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苏州茶文化毕业论文

苏州茶文化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苏州茶文化毕业论文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而且还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茶文化的论文摘要,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构建休闲旅游的实证研究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圣地,其历史悠久、风景独特。以地方茶为中心进行深度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不仅是地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增添异彩。本文通过介绍地方茶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径。

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和精粹,是体育运动最高级的产物。同样体育精神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指导着体育运动爱好者如何更好的从事体育运动,更是给每个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迪。中国在漫长的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精神,这与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处。本文主要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体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茶文化中企业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

中国是全世界公认的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从中国茶文化中提取出来的茶道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能更清晰的发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高职教学过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国高职教学事业自建国以来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是国家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部分。文章从茶文化视角阐述了高职教学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实践形式等方面,对开放式高职教学进行评析,探索高职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与不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茶文化与音乐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寻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

潮州茶文化论文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文化,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

我的家乡潮汕是一个神奇而又富饶的好地方,这时有潮剧,有潮绣,还有远近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潮汕功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冲泡的茶具也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潮汕功夫茶不但讲究品饮的功夫,而且讲究沏泡的学问。它的冲法有一套十分复杂的程序,最常用的冲法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

我爱潮汕功夫茶,更爱我的家乡——潮汕,我为我是潮汕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品茶风尚.品尝工夫茶是潮州民间最普遍的习俗,也是潮州人的待客之道.像我们家里都有一套精致的茶具.

今天,李大婶到我们家做客.我妈妈赶紧拿出一套茶具,一套茶具一般有大的盖杯或冲罐和三或四个小茶杯.

先烧开水,把茶具冲洗.叫"榄碳煮水,开水热罐"; 然后把茶叶放在冲罐里,叫"乌龙入宫".冲罐选宜兴陶壶最好,我们普通用枫溪制的瓷盖杯.

接着把烧开的水冲到茶壶里,把盖子盖上,妈妈把茶壶拿起来转一圈把茶冲到小杯里,但是没有把茶拿来喝,而是把茶水拿来洗杯,我奇怪的问妈妈,茶为什么不喝?妈妈笑眯眯说:"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俗话说,头遍脚气,二遍茶叶,三遍穷人喝不着.这一道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熏洗仙颜"

这次妈妈冲进开水后,盖上一会儿,就把把壶转一圈把茶均匀冲到小杯里,后来还逐杯点了点把壶里的水滴干,我这下又问妈妈,为什么您在上边转了又点水呢?妈妈说:"俗话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吗."然后妈妈说,"好喝了".先把一杯双手拿给李大婶喝,"别客气".李大婶笑着接过茶杯,''好香的茶''这叫''敬奉香茗,品香审韵''.

妈妈说:"工夫茶讲究的是色香.这是潮州饮食文化之一".哦,我明白了.

潮州功夫茶有不受环境限制,以三五成群共饮而深受人们喜爱,气氛和谐.是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之道。它有着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家庭文化价值,健身益智价值,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夫茶

几天前,我表姐和表姐夫到我家做客。我表姐夫是外地人,一进家门,就对我家的工夫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嘿,这是沏茶的吗?这么小,够喝吗?”表姐夫端起茶壶问。

“表姐夫,这您就不懂了吧!”我摆起架子,当起了小老师,一定要在表姐和表姐夫面前大展身手,“这是潮汕工夫茶,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工夫茶,工夫工夫,顾名思义就要细致,大茶壶就不工夫了。”

表姐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看他一头雾水的样子,赶紧补充:“工夫茶不是茶叶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我看表姐夫挺感兴趣的样子,于是亲手示范起来。我端起茶壶,说:“水乃茶之母,壶乃茶之父。潮汕的工夫茶壶讲究‘小,浅,齐,老’,小即茶壶个头要小,里头要浅,茶才能留味,齐指‘三山齐’。我把茶壶盖拿开,倒扣在茶几上,壶滴嘴、壶沿和壶柄在同一平面上,这就叫‘三山齐’,老是指壶肚里积的茶垢的厚度,厚即老。”表姐夫恍然大悟。“这是茶杯,讲究‘小,白,薄,浅’,也分寒暑杯,杯沿向外翻的适合夏天喝,散热快,冬天则相反。茶经里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有闲致的人用泉水泡茶。”我说得一套一套的,表姐夫等不及了,赶紧要亲自动手。

表姐夫打开盖子,就把茶叶往壶里塞。“NO,NO,NO!”我早料到有这种结果。“茶叶要分粗细,先加粗的,再放细末,再放粗叶。等水沸以后,沿壶边加水,要‘高冲低斟’,还要淋罐,洗杯时水要直冲杯心。”“呀!规矩太多了,算了,我不学了。”表姐夫灰心了。“嘿,工夫茶重在修身养性,您啊,叫表姐慢慢教你吧!”我一脸坏笑。

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骄傲,这种泡茶方法虽格外讲究,却能修养身心。人生如茶,在淡淡的苦涩中,也能喝出不一样的甘甜。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很多好处,比如安神、静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抛除一切杂念,与禅宗美学所表达的宁静、自然和简约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蓬勃发展,时代文化符号的再度兴起和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茶服饰文化正是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衍生并发展起来,同时,茶艺服饰已经成为急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艺服饰的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茶服饰设计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

[4]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92-95.

当代中国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传播。茶服成为一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代发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6]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158.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苏州饮食文化论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苏州不但人杰地灵,而且小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了,有充满江南风味的乡软糯,滑鲜黄天源.朱鸿兴的苏帮面.粉小笼蟹包……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哑巴生煎。一天,我和爸妈一起去吃哑巴生煎。我在等待的时候,看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傅,师傅名叫俞二媛,因为他又聋又哑,所以他做的生煎馒头叫做“哑巴生煎”只见他手拿两张白帕,转锅开盖.撒葱花.点芝麻.喷凉水.淋油……一刻不停,火候到位后马上起锅装盘,动作干净利落。服务员把生煎了端上来,只见葱香芝麻点缀在白面金黄的表皮上,皮面很薄金黄的那面有一些厚看上去比较脆。生煎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口生煎,轻轻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吃在嘴还有一股芝麻和葱的香味,鲜之外也有一点点甜丝丝.肉质爽口。烫嘴的温度将馅的精华顺着身体里的所有管道肆意地流淌,有往下流的,有往上冲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交杂好像做上了神仙一样。咬一口肉馅,比加了面粉的炸肉圆还要软滑,比不加面粉的鱼丸还要韧有弹劲。在舌头与牙齿的完美配合下享受着.快乐着.回味着.陶醉着……让人感觉是吃上一口就舍不得将筷子放下。啊!哑巴生煎真是人间美味。啊!吃了之后令人翩翩欲仙.回味无穷,不愧为苏州最好的生煎馒头。

苏州小巷里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摊子,最常见的就是臭豆腐干和萝卜丝饼、三角包等苏州小吃。这平民的美味,是小女孩童年幸福的一部分。旧时苏州茶馆,吃早茶的人最喜欢的茶点有两种,一种是蟹壳黄,另一种就是生煎馒头。位于苏安新村居民区里的这家生煎馒头店,是苏州最受好评的生煎之一。而之所以起了个“哑巴生煎”,只因为煎馒头的大师傅是哑巴。苏安新村里虽没有哑巴生煎的指示牌,但就算是不问路,找到这家店也不难。一路上不时碰到拎着塑袋的人,塑料袋里装的是打包的刚出锅的哑巴生煎。小店前停满了各式自行车,里面照例在排队。虽以熟客居多,还是可以看出队伍前面刚取到生煎的顾客脸上发自内心的满足,而排在队伍后面的顾客脸上也绝无半丝不耐烦。 见到传说中的哑巴,虽然年纪大了,可还看得出年轻时候的眉清目秀。哑巴名叫俞二媛,因9岁时生的一场病丧失了说话能力,13岁时他就被送到一个小吃店,在一位著名的生煎师傅那里当学徒,3年之后回到父亲店里帮忙。也许是因为又聋又哑,俞二媛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煎生煎的时候十分专注,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煎出来的生煎特别好吃,“哑巴生煎”的名号也就渐渐打响了。 现在,这门手艺已经传到了他的女婿和儿子的手中,但他还是忍不住亲自上阵。只见他手拿两张白帕,转锅开盖、撒葱花、点芝麻、喷凉水、淋油……一刻不停,火候到位后马上起锅装盘,一铲四只,动作干净利落。类似生煎这种需要火候和感觉的东西,它们的味道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永远无法取代的。夹起一只生煎,轻轻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吃在嘴里还有一股芝麻和葱的香味,鲜之外也有一点甜丝丝。要做出好的生煎,除了最重要的火候拿捏之外,每个环节的用料也很讲究。比如说用来擀面皮的面粉用的是“特一粉”,做馅儿的肉用的是夹心肉,放在馅儿里的皮冻要用胸脯肉熬,生煎包好后蘸一下芝麻再放到锅里,这样煎出来,每个生煎都有芝麻的香味。 然而,生煎的好味道还不是哑巴生煎最让我难忘的。等待生煎的时候,我想拍一些照片,哑巴师傅虽然不会说话,却明白了我的意思。他用非常简捷的手势“告诉”我,等这一盘煎好端到窗口的时候拍照比较好。从那一刻起,我更深刻体会到,只要用心,语言并不是沟通的障碍。

美味的小笼包 常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我却从没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小笼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宝塔顶上一阵阵香气随风四溢,形状也和包子差不多,难怪叫小笼包。小笼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没上来我就被这香气熏得如痴如醉了。真恨不得把整个蒸好的小笼包一口吞掉。 一笼小笼包上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了一丝淡淡的香气息。一闻到这种香气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刚夹起一个 “小胖墩”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 抗。 我这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恨不得将嘴巴变大,把四笼小笼包一口吞下去。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进我的嘴里,肉馅又松又软,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来,鲜美无比 妈妈说:“吃小笼包应该先醮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里面鲜美的汤汁吸干,再吃皮和肉。小笼包的美味精华就在汤汁里。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吃,汤汁鲜、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极了。果然,小笼包一会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鲜鲜的,浓浓的,咸咸的,让你吃了还想吃。于是我又缠着妈妈去买一客,当阿姨笑盈盈端来后,我又怎能放过呢?吃了一个又一个,在吃得满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称赞道:“美!真是美味之极。”一眨眼,又被我消灭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兴未了。 怎么样,心动了?西东不如行动,去吃吃你们家乡的小笼包吧!

饮食文化论文苏菜题目怎么写解决方法:1、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任何门类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2、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3、江苏菜系由扬州、苏州、南京下个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扬州菜亦称淮扬菜,南京菜又称京苏菜。

苏州文化研究论文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水城

(一)水城的定义、基本特征、价值

1.水城的定义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河流发达,水域面积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均与水关系密切,水上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从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个性化的水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与水接触的历史悠久,水对于城市选址、建立、发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规划遵从“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2.水城的基本特征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过或位于其中,市内水域面积占有一定比例。

(2)从建城之初,水系规划就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个性化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水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

(3)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密切相关。

(4)形成了独特的与水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水文化。

(5)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两侧,街市也多临河而起。

(6)拥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7)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8)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9)水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防御、防火、供水、美化环境、交通运输、水产养殖、调蓄洪水、水上娱乐等)。

3.水城的价值——以江南水城为例

(1)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江南水城因经济和文化走在全国前列而成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战乱、罕灾荒而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的直接对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江南水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内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筑是水城人水和谐关系的见证,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历史与特定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内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发展的一种独特格局,水道交通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为追求临水而居的生活优越感,人们以水系的走向来规划居住地、商业区等的分布,从而水系对城市的形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水系的存在,则城市位置可能变化,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迅速。人类喜欢“临水而居”,原因在于丰富的水网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饮水、灌溉、交通、洗涤、军事防御等人类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城市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物,讲究“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种建筑要与天象对应,“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及布局上都有所体现。“依山傍水”是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们视作宝地,古人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历史情况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论断表现了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瞩目和称道。

(3)水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载,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和底蕴。水城的特点决定了其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与水长期接触并相互协调的历史,因此,水城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与其他城市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4)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关键是如何利用水,并协调好人水关系。同时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积极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运转是人水关系和谐的体现。

(5)水域景观丰富多彩。水域景观具有多角度、多季节、多层次变化的特点。水城由于人水关系密切,城市景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水城的建筑、布局都以水为出发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城景观千变万化。由于水多,所以桥多,形态各异的桥是水城的又一道美丽风景。水域景观及水与其他存在物的复合景观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6)城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水城因水而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水城之间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苏州由于生活气息浓厚而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上海则由于濒临黄浦江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济南则由于地下水丰富而具有“泉城”之誉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义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

二、古代苏州的城市河流建设

(一)苏州概况

1.苏州现代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地处太湖、长江下游,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水域总面积为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的,全市辖6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新区、园区)、6市(吴县、吴江、张家港、太仓、昆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个乡镇,22个街道办事处,3323个行政村。该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长江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北枕长江,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滨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东西。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城市风貌

苏州城建于前514年,虽历经2500余年沧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千米,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3.城内水系状况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湖泊众多,河湖串通。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西部濒临太湖,东有金鸡湖、阳澄湖,南有石湖、澹台湖,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古城区有环城河环绕,全长千米。流入环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环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龙港、葑门塘、娄江、外塘河和老运河。环城河上承大运河、太湖补给来水,下泄出水入长江,古城内有“三横三纵”形状的内城河与环城河贯通。市区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干河道为2~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间,河道宽窄悬殊不一,内城河河宽3~10米,环城河最宽断面达135米,最窄处只有9米。

(二)苏州的营建模式——解读《平江图》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5]城内河渠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典型水城[6]。

苏州城市建构以“水”为主题。这可以从1229年平江郡守李寿鹏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图》得到体现(图1)。它生动地记载了城市重建100年后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规划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管子·乘马》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平江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平江城的方位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该方位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因为这样,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就可以顺畅地吹入城内,降低气温;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点气温。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差异是由于在唐宋时期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为造成的。平江城并没有按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适应自然地形建成长方形,还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缓急而将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东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门是水、陆并存的双重城门,按照惯例,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平江城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了不对称布局。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的捷径要穿过丘陵间的一个隘口,这将决定西北方向城门大道的位置。南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运河通往城市的最近处。另外3个不对称的城门也是为了配合河道与道路系统。苏州古城的城墙平面上大体规整,但其4个转角却因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城北的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直线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塌城墙角或河岸。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胥江、运河的来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这样,墙角处水流通畅,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东南角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7]。

图1 平江图[6]

苏州整个城市以河道为骨架,道路布局与河道配合,有效地贯融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河道总长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总长度的78%,河宽一般不少于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间[4]。城市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14条,还有许多支流共同构成了河道网。河道系统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证,并可作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城市内涝发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区为最密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其次为城市商业区;城南由于官署大型建筑较多,河道较为稀疏。河道水网规划与城内民居、寺庙、园林、城门、驿馆、仓库等各类型的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优美的水城环境。城内桥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桥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积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到南宋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苏州园林艺术。平江城内河流多,桥梁也多。据记载,平江南宋时有359座桥。可见桥梁之多,蔚为壮观,充分展现了水城的独特魅力。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筑物虽然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于随意迁址。苏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两套“双棋盘”式交通系统。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军事防御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吴阖闾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减少了洪水威胁。其城市防洪设施相当完备,有城墙、壕池、城河、水门、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内可以排积水,蓄泄便利,不忧水旱,使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免受洪涝之灾。它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我国的城市防洪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5]。水是苏州城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河道水系贯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从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河流在苏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稳定城市的位置

由于城市处处为经纬纵横的河网水系所沟通、贯穿和渗透,城市各类建筑的分布与河网水系有机结合,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苏州因此被称为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对于抵抗战火、自然灾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稳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进水、排水和宣泄

根据水系的走势来确定城市的形状,首先要保证水系的通畅。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产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顺畅地排出城外,在古代无严重污染的条件下,确实比较实用、合理而经济,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宋代著名学者朱长文在所著《吴郡图经续记》内也有称誉:“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太湖别称),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非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安能致此哉?”苏州虽然坐落于水网上,却罕有水涝之灾,并收水利之利。

3.运输

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边也常常成为城市的发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须,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吴地乃至全国的通道。因为在多水的吴地,水道是无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经济便捷是显而易见的。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图》的江南抚张国维,在该图“图说”论及苏州城内水道作用时曾经指出:“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离和防卫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离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卫功能,古代所建护城河即是一例。当时城内大多数衙署、府学、粮仓、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围设有环河,这些环河水道同时也是界河,用以分隔,并起防卫的作用。至今有许多重要仓库、工程要道临河而建,也是源于此故。

5.调节气候、空气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水具有较大热容性,水系可以调节局部气温,使城市冬暖夏凉,同时还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人类或积极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积,促进城市河流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苏州水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1.水文化内容丰富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发源和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因此,苏州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苏州水多、桥多、人多,三者协同作用促进了苏州水文化的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园”与“沧浪亭”等为代表的著名园林、苏州旧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图碑》、古代诗人对于苏州景色的描写“家家门外泊舟航”、“水颈波动碎楼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8]诗词名句等都是苏州水文化的代表。

2.苏州水文化特点的形成

(1)在苏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后,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由于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农业、运输业、渔业等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经济富庶、文化先进之地。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现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苏州。文化的先进离不开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发达离不开有利的地理位置。归根结底,城市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我国最典型乡城之一,其城市选址、布局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对后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作用。苏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于城址稳定、城市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都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的城市特征与其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城特质。古云“钟灵毓秀”,从物质的角度看,地理环境,尤其是水网环境更能左右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发展。苏州河湖众多,草木繁茂,得水独多。这种自然态势本身潜伏着一部文化奇观,为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苏州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结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水运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苏州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赋税是当时政府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其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也随着文人墨客的聚居、经济的繁荣、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浓厚。

(五)古代苏州治水的经验

(1)城市选址注重防洪。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方面存在多种学说,而《管子》的关于城市防洪选址的学说可以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代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即城市选址不是山边就是水边,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需要(抵御外敌入侵),又有水运之便;城市位置不要过高,便于取水;同时城市选址也不宜过低,以免受水灾之害。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米以下(吴淞标高),城区一般为~米,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米,城内罕有洪涝之灾[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规划理念。古人讲究“因天材,就地利”。苏州的城市选址是选择在水网上,水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其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苏州城市建设者根据苏州的城市现状,积极建设护城河,沟通内外水系以利于城市排涝,根据水系走向安排城墙方向,根据水流条件规划城市形状,根据市内水系形态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产方式等,都是古人变害为利、积极改变人类行为适应周围自然条件的体现。

(3)重视治水。唐宋以来,苏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苏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苏州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组织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吴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苏州水道。对苏州城内水道、桥梁绘制标注最为详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织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340座;标注名称的有桥梁338座、衙署20处、粮仓10个、城门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处。张国维“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不同。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知县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载,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疏导四纵三横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民者,不遗余力。”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苏州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他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水平,后来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并列,还和城隍——保护苏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很重视水系治理工作。

(4)重视河道管理。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长文就已指出了城内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三、小结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坤.中国水城的水问题.中国水城市长论坛.绍兴,2004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2

[4]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苏州)图.建筑学报,1980(1):15~20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7]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吴奈夫.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管理.扬州大学学报,2003,7(4):74~80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吴文化,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这块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腹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不但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苏州的戏曲艺术尤令人瞩目,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问,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等。苏剧《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苏州戏曲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剧作家、曲家、演员对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以往的地方史志中很少记载。如不少演员的演剧事迹和艺术成就已湮没无传,或仅在一些笔记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片段记述;不少剧目,仅留存其名或残曲。又如近代的“薪尽火传”的昆剧传习所的某些史实,因往事已久,即使当事者回忆,已尽难一致;当年曾演出过名剧的舞台,不少已遗迹难寻。由此可见,编纂戏曲志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和抢救性。

吴文化苏州应该说是吴文化的发源和代表吧,相对于苏北徐州代表的楚汉文化,吴风汉韵。不知你是写论文还是做什么用,可以在百度搜一下吴文化或图书馆借点书,这是苏州极力宣扬和向外来学生等极力灌输的文化,一般图书馆都会有这方面的书籍。我大学时老师是苏州研究吴文化的代表,当初的论文我就是写的汉文化。一位我更喜欢楚汉文化。

广州早茶毕业论文

继续更新这个广州早茶系列,还没有看过之前的文章的请点如下链接进,请多多支持,谢谢!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一:褒贬不一的茶楼—点都德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二:带你吃最好吃的虾饺—银灯食府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三:“食在广州第一家”—广州酒家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四:体验港式早茶——香港福晋轩点点叙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五:带你体验新式点心茶点—道谷·味道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六:广州三大园林酒家——“北园酒家”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七:广州三大园林酒家——“泮溪酒家”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八:广州“喜爱轩”早茶体验

广州特色早茶体验系列—篇九:广州温祈福酒家早茶体验

关于广州的早茶,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广州早茶是一种民间饮食风俗。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食在广州”,早茶作为广州特色 美食 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外来旅行的人想体验的。我也很喜欢喝早茶,所以就把自己所吃的店都有一一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这一次要探店的就是老字号陶陶居,看下他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此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陶陶居酒家先,选取一些资料发上来吧。

陶陶居是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主营茶点、月饼、菜肴。其创办时间一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但我看它们宣传是1880年。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经国内贸易局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陶陶居是广州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主要经营名茶、茶点、茶食及酒菜餐饮。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家分店,我把地址列出来,方便大家以后过去体验。

1、正佳广场店: 天河路228号正佳广场6层C059铺,电话:

2、环市东店:环市东路329号新粤新大厦二楼,电话:

3、西塔国金店:珠江西路5号国金天地5楼,电话:

4、北京路店:北京路168号粤海仰忠汇7楼,电话:

5、解放北路店: 解放北路801号桂冠大厦二楼,电话:

6、丽影广场店: 新港中路352号海珠丽影广场C区3层306(客村地铁站C出口),电话:

7、万国广场店:前进路40号万国广场6楼606-607号,电话:

8、白云机场T2店: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B240-260号登机口,电话:

陶陶居的菜单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外表颜色不同,比如春季则是绿色,秋天为黄色,当然也有一些应季的菜式是不同的。

1、 陶陶居大虾饺

价格:30元

推荐星级:★★★★

早茶三件套之一。要说虾饺是海内外最受食客欢迎的茶点肯定不为过。 虾饺 是一种食物,原料有虾仁、冬笋、猪肥肉、澄粉等。虾饺皇是广东具代表性的传统名点,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半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要够热则为最佳。所以第一个必须点它。

这里的虾饺透明度比较的高,皮薄。但褶皱的层次较少,入口时口感饱满,虾仁够大只,虾仁新鲜脆爽。但有一点是笋干和猪肉馅料都是不太够的,所以可以打个四星!

2、拍蒜豉汁蒸排骨

价格:24元

推荐星级:★★★★

又是一道广东名点。想要做好这道茶点的关键就在排骨的处理上,要先用食用碱和食粉轮流腌制,然后大量冲水(啤水),直到筋肉稍稍分离,这时排骨的肉质结构就完全破坏了,制作好的排骨会变得雪白光滑,肥瘦口感统一,无筋爽滑。陶陶这道做的很标准,蒜香味香浓而不刺激口腔,排骨爽口不显滑腻,还带一点点的黑椒的辣味,不错。为什么扣1星?因为垫底的芋头太少,没错,芋头才是吸收了所有精华的重头戏。

3、南乳蒸凤爪

价格:28元

推荐星级:★★★★

早茶必点三项目之一。凤爪又称鸡掌,鸡爪,爪钱风暴,凤足等,因色泽绛红,皮层胀大而有皱纹,故有皱纹凤爪之称。是一道经典的粤菜传统小吃,所以在广东的早茶上是必点项目之一的。在广东,凤爪可是一道上档次的名菜,其烹饪方法也较复杂。它富含谷氨酸,胶原蛋白和钙质,多吃不但能软化血管,同时具有美容功效。

这里的凤爪还算过得去吧,色泽不错,皮下饱含芡汁,带一点点的南乳味,所以吃起来味道感觉还是不错的,也比较的喜欢吃那个花生米。四星吧!

4、红米肠

价格:28元

推荐星级:★★★★

红米肠色泽鲜艳,一看上去就非常的有食欲,让你忍不住就要咬上一口。吃起来时外面软糯,里面酥脆,口感层次丰富,脆皮炸得很松脆,不油腻,夹着鲜虾,虾仁这次的就还算过得去,鲜而脆,好吃!

5、酥皮水牛奶菠萝包

价格:30元

推荐星级:★★★★

其实就是广式菠萝包,广式菠萝包是菠萝包的一种,是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一道糕点。主料是面包、高粉,调料为细砂糖、牛油等,通过烤箱烤制的做法而成,因外形上的那层酥皮酷似菠萝而得名。

这里的菠萝包比较的小只,其外表有着金黄色泽,面皮松软,菠萝内馅清甜可口,但有点太甜了,总体上来说有四星吧!

6、鲜果榴莲天鹅酥

价格:28元

推荐星级:★★★

做成很精致的小小一个天鹅的形状,咬一口里面的馅是带榴莲味的,可能就是除了精致外还是冷了,总之味道一般,所以只能打三星!

7、干炒牛河

价格:43元

推荐星级:★★★

干炒牛河是一道由芽菜、河粉、牛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粤菜。广东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是一道普通到不能普通的菜了,从小吃到大,很多人都会做,之前的早茶系列也是经常点的。但你别看它普通,想要做好这一道菜还得下点功夫才行。干炒牛河必须猛火快炒。既要炒匀,又不能炒得太快, 不然粉会碎掉。 油的分量必须准确控制,不然太腻不好吃。 因此干炒牛河被认为是考验广东厨师炒菜技术的试金石,如同蛋炒饭,可以测试厨师的基本功。

里的干炒牛河火候还是够的,上来可看到牛河炒得很完整,色泽油润亮泽,牛肉入口时滑嫩焦香、河粉爽滑筋道、但油有点多,而且价格不太友好,要43元,所以不亲民,只能打三星!

8、 招牌烧鹅

价格:76元/例

推荐星级:★★★★

广式烧鹅,属粤菜系,是广州传统的烧烤肉食。鹅以中、小个的清远黑棕鹅为优,去翼、脚、内脏的整鹅,吹气,涂五香料,缝肚,滚水烫皮,过冷水,糖水匀皮,晾风而后腌制,最后挂在烤炉里或明火上转动烤成,斩件上碟,便可进食。

烧鹅还可以吧,皮很酥脆 ,再配上酸梅酱沾一下吃,味道不错!

9、黄椒粉丝焗蛏子

价格:58元/例

推荐星级:★★★★

这个是新菜式来的吧,18年才看到有。就是蛏子和黄椒粉丝一起焗,带一点点的辣,蛏子肉口感非常的鲜嫩,然后吃完再吃下那粉丝,入味,非常的好吃,推荐!

10、香芒西柠鸡

价格:48元/例

推荐星级:★★★★

这个就是炸鸡排配上芒果,鸡排很脆,配上芒果,味道酸甜可口!

环境:★★★★

服务:★★★★

价格:★★★

口味:★★★★

推荐星级:★★★★

总体上来陶陶居的水准还是在的,虽然谈不上太好吃。但就是价格太高了,如果对于粤菜水准要求比较高的老广来说,这里不建议来吃;如果对此要求不高或者来广州玩的外地游客,可以来试下的,总比那个天天说自己老字号的点都德好吃一点吧。好的了,陶陶居的探店就到此结束了,那么我们就在下一篇见啦!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广州早茶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在广东,早就知道早茶的名气,大概是因为广东早茶太有名气了,连遵义这个小地方都知道广东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可惜他们不知道早茶是什么,常常见我的时候问:你们广东人喝早茶就是坐在茶馆捧着杯子喝茶吗?

当然不是这样,喝早茶,这词对广东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个特殊的语言符号,在广东人心中早就明晓,喝早茶其实是广东人一种休闲方式,是一种最好消磨时光的方式,茶为引子,点心助兴,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东西南北无所不聊,从古至今,喝早茶成为广东人联络赶紧最佳方法,喝早茶成为广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广东的人,都想品茶广东早茶的魅力,是了解广东文化一个便捷途径。

广东人喝茶在商家眼里划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这只是他们按照时间段来梳理,方面商家经营。对于我们来言,喝茶随心,何时想喝茶,便何时行动。其实按人群来分,可以分为几种,一种老人,他们一般起得比较早,常常晨练,因此他们需要茶来提神。年轻一代呢!一般晚歇。习惯性在晚上喝茶,晚上精神比较好,喜欢夜晚找朋友玩,因此夜茶也应运而生啦!那什么人喝下午茶,这一群人啊,一般为师奶,这些人时间充裕,一坐便是一个下午,下午茶成为师奶们打发时间首选办法。

其实喝早茶要选好地方,去广东喝早茶,不要想当然去找茶馆,在广东没有一家店名叫xx茶馆,而现在去喝早茶的地方大多数为酒楼和酒店。要喝早茶,广东本土人不会选择KTV大厅,一般比较喧嚣地方,本土人避而远之。广东人喝早茶,一般不会选择固定的地方,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幽静的酒店,三五成群闲聊着,不希望遭受别人的干扰,这便是广东喝早茶的一大特色。贵州人聚会一般选择去KTV,较为喧嚣,与贵州相比,广东人聚会方式雅趣多了。

如果你要去喝早茶,当你到了酒楼,找好位置坐下,服务员会端来餐具,再给你一张单子作为你消费记录凭据。喝早茶当然少不了茶,酒楼里各种茶叶都有,只不过价位不同而已,选好茶叶,服务员准备好小炉火,茶具置于其上,茶香随着蒸气缭绕,很是陶醉。此时你便可以倒茶了。当然啦!倒茶别光顾为自己倒,这样对别人不尊重,所以在倒茶的时候理应先给别人倒茶,最后才是自己,这是一种待客方式,也出自于礼貌。

事实上,喝早茶别光顾着点茶,糕点、点心必不可少。在酒楼喝早茶,你只需坐在一旁,拿着单子和服务员说需要什么即可。广东糕点和点心花样较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服务员根据你所点的,会按照不同点心特性为你搭配。广东糕点和点心一般分为三类:甜的、咸的和原味的。如果你不是广东人,不妨你过来广东试试,这样便知道其魅力所在。

喝早茶是专门去的,不单单是为了口福,更为重要的是联络感情,闲暇的时候,约几个人好友,泡一杯好茶,弄一些点心,悠然地畅聊着,理想,志向,爱情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其实喝早茶挺爽的,如果大家伙想来广东体验喝早茶的滋味,那么可以过来找我,我会尽地主之谊,让你欢喜而归。不过前提条件是所有费用你自理,因为我还只是学生,承担不起。朋友,喝早茶能勾起你的兴趣吗?如果真有兴趣,那你就过来吧!

“早茶”一词,今天几乎已成广州人的别称。虽然,“早茶”并非只限于广州,但由于广州的“早茶”实在名声太大,其他的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但广州茶楼的历史其实算不得很长,大概也就是在清道光年间才从当时的酒楼演变而来。真正与广州现今的“早茶”有点形式接近的茶馆,考证下来大约有点像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一种叫做'一厘馆'的馆子,其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门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字,实际就是一个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点东西的地方。发展到后来,这样的场所就逐渐地变得专业起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场面也越来越豪华,并最终促成了广州人的“早茶”习俗。到了今天,“喝早茶”已成为广州人生活中的一大内容,也已成为广州城市特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一厘馆”到现在的酒店茶楼,尽管广州人“喝早茶”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本质上其功能实际并没有特别的变化。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说的无疑是一种感觉,而且准确并形象地描绘出了“喝早茶”的理念意境。事实上,情趣性、休闲性、交际性和经济性始终是广州人“喝早茶”的不变主题,也是其广为风靡的主要原因。

城市生活表面上丰富多彩,实际上却难免紧张、枯燥和乏味。“二点一线”或“三点一线”是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轨迹。如果工作性质再机械一点,工作环境再孤单一点,生活之索然寡味实在是可想而知的。而所谓城市生活的娱乐性和相关的设施,更大程度上是面向无家无室的年轻人的。究其实质,也不外乎是促成其多余能量的泄发而已,所以许多场合实在是“成人不宜”的。“早茶”尽管形式简单,但由于它几乎可以涉及吃喝玩乐闲的方方面面,且没有年龄与身份的限制,又有着一定的选择性和相对的自由度,所谓人生的情趣、生活的乐趣,自然也就有在其中了。

眼下“休闲”的概念正大行其道,但究竟怎样才谓之“休闲”,可能一下子还真有点说不太清。忙的人找空、找休息,是休闲,闲的人找事、找累,也同样是一种休闲;家里住久了开几天宾馆是休闲,住久了宾馆睡几天农舍也是休闲;坐惯了轿车的骑几天自行车是休闲,天天骑车的借辆轿车兜兜风也是休闲……可见“休闲”的本身玄妙得很,似应归入精神的范畴,实际也就是一种感觉。不过推敲起来,这种感觉其实倒是可以分为两种类别的。一种是纯粹的自我感受,所谓自得其乐;另一种则带有一定的表现性,即所谓看得见的休闲,颇有点休闲者形象广告的意境。无论是自得其乐的休闲还是表现性的休闲,“早茶”时分,提供的其实都是一种最为适宜的氛围和环境。

在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方面,城市生活最为烦恼的就是时间、对象、主题和环境的缺少,或者是过于突出和鲜明的目的性。“喝早茶”显然是解决这一烦恼的极好途径。两个人不算少,一群人不算多;有事说事,无事叙情;同事朋友之间、家人亲戚之间、业务关系社会交往之间,甚至是上下级之间、谈情说爱之间,都在可聚可谈之列。在今天的广州,没有“泡”茶楼的机会,就可能意味着少了许多发财的机会。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把清闲、舒适的茶楼当成商业谈判的场所,表面上的功利性也淡化了许多。生意场上所谓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于是又多了一层遮掩。

有人说广州人的待客相对是比较轻松的,因为请请“早茶”终究算不得太大的负担。事实上“经济性”确实应该是广州“早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个人消费不算节俭,举家相聚不算破费,待客会友也不算寒酸;场面可以很大,内容可以很多,但不外乎是茶水与点心: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凤爪、牛肉、肚片加上各类干蒸的烧卖、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片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虽然现在也出现了所谓的“星级早茶”,但充其量也只是多了点豪华的形式,再说这终究不是也不会是广州早茶的主流。起源于“一厘馆”的广州早茶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消费模式,如果失去了经济性,无异于就失去了根本。

“早茶”的这些特点,当然并非只为广州人所重视,天南海北的所有城市人其实也都是青睐有加的。外地人到广州拒绝早茶的好像很少有见,而且,到广州定居的外地人基本还都是从“喝早茶”开始适应并融入广州社会的。即使是一些短暂在广州居住过的年轻人,离开以后,也大都认为广州早茶时光的感觉是很有一番回味的。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也纷纷开出了“早茶”,基本是学着广州的模样,甚至茶点也似乎很强调原汁原味,有的还专门高价从广州请来了厨师。只可惜好景不长,没等热起来十有八九便已经关门大吉了。为什么普遍喜欢的“早茶”出了广州就开不起来?究其原因,或许更能说明广州“早茶”的实质并不在单纯的吃点喝点,而在于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早茶时光的特定感觉。

与“广州早茶”最为异曲同工的大概要首推“英国下午茶”。格调优雅、内涵丰富的“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形成并享誉天下,同样可以使我们对城市情趣的认识和创造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英国人历史上不曾种过一片茶叶,却用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英国下午茶”这一称谓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一个贵夫人的创举。其风靡之快、影响之大,恰如一首英国民谣所唱:“当时钟敲响四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到了今天,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茶叶消费大国,每天英国人一共喝掉1亿3500万杯茶,每年共消费掉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4。没有茶的日子,对英国人而言,已经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了。

曾经有观点认为,广州之所以风行“喝早茶”,是因为广州人有闲、有钱、有生意要谈,于今看来,这未免就偏颇了点。当然,要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某种感觉,绝非一时一日之功,肯定需要有许多的相关前提和条件。但城市生活方式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需要有创造和培育的意识与激情。特别是在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迎合人性的本质需求方面,更需要有倡导性的观念和举措。比如,双休制和长假制的实行,对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感受的多样性无疑就形成了空前的影响。再比如,最近许多城市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多少年一贯制的作息制度,实行了呼声已久的“朝九晚五”,不但有助于丰富城市的夜生活,也相对形成了工作生活的轻松感。有些城市已经开始提出并讨论学生上学是否也能“朝九晚五”的问题,而且据说赞同者绝对居多。事实是明放着的,学生的问题不解决,家长们又如何轻松得起来?

也许,我们真的很难见到广州“早茶”纯粹模仿的成功,但只要对其经营方式和理念有足够的认识,只要有对改善和丰富城市生活情趣有着孜孜以求的向往和追求,相信就可以在每个城市的许多“早茶”和不是“早茶”的场合,创造出“广州早茶”的相同的意境,并从方方面面捉摸到与之类似或同样的特定感觉。

那栋大楼总是弥漫着一股令人着迷的茶香,总是散发着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魅力。

它,就是广州酒家。

对轻松惬意又饮食讲究的广州人来说,喝早茶已融入到了他们的文化之中。普洱、龙井、茉莉花……这些茶默默地陪伴广州人的生活,使他们的肉体、灵魂都透着一股清雅的茶香。

早茶中的食物更令人流连忘返。其中的虾饺风味最佳,软糯的虾饺皮遇见鲜美的虾仁,那是想忘都忘不掉的绝佳风味呀!

豉汁蒸凤爪也是绝顶的美味,把蒸得轻轻一嘬就脱骨的鸡爪和香浓美味的豉汁做组合,真是独一无二的味蕾享受哇!

肠粉也值得一提。它那爽滑的肠粉皮裹着鲜嫩的虾仁或牛肉,还有脆而多汁的生菜,成就了口感细腻,味道独特的广州肠粉。

早茶、早茶,关键看茶!说起这“茶”,我最喜欢有点甜味的茉莉花茶。甜甜的,又不失茶应有的清新芬芳和那标志性的苦涩却又绵滑的感觉。品着让人心里暖暖的,很舒服。

我爱你,舌尖上的广州;我爱你,广州的标志——早茶!

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蕴含着悠久的早茶文化。这次,我有幸来到广州,品味了这精致可口的点心。

上午九点,我们来到当地有名的茶餐厅——水沐莲清。过了五六分钟,可口的茶水和点心端上了餐桌。点心刚上桌,我们就惊叹起来,果然名不虚传。瞧,榴莲酥做成了榴莲的形状;呀,“藕断丝连”做成了两节相连的藕段;哇,还有麦香小猪包,分明就是几只可爱的小猪……真舍不得下口。

这时,我见妹妹正从盘里拿起两块“金屋藏娇”忙不迭地往嘴里塞,我也赶紧下手拿起一块。我放在手里细细端详,怎么也舍不得吃了这精美的“艺术品”。我狠下心来咬了一小口,嗯,真好吃!外面酥酥的、脆脆的、香香的,里面是浓浓的椰汁,怪不得叫“金屋藏娇”,我三下五除二把一个点心吃得精光,正想再拿一块,却发现桌上只有一个空盘了。我咽了咽口水,咂咂嘴,觉得唇齿留香,真是意犹未尽。

荔湾艇仔粥、山水豆腐花、水沐莲花酥……每一样都美味无比。我爱广州的早茶!

广州,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城市,同时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城。在这座城市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我们就从“叹早茶”这种特色饮食文化说起吧!

广州人嗜好“饮早茶”,特别是老人家,每天早上一定要约上三五朋友去茶楼叹茶。其实,这种饮食特色早在清朝就形成了!广州的早茶历史悠久,百年不衰,至今的广州人还有“叹早茶”的习惯。在广州,各式各样的茶楼是数不胜数。比如,有名的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等,这些都是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楼。广州的茶楼都十分富丽堂皇、古色古香,走进茶楼就像踏进古代的宫殿,处处雕梁画栋,十分有韵味!让来这儿喝茶的人心旷神怡!广州人喝早茶被视为一种交际,三三两两聚在一块,有的谈生意;有的业余消遣;还有的只是简单的朋友聚会。他们不仅吃饱了肚子,还联络了感情,或谈成一单生意。

广州人喝茶要吃点心。点心种类十分多,比如,有包类——叉烧包、小笼包、奶黄包……还有饼类——鸡仔饼、酥饼……更有甜口的糕点——马蹄糕、杂粮糕……以及各种特色美食——干蒸、云吞、肠粉与艇仔粥。其中,我最爱吃虾饺!虾饺皮白如冰、薄得如纸,吹弹可破,肉馅隐约可见,看起来十分诱人!吃起来爽滑鲜美,有一股鱼虾鲜味,可谓色味俱全!我除了最爱吃虾饺,还爱吃干蒸。干蒸是广东地区最受欢迎早点之一。干蒸以猪肉粒鲜虾为主馅料。它皮薄肉爽,别具一格,特别适合广东人口味!广州早茶的“功夫茶”也十分重要。广州人偏爱喝普洱茶、乌龙茶、花茶等茶水。

广州人喝茶要先“洗茶杯”,就是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入杯中,开头一两次回斟一下就倒掉,可能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洗洗杯子吧!广州茶楼十分受人欢迎。常常是座无虚席,茶楼内人山人海。特别是在节假日,不少茶楼还要排队候位呢!尤其是夏天,人们都蜂拥而至茶楼消暑。广州茶楼有那么多人去,必定在其中找到熟人或朋友。记得小时候,我每次去茶楼喝茶,都会巧遇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便聚在一块玩,在茶楼里乱蹦乱跳,躲进桌子底,有时还因为玩得太疯,一不小心撞上服务员姐姐,弄得她手上的点心掉到一地。我们闯祸后并不是道歉,而是逃进洗手间躲着,生怕服务员批评我们。而大人呢,则在桌上谈天说地,更本顾不上我们小孩。到买单时,大人们都争着买单,十分客气!

饮茶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叹早茶,不但为了喝茶吃点心,而且为了与朋友惬意聊天,在淡淡茶香中晾晒心情。在饮茶中,人们从紧张的工作中逃离,清闲地聊天;在饮茶中,人们从烦闷的生活中走出来,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沏一壶好茶,点几笼点心,与亲朋好友海阔天空地大侃一阵,岂不悠哉?

我的家乡在广州。广州有“花城”“羊城 ” 之称,这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广州的早茶。

每天早上,茶楼一定是人们首选的消遣的地方。来到茶楼,总是热闹无比,传进耳朵里的总是叫卖点心的声音,看到的都是人们在享受着广州特色食物。 小孩子们常常不会坐在位置上享受食物,只会拿着点心卡在茶楼里东奔西跑的;大人则会在位置上,细细品味着食物,边吃边与朋友谈笑风生;老人们就会静静品味着那杯清茶,体会着清茶慢慢沁入心脾。

茶楼的广州特色食物也是特别棒,让人吃了都称好。我每一次去茶楼都喜欢拿点心卡点食物。我常常坐在位置上,拿着点心卡,等待着服务员推着装满一碟碟食物的车子,穿过每个座位,走到我的座位前,我就拿起点心卡,向服务员拿自己喜爱的食物,服务员也会在卡上按一个印章。拿到食物,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食物吃起来。刚把食物放入口中,事物的香味就在口中蔓延开来,我的味蕾也开始跳起舞来。啊!真是太好吃了!我不禁感叹道。每一样食物都是那么好吃,味道都各有特色,使吃的人都不知吃哪一个好。

茶楼、茶楼,茶肯定是最有名的,所以来到茶楼必然要喝茶。很多人来茶楼只为喝茶,不吃食物。茶也分很多种味道:龙井茶香气清新醇厚,细细品尝一口。,一阵阵芳香围绕在你口中;铁观音闻的时候有浓郁的兰花香,喝上一口,感觉清新,但却有丝丝甘甜;乌龙茶厚重的味道,刚入口很苦涩,随着品尝的次数增多,就能品尝到苦涩中的清新和甘甜。

我爱我的家乡,但更爱广州的早茶。

喝早茶是广东人生活中特有的习惯。爸爸说:“在广东,早茶是早饭。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吃到丰盛可口的早饭实在是件美事。喝早茶有两种地方,一种环境优美,餐饮条件好;二是环境较差,但一般家庭都去那里热闹的地方,两个地方,价格都很公道。今天我就先带你们去环境较好的友谊饭店。”

这里的环境果然很优美。翠绿的沙发椅被擦得一尘不染,米色的窗帘扎着漂亮的蝴蝶结,落座时太阳透过饭店的落地窗玻璃晃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睛。服务生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它解开,放下来。餐厅里阴凉了许多,光线也顿时柔和了不少。雪白的桌布上落着两张菜单,每一位客人面前摆放整齐锃亮的茶杯、碟子、筷子及茶托。

服务员请我去餐台前点菜,我挑了几盘精致的点心外带一碗鸡粥。不一会儿,服务生端上一壶茶——铁观音。慢慢品茶时,3盘点心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先尝着第一盘:油炸千层酥,三角形花瓣似的千层酥上,撒了一簇小小的椰碎。极薄极薄的一层,十分细腻。我捧起这个松软的家伙,轻轻将它咬破,一团金黄的莲蓉涌了出来,好香,这是油炸的鲜香的莲蓉的清甜。一口一口地咬着,油腻香甜,我的舌头上仿佛还能感觉到千层酥上精致的花纹。第二盘是萝卜酥,它的体形肥胖,咬了,呵!里面是一条条精细的萝卜丝,真是“表里不如一”啊!我咀嚼着萝卜丝,只觉得清爽极了,有句俗话说:“萝卜一上市,药铺就关门。”萝卜既是美味佳肴,还是清火的良药呢!第三盘是油炸春卷,它脆香可口,里面的馅儿——韭黄、竹笋、牛肉、葱,更具有长沙特色,特别爽口。

不一会儿,服务生又端上来了鸡粥。我拿起汤匙,抿了一口,有一股淡淡的咸味,鸡香味也夹杂在内,粥里的米片则又细又薄,非常独特。靓粥可是粤菜的精华。

早茶吃毕,我不由得留意起这里形形色色的人:大腹便便的老板,举止优雅的女士,白发苍苍的老人,甜蜜浪漫的情侣,温馨幸福的一家子……他们或是点上几盘特色小点心,细细品尝,或是要上一壶浓浓的铁观音,久久地回味。

窗外,车流不断,人来人往,仿佛整个城市都在快速地旋转。我想,或许,餐厅里悠闲品茶的人很快就会放下手中的茶杯融入那匆匆的人流,而另一些人则将驻足停留,端起清茶来寻求片刻的宁静和安祥。这种生活,真是别有一番忙里偷闲的情趣呢?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不会觉得很惊讶?喝早茶不就是喝茶吗?不,不,不,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错了,喝茶也有它的历史文化和规矩的。

早茶至今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很久以前的广东开始流传和传承,我也在外婆那一辈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慢慢受到影响。

首先你要知道喝早茶的穿着,喝早茶要早点起床,穿的要随意一些,休闲一些,去报刊亭拿一份晨报,然后你就可以去酒店啦。

第二就是喝早茶前的准备,坐在桌前把碗倒上茶水,记住,那些茶水不是喝的,而是洗餐具的,把杯子侧放在碗中转两圈,然后把筷子放进碗里,用勺子舀水冲两下,你也别管它需不需要洗,洗得干不干净,洗就是。

第三点是点菜的规矩,记住千万别点什么奶茶、布丁,这听起来特别不正宗,一人只能点四盅,一盅两件,你可以点凤爪、灌汤包、蒸饺、烧卖等等,但记住只能点四盅。

还有餐桌上的礼仪,要是坐在你面前的是前辈,只要他的茶杯空着立马得倒茶,它会叩指来感谢你,食指或者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果欣赏晚辈则可以敲三下。

如果热心的前辈给你倒茶,你也要叩指,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都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的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就行了。

如果是平辈给你倒茶,你也是要叩指,食指和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辑,敲三下以示尊重。这样才会显得你很有修养和文化。

要是自己一个人喝早茶,那时候晨报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一边看报一边哼着老歌,大概要看两个小时才能开吃。吃的时候不能大口大口地吃,要吃很久吃一口,饿不死就行。

喝早茶是广东人值得骄傲的文化,是每个广东人流在血液里的文化修养。

广州人喜爱饮茶。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因此,广州人聚会、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为“叹茶”。

今天,妈妈带着我上茶楼,说是去喝早茶,让我体会一下广州的早茶文化。一进茶楼,我看见里面宾客如云,热闹非凡,几乎座无虚席。我们找了一会儿,才找到了二个位子。我扫视了一下周围的桌子,上面都摆着一套功夫茶具,旁边正煮着开水,还有一些精致的早茶美点。客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聊天,喝着茶,时不时动一下筷子,吃一口点心,非常惬意。

我点了我最爱吃的蒸排骨和凤爪。特别是凤爪,比蒸排骨还好吃!它的皮又滑又软,而且几乎不用咬,就能一下子吃到可口的肉。它的脚指细细的,脚掌胖胖的,好吃极了!我看了一下邻近的桌子,几乎每一桌都点了这道菜,看来它很受欢迎。

每一道茶点都做得非常精致、可口。我也喜欢广州的早茶。

我的家乡在广州。广州有“花城”“羊城 ” 之称,这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广州的早茶。每天早上,茶楼一定是人们首选的消遣的地方。来到茶楼,总是热闹无比,传进耳朵里的总是叫卖点心的声音,看到的都是人们在享受着广州特色食物。 小孩子们常常不会坐在位置上享受食物,只会拿着点心卡在茶楼里东奔西跑的;大人则会在位置上,细细品味着食物,边吃边与朋友谈笑风生;老人们就会静静品味着那杯清茶,体会着清茶慢慢沁入心脾。茶楼、茶楼,茶肯定是最有名的,所以来到茶楼必然要喝茶。很多人来茶楼只为喝茶,不吃食物。茶也分很多种味道:龙井茶香气清新醇厚,细细品尝一口。,一阵阵芳香围绕在你口中;铁观音闻的时候有浓郁的兰花香,喝上一口,感觉清新,但却有丝丝甘甜;乌龙茶厚重的味道,刚入口很苦涩,随着品尝的次数增多,就能品尝到苦涩中的清新和甘甜。我爱我的家乡,但更爱广州的早茶。

  • 索引序列
  • 苏州茶文化毕业论文
  • 潮州茶文化论文
  • 苏州饮食文化论文
  • 苏州文化研究论文
  • 广州早茶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