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1)减少菌源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最好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2)栽培管理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伯示麦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的详细内容,希望您的水稻田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

要选用感病率不高,损失率低、呈水平抗性的品种。在暂无良好抗病性品种的地区,可用几个不同抗病性基因的品种搭配种植,可以减轻病菌的危害程度。品种的抗病性是抗病栽培的基础,品种的抗病性好,可以减轻防病难度,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经济效益,这在病区显得尤其重要。

防治措施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99%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或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800倍三环唑液,或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1000倍天达裕丰药液交替喷施。每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防治效果良好。

金链子多少钱

水稻稻瘟病毕业论文

1. Pb1是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可以使水稻对稻瘟病表现较强的抗性。

2. Pb1编码一个CC-NBS-LRR蛋白,但是Pb1并没有P-loop,并且其他的几个R蛋白保守的motif也发生退化,暗示Pb1可能有不同的机制。

3. 有研究表明,一些R蛋白的核定位或者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转运对其功能的行使非常重要。

4. SA在植物系统获得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水稻SA信号通路中,WRKY45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对Pb1增强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解析,发现了Pb1和SA信号通路之间的crosstalk。

1)之前有研究报道,R蛋白的CC domain可以和WRKY转录因子互作。受此启发,本文对Pb1和是否也能和WRKY蛋白家族成员互作进行了检测。

2)作者挑选了不同家族的WRKY转录因子,通过酵母双杂系统发现,只有WRKY45会和Pb1-CC发生互作,并通过GST-pull down,Co-IP以及 split LUC系统进行了验证。

3)通过预测及定点突变,发现了四个疏水氨基酸影响Pb1-CC和WRKY45的互作。

新问题 :Pb1-CC和WRKY45互作,对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有什么影响呢?

1)WRKY45转录和蛋白水平都和稻瘟病抗性正相关

2)在Pb1+或者Pb1OX背景下knock down WRKY45,会使稻瘟病抗性降低

3)过表达影响和WRKY45互作的位点突变的Pb1(Pb1-Quad),稻瘟病抗性增强效果减弱

1)GFP-Pb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定位,WRKY45-GFP定位在细胞核中。并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对Pb1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验证。

2)Pb1的核定位对其功能是不是必须的?

构建了HA-Pb1-NES载体,转化植株发现,稻瘟病抗性减弱

3)既然Pb1的核定位那么重要,稻瘟菌侵染会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吗?

并不会!

原文没有回答的问题 :Pb1的胞质定位是不是也是其增强稻瘟病抗性所必须的?

WRKY45是SA通路中的重要组分,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和SA有什么关系吗?

在Pb1OX背景下过表达SA降解蛋白NahG,会降低稻瘟病抗性,说明Pb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部分依赖于SA通路。

1)在使用小麦胚芽提取物系统表达WRKY45蛋白时,添加MG132增加WRKY45蛋白表达量,说明WRKY45会被ubiquitin蛋白酶体降解

2)WRKY45和Pb1共表达也会增加WRKY45蛋白含量,暗示Pb1可能会抑制UBQ对WRKY45的降解,增加其稳定性。由于小麦胚芽提取物是外源表达系统,在水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3)将WRKY45和Pb1在水稻原生质体中共表达,也会增加WRKY45的含量,并且随着Pb1蛋白的增加,WRKY45也增加。

问题 :Pb1稳定WRKY45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和他俩互作有无关系?

4)Pb1-Quad和Pb1-NES对WRKY45的稳定效果减弱,说明Pb1通过和WRKY45互作直接稳定WRKY45蛋白。

1)对于一些生物体内容易降解或表达量低的蛋白,可以分别进行体外翻译,得到纯化蛋白后,再进行体外的孵育和Co-IP实验。

2)WRKY45一直有双带,和Pb1共表达时,下面的条带变弱,文章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3)R蛋白易降解,表达量低,不容易检测到。把标签放在R蛋白的N端和C端对R蛋白的检测及功能有没有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时易感染叶瘟。

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为严重。

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

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

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减少菌源

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

(2)栽培管理

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以选用“以色列沃叶磷酸二氢钾”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毕业论文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 种植 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稻种植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稻的种植技术

[摘要]我国是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以灵桥镇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介绍。之后本文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 措施 。

[关键词]水稻种植 栽培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3-1650(2016)02-0094-01

1.灵桥镇目前水稻种植现状

从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其规模上已经达到了6000亩,其中每年的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而这个数字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种植大镇的农技推广中心更应该做好水稻种植问题的研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灵桥镇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2.种植难题

选种播种不当

首先年轻一代对种粮意识淡薄,而中老年一代老百姓 文化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地选种知识和技术,在选种播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选取种子时不够仔细,导致许多携带病毒或者低产的种子被播撒到田间。选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导致了水稻减产,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加强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尚未具备该意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选取重视力度不够。同时种植户未能接受到专业的种植方法培训,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选种播种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田间管理不当

水稻种植后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但是当地种植户却未能够认识到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很多时候对水稻稻田弃之不顾。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意识不足,其次是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很多种植户未能够做到仔细谨慎,因此导致很多突发问题的发生而无解决办法,例如病虫害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面对该问题很多种植户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充分提高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爆发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就是灾难,每年在病虫害暴发的高峰期,水稻种植户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病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地区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事后处理的办法,这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的几率。水稻病虫害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依靠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虫害侵袭,很多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3.解决水稻种植难题的措施

水稻的选种和催芽

由上述的水稻种植问题中不难看出,水稻种子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可以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加大对水稻种子选择的把关,种植户应充分重视起水稻的选种和催芽工作。

选种

首先第一步就是水稻种子的选择,这一步骤对于水稻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该地区的种植习惯,本文建议种植户可以依靠多年的水稻种植实践 经验 。首先在选取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并且是抗逆性较强的种子。其次是将水稻种子进行翻晒1至2天,之后用盐水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不饱满的水稻种子并去除。

催芽

在选取到最适宜播种的水稻种子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催芽工作。选取成功的种子要经历一定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稀释了100倍的多菌灵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1-2天为最好。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催芽需在27~2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

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栽后5天施第一次分蘖肥,亩施尿素公斤,氯化钾5公斤。栽后12天施第二次分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公斤。7月18日左右,亩施促花肥45%复合肥15公斤,尿素5公斤。8月5日左右,亩施保花肥45%复合肥10公斤。8月20日左右施粒肥,亩施45%复合肥5公斤。抽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作根外追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水稻来说则是很好的肥料,方法是机肥充分腐熟之后辅以使用。除此之外面肥的使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采用硫氨酸或是尿素。这种混合的施肥方式可以给予土壤足够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在肥料的保存和运输上也要加大重视,首先要在规范的市场购买肥料,其次在运输上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后保存肥要注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因为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当地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将给出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当地应事先对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掌握,并且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工作。除了要在适当时期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工作,更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农药喷洒过后要对残留农药进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会在田间进行病害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地清除掉。

适宜时期进行收割

水稻的收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收割之前种植户应该做好人员、机器、设备的准备。其次在收割时间的把握和选取上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一般来说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根据当地的收割习惯,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就可以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种植技术论文

一、稻瘟病的防治方法:1、水稻叶稻瘟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0%洁苗乳油1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50%硫磺唑200~250毫升/亩,连防两次,隔5~7天一次。2、水稻穗稻瘟的防治: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破口期,药剂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或者40%富士一号乳油亩用150毫升;两种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连防三次,隔5~7天一次。二、水稻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方法: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立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25%川化018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或者用农用链霉素亩用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药剂选用:每亩水稻用井冈霉素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或者用75%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同时可以采用30%洁苗乳油2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四、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防治时期应抓住孕穗期或抽穗期,药剂选用:(1)亩用井冈霉素2包加15%粉锈宁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30%洁苗乳油2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70%纳斯津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五、稻飞虱的防治方法:稻飞虱主要栖息在稻丛基部,吸取植株汁液,使水稻植株变黄,影响产量,防治药剂选用:可以选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或者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也可以采用20%蚜螨灵乳油亩用10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还可以采用赛嗪酮或10%吡虫啉30克/亩兑水45公斤喷雾进行防治。六、稻螟虫的防治方法:稻螟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防治药剂选用:用98%巴丹原粉亩水稻用30克拌细土25公斤撒施;或者用50%螟怕可湿性粉剂每亩水稻用8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同时也可以采用25%喹硫磷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其栽培是关乎粮食丰产的重要因素。水稻栽培技术的好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水稻的栽培技术比较差,那么稻米的品质也将严重下降。文章对水稻的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研究,针对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通过提升水稻稻米品质来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 :水稻栽培;技术措施;稻米品质;影响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于生活主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水稻稻米质量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稻米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想将稻米品质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体系,采用集成栽培技术,从根源上提升水稻稻米质量。

1在水稻栽培中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肥料

稻米的品质表现是水稻基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稻米的品质表现除了与自身基因的特性有关,还与其它外在技术息息相关,这些外在技术就是人为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水稻栽培环节中,水稻本身的整精米率与蛋白质都容易受到外在技术施工的影响。例如,以氮肥为例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随着施工中的施氮量增加,使得水稻中二者含量也增加,而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现不一,且稻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对氮素的含量反应不敏感。稻米中的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都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加[1]。

栽插密度

水稻的不同栽植密度对稻米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实际栽植环节中,栽植密度比较小,水稻产量将会降低,反之,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在单位面积内进行大密度的栽植,也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插秧过密的情况下,水稻的株行距比较小,整精米率下降,进而使得稻米的品质大幅下降[2]。

病虫害

病虫害对于稻米的质量危害较大,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关乎水稻的生长以及水稻稻米品质的另一关键所在,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中,容易被不同的病虫害所破坏。在北方水稻栽植中,影响水稻生长主要病虫害分别为: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以及二化螟虫,将这些病虫害简称为“三病一虫”。

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

灌溉方式的不同以及灌溉水质的好坏也决定着稻米的品质。首先,水质污浊,稻米的生长质量将会较差,并且营养成分较低。在实际的水稻灌溉中,不同的灌溉方式针对不同时期的水稻,如果灌溉方式选择不恰当将会对稻米的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2提升稻米品质的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

水稻品质的提升需要从水稻的施肥上进行分析,其中农家有机肥能够提供水稻生长期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经过施肥环节中的肥料分解与发酵,将有机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效吸收。合理的肥料选择以及有规律的施肥时间,是提升稻米品质的关键所在。在对水稻施肥的环节中,能够促进水稻生长主要肥料元素有:氮、磷、钾、硅。但是这些元素对水稻稻米质量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氮肥中的N,合理的氮肥施加,一方面能够对稻米外观的品质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稻米的营养成分,提升其内在品质。不同含量的氮肥对稻米质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氮肥一次性施肥,虽然能够提升直链淀粉含量,但却降低蛋白质含量;分期施氮肥,不仅能够提升稻米中蛋白质含量,还能够有效降低垩白度[3]。

合理稀植

在进行起秧之前需要将苗床透水,并保证秧苗多带泥土,并且少断根,并坚持随起随运随插秧的原则。对水稻进行合理稀植,主要可以实现的方式有浅插、宽行、窄株等方式。在秧苗良好情况下,或者在插秧时间比较早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稀植,可以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从而提升稻米品质,但是当秧苗的生长素质比较差以及插秧比较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密植。

三病一虫防治

对于三病一虫的防治是提升稻米质量的关键,在实际的栽植环节中,首先需要选取抗病虫害比较强的品种,在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化学药剂防治下,科学选择农药,做好病虫测报,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减少用药次数与用药量,从而提升稻米品质。其次,选择良好的栽植环境,尽量保证环境是一种无污染环境,从插秧、秧苗培育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病虫害的出现,同时该环节也是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之一。水稻的根系生长环节中,也可以观察出水稻是否具有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观察水稻的根系生长健壮程度,如果水稻的根系比较发达,那么其将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该特征是以水稻选种方式,提升水稻生长质量的重要依据[4]。

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与无污染的灌溉水源

水稻的灌溉是促进水稻生长,提升稻米质量的重要环节,水稻灌溉主要从水质以及灌溉技术方面来分析。在清澈、无污染水源灌溉条件下的稻米粒质饱满,品质甚佳。可见灌溉水质的选择对水稻的质量影响较大。其次灌溉技术的好坏也与水稻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水稻灌溉技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水稻生长前期,建立根系生长浅水层,该层能够有效实现分蘖,并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第二,中期湿润,形成“满水增氧”来改善水稻的根部生长环境。优质的稻米生产用水量约600~700m3,并且在水稻收获的前半个月停水,如果水分过多,则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降低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秋菊.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12

[2]付景.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扬州大学,2012

[3]李静.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2013

[4]薛亚光.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扬州大学,2013

抗稻瘟病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主要有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基础研究及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食品、环保方面的应用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有关的商品、产业化信息、政策、法规等。可供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高校师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及企业有关人士的跟踪参考。跨越世纪的1997-2007年,发表国际国内最早的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和系统遗传学(以及遗传学发展三时期)概念、理论和原理的论文。《生物技术通报》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及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刊物。2008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首批进入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农、牧、林、渔及医学、轻化等领域中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的应用、新的实验技术与方法等。 顾问:卢良恕、李载平、王涛、范云六、丁勇、贾士荣主任:沈桂芳副主任:梅方权、黄大昉、章力建、安道昌、雷茂良、孟宪学、李思经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海波、邓子新、石燕泉、孙国凤、成卓敏、朱玉贤、朱祯、朱鑫泉、阮力、李秀兰、吴祥甫、何家禄、辛志勇、陈永福、周永春、张启发、郑康乐、赵琦、贾继增、郭三堆、唐纪良、童光志、曾邦哲、蔡幼民。主编:沈桂芳 一、栏目及其内容1.专家 论坛 专家对当前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中的大事、要事及热点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2.综述与专论 论述生物技术领域某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某重点课题的研究进展。3.技术与方法 新的或改进的实验技术、检测手段及方法。4.研究 报告 某项实验研究的试验材料、技术与方法、结果与讨论。5.成果与应用 介绍某项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含技术方法和经济效益)。可附上与文字配合的黑白照片2~3张;每篇1500~3000字。6.其 它 报道重要生物技术会议,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令,重点实验室与公司介绍等。要求:每篇500~1000字。二、投稿要求及说明1.文章要求:(1)第一作者请注明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职务、研究方向;(2)中英文题目要一致,每篇文章要有3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和5~8个关键词;(3)附主要参考文献,每篇文章最好6000字左右。(4)表格请使用三线表格式,标注表题。(5)如需用图片说明,请提供黑白的清晰照片,并附上图题、图注。(6)针对“研究报告”类文章,试验结果除了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外,还需附以文字对重点内容加以描述、说明。此外,图表中的指示性数字、符号等所代表的具体内容要在图下加注解释(例如,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条带M,1,2,3…..分别是哪种物质)。(7)作者在对某一专题、或是某一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时,需要对收集的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晰文章论点,并对选题做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述。最后,在全面、深入地分析、评价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化预测,且提出严谨、有价值的建议。综述是本刊的重点栏目之一,作者在投综述类文章时,需要对专题的发展过程,或是前人研究历史做清晰、有条理的论述,避免大量文献的堆砌。此外,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最好是近5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章。2.一律用文后参考文献的形式,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需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且与文后参考的序号相对应。3.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1) 作者,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例:刘良式,植物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杜,1998,40~48.(2) 作者,作者,等.文章题目.刊名,年,卷(期):页码.例1: 朱立煌,徐吉臣,陈英,等.用分子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抗稻瘟病基因.中国科学(B辑),1994, 24:1408~1502.4.请勿一稿多投,稿件文责自负,1个月后如未收到录用通知可投他刊。5.邮寄打印稿1份并同时发送电子稿。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1. Li P, Song AL, Li ZJ, Fan FL, Liang YC. 2011. Silicon ameliorates manganese toxicity by regulating manganese transport and antioxidant reaction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and Soil. (Accepted)(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 Fan FL, Yang QB, Li ZJ, Wei D, Cui XA, Liang YC. 2011. Impa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nitrification in a cold climate soil are linked to the bacterial ammonia oxidizer community. Microbial Ecology. 62:982-99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 Zhang B, Chu GX, Wei CZ, Ye J, Li ZQ, Liang YC. 2011. The growth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responses of wheat seedlings to omethoate stres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73-27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4. Su YH, Liang YC. 2011. Transport via xylem of atrazine, 2,4-dinitrotoluene, and 1,2,3-trichlorobenzene in tomato and wheat seedling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84-288(影响因子:)5. Song AL, Li P, Li ZJ, Fan FL, Nikolic M, Liang YC. 2011. The alleviation of zinc toxicity by silicon is related to zinc transport and antioxidative reactions in rice. Plant and Soil. 344: 319-33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6. Li ZJ, Xie XY, Zhang SQ, Liang YC. 2011. Whea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as affected by oxytetracycline as a soil contaminant. Pedosphere. 21(2): 244–250(通讯作者)7. Sun WC, Zhang J, Fan QH, Xue GF, Li ZJ, Liang YC 2010.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is attributed to silicon-mediated defence resistance and its role as physical barrier.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28:39-4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8. Ge GF, Li ZJ, Fan FL, Chu GX, Hou ZA, Liang YC. 2010.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Plant and Soil. 326:31–44(通讯作者)(影响因子:)9. Liang YC, Zhu Y-G, Smith FA, Lambers H. 2010. Soil-plant intera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agriculture in arid region: a crucially important topic to address. Plant and Soil. 326:1–2(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0. Wakelin SA, Chu GX, Lardner 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09. A single application of Cu to field soil has long-term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soil processes. Pedobiologia 53:149-158 (影响因子:)11. Wakelin SA, Chu GX, Broos K, Clarke K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1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ota across a Cu gradient are moderated by addition of plant substrat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46:333-342 (影响因子:)12. Song AL, Li ZJ, Zhang J, Xue GF, Fan FL, Liang YC. 2009.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cadmium toxicity in Brassica chinensis L. is attributed to Si-suppressed cadmium uptake and transport and Si-enhanced antioxidant defense capac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2:74-8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3. Zhang J, Sun WC, Li ZJ, Liang YC, Song AL. 2009. Cadmium fate and tolerance in rice cultivars.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9: 483-490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4. Chen WP, Hou ZA, Wu LS, Liang YC, Wei CZ. 2009. Effects of salinity and nitrogen on cotton growth in arid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326:61–73(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5.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Han FX, 2009. Phosphorus ad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a paddy soil amended with pig manure compost and decaying rice straw.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 Plant Analysis. 40: 2185-219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6. Ma YB, Li JM, Li XY, Tang X, Liang YC, Huang SM, Wang BR, Liu H, Yang XY. 2009.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in soils in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s: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Field Crops Research. 110:207-212 (影响因子:)17. Guo B, Liang YC, Zhu YG. 2009. Does salicylic acid regulate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cell death and cadmium uptake and partitioning to acquire cadmium tolerance in rice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6: 20-31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8. Su YH, Zhu YG and Liang YC. 2009. Interactions of mixed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uptake by rice seedlings, Chemosphere, 74: 890-895(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9. Ge GF, Li ZJ, Zhang J, Wang LG, Xu MG, Zhang JB, Xie XL, Wang JK, Liang YC. 2009.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effe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respiration in field experimental stations of China. Ecological Complexity. 6: 421-431(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0. Zhang J, Li ZJ, Ge GF, Liang YC, Wu LS. 2009. Impac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pH and exogenous copper on sorption behavior of norfloxacin in three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 632–64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1. Wang LG, Liang YC, Jiang X. 2008. Analysis of eight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esh vegetables retail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s of Nanjing,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81(4):377-382(影响因子:)22. Liang YC, Zhu J, Li ZJ, Chu GX, Ding YF, Zhang J, Sun WC. 2008. Role of silicon in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freezing stress in two contrasti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64(3): 286-294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3. Sun YH, Li ZJ, Guo B, Chu GX, Wei CZ, Liang YC. 2008. Arsenic mitigates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seedling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64(3): 264-27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4. Liang YC. 2008.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higher plants. In: Plant membrane and vacuolar transporters. Jaiwal ., Singh ., and Dhankher . (eds).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Oxfordshire, OX10 8DE, United Kingdom. pp. . Nikolic M, Nikolic N, Liang YC, Kirkby EA, Römheld V. 2007. Germanium-68 as an adequate tracer for silicon transport in plants: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uptake in different crop species. Plant Physiology, 143 (1): 495-503(前三位作者同等贡献)(影响因子:)26. Liang YC, Sun WC, Zhu YG, and Christie P. 2007. Mechanisms of silicon- mediated alleviation of abiotic stresses in higher plants: A revie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 422-428(影响因子:)(通讯作者)27. Guo B, Liang YC, Zhu YG and Zhao FJ.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roots (Oryza sativa)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3): 743-74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8.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Guo W.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roo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30(3): 427 - 43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9. Kong WD, Zhu YG, Liang YC, Zhang J, Smith FA and Yang M. 2007. Uptake of oxytetracycline and its phytotoxicity to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187-193 (影响因子:)30. Guo W, Zhu YG, Liu WJ, Liang YC, Geng CN, Wang SG. 2007. Is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rice uptake of arsenate (AsV) related to in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s, iron plaque and phosphate nutr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8: 251-257 (影响因子:)31. Liang YC, Hua H. Zhu Y-G, Zhang J, Cheng C and Römheld V. 2006. Importance of plant species and ex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 to active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New Phytologist, 172(1):63-72 (影响因子:)32.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Liu YL and Ding RX. 2006. Effect of exogenous silicon (Si) on H+-ATPase activity, phospholipids and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in leave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7(3): 212-219 (影响因子:)33. Liang YC, Zhu YG , Xia Y, Li ZJ and Ma YB. 2006, Iron plaque enhances phosphorus uptake by rice (Oryza sativa) growing under varying phosphorus and iron concentrations.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49(3):305-312(影响因子:)(通讯作者)34. Liang Y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s an active process in Cucumis sativus L. New Phytologist, 167(3):797-804(影响因子:)35. Liang YC, Sun W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Effect of foliar- and root-applied silicon on the enhancement of induced resistance in Cucumis sativus to powdery mildew. Plant Pathology, 54:678-685(影响因子:)36. Liang YC, Si J, Nikolic M, Peng Y, Chen W and Jiang Y. 2005. Organic manure stimulate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arley growth in soil subject to secondary salinization.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7: 1185-1195.(影响因子:)37. Liang YC, Wong JWC, and Wei L. 2005. Silicon-mediated enhancement of cadmium tolerance in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 58(4): 475-483. (影响因子:)38.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and Ding RX. 2005. Effects of silicon on tonoplast H+-ATPase and H+-PPase activity,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fluidity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3(1): 29-37.(影响因子:)39. 姚建华,牛德奎,李兆君,梁永超,张树清,2010. 抗生素土霉素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40. 薛高峰,梁永超,孙万春,宋阿琳,李兆君,范分良,2010. 硅对水稻生长、白叶枯病抗性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 (通讯作者)41. 薛高峰, 宋阿琳, 孙万春,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2010.硅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6(通讯作者)42. 杨佳佳, 李兆君, 梁永超, 张林静, 李万峰, 2009. 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 (6): 1295-130243. 范琼花, 孙万春, 李兆君, 梁永超, 2009, 硅对短期低温胁迫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及其主要相关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544-550(通讯作者)44.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范琼花,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诱导抗性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756-762(通讯作者)45.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宋阿琳,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防御性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稻瘟病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1023-1028(通讯作者)46. 姚志鹏,李兆君,梁永超,张永清,姚建华,解晓瑜,2009,土壤酶活性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动态响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695-700(通讯作者)47. 李兆君,徐建明,梁永超,汪海珍,马国瑞,2008,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态毒理学报,3:499-50648. 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2008,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报,3:15-20(通讯作者)49. 纪雄辉,梁永超,鲁艳红,廖育林,聂军,郑圣先,李兆君,2007,污染稻田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生态学报,27(9): 3930-3939(通讯作者)50. 万小羽,梁永超,李忠佩,宋阿琳,娄运生,2007.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27(12): 5414-542051. 朱佳, 梁永超*,丁燕芳,李兆君,2006,硅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9(9):1780-1788(通讯作者)52. 丁燕芳,梁永超*,朱佳,李兆君,2007,硅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3:471-478(通讯作者)53. 李平远,娄运生,梁永超*,李兆君,2006,CO2体积分数升高对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6(12)2018-2025(通讯作者)54. 张杰,梁永超,娄运生,华海霞,2005, 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幼苗光合参数、可溶性糖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1(6) : 774-780. (通讯作者)55. 华海霞,梁永超*, 娄运生, 张杰, 2005,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2:358-36256. 杨超光,豆虎,梁永超,娄运生,2005,硅对土壤外源镉活性和玉米吸收镉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8(1):122-127.(通讯作者)57. 张敏,王校常,严蔚东,梁永超,施卫明,2005,盐胁迫下转Bt 基因棉的K+ 、Na + 转运及SOD 活性的变化,土壤学报,42(3): . 朱晓军,梁永超,杨劲松,娄运生,2005, 钙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土壤学报,42(3): 453-459(通讯作者)59. 朱晓军,杨劲松,梁永超,娄运生,杨晓英,2004, 盐胁迫下钙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7(10):1497-150360. Lou YS Li ZP Zhang TL and Liang YC. 2004. CO2 emissions from subtropical arable soils of Chin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6(11): 1835-1842.(影响因子:)61. Liang YC, Hu F, Yang MC and Yu JH. 2003. Antioxidative defenses and water deficit-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ing on non-flooded paddy soils with ground mulching. Plant and Soil, 257(2): 407-416. (影响因子:)62. Liang YC, Chen Q, Liu Q, Zhang WH and Ding RX. 2003. Exogenous silicon (Si) increase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and reduces lipid peroxidation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0: 1157-1164. (影响因子:)63. Liang YC, Yang YF, Yang CG, Shen QR, Zhou JM, and Yang LZ. 2003. Soil enzymatic activity and growth of rice and barley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nure in an anthropogenic soil. Geoderma, 115:149-160. (影响因子:)64. Lou YS, Liang YC and Yang YA. 2003.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lant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in oilseed rape under varying boron supply.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34(7&8): 1059-1075(影响因子:)65. 杨艳芳,梁永超,娄运生,2003,硅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木质素的影响及其与抗白粉病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36(7):813-817. (通讯作者)66. 梁永超,丁瑞兴,2002, 硅对大麦根系中离子的微域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大麦耐盐性的关系. 中国科学(C缉),32(2): 113-121. (影响因子:)67. 梁永超,孙万春,2002,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炭疽病的抗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5(3): . 孙万春,梁永超, 2002,硅和接种炭疽菌对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35(6): 1560-1564. (通讯作者)69. 夏瑶,娄运生,杨超光,梁永超, 2002, 几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35(5):1369-1374. (通讯作者)70. Liang YC, Yang CG and Shi HH. 2001. Effects of silicon on growth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barley grown under toxic levels of aluminium.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4(2): 229-243. (影响因子:)71. Wu LH, Zhu ZR, Liang YC and Zhang FS. 2001,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a new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saving water N fertiliser and reduc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Host W J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o-ecosyste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吴良欢,吕世华,张福锁,2000,水稻覆膜旱作研究现状与展望,见《植物营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冯锋、张福锁、杨新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Liang YC, 1999. Effects of silicon on enzyme activity, and sodium, potassium and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and Soil, 209(2): 217-224.(影响因子:)74. 梁永超,胡锋,杨茂成,朱遐亮,王广平,王永乐,1999,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2(1): . 梁永超,丁瑞兴,刘谦,1999,硅对大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国农业科学,32(6): . 梁永超,沈其荣,张爱国,沈振国,1999,钙、硅对酸雨胁迫下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0(5):589-59277. Wang HL, Li CH, and Liang YC. 1999, Chapter 21,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silicon in China, In: Datnoff et al., (eds.), Studies in Plant Science, 8. Silicon In Agriculture, Elsevier, pp. 343-35278. Liang YC, Zhang YC, Yin SX and Yang MC. 1998. Feasibility of us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ble silicon as a diagnostic index for silicon deficiency in rice. Pedosphere, 8(1): 21-2679. Liang YC, 1998, Effects of silicon on leaf ultrastructur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edosphere, 8 (4): . Liang YC, Shen QR and Shen . Effects of silicon on salinity tolerance of two barley cultivar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9(1): 173-183. (影响因子:)81. Liang YC, and Shen ZG. 1994. Interaction of silicon and boron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2&3): 415-425. (影响因子:)82. Liang YC, Ma TS, Li FJ and Feng YJ. 1994. Silicon availability and response of rice and wheat to silicon in calcareous soils.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25(13&14): 2285-2297. (影响因子:)83. Shen ZG. Shen QR, Liang YC and Liu YL. 1994.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salt-stressed barle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5): 787-799. (影响因子:)84. Shen ZG. Liang YC and Shen K. 1993. Effect of boron on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6(7): 1229-1239(影响因子:)

水稻毕业论文

查阅综述文献——自己拟定提纲——查阅各个方面所需文献——整理充实论文,水稻功能叶方面的研究,扬州农业大学(原扬州农学院)比较专业资深(比如凌启鸿教授),可以咨询咨询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人工合成的miRNA转称(artificial miRNA,amiRNA)

有!需要q!我!

  • 索引序列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 水稻稻瘟病毕业论文
  •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毕业论文
  • 抗稻瘟病论文参考文献
  • 水稻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