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特种电镀与化学镀论文范文

特种电镀与化学镀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特种电镀与化学镀论文范文

如何清理电镀层上的污渍

如何清理电镀层上的污渍,我们都知道电镀使用久了是会生锈或者会有污渍的,电镀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从而起到防止金属氧化,那么如何清理电镀层上的污渍呢?

一、清洗的分类和名称

清洗是指利用某一种介质去除镀件表面附着液的一种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清洗

电镀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清洗是水清洗,它是使用水(如自来水、除盐水、回用水、回收液等)对镀件进行清洗的过程。水清洗根据清洗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浸洗、清洗(漂洗)、喷洗、淋洗、喷雾清洗等。

2.气清洗

使压缩空气通过喷射装置或直接对镀件表面附着液进行吹除的过程,一般还需后续水清洗气清洗容易将镀件表面吹下面使后续水清洗时不易洗净,故采用时要注意使用条件。

3.化学清洗

一般利用某种化学药剂与镀件表面附着液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进行清洗的过程,然后再经水清洗。实际上化学清洗是一种处理污染物的过程。

4.溶剂清洗

利用某种溶剂对镀件进行清洗的过程。一般利用一些憎水性溶剂来吸附镀件带出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然后从这些溶剂中回收再在水清洗中回收这些憎水性溶剂以循环利用。一般镀件经气清洗,化学清洗等清洗后最终还需进行水漂洗。

一、当发现电镀件表面有“锈蚀、斑点、污渍”问题,可以使用少量牙膏涂于故障件污垢表面,再用干净的细抹布擦拭故障件表面。具体效果请看下图

表面污垢

牙膏涂于表面

细抹布擦拭干净

擦拭后状态

二、抹布蘸取适量弱酸(如食醋等),对外部标识故障件表面进行擦拭,再用干净的细抹布擦拭表面,锈迹消失,以下为擦拭前后对比情况。

擦拭前

擦拭后

对此广大车主会有很大疑问,为什么擦拭后变化差异如此之大,那是因为电镀件本体为ABS材料,表面电镀工艺,镀层耐高级汽油、庚烷、水+表面活性剂(5%)、防护蜡、脱蜡剂等化学试剂及弱酸性试剂,正常暴露空气中不会产生锈蚀现象。

一般电镀件表面“生锈”,是因为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附着在表面,并不是真的生锈,很多污染物用水不能很好的清洗,用牙膏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电镀水渍怎么清除

要除掉铜锈,可以用160G细木悄、60G化石粉,240G麦麸子和在一起倒入50G左右的醋。按照以下方法即可。

银汤匙或其它银器生了锈,用牙膏擦,即可擦得光亮。

铜器,特别是铜锈,既有碍美观,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金属用马铃薯皮去擦,就可把锈擦去。

调成浆糊一样,涂在铜器上,等风吹干。

风吹干后,铜锈就脱掉了。

工件电镀前需要清洗,哪种方法清洗效率最高?

在电镀前处理工艺中,工件清洗是重要的工序之一,清洗质量直接对工件耐腐性和电镀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清洗不干净会造成工件电镀层薄厚不均、结合强度差、耐腐性差,易产生锈蚀等问题。

以往为了保证电镀件清洗质量,需要使用大量的流动水清洗,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增加企业清洗成本,最大的难题是对工件进行酸洗除锈后的残酸很难冲洗干净。

超声波清洗机应用到电镀前处理,不仅能使工件表面的污垢迅速剥落,而且对工件上的残酸可以进行彻底的清洗。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件结构复杂,很多深孔、盲孔的工件利用超声波空化作用能够彻底清除内部的污垢,保证后续电镀的效果。超声波清洗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产生的空化效应,形成冲击波作用在工件表面破坏污垢,使其分散在清洗液体中。

选择超声波清洗机,在满足清洗效果的前提,电镀前处理使用超声波清洗工艺,不仅可以缩减工件清洗时间,清洗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取得最佳的电镀清洗效果,现在很多电镀表面处理厂家用超声波清洗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清洗方式。

电镀镀层清洗采用超声波清洗的四大优势

电镀镀层质量不佳,有部分原因在于镀前清洗质量差。装饰性电镀、功能性电镀都对电镀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超声波在电镀中的应有非常普及。而贵金属电镀和特种电镀的前处理更是无法离开超声波清洗。

传统的电镀前清洗多采用多级化学除油、电解除油,并辅以各种机械辅助,与之相比、超声波用于电镀前清洗有着明显的优势。

(1)简化镀前清洗工序

一次超声波清洗往往优于多次的化学及电解除油效果。对于形状复杂的电镀件,化学及电解除油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超声波清洗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2)清洗速度快

通常使用超声波清洗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清洗速度,清洗时间不会超过5min,而且在电镀线上易于实施。

(3)除蜡采用水基清洗上艺

抛光件表面的抛光膏很难清洗,国内行业开发了许多专用的除蜡水,或因价格高,或因处理质量不佳,使除蜡仍然困扰着电镀业。有些不得不采用有机溶剂,污染很严重。而超声波清洗剂清洗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4)不损伤表面

电镀前超声波清洗易于实施。通常在电镀线上的清洗工序中,安装超声波清洗设备,选择适当的除油、除蜡剂。超声波通常在电镀线上采用单侧/双侧侧发射式(视槽的容积而定)。除油的温度范围为45~65℃,除蜡可适当提高温度,但不宜高于80℃。

提起绝缘体金属相变低温,大家都知道,有人问金属材料与半导体,绝缘体材料的热容在极低温下有…,另外,还有人想问为什么有的导体在低温是可以超导,有的绝缘体在高温…,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关于固体物理的问题。谈谈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的物…,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金属表面绝缘处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属表面绝缘处理的方法如下:

一、气相沉积层

气相沉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新技术,它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

(CVD),最近又发展了复合的物理化学气相沉积(PCVD)。物理气相沉积是利用真空蒸发、离

子溅射、离子镀等方法沉积成膜;化学气相沉积则是利用镀层材料的挥发性气体分解

或化合的反应产物而沉积成膜;物理化学气相沉积即等离子体加化学气相沉积。采用这种方

以镀金属膜、合金膜、陶瓷膜或石膜等。

目前在、模具上用的最多的是沉积一层高硬度、高耐磨及抗腐蚀的TiC、TiN、Al↓2O↓3

或TiCN复合膜。这些镀层均很薄,实用厚度一般只有3~7μm。而在一般机器零件上可达10~

20μm。TiN的硬度为~,呈金;TiC的硬度为~,呈暗灰色;

Al↓2O↓3的硬度为,它们与基材之间均具有牢固的冶金结合。对于机械磨损(低速切削)

来说,抗磨顺序依次是TiC>TiCN>TiN>Al↓2O↓3,但对于热磨损(如高速切削)其抗磨顺序正

好相反。气相沉积不仅可以提高、模具、机件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使产品优美的外

观色彩。

二、激光和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层

激光和电子束作为热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是从70年始的。由于它们具有能量密度

高、加热冷却速度快、热影响区小、零件改性效果好等高能速表面处理技术的一切优点,而

且又不需要在真空室内进行,操作比较灵活,故发展速度很快。激光和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相化处理,熔凝处理和表面合金化与涂敷,本书着重介绍表面合

金化处理及其覆盖层。

激光和电子束表面合金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表面冶金过程,即通过高密度能束与基材

表面涂层合金相互作用,使其发生物理冶金和化学变化,从而达到表面强化的目的。

目前用于钢件表面合金化的元素和碳很多,归纳起来有W、Cr、Ni、Mo、Co、Ti、

Si、B及WC、Cr↓3C↓2、TiC等,可根据工件表面所要求的性能来选择和确定。

钢件表面经合金化后,其状态按受热条件不同分为合金化区,热影响区(过热)和基

材三部分。合金化区一般呈铸态技晶状,在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基体上分布各种共

晶碳相,起到强化作用。热影响区(包括扩散层)一般晶粒比较,有的含Ni、Cr成分

比较高的扩散层,残留奥氏体量多,马氏体亦不易显示,常呈一条白带处于合金化层底部。总

之,采用激光表面强化技术可以在更宽的范围内改化层的结构与性能。

三、热喷涂和喷焊层

热喷涂和喷焊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表面防护、维修和强化方法在近20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

展。所谓热喷涂就是利用某种热源(氧火焰、电弧、等离子弧等)将欲喷涂的材料加热,借

助气流把熔化或半熔化的雾状微粒通过喷嘴高速到预先经过处理的工件表面上,形成附

着牢固的涂层。

热喷涂和喷焊技一系列优点:

(1)工艺简单,用氧火焰即可工作;

(2)选材范围广,喷涂材料可以任意配制,不受相图限制、可用钻基、镍基、铁基、铜

基自熔合金,也可用各种碳和氧陶瓷(WC、Cr↓3C↓2、TiC、Cr↓2O↓3、Al↓O↓3、TiO↓2等),或各种

高分子材料;

(3)实用性强,不仅可以用来维修、装饰产品,而且还可用来制造不同性能的产品零件

(如耐磨、耐蚀、耐热、抗振、隔热、密封、、绝缘、导电、辐射等),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热喷涂和喷焊层的取决于选用材料的成分和喷涂工艺。以上述自熔合金为例,它们

均含有许多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如C、B、Si、Cr、Fe、Ni、Co、Cu、W、Mo、Mn等,所以

喷焊后其覆盖层的很复杂,相很多,形态各异,很难一一鉴别,只有采用彩色金相、电

子探针、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分辨清楚。

四、电镀层

电镀是金属防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通过不断的革新和,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和新方

法,如:特种电镀(包括非晶态电镀、非金属电镀、复合电镀、合金电镀、电刷镀);化学镀(镍-磷、

镍-硼);热渗镀(包括离子、气体、液体、固体渗镀)等。这些镀层的出现,使钢件表面抗腐蚀能

力明显提高,同时,还赋予钢件表面某种特殊功能(如提高耐磨性、导电性、磁性、高温抗氧化

性等等)

电镀过程一般来说,是一个电化学的氧化还原过程,即利用电解的方法使金属的

还原为金属,沉积在金属或非金属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而致密的金属覆盖层。由于电镀

层通常都是在低温下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形成的(热渗镀除外),所以它与基体金属之间没有扩

散关系,因此也没有扩散层,只有一条明显而平直的分界线,故结合力不如其他工艺好。金属表面渗层和覆盖层特点

金属表面渗层和覆盖层的具有组分特殊、合金相多、结构复杂、超细、层次多、

层薄等特点。

(1)组分特殊。表面处理(如激光合金化、热喷涂、离子注入等)可使零件表面整体材

料和一般热处理方法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的超浓度、超饱和固溶体,而且还可各种合金

成分、陶瓷以及高分子材料层。

(2)合金相多。例如化学热处理可以向金属材料表面渗入多种合金元素,这些元素渗入

钢件后,又与其中的碳或合金元素化合,形成各种各样的固溶体和相。再如激光表面

合金化层和热喷焊层,它们都是用多种元素组成的合金粉末经过快速熔化和冷凝而成的,其

中的相组成非常复杂,一般都有3~4种以上,有的多达7~8种相。

(3)结构复杂。覆盖层在特殊条件下可微晶或非晶态结构,其中的晶体结构

亦多种多样,晶体形貌各异,有等轴晶,树枝晶、包状晶、柱状晶等等。

(4)超细。

以上就是与金属表面绝缘处理相关内容,是关于金属材料与半导体,绝缘体材料的热容在极低温下有…的分享。看完绝缘体金属相变低温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化学是产生电流的化学反应

特种加工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关键词:技术特点;技术种类;发展趋势

一、概述

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工程材料不断涌现和被采用,工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

(一)加工范围上不受材料强度、硬度等限制。特种加工技术主要不依靠机械力和机械能去除材料,而是主要用其他能量(如电、化学、光、声、热等)去除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完成工件的加工。故可以加工各种超强硬材料、高脆性及热敏材料以及特殊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二)以柔克刚。特种加工不一定需要工具,有的虽使用工具,但与工件不接触,加工过程中工具和工件间不存在明显的强大机械切削力,所以加工时不受工件的强度和硬度的制约,在加工超硬脆材料和精密微细零件、薄壁元件、弹性元件时,工具硬度可以低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

(三)加工方法日新月异,向精密加工方向发展。当前已出现了精密特种加工,许多特种加工方法同时又是精密加工方法、微细加工方法,如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激光束加工等就是精密特种加工:精密电火花加工的加工精密度可达微米级~1u m,表面粗糙度可达镜面。

(四)容易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不产生宏观切屑,工件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弹、塑性变形,故可以获得良好的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热应力、冷作硬化、热影响区及毛刺等表面缺陷均比机械切割表面小,尺寸稳定性好,不存在加工中的机械应变或大面积的热应变。特种加工的主要应用范围有

1.加工各种难切削材料。如硬质合金、钛、合金、耐热钢、不锈钢、淬硬钢、金刚石、红宝石、石英以及锗、硅等各种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高熔点的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2.加工各种特殊复杂零件的三维型腔、型孔、群孔和窄缝等。如发动机机匣、整体锅轮、锻压模和注射模的立体成型表面,各种冲模、冷拔模上特殊断面的型孔,炮管内膛线,喷油嘴、栅网、喷丝头上的小孔、窄缝等。

3.加工各种超精、光整或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如对表面质量和精度要求很高的航天航空陀螺仪、阀,以及细长轴、薄壁零件、弹性元件等低刚度零件的加工,有些方法还可用于纳米级加工。

4.以高能量密度束流实现焊接、切割、制孔、喷涂、表面改性、刻蚀和精细。

三、特种加工技术的种类

特种加工技术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种加工技术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一)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加工又称作电蚀加工或放电加工,是将工具电极和工件置于绝缘的工作液中,工件和工具分别接直流脉冲电源正极和负极,加上电压,利用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间脉冲放电时产生的电蚀现象对材料毛坯进行加工。

(二)电化学加工

电化学加工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去除工件材料或在其上镀覆金属材料等的特种加工。该方法主要包括电解、电镀、电铸、电化学抛光等工艺方法。

(三)高能束流加工

高能束流加工也称为三束流加工,是利用能量密度很高的激光束、电子束或离子束等去除工件材料的特种加工方法的总称。其中电子束加工技术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思想,可将原有的高精度复杂难加工型面或无法加工的大型整体零件分成若干个易加工的单元,精加工和热处理以后,用电子束将其焊接成整体零件。

(四)物料切蚀加工

物料切蚀加工包括超声波加工与水喷射加工、磨料喷射加工、磨料流动加工。是指利用流体、磨料,流体与磨料的混合液等动能,去冲击、抛磨、浸蚀工件被加工部位而实现去除工件材料的方法。

(五)复合加工

复合加工是指用多种能源组合进行材料去除的工艺方法,大多是在机械加工的同时应用流体力学、化学、光学、电磁学和声波等能源进行综合加工,这些加工方法能够提高加工效率或获得很高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完整的表面。

四、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采用自动化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特种加工设备的控制系统、电源系统进行优化,建立综合参数自适应系统、数据库等,进而建立特种加工的cAD/cAM和FMS系统,这是当前特种加工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向工程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改进、提高高能束源品质,对大功率、高可靠性、多功能、智能化加工设备的研发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三)着力开展精密化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向超精密化与小型化方向发展,正向亚微米级和纳米级迈进,对产品零件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四)污染问题是影Ⅱ自和限制某些特种加工应用、发展的严重障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如果排放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工人健康。必须花大力气处理并利用废气、废渣、废液,向“绿色”加工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现代特种加工技术主要是伴着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高脆性等难切削材料的额出现,以及制造精密细小、形状复杂和结构特殊的零件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其他常规加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已成为航空航天、汽车、仪器仪表、微型机械、轻工、模具等行业的支撑技术和关键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种加工技术必将不断完善和迅速发展,反过来又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辉,杨嘉楷.特种加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晋春,赵家齐,赵万生.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孔庆华.特种加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白基成,郭永丰,刘晋春.特种加工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张纹,蒋维波.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06,(3).

电镀与环保杂志

报刊代号 报刊名称 全年价2-129 家电科技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中国照明电器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新闻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现代电影技术 中国烹饪 新材料产业 电器 世界发明 世界标准信息 科学技术与工程 水利建设与管理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防伪报道 科技导报 汽车之友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基础科学 国防技术基础 中国科技术语 中国品牌与防伪 世界科学 化学教学 电镀与环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无线电与电视 建筑施工 华东科技 印刷杂志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调味品 国际商业技术 噪声与振动控制 粮食与油脂 科技创业 上海世博 针织工业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燃烧科学与技术 消防科学与技术 土壤通报 皮革与化工 真空 色谱 水泵技术 压缩机技术 风机技术 信息与控制 五金科技 科技成果纵横 管道技术与设备 软件工程师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控制工程 低温与特气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非织造布 物理实验 材料科学与工艺 应用科技 学术交流 煤炭技术 测绘工程 内蒙古科技(蒙)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汉) 身边科学(蒙) 中国新产品新技术 中国电梯 电镀与精饰 勘察科学技术 测试技术学报 车用发动机 山西科技 辐射防护 国外铁道车辆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海洋药物 科技信息 山东陶瓷 中国动物检疫 山东纺织科技 中华纸业(中国造纸协会会刊) 治淮 安徽科技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科技 江苏科技信息 改革与开放 科技与经济 江苏电机工程 面粉通讯 今日科技 照相机 科技通报 烟草科技 河南科技·综合版 创新科技 全球定位系统 电波科学学报 资源导刊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测绘信息与工程 陶瓷科学与艺术 机车电传动 企业技术开发 家具与室内装饰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模糊系统与数学 大功率变流技术 科技广场 养禽与禽病防治 控制理论与应用 电子质量 润滑与密封 分析测试学报 深圳特区科技 音响改装技术 科技管理研究 电镀与涂饰 食经 数码先锋 IT时代周刊 海洋与渔业 现代食品科技 日用电器 南方电网技术 汽车零部件 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超硬材料工程 大众科技 安全生产与监督 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 情报杂志 纺织器材 现代电子技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钛工业进展 应用化工 中国材料进展 遥感技术与应用 甘肃科技纵横 甘肃科技 知识-力量(维) 石河子科技(汉) 学习与科普(哈) 电子元件与材料 资源开发与市场 软科学 机床电器 电焊机 纸和造纸 技术与市场 建筑电气 钢管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四川食品与发酵 实验科学与技术 内江科技 通信技术 民营科技 动物学研究 红外技术 蜜蜂杂志 云南科技管理 印刷世界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宁夏农林科技 科学咨询 移动信息 内燃机 材料导报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颗粒学报(英文版) 资源再生 互联网天地 演艺设备与科技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信息科学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英文版)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英文版)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中国认证认可 高分子通报 中国科技奖励 中国勘察设计 中国军转民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认证技术 华夏星火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科技创新与品牌 科学时代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中国包装工业 城市发展研究 国际木业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 中国科技产业 中国软科学 科学观察 数码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中国发明与专利 电子产品世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高保真音响 科学中国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海洋开发与管理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高科技与产业化 玻璃钢/复合材料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工程力学 科技中国 中国科技财富 中国印刷 安全 中国科技投资 数码印刷 印刷技术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电镀与环保期刊是停刊了。根据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发布的信息,得知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技术类科技期刊《电镀与环保》是经人举报后是有违反环境法的行为,所以停刊了。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电镀与环保杂志社

查过了,还是核心期刊,检索结果图:

《材料保护》应该是不错的。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电镀与环保杂志官网

电镀与环保期刊是停刊了。根据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发布的信息,得知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技术类科技期刊《电镀与环保》是经人举报后是有违反环境法的行为,所以停刊了。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那当然呀,但也有不同,有的期刊一般,所以不要版面费,还给稿费.

电镀与涂饰期刊官网

好投。《电镀与涂饰》需要快速出刊。期刊周期越短,审核时间越短,所以需要快速的出刊。相应的对文章质量要求并没有特别高。《电镀与涂饰》(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广州市二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主要报道国内外金属精饰和现代涂层技术的发展,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布国内外行业动态和资讯,内容包括电镀、化学镀及其它镀覆技术、涂料与涂装、氧化着色及金属转化膜等金属与非金属表面处理等。

11078是广州大学招生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1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前身溯源

广州大学

1927年3月3日,陈炳权、金曾澄、王志远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

1928年,广州大学接受私立广州女子中学,设附属中学部,校址在广州市天香街,男女生分班授课。9月,迁校舍于广州市文德路19号,增设高中班。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11月28日,私立广州大学经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核准备案。

1937年,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计政职业训练班,分别在澳门、九江、曲林、桂林、台山分设计政班。

1938年2月,广州大学在香港荃湾设分校,8月,分校迁九龙油麻地。10月,广州失守,学校迁至开平沙朗乡。当年在澳门白马行街设立附属中学及计政班,收容失学青年。

1939年,增设社会学系及会计学系;推选孔祥熙为名誉校董。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有在岗教职工3206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18人。

1942年,受民国政府财政部直接税局委托,广州大学代办税务训练班。

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兴建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建筑。

194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成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经济学硕士。是年私立广州大学及附属中小学、分校已有在校生万余人,其中大学部有2800多人。

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民国时期的广州大学,毕业生达1万余人。

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其中的原私立广州大学于1983年复校)撤并。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恢复广州大学校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

1996年4月,经济系承办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商学硕士研究生项目。11月2日,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

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3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1968年,“文革”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

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

1983年4月,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

1994年,开始招收中文、数学、英语等本科专业。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75年,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

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1960年,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创办。

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3-2005年,建成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艺术学校、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广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

2015年6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将达到5000人。

2020年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重点学科

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统计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

省级重点学科项目

数学、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学、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

“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获得了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共20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3项;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项;2018年“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示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立项共29项。2019年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项。2020年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2020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饮用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原理”。

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社科奖励5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162项,授权专利1388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陆续在《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16年以来共发表SCI/SSCI论文6255篇,2018年度增长率高达139%。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万余册。

学术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

《电镀与涂饰》

《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乐府学》

《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设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进一步在国际学术资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机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约1200名学生赴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大学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据2020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全校在读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学生413人,澳门籍学生44人,台湾学生36人。2000年,学校与“香港普通话天地”机构合作,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普通话学习推行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互访、参加学术会议及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到广东大学开展交流活动。1996年,学校与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建立了两岸首个公立高校间的姐妹校关系;2015年始,与台湾相关高校轮流举行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

《Science》杂志[英文] 美国自然科学权威杂志。 《Nature Asia》 Gateway to Nature's world of science。 中华医学网 中国生物医学资讯的门户网站。 《金卡工程》 具有权威、全面、真实等特点,可浏览过往杂志内容。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英文] 介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技进展。 Science Daily[英文] 科学技术在线杂志. 中国期刊网CERNET网站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复杂性研究文摘(中英文) 圣菲研究所“复杂性研究文摘”,全世界分美、德、中三处发布。 电镀与涂饰 (双月刊)1982年创刊 Academic press electronic journal library [英文] 学术出版社电子期刊图书馆 软件学报 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研究项目,代表我国软件研究水平。 《暖通空调》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报道一般工程技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natureasia/门》[英文] 全球网际网路杂志 提供电子商务,法规政策及网路世界探索等资讯。 《Journal of Theoretics》 [英文] 理论期刊。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杂志。 中国信息年鉴网 介绍反映我国信息化建设全貌的专业年刊-《中国信息年鉴》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 深圳特区科技杂志社 深圳特区科技杂志社的网站,包括每期的最新资讯,热辣新闻等。 《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社 现代化工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 《Prometheus》[英文] 《Annual Reviews/年度评论》[英文] 《流体工程学》[英文] Journal of Fluides Engineering,美国著名的工科院校Virginia Tech主办。 大众科技报 大众科技报网络版。 中国期刊网汕头镜像站 提供近7000种学术期刊(全文或文摘),经济、商务、法律、科技。 工业计量杂志 网站设有全年刊物内容,广告服务,投稿须知,征订启示等内容。 Isis[英文] 科学基金杂志部 4种学术期刊和其他业务活动情况. 中国科学院科院刊 《Journal of Young Investigators》 [英文] 青年科学家期刊。 中国地质文摘 中文地学文献检索刊物。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 橡胶工业 以橡胶加工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全国专业期刊。 北极科学考察(人民日报) 科技新潮网 Library of Congress Science Tracer Bullets[英文] 科技新闻大观 提供科技产业新闻,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高科技业厂商的信息。 《ChemPort》[英文] 华夏星火 《华夏星火》月刊由国家科技部主管,被誉为中国星火计划第一刊。 水利水电市场 介绍水利水电市场需求与政策法规。 中外产业科技杂志社 广东省办事处 专家理论指导,让科技界、产业界发展更快更健康,大型企业成功经验。 《科学月刊 》[繁体] 科学网际月刊,由台湾天下文化书坊维护。 《金卡工程》杂志社 中国卡业界获得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科技核心期刊。 量测资讯双月刊[繁体] 发现者[繁体] 能源、资源与环境季刊[繁体] 砂石产业的现况与未来,海砂开采的经济效益分析等等。 新电子[繁体] 新电子杂志的站点。 3C领域介绍与成果季刊[繁体] 由工研院资讯服务中心制作。内有本杂志各期全文档。 ITRIToday[繁体] 工研院发行的线上英文学术季刊。 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繁体] 内有产业研发系列报导,机械通讯产业透析等单元。 《技术评论》[英文] 该杂志注重于应用科学,强调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 索引序列
  • 特种电镀与化学镀论文范文
  • 电镀与环保杂志
  • 电镀与环保杂志社
  • 电镀与环保杂志官网
  • 电镀与涂饰期刊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