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病毒研究所发表论文怎么写

病毒研究所发表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病毒研究所发表论文怎么写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1、2006年中国流感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2、用螨原代培养细胞检测螨体内汉坦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复合感染的研究3、环孢素A促进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入核的研究4、一起病毒性脑炎病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5、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与肠道病毒关系探讨6、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5′非翻译区的干扰作用实验研究7、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UL13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8、慢性乙型肝炎或乙肝肝硬化重叠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分析9、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与IL-2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学鉴定10、人博卡病毒母婴感染的临床前瞻性研究11、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反应的影响12、自身免疫性肝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13、Nr-CWS对TC-1细胞致瘤作用的影响及抗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研究14、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披甲RNA的研制15、湖南3县(市)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最虔诚的病毒--熊猫烧香 对于这个在06年给人们带来黑色记忆的病毒,其成因只因为作者为了炫耀自己而产生,其借助U盘的传播方式也引领新的反病毒课题,但这一切都没有其LOGO的熊猫给人的印象深刻,熊猫拿着三根香虔诚的祈祷什么?这给很多人以遐想。所以最虔诚的病毒只能颁给举着香在祈祷的熊猫。

可以去找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里面的文献吧

武汉病毒所研究冠状病毒论文

德国的教授携带了新型病毒抑制剂来到了中国。这位教授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的主任,对于病毒学很有研究,以前在非典的时候,他也来过中国。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有一则关于来自德国的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携带者研发出来的抗病毒药剂来到了中国,对武汉发生的疫情进行援助。这个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广泛的流传开,很多人都在考虑,这位德国的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到底是什么来头,而他所带来的抗病毒药剂是不是真的能对疫情起到作用。

希尔根菲尔德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生化研究所的主任,他平时在工作中主要研究的就是病毒学,对冠状性病毒还有流行性疾病深有研究,而且他曾经还因为“非典”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在2003年的时候,“非典”疫情肆虐,他去了北京和蒋华良合作,为非典疫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还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冠状病毒的论文,在2005年的时候,他也曾经提出过抗击冠状病毒抑制剂的想法,而且还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只不过这些项目一直停留在理论还有实验的层面上。

在非典结束了以后,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一直都把重心放在关于病毒还有流行病毒的研究上。这一次武汉爆发进行冠状病毒,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很有可能就带了抑制病毒的物资,而且希尔根菲尔德教授还表示,这一次的武汉病毒里面的结构和SARS病毒大致相同。在吕贝克大学的官方网站上,也表示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携带着对武汉病毒有帮助的物资。在德国除了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以外,还有其他的教授也在研究关于此方面病毒研究的抑制剂。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首先,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3月17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认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独有的分子架构也排除了它是实验室合成的可能,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构来构建这种新病毒。“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毒株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过程。”领衔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报中说。其次,新冠病毒某些进化特征并非独有,科研人员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进化事件,也进一步支持了它起源于自然的结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3月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S1和S2之间的裂解位点有多个氨基酸插入,他们从云南蝙蝠体内所获冠状病毒毒株的S1和S2亚基之间也存在类似插入,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现此类插入。第三,科学家已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了与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状病毒毒株,表明这类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冠状病毒是从云南蝙蝠体内分离的RaTG13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达96%;此外有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尤其是在帮助病毒入侵细胞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相似度高达,表明穿山甲可能参与了新冠病毒的进化与传播。参与前述国际研究团队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日前发表声明说,冠状病毒通常存在于野生动物中,并经常“跃迁”到新的宿主身上,这是对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释。他说,野生动物中冠状病毒的数量、多样性和进化情况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产物的观点,确定新冠病毒的确切来源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大规模采样检测。此外,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也很牵强。法国发展研究所热带病毒学专家埃里克·勒鲁瓦说,法国病毒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等人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片段一样,但实际上某种病毒与其他病毒携有同样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见,因为基因组非常庞大。勒鲁瓦介绍,他们通过特定算法对比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后发现,如果所关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会发现新冠病毒与关系很远的病毒携有相似的片段。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说,世卫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多名专家也强调,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流行病学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有关谣言,“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谣言生存空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帕斯捷尔”流行病与微生物学科研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认为,有些人声称新冠病毒源自人工制造“是为了掩盖其卫生系统的无能或抵御疫情方面的过错”,这类说法实际上欲盖弥彰。

[1] 俞文兰,孙道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0,30(6):200-217. [2] 程家国,谭晓东,张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1):1–5. [3] 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 2020, 27(1):36–40. [4] 马良坤,段艳平,郑睿敏,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心理调整专家建议[J].协和医学杂志, –. [5] 李少闻,王悦,杨媛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34(2):135-142 . [6] 董人齐,周霞,焦小楠,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康复学报, 2020, 30(1):1–4. [7] 徐东。复盘思考迎接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流启示[N/OL]. [2020-02-24]. [8] 董炜疆,宫惠琳,刘文彬,等。新冠疫情下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25-128 [9] 吕海侠,王渊,张莉,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35-14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EB/OL].[2020-012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EB/OL].[2020-02-06].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四川省实施细则(第一版)[S].成都,2020. [14] 姚宏武,索继江,杜明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6):200-21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EB/OL].[2012-08-01]. [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国卫办医函[2020]75号[EB/OL].[2020-01-26]. [1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陈明壮,查静茹,鲁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实践[EB/OL].[2020-03-21]. [18] 孙晨,江亚南,赵继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21(3):47-52. [19] 徐燕,刘洪生,胡克,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癌患者临床管理[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3),136-141. [20] 杜娜雯,白日兰,崔久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策略[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4):454-462.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3)[2020-03-1]. [22] 黄耿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施普通外科手术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2):127-130.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EB/OL].(2020-03-07)[2020-03-09]. [24] 王玲玲,杨丽,王彩虹,等。“6S”融合目视化管理在援鄂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19)[2020-03-22]. [25] 李宝金,邬子林,胡波涌,等。疑似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管理指引[J].广东医学,2020,41(5):1-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EB/OL].(2020-01-27)[2020-03-06]. [27] 周志强,孙星星,李世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J/OL].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2020-02-25)[2020-03-08]. [28] 李太生,曹炜,翁利,等。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J/OL].协和医学杂志,2020,11.(2020-01-30)[2020-03-03]. [29] 操静,温敏,石义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20)[2020-03-22]. [30]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2):73-79.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32] 孟凡慧,范红艳,闻智。SARS疑似患者急诊手术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8):9-10.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EB/OL].(2020-01-20)[2020-02-26]. [34] 韩光,韩景田。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8):117-118.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2009. [37] 刘俊峰,翟晓辉,向准,等。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方舱医院建设管理探讨[J/OL].中国医院管理,2020,40.(2020-03-02)[2020-03-04]. [38] 左惠敏,王冬。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0,35(6):62-64.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S].2012.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2020-02-04)[2020-03-01]. [41] 孙润康,张晓祥,徐进,等。基于5G技术的COVID-19方舱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快速部署和应用探索[J/OL].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2020-03-19)[2020-03-22]. [42] 郑喜灿,王志敏,赵丽,等。高原环境下方舱医院护理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9):65-67. [43]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网信军民融合,2020(2):9-15. [44] 白莉,杨达伟,王洵,等。物联网辅助新冠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OL].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1):2-10+1[2020-04-09]. [45]王志心,刘治,刘兆军。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分析及预测[J/OL].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20(1):1-9[2020-02-21]. [4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47] 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S].(2020-1-26)[2020-1-27]. [48]韩博学,张睢扬,韩永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9):1129-1133. [49]李硕,尹红波,刘杰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诊疗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32(3):67-69. [50] 倪力强,陶宏武,杨小林,等。中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策略与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8[2020-03-06].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新冠病毒研究所论文

彼得·福斯特。新冠最早的论文是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武汉病毒研究所2015论文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石正丽2015论文的相关解释如下:

SARS- CoV冠状病毒的出现预示着全球范围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跨物种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从那时起,动物种群中出现了包括甲型流感病毒株H5N1、H1N1和H7N9以及MERS-冠状病毒在内的几种病毒株,给疫区造成了相当大的疾病、死亡率和经济困难。

尽管公共卫生措施能够阻止SARS-冠状病毒的爆发,但最近的亚基因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在中国蝙蝠种群中传播的与SARS密切相关的病毒序列,这些病毒可能构成未来的威胁。然而,序列数据本身提供了识别和准备未来的盘前病毒的最小洞察力。

因此,为了研究传播蝙蝠冠状病毒的出现可能性(即感染人类的可能性),我们从中国马蹄蝠分离的RsSHC014-冠状序列中构建了一种编码人畜共患冠状病毒棘突蛋白的嵌合病毒,其背景是SARS冠状病毒小鼠适应的脊骨。

这种杂交病毒使我们能够评估这种新的棘突蛋白引起疾病的能力,而不必依赖于其自然基础上其他必要的适应性突变。利用这一方法,我们在原代人体气管细胞和体内鉴定了SHC014棘突蛋白介入导致的冠状病毒感染,并测试了现有免疫疗法对SHC014-冠状病毒的疗效。

综合起来,该策略转译成宏基因组学数据,以帮助预测和准备未来的紧急病毒。

非典起因是来自于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

2002年末,广东省出现多例类似肺炎的病例,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3年,SARS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感染了数千人,全球进入紧急状态。科学家鉴定出罪魁祸首为一株冠状病毒,并在广东牲禽市场上所销售的果子狸中发现了基因类似的病毒。

之后的调查显示,大量SARS相关冠状病毒在中国的菊头蝠中传播,这表明致命毒株可能源自这些蝙蝠,再通过果子狸传播到人类身上。但是,在关键基因上(允许病毒接近并感染细胞的蛋白质),人类版病毒和蝙蝠版病毒存在差异,导致上述设想令人存疑。

为了解决这桩“悬案”,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和崔杰对全国各地的大量菊头蝠进行取样。2011年起,石正丽研究团队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为期5年的SARS样冠状病毒长期监测,共进行了10次样品采集,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样冠状病毒RNA。

研究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高度多样,可分为两大簇,其中一簇在RBD区更接近SARS病毒,不存在大部分SARS样冠状病毒所出现的缺失。

重要的是,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组事件而产生。

扩展资料: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大陆多间大学的正常教学进度被打乱,北京市的中小学全面停课,不过6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并没有延后举行。全国很多省市都实行了中小学全面停课,很多地区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执行顺序以适应特殊时期。

如北京采用了等分数揭晓后再填报志愿的顺序,而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从而导致了复读人数的大幅上升,但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招生。北京的北方交通大学(现名北京交通大学)是最著名的隔离大学。

2、SARS高峰时期,中国各级党政机关显示了惊人的动员力量,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这时以村为单位的传统社会力量发挥了作用:所有外村人员不得进村,本村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也被挡在村外,直到观察期满才能回村。

3、多场体育比赛和热身赛被取消、更换主办地或者推迟,2003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甚至因严重推迟出现11月雪战的情况。

4、SARS疫情结束,中央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在全国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是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非典病毒源于云南?

就是有效期内随时可以对你执行法律法规!

天花病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问题一:地球人是怎么知道天花病毒被消灭的? 据了解,天花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也使它注定成为首先被人类消灭的对象:人体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也就是说,天花只有人感染,也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就为消灭天花提供了生物学前提。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从古代中国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这个奇特现象使他大受启发。从1788年到1796年里,琴纳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14日,他从一位挤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吸取少量脓汁,接种在一名儿童身上。2个月后,他又给这名儿童接种天花病毒,结果该儿童并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这次成功,使琴纳增强了接种牛痘的决心。1798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法正式诞生。琴纳以前,曾有人试种过牛痘,但没能作出科学的试验。 琴纳虽然发明了牛痘,但种牛痘也并不一帆风顺。在英国曾出现污蔑种牛痘的漫画。但是流言遮不住真理,牛痘法最终被世界各国接受。 琴纳将毕生大部分心血投入到种牛痘的研究中,英国议会为奖励他的贡献,出资两万英镑支持他的研究。琴纳去世后,英国伦敦为他立下雕像,使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而平凡的医生。1805年,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赫微特将牛痘接种法介绍到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医皮尔逊也向中国介绍了牛痘接种法。因为当时在中国种牛痘常常免费,而且牛痘法比人痘法更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牛痘,牛痘从而替代了人痘。 在人类征服天花的历程中,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和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都为消灭天花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广泛接种牛痘以后,天花发病率明显降低。20世纪70年代后,天花在中国停止传播,8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的一种传染病。 问题二:天花消灭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天花的病人通常是以支持疗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制高烧或疼痛,同时也会以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天花病毒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问题。 采用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孙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到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一种危险性更小的接种方法。他成功地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现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绝大部分相同,而对人体不会致病。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天花病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几千年来,使千百万人死亡或毁容。一百八十年前,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以下两个实验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俄罗斯Koltsovo的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问题三:谁消灭了天花? 这是唯一一种消灭的传染病,曾经相当厉害.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但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但需注意重新出现。 英国内科专家爱德华・詹纳发明和普及了一种预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接种疫苗法。 今天,应该感谢詹纳,天花在地球上真正被消除殆尽了。此时我们容易忘却它在早期世纪里造成了蚕食鲸吞人生那着实可怕的情景。天花的传染性如此之大,以致大多数的欧洲居民在一生的某个时候确实都要染上此病;它具有的毒性如此之大,以致足以使百分之一、二十的患者丧生。纵有幸存者,其中仍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人终生留有严重的症根。当然天花不只限于欧洲,它还在北美、印度、中国和世界许多其它地区肆意猖獗,在每个地区儿童都是最常见的受害者。 人们为找出预防天花的可靠方法进行过多年的努力。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知道患天花病的幸存者从此具有了免疫力,不会再患第二次天花病。在东方,这种观察的结果导致出一种接种方法,即用从患有轻度天花症的人体内取出病毒给健康人接种,其目的是为了让接过种的人只染上轻微的天花症,待恢复后获得免疫力。 这种方法在八世纪初期由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女士引入英国,并且在詹纳许多年以前就在英国得以普遍使用。事实上詹纳自己在八岁的时候就接种过天花痘。但是这种直率的预防方法有一种严重的缺陷:有相当数量的接过天花痘的人没能患上轻微的天花病,而是患上了恶性天花病,给自己留下了累累的痘根。实际上就是在接种期的约百分之二的时间里会出现天花的致命性发作。因此,寻求一种更好的预防方法显然是迫在眉睫。 詹纳于1749年出生在英国格洛斯特郡伯克利小镇上。十二岁时他跟一位内科医生学徒,后来在一家医院里边学解剖边工作。1792年在圣・安德鲁大学获得医学学位。他四十五、六岁时已成为格洛郡内的一位有名的内科和外科医生。 詹纳熟悉他所在地区的奶场女工和农民当中的一种公认的说法:牛症是牛患的一种轻度病,但也可以传染给人,人若传染上牛痘,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病(牛痘本身对人来说没有危险,虽然其症状与极轻度的天花病有点相似)。詹纳认识到如果农民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给人种牛痘就是使之获得天花免疫的一种安全的方法。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1796年他相信农民的说法确实正确,因此他决定直接对它加以检验。 1796年5月,詹纳用从一个奶场女工手上的牛痘脓胞中取出来的物质给一个八岁的男孩詹姆斯・菲普斯注射。如事先所料,这孩子患了牛痘,但很快就得以恢复。詹纳又给他种天花痘,果不出所料,孩子没有出现天花病症。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后,詹纳在一本薄书《天花疫苗因果之调查》里公布了他的结果,他于1798年非正式地发表了这本书。就是这本书是接种方法被迅速采用的主要原因。随后詹纳又发表了另外五篇论接种的文章。他为人们接受接种而长年旰衣宵食,四处宣传。 接种法迅速在英国传开了,不久就在不列颠陆军和海军中强制实行。最终它被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采用。 詹纳无私地把他的接种方法奉献给世界,无意从中取利。但是1802年英国议会为了对詹纳表示感谢,授予他一笔一万英镑的奖金,几年后又追加一笔两万英镑的奖金。他成了世界名人,得到许多荣誉和奖赏。詹纳结过婚,有三个孩子。他于1823年初在他的家乡伯克利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我们看到,詹纳并没有发明患牛瘟病会带来天花免疫的思想,他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事实上在詹纳成功之前,有几个人就曾被有意识地接种过牛痘。 虽然詹纳不是一位有惊天动地的创新思想的科学家,但是为人类利益做出这样杰出贡献的人确是绝无仅有......>> 问题四:天花为什么会被消灭?其他疾病是否可能被消灭 天花没被消灭,它仍然存在它适应的环境中,当人没做好防疫时仍然会感染上天花,现在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天花病害主要是从小就做好防疫的工作,从小开始种上天花病毒达到终身免疫的效果,使接种天花疫苗的人不受天花病毒的侵害。 其它疾病仍然不可能消灭,比如狂犬病也无法从地球上除去,只能做好防疫的措施,当人被狗咬之后必须打预防针,打上狂犬病疫苗后能起到防预狂犬病病毒的危害。 问题五:为什么天花病毒会被彻底消灭? 天花的疫苗是接种牛痘,那时的人们刚出生就会给小孩子接种。而那个时候天花病毒几乎覆盖了全世界,人们也都认识到了这个病毒的危害性,所以给刚出生的小孩子接种疫苗是那时候人们的共识。所以渐渐地天花感染的人越来越少,病毒自然就灭绝了。不过目前也就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里有天花的样本了。 问题六:天花为什么会被消灭?其他疾病是否可能被消灭 医学手段的不断进步 不说未来的疾病会被消灭 但是最起码目前已知疾病会被控制住!病毒只要有生命体存在它就不会灭亡 问题七:天花病毒是如何灭绝的 是人类发现牛痘病毒可以产生免疫天花的抗体,牛痘病毒对人体无害,于是人类把牛痘病毒做成疫苗,人类只要注射了疫苗,天花病毒就无效了 问题八:天花是怎么产生的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据报载,去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为了预防生物武器的袭击,带头接种了天花疫苗。因为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一样,如果被用做生物武器的话,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被称为“穷人的核弹”。在我国,几十年前就消灭了天花,现在不仅普通人对天花一无所知,许多医生也是仅闻其名,不见其身。下面简单介绍有关天花的知识。 天花病毒 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问题九:天花已消灭,为什么还要保留天花疫苗? 这则报导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某些报导对天花疫苗的成份及一些国家仍保留有天花疫苗的动机有误解,因此有必要澄清有关的事实。(1)天花疫苗不是由天花病毒制成的。 几个世纪以来,用于预防天花的疫苗并不是由天花病毒制成的,而是由牛痘病毒制成。虽然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科,天花病毒亦被认为是牛痘病毒,但牛痘病毒必竟和能引起天花疾病的病毒有所不同。接种牛痘的人们会有轻微、短暂或严重、极个别甚至致死等不同程度的反应。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用牛痘病毒制成的天花疫苗进行大量人群接种已经使得天花在全球范围内被根除。(2)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仍保留有天花病毒。 虽然天花作为一种疾病已被根除,但世界上仍有两个实验室保留天花病毒,这两个实验室是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及俄联邦的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3)许多国家还保留有天花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有天花疫苗的国家继续保留天花疫苗(即牛痘),原因有两个:第一,牛痘病毒及该属科其他病毒可用来研制更新、更安全、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疫苗,而来自天然的病毒也有可能让动物得病,科研人员需要接种天花疫苗。第二,虽然发生蓄意或意外的天花病毒泄漏事件的可能性不大,现在一些国家强烈关注这一问题。天花疫苗即牛痘在预防或控制这类事件时仍显得很重要。 问题十:地球人是怎么知道天花病毒被消灭的? 据了解,天花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也使它注定成为首先被人类消灭的对象:人体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也就是说,天花只有人感染,也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就为消灭天花提供了生物学前提。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从古代中国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这个奇特现象使他大受启发。从1788年到1796年里,琴纳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14日,他从一位挤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吸取少量脓汁,接种在一名儿童身上。2个月后,他又给这名儿童接种天花病毒,结果该儿童并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这次成功,使琴纳增强了接种牛痘的决心。1798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法正式诞生。琴纳以前,曾有人试种过牛痘,但没能作出科学的试验。 琴纳虽然发明了牛痘,但种牛痘也并不一帆风顺。在英国曾出现污蔑种牛痘的漫画。但是流言遮不住真理,牛痘法最终被世界各国接受。 琴纳将毕生大部分心血投入到种牛痘的研究中,英国议会为奖励他的贡献,出资两万英镑支持他的研究。琴纳去世后,英国伦敦为他立下雕像,使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而平凡的医生。1805年,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赫微特将牛痘接种法介绍到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医皮尔逊也向中国介绍了牛痘接种法。因为当时在中国种牛痘常常免费,而且牛痘法比人痘法更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牛痘,牛痘从而替代了人痘。 在人类征服天花的历程中,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和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都为消灭天花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广泛接种牛痘以后,天花发病率明显降低。20世纪70年代后,天花在中国停止传播,8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的一种传染病。

如今变异新冠病毒传染这么强,是自然报复人类吗?人类和各种病毒的斗争,一直都存在,自然报复人类之说,很牵强。

就新冠病毒的溯源来说,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这个世纪已经有三次冠状病毒感染,此次新冠病毒怎么来的,目前还不清楚,以前是不是已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从钟南山院士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新冠病毒,对自然界的了解,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天花病毒曾经是人类最难对付的一个病毒。

根据埃及的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天花病毒就已经存在,天花病毒不仅传染性强,致死率还很高,致使数千万人失去生命的公元十六世纪美洲大瘟疫,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所幸的是,到1980年,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病毒。

2.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类似新冠一样的大规模疫情。

就世界历史来说,上面提到的十六世纪美洲大瘟疫之外,包括黑死病在内的三次鼠疫大流行,西班牙流感等,都导致了数千万人的死亡;中国历史上,西汉末年大瘟疫、明朝末年鼠疫大流行,也都导致了至少千万人的死亡。

1. 新冠病毒变异加大了人类抗疫的难度。

从阿尔法、白塔、伽马,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异,变异之后的新冠病毒传播性更强了,隐匿性也更强了,这些,无疑加大了人类抗疫的难度。

2.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尽管抗疫的难度加大了,但是,有着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新冠药物研发和使用等多种手段来武装自己,也终能彻底战胜新冠病毒。

结束语:人类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有坚定的信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 索引序列
  • 病毒研究所发表论文怎么写
  • 武汉病毒所研究冠状病毒论文
  • 新冠病毒研究所论文
  • 武汉病毒研究所2015论文
  • 天花病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