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 调研 报告 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11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8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二期整治工程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____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 收藏 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09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07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08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 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2 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贵溪市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突出”,大胆创新,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 总结 经验 、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贵溪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专项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排查行动。2012年,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7家;二是专项督查。经常性对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环保监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业的乱排乱放行为,有效遏制了重金属污染的源头;三是专项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首尾兼顾,对新、改、扩建重金属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新入园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四是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创新“三种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坚持市场运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贵冶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1700余亩农田进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剂,栽种修复植物。 (二)突出“秀美乡村”创建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贵冶周边两批共29个“秀美乡村”全面建成。全市108个“秀美乡村”建设点也全部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卫生清洁”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遗留垃圾全部清运、新增垃圾及时处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和条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则,进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出台了《贵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见》。坚决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实行阔叶树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绿化造林力度。2012年,绿化造林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三是加快生态镇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塘湾、罗河等乡镇重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樟坪畲族乡、塘湾镇大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全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贵溪市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贵溪市乡(镇)环境目标 责任书 考核实施办法》。扎实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12年,共年检18家排污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新核发10家企业排污许可证;二是强化管理。督促各减排企业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总投资800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二、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鹰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决战景区,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圳省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为;全市出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全年稳定在二级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贵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贵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2013年,确立了“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保障”的工作主线,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贵溪”,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为;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市情看,随着铜产业、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化持续突破,贵溪市围绕铜、节能照明和医药、化工四大增长极招引的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生态承载挑战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全文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无可厚非。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3]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内涵: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其历史必然性有关,而且跟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只追求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文明体系。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和保护自然,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结合起来,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

在资源能源方面,我国能源储备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能源效率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张,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增加较快,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加大,也会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

在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因此由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建筑装卸物,城市扬尘,生活垃圾等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在污染物的处理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而传统污染型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一些传统意义上污染较重的行业例如: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污染型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长的空间,而且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推进法制环保建设,出台土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健全环保行政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在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让法律成为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相关科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政府相关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对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对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在宏观管理和环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气,从宏观上规划新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确保其按规定进行排放污染物。在重点区域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对重点区域若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禁止其审批新建项目。通过区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政府应该把污染减排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用政绩观来引导各级政府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

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媒体等要共同配合与努力,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使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人们的心中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营造培育全民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通过全民参与、共同行动,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对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素养的论文提纲

导语: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我整理了生态文明素养的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点

2.不足之处

一、生态文明基本理论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内容

3.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生态文明素养

1.素养

2.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当代大学教育的时代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当然之责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

4.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1.问卷设计与调查

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现状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意识淡薄

2.基础知识缺乏

3.行为习惯失范

4.教育力度不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历史原因

2.认识方面的原因

3.教育方面的原因

4.学生自身原因

三、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多样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普及性原则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领航主导作用,宣示明确社会导向

2.强化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履行育人时代使命

3.营造生态文明整体氛围,培育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生态文明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生态觉悟

结论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全文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无可厚非。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随着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 措施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12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多人的物质 文化 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而不是再单纯地发展经济,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是让人们从钱眼里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与我们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破坏,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了很多疾病,如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以及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疾病的增多,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托整个自然环境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环境资源作屏障,人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梦”美好理念的最好印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诚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我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增大,例如城乡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他放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口号 而已,就是要把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投入到环境、民生方面的建设,使老百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达到国富民也富的效果。这样也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年轻的美丽梦想。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政府 工作 报告 》,2012 [2]《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调整 均衡 正文 随着党的胜利闭幕,一些新鲜的词汇也走进各大媒体与人民的视野当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其中一大亮点,它也正随着的脚步,渐渐走上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 广告 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结合广告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使用节约型水具 ,一水多用,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 , 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少使用发胶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不乱扔烟头,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 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 ,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 , 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3. 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 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

中学生论文《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懂的朋友帮忙.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3]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内涵: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其历史必然性有关,而且跟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只追求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文明体系。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和保护自然,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结合起来,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

在资源能源方面,我国能源储备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能源效率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张,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增加较快,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加大,也会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

在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因此由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建筑装卸物,城市扬尘,生活垃圾等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在污染物的处理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而传统污染型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一些传统意义上污染较重的行业例如: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污染型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长的空间,而且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推进法制环保建设,出台土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健全环保行政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在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让法律成为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相关科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政府相关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对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对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在宏观管理和环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气,从宏观上规划新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确保其按规定进行排放污染物。在重点区域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对重点区域若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禁止其审批新建项目。通过区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政府应该把污染减排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用政绩观来引导各级政府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

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媒体等要共同配合与努力,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使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人们的心中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营造培育全民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通过全民参与、共同行动,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对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朋友,你的论文搞定了么,可以传我一份不

随着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 措施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12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多人的物质 文化 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而不是再单纯地发展经济,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是让人们从钱眼里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与我们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破坏,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了很多疾病,如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以及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疾病的增多,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托整个自然环境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环境资源作屏障,人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梦”美好理念的最好印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诚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我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增大,例如城乡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他放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口号 而已,就是要把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投入到环境、民生方面的建设,使老百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达到国富民也富的效果。这样也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年轻的美丽梦想。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政府 工作 报告 》,2012 [2]《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调整 均衡 正文 随着党的胜利闭幕,一些新鲜的词汇也走进各大媒体与人民的视野当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其中一大亮点,它也正随着的脚步,渐渐走上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 广告 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结合广告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使用节约型水具 ,一水多用,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 , 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少使用发胶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不乱扔烟头,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 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 ,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 , 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3. 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 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文明生态建设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3]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内涵: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其历史必然性有关,而且跟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只追求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文明体系。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和保护自然,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结合起来,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

在资源能源方面,我国能源储备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能源效率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张,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增加较快,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加大,也会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

在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因此由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建筑装卸物,城市扬尘,生活垃圾等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在污染物的处理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而传统污染型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一些传统意义上污染较重的行业例如: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污染型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长的空间,而且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推进法制环保建设,出台土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健全环保行政责任追究体系,加强在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让法律成为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相关科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政府相关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对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对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在宏观管理和环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气,从宏观上规划新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确保其按规定进行排放污染物。在重点区域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对重点区域若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禁止其审批新建项目。通过区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政府应该把污染减排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用政绩观来引导各级政府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

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媒体等要共同配合与努力,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使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人们的心中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对公众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营造培育全民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通过全民参与、共同行动,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对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篇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全文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无可厚非。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 索引序列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摘要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调研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
  • 论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
  • 社会主义文明生态建设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