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大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理性思辨,通过分析教学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审美能力,从哲学及美学的角度来诠释音乐教学,力图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转变。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体验 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这是雷默先生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之中提出的最核心思想。这其中提及的审美教育,是将音乐教育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从音乐本质上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和情感经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在现代的教育观念之中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轻视教育学科的理论以及实践和综合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个现象在音乐专业之中就更为突出了,在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重视音乐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传授占取比重过大,而学生们失去了参与的体验,随之就是对于教学结果的重视,刻板枯燥的传授丢失了教学的互动性与娱乐性,没有将音乐教学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的单一模式,这将会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创作的主体地位。如果仅以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之中就难以提供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在教学中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及审美体验,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与任务性,在教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获取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育的本质上改变认识的不足,提高审美意识,突出审美教育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音乐教育,审美感受与艺术体验 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于润洋教授曾有如下论述:“固然,对一个音乐的欣赏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音乐史学家、评论家来说,了解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状况、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感情倾向和状态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掌握作曲家的书信、日记、札记、自述、回忆录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音乐毕竟是一种非概念性的、非视觉性的艺术,它既不能直接展现具体景物,更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概念和复杂的思想感情”[1]因此,欣赏者将音乐作品含义与思想情感作为融合音乐的契合点,而音乐作品的意义往往就产生于这类融合之中。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着纯粹主观的教学活动,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释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用一种先入为主的理解观念为学生诠释着自定义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作为音乐欣赏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让学生聆听一首交响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文字性的联想,这种教学方法是将音乐认定为描写具体人物或事件,并认定音乐描写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音乐的感受方面于润洋先生曾经下过这样定义“探索被形式所包住的意义及观念内容,全面寻找躯壳里面的灵魂,查明艺术作品每个局部的纯粹思想内核,借助一切手段,利用从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获得的所有知识和个人的才能,在最透彻地弄清了每个最小的细节以后,进而解释和诠释整个作品。”[2]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应是有感而发,通过观察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在其中受到感动从而萌发创作的冲动,并通过音乐来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没有让学生了解音乐所描绘的具体事物,从而学生也丧失了感受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内涵。 三、音乐教育,从“技”与“艺”的转变 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古希腊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头一点,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心灵就因而美化”。 当代科学家认为、人脑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用进废退”的可塑体[3]、就目前来说,人在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头脑能力的10%,其余90%的潜能却白白浪费了[4]。大学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大脑协调发展,挖掘大脑潜能起着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够多接受17%的文字资料[5]。在众多的经验和体会说明中音乐的素养对促进智力以及活跃思维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雷默先生对音乐教育也提出自身的观点:音乐教育需要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鼓励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通过专业的表演、作曲以及即兴演奏来加强音乐的创作力,促进对于音乐作品进行精细的评估。在现代大学音乐教育之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重视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音乐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培养。就这些问题而言,在现代大学音乐教育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上,从音乐的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共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专业音乐教育之中,雷默先生提出了关于“艺匠”的问题。在现代大学音乐教学之中,存在着一种顽疾式的教育,就是过于关心音乐教学的技巧,过分注重专业训练的培养,忽视了对音乐表演与教学实践同样重要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重技轻文”与“重技轻艺”现象的出现,许多学生成为展现专业技术的艺匠,并没有参与体验音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它是“技”和“艺”的统一。因此,在音乐专业教育中要克服纯技术训练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寻找出真正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实质。 四、音乐教学,提倡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 雷默先生针对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将音乐教育领域归纳为人文艺术学科教育,雷默先生认为音乐教育需要通过和其他艺术结盟才能够走向新的辉煌。而“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是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内容之一。就目前的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却多有与此相悖之处,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并不重视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这直接导致具有较高音乐水平的学生手足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工作,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脱节。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大学音乐教育应该在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加大分量,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介绍更多相关的教育方式、教育理论,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教育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将相关信息融合于专业教学之中,将学生实践穿插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可以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开展教学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上台来发表观点,教师从旁指引评点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切实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从认知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在观念来理解学科综合是一个概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因此教师应具有学科综合的意识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学科综合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需要加强音乐教学的内容将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选取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精品,深入学习优秀的本土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提高自身文化底蕴。最后,雷默先生所撰写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学和哲学专业的高度与音乐专业的教育融合一体,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理论上都给予现代大学音乐教学者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注意以上总结出来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取音乐的独特价值。大学音乐教育需要独立的思辨过程,从教学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再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从而更直观走向艺术欣赏艺术。 注释: [1]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冉祥.怀疑牛顿[N].教育时报,1998-11-18. [4]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简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J].中国音乐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冉祥.怀疑牛顿[N].教育时报,1998-11-18. [4]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简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J].中国音乐

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以下是我整理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类在其生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总体看法。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古代的朴素形态转变成为机械的形态,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一、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

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里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络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络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二、机械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观念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有明显的机械性,如其代表人物拉美特里鲜明地提出“人是机器”。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诞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

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三、机械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符合当时的认识水平,并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经典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638年,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伽利略在写出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该书以对话形式阐明了经典力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它宣告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学说及宇宙体系理论的历史使命已结束,也为后来的牛顿力学奠定了基础。

17世纪下半期,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越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使得人们片面地把力学规律看作是自然界唯一的最普遍的规律,并企图以此去解释整个自然界,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络,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认为,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

现如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某些领域仍旧适用。

机械自然观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没有退出自然科学研究的历史舞台。二十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的诞生使得这一学科成为一种基本方法而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去,产生了量子化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新学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以控制论、系统论和资讯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科,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进一步提出了模拟人脑等人工智慧问题,社会行为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的研究也进一步填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传统的“学习”与“本能”概念的区别已经不再适用于人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目人科动物的区别了。所有这些新问题都涉及到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还原问题。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所谓高一级层次上的现象或规律效能否还原或归结为低一级层次中的规律。对此回答肯定的观点导致机械自然观的现代形态的形成。显然,机械自然观的现代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还原论。

事物内部的量的变化决定事物的外部性质已经为大量科学事实所证实。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是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壳层的外层电子数目变化引起的,从波义耳到道尔顿和门捷列夫,无一不是以物质微粒的数量组合来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特性,机械自然观每次在他们手中的应用,都把化学这门学科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样, 拿把高阶运动形式归结为低阶运动形式的还原观点来说, 它也有其合理性,比如数学中的傅立叶变换。它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低阶运动形式总是高阶运动形式的客观基础的思想。

四、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的诞生,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做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自然界是由机械决定的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量子物理学方向上物件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是呈概率统计性的出现,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随机,正是这种随机打破了经典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亦即机械唯物主义。同时,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所取代。不过,也不能说现在的研究肯定是对的,说不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就发现了其中的运动规律也未知,毕竟自然是可以被无限认知的。

五、结 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强调辩证自然观应该把机械自然观的合理成分包含在自己的“有机体”内, 目的并不是要恢复旧的机械自然观, 而是为了把辨证自然观与素朴辩证自然观相区别开来。因此,从唯物史观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博取众长,杂取百家,为我所用。我们要汲取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有营养的成分,为以后的科研突破、产品创新等工作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让新.哲学通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唐国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寿、于清文,计量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

3、邹至庄,经济计量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4、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5、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

6、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s, 4th ed.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7、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中译本。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张晓峒主编,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拉姆.拉玛丹山《应用计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中译本。

11、Box, Jenkins, Reinsel《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和控制(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

12、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弗朗西斯《商业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朱平芳《现代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7、Pindyck R S, Rubinfeld D L, Econometrics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4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18、Johnston, J. and J. DiNardo, 1997, Econometric Methods, 4th ed., McGraw-Hill.

19、Wallace T D, Silver J L. Econometrics-An Introduc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8.

20、Gujarati, D.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nd. ed., McGraw-Hill.

[1] 刘晨艳.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程改革[J]. 文理导航(中旬). 2013(01)

[2]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 幼儿教育. 2011(36)

[4] 鲍宇,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培养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杨洁,幼师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6] 萨如拉,蒙汉幼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7]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矫德凤等编.幼儿计算教学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9] 曹才翰,章建跃着.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6)

[11] 王子兴,论数学素养[J]. 数学通报. 2002(01)

[12] 龚劭(丰刀女). 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3] 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4] 邹晴,我国全日制小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15] 车艳,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D]. 苏州大学 2009

[16] 连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需求的研究[D]. 河南大学 2009 师范大学 2009

[17] 孙永清,幼师生学习动力匮乏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8] 郑向梅,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9] 王静,幼师生心理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0] 周超,关于如何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22)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直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及工作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就业指导新途径,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总量供大于求;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的地区差异大;就业的满意率低。

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仅接近全世界平均水平,还不算高,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化能力,从而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目前,国家的某些制度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如不同经济成分的就业单位在身份、工资待遇上差别较大。大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拥有所谓“干部身份”,享受住房、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到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不仅收入较低,身份、档案无着落,而且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另外,我国在户口管理还实行“农业”与“非农业”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由于户籍问题而导致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城镇福利普遍要比农村好得多。由此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不愿到农村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观和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滞后于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需求方向,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社会的需求却已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急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此外,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就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状态,实效性不高。再从个体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当前,用人单位很希望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优势。有些毕业生在求职中注重攀比而忽略了个人条件和能力,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致使希望落空。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好的任职资格和能力做准备的。我国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让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用人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举办各种规模就业市场活动。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坦然走向职业社会。

(二)进行职业目标导向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有成百上千种,往往很难确定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因此,可将众多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的职业群,然后从这些职业群中去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并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他认为人可分为六大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可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高校可根据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和择业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职业目标。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企业在人才招聘上,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习得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对学历等因素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做到因材施教,使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聘请大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主管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分析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趋势,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大学生所学知识、技术与市场保持同步,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进而推荐实习,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注重职场形象塑造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成功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求职技巧训练。要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工作责任心等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按用人部门的选人标准去塑造学生,以保证他们在与用人单位初次见面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消除求职过程中的退缩行为和消极态度。还可通过模拟应聘面试方式,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采用公务员、教员、各类企业的录用考试等模拟考试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参与各种就业考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开展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实际出发择业,以积极的态度就业,从而在促进学生就业中体现高等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窦宁.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3]王丽燕.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析[J].文化学刊,2010,(3).

[4]刘文伟,项中,职君利,黄婉珊,曾盛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

有关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了生命。生命依赖水而存在,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类试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做出反映的过程,这就促使哲学的形成。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由老子上善若水的道学开始,分析水“谦下”“善下”“柔德”三方面,结合水的品质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之中,突出显示要做一个如水一般清澈、坚韧、为而不争的“侠”者。

关键字:老子、上善若水、人生

哲学,是人通过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了生命。生命依赖水而存在,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类试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做出反映的过程,这就促使哲学的形成。

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很多哲学先贤都将水作为哲学本喻,通过对大江、小溪和农田周围的灌溉沟渠中的水或对雨或降雨形成的水潭的思考和冥想,找到了对生命基本原则和社会伦理价值的理解。水的哲学意义,并不只影响于古代,水文化里所蕴藏的知识和所引发的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和社会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也为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真谛,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可水却大异其趣,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与世无争,而且随物赋形,顺势趋时,随遇而安,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收细流而不弃其小,渊深静默,虚怀若谷,“知其雄,守其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故曰“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一、上善若水的人生意味

水是生命之源,以不同的相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道家学说认为,水性绵绵密密,无孔不入,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善利万物,却又隐忍坚韧,极尽变化,于阴柔中突显阳刚,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老子所说的“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老子以水育人,说做人就要像水一般,做一个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虽然做了许多的好事,但依然能够保持“谦下”的美德。

这样的品性不禁让我想到“君子”。何谓君子?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浑浊,但依然能够保持“不染”、“不妖”的品质,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坚信自己的理想,为之付出不懈之奋斗。

但我却更加认可这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之说相对于我们有一定距离,我想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品德却值得我们持之以恒。做一个如水一般的君子,为而不争,虽然说不上真正的“善利万物”,但较力之所及,能够助人为乐,也不枉学过老子育与水之中的道学。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老子说:“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老子认为一切强大的力量都是逐步积累起来。水并不抗拒外界的力量,而是通过“善下”来逐步吸收外来力量,不断强化自己,总有一天从量变到质变。老子认为水所体现的“处下”的品性十分可贵。常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见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事与水正好相反,殊不知“高出不胜寒”,看上去威风十足,实则却要时刻战战兢兢、饱受严寒,处于危机之中。我觉得水的这种“善下”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突出显示分则弱,合则强,团结合作的处事道理,小小的水滴聚集在一起便可成为汪洋大海。

从古至今最大最强的莫过于高山大海,做人应该像高山大海一样,拥有纳百川、聚细壤的胸襟和气度,不要刻意在乎别人的缺点,包容团结,积极进取才能有所作为,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

四、柔弱胜刚强

有人认为水的确有谦下,善下等高贵品质,但一味的“善下”、“谦下”、忍让退避,岂不是随波逐流,没有翻身出头之日。但老子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

由此可见,水表现出“柔”的性质是只是水的表面,其本质却是柔中有刚。李白曾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绝唱,想象一下那种“抽刀断水”的豪兴,却也让人兴奋不已。虽然不曾有李太白怨天愁地的纠结情怀,但这句诗却充分体现了水的刚柔互济,同时揭示柔能克刚本质。而水集“柔”于一身,“柔”正是老子所推崇的一个重要人生哲学。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 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 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正所谓“滴水石穿”、“抽刀断水水更流”都说明了此观点!

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

“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 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所以,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

水为至善至柔至无形;无论外力如何变化,水则永远顺势而为,不予抗争,但万物规律刚不可久,盈不可守,一旦外力减弱,水则锐不可挡,汹涌而至。在老子看来:水的柔弱只是表面。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它永远都只卑下的向着低处顺势流去,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然而,它也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它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当它的承载超出它的极限,你会看到,它将无所畏惧地释放出它惊人的力量。它能在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也能以弱小之身凭著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人生如水,就要做到谦退,礼让,坚韧,能屈能伸。但只有这些却依然不够,一味的退避并不是长远之计,必须要寻找对手的弱点反攻,所谓的柔能克刚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水的谦下、善下、柔德并不与老子的清静无为相违背。清静无为并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切各安天命,不去奋斗抗争。老子的无为实则是善为,是去寻找一种合理方法的有所作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看出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 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进退, 就已经是有所作为, 而且是最好的作为通过“无为”来达到“无不为”正是老子倡导“无为”的最主要目的。老子所讲的“无为”完全是在强调应“善为”,即应善于用“无为”的方法去作为, “无为”只是善于作为的人用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五、上善若水,如水人生

水汲取了海纳百川的宽容。即滋养万物而非薄彼此、深邃厚重而浇灌大地、广阔绵长而养育众生、不择细流而能成深大。故而为人当有海的胸怀而与人为善、容人之长而非嫉贤妒能、纳人之能而非狭隘偏激。水涵盖了滴水穿石的坚韧。即千回百转而奔流不息、滴水穿石而雕凿大化、荡击岩礁而铸就奇丽。故而侠者必定乘顺境而不狂骄、入困境而不沮丧、遭险境而不惶恐、遇逆境而不放弃。 记得在金老爷子的《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言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想人生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我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但这几句话用来形容水却也十分适用。特别是为国为民之心,水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奉献,没有一刻停歇。无论贵贱贫富,只要肯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一些事,也便称得上“侠”。

孔夫子曾说: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这一句大有道理的话,便将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形象的概括起来。世界上形形 *** 的人,有的追名逐利,一生在权利中度过;有的恬静淡薄,沉醉于田园山野之中。范蠡和文仲的事迹值得是人们永久争辩。有人说范大夫当然聪明,选择悄然退隐,得与载西施于五湖;也有人认为像文种那样拥有“至死不变”的气节更加难能可贵。

水具有种种美德。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但是它却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万物的感恩戴德,这也正应了老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

我觉得文种所坚持的就是一种如水的人生,但他明知留在勾践身边并没有好结果,但他还是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尽量为老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不正是一个如水一般的君子?

虽然这些离我们很远,现代人们也不必做这种“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敬佩。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时刻谨记“上善若水,如水人生”,便也可成为一个“侠”者。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主译及评价》,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第33页;

2.王弼公元226-249:《老子注》,第二十七章,16页;

3.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制导与控制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探测、制导控制技术专业最新教材《导弹控制原理》,是在1993年和1997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导弹控制系统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汇集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多年工程设计经验编写完成的。本书可作为探测、制导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设计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工程设计人员作为学习之参考书籍。全书分成三大部分13章内容。第一部分介绍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设计基础,涉及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目标和环境特性、导弹的基本特性、导弹自动驾驶仪元部件、导弹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导弹制导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地空导弹指令制导系统设计、空空导弹寻的制导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概要介绍了导弹制导控制系统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涉及导弹弹体动力学特性的稳定、弹性弹体的控制问题、寻的制导系统导引头/弹体运动耦合等方面;第三部分介绍了导弹静不稳定控制技术、大攻角飞行控制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直接力控制技术、倾斜转弯控制技术和多模复合制导技术等现代制导控制技术。在主要章节中给出了例题和实例,且在每章的最后列出了习题及参考文献,供复习和查询相关资料之用。本书要求读者具有自动控制原理、导弹概论、飞行力学等有关课程的学习基础。全书由杨军教授负责统稿。杨军教授负责编写第1章、第9至第13章,张晓峰博士负责编写第2、3、4、8章,袁博博士负责编写第7章,凡永华博士负责编写第6章,朱学平博士负责编写第5章,在本书成稿过程中,许涛博士、吕俊硕士、展建超硕士完成了大量的资料准备、书稿校对和绘图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书中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行业专业院所大力支持下获得的,特别是得到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李治民、鲁浩、马文政、杨晨、段朝阳和贾晓洪等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衷感谢本专业前辈陈新海教授、周凤岐教授和阙志宏教授的一贯支持和帮助。本书涉及导弹制导控制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提出的观点难免偏颇,欢迎批评指正。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哲学相关论文题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医学的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提法是不科学的?3、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4、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学习医学的指导意义。5、事物都是发展的吗?6、医务人员要有时空观念。7、莫让年华付水流。8、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的科学意义。9、矛盾特殊性原理对诊治疾病的指导意义。1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与人生之路。11、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医学中的具体体现。12、认识辩证过程原理与医学学习和医疗实践。13、坚持真理与人际关系。1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15、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16、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异同。17、人们能否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18、军队职能与军人使命。19、新名词与社会意识的特点。20、科学不是生产力。21、医疗技术与生产力。22、知识经济与成才战略。23、如何看待腐败问题?24、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吗?25、能否克隆出爱因斯坦和希特勒?26、如何提高人生境界?27、理想人格塑造与人生设计。28、热爱专业 立志成才。29、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30、经济一体化,还是全球化

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哲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哲学概论

1.哲学的价值

2.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

3.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

4.“反形而上学”研究

5.海德格尔的哲学观

6.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

7.“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

8.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

9.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

10.哲学何谓

二:西方哲学

1.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

2.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

3.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4.康德的主体性思想

5.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6.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7.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8.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9.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

10.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1.奥勒留的哲学智慧

12.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

13.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

14.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

三:逻辑学

1.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

2.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

3.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4.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

5.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

and Semantics ***语形与语义***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

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型别

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

14. 论空名称

  • 索引序列
  •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 制导与控制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哲学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