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发布时间: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1、《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2、《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3、《楚辞评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版;4、《楚辞与楚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5、《兰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6月版;6、《楚辞学通典》(与汤漳平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7、《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 1、《楚辞与楚辞学》,《云梦学刊》2004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 2期全文转摘2、《屈陶异同论》,[台]《中国文化月刊》2004年第2期3、《明代楚辞要籍题解》,[台]《书目季刊》2003年第2期4、《2000年楚辞要籍题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屈原“自沉”的可靠性及其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 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转摘6、《楚辞黄昏意象发微及影响研究》,[台]《古今艺文》2003年第4期7、《兰花的文化内涵与儒学的人格定位》,《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8、《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9、《屈原放逐问题证辩》,《南都学坛》2002年第4期10、《〈九歌〉要籍解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11、《宋代楚辞要籍题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12、《〈哀郢〉作意研究史略》,《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13、《〈天问〉要籍解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4、《〈离骚〉“求女”研究平议》,《东南文化》2001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全文复印15、《二十世纪中国楚辞研究著作总目》,《云梦学刊》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16、《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的困惑》,《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摘录17、《楚辞课题研究史》(八),《云梦学刊》2000年第3期18、《楚辞课题研究史》(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19、《猗猗九畹易消歇 奕奕百亩多淹留──兰花栽种历史考述兼释〈楚辞〉之“兰”》, 《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20、《论二十世纪楚辞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抗日战争时期的楚辞研究》,《中国文化研 究》1999年第2期;收入胡经之编《论艺术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12月第1版21、《“兰意象”原型发微》,《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22、《近二十年楚辞研究的回顾及反思》,[台]《中国国学》第二十六辑,1998年11月版23、《千古离骚有馨香──关于楚辞研究的跨世纪思考》,《社会科学报》 1997年3月20 日第4版24、《二十世纪楚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25、《关于楚辞研究的对象审视与历史回顾──楚辞研究一百年》,《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12期全文复印26、《当代楚辞学者简论》,《云梦学刊》1994年第2期27、《楚辞课题研究史》(六),《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28、《自学专攻 别开生面──何光岳楚辞研究述评》,《吉首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全文复印29、《我是这样走上研究屈原之路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写作甘苦谈》,《社会科学报》1993年7月29日第2版30、《楚辞课题研究史》(三),《求索》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复印31、《一九九一年国内楚辞研究平议》,《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全文复印32、《当代楚辞著作评论平议》,《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全文复印33、《一九九一年楚辞研究平议》,《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6期34、《新文化史派、新还原论研究的总结之作──从“萧兵”现象看萧兵新著〈楚辞的文化破译〉》,《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全文复印35、《楚辞课题研究史》(一),《泰安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4 期全文复印36、《金开诚的〈楚辞〉研究论析》,《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3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十四年(1978-1991)复印“楚辞学”论文分析研究》,《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第3期38、《当代楚辞学漫议》,《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8期全文复印;收入《楚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版39、《一九九0年国内楚辞研究平议》,《泰安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复印40、《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鸟瞰》,《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41、《当代楚辞学术会议概论》,《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复印42、《综合融通 高屋建瓴──汤漳平、陆永品〈楚辞论析〉评介》,《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43、《出入中西 纵横古今──毛庆〈屈骚艺术新研〉评介》,《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44、《中国屈原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述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1期全文复印45、《交叉 渗透 拓展──“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南通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5期全文复印46、《〈离骚〉题意解说类览及反思》,《文史哲》199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全文复印;《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47、《屈原: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社会科学报》1990年8月23日第2版48、《白雨斋论词的楚辞尺度》,《学术交流》1989年第5期49、《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2期全文复印50、《元代楚辞学论纲》,《南通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年第1期转摘51、《困难?突破?超越──新时期屈原研究述评》,《云梦学刊》1989年第1期52、《元代散曲“嘲讽屈原”通论》,《中州学刊》1989年第3期;《文学遗产》1989年第5 期转摘;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8月版53、《试论才子佳人小说婚姻观念的演变》,《南通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5期全文复印54、《“伯夷”通考──兼释〈楚辞〉〈史记〉有关疑义》,《喀什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55、《批隙导? 力探奥秘──戴志钧〈读骚十论〉评述》,《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2期56、《说“都”》,《学术论坛》1985年第6期57、《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21 期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2期转摘;《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6)摘录介绍;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8月版58、《“二谢”的人品与文品》,《学术论坛》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12期全文复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4 )摘录介绍59、《〈国殇〉祀主辨》,《四川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武汉师范学院《中学语文》1983年第10期转摘60、《也谈屈原的思想──与李凤仪先生商榷兼谈以诸子研究屈原思想的得失》,《克山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独立承担的《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江苏省委“333工程”研究课题;(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参与主持的《楚辞学文库》(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2)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3、主持的《新世纪高等师范学院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1)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4、《中国当代楚辞研究史》入选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屈原模式与民族精神》入选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中国当代楚辞学者评传》入选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楚辞传播学》入选省高校文科科研项目8、《屈原生平研究》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大学语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3、《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5、《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6、《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江苏省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85年);2、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1994年);3、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4、中国屈原学会十年屈学研究一等奖(1994年);5、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5年);6、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6年);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8、江苏省委“333工程”专家(1998年);9、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10、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11、南通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12、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13、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14、南通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

《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海隅名臣——晚明王弘诲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天池草》(上下),海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儒藏精华编》第273卷《曝书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另外参撰多卷本《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卷《隋唐时期的疆域》,黑龙江教育社,2007年出版。 1. 《韩滉与唐代漕运》,《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2. 《唐后期汴乱原因的分析》,《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3.《唐肃代德时期的南路运输》,《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88年4.《唐后期淮颍(蔡)水运的利用和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6 期5.《“羁縻”背后的争夺——唐安史乱后的河北盐政》,《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1期6.《唐代运纲研究》,《中国古史论丛——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7.《充实而有光辉——胡如雷先生的学术追求》,《河北师大学报》(文科)1998年2期8. 《唐士族家谱的政治文化功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史林》9. 《中古濮阳杜氏家族的变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10. 《隋唐时期的洹水杜氏》,《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1. 《隋朝的边疆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1期12. 《唐杜氏家谱与杜氏家族》,《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3. 《地域分野难以界说党派之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14. 《四到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2001年5月中华书局15. 《旧唐书纠谬一则兼论广德二年开汴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16 . 《〈元和姓纂〉杜氏郡望史料刍议》,《文献》2001年第4期17. 《〈诗圣全谱〉质疑兼谈杜甫葬地》,《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18. 《也谈所谓“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19. 《杜伯、杜衍、杜陵》,《寻根》,2003年第6期20. 《琼海奇甸有遗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21. 《邓名世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兼谈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文献》2006年第6期22. 《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变》,《南开大学学报》2008年3月23. 《敦煌莫高窟游人漫题(汉文)钩沉》,《新亚洲论坛》(创刊号,KFAS),首尔出版社,2008年8月24. 《中古士族与时尚——围绕服饰.语言与礼法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25. 《传宋贤之薪火,得乾嘉之绪馀——郑天挺隋唐五代史教学卡片整理后记》,《纪念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8月。 1.《唐朝的建立与匈奴费也头》,《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2.《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6期。3.《2004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9期4.《2005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1期 。 1.评《唐代门阀士族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2.评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卷,商务印书馆

1.《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独著2.《清代诗歌发展史》(修订本),台湾文津出版社,入选“大陆地区百部文史哲博士论丛”,1994年11月,独著3.《论唐诗繁荣与清诗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独著4.《文艺的“复古”与创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独著5.《唐诗精品附历代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主编6.《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韩愈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97年3月,主编7.《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主编8. 十三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主编9. 《〈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作者10.《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独著11.《雁塔圣教序译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两人合注 1.《试论高适的边塞诗》,《理论研究》,1983年第6期,独撰2.《略论〈西游记〉的讽刺艺术》,《理论研究》,1984年第1期,独撰3.《研究古代文学应弄清用典》,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1985年4月9日,独撰4.《释杜诗中的“转愁疾”》,《语文园地》,1986年第9期,独撰5.《军歌与战鼓齐鸣 吟坛共战场并捷——〈怀安诗社诗选〉刍议》,《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独撰6.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平议——兼及中国旧诗英译中的一些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专刊,独撰7.《新诗潮与中国诗歌传统关系的思考》,《求索》,1988年第2期,与导师王昌猷先生合作,第二作者8.《念奴娇·赤壁怀古诠释中的几个问题》,《唐都学刊》,1988年第2期,独撰9.《郑谷诗歌美学观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独撰10.《〈西游记〉正面喜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独撰11.《论郑燮的诗论及创作》,《学术论丛》,1992年第3期,独撰12.《叶燮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唐都学刊》,1992年第2期,独撰13.《郑谷生平事迹考略》,《河北学刊》,1992年第4期,独撰14.《论翁方纲的诗论及诗作》,《江海学刊》,1992年第3期,独撰15.《论晚唐诗坛巨擘郑谷的诗歌创作》,《人文杂志》,1992年第2期,独撰16.《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独撰17.《论赵翼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独撰18.《王士祯的“神韵说”及创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独撰19.《龚自珍“个性解放”思想初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独撰20《袁枚“性灵说”内涵考辩》,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29号,1995年3月出刊,独撰2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王孟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0号,1996年3月出刊,独撰22.《试论袁枚的〈新齐谐〉——兼及康乾之际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1号,1997年3月出刊,独撰23.《当代生态学发展与新人文主义思潮》,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2号,1997年3月出刊,第一作者24.《“异闻”海内勤搜取 笔蘸“精忱”树世型——新刊晚明孤本拟话本小说〈型世言〉探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2号,1998年3月出刊,独撰25.《论中国当今的通俗文学》,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4号,1998年3月出刊,第一作者26.《为现代作家立传同样要注意用典》,《文艺报》,1998年7月4日,独撰27.《略谈中国古典诗中的对仗及其形成过程》,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9号,1999年2月出刊,独撰28.《略论郑珍及道咸之际的宋诗运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3号,1999年3月出刊,独撰29.《也谈“会计”溯源》,日本《华风新闻》2000年1月1日,独撰30.《略谈中国唐代时禅宗与文人的诗歌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0号,2000年2月出刊,独撰31.《近代“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4号,2000年3月出刊,独撰32.《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尚怪”之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独撰33.《王维、贾至、杜甫、岑参“早朝”唱和诗平议》,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1号,2001年2月出刊,独撰34.《试论卢纶的边塞诗》,《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2期,独撰35.《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独撰36.《魏源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独撰37.《唐初诗歌的承传与演进——兼论初唐诗人杨师道》,《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独撰38.《略论元和诗风及刘禹锡的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2号,2002年2月出刊,独撰39.《钟嵘〈诗品〉论谢诗源出曹植寻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独撰40.《苍凉诗史兼心史——关于钱谦益〈投笔集〉的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2003年8月27日,独撰41.《刘辰翁暮年词作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42.《文学传播学刍议》,《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43.《略论明清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44.《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独撰45.《清人张问陶诗学理论及创作成就观照》,《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46.《略论〈西游记〉对〈型世言〉中“神魔”情节的若干影响》,《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独撰47.《略论〈红楼梦〉成书的女性主义创作方略》,《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48.《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独撰49.《清代科举文献与科举制度的文化观照——以〈钦定学政全书〉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独撰50.《由〈钦定学政全书〉看清前期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独撰51.《立志仍须追稷契 传薪岂必效黄陈》,《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52.《晚清诗人周福清创作平议》,《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独撰 1.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清代诗歌发展史》,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3年11月颁发2.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唐诗繁荣与清诗演变》,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5年4月颁发3.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文艺的“复古”与创新》,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11月颁发4.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文学编年史》(13卷),陈文新主编,《隋唐五代卷(下)》分卷主编霍有明,中央人民政府2008年2月颁发5.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包公文学及其传播》(李永平博士论文),导师霍有明,陕西省学位委员会2009年3月颁发6.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以晚唐五代为中心》,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6月颁发7.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11月颁发8.西安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霍有明(唯一),西安市委、市政府2011年9月颁发9.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诗词大赛二等奖,《贺香港回归》《澳门妈祖阁感怀》,霍有明(唯一),北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活动委员会2007年7月颁发10.中国当代散文大赛一等奖,《千禧金秋忆信州》,霍有明(唯一),中国散文家协会2010年11月颁发

河北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我觉得是当世英雄,无人能及的。孙权、刘备的心胸远远不能和曹公相提并论。《三国演义》只是演绎,太多的假象,不足为凭啊。不解释

河北大学期刊社成立于2008年11月,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研究与教育》(原《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日本问题研究》四个刊物组成,其中《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文本的死亡与作品的复活:新文本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方法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后达尔文主义:一种文化与美学的新选择——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访谈》,《西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从民族性、西方性到中国性:全国美展与中国当代主流艺术的身份认同》,《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身份认同》,《人文杂志》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 美学》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与赵琴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文艺学与美学的分离:问题、过程、反思》,《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3期论点摘要 《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学术月刊》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 美学》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学派争鸣》,《河北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筑设计的美学思想》,《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卷 《西方经济美学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文史哲》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的诗很有气魄,尤其是《短歌行》,那种胸怀是无人能及的。其次就是一个政治家,心狠手辣,更是独占鳌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1。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通过文物释读佐证了孤竹国中心就存在于滦南大地,从而解决了”孤竹国“中心即”孤竹城“的归属问题。千年孤竹迷案终于大白于天下。【文字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48-54页李良戈的《孤竹国“所在地探究》】

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模拟教学是金融专业实践的重要方式,依托计算机网络形式的模拟教学要提高金融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模拟教学情景设计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金融行业的发展和业务流程、操作等。

摘要: 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提高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学专业模拟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模拟教学;金融学专业;应用现状;改革与创新

引言

当前金融学专业培养人才普遍集中于中低档层次的操作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输出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有一套成熟的金融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上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高端人才的培养,可由于模拟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了模拟教学效果的发挥,要培养金融专业的高端人才,还需对模拟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1.开展模拟教学的原因分析

金融专业主要给银行、证券交易等方面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量大,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掌握,同时,现实中金融业务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只依靠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知识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成效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能力。

此外,金融专业实践的主要方向为银行部门,而银行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实习生”,且实习生业务的不熟练会影响银行营业,因此在校内开展以计算机模式为主的模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能降低实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金融业务的操作,在实践中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并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难度适宜的课题进行专研,接受老师有针对行的指导,这对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2.模拟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模拟教学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对当前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模拟教学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模拟实践课时紧,实践效果不好。金融专业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本身就多,加之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与保险、物流等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需要金融专业与时俱进的增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这些足以说明金融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丰富,且实践性特别强。

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果不好,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模拟教学时需要老师引导,甚至手把手的教,模拟教学应用的效果自然不好,学生参与模拟实验难以独立完成实践内容,对于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能力有限。例如“投资操作模拟实验”教学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效率差,对投资技巧的掌握、期货价格预测等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决策能力都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模拟教学的软、硬设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首先是硬件设备,大多数的'模拟教学都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业务的模拟训练,例如,应用模拟软件,发放给学生虚拟资金,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业务流程、操作方法等,教师通过服务器端对学生的行为、决策等进行监控,而受硬件设备紧缺、陈旧等因素影响,一些模拟实验软件不兼容,实验室难以容纳学生数量等,导致了金融专业模拟教学有效性的大大折扣。

其次,软件设备方面,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更何况金融行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业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因此金融专业模拟教学软件的更新速度远不及实际生活中金融行业业务的变化与发展。

第三,模拟教学软件类型单一,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考虑金融行业的发展,教学只针对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等传统金融行业业务开展实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的实践与社会真实的实践仍然有很大差距,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在模拟实验中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金融专业模拟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实践经验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水平往往达不到模拟教学要求。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金融行业的实践经验不足,参与金融行业业务的机会也较少。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对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上,对于行业的发展即使有关注,但精力有限,因此教师教学经验与金融专业实践能力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要培养“双能型”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学校的支持、鼓励。

二、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改革与创新

1.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模拟教学效果

模拟教学是金融专业实践的重要方式,依托计算机网络形式的模拟教学要提高金融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首先,将模拟教学融入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情景之中体会金融知识的应用和发展。例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金融行业中真实的情景融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模拟柜台业务的办理,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柜台服务人员和客户,当客户打来电话,柜台人员应如何接电话,如何针对客户的需求介绍、推广业务,引导客户办理业务。

将模拟教学与情景融合起来不但能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能够缓解硬件设备的压力,使模拟教学更有秩序,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其次,模拟教学要与时俱进,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思路。

例如,当前社会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拓展非常的快,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合也较为普遍,如,金融物流、金融保险等等,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创新思路,将教材以外,但专业教学需要的知识内容融入模拟教学当中,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随时的掌握知识应用的实际趋向,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提高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实验的能力,在模拟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针对于知识掌握的难点在教学中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场景,再结合知识的应用理解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以确保学生能独立完成模拟实验教学,并能写出不错的实验报告。

2.重视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是模拟教学有效性的保障,针对于模拟教学硬件的建设,第一,学校要有规划的进行模拟教学硬件投资,以确保硬件设备的数量和性能。

第二,建立可行性高的机房管理制度,对模拟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护,以延长其寿命。

第三,充分调动各方的教学资源,增强学校模拟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的能力,提高和优化模拟教学环境。针对于模拟教学软件的建设,一方面,要始终关注金融行业的发展,重视模拟教学软件的更新和升级,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最先进的软件支持。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资源共享,与其他学校、行业企业进行资源交换、资源共享,以拓展模拟教学信息的获取范围,使模拟教学更加成功。

3.模拟情景设计的多样化

模拟教学情景设计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金融行业的发展和业务流程、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在模拟教学中,一方面坚持教学软件业务类型的多元化,除传统的柜台业务、信贷业务等模拟实验以外,应积极的引入金融物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业务实验,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体验,借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应用积累。

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多样化的情景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用心,提高学生的职业品质和精神修养,使学生体会到职业岗位中的合作精神、团结精神等,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也使学生在模拟教学参与中能更加主动的发现知识应用的缺陷与不足,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这一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4.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金融专业师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现任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行业实践经历有限,学校可组织教师进行行业实践学习,参加一些专业的实践讲座、培训等,同时鼓励教师自己进修,争取将教师培养成“双能型”教师。第二,注重师资资源的储备,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应放宽条件招聘,在结合教学需求加以培养,为金融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师资资源支持。第三,聘请金融行业第一线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扩充金融学专业模拟教学的师资队伍,使学生在模拟教学参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更丰富的职业技能。

三、结语

模拟教学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只有学生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针对于教学改革的策略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更加轻松,使模拟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亦明,冯利民,徐祗神,等.在金融学应用性课程中引入模拟教学的探讨——以“期货市场”教学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124-128.

[2]吴伟萍.情景模拟法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4(09):45-46.

[3]朱平安,金融学专业模拟实训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154-155.

河南大学学报2022第2期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双月主 编:乔家君编辑部主任:程遂营 副主编:张敬来 编辑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地:河南省开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4978CN:41-1100/N邮发代号:36-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3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河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服务。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同年,《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因战乱等故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学报》获得新生。1956年11月,复刊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文理分刊,《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1979年8月,因学校易名,《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并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季刊;1984年5月,随校名恢复更名为《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等栏目,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刊载专业学术论文、综述报告和科研成果报道,是河南大学对外交流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干福熹院士,山 仑院士,李吉均院士,孙九林院士,邹广田院士,陆启铿院士,侯 洵院士,郭柏灵院士,薛群基院士主任:宋纯鹏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圣彦,马建华,万师强,孔云峰,孔德志,王天泽,王 华, 王超杰,刘先省,乔家君,陈咏梅,杜祖亮,李起升,李 捷,李登峰,李锁平,宋纯鹏,张伟风,张治军,尚富德,武相军,郑逢斌,赵建军,郭立俊,顾玉宗,秦耀辰,鲍 鹏,薛冬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ATH)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3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3—4978/CN41—1100/ N。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主要刊登有关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等学科的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来稿要求如下 : 文稿务求主题鲜明、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产权争议;作者的署名及顺序由作者自定,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 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城市名、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3~8 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英文工作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投稿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收稿日期、论文资助基金项目、基金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略) 、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具体格式请参照近期学报。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偏正结构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征性内容,一般不超过20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在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 摘要应完整准确的浓缩论文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一般200~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例如1 ,1. 1,1. 1. 1,1. 1. 1. 1,一般不超过4级,均左顶格编排。 图和表应精选和科学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重复表述。图大小要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表设计格式采用3线表,表目明确。图、表内容要与正文一致。图(表)要求英文图(表)题。 量和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单位名称、符号、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规范化,并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在当页地脚),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在文末著录格式为:期刊:[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论文集:[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C].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出版年. 文稿著作权除《著作权法》的规定外,属于作者,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可对文稿进行修改。 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付给。 在投稿时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凡投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已被录用,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

刊物期号填写一般标示在封面,大都以一年内出版的第几期标示,如月刊是1月份出的就是第1期。也有的标示累计期数,如54期,89期等。

刊物一般是指具有统一题名、印有编号或年月顺序号、定期或不定期在无限期内连续出版、发行的出版物,比如各类学术期刊、文摘、故事类刊物。

它们在每次出版时名称都是一样的(除非更名),为了区分不同版本,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编号。刊物有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或其他。以河南大学学报双月刊为例,2009年1月出版的,一般描述其期号就用“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来表示期号。

当然有时候也会带上卷,卷是从创刊开始,每年算一卷,如“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2009表示年份,39表示卷,1表示是2009年,第39卷的第1期。

期号是卷号的下一级单位,卷号包含期号。

卷号是以年为单位的,从期刊创刊年起始为第1卷,比如某期刊2014年创刊,那2014年发行的期刊都是第一卷,2015年发行的期刊都是第二卷。

期号是以发行周期为单位的,比如说该期刊是月刊,那每年都会发行12期,比如2015年3月发行的期刊即可排序为第二卷第三期,2015年4月发行的称作第二卷第四期。

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想得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不知道在哪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是问题呢?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期刊论文类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

2、学位论文类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著作类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综合实力不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简称“湖北二师” ,位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从学校的历史沿革来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历史底蕴深厚,是一所历史接近百年的高等学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特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拥有组织健全、机构合理、渠道畅通、内外协调的教育管理体系;拥有完美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享有一定声望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业质量良好,校园文化丰富。开办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就是完全发挥学校优势,实行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保障的办学模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简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坐落在九省通衢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教育、经济、工学协调发展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始于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9年1月,与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培训各类高素质人才。学校下辖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校园如画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光谷主校区、卓刀泉校区和汤逊湖校区),占地2237亩,主校区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园区内,占地1667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校内欧式风格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楼宇相连,错落有致;现代化的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恒温游泳馆,馆所栉比,相映生辉。这里嘉木芳草竞秀,青山绿水相依,既有浓郁的都市气息,又有鲜明的田园情调,是莘莘学子勤奋攻读、矢志成才的沃土,是有志青年锤炼意志、提升素质的殿堂。 师资雄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不凡。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曾宪梓教学奖的专家、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教授和全国优秀教师,900余名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占40%。近年来,学院获得科研成果二千余项。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当代经济》(经济类核心期刊)、《班主任之友》、《语数外学习》等。 设施现代 学校建有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先进设施:微机室、语言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及60多个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丰富,管理先进。校园网络光纤高速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国际互联网,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 门类齐全 学校现有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六大学科门类69个本、专科专业,形成文、理、教育三大优势学科群。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9000多人。 通联国际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办学基础,优秀学生可以选送到国外学习深造。 享誉荆楚 历经78年的办学历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树立了“质量立校、名师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列同类院校前列。学生中先后有多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教师奖章”等荣誉称号。学校致力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连续四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4—200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方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800余种,电子图书100万册;拥有3个期刊数据库和13个服务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库,通过校园网提供7×24服务,供全校师生随时查阅和检索。 学报期刊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当代经济》等报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杂志为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4年,主要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主要栏目有:文学思潮与创作研究、语言与文字、哲学与社会、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等。 《当代经济》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主流期刊,是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重点指导、湖北省国资委主管的期刊,杂志跻身于“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社科类优秀期刊”行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中心城市经济运行会工作期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当代经济》两种报刊于2014年底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一批学术期刊。

一、质量要求:来稿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述严谨、材料翔实、文字简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及关于湖北本土研究的文章,本刊优先采用。二、标题与作者姓名:文章正题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姓名之下应写明工作单位、地址、省、市(县)、邮编。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述语,一般每篇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四、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写于关键词之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五、正文:正文字数6000-8000字左右为宜。论文应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六、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主要指对文章篇名和内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及补充说明,注释(用①②标示)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参考文献依顺序附于文后。七、英译文题名、作者名、单位、省、市(县)、邮编及摘要和关键词要译成英文并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后。八、本刊有权压缩、删改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来稿末声明。来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 索引序列
  •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 河北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
  • 河南大学学报2022第2期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