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论罗寒蕾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论罗寒蕾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论罗寒蕾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谈中国画色彩的赋情、赋意》 《美术界》2005年第2期 ISSN1002-7416 《“随类赋彩”之我见》 《国画家》2005年第2期 ISSN1005-6912《“薄中见厚”---寻求现代工笔画的高古之意》 《美术论坛》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8-1899-1《早班地铁》构思 《中国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4607-5《早班地铁》构思 《岭南画风》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10-3976-8

王清,字金云,号山村人,南京江宁人,擅工笔花鸟。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早年师从徐振中(潘天寿弟子)先生,学习传统山水,后又学习常州的没骨画法。九十年代后,专攻崇拜多年的喻继高大师的工笔花鸟,多年来由于勤奋刻苦及天份悟性,经过当代工笔大师喻继高、山水画家王永顺、李晓东等大家的指点,他的笔力、技法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部分作品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为业内人士非常看好的工笔大家,其作品有着极高的升值空间,现为中国知名画家网的特聘画师。

不是所有画的价钱都一样 看看是什么级别了 分装饰级别 收藏级别 成名作 等 装饰级别就200左右 收藏级别1000一平尺差不多了 要是本人成名作 那可能就 10000一平尺了

曾孝濂画风逼真掺杂西方画特点 喻继高和陈之佛都属于古典传统工笔画 江巨集伟复古 清新脱俗 这几个画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外 瓷器上的画风属传统重彩工笔画 一般都是民家的画匠在窑里工作所画 难得有名有姓。

孟宪瑜,1951年出生,本溪市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以素描为基础,曾画过水粉人物。80年代拜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吴瑞珍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工笔花鸟、山水皆能,尤擅鹰和动物,所作鹰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曾多次参加省、市国际艺术博览会及画展等均获大奖。2003年被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十五卷一书,并获荣誉证书。2004年参加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领衔主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香港展评荣获国际艺术精品奖,并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2004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被载入大型历史画册,并获荣誉证书。多次在欧美、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机构、个人所收藏。“鹰”图曾被拍卖公司拍出十六万元人民币,十二生肖册为十八万元。其生肖工笔画多次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领导人,“百猴图”、“百鸡图”、“百犬图”、“百鹰图”等长卷被“闻博斋”所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工笔画家韦娜籍贯海南省。 韦娜,笔名秋池。1955年生于海南,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洛阳市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 曾任: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洛阳都城博物馆馆长,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从事古墓葬壁画临摹及研究保护工作近30 年,主持并完成十余座古墓葬壁画的临摹复原及陈列。完成洛阳汉墓壁画艺术分期分类和绘画技巧的研究; 完成砖结构宋墓形制与宋墓绘画的艺术专题研究。出版专著及论文20余万字。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创作现代美术作品近百幅。 著名作品如下: 2001年《韦娜画选》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丛书·韦娜》由中西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洛阳汉墓壁画艺术》专著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 邮票:“牡丹十二品”之国画“状元红” 论著:《洛阳汉墓壁画艺术》 论文:略论汉代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发表于《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3期 论文:试论洛阳传统年画艺术 论文:洛阳汉墓壁画中的汉代社会 论文:九州大宰府出土莲花纹砖浅析--发表于《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论文:南朝陈叔宝母后柳氏墓志浅释及相关问题辩正《略论汉代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

倒是有几位,画的比较多,但技术还是不够,故不推荐。工笔人物还是何家英、王冠军、罗寒蕾、沈宁、张琳、陈治等人。至于这几位中谁画过苗族的还是银饰的-有,但可能不是你期待的,去找找吧。如个人的官方网站、部落格或者百度图片搜搜。

张建斌(—)字居正,号九千,陕西人。 擅长版画、美术编辑。 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河北美术出版社美术典籍编辑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先后设计编辑并出版《中国画名家经典画 库》、《世界名派名家设计大系》等大型系列画集、图文集近百部, 分别获中国图书奖、 国家图书奖等三十余个奖项。 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 《陕北组 画之一》、《陕北组画——生灵之四》入选全国十一届版画展,国画有《祥云》、《男 人的舞蹈》、《明朗的天》获迎澳门回归诗书画大展成就奖。 编辑设计《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玉器》获国家图书奖。 满意请采纳

李嵩,马远,赵昌,他们都是宋代宫廷画师,虽然名气不比赵孟頫那些大家,但是他们的工笔都很经典,你可以找找看看。 工笔画大家以宋代的水平最高,特别是宋代的宫廷画师。你说的拥塞较为淡雅,风格清新脱俗,很多宋朝的画的都是这种风格,确实非常漂亮。但是其实很多目前留下来的经典工笔画作都是佚名的,不知道作者,像我喜欢的夜合欢图,碧桃图都是没有留下作者的,所以建议你去书店或者网上买宋代工笔画集,里面有不同的人画作,都是经典的工笔。

清代康熙时人,属于清康熙时代著名宫廷画家。 顾见龙 1606--? 江苏太仓人,一作吴江人,居虎邱。清代宫廷画家,和郎世宁一样。

郑板桥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1、郑板桥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画家,他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尤工于兰竹,将墨竹推向极致。梅、兰、竹、菊历来被称为“四君子”,再加上坚硬、经久的石头,在文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坚贞、高尚的美德和傲岸、洒脱的为人,所以常被用做入画的题材。 2、郑板桥的竹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是其人倔强的人格的写照。他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为我们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没有用彩晕色染的归画法,而是纸本水墨,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他的画,将自己具有狂怪风格的诗掺以书法用笔的画、掺以绘画用笔的字、放纵跌宕的印章结合起来,并熔为一炉,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绘画艺术,开一代之画风,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贫富不均面前,他们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现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之点是重视个性表现,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针对当时扬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图的现状,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表现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并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郑燮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相邻近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罗聘、李方膺、李(鱼旁加单)、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中有的是被罢官去职的州县官吏,有的是没有考取功名的文士,还有家境贫寒、以画谋生的画师。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各有一段坎坷经历,先后集结于扬州,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他们常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数,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的言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鱼旁加单)在作品中表现的矛盾最痛苦也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的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扬州八怪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并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所以常受到评论家猛烈批评,被称之为“怪”。 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邻近的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二、“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主要原由。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汪士慎、李方膺八人。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 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鱼单)、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鱼KG-*6〗单(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参考资料: 回答者: liguang7638 - 初入江湖 二级 12-6 20:56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回答者:匿名 12-8 18:48好 回答者: 小熊猫0321 - 试用期 一级 12-8 21:47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参考资料:

郑板桥的书法,最让后人称赞不已的是他戛戛独造、惊世骇俗的“六分半书”。他的“六分半书”是以隶书为基础,掺杂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种新书体。关于“六分半书”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大概的分歧在于各体所占比例的分配上。板桥于书法的学习,主要侧重于碑学一路,他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板桥集诗抄》)早年在焦山读书时,板桥就对《瘗鹤铭》情有独钟,后来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为官数十年间,对汉魏以来的碑石更是广泛搜集、精心摹追,从而积淀了丰厚的碑学基础。同时,他又非常敬重苏东坡、黄山谷、徐青藤等前贤。东坡圆实厚重的点画、青藤乱石铺街似的章法以及山谷提按颤抖的用笔、斜昂取势的线条,无不对其书风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约板桥50岁以后,也就是他潍县去官,“而今再种扬州竹”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其书法渐臻化境,冶真、草、隶、篆为一炉。此时他独创的“六分半书”已是“别为一格,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时称板桥体,多效之者,然弗能似也”(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对郑板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傅抱石《郑板桥试论》中给予他高度的赞扬:“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传世作品有《新修城隍庙碑记》、《剑南诗轴》、《判词册》、《酒罄君莫沽诗轴》、《书曹操观沧海诗》等。

毕业论文论花间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吴世昌“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也可说是选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①]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其中有的词说到“木棉”和“越禽”,说到“铜鼓与蛮歌”,都是咏南方的风物,可见编选者的材料来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他和当时别处的文人也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花间集》当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选集,而应该说,它是代表中国在第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多年中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不是没有道理的。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②]为什么较短的词称为小令?这个“令”字起源甚古,颇有些来历。“令”是“酒令”的简称。“酒令”是古代宴会中的一种风俗。《史记·滑稽列传》的淳于髡说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的“执法”和“御史”就是执行酒令和纠令的。据说汉高祖的吕后请群臣喝酒,酒令严如军令,违令者当时被杀。吕后用这办法镇压臣下,使他们绝对服从,所以赴吕后宴会者无不惶恐不安。唐代贵族请客以歌女行酒令,比上世文明多了。办法是让她们唱些曲子以劝客人饮酒。[③]客人听了饮酒则表示欣赏她唱得好。在行酒令时所唱的曲子即是“小令”。孙棨的《北里志》说,当时的歌女“自幼丐育……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孙棨又介绍歌女中的“天水仙哥善谈谑,能歌令,常为席纠”。又说“郑举举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席纠”即古代的“执法”“御史”。北宋晏几道的一首《鹧鸪天》说: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这个《花间》词派的作者在他的《小山词》的跋文中自己承认:他的作品都是为他朋友家中的歌女们写的劝酒之词。但他认为他词中的内容却是“古今不易”的“感物之情”和“悲欢合离之事”。并且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歌词,才写作这一编以“补乐府之亡”。这和李白所谓“大雅久不作”,“哀怨起骚人”有同一感慨,同一抱负。当然,晏几道的作品只限于男女之情,合离之事,范围较小,但可以说明古代词中小令的性质和由来,和它在古代知识分子文娱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也即是这一文学体裁在当时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所占的位置,尤其是它在北宋以后戏曲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所占的优越位置,所加于后世歌曲的长远影响。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两宋的提,就不会有元明的戏曲和散曲。而宋词的主要来源是唐五代宴会中歌女们唱的酒令。《花间》词源出于歌女的酒令,但我们在文字上所看到的则是经文人加工的艺术品或文人们代替姑娘们设身处地想出来的作品。欧阳炯的序文说这部五百首的《花间集》是“广会众宾”所收集的“近来诗客曲子词”。其所以有必要结此一集,乃是因为编者感觉到当时的“南朝宫体”和“北里倡风”,不但形式不好(“言之不文”),而且没有真实内容(“秀而不实”),因此他特别抬出温飞卿、李太白几个大名家来,把他们的词作为模范。(但欧阳炯的序文虽提到李白的“应制清平乐词四首”,却并未选入。)《花间集》的姊妹编《尊前集》不分卷,选了二百八十五首,包括一些唐人作品,如李白、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当然仍以五代作品为多,如欧阳炯就占三十一首,孙光宪二十三首,而和凝的五首《江城子》写一个连属的故事,正是后世《五更调》的重要范本。《花间集》中孙光宪的八首《浣溪沙》也是写一个连属的故事[④]。这种用小令来写故事的本领,后来柳永、秦观、周邦彦还能继承,周邦彦并且能有所发展:例如他的三首《少年游》(“并刀如水”、“檐牙缥缈”、“朝云漠漠”)每一首写一个独立的故事,尤为杰出。在这样短的片段中不但有故事,而且有人物的谈话,这是只会发牢骚或堆砌辞藻的南宋文人所做不出来的。这种艺术手法,还可追溯到更古的乐府民歌中去,甚至于中国最早的民歌《诗经》中去,《齐风·鸡鸣》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词本来是唐宋时代的“乐府”歌词。我们现 在的观念,好象“乐府”只指汉魏六朝的民歌或朝会庙堂配乐的歌辞。其实宋人自己就认为词即是他们这一代的“乐府”,所以晏几道的《小山词》“自序”说:他的集子名为《补亡》,是“补乐府之亡也”。又说他的词是为歌女写的,“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这和《花间集》的序文所谓“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是同一意思。《花间集》既然开启了北宋词坛的风气,成为当时“乐府”的正宗,在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有所秉承的。它是另一部民歌和文人曲子词的总集的继承者。那一部总集也是十卷,也专收有关妇女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唐以前的《花间集》——即《玉台新咏》。这两部书都是写男女爱恋的题材,尤其是有关女子的才情美容,《玉台新咏》还写不幸的婚姻,如《孔雀东南飞》这一悲剧故事即最先见于此书。此书中有许多诗歌是才女们自己的作品,编者徐陵特意在序中称赞她们“妙解文章,尤工诗赋……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玉台新咏》中确有不少是才女们自己的作品:自班婕好《怨诗》、徐淑《答秦嘉》诗乃至甄后的《乐府塘上行》、王宋的《杂诗》都是的。《花间集》中却没有标明是女子的作品。就其内容而论,虽然二书所收作品都以妇女为题材,但《玉台》所收较广,且有长篇的故事。《花间》则除咏叹女性美以外,还有一些描写南方景物及少数民族的风俗。就二书所收题材的范围而论,都偏重南方。这在《玉台》是当然之事,因为编者徐陵是南朝大臣,所收材料自然限于南朝。《花间》作者所继承的传统,也不免偏重南方,这可以从许多词牌的名称中看出来,如:《梦江南》、《望江南》、《望江怨》、《江城子》、《临江仙》、《南歌子》、《南乡子》、《浣溪沙》、《思越人》、《采桑子》、《巫山一段云》等等,都可见出其调名来自南朝,“江”是长江,“溪”是越溪。就诗歌的形式而论,《玉台》所收除第九卷为七言和杂言外,几乎全部九卷都是五言[⑤]。《花间》则因受词调的支配,变化较多,其中尤其可注意的是用韵。后世常填的词,除少数外[⑥],虽长调也都一韵到底,但《花间集》中许多是例外。凡是一韵到底的词,韵脚可以帮助断句。长调至少有两片(有的分三片,即“双拽头”)每片末一字为韵,断句时先看了片末的两个韵,便可依韵辨出句读。但在《花间》词时代,有些调子不止用一个或两个韵。现 在举两个例子如下:河传 温庭筠湖上a 闲望a雨箫箫(潇潇)b烟浦花桥路遥b谢娘翠娥愁不销b终朝 b梦魂迷晚潮b 荡子天涯归棹远c 春已晚c莺语空肠断c若耶溪d溪水西d柳堤d不闻郎马嘶d这首词共用四个韵脚,我们用abcd来表示,上片a用二韵,b用五韵。下片c用三韵,d用四韵。但同一调的另一首只用abc三个韵脚,a用五韵(上片二韵,下片三韵),b用五韵,c用四韵,即下片最后四句,试把这首分行抄下:江畔, a相唤, a晓妆鲜。 b仙景个女采莲。 b请君莫向那岸边, b少年! b好花新满舡(船)。 b红袖摇曳逐风暖。 a垂玉腕。 a肠向柳丝断。 a浦南归? c浦北归? c莫知! c晚来人已稀。 c这首词在上片用了ab两韵脚以后,下片头三句又回到a韵,末四句再换c韵。这种“间韵法”很和西洋诗相象。另有每句间韵的用法(ah,b)那就更象英诗,这里不举例了,这些变化都出于音乐上的需要,因为词本来是因乐填词而起来的。唐末五代是一个藩镇割据、中原大乱的时期。当时大江南北、太行东西,大小军阀由割据变成篡窃称帝,即所谓“乱五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此时的词作不反映中原战乱而歌咏灯红酒绿的旖旎风光?原来此时中原虽乱,却并非全国如此。由于交通不便,处于巴山蜀江怀抱中的四川成都,和受大江保卫的江南,却象两个沙漠中的绿洲,没有受中原战火的波及。因此,西蜀和江南两个小朝廷,却可以暂时过苟安的太平日子。早在唐末各地藩镇跋扈、时有内战的时期,西川和江南的豪家贵族,却能过着轻歌曼舞,浅斟低唱的生活。因此,到会的“诗客”,也积累了不少作为小令的曲子。至于用这个体裁写成故事或生活的片段,则是当时文人的有意识的创作,本文上篇已说到的和凝的五首《江城子》写一夜情人相会的情节,分五个片段,每首可独立,成为一首小令,合起来是一篇故事:①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此首期待情人:先梳妆烧香,然后命侍女燃烛。“整理金钿(贴脸上的花钿)”和“呼小玉”是两回事,因词调格律关系,写成一句,也可以认为她一面梳妆,同时命侍女点烛作迎客准备。②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月,太迟生。”首句用古诗“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写她提心吊胆等着他的情形:不敢把筝弹得太响,以免听不见他的马走近时的嘶声。马识主人旧游之处,唐人诗中已用过,其后晏几道又在《木兰花》中说:“紫确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此首词中她的情人所骑马在走近她家时也会发出嘶声。她不怨情人来得迟,只怨今夜月亮升起得太迟。这话同时也透露了二人的密约;他原已答应月上时他会来的。她只怪月上太迟,所以他还不来。她这种痴想,套一句道学家的评语,可谓:“忠厚之至!”或“深得温柔敦厚之旨”。——这是她在二更天的心情。③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④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这两首词意比较明白,不须多说。三首末和四首第一字用同字相接,尤为显然。“娅姹”,辞书不载,形容眼色。《片玉词上·花心动》:“鸾困凤慵,娅姹双眼,画也画应难就。”三、四更写完,下面当然是五更:⑤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据《彊村丛书》本《尊前集》)[⑦]和凝是个大作家,《花间集》收他二十首词(卷六),《尊前集》收七首。《乐府诗集》卷三十三“相和歌辞”采录陈代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五首,每首为五言四句,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颇似后世五言绝句。《乐苑》说:“《五更转》,商调曲。”按陈代(557—589)已有文人制此《从军五更转》,可知在陈或陈以前汉族民间已有此曲,但五言绝句式的歌辞未免太单调。这个汉族民间调子从六世纪经历唐代的繁荣的文化传至九世纪,诗人可以用另一个调子《江城子》来唱《五更转》的内容。由此亦可见五代的词人对于民歌的加工,使它逐渐臻于优美完善,有很大的功绩。这是前人所没有注意的。再从《敦煌曲子词》来看,其词调大都与《花间集》和《尊前集》等传世调名相同,但因出自汉族民间传钞,写法也有歧异:如《虞美人》作《鱼美人》、《苏幕遮》作《苏莫遮》、《浣溪纱》作《涣沙溪》等,其中文字也有参差。如《菩萨蛮》之六,其三、四、八各句添了一、二字不等: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⑧]。这首《菩萨蛮》还未脱民歌粗糙而富于热情精力的原始型式。但《花间集》中即没有这种长短不合规格的句子。其他类此的不合规格的初期作品或汉族民间小调还有。但如《花间》所收,则几乎首首在格律方面已有定型,趋于规范化,而在文字的艺术性方面则珠圆玉润,无懈可击。这些“诗客”都有高度的艺术修养,本来就能做很好的诗,现 在把汉族民间新兴的和前代遗传下来的乐府歌辞重加修饰整理,使之格律化、规范化,同时他们自己也创作了许多堪为模范的这种新兴词曲。——我们现 在所能见到的《花间》、《尊前》集中的作品,大部分是他们的贡献。敦煌发现的晚唐五代的曲子词中有一部分标题为《云谣集杂曲子》,共词三十首,即王重民编为《敦煌曲子词集》的中卷。其中大多数无作者名氏,王重民查对出欧阳炯的《更漏长》和《菩萨蛮》见《尊前集》,温庭筠的《更漏长》见《花间》、《金奁》二集(词集“凡例”页六,又67—68页)。这大概是自然流传出去,与敦煌本地人的作品编在一起了。有趣的是:敦煌人名其词集为《云谣》,而《花间集》的序文也说:“唱《云谣》则金母词清。”可见中国之大,从西南的成都到西北的敦煌,都称这个新兴的文学品种为“云谣”。但名称虽同,格律虽同,然而南北词人的气质和作风毕竟不同。只要比较上文所引和凝的五首《江城子》与敦煌的《菩萨蛮》,便可以看出这两个作者,从思想感情到艺术手法,完全不同:《菩萨蛮》作者那种坚定、绝对,几乎粗暴的决心,令人想起汉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食,乃敢与君绝。这两首无名氏的作品虽然相隔千余年,相去万余里,但它们的思想内容乃至口气声调竟如此相似,不能不令人想到中国汉族民间诗歌南北两大系统的长久并存:最早,十五国风和大小雅是北方之歌,《楚辞》是南方之歌。入汉以后,《饶歌》十八首是北方之歌,汉高祖虽好楚歌,但《艺文志》所记当时采集的“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大都为北方歌曲,南方只有临江王……歌诗四篇,吴楚汝南歌十五篇,淮南歌诗四篇而已。其中有“声曲折”(乐谱)八十二篇也都是北方歌。魏晋以后,南朝歌曲才流行起来,可以《玉台新咏》及吴歌《子夜》为代表。在唐代的大一统之下,大量输入“胡夷之曲”,(“曲”字包含音乐与舞蹈)伊州、凉州、甘州等外国文化,除缅甸等少数国家外,都是从西北方输入中国。本来自汉武帝时代(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后,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愿受匈奴压制者都要设法和中国取得联系以自保,故中西文化交流、贸易互利是十分繁荣的。但中经南北朝近二百年的隔绝,使中国在陆路上通西域诸国的交通中断了,直到唐朝才能恢复。唐代诗歌的发达,也受边疆文化的影响。而最显著的表征,便是词的兴起和发展。本来早已大一统的中国,由于唐末军阀的割据与内战,使中国又分为若干互不相通的隔离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的民歌和“诗客曲子词”,当然有它们的地方色彩和特点,所以说,《花间》、《尊前》和南唐二主、《阳春》一集的作品,当然是南方之词。敦煌曲子词则是北方的歌诗。北宋的词人主要是继承了《花间》、《尊前》和南唐作品的传统。南唐词以哀怨胜,西蜀词以婉约胜。这两者的融合发展,造成了北宋几个大家的光辉成就。《花间》词的特点,除上篇已谈到有些词调用韵的别致外,尤其是在写具体故事,如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日,正是去 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全首明白如口语,毫无半点辞藻文饰,人人可懂,却不浮浅。这是看似容易,而实际是最难的白描。经过百锻千锤,才能造出这样自然无雕饰的作品。《花间》词也并不完全写香艳旖旎的风光或离情相思之苦,它还保存了当时民歌吟唱的方式:菡萏香连十顷陂 举掉 小姑贪戏采莲迟 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 年少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 贪看年少信船流 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 遥被人知半日羞 年少(皇甫松《采莲子》)这是用两首七绝组成的一组采莲歌。如果把每句末了的小字“举棹”和“年少”去掉,便是唐人寻常的七绝。可以想象:唱这种采莲歌的女子不止一人,大概一人先唱一句,大伙儿和声齐唱衬字(“举棹”、“年少”)第二句也许换一个姑娘唱,但衬字还是大家合唱的。如果有四人,则每人一句,周而复始。这一个例子说明词在晚唐早期发展的程序。朱熹认为词是由五七言诗加衬字吟唱而造成的。皇甫松这两首采莲歌大概即加衬字唱七绝而把衬字保存了下来。所以这两首民歌标志着词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另外一个乍看是同类的例子却似乎有不同的意义: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孙光宪《竹枝》)这也是一首七绝中间加衬字,但不是加在每句之末而把一句切成两截,然后插入衬字,而且不象前一例子似的大家合唱衬字,因为“举棹”与莲船有关,“年少”与莲子(怜子,爱你)有关,这首词中的衬字“竹枝”与“女儿”与这首七绝并无意义上的关连,唱这两字一组的衬字毫无作用。但我们知道宋人继承唐人的大曲在演奏时的领队称为“竹竿子”,大概即是从汉族民间的“竹枝”演变而来的。如果如此,则此首的衬字不是要唱的和声,而是指导唱者的符号:即“门前春水”由一个领头的女子(竹枝,竹竿子)唱,下面“白苹花”三字由其余的姑娘们一起合声唱。第二、第三旬也是如此。从这两个例子,可知唐人的七绝先被用作唱词,唱时有时还须循回重复,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歌唱者还嫌仅仅是重复在音调上变化不够大,就加些衬字进去。但只加衬字仍嫌太单调,不能适应新的、有的是从外国传来的乐调,如《伊州》《凉州》、《菩萨蛮》、《苏幕遮》等,那就只好把唐人诗中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句子打破或参互配合,改为从二言到七言都有的长短句,以适应乐调的结构和节奏。这些演变的痕迹,在《花间集》中保存得较好。《花间集》以后,又有《草堂诗馀》选自五代至北宋、南宋诸名家词三百六十七首。因二书有代表性,后人论词之书即以花草为名,如明陈耀文的《花草粹编》,王渔洋的《花草蒙拾》。[①] 《尊前集》收欧阳炯词三十一首,无一首与《花间集》重复者。[②]传世《尊前集》有一首《歌头》,一百三十六字,作者庄宗,似非原有,疑后人误录入集,因《尊前集》所收大都为小令,中调亦不多。又按此词本身不类唐人所作,似柳永《抛球乐》一类作品。[③]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可知如无歌女侑觞,则文人间自定“令”侑酒,或竞用经史中语以互相争胜,如李易安与赵明诚赌书记书中卷页以“侑”茶,《红楼梦》中酒令尚有此遗风。[④]参看拙著《论读词须有想象》。[⑤]我有《五言诗起于妇女文学》一文论此问题,兹不赘。[⑥]如《菩萨蜜》、《虞美人》、《减字木兰花》。[⑦] 《五更调》是江南汉族民间最流行的小调之一,直到本世纪初年还可以在街头巷尾听唱《五更相思》之类。“清音曲词”中的《香莲自叹》也是五更调。又按:任二北的《敦煌曲初探》说到《五更转》佛曲及民歌多种(五四页)。姜亮夫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也提到《五更调小唱》(一一七页)。但二书均未录下任何具体曲文以便和别处的《五更调》比较。[⑧]原文误作“月头”,今校正。“月头”一词不见常用.

《花间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18家共500首词。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故史称“花间词派”,作者亦被称为“花间词人”。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

《花间集》所收录的词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所偏好摒弃慢词而不收录,是因为从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

温庭筠和韦庄为“花间”作家群的领袖人物。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以“温韦”并称的两位花间词派大师,温以秾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而韦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

如温庭筠《菩萨蛮》上阕:

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一首词的上半阕就写出居者和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两种心情:居者的环境是那样温暖舒适,行者的环境是那样荒凉凄清,两者相形,从而突出怨别相思的情绪,意象绵密,曲折隐晦。

又如韦庄《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全词只有一件事情一层意思,一气呵成,明白易解。

花间词派的形成,有它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官能感受、内心体验。

晚唐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记载:

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这就说明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就是以“绮罗香泽”为主。

《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希济的《定西番》,表现塞外荒寒,征人梦苦,风格苍凉悲壮;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也较清疏质朴。如李珣的《南乡子·渔市散》: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这首词,前三句从空间落笔,后三句从时间着墨,或即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处处落在一个“愁”字上面,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除了温庭筠和韦庄外,欧阳炯也是花间词派的大家,《花间集》的序就是他写的。欧阳炯的《花间集序》展现了花间词的类型风格:“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

欧阳炯的词传世不多,然而却多有绝妙之笔。比如他的《清平乐》,虽然在意境上确实没有出彩的地方,与一般描写春愁的诗词无二,但是用字十分有特色。这首词写道: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春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春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诗词句句重复同一个“春”字,五代之前早已有这样的写法,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重复的“莲”字,但是欧阳炯八句竟然用了10个“春”字,而且一点不感觉别扭,可谓是奇文。

上阕欧阳炯从石阶缝隙中长出的春草、丝细的春雨、飘落的春杏来让人产生冬去春来,季节更替的感觉。然而“忽见陌头杨柳色”春天已经到来,自己却孤身一人,闺妇如何能不“悔叫夫君觅封侯?”

“春幡”乃是春天出游插在鬓角的小春旗,如今丈夫在外,虽然已经到了杏花的飘飞季节,春旗还闲置在那里,无心收拾。可见闺妇在等待中的矛盾、惆怅的心情。

最后两句是说她做了个好梦,梦见心爱的人回家,梦醒后却只有思念陪伴她。这样的结尾,细品其中滋味,不能不让人赞叹。

花间词创造了诸多的艺术成就,有着巨大艺术魅力,它所描绘的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花间词在语汇、结构、表现技巧、意境构成等方面形成了“别是一家”的体制规范。花间词产生了一批艺术精湛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真实的历史认识价值。在艺术上,它们在描摹景物和模拟人物情感上具有高超的技巧,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真切感人。

大多数花间词作品的表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过程,是通过一个故事情节和情景来实现情感抒发的。词中女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叙述过程便在一个特定的画面内展开。也正由于此,花间词发展出了一种与唐诗迥然不同的叙述性抒情风格。

花间词在意象方面有独特之处,花间词的意象呈现大多带有一般意象的性质,它们往往不是对特殊和具体对象的真实摹写,与对象内容并不具有严格的对应性,而带有非写实的泛化描写特点。

花间词意象从总体上看,范围并不宽阔,大体上可归为人物情态、动物、植物、天候与场景意象五类,而社会与政治生活类意象则极其罕见。

花间词作品的绝大多数意象,都流溢着女性的婉约,而突出的表现,是对场景、器、物和人的形态声色的描绘。

花间词带有女性色彩的意象组接,其突出倾向是大量转借移置传统诗歌中富于情爱生活象征或意味的词组,如春花、秋月、柳絮、杏花、云鬓、眉黛、珠泪、纤腰、帘幕、帷屏、山枕、锦衾、魂梦、别恨、惆怅等。

花间词在抒情表现上以侧艳为主,创造出绮而怨的审美情趣,从而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当行本色。

花间词是词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阶段,它奠定了词的基本特质,虽然它处在稚嫩的发展阶段,但作为词体的缘情特征、抒情内容、抒情方式、抒情手法等都已经基本奠定了。对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只回答第二个问题... 就举这两个例子..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可以从这两句中明显的感受到..李煜的愁是抒发对亡国后怀念故国的哀伤悲痛之情..是有着男子气概的愁..是对世间事物的一种责问..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在骨子里他是对现在地愁苦不服的..虽然在字面上运用到了“愁”字..但是我们还是能通过诗句中对愁苦的轻描淡写..比如把愁苦比作“一江春水”的描写感受出他的不服。 而李清照的那句诗句就能感受到..李清照的愁苦是独守空闺度日如年的寂寞和相思的愁..她的感情色彩很重..没有李煜的那种不服..只是对世事的感叹和无奈。。十分典型的女性式的愁苦..诗中她比喻自己比菊花都要清瘦..可见相思把她折磨的有多苦..她可以毫无掩盖的把这些用比喻说的明明白白..没有像李煜那样不服气..只是默默地沉浸在忧愁中不可自拔..却有十分的憎恨。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艺术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广告创意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优秀的富有创意的招贴设计在视觉传达的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招贴设计的特征,并结合对自己作品的评析,着重探讨了创意在招贴创作中的重要性。招贴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公共广告媒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招贴,又称海报、宣传画,是一种张贴在公共场合,传递信息,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印刷广告形式。招贴设计以它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远距离就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具有时效性强、信息传递快等特点。创意是招贴设计的灵魂,彰显个性的构思,出奇制胜的表现,能够使招贴作品具有生命力。创意,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联想、构思,创造出能够表现主题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艺术化心理过程,是主题概念化、视觉化的思维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创意依附与主题,主题通过创意来表现。 指导教师: (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院长: (签名) 年 月 日学生姓名:____ 专业:_______ 指导教师:____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_____广告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二00 年 月说 明1、 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2、 学生应在开题报告前,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3、 此表一式二份,交学院装入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袋。4、 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院(系)领导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下一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5、 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他专业类不少于15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6、 开题报告撰写不少于1000字。研究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扩张、竞争不断升级、商战已开始进入“智”战时期,广告也从以前的所谓“媒体大战”、“投入大战”上升到广告创意的竞争,“创意”一词成为我国广告界最流行的常用词。“创意”的核心是其思维过程的创新,所以创意思维的革新将是广告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广告是由创意与媒体两部分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广告的灵魂,也是解决广告成功与否的最根本元素。有效的广告创意,在作品表现上可以增强广告的表现美感、艺术性、真实性;在效果上可增强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广告创意决定了广告的品质和效果,也是广告成败的关键。广告创意虽然在广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学术界研究上没有得到重视,在业界运用上也有其盲点。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现今艺术设计教育中,电脑在绘图和影像处理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缩短了设计的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时,许多学生往往在追求电脑特效时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却不知怎样利用电脑特效帮助完成创意设计,不能将电脑表现与设计理论相结合,在设计理论运用时显得较为浅显。因为设计的许多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身,并不在电脑的软件操作技能。个人想法是藉多元式的教学方法帮助设计理论的理解,将实验性引入设计教育。意义:就广告设计之目的而言,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产品。然而创意的最终结果则是表现在具体的产品上,它不仅会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也影响着产品及品牌生命周期的长短,可见广告的创意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学生进行设计时,并未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作上,多是个人意识的呈现,而知识、经验的不足也致使其创意无法表现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都有好的创意想法,只是未能将它激发出来而已,要如何激发创意并保留创意,一直都是相当被重视的议题。当前,全球经济的变革,广告自身的价值开始受到人们怀疑,在此要如何提升广告的作用,提升品牌竞争能力,重视广告是否有其创意点,也有赖于广告人的创意激发。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创意思维的迁移性,是对所研究的设计对象进行界定并展开意念创造时,从逻辑中断到思想飞跃的思维过程中跨越推理的质变过程。(一)迁移性的心理分析人的意识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反映活动,而是复杂的综合的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具有显现的、可控制的显意识反映形式之外,还有潜在的、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反映形式。所谓潜意识,就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前控制的反映形式。现代心理学通过人脑的各种不同的潜意识信息的电反应(诱发电位)实验表明.人脑中的潜意识活动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在接收、加工、储存、处理信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迁移性的思维反映设计思维的迁移性来源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激发,得益于创新智慧之光的闪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意识会因潜意识长时间、多方面的周密思考而处于饱和的受激状态,这时外因的触发或思绪的牵动极有可能孕育出新观点、新视野、新方案,形成灵感闪现,直觉顿悟或想象构思。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如果能冲破原有经验的束缚,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则会进发出意想不到的新创意。如新型罐头开启器的设计就冲破了撬、启分离的传统开启观念,利用旋钮带动齿轮与刀片磨合,使罐盖和罐体切割分离。研究方法、手段:了解常态思维与非常态思维要先从逻辑思维入手。若将创意思维二元化, 那么将分为两种,一是常态的创意思维;二是非常态的创意思维。1.常态:指的是事物经常性、固定性的正常状态。常态较多地反映了事物的必然性、内在的客观规律、联系和本质的东西。所以可以说常态的创意思维是从固定不变的事实出发,创作出与现实社会相呼应的结论,这是一种将事实再现的创意思维;2.非常态:是事物非正常条件下特有的、非固定性的反常状态。非常态也是事物的一种形态和一种存在形式,它更多地反映了事物的多样性、偶然性、突发性,能够增添生活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说非常态的创意思维认为再现现实性的事物和就事论事都是无意义的,要打破一切现存的东西,所以它是一种不认同事实和现状的创意思维。非常态思维,在广告中发挥强而有力的功效,包括:非常态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加深了广告的艺术价值;非常态创意广告的讯息设计以反传统的奇异性吸引受众主动投入辨识广告图像中的主题,并参与主题间空隙的诠释,以建构完整的广告讯息,同时也在解读阶段获得娱悦(Mick, 1986);隐喻根植于类似(analogy、similitude),是以一非常态概念取代另一常态概念,亦可说是将一概念或意义由一脉络转换至另一脉络,或是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具体化,所以非常态广告适合应用在需要更新概念的产品,以受众所熟悉的载体,来认识是“似曾相识” 的产品,有助于是理解与记忆。综上所述非常态创意思维对广告有很大的助益。既然非常态思维对广告如此重要,那么非常态与广告之灵魂创意又有何关系?在创意思维方面,创意就是勇于挑战现状、改变思考的方向、颠覆既有的法则引。而非常态的重要特色在于打破思考上的常规,以反传统的方式,嘲讽现状,因此以创意思考观点来看,也同样具有非常态思维的特性。由上述可得知非常态与创意在本质及思考方面有着密切关联。非常态思维,在哲学、美学与当代思潮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广告创意”置入意识经验的辩证思考中,并从非常态思维反思广告创意并进行设计创作。另外,本研究试探性的将“非常态概念”引入设计创意中,为今后的设计思维研究拓宽了视野。更从当代对非常态思维的理解中吸取思考与创作的养分,以广告作品为例重新诠释广告创意,为广告设计相关学科与业界注入一股多维的思维泉源。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3)大致的进度安排;(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6)经费概算;(7)预期研究结果;(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学 生: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 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以家乡艺术特色为主题的论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是极为丰富的,而在我的家乡——广东省梅州市是世界闻名遐迩的客都,在客家地区“鸡”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众多食物之一。之所以酷爱鸡,是因为客家人把“鸡”与“吉”读成同音,取其“万事鸡(吉)当头之意,当切成一块块的的鸡肉盛在盘子里摆在餐桌上时,那鸡头一定向着德高望重的长者。而长辈们也喜爱把两个鸡翅分别夹给年轻的新婚夫妇,寓指他们俩人一定能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比翼双飞。把鸡尾努力劝说给孩子吃,是寓指他们以后做事能善始善终。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鸡不仅寓吃于乐,又寓教于吃,因此在宴席上人们总能见到它的身影。客家人心灵手巧,能把鸡做成多种风味的名菜,如白切鸡、盐鸡、猪肚鸡、清蒸鸡……它们色香味俱全,营养价值也特别高。而这些食物中,我又格外钟爱盐鸡。要想品尝到名副其实、原汁原味的盐鸡,那就得很讲究它的制做方法。制做中首先要把盐炒热,再将精心挑选的优质鸡肉细心地用草纸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然后将它放在盛满热盐的锅里掩埋好,最后加热把鸡烤熟。烤熟后的盐鸡色泽金黄,不仅清香可口,而且还十分温补,保准你食欲大开。各位帅男靓妹看见了也不由自主地顾不上什么绅士、淑女风度,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盐鸡如今已享有盛名,它不仅深受客家人的喜爱,世界各地的食客也慕名前来品尝,一饱口福,我真为客家人的心灵手巧感到骄傲、自豪。朋友们,梅州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热情好客的客家儿女伸开双臂随时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梅州观光旅行。

玉田-泥人泥人是玉田的一种艺术,捏泥人更是,我早就想试一试捏泥人的感受,这不,我的愿望就实现了,跟着快乐作文举行的“巧手捏泥人,红心赞家乡”活动去捏泥人喽。 玉田泥人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玉田县因“玉田泥塑”而获得了“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之乡”的美誉,2008年“玉田泥塑”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被快乐作文的老师召唤到旭升公园,老师和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捏泥人。”我一听到这句话,激动地小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因为,我早就听说,玉田的一大文化艺术——捏泥人了。首先,王老师推上来了个未完成的超大公鸡,从左面看,这只公鸡栩栩如生,王老师说:“大家请看,这就是我的未完成的作品,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一会儿我会教你们怎么捏大公鸡的。 开始了,陈老师说:“你们先别拿出泥,今天风大!会干的。”刚要拿出泥的我,只要不情愿地放进塑料袋里。“大家看这儿。”王老师说:“拿出三分之一的泥,搓成圆柱体再把它做成‘V’字形,再把下面弄平,再用虎口把‘V’字形做成‘Y’字形,把Y的左面做成一比较细长的,做出脖子,再往上挤出脑袋。大家先做到这儿试一试。”我按照王老师说的做,果然做好了,再看一下旁边的刘明磊,他做得更好,完全比不上他的,我只好修改一下。做好了,不过要干了,我只要把事先准备好的水往上撒一点。王老师又开始讲了,这会他讲一步,我做一步,过了一会儿,我做好了,大家也陆续做好了,看着我完成的作品,我非常开心。 玉田泥塑,作为我国乡土工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倍受青睐,作为一名玉田人,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

东方民间艺术之宫――佛山祖庙佛山市张槎中学 初一(1)班 杨凤欣在佛山众多旅游景点之中,我觉得祖庙算是历史悠久,风景怡人的好景区了.祖庙在佛山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句话说,没有到过 庙就没有到过佛山.今天,我真有幸能到祖庙去参观参观.旅途之际,我一直怀着兴奋而急迫的心情,根本无心去欣赏窗边的美景,因为我整个人都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你们知道祖庙为什叫'祖庙'呢 "老师刚一到目的地叫问我们了.他们七嘴八舌的乱说一通.可我却在一旁目不转睛的看着祖庙正门,"真宏伟!"我不禁脱口而出."其实很简单,因为居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你们现在明了吧!""哦!原来如此!"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道.接着老师又领着我们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的祖庙了."祖庙始件建于北宋元丰年,即1078―1085年间.原……"导游滔滔不绝地说着.我们便陆续来到了万福台的正前方,同学们顿时口瞪木呆.因为这实在是太金碧辉煌了.只见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有两层式长廊,这都是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的.据我所知,万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是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导游又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说了起来:"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都听得很入神.原来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我的心头不禁这样想:"曾有多少戏班在这演出过,曾有多少辉煌的表演在这诞生......"我在导游那儿听说: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 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这时我更领略到万福台的重要地位.不一会儿,老师才"开金口":"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只见她望了望我们,有说道:"现在你们清楚,了解了吧 ""了解了!!"我们都点头回答着.接着,我们又不停脚步地观赏了气宇轩昂的灵应牌楼,碧水涟涟的锦香池,苍老而富丽的灵应祠……不过庙内的建筑最使我叹为观止.尤其是那装饰工艺精巧华丽,一点也不俗气,更让我神游其中.祖庙,你令我领略到你的风采,留给我难以忘怀的回忆!

  • 索引序列
  • 论罗寒蕾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 郑板桥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论花间词的艺术特色
  • 艺术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 以家乡艺术特色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