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发布时间: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有空就带他去一些游乐场玩玩呀,多小朋友的地方,就让他去,他要是怕的话,就先陪着他一起玩,小孩子肯定喜欢玩的,有大人在,他就不那么怕了。或者朝他的兴趣爱好去发展,他有什么兴趣爱好,然后让他和其他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小朋友玩,这样也许会让他有好奇心吧。五岁的小孩子,此时的性格有可能会是他以后的性格,努力吧,用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去温暖他,改变他。

到孙云晓的网站去与孙云晓对话吧,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邮箱:9999syx@163�com�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邮编100089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1�《孩子,抬起头》(著),海燕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2�《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与贺利娟合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3�《跨世纪的一代——中国少年“五自”丛书》(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4�《较量备忘录》(主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5�《儿童教育忧思录》(与卜卫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6�《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与卜卫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7�《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8�《向孩子学习》(主编),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9�《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10�《走进学习时代》丛书5册(与周南照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006年1月修订再版为《我相信我能》丛书5册。�11�《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主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12�《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13�《解放孩子》(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14�《百年中国儿童》(总主编),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JP〗15�《成功父母必读》(主编),华艺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16�《孙云晓谈少年儿童成功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17�《打开想像力之门》(主编),21世纪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18�《我要做个好父亲》(著),华艺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9�《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0�《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与孙宏艳编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1�《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著),接力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2�《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3�《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与劳凯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24� 《青少年抗挫折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5�《“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与胡霞合著),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26�《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与张梅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7�《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与张引墨合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8�《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获“中国图书奖”。�29�《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著),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30�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著),同心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31�《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32�《孙云晓家长忠告》(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JP〗33�《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中学生读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34�《好父母 好方法》(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35�《好孩子 好习惯》(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36� 《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英、美、德、挪、澳、日等国各一卷)(与张美英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37�《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与邹泓主编,共32万字),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2006年10月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8�《父母的“上岗执照”》(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VCD),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另有同名书于2006年12月出版发行。�39�《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VCD),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JP3〗40�《我的家怎么了》(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JP〗�41�《16岁的思索》(著),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42�《忠告天下父母》丛书5册(合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43�《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4�《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5�《阳光法性教育》(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6�《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7�《教育从尊重开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8�《捍卫童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9�《与孩子一起成长》(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50�《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1�《论少年儿童榜样教育的科学性》,1985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杂志卷首。�2�《扬起呼啸的鞭子》,1991年第1期,《少男少女》杂志。�3�《少年报告文学是震撼的艺术》,1992年4月4日,《文艺报》。〖JP〗�4�《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11月,《读者》转自同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5�《渴望自然》,1995年9月发表于《中华儿女·海外版》。�6�《中国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1998年4月在巴黎“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的讲演,收入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Children Media Violence》。�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1998年10月,《教育研究》杂志,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奖。�8�《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199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9�《请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2000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0�《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的世纪》,2000年4月在东京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演,收入2000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我的教育观》。�11�《千年警世钟》,2000年23期,《读者》转自同年9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12�《21世纪:我的教育梦想》,2000年12月29日,《羊城晚报》;2001年6月28日,《中国青年报》。�13�《成功宣言》,2001年1、2期合刊《少年儿童研究》。�14�《希望六一节成为儿童的狂欢节》,2001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5�《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2001年6月,《群言》。�16�《好父亲的11条守则》,2001年10月31日,《中国人口报》。17�《网络文明从习惯养成开始》,2002年1月17日,《光明日报》。�18�《你为什么不原谅?》(孙云晓专版),2002年6月号上海《少年文艺》,同年8月第16期《读者》转载。�19�《你的孩子快乐吗?》,2002年6月,《今日中国》。�20�《揭开美国教育之谜》,2002年6月,作家出版社,《美国中学生报告》序言。�21�《每一份爱都值得珍惜》,2002年5月,《中国校外教育》。�22�《如今的孩子读书是个啥样?》,2003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两个版。�〖JP3〗23�《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200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JP〗�24�《德育——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2004年3月30日,《中国教育报》。�25�《春天里的喜与忧》,200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26�《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社会环境》,2004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27�《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2004年7月,《探索与争鸣》。�28�《劝君莫做孩子王》,2004年7-8合刊《辅导员》。�29�《中国未成年人留学热的冷思考》,2004年9月6日,《参考消息》。�30�《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成功者》,2004年10月12日,《作家文摘》。�〖JP3〗31�《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2004年11月27日,《文汇报》。〖JP〗�32�《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2005年1月,《少年儿童研究》,由此开设长期的“孙云晓专栏”。�33�《港湾抒情曲》(朗诵诗),2005年5月9日,《学习时报》。�34�《领导干部应当警惕教子误区》,2005年5月23日,《学习时报》。�〖JP4〗35�《我们需要怎样的夏令营?》,200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36�《“马小跳”跳得很精彩》,2005年8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JP〗�37�《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自2005年8月21日在《北京晨报》连载20余期。�38�《重行为习惯养成〓为文明中国奠基》,2005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JP3〗39�《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2005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JP〗�40�《好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2005年11月,《河南教育》“孙云晓专栏”首篇。�4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博客文章),2006年1月21日,《北京晨报》。�42�《成人化是孩子的灾难》,2006年4月18日,《生命�时报》。��43�《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暴力”问题》,2006年6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P3〗44�《不要以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2006年6月,《福建�教育》。��45�《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2006年5月13日,《解放�日报》。��46�《龙的子孙岂能无体?》,2006年6月1日,《人民日报》。�47�《破解孩子教育的难题》,2005年8月6日,《北京晚报》。�48�《“差生”都是冤假错案》,200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49�《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2006年9月,《中国教师》。�50�《“夏监会”,你在哪里?》,2006年9月,《法律与生活》。�51�《教育不能忽视人格培养》,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ML〗〖BT1〗〖SQ〗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JY〗�1�1991年8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蒋风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第458页至461页,专门评价孙云晓的少年报告文学。�2�1996年8月7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童心”不老》。�3�1997年7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要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4�1998年10月,《光明日报》第二次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孙云晓:我要改变……》。�5�1998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分数应当成为学生的隐私》。�6�1998年6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弹出漩涡里的歌——百位名人与中小学生对话》一书中,有孙云晓本人写的《我的文学之路》。�7�1998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对孙云晓作专题介绍。�8�1998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蒋风、韩进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第630页至632页,专门评价孙云晓的少年儿童报告文学。�9�2000年第3期,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月刊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素质教育 立国之本》。�10�2000年第11期,《中华英才》杂志发表介绍孙云晓的长篇专访。�11�2001年第6期,《新周刊》杂志发表介绍孙云晓评价20世纪80年代生人的文章《“他们是最优秀的一代”》。�12�2001年3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介绍孙云晓的文章《说真话的方式》。�13� 2001年4月20日,《生活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与孩子一起成长》。�14�2001年6月4日,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发表访问孙云晓的文章《对孩子我们了解多少?》。�15�2001年11月8日,《光明日报》第三次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题为《道德建设从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抓起——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16�2002年第3期,《环球》杂志发表对孙云晓的采访记,题为《性要怎么说?》,同年第5期《新华文摘》转载。�17�2002年4月4日,《南方周末》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谁教育信息时代的孩子?》。�18�2002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对孙云晓父女的教育访谈节目。 �19�2002年第6期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发表孙云晓等人谈话文章,题为《为孩子改造成人本身——关于青少年成长道路的�探讨》。��20�2002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懂?》。�21�2002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2�2004年1月26日,《联合早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向社会》。�23�2004年3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作品的评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引发性教育思考》。�24�2004年7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让偶像崇拜更丰富更健康》。�25�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对孙云晓讲演的评介《成功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26�2004年9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作品评介《谁来关心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27�2004年10月29日,《深圳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学会发现儿童》。�28�2004年11月2日,《深圳商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终生受益》。�29�2004年11月2日,《深圳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独生子女教育要“以群治独”》。�30�2004年11月2日,深圳《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阅读拓展人生的宽度》。�31�2004年12月13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青少年教育,路该怎么走?》。�32�2005年6月3日,《现代教育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学会对孩子说“不”》。�33�2005年1月5日,《北京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孩子直呼父母姓名是时尚吗?》。�34�2005年1月10日,《长沙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介绍《原来孩子应该这样教》。�35�2005年7月27日,《光明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夏令营——不应是学校生活的翻版》。�36�2005年8月28日《北京晨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37�2005年9月21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孙云晓的教育梦想》。�38�2005年9月26日,《新安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家长要勇于说“不”》。�39�2005年11月7日,深圳《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负责》。�40�2005年12月15日《羊城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41�200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父爱缺失是一种家庭隐患》。�42�2006年1月,《中国新书》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43�200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44�2006年1月19日,《新京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要为孩子补上人格完善课》。�45�2006年4月15日,《人物周刊》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在岁月中剥掉层层的壳》。�46�2006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专家纵论中学生素质教育》。�47�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春游,孩子心中的春天》。�48�2006年5月16日,《钱江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和《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两个版(�附图)。�49�2006年5月29日,《信息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做好父母要有好方法》(附图)。�50�2006年6月5日,《信息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好父母应具备五种元素》(附图)。�51�2006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传统教育流行语:从习惯到批判》。�52�2006年7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摔手机反映管理缺乏学生权益意识》。�53�2006年7月24日,《海峡都市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54�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父母无为乃大为》。�55�2006年8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孩子复杂就复杂在看了大量成人的东西》。�56�2006年9月26日,《生命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于2022年8月25日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获奖作品。王松、艾伟、张者、臧棣、许小凡等作家、诗人、翻译家作品榜上有名。 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 获奖作品名单 (以作者、译者姓氏笔画为序) 中篇小说奖 《红骆驼》 王松 《四川文学》 2019年第8期 《荒野步枪手》 王凯 《人民文学》 2021年第8期 《过往》 艾伟 《钟山》 2021年第1期 《荒原上》 索南才让 《收获》 2020年第5期 《飞发》 葛亮 《十月》 2020年第5期 短篇小说奖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十月》 2021年单月号-6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收获》 2021年第3期 《地上的天空》 钟求是 《收获》 2021年第5期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人民文学》 2019年第8期 《月光下》 蔡东 《青年文学》 2021年第12期 报告文学奖 《红船启航》 丁晓平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年7月 《江山如此多娇》 欧阳黔森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张富清传》 钟法权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中国北斗》 龚盛辉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国家温度》 蒋巍 作家出版社 2020年9月 诗歌奖 《岁月青铜》 刘笑伟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1年10月 《山海间》 陈人杰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 《奇迹》 韩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天空下》 路也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 《诗歌植物学》 臧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 散文杂文奖 《回乡记》 江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大春秋》 李舫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大湖消息》 沈念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月光不是光》 陈仓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小先生》 庞余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文学理论评论奖 《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杨庆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批评的返场》何平 译林出版社2021年12月 《小说风景》张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中国当代小说八论》张学昕 作家出版社2021年10月 《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郜元宝 《小说评论》2019年第6期 文学翻译奖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林德尔·戈登(英国) 英语 许小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奥麦罗斯》 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英语 杨铁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我的孩子们》 古泽尔·雅辛娜(俄罗斯) 俄语 陈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小说周边》 藤泽周平(日本) 日语 竺祖慈 译林出版社 2018年8月 《风的作品之目录》 阿多尼斯(叙利亚) 阿拉伯语 薛庆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陪他一起读一起背<易经><论语>,他将来的成就就无可估量了,最好选择有拼音的这两本书,不用让孩子理解,背了之后他就会自觉的提高心灵的高度,越早背越好,有的家庭用于胎教,妈妈读给baby听,更好.

求是杂志2021年第3期

上网搜索电子杂志官网按照提示进行操作。1.打开康泰纳订阅中心,点击右上角登录。2.授权QQ登录即可,方便快捷。3.登陆后自动跳到首页,选择VOGUE杂志。4.下滑页面,点击“立即订购”。打开微信手机客户端后,进入到最下排的项,然后进入到上方的选项。在钱包菜单中,下拉菜单,直至服务中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点击进入。进入城市服务后继续下拉,到最底层的项后,然后点击下方的进入后有三个选项,选择最上方的中国邮政报刊订阅服务,进入后有分类选项可以选择了。如果知道想订阅的刊物名,可直接使用搜索,否则可以进分栏去找适合自己的刊物。6、进入到刊物的详细页面,如下图,下拉到最后,就有购买的页面,当然这时就要注册一个邮政号,主要是提供联系方式、地址等关键信息,全部完成付款就订阅成功了。

求是杂志半个月一期。

相关杂志:

1.政治学研究(季刊)

2.求是(月刊)

3.中国行政管理(月刊)

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季刊)

5.瞭望(周刊)

6.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

7.教学与研究(月刊)

8.理论与改革(双月刊)

9.党的文献(双月刊)

10.新视野(双月刊)

11.青年研究(月刊)

12.中国青年研究(月刊)

13.探索(双月刊)

14.党建研究(月刊)

15.中共党史研究(双月刊)

16.学习与探索(双月刊)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月刊)

18.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

19.理论前沿(半月刊)

20.理论探讨(双月刊)

《求是》获奖

求是杂志社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思想理论界的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在《求是》上发表文章。

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不管到哪个邮局,在报刊订购窗口说你订购某某杂志,订多久,会给你一个格式单据填写,按照上面的项目有则必备,无则空即可,主要是想好你的杂志投递到哪里你绝对能收到。

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

不管到哪个邮局,在报刊订购窗口说你订购某某杂志,订多久,会给你一个格式单据填写,按照上面的项目有则必备,无则空即可,主要是想好你的杂志投递到哪里你绝对能收到。

是邓小平题写的198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总的指导思想: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全面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总揽全局,防止僵化和自由化。刊物的读者对象是县以上干部和理论宣传工作者。 《求是》杂志于7月1日创刊,邓小平为《求是》杂志题写刊名。中共中央原来理论刊物《红旗》在6月16日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

邓小平提写的

到邮局告诉工作人员邮发代号2--371(求是)就可以订阅了。·邮发代号: 2-371·开张页码: 16开66页·出版周期: 半月刊·出刊日期: 0116·单 价: 元/期·国内刊号: CN11-1000/D·年 价: 元/年·国际刊号: ISSN1002-4980·主办单位: 求是杂志社

管理评论期刊2021年第3期

**近来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在2021年第3期《清华管理评论》,发布[《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创新的战略要点》]()。** ## 什么是云计算 > 云计算是驱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塑造未来经济形态的智能引擎,对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战略价值。 ## 人才需求 ![A]() 云计算开发人员属于新型高端人才,其薪资也处于业内较高水平。据职友集数据显示,初级云计算工程师月薪在9k以上,而薪资随着工作年限和技术的增长将逐步增加,拥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月薪可以轻松达到16k以上。 此外,我国云计算市场即将进入产业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对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呈现空前增长态势,尤其是对优质产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根据美国计算机行业协会(CompTIA)在《云计算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的预测,90%的企业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云计算,使得云计算的工作岗位缺口为170万。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对于云计算产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 ## 云计算与Paas **PaaS是Platform-as-a-Service的缩写,意思是平台即服务。** 把服务器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通过网络进行程序提供的服务称之为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而云计算时代相应的服务器平台或者开发环境作为服务进行提供就成为了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所谓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计世资讯定义为业务基础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A]() PSSA架构模型如下: ![a]() **个人ps对于paas上,我能得到的启示是企业发展是可以用到云计算的,业务量的增长,会给IT部门带来更多压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PaaS云计算技术将可提供灵活、可控、高效的业务支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着业务量增加,使得云架构迎来变革,从而出现高度定制化云环境的需求。大企业需要构建于中间件之上的云架构,而企业开发人员和CIO需要可扩展的开源PaaS IT.** ### 云计算Saas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意思是软件即服务** SaaS是一种交付模式,其中应用作为一项服务托管,通过Internet提供给用户,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它们的IT项目和服务、确保它们IT应用的质量和性能,监控它们的在线业务。 **个人ps对于saas,我能得到的启示是云计算和SaaS给企业提供了一套可互操作的工具来跟踪他们的业务和资产,并允许企业可以承受办公室和异地之间的地域变化而不影响企业业务发展。这种由BI、ERP、CRM和培训服务所带来的整体化效果,让企业环境变得更加便捷可控,而非以往那样混乱。**

一、管理类经典期刊 A级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美国管理学会期刊  (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美国管理学会年鉴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管理科学季刊(ASQ)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管理评论  (AMR 只发理论文章)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JAP 心理学领域顶尖杂志 但发表许多管理类文章)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IBS 国际商务研究 研究国际企业管理或比较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战略管理(SMJ  战略管理领域顶尖期刊) Organization Science 组织科学  Personnel Psychology 人事心理学 A-与B+期刊 Journal of Management  管理学报(JO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组织行为 (JOB)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管理研究(JMS) Leadership Quarterly 领导力季刊(LQ) Organization Studies  组织研究  以上资料来源为《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 除以上文献外,FT50(金融时报(FT)认定的50本经管类权威杂志)和UTD24(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Dallas)所选出的商学院最顶尖的24种学术期刊,覆盖了一般大学商学院的主要专业)都是值得精读的文献。 二、自我阅读文献主要来源 以上是经典文献整理,我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目前接触比较多的是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以上为中文五大刊)、审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财贸研究中文类期刊,这些都可以在知网上查询到。除此之外,会计类国际学术期刊以及其他常读中文文献如下。作为现在打基础的阶段,我更多地是阅读中文文献,进行逻辑梳理与推导学习。之前我也很疑惑是否需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我的一位导师在上课时给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回答“在现在基础阶段,不如精读中文文献,等有一定积累再读英文文献也不迟“。

不能。《南开管理评论》期刊特色:1.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坚持走国际化道路,采取的稿件专家匿名外审制度。2.学术理论制高点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积极吸引国内外管理学术界的优秀学术成果,坚持为实践服务的基本方针。3.全面关注和重点研究相结合,在全面关注国际管理学术界理论动态、中国企业管理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南开管理评论》结合经济发展和企业实践,重点关注一些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专门问题。4.提高学术质量和关注社会评价相结合,在逐步提高期刊的稿件质量、整体设计和印刷质量基础上,积极关注社会评价,强化期刊的社会知名度。

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

作为一个有生物知识的理科,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一是从技术角度讲未来可能实现男人生娃的目标,二是在生育以及抚养孩子方面男性不能完全取代女性,三是男性生娃与人们的观念不符能否实现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第一,从技术角度说未来男性生娃确实了能实现。本次科学家让雄性老鼠产仔的实验当中,是通过将雄性老鼠的y染色体移出并移入x染色体而实现的。既然这样的操作已经成功,那就说明在技术上让男性生娃这个目标确实可能实现。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在未来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二,男性在生育以及抚养孩子方面并不能完全取代女性。男性生娃在技术上可能成功,但是在生育以及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女性要比男性更具优势,有些方面男性根本就无法取代女性。而本次实验当中雄性老鼠产仔也是通过雌性老鼠孕育才成功的,因此要想让男性生娃,需要做的研究还要更深入才行。

第三,男性生娃与人们的观念不符,能否实现需要时间的检验。如果说男性生娃在技术上有可能实现的话,那么影响男性生娃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总而言之,由于男性生娃与正常的男女结婚生娃完全不同,因此这种与人们的观念不符的事情最终是否能够得以实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来说,男性生娃还是无法实现的事情,主要是没人愿意生。

怎样的理论才算得上是符合科学的理论呢?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理论就是一种科学理论;根据《科学原理、定律和理论百科全书》,科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可以被观察的;2.可以通过试验进行验证;3.能够用来进行准确的预测。所以,科学化的辩证过程是这样的:观察;根据观察提出一套理论,解释事情怎样发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验证有关理论;仔细看看根据这套理论而作的预测有没有实现。相信和提倡大进化论的人,有没有照以上步骤验证这套理论呢?为达尔文《物种起源》百周年纪念版本写序的汤普森(W. R. Thompson),在序言中说:“如果论据经不起分析,就不应苟同。凭着牵强的论据全盘归信,的确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物种起源》的成功带来了长久的、可悲的后果,也就是使生物学家陷于无凭的臆测而不能自拔。达尔文主义的成功导致科学信实精神的没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竟然纷纷为某一个学说辩护,而这个学说是他们无法用科学方法清楚说明的,更别说用科学的严密考证去证明了。他们甚至企图借着压制批评、抹煞困难而维持这个学说在公众人士心目中的信誉。这个情况在科学上是反常而不良的。”英国科学家钱特勒·威克玛辛(Chandra Wickramasinghe)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则根本没有证据可援。这不过是在1860年席卷普世的一股社会动力,却自此对科学界造成大祸。” 据《新科学家》杂志说:“越来越多科学家指出,尤其是相信进化论的科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许多提出批评的人都是权威学者。”(828页)博伯(Karl Popper)博士说:“我所获得的结论是:达尔文的主张并非一项可以试验的科学理论,反之这是一项形而上学的研究计划。” 类学教授华斯本(Washburn)说:“进化论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臆测的。”关于进化论,密芝根州立大学自然科学家约翰·摩尔(John N. Moore)说:“它是教条主义而非科学。从今日科学知识的观点看来,它绝不合理。”哈佛出身的律师诺文·麦克伯(Norman Macbeth)说:“在进化方面;大部分的解释都乏善可陈。事实上,它们差不多没有资格称为解释;它们只是提议、猜测、幻想,根本不配称为学说。”接纳进化论的科学家往往低贬不信此说的人的才智。在这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杜尔法特(William F. Duerfeldt)博士在《医院事务》杂志中写道,不少人“误以为任何有智力的人均无法认真考虑以创造论为进化论的另一可行选择。作为一位前任地质学家和现任医生,我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充分知识指出,关于进化的概念,无论从地球的地质学发展去看抑或从生命在生物学上的发展去看,都是充满许多难题的。其中不少见解是以十分软弱而毫无根据的假设为基础。任何忠实的地质学家均会承认,其他的概念,例如地层的年代或化石的年代鉴定,往往是‘迂回想法’的结果。由于这缘故,进化论必然含有潜在的重大错误。”他补充说:“科学一向以客观性自豪,可是我恐怕我们科学家很快就会变成怀有偏见、头脑闭塞的思想的牺牲者,这种思想正是我们一向所深恶痛绝的。”“进化论要从三方面接受决定性的考验,而它在三方面都失败了:化石纪录所反映的模式不是逐渐的转变而是跃进式的演化。基因是一个能起极大稳定作用的东西,它的主要功能正是防止生物进化出新的形态来。在分子层面发生随机、逐步的突变并不足以解释生命那种有组织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 《长颈鹿的颈项》物理学家利普森(H. S. Lipson)说:“唯一可以接受的解释是创造。我知道,这个结论为物理学家所不齿,而我也有同感,但如果实验的结果支持某一个结论,我们就绝不应该因不喜欢而拒绝接受。”(《物理学通报》,第31卷,138页)“人越研究化石学,就越肯定进化是唯独基于信心的。”(摩尔)(L. T. Moore)生物化学家唐奴·卡尔伯烈夫(Donald F. Calbreath)在为《美国实验室》杂志所写的一篇社论中说:“进化论学家试图将对立的双方描述为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和相信创造论的非科学家。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对进化论提出的异议有很多均来自科学家,来自一些在学术上有优秀成就的男女;他们对于研究和科学方法具有广博的知识,但却根据他们的科学知识拒绝接受进化论。当具备资格的科学家拒绝接受进化论,并且提出重要的论据去支持他们的立场时,也许他们的论据有相当理由也说不定。”

给你看看《科学美国人》上的一个很好的文章:15 Answers to Creationist Nonsense(by John Rennie)【针对神创论15个屁话的回答】143年前,达尔文提出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当时的科学家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但依靠古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中的大量证据,进化论战胜了其它责难,逐渐确立。今天,进化论已经在所有领域取得了胜利——当然,公众认识领域除外。尴尬的是,到了21世纪,在世界已知的科学最发达的国家,神创论的支持者仍然能够欺政客、法官和普通公民,说进化论是一种有问题而缺少根据的假说。他们宣称,“智慧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之类的神创论观点,在科学课堂里应该与进化论平起平坐。本文将要发表时,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正在争论是否要做采取这种措施。有些反对进化论者——例如加州伯克利的法学教授、《拷问达尔文》(Darwin on Trial)的作者Philip E. Johnson——就承认他们希望以智慧设计论为契机,让对上帝的讨论重新回到科学课堂。受此困扰的教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发现,他们必须奋起捍卫进化论,驳斥神创论。神创论者的论点通常是似是而非的,或是基于对进化论的误解(甚至是赤裸裸的诬蔑),这些论点为数不少,而且形式多变,甚至能蛊惑了解进化论的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下面反驳了一些常见的反对进化论的“科学”依据。然后进一步介绍了更深入的知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神创论在课堂上没有地位。1.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科学规律许多人从小学课堂里知道,理论处于确定性的中间层级——比假设更确实,但算不上规律。然而,科学家不这样看待“理论”。根据美国科学院(NAS)的定义,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能完整证明的解释,形式可以是事实、规律、推断或是经过验证的假说”。规律只是关于自然的描述性概括(descriptive generalization),它与规律的差别不在于验证的多少。所以科学家认为的进化论是一种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进化论本身还是相关的其它理论——并不表示他们对真实性有所怀疑。进化理论本身意味着生物在变化中繁衍,除此之外,人们也可以谈论进化论的事实(fact)。NAS对事实的定义是“能被反复确认的观察,无论有什么所有现实目,它都会被接受为‘真’”。化石和其它大量证据证明,生物一直在进化。尽管没有人见证这些变化过程,间接的证据确是清楚、明确而有说服力的。所有的科学都经常依赖间接证据。譬如物理学家就不能直接观测原子内部的颗粒,所以他们只能在云室(cloud chambers)中观察这些颗粒的运动轨迹来加以验证。尽管无法直接观察到,物理学家的结论仍然是确凿无疑的。2.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是循环论证:适应能力最强的物种生存下来,而能够生存的物种必定是适应能力最强的“适者生存”只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日常描述,更专业的描述则关注存活和生殖的水平差异。也就是说,进化论不是给物种贴上生存能力高下的标签,而是描述在特定的环境下物种可能存留多少后代。小喙鸣鸟(small-beaked finches )的繁殖速度快,而大喙鸣鸟(large-beaked finches )的繁殖速度慢,在植物种子丰富的岛屿上,放一对小喙鸣鸟,一对大喙鸣鸟。不需要太久时间,繁殖速度更快的小喙鸣鸟就能控制更多的食物来源。而如果种子的外壳用大的喙嗑起来容易得多,优势就有可能在大喙鸣鸟那边。普林斯顿大学的Peter 对Galápagos岛的先驱性研究中,他观察到种群数目在野外的变化(参考他的文章《自然选择与达尔文的鸣鸟》“Natural Selection and Darwin's Finches”; Scientific American, October 1991)。问题的关键是,适应能力的定义可以与生存无关:大的喙在敲碎种子外壳方面更有优势,而这种特性在特定环境下是否具有生存价值则另当别论。3.进化论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无从验证,也无从证伪。它所断言的事件不曾观测到,也无无法重现进化论至少能划分为两大领域: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而上面笼统的指斥忽视了这条重要区别。物种的微观进化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形成,这就是新物种的起源。宏观进化在物种的层面之上,研究分类种群的变化。它的证据主要来自化石遗迹,以及用来重建生物间联系的DNA比较。近年来,大多数神创论者也意识到,微观进化已经由实验室(对细胞、植物和果蝇的研究)以及野外(例如Grant对Galapagos的鸣鸟的喙的尺寸研究中)的试验所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选择和其它机制——例如染色体变化,共生现象和杂交技术——会对种群数目产生深远的影响。宏观进化论研究具有史学性质,它的质料来自化石和DNA,而不是直接观察。在这些史学性科学(还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和考古学,以及进化生物学)中,假说仍然是可以验证的,我们可以验证它们是否与现有证据保持一致,是否能对未来的发现做出可验证的预测。举例来说,按照进化论,在已知的人类原种(约在 500万年前出现)以及解剖学上认定的现代人(大约10万年前)之间,应该存在原始人类的后代,他们的体貌特征与猿人差的越来越多,而与现代人越来越像,这一点已经为化石所确证。但是我们不应该——也没有——在侏罗纪(亿年以前)的地层中找到现代人的化石。进化生物学经常能做出更专业也更精确的预测,也经常能为研究者验证。进化论也存在被否证的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从无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的复杂生物,那么这样的物种中,至少有一些应该留下化石纪录。如果具有超常智慧的外星人出现,并声称自己创造了地球上的生物(甚至是特殊物种),则纯粹的进化论解释就值得质疑。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证据。需要提到的是,将可证伪性视为科学的性质之一的做法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这种观点已经完善了许多,对这条原则的解释也不再僵化——否则它就可能与许多明显的科学进展相冲突。4. 科学家越来越不相信进化论的真实性没有证据表明进化论正在丢失阵地。随手拿起一本经过同行评议的(peer-reviewed)生物学杂志就能见到支持或者拓展进化论研究,或是将其作为基本概念的文章。相反,我们找不到驳斥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出版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George W. Gilchrist查阅了几千份刊物,主要是文学刊物,寻找关于智慧设计论或神创论的文章。查阅了几十万份科学报道之后,一无所获。在过去的两年中,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Barbara Forrest与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的Lawrence M. Krauss分别进行了独立研究,结果依然如此。神创论者抗议说,科学家头脑封闭,对他们的证据视而不见。但是,根据《自然》《科学》及其它顶尖刊物的编辑所提供的情况,从没有人提交过反对进化论的文章。有些反对进化论的作者曾在严肃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几乎没有直接攻击进化论,或是宣扬神创论的观点;充其量不过是确认了进化论存在的未解决或难以解决(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的问题。简单地说,神创论者还没有理由让科学界正视他们。5.进化生物学家之间的观点分歧证明进化论获得的严谨科学(Solid Science)支持非常少进化生物学家在多个问题上有激烈的争论:物种形成的过程,进化性变化的速率,鸟类与恐龙的始祖关系,以及尼安得特人(Neandertal)是否是不同于现代人类的另一分支,如此等等。这样的争论在所有其它学科都存在。但是在生物学中,将进化论认定为事实和指导原则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不幸的是,狡诈的神创论者却将科学家的评论断章取义,该偷换面为对进化论的否定。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了解他工作的人都清楚,这位参与创立间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model)的人同时也是进化论最雄辩的维护者和宣扬者(间断平衡理论指出,大多数进化性变化都发生在地质学意义的短暂时间内,虽然这仍然需要数百代的更替,由此解释了化石纪录的模式)。然而神创论者却热衷于从Gould的长篇大论中截取出一小段,让人感觉他是在质疑生物进化,他们还将间断平衡理论解释为,新的物种可以在一夜之间出现,或者是鸟类可以从爬行动物的卵中孵化出来。如果见到貌似在质疑进化论的科学权威人士的引文,一定记得要查找上下文。结果几乎无一例外,说这些文字是攻击进化论完全是一厢情愿。6.如果人类从猴子进化而来,为什么还有猴子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反映了对进化论的若干种无知。最明显的错误就是,进化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类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它只是说明,人类与猴子有共同的始祖。更深参差的错误在于,这样的问题类似“如果小孩是大人生出来的,为什么还有大人呢?”新物种来自旧物种,如果它们获得了足够多的,能够持续遗传的差异,又达到了足够从原有族群中区别开来的数量,新的物种就形成了。原有物种可能继续存在,也可能会灭绝。7.进化论无法解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大谜局,但生物化学家已经明白了原始核酸、氨基酸和构成生命的其他成分怎样结合,怎样组织为自我复制、自我维持的单元,这些知识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天体化学的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可能源自太空,随彗星落入地球,这或许能够解释,在地球初生不久的典型的环境下,这些成分是如何出现的。神创论者有时指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进而否定进化论。但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来自非进化的起源(第一个细胞也有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外星人带来的),微观和宏观进化论的无数研究都能确证,从那之后进化一直在进行。8.严格说起来,我们很难相信复杂如蛋白质的物质能偶然出现,更不用说人或是活细胞了偶然性在进化中确实存在(例如,偶然性的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特征),但是进化并不依赖偶然性来产生新的器官、蛋白质或其他实体。截然相反的是,自然选择,作为进化中已知的最主要机制,却会明确保留“需要的”(能适应的)特性,消除“不需要的”(无法适应的)特性。只要选择的影响力存在,自然选择就能把进化向一个方向推进,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产生复杂的结构。举个例子,现有由13个字母构成的序列“TOBEORNOTTOBE”,假设有几百万只猴子,每只猴子每秒钟挑一条短语,需要78,800年才能从 26^13种可能中选出这样的排列。不过,Glendale College的Richard Hardison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个程序,它能够在随机产生序列的同时,保证那些已经出现在正确位置上的字母不会变化(这样做倒有点《汉姆雷特》的味道。译注:这个句子看了大半天才明白,嘿嘿)。这个程序平均只需要336次迭代就能生成上文提到的短语,时间少于90秒。更神奇的是,把莎士比亚的整个剧本重新生成一遍也只需要四天半时间。9.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随时间的推移,系统会变得更加无序。所以,活细胞无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多细胞的生命也不可能从原生动物进化而来这条指责误解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这样的推理能够成立,水晶和雪花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们是由无序的元素自然生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封闭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进出)的熵不会减少。熵是一个物理概念,通常被粗略描述为无序状态,但它其实与我们常说的概念有很大区别。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系统中某个部分的熵减少,而其它部分的熵却在增加。所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可以变得更加复杂的,因为太阳将光和热传递给它;相比地球自身的变化,地球的熵与太阳的核聚变关系更为密切。简单的生物可以消耗无生命物质或其它形式的生命,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10.突变是进化理论的重点,但突变只能消除特征,而无法产生新的特征恰恰相反,生物学已经记录了大量由基因点突变(发生在有机体的DNA上某个确切位置的变化)造成的新特性——譬如微生物对抗菌素的耐药性。物体内在规定生长的同源异型框基因(Hox)家族中的突变就能够带来复杂的后果。Hox基因直接规定了腿、翅膀、触角和躯干各节的生长位置。以果蝇为例,触角足突变(Antennapedia)会导致在本应生长触角的地方长出腿。这样长出来的肢体没有实际作用,但它能够证实,基因变异能产生复杂的结构,自然选择能够测试这些结构的可能用途。此外,分子生物学还发现了基因点突变之外的遗传变化机制,它们也可以带来新的特征。基因内的功能模块可以以非正常的方式接合,在某些情况下,生物体内部的基因能够被完整复制,副本可以随意突变,产生对应新的复杂特性的基因。通过对多种生物的DNA的比较,我们知道这就是几百万年来血蛋白中的球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方式。11.自然选择或许能解释微观进化,但无法解释新物种的起源,也无法解释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进化生物学家已经详细说明自然选择会如何产生新的物种。举例来说,按照哈佛大学的Ernst Mayr提出的“不重叠分布区”(allopatry)模型,如果种群中的一定数量被地理环境隔绝开来,它就有可能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而变化将会在隔绝的种群中累积。如果变化足够显著,以致分离的种群无法(或通常情况下无法)与原有种群正常交配,则分离的种群就会独立繁殖,开始产生新物种。在各种进化机制中,自然选择的研究最为充分,但生物学家也愿意接受其它的学说。生物学家经常会评估产生新种群或复杂特性的异常遗传机制的潜力。位于 Amherst的马萨诸萨大学的Lynn Margulis和其他研究人员有力地指出,某些细胞器(例如产生能量的线粒体)是通过古代有机体的共生融合进化来的。这说明,科学界欢迎对除自然选择以外的力量所引起进化的研究。但是这些力量必须源于自然界,而不能源于神秘的创世智能生物——用科学术语来说,此类因素的存在未经证实。12.没有人见证过新物种的进化产生过程新物种的出现是相当罕见的,很多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持续几百年。而且,鉴别正在成形的新物种可能非常困难,因为生物学家有时在物种定义的方法上存在不同观点。按照应用最广泛的定义,也就是Mayr的生物学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物种是能够独立繁殖的一类确定种群——此种群中的生物通常不会或无法与种群外的生物交配。在现实世界中,此标准可能难以应用到相距遥远的种群,由地理环境分隔的种群,或是植物种群(化石显然也无法繁殖)。因此,生物学家在区分种群时,通常的依据是生物的形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不过,科学文献中确实存在关于植物、昆虫和蠕虫的明显的物种形成报告。在大多数这类试验中,研究人员按照各类标准选择生物——解剖学的差异,交配行为,栖居地喜好以及其它特征——发现也能产生无法与其它物种交配的生物体。例如,新墨西哥大学的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的George W. Salt的试验就说明,如果选择偏好某种环境的果蝇,独立繁殖超过35代之后,这些果蝇就不会与其它环境相差迥异的果蝇交配。13.进化论者不能给出任何过渡性物种的化石——譬如一半是爬行动物一半是鸟类的生物实际上,古生物学家掌握了许多处于种群之间的过渡性物种的化石。长期以来,最知名的一种就是始祖鸟(Archaeopteryx),它身上既出现了鸟类独有的骨骼结构和羽毛,又出现了恐龙的特征。人们还发现了大量有羽毛生物的化石,它们与鸟类的关系远近不一。根据一系列化石,现代的马是从小型始祖马(Eohippus)进化而来。鲸的祖先有四条腿,生活在陆地上,走鲸(Ambulocetus)和罗德侯鲸(Rodhocetus)能够解释其中的转变(请参考《科学美国人》5月号上Kate Wong的文章《征服了海洋的哺乳动物》(The Mammals That Conquered the Seas))。贝壳化石见证了软体动物几百万年的进化史。现代人和古露西猿人(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之间的空白则有大约20多种原始人来填补(并非所有都是我们的最先)。但神创论者摒弃了这些化石研究成果。他们宣称,始祖鸟不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那一节链条——只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具有爬行动物特征的鸟类而已。他们要求进化论者制造出不属于任何已知物种的,神秘而荒诞的怪物。即便有神创论者承认某种化石对应两个物种之间的过渡物种,他仍然可能要求见到在该过渡物种和原有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化石遗迹。这种无理要求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本来就不完整的化石纪录难以承受的负担。不过,进化论者可以从分子生物学中获得进一步的证据。对所有生物来说,大部分基因是相同的,而根据进化论,这些基因的结构和产物会根据进化关系,因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遗传学家所说的“分子钟(molecular clock)”记录了这一进程,这些分子数据也说明了进化中各物种的过渡关系。14.生物具有难以置信的复杂特征——无论是在解剖层面、细胞层面还是分子层面——如果复杂程度降低一点点,它们就无法正常工作。唯一站得住脚的结论就是,它们是智慧创造的产物,而不是进化的结果这种“设计说的论证”是最近对进化论的各种攻击的核心,但它也是历史最悠久的。1802年,神学家William Paley就说过,如果有人在地里捡到一块手表,最合理的结论是,手表是其他人掉下的,而不是自然力创造的。Paley说,以此类推,生物的复杂结构必然由神直接创造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作了答复:他解释了自然选择的力量,如何能够通过特征的遗传,逐渐产生复杂的有机结构。一代又一代的神创论者都试图以眼睛为例,证明器官不可能由进化产生,来驳倒达尔文。这些人说,眼睛能产生视觉,这需要依赖它的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自然选择无法提供眼睛进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是半只眼睛吗?达尔文早已预见到这种批评,他指出,即使是“不完备”的眼睛也能带来好处(例如帮助生物识别光线),之后可以趋向进一步的完善。生物学证实了达尔文的说法:研究人员已经在动物王国中发现了原始的眼睛和光线感觉器官,甚至通过比较遗传学描绘了眼睛的进化史(目前来看,在不同的生物族群中,眼睛是单独进化的)。今天的智慧创造论者比他们的前辈要精明,但他们的论点和目标却没什么变化。他们攻击进化论的方法都是,试图证明进化论无法解释已知的生物,然后指出这种生物存在的唯一可行解释就是,它是由无法证实智慧生物的创造的。15. 最近的研究证实,即使是在微观层面上,生命的复杂性也不可能通过进化产生《达尔文的黑箱:对进化论的生物化学挑战》(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的作者,利哈伊大学(Lehigh University)的Michael 认为,进化论无法解释“不容精简的复杂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Behe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捕鼠器,缺少任何一个零件,捕鼠器就会失效,而这些零件在别的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因此 Behe认为,捕鼠器是如此,生物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种鞭状器官,用于产生推力,它类似船舶上的外置马达。构成鞭毛的蛋白质以无比精巧的方式形成马达、万向节以及工程师需要的其它零部件。Behe提出,经由不断进化产生这种复杂结构的可能性为零,它肯定源于智慧设计。他认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血液的凝结机制和其它分子系统。对此类问题,进化论生物学家已经做过答复。首先,存在形式比Behe所举例子更简单的鞭毛,因此鞭毛发挥作用时并不需要所有的器官。布朗大学的 Kenneth R. Miller和其他人早已指出,组成鞭毛的复杂器官之前就存在于自然之中。实际上,相比制造淋巴腺鼠疫的细菌——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用来注入毒素的器官,鞭毛本身甚至显得过于简单了。问题的关键在于,Behe认为在其它地方没有存在价值的鞭毛的各个组成器官,其实可以提供对进化有利的许多功能。鞭毛的最终出现,可能仅仅来自本来向其它方向进化的复杂器官的重新组合。同样,根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Russell F. Doolittle的研究,血液凝结机制来自原本为消化服务的蛋白质的精致完善。所以,Behe支持智慧设计论的某些复杂性例子根本就不是不容精简的。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的William A. Dembski在《设计的推断(The Design Inference)》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No Free Lunch)》中支持智慧设计论的基石,是另一种的复杂性——“特定的复杂性(specified complexity)”。他的主要论点是,无主导的、随机的过程不能产生生物的复杂性。因此他重复200年前Paley的观点,唯一的结论就是超自然的智慧创造了生命。Dembski的论证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假设只存在两种解释:随机过程和智慧设计。Santa Fe Institute和其它机构中研究非线性系统和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的人员发现,简单的、无主导的过程也能产生非常复杂的模式。也就是说,生物的某些复杂性可能通过某些自然现象生成,只是这些现象目前还无法理解。但是这绝不是说,复杂性不会自然产生。总结“神创论科学(Creation science)”这个名字自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现代科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方法论的自然主义(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它尝试完全用可观测的,或是可验证的自然原理来解释万物。物理学使用专门的关于物质和能量的概念来描述原子核,这些描述可以通过试验来验证。如果之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物理学家也会引入夸克之类的新粒子来充实。不过,他们不会随意赋予新粒子某种属性,相反 ——新粒子的定义是相当严谨的,因为它们必须能纳入到物理学已有的框架之中。相反,智慧设计论的理论家在解释神秘现象时,总是为了图方便,引入具有无限能力的模糊概念。于是现象的解释就此为止,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科学探索(无所不能的智慧设计者怎么可能不存在呢?)许多问题,智慧设计论都无法回答。在生命的历史中,智慧设计者是何时以什么方式登场的?是创造第一个DNA吗?还是第一个细胞?或是第一个人?每一个物种都是设计出来的吗,还是只有最初的生命来自智慧设计?智慧设计论的支持者通常不愿放下架子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甚至不愿意真正尝试梳理智慧设计论的那些灵异观点。相反,他们使用排除法来论证——贬低进化论的解释,认为它太过牵强,或是不够完备,暗示我们只有选择设计论。从逻辑上说,这是行不通的:即使自然主义的解释存在缺陷,也不能得出那样的结论。相反,它甚至不能说明智慧设计论比其它理论更靠得住。这些诘难的听众需要自己填补留下的空隙,而有些人必然会在这个问题上相信科学,放弃宗教的解释。科学已经一再证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能够消除无知,以前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光的性质,疾病的原因,人脑的工作原理,科学都能逐渐找到更详细、更有意义的答案。进化论也是如此,它希望解释生物世界的形成。而神创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对此没有任何知识上的贡献。

sciencenaturecell我有这些杂志,都是英文原版的,如果你要联系我

  • 索引序列
  •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 求是杂志2021年第3期
  • 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
  • 管理评论期刊2021年第3期
  • 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