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三十乘书》篇十三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枕中秘宝》篇十四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开卷有益》篇十五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读书种子》篇十六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束之高阁》篇十七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三坟五典》篇十八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寻章摘句》篇十九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断章取义》篇二十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梦笔生花》篇二十一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文不加点》篇二十二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着述等身》篇二十三形容读书或着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着述极富,多作“着述等身”、“等身着作”。《一字千金》篇二十四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藏之名山》篇二十五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着”等。《凿壁借光》篇二十六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囊萤读书》篇二十七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着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三余读书》篇二十八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悬梁刺股》篇二十九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短文学网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囊萤映雪》篇三十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手不释卷》篇三十一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洛阳纸贵》篇三十二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着《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1、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

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3、勤能补拙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关于读书的典故牛角挂书、复兴读书

1、: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2、: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3、: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4、:冒着大雪在的门前站着,形容,虔诚求教。 5、: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6、: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7、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8、: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还有一些是形容刻苦的: 刻苦耐劳 攻苦食俭 刻苦钻研 刺股读书 十载寒窗 攻苦食淡 穿壁引光 勤奋好学 冬寒抱冰 夏热握火 志坚行苦 钝学累功 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 勤学苦练 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 绝甘分少 等等,有很多

形容研究论文多用什么成语

可以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如:不计其数的用户,数不胜数的用户等。还有一些关于多的成语,数不胜数,不知繁几,数以万计,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关于人多的成语有:人山人海、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项背相望、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等。

废寝忘食fèiqǐnwàngshí[释义]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语出] 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正音] 寝;不能读作“qìn”;食;不能读作“sí”。[辨形] 废;不能写作“费”;寝;不能写作“寐”。[近义] 旰食宵衣 兢兢业业 焚膏继晷 夜以继日 发愤忘食[反义] 心不在焉[用法] 多含褒义。用来形容人非常专心努力。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总理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英译] soabsorbedastoneglectsleepandmeals[成语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不求甚解 观往知来 皓首穷经 厚古薄今 厚今薄古 极深研几

1.不求甚解

释义: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观往知来

释义: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出处:《列子·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3.皓首穷经

释义: 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出处: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4.厚古薄今

释义: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5.厚今薄古

释义: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出处: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厚今薄古是中国史学的传统。”

6.极深研几

释义: 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出处:《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形容研究的成语【暗中摸索】【白首穷经】【砥志研思】【极深研几】【苦心孤诣】【磨砥刻厉】

  • 索引序列
  •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是形容文章
  • 下列哪一个不是cns期刊
  • 马列经典诵读文章
  • 关于读书的文章典故
  • 形容研究论文多用什么成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