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研究论语小论文

研究论语小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论语小论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写作要点:结合论文的内容进行阐述,阐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情进行扩展,条理清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与修身做人,他强调要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论语》便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皇帝,他不聪明,但是治理国家却总是有一些新招、妙点子,有一位大臣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他:“皇帝,你治理国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方法呢?”他笑着回答道:“呵呵,你去读一读《论语》便知道为什么了!”

原来,《论语》教会了这位皇帝怎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国家,可见,《论语》中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道理。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做人学习不正应该这样吗?

学习了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千里迢迢而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脚我们,我们却不怨恨他们,不是君子么?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总是以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便可以考取好成绩,其实,学习了知识,我们还要按时去复习它们,否则,学过的知识在脑中,只会像一缕清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来得快,去得也快;别人不了解我们,做出我们不喜欢、不赞成的事情,我们不怨恨他们,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懂装懂,总是以为自己博学多识、有学问、自以为是的人,但往往,这种人才是最愚蠢的人,而诚实、不耻下问的人,才是真真、智慧过人的才人。孔子有一句话便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一句论语,我把它当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最大的美德便是饶怒,人生没有不可饶怒的错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样,别人也会很痛苦,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它影响着我,教育着我。

现在,我每天都要背一背《论语》,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字,都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开扩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学会了做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无名氏 《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对于义我的基本观点是: 1. 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 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非常推崇周室的礼教,在春秋战乱之时,孔子在鲁国从小就对礼感兴趣,也对礼深有研究。礼本来是祭祀的规矩、程序等,但经过孔子的重新解释,它在思想意义上的价值就被凸现出来,思想的指导性很广泛,但孔子直接将指导性从外在的礼引向内在的心性范畴——仁,就是将礼与人的心性相联系起来,礼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再是向鬼神表示敬意,儒家礼教从外在的表象转而以内在的心性为根本,这一转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儒家认为社会普遍的伦理准则就是礼,人的一生就要对礼进行学习,去革除人的本能的感官欲望,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人不学习礼乐文明,就如同禽兽一样只是一种本能的存在,所以学礼是立世之本,它为了在社会关系中有自己的恰当的位置,个我对礼的遵从便就是仁,礼是在社会关系中体现的一种和谐的规则,仁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体现出个我内心的和谐的状态,它是个我遵从礼的崇高品质。仁就是立人之本,它是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修养就是培养仁,让仁显露出来,所谓仁者就是爱人,孔子是通过忠、恕、孝、信等范畴加以表述的。正因为孔子提出人的本性就是爱人,所以后世的孟子便从此点出发提出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心性修养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孔子说“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正是孔子提倡的“礼”,中国才被誉为是礼仪之邦。 论语里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这里可知,孔子的思想顺序:孝为一切仁之根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爱他人。儒家的道是求本,本立而道上。儒家没有先验,孔子不谈鬼神。儒家的本就在天地自然的合理性。人言儒家关注人的社会性并企划规范社会秩序;老庄侧重于生命与心性的自然和谐。其实,儒家追求的社会性其理论依据仍然是自然性,几千年,儒家怎么也打不倒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求的本,也是自然朴素颠扑不破的。孔子在论语都是在说要孝敬尊长、对社会上的人施以爱心,以及求学的道理。像论语中有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在说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宽恕别人,同时要利用多余的心力去求学,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他从来没上过学,孔子也会当他是个通达事理,而且有学问的人。孝在中国古代占有很中要的地位,无论是平民布衣,抑或是王孙贵族几千年来都恪守孝道。这形成了中国不同于他国的家庭文化,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很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英语俚语的研究小论文

1.英语俚语的翻译,其实重点在于意译而不是字译。这个论点是比较好的,因为与中文不同,英语的俚语有很多跟字面的意思不太一样。如:rainingcatsanddogs.(下着倾盆大雨)等。翻译的时候如果过于在意字面的意思的话,往往会忽略到其中的固有含义。2.对该俚语的背景的了解。有很多英语俚语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加深对俚语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俚语的翻译。望采纳,谢谢。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读酒店英语中的语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务人员应从与饭店英语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出发,领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以矫正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偏差,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吸收文化和服务客人的目的。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du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元娜.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4]刘燕婷.旅游英语情景体验式教学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浅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强,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征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文化特征在美式英语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文章结合美国文化的产生背景对其语言分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

引言

美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区域和类型来说,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国文化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有着亲缘关系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邻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语言体现了文化。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试图从美国英语所反映的移民文化、价值观念、新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美式英语的形成背景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在北美建立多个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之后不断有欧洲人移民到这片大陆上。自殖民地时期,美国英语就在多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从异族的语言文化中吸取营养,充实内涵,加快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美国英语的独特的融合特征。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印第安语、黑人语言等移民群体的语言词汇不断渗透到美国人使用的英语里。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推动了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美国英语的独立与发展。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有别于英国英语的民族语言,美国英语的形成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不拘一格地创造和使用新词。而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都是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言谈之中。

由于美国新社会特有的力量和群众性语言占据优势,因此,在美国,语言影响的流程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在美国英语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是俚语,俚语是美国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方言和俚语一样分布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美国民族语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美国英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于英国英语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语言。

二、美式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1、个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国英语中的表现

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人主义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表现个人主义的词汇。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e(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负责)、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protection(自我保护)等。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对个人空间和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privacy"(隐私)一词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活空间还是在情感处理上,哪怕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隐私。

2、美国英语与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祖先是具有亚洲蒙古人血统的游牧狩猎者,他们于后冰川时代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大陆。从美国英语中可以找出许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词语。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国英语吸收了约有2000个左右的印第安词语。

印第安人善于狩猎并拥有种植的技艺,因此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称都来自印第安语。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国各州的名称,有一半是来自印第安语。如密苏里州(Missouri)、俄勒冈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犹他州(Utah)等。另外,许多与印第安人的部落关系、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农作物以及社会机构有关的词也来自印第安语。

3、美国英语使用的通俗化和标新立异的意识

美国人在词语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力求形象、易懂。最能体现美国人用词通俗化的是美国俚语。美国俚语是平民百姓的语言,虽通俗形象不矫揉造作,但有些也难免流于粗俗,这些粗俗的俚语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时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总统也敢离径叛道。贵为总统,出言粗俗,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敢于向常规与正统挑战,在语言表达上突出自己的粗犷个性和创新意识。

汽车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点,美国人经常借用汽车的商标来比喻其他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如,美国Ford汽车公司曾生产一种滞销的Edsel牌汽车,于是,Edlse就常被用来比喻为"彻底失败的产品或人"。

结语

美国英语丰富多彩,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千姿百态。而且,美国英语的每一个演变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与美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国英语中,不仅蕴藏着美利坚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且也突出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正国.从美国地名浅析美式英语来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陈凌.美国文化在英语中的投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张莉娟.美国英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俚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由一些特殊行业、阶层的人所使用或创造的一种极非正式的、俚俗新奇的词语和表达。而校园俚语是指在特定的校园范畴内开展教育活动,学生使用或创造的一些非正式的惯用语。俚语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走入街头巷尾,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也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实践教学应用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小学生视野,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地位;作用

我们应该在了解儿童文学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儿童文学的特点,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讲解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儿童化,教学的同时应该结合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进行教学。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小学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各种童话故事蕴含这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在合理的的情况下设计教学方式,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把儿童文学中知识传达给孩子,使学生理解、消化讲述的内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较为生硬的教学方式,不要进行填鸭式教学,要改为学生较为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领悟知识,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教师可以采取图文结合或者制作些多媒体课件,让课文以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心思想。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充分和学生互动,指引学生了解课文、理解中心。教学本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用部分概括整体。寓教于乐的方式,才是儿童教学的真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可以以更为贴切的方式来让儿童了解这个社会,只有从小让孩子接触社会,积攒社会经验,儿童们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初步的社会知识儿童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儿童文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初步认知,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从儿童时期接触文学从而慢慢培养出的兴趣,为以后带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学基础。高尔基先生在回忆儿时的学习时光时曾讲过:“每一本书就像我生命成长的一个小小阶梯”,是这一个个阶梯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儿童文学与一般教科书不同,它是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用艺术之美感染儿童幼小的心灵,使孩子印象深刻,让孩子在生理上的认知得以提升,更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以提高。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得到教育。让孩子们以更为成熟的方式思考问题,更为广阔的视角认知世界。他们是未来的花朵,他们有权利改变这个世界。

三、如何把儿童文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1.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儿童是目前最受重视的教育阶段之一,儿童的教学方式与其他时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这是由儿童这个特殊时期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在成长中逐渐提升的,所以传授的方式也不同。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一系列的,充满童真童趣,各种夸张的手法、各种幻想反映着现实生活,通俗易懂。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快速掌握教学中的关键,了解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来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用最能理解的方式获得知识。儿童文学作品分两大类:诗歌类和散文类。不同的文学类型自然教学方式不同,诗歌类的作品往往需要通过朗诵来表达,朗诵可以使作品更具活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所以,教师必须要掌握这项基本功。故事类的作品则需要绘声绘色的讲述,教师同样要掌握这项基本功,只有教师把感情倾注到语言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识。

2.注重儿童文学鉴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那就是儿童文学鉴赏,这是由阅读引发的一项活动,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自己的想象使故事角色更加丰满,通过了解发掘故事更深刻的意义,对艺术形象进行更立体的描述。之所以说这是一项审美活动,是因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读者对理想生活、美好人生、高尚青草的向往。小学语文老师应尽可能的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儿童作品的发展史和目前种完儿童作品的发展规律,多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文学的领路人、精神的导师。

3.从儿童角度出发

要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就要站在一个儿童的角度看问题,用儿童的心去体会,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理解、能接受的作品。作为儿童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还要在做人上给孩子指导,了解儿童,所以进行儿童创作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更好的运用了解的知识,更能熟悉懂得儿童文学的技巧。用一颗孩子的心去看待孩子,不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为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同时要考虑各项能力的培养,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课本中的应用,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谭英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2]周晓云.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快乐学习报,2014,(10).

[3]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6,(08).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德育教育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出共鸣,同时也存在着没有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的现象,这样也就没有及时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1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提高学习效果。

层次比较分明。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编写上层次比较分明,其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来进行编排的。所以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她在敌人面前那种不惧敌人的坚韧性格。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黄继光》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他的憎恨敌人的思想。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舍己为人,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精神品质[1]。

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讲解与阅读等。其中将德育渗透到阅读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的要点,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文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外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2]。

2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措施

全面解析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对德育教育进行解析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等向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出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就实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却并不明显,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详细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赏析,掌握好字词在文章中的意义,明确句式的变化形式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中的内容,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辅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如学生在学习《西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来让学生朗读,或是利用多媒体来讲西湖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目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差生对西湖的向往,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确西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这样也就会产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利用情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介绍一下文章的背景,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如学生在学习滴水穿石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确只有坚持不断,注重从点滴细节开始积累,才能逐渐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上[4]。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好语文教材,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2):57-59.

[2]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12,(09):737-738.

[3]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04):36-37.

如今,人们对小学 教育 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 方法 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 面相 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 说说 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 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 文章 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 文化 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 经验 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15-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7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 造句 、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 总结 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洒脱…… 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0月.

语文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学科,是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可见他们对学好语文不仅是日后交流的工具,也是以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小学语文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提出问题

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一)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学习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开展各种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乐趣化。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时间不长等特点,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其一,适当的讲故事,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许多的书法家,到今天还流传着他们的奇闻轶事。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学习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等等。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学习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其二,搞比赛,可以使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字教学中,可安排了一些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教学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教学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作为基础语言学科,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会更有利教学效果的提高,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驰情其中,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巧用煽情,产生思想的火花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只有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育改革理念,广泛提取成功经验,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思考,适应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现代汉语语言研究小论文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思考分析

【提要】

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

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

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作者:施祥爱 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

【2】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的铸造历史源远流长,以商代的青铜器铸造为代表,铸造的生活、祭祀用品为我们研究商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其是铸造礼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商代文化特征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形式,以汉语言文学为重要载体,分析铸造礼器的文化传播表达方法。

关键词:铸造礼器;汉语言文学;传播

商代(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为当时铸造技术最高,而商代铸造礼器上遗留的文字,成为我们解读商文化的入口。

因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传播角度,探索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和传承。

一、铸造礼器的发展和工艺

礼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铸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和标志。

(一)铸造礼器的起源与发展

礼器是专门为贵族打造的,是其举行祭祀、丧葬、出征、筵席等活动时的重要用品。

中国的铸造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铸造工艺绝大部分体现了礼器铸造上。

而好的铸造技术、铸造工匠、铸造材料等,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主要为贵族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些时候,铸造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例如:鼎、斛等,都是为了吃饭、饮酒而准备的。

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工艺难度也愈来愈低,铸造的物品也越来越成为礼仪活动的器物,开始从实用物品延伸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用品。

到了商代,铸造技术更加炉火纯青,达到全盛时期,铸造礼器包括用于祭祀的鼎、炉等,也包括筵席上用到的斛、觥、勺等,以及音乐文艺活动中的编钟等,铸造礼器成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

(二)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

包括礼器在内,铸造物品的工艺大致一致。

其原理流程为熔炼之后将液体浇注于相应模具中,待溶液冷却固化后便可得到相应形状,再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器。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大体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模具的制作。

主要是根据礼器的需要,由砂、陶等特殊材料制作成模具。

模具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制造出来的成品在形状、大小、细节上趋于一致,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礼器的制作和铸造。

其次是溶液的浇注。

将需要铸成礼器的材料加热成液态,在具有充分流动的性能下,浇注进模具中,待冷却后就变成了想要的'器皿形状。

在商代,用于铸造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元素、铁元素和锡元素等,其优点是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开采容易、成本低廉,热熔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最后,就是从模具浇注出的作品的加工和打磨处理。

将冷却凝固后的礼器从模具中取出,进行细节的打磨和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虽然原理和制作工艺大体一致。

但是具体到商代的铸造礼器上的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某些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怎么克服的,至今我们不清楚、不明确,还有许多的步骤和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三)铸造礼器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礼器出土,通过对礼器的解读,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主要载体。

因此,铸造礼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用意义古代生产技术单一,许多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

木材、陶器等相对轻巧,但是不经久耐用,易磨损和结构性破坏。

铸造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美的器物,同时也增加了用品的使用寿命。

因此,铸造礼器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艺术意义无论是铸造礼器的造型,还是礼器上的花纹和图案,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的取向和审美。

也体现了当时铸造工匠的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古代社会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

这为我们审视古人的思想、审美、工艺以及社会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文化意义铸造礼器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同时,礼器铸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大禹所铸的鼎,即代表了国家的权力。

商代的司母戊鼎,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作。

二、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铸造礼器除了本身就有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作用,特别是以商文化传播为典型。

(一)商文化的主要内容

商代起源于商汤,止于商纣王,前后历经大约5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作为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商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的重要历史朝代,从目前出土的商代遗址和文物来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读商代文化,但是对我们了解奴隶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1.狭义的商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商文化主要包括商代的服装、音乐、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服装方面,“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有编钟等,丰富了商代的音乐器材;在艺术方面,除了有壁画、岩画等还出现了彩色图案,以及各种样式、色彩的陶制艺术品;图腾文化方面,继续呈现了敬重鬼神,敬重祖先的现象。

2.广义上的商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政治上,由于商代处于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土地、奴隶的归属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统治阶层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均有严格的等级体系;

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富余的劳动产品逐渐出现,贸易也逐步兴起,以致后人对从事贸易的人均称之为“商人”;

军事上,商代不仅有完备的军队体制、征兵体制,而且还有成熟的人马车的战斗编队。

这些都是广义商文化的体现。

(二)商文化在礼器上的传播形式

文化在铸造礼器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形状、图形和铭文。

1.形状的传播铸造礼器的形状可以直接反映其在当时的作用。

例如:鼎的造型呈现槽型,是人们早期吃饭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祭祀以及国家政权的象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基础。

当然,也有些鼎、觥、斛器皿是三只脚支撑,所谓的“三足鼎立”表明了商代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结构,并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时到今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内涵。

2.图形的传播形式在铸造礼器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反映出商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图像被广泛应用。

例如:为了表示对鬼神和祖先的敬重,祭祀的铸造礼器上添加鬼神的形象,这些形象通常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形象,以起到神秘、严肃的效果;再比如:在铸造礼器表面铸造出动物的形象,描绘出当时农耕社会的特征,反应当时社会对牲畜的重视和驯养文化。

最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代表了古代青铜铸造礼器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商文化通过铸造礼器上的、图案和花纹进行的抽象性表达。

3.铭文的传播形式铭文即铸造礼器上的文字,因为礼器大多是由铜、铁、锡等金属铸造,因此也被称为是“金文”。

在铸造礼器上的铭文主要包括铸造前期的铸字和在礼器制作完成后的刻字。

商代的铭文主要是铸字。

铭文可以直接记叙当时发生的事情,如帝王言语或者国家大事的最直观的文字记录,这也成为反映商代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偏正短语语法研究小论文

偏正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整个短语的核心,一般把前一部分叫做修饰语,把后一部分叫做中心语。定语和状语都是修饰语,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定语,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状语。例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等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1)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2)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现在很多人把这三个字统一用“的”,意思表述不会受影响,但从语法上讲这是不正确的。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便是偏正短语。(大多数)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那么什么是偏正短语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偏正短语举例说明

偏正短语又叫偏正词组,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

偏正: 窈窕淑女 前古未闻 扬长而去 经久不息 好生之德 骈首就死 无人之境 皑皑白雪 安身之处 八拜之交

动宾: 感叹自己 说着闲话 有个哥哥 坐他的车 敬畏生命 热爱工作 饱经风霜 痛改前非 大显身手 徒有虚名

后补:组织起来 撞在电杆上 看得见 和他闲聊 悔之晚矣 嫉恶如仇 坚韧不拔 见势不妙 缄口不言 惊惶失措

主谓:荆棘载途 依违两可 气象万千 气味相投 茅塞顿开

精神焕发 精神抖擞 记忆犹新 杯盘狼藉 悲愤填膺

概念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例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桌 重重叠叠的浓翠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一个想法

分类

根据是否加结构助词"的",可以将定中短语分为粘合式定中短语与组合式定中短语。

成分

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名词、代词、数词、体词性联合短语等。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例如"经济的振兴"、"智力的开发"、"框框的束缚"、"满腹的怨恨"等。

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状中短语

概念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地"。

例子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 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成分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关于偏正短语的鉴别方法

结构

(1)定语+中心词(名、代),例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动、形),例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标志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和"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

判断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大多数便是偏正短语。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词组也叫短语,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搭配关系和语法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语法单位.词组可以细分为以下十四类:先说你所问的偏正词组:偏正词组 又有两类: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前者分为定语和中心语两部分,例如“木头桌子”“成长的故事”等;后者分为状语和中心语两部分,例如“严肃处理”“忽然离开”等.其他的如下: 主谓词组 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例如:“春天来了”“阳光灿烂”等. 动宾词组 分为动词和宾语两部分.例如“发现真理”“批评我们”等. 补充词组 由谓词和补语两部分组成.例如“做的认真”“玩得开心”等. 联合词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例如“开朗活泼”“辱骂与恐吓”等. 复指词组 也就是同位词组.由两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个人或事物,共做一个句法成分.例如“文学家朱自清”“我们三个”等. 连谓词组 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是动词性或动词性与形容词性的连用.例如“上街买菜”“请到礼堂演讲”等. 兼语词组 前一部分是个动宾词组,而这个宾语又是后一部分谓词的主语.例如“让她高兴”“派小张到北京”等. 方位词组 由方位词附在词语后面组成.例如“餐厅里”“开学以后”等. 介宾词组 由介词和它介引的宾语组成.例如“在教室里”“(生)于1980年”等. 量词词组 在量词的前面加上数词或者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组成.例如“三斤”“这本书”等. 的字词组 由结构助词“的”附着在词语后面组成,例如“红色的”“教汉语的”等. 所字词组 由结构助词“所”附着在动词性词语的前面组成,例如“所说”“所喜欢”等. 比况词组 由结构助词“似的、一样”等附着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例如“傻子似的”“像狐狸一样”等.。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折叠例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桌 重重叠叠的浓翠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一个想法

折叠分类

根据是否加结构助词"的",可以将定中短语分为粘合式定中短语与组合式定中短语。

折叠成分

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名词、代词、数词、体词性联合短语等。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例如"经济的振兴"、"智力的开发"、"框框的束缚"、"满腹的怨恨"等。

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折叠编辑本段状中短语

折叠概念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地"。

折叠例子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折叠成分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折叠编辑本段鉴别方法

折叠结构

(1)定语+中心词(名、代),例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动、形),例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折叠标志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和"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

折叠判断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大多数便是偏正短语。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

七彩的图画、快乐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鲜艳的服装、飘扬的国旗、好听的声音、有趣的猴子、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洁白的粉墙、金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可爱的草地、有趣的蒲公英、笔陡的石级、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淡淡的清香、勤劳的孩子、觅食的小鸭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火热的劳动、高大的白桦树、粉红色的胸脯、深红色的胸脯、欢快的灰雀、诚实的男孩、阳光明媚的早晨、亲爱的同志、著名的地质学家、突兀的石头、平整的土地、遥远的秦岭、熟悉的人、过硬的本领、凛冽的寒冬、炎热的酷暑、高强的武艺、严明的纪律、缤纷的色彩、美妙的声音、心中的秋天、巨大的木轮、五彩缤纷的颜料、好闻的气味、香香的梨、甜甜的菠萝、香甜的气味、厚厚的衣裳、油亮亮的衣裳、丰收的歌、欢乐的歌、丰富的色彩、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辽阔的音乐厅、绽开的谷粒、无穷的奥妙、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娇嫩的花瓣、强烈的阳光、干燥的空气、淡雅的花蕾、美丽的笑脸、密切的关系、白色的记号、遥远的家、陌生的景物、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本能、伟大的发现、清闲的工作、全新的世界、重要的成员、丢失的骆驼、走失的骆驼、巨大的宝库、自豪的心情、渊博的知识、渊博的学问、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隆重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美的工艺、古老的艺术、独特的风俗、巨大的变化、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美丽的宇宙、雄伟的赵州桥、坚固的桥、美观的桥、精美的图案、美丽的水花、宝贵的遗产、热闹的场面、紧急的时刻、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迷人的景色、富饶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西沙群岛、特产丰富的西沙群岛、可爱的地方、五光十色的海水、瑰丽无比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威武的龙虾、好看的鱼、彩色的条纹、圆溜溜的眼睛、拣不完的贝壳、美丽的贝壳、颜色不一的贝壳、千奇百怪的贝壳、有趣的海龟、庞大的海龟、厚厚的鸟粪、宝贵的肥料、绿色的海洋、嫩绿的叶子、密密层层的枝叶、乳白色的浓雾、美丽的花坛、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名贵的药材、厚厚的雪、又松又软的雪、又肥又厚的脚掌、巨大的宝库、美丽的风光、璀璨的明珠、著名的港口、出色的表演、清澈的池水、五颜六色的焰火、明亮的车灯、闪光的长河、迷人的风景、雄伟的三峡、秀丽的山水、壮观的秦马兵俑、神奇的石窟、富饶的物产、各种各样的问题、紧张的关头、危急的关头、好玩的东西、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荒凉的场地、厚厚的尘土、厚厚的堆积物、光洁的陶罐、朴素的陶罐、美观的陶罐、漂亮的鹿、匀称的身段、精美的角、别致的角、有力的长腿、美丽的角、难看的腿、热烈的掌声、持久的掌声、动听的声音、极大的鼓励、漂亮的礼物、如愿以偿的笑脸、重要的节日、陌生的女孩、调皮的孩子、好听的名字、聪明的头脑、滚滚的波涛、强烈的感情、优雅的音乐

好奇地听着、婉转地歌唱、欢蹦乱跳地歌唱、仔细地打量、奇怪地问、认真地挥舞、勇敢地作战、飞快地跑、快活地喊、拼命地奔跑、不停地转、舒舒服服地睡大觉、匆匆地来、匆匆地去、留心地观察、陆续地开放、悄悄地绽开、准确无误地回家、用心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忿忿地说、不紧不慢地说、完整地保存、懒洋洋地蠕动、淙淙地流着、呼呼地刮过、高兴地说、傲慢地问、谦虚地回答、惊讶地说、高兴地叫起来、兴奋地说、正确地对待、默默地坐、慢吞吞地站、深深地鞠躬、如实地告诉、不假思索地说、激动地抱起、热烈地讨论、诚挚的祝福、羡慕地望着、仔细地看着、流利地背诵、天真地说、得意地转、刻苦地钻研、用心地学、不住地吆喝、小心地走着、费劲地走、绝望地叫起来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根据充当中心语的成分的语法特点,可以将偏正短语分为:

定中短语: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台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 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状中短语: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 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短语有以下几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

  • 索引序列
  • 研究论语小论文
  • 英语俚语的研究小论文
  •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 现代汉语语言研究小论文
  • 偏正短语语法研究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