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赵氏孤儿的毕业论文

赵氏孤儿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赵氏孤儿的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对“赵氏孤儿”故事的流传作一简单介绍。接下来介绍《史记·晋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2010)三者在人物塑造、主题阐发上的不同。最终将主题聚焦于电影《赵氏孤儿》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当代演绎及其叙事策略,总结其成败经验,以期为后来的“名著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赵氏孤儿 史记 元杂剧 陈凯歌 电影一、故事流传 《赵氏孤儿》故事原型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 《春秋·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春秋·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这两条记载过于简单,我们只可从中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且人物中仅有赵盾、赵同、赵括三人,尚未出现“赵氏孤儿”赵武。 到了《左传》,对这两条相关记载的注解使得这段史实变得更加生动详细: 《左传·宣公二年》(公元前607):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左传·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 :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这两则故事都介绍了“赵盾弑其君”的前因后果,但却完全不同。第一则材料中首次出现了提弥明和灵辄,第二则材料中则首次出现了韩厥。第一则材料中赵氏被灭的原因是由于晋灵公的“不君”,赵盾屡次直言上谏而引起的君臣之间的矛盾;第二则材料中所交代的赵氏之所以被灭族,是因为庄姬、赵朔、赵婴三人之间感情混沌,纠葛不清,赵氏家族无法容忍并出面干预,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侯面前污蔑赵家,而平日与赵家早已结仇的大臣也趁机加入,借此将赵氏家族一网打尽。这些都为《史记》提供了史料,做了铺垫。《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见于《晋世家》和《赵世家》,《晋世家》基本延续了《左传·宣公二年》的记述,甚至个别字词也一样。《赵世家》则比此前的故事都更加丰满。对于晋灵公的昏庸和想要杀害赵盾的原因,《赵世家》延续了《左传》和《晋世家》的记载,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人物和情节。新的人物有公孙杵臼、程婴、屠岸贾,这三人被划分为正邪两派,于是就有了曲折生动的搜孤救孤故事。至此,“赵氏孤儿”的故事初见雏形。 到了元明清时代,叙事文学发展并繁盛起来,《史记》本身所具有的叙事特点,使其成为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取材的对象。“赵氏孤儿”故事因其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自然也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获得的极大成功,对于“赵氏孤儿”故事的源远流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元杂剧《赵氏孤儿》,存在着两个版本:元刊本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这个版本,不载题目,只录曲文,科白全删,曲文有较大出入。明刊本题目作《公孙杵臼耻堪问》,正名作《赵氏孤儿大报仇》。较之元刊本错误少,是现今刊印的基础版本。 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之后,明代传奇《八义记》和明代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也对“赵氏孤儿”进行了演绎。《八义记》的传奇体例限制(只能以生、旦为主角,以“大团圆”为完美结局)无疑削弱了元杂剧的悲剧气氛,在人物塑造上,更是凭空增添了周坚和张维两个角色,这就削弱了两大主角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戏份,使得故事情节和元杂剧大相径庭,整体而言,艺术性也就大大降低了。《东周列国志》的相关情节出现在五十回“赵宣子桃园强谏”、五十一回“责赵盾董狐直笔”、五十七回“围下宫程婴匿孤”、五十九回“诛屠岸赵氏复兴”,但所书故事均在元杂剧范围之内,并没有任何创新或存异之处。 以上是对“赵氏孤儿”故事版本流传的简单介绍。综上所述,“赵氏孤儿”的故事雏形形成于《史记·赵世家》,纪君祥对其进行的元杂剧改编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二、版本对比 接下来笔者将分析《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2010)在 人物塑造和主题阐发 上的变迁。在人物塑造方面,为求简单明了,笔者就屠岸贾、赵氏家族、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五类角色在以上三部作品中的设定制作了如下表格(表1): 读表可知,屠岸贾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设定是“大夫”、“司寇”,属于文官,到了元杂剧和电影里则变为武将(“晋国大将”),赵氏家族在《史记·赵世家》和元杂剧里都是文臣,到了电影里才设定为武将。程婴在三部作品中的角色设定则各不相同,分别是:赵朔友人、赵家门客、草泽医人。公孙杵臼在《史记·赵世家》中是赵家门客,在元杂剧和电影中都是和赵家同为“一殿之臣”的朝中中大夫,但在电影里被弱化为配角,戏份不多。韩厥在《史记·赵世家》里是赵朔友人,在元杂剧和电影里都是屠岸贾下属。 以上是对上表的简单解读。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角色设定相同或相近,而到了元杂剧中则各不相同的原因,是因为元杂剧与《史记》相比,前者是叙事文学,更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后者则属于史书,纪实性是第一原则。而在《史记》和元杂剧中鲜明的正邪对立和救孤动机,到了电影中变得模糊的原因,则与笔者接下来要谈到的三部作品的主题有关。 提到三部作品的主题阐发,就要提到其中人物行为的动机和原因。接下来笔者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三个文本进行细读,从中阐发三部作品各自不同的主题。《史记·赵世家》中,在赵氏家族被灭族后,公孙杵臼和程婴有如下几段关键性对话: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曰:“ 胡不死 ?”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公孙杵臼曰:“ 赵氏先君遇子厚 ,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及赵武弱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孟宣与公孙杵臼。” 赵武……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 自杀 。 从上面几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有很强的恩义观,这种恩义观的逻辑是:若对方有恩于己,自己则应以生命来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因此即便在救孤养孤的任务完成后,赵武泣涕拜谢表明自己愿意报答程婴的恩情,程婴依然选择自杀以下报恩主。 如果说本篇或属个例,那我们可以看看司马迁笔下的其他例子。如战国时豫让为报“智伯国士遇我”之恩,“乃变名姓为刑人,人富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剌襄子”,智伯感其乃“义人也”,将其释放;豫让竟不罢休,“又潦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伺机而动。最后其义难成,拔剑三跃而击赵襄子之衣,“遂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而刺韩相侠累,“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其姐聂荣前来认尸,被问及“何敢来识之”,说道:“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可见再司马迁笔下,不但“士为知己者死”,连闺中女儿亦知报恩复仇之理。又如燕太子丹为报秦仇而求助于田光,田光以自杀激励荆轲。荆轲刺秦王而报太子,其友高渐离又欲刺秦王而报荆轲。监门侯生为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保信陵君窃符成功,竟将自己献祭出去,“北乡自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史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故事,其主题即为先秦到一个“义”字。 到了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在讨论救孤时,通篇所见已非恩义等字眼,而是“于家为国旧时臣”、“忠臣”、“忠魂”,可见先秦的“义”到了元朝已演变为“忠”。那么先秦的“义”的对象是恩主,元代的“忠”的对象则是“君主”。于是元杂剧里的“赵家”的内涵被置换成了“君”,这一点我们从元杂剧的细节和行文逻辑里也可窥得一二,如“【煞尾】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晋国山河百二雄。显耀英才统军众,威压诸邦尽伏供。(p1486)”,好似这晋国山河乃是“赵家”的,到了程婴向赵氏孤儿将事实和盘托出时,更是改称赵氏孤儿为“小主人”。再联系时代背景,笔者可做如下猜测:这里的“赵家”已经不是先秦晋国的“赵世家”,而是赵家王朝,也即宋朝。至此,元杂剧《赵氏孤儿》则被赋予了时代性主题。两宋朝廷对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赵家功臣的的追封祭祀也可佐证这一点[下附《两宋朝廷婴、杵、厥祭祀封赏始末表》(表2)]。 三、当代演绎 相比以上两部作品,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作品《赵氏孤儿》,其主题则要复杂的多。时隔上千年,以先秦的“义”作为行为动机(乃至杀身成仁)在当代已显得缺乏合理性;即使是时隔近千年的元朝,其“忠君”思想也与当代价值格格不入。因此,不论是在主题阐发上,还是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逻辑上,陈凯歌都必须对这一流传千年的故事进行重新组合。接下来笔者要做的就是分析陈凯歌的叙事策略及其达到的效果,总结其成败经验,以期为后来的“名著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由表1我们可知,到了电影里,屠岸贾和赵氏家族的正邪对立已不明显,屠岸贾诛杀赵氏家族的动机,并非像元杂剧里那样陷害忠良,而是受到了刺激:电影开篇,通过由葛优扮演的程婴和一小市民的对话,电影就向观众交代了屠岸贾被赵朔替代一事,这一替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替代屠岸贾出征,二是代替屠岸贾娶到了国君的姐姐庄姬夫人。镜头在一组平行蒙太奇间不断转换,由赵文卓扮演的赵朔只因打了胜仗就耀武扬威,不将屠岸贾放在眼里,甚至逼其吞食由国君“从台上弹人”时不小心打中赵朔坐骑的弹丸。电影仅用了8分42秒,就将屠岸贾与赵氏家族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观众对屠岸贾产生了同情。从8min42s到25min12s是矛盾的解除:朝堂上面对赵盾赵朔的当面羞辱,屠岸贾忍无可忍终于设计诛杀赵氏家族(笔者将这一段结束于赵武之死)。观众在观看这一组合段的过程中,已经不能像看元杂剧那样怀着鲜明的立场了,而是感情复杂,一方面为嚣张跋扈的赵氏家族被诛感到解气,一方面又替幸存的赵氏孤儿紧张。笔者将第三个组合段规定为:25min12s到57min42s,这一组合段的主题是:搜孤救孤。此前不论是在《史记》还是在元杂剧里,或为“义”或为“忠”,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毫不犹豫献出了自己乃至儿子的生命,这一叙事逻辑到了当代无疑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有概念先行之嫌。于是在这32分钟里,导演对“搜孤救孤”的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新演绎:程婴起初藏孤属于临危受命,并非主动为之;后来阴差阳错,官兵错抱了赵氏孤儿,留下程婴的孩子,程婴被屠岸贾怀疑,并在自认为自己的孩子已被公孙杵臼带出城的前提下,才“招认”并带着屠岸贾去了公孙府邸搜孤;到了公孙府邸,直到屠岸贾摔婴的前一秒,程婴都以为屠岸贾会信守承诺手下留情,这才将被找到的婴儿(也就是他自己的孩子)亲手奉上。至此,程婴阴差阳错地完成了“大义凛然”的救孤行动。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史记》的书面描写,也不同于元杂剧的角色脸谱化,演员本身就是一个视觉符号——葛优的脸,其向观众所传达的信息向来与“市侩”、“喜剧”等词有关,不论如何似乎都与诸如“大义凛然”这样的形容毫无关联,因此并非全知视角的屠岸贾,绝不可能想到如此“市侩”的小市民,会作出如此牺牲。赵氏孤儿的命就此保住。 至此,通过以上三个大的组合段的分析,笔者意在阐明电影的复杂主题——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感,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人性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个体行为的动机也不再正邪分明,生命充满了荒诞,每个人都是被动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面对命运深感无力,如电影中的程婴在意外失子后所说:“这就是命”。 以上是对电影前半部的主题的分析。关于后半段故事,《史记》和元杂剧也颇有出入:《史记》中简单的报恩复仇主题,到了元杂剧中加入了赵氏孤儿“认贼作父”的情节。于是简单的报恩复仇主题,在此又多了一层耐人寻味的“弑父”情结。然而在笔者看来,元人笔下的这一“弑父”情节的加入,并不具备现代性意义上的“精神弑父”涵义,也并非为设置伦理困境,只是出于作者纪君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考虑:内容上,这一情节的加入可增添故事的曲折性,以迎合观众的接受心理;结构上,“认贼作父”可拉近正反两派(赵氏孤儿vs屠岸贾)的距离,费去许多笔墨,确保故事结构的封闭性。如果我们再回到元杂剧的文本中进行细读,这一推论就几可确定无疑了:元杂剧第四折一跃跳到二十年后,程婴以手卷的方式向赵氏孤儿细述往事,赵氏孤儿听后的反应是:“元来赵氏孤儿正是我,兀的不气杀我也。”随后便晕了过去,被程婴唤醒后又叫道:“兀的不痛杀我也!”接着直接改口称养了自己二十年的屠岸贾为“老匹夫”,并表示“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到明朝若与仇人遇……死狗似拖将出去”,甚至毫不犹豫地表示要“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锤敲残他骨髓,把铜铡切掉他头颅”。至此可以看出,这些报复性的残忍描写基本上迎合了当时反元复宋的群众心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并不在意叙事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可信度(在此忽略戏曲不同于小说电影等其他叙事体裁的叙事逻辑)。 然而到了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里,“复仇”不再像元杂剧里那么地“快意恩仇”,而是充满了情与理的矛盾。电影里,程婴抚养赵氏孤儿并主动促成其认贼作父的动机,是为了替自己的儿子报仇。元杂剧里未提及“报仇”与“认贼作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在电影里,程婴之所以如此行事,不是为了简单的“快意恩仇”、置之死地,而是想要“以牙还牙”——让屠岸贾也体会到失子之痛(虽然只是养子)。至此,程婴的行为动机从之前的“被动无奈”变成“主动设计”,这一“主动设计”纯属自私行为,为了报自己的仇可以利用甚至牺牲赵氏孤儿,并不包含任何高尚的动机。黄晓明饰演的韩厥参与复仇的动机,也不再是出于忠义,而是为报屠岸贾毁容之仇。 笔者将电影的第四个大组合段划定为:57min42s到93min40s。这一段极为重要,因为导演在这饱满的36分钟之内,补充了元杂剧中空白的二十年——在元杂剧中,第三折是二十年前,第四折一下跳到二十年后,省略了这二十年间的细节。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二十年的细节却是必不可少深可玩味的,其中必有一对矛盾贯穿始终:赵武怎样认贼作父、程婴怎样防备赵武被屠岸贾认出。电影的这36分钟就是围绕着这对矛盾展开,如同猫捉耗子,可谓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观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观影快感。这一组合段随着矛盾的最终解除而结束:在赵武出征前穿上盔甲威风凛凛地向“干爹”屠岸贾走来的那一刻,屠岸贾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昔日对头赵朔的影子。元杂剧里的屠岸贾并未提前认出赵武,而是赵武提前被程婴告知真相,并毫不犹豫地手刃仇人。相比于元杂剧,电影相应的第五个组合段则要复杂得多,笔者将最后的这一大组合段分为两个小的组合段:面对仇人的儿子,屠岸贾如何处置;以及最后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如果屠岸贾毫不留情地选择斩草除根,矛盾解除,也就不会有随后的“赵氏孤儿大报仇”组合段。导演自然不会如此,电影的内部逻辑和观众的观影逻辑也不允许导演如此。于是第五大组合段的第一个小组合段围绕着屠岸贾面对赵氏孤儿的情理纠结展开:屠岸贾先是计划在行军打仗的途中设计让赵武死于敌军之手,在赵武被敌军包围一遍遍大喊“干爹救我”时,情压倒了理——他救了赵武,中止了计划,不料却被韩厥暗箭中伤,命在旦夕。 这一小组合段和下一小组合段可以说是一对“交叉组合段”:在这一小组合段的开始,程婴和韩厥就向赵武讲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但不同于元杂剧中赵武的激烈反应,电影中的赵武,出于对“干爹”屠岸贾的感情和对“亲爹”程婴人格的认知,对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并在屠岸贾遭韩厥暗算后以命相逼,逼身为“草泽医人”的程婴拿出“救命”药丸。这一小组合段结束于屠岸贾被救后对赵武怀疑的解除—— 他亲口对赵武说:“干爹只是睡了几天,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了,你的事——我竟然怀疑你不是你爹的亲生儿子。” 赵武的心至此在第一次产生动摇:“那我是谁?” “赵朔的儿子啊,我怀疑你爹用他的儿子替了你。” 至此(107min42s),屠岸贾的情完全压倒了理,而赵武那被父子之“情”淹没了的“理智”,才开始复苏了。赵武回到家,在向程婴最后确认了“赵氏孤儿”故事的真实性后(110min14s),电影进入最后一个小组合段,这也是笔者要重点讨论的组合段。 这一组合段开始于一组慢镜头,在这组慢镜头中,程婴携子穿过闹市,来到屠岸府,与早已在府中等候的屠岸贾展开最后的“大报仇”决斗。这组决斗用时12分钟,最终以屠岸贾莫名其妙被赵武所杀而结束,使“赵氏孤儿”故事得以以“快意恩仇”作结。笔者认为,正是这一仓促的结局,造成了电影文本内部的精神分裂,前半部复杂的人性主题至此荡然无存;也造成了观众观影心理的分裂:观众的观影期待非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被强行隔断,引往截然相反的方向,最后嘎然而止。于是观众愤怒了,纷纷将矛头指向导演陈凯歌。 然而这只是这一组合段的可能性之一,据披露,本来还有另一个剧本方案,在那个剧本方案里,最后一个组合段里,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杀屠岸,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设下此计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的一刻,赵孤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这样的剧情才算合“情”合“理”,同时也能打通全片逻辑,形成完整叙事线的同时,挖掘和传达出更加深刻的主题意蕴。 但是,或许是因这一剧本方案不单改了内容,连结局也完全与复仇无关,从而彻底脱离了“赵氏孤儿”的本事,陈凯歌才不得不在走过一个“人性”圆圈后,又复归“正邪不两立”、“快意恩仇”的传统主题。综上所述,我们可知,电影《赵氏孤儿》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当代演绎,其大体上是成功的,这一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叙事上使其更贴近电影逻辑(相对于“戏曲逻辑”而言),二是在主题上赋予其时代性。但是,结局的精神分裂使其功亏一篑。 从中能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必须历史性地对待“名著改编”,抛弃其中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充分发掘其中的永恒性主题,并结合时代将其进一步放大,这才是使“名著”重新焕发时代光彩的改编策略。参考文献 【专著】 [1] 【元】纪君祥等. 赵氏孤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 [2] 【汉】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6-06.【学位论文】 [1] 卢刚. 《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 张金伟. 《史记》人物之生死解读[D]. 陕西理工学院. [3] 李蔚. 《赵氏孤儿》题材戏曲传播研究[D]. 西北大学. [4] 姚燕燕. 《赵氏孤儿》故事戏流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5] 代伟. 明传奇史记戏研究[D]. 陕西理工学院.【期刊论文】 [1] 何梅琴. 《史记》自杀模式描写及原因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陈鹏程. 试论《史记》的自杀叙事[J]. 新余学院学报. [3] 邹朝斌. 纪君祥《赵氏孤儿》中侠义精神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4] 朱瑶佳. 电影《赵氏孤儿》对元杂剧的改编探析[J]. 试听. [5] 张春丽. 《赵氏孤儿》形态变迁下的主题流变及电影改编之得失[J]. 电影文学, 2013. [6] 陈春丽. 论《史记》中的为“自我”复仇者形象[J]. 安徽文学, 2007. [7] 徐小青.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古代政治人物自杀行为的影响[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 潘定武. 《史记》为“文化复仇”之书辩[J]. 黄山学院学报. [9] 许菁频. 论元杂剧中的史记戏[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10] 王长顺. 《史记》所记自杀现象的文化内涵[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1] 张劼. 信仰与意志:秦汉以前的“自杀”[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12] 孙乐、梁工谦. 信仰与意志:秦汉以前的《自杀》——以《史记》为中心的考察[J]. 贵州社会科学.

如果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是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那么看完之后就更不会把这部电影和拍《黄土地》、《霸王别姬》时的陈凯歌联系起来了。耐着性子看完之后,只留下以下几点印象。一、无气无灵魂陈版《赵氏孤儿》没有把那种“气”拍出来。这里的气,既有侠气、义气等具体的个人之气,也有比这范围大的多的那个时代整体的社会之“气”。从大的范围来说,这个气就是年代感。“气”的表达,可以从诸种方面来体现。比如服饰、语言、形体、表情、眼神、外景等等。电影本来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把那个时代的人和社会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然而陈凯歌硬生生的把它拍成了现代剧。除了服饰、外景之外,里面的人的语言、表情、眼神大多是现代化的,而且是太现代化的。仅以台词为例,大段大段的京片子就不用多说了,里面有两个让我觉得非常有印象的片断,其一是韩厥看到小赵武跑了,对着程婴无赖似的说了一句“孩子跑了,怎么弄啊?”其二是,8岁的小赵武对着程婴生气“你烦死了!”。语言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使用现代语言,但总得把握一个度,距离产生美,在历史剧中,台词与现代生活语言稍微有一点距离,只要处理得当,就象老版《三国演义》那般,不仅不会造成理解障碍,还会使年代感立刻体现出来。相比之下,梅尔•吉布森为了达到这种年代感,展现出与时代相符的“气”,经常使用现代已失传的语言,即使观众不明白台词,但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那种精神内在的东西。这可从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启示录》等影片中观察到。连基本的年代感都没能产生,至于更高层次的各种人物所应分别具有的那些气如侠气、义气、忠勇之气、戾气、暴虐之气等等更是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同是拍古代片,在造“气”方面,陈凯歌的这部电影连给黑泽明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在《罗生门》、《乱》、《七武士》、《用心棒》等一系列古装片中,黑泽明通过每位演员的眼神、台词、说话的声音、语调、肢体动作等等,把故事所处时代的“气”,以及每个人物所应具有的那种“气”,展露的淋漓尽致。中国姜文的《鬼子来了》,在造气方面,不输黑泽明。胡金铨的一系列武侠片,如《龙门客栈》、《侠女》、《山中奇缘》、《忠烈图》等,在对白、外景、服饰等各方面也无一不充盈着明代所特有的气。退而求其次,由与陈凯歌齐名的冯小刚导演的备受争议的《夜宴》,除了象“都母仪天了了,晚上睡觉还蹬被子”等台词稍显雷人之外,整体上在“气”的塑造方面还是很不错的。陈版《赵氏孤儿》中,程婴侠气不足、韩厥义气不足、屠岸贾戾气和霸气不足。最失败的当是韩厥的角色。未必是黄晓明的演技不好,因为他是受导演的指挥,只能说是陈凯歌导演的失败。程婴夫人海清以及赵朔夫人范冰冰只起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葛优和王学圻表现平平,没给人带来惊喜。倒是三个小角色,演的不错。一是屠岸贾的谋士,能用眼神和表情带给人这部影片中少有的那种真实感。可惜在各种官方宣传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这位扮演者的具体资料。后来在影片的末尾演员表中,发现了他的名字“王劲松”。二是晋灵公的扮演者彭波(这位演员很有潜质),就是《疯狂的石头》中演谢小盟的那位。注意,这位演员也因为不够大牌而没被宣传者加以宣传。三是鲍国安演的赵盾,出场时间不长,但气场十足。“气”是电影的灵魂,没了这气,电影就如同行尸走肉,衣着再考究,演员再大牌,外景再华丽,都难以掩盖电影本身的苍白无力与空洞无物。很不幸,陈版《赵氏孤儿》最缺少的,就是这“气”。二、无真无逻辑早已有学者考证,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我们不追求历史上的真实,但作为电影,最起码应当把故事讲的象真的似的,这样才会打动观众。谁都知道《阿凡达》是虚构的,但凡是看过阿凡达的人,都会被影片所打动。所以,虚构本身不是罪,错在虚构无逻辑。几乎所有的人,看完陈版《赵氏孤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程婴和屠岸贾有杀妻之恨(表面上的)与杀妻杀子之恨(实际上的),同时程婴在屠岸贾与赵氏家族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岸贾没把程婴杀掉已经是天大的怪事,为何又会那么轻易的收程婴为门客并那样信任程婴,还把赵武收为干儿子?实际上在原版故事中,是有所交待的,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公孙故意把程婴的儿子藏起来,声称是赵朔的儿子,然后程婴故意象屠岸贾告密,目的很明白——为了获取赏金,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以使屠岸贾不疑。然而电影中的程婴,带上孩子和家当,来到屠岸贾那里,发了个将要终身追随屠岸贾的誓,就轻易的当上了门客。这让我们不禁怀疑那个智谋能足以弑君,并且能打败晋国第一流政治家的赵盾的屠岸贾的智商,进而怀疑导演和编剧的智商,进而怀疑这是不是导演和编剧故意侮辱观众的智商。更可质疑的是,前半场,除了少数几个场景之外,每逢屠岸贾出场,基本上都是左呼右拥,身为高级官员、高级将领,这当然是必须的。但到了后半场,乃至直到最后屠岸贾与赵武决斗时,屠岸贾偌大一个人物,偌大一处官宅,竟然看不到任何一个家人,看不到一个仆人,看不到一个随从,看不到其他任何一个门客。屠岸贾何时成了一个孤家寡人。类似这样的不合逻辑之处,电影中比比皆是。建立在这样层层断裂的逻辑链之上的故事,不会让人感到可信,更不会表达所谓什么精神了。必需得有活生生的打动人们感官的素材作为支撑时,才能进一步谈所谓的“精神”、“思想”、“情怀”。缺少了逻辑真实的故事,断然不会表达什么“思想”。三、“我只认大牌”很早就注意到,作为大牌导演的陈凯歌,对那些身处二三线乃至不入流的演员,是傲慢的。在他的眼里,只会关注到那些当红的影星或有地位的演员,在他的人才观里,各种演员之间存在着一个强固的等级体系。因此,在《梅兰芳》里,我们看到,尽管余少群表现的极为出色,如果能在电影下半段继续使用这个演员,人们对这部电影可能会是另外一种评价。但是他断然的选择了黎明,这是《梅兰芳》中最大的败笔。虽然余少群有才,但未必能带来商业价值,黎明作为大牌名星,是票房号召力的保障。因此陈凯歌在用人时宁舍才,而不舍财。宁信虚名,不信功力,不仅仅是不信演员功力,而是不信自己的导演功力。在这种演员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在《赵氏孤儿》一片中,陈凯歌采用的仍然是大牌战略。然而面对一张张熟的不能再熟的脸,我们却很难产生原有的那种激动。老实说,演员们自身的演技都没得说,但有时,演技不能代表一切。葛优那张脸,几乎没有哪个中国人不认识,一出场,就有强大的“喜感”,这极不利于赵氏孤儿作为“悲剧”氛围的塑造。尽管葛演的很卖力,但他深深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那些先在印象,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他这一新角色的认同。王学圻在《梅兰芳》中的演出,可谓出神入化,无可挑剔,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观众,要想摆脱王版十三燕这个角色,并不是太容易。另外,在形象上,王学圻缺少屠岸贾作为武将所应具有的那种霸气。王学圻最近接的活比较多,从十月围城到剑雨,再到赵氏孤儿,每个导演都想从他那儿获取些什么。然而王学圻并不是那种万金油式的演员,他的潜质已被挖掘迨尽。有必要给他一段时间,让他好好恢复功力。黄晓明版的韩厥是角色方面的最大的败笔,既缺少忠义之气,又无刚烈威武的武将气势,一句“怎么弄啊”,使得这个大将军倒象是个打架吃了亏却没有本事扳回脸面只能满腹牢骚的街头混混。大概是黄晓明太大牌了,陈凯歌不敢命令他太多,或者,陈凯歌心目中根本就没有自己固定的每个角色的定位,因此他只能放任每个演员自我发挥。每个演员自我发挥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只能限于一定的程度,导演应该对每一个角色有一个大体的定位,否则可能会导致角色与剧情格格不入的局面。象吉布森、黑泽明、胡金铨等,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有了各种人物的定位,因此在演员作表演时,大都贯彻了导演的精神,而导演的精神乃是全部影片精神的主线索。赵文浩演的少年赵武,形象颇佳,然躁气冲动有余,沉静稳健不足。这并非是对一个15岁孩子的苛求,因为历史上的赵武,作为大政治家,是以沉静稳健著称的。海清出镜次数不多,真身出镜的几秒钟给两个孩子喂奶的镜头竟然也成了影片宣传的一个热点,用这样的手法来促销,实在是自我降低品位——更何况影片本身品位并不高。对于海清的表演,除了喂奶这个镜头因为宣传得力而深入脑海之外,再无其他深刻印象。范冰冰版的庄姬,除了美丽,身体还很强壮,生孩子前后几乎没什么区别。张丰毅版的公孙杵臼,让我们隐然看到了换了服装的曹操。赵文卓、鲍国安、李东学、彭波、王劲松等人,分别打了一次酱油,不过是路人甲的角色。尽管如此,鲍国安还是那样的气场十足,王劲松和彭波给人的印象更是远比其他几人甚至几位主演深刻。这个王劲松,在某个方面象极了倪大红,两个人都极其适合出演古装剧。如果不刻意提起,赵文卓极容易被忽略,因为他的本行是功夫片,这个戏总体上是文戏。李东学版的提弥明让人印象深刻,但与其说是因为演技,不如说是因为情节。不管换了谁,去饰演个人肉车轱辘,再加上几秒钟的特写镜头,都会让人印象深刻。或许是导演傲慢,或许是商家傲慢,在对外宣传时,出场没多长时间的赵文卓、张丰毅、范冰冰、海清等一线明星以及地位很高的鲍国安,都被加上“主演”或特别演出、友情出演等称号,单独打出他们的名字。而出场时间不比上述人少,表演又比上述人出彩的饰演晋灵公的彭波,饰演屠岸贾谋士的王劲松,我们在官方宣传的海报中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只列在演员表中很靠后的位置。一个好的导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不好的导演可以化神奇为腐朽。在梅尔•吉布森的《启示录》中,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都是第一次拍电影,但每个人的表演都令人震撼。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演员多为非著名演员或群众演员,但每个人的表演却都很到位,影片也相当成功。其实,为电影或角色吹入这令人震撼之气的,不是演员自己,而是导演。演员无分好坏,只有导演选取和执导的恰当与否。当一个导演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演员的演技甚至仅仅寄托在演员的名气、地位身上,而不是寄托在自身的独立创作精神之上的时候,他也就江郎才尽了。陈版《赵氏孤儿》向我们展示的,便是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的失败的作品。它告诉我们,陈凯歌已经离大师越来越远了。字数很多,自己取舍

话剧《赵氏孤儿》的悲剧性,仍然囿于他是“赵氏孤儿”,而小说《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在他既是特定的“赵氏孤儿”,又是一个具体而普通的人。两千多年过去,个体的根本境遇并无多大改变,因此仍有人拼命争当王者,另有人主动被唤做白痴。而这赵氏孤儿,不过是一软弱青年,被作者从两千多年前的墓穴和两千多年后的戏剧舞台上,拉下来,穿西服打领带,混入当代人中间。他的孤独困惑悲伤与逃避,也是我们骨子里的坏血、身体内烂掉的脏器,是我们在教室、卧室、办公室、公共汽车上同样能感同身受的、个体肉身与周遭世界相撞所必然产生的苦痛。 最后,这孤儿选择了看似惨烈、实则中庸的做法,他割掉了自身性器,也就割掉了爱情、割掉了过去、割掉了责任——男人的责任,儿子的责任,人的责任。他选择了好死不如赖活,这一点最终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模一样。通常我们不至割掉命根,但经常幻想割掉责任,而实际上往往割掉了责任的背面——从此再不能不负责任、装疯卖傻。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浅析雾都孤儿的反讽性

2、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老人形象分析

3、论英源外来词的翻译

4、从电影三个白痴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5、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6、浅谈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方法

7、山东省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8、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的构建与应用

9、远大前程一部成长小说角度下的教育小说

10、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磨合

11、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13、“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14、中国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探究15、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紫色

退斯特很好写啊

实再现经典名著 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的今天,无数电影人将目光投向经典名著,拙劣的改编者往往对原著伤筋动骨,既伤害了先人又贻误了后代,更有不少投机取巧者只把名著的架子拿来,装的是自己的货色,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移植和借用。在过去20多个《雾都孤儿》电影版本中,童党头目“费金”均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 ... 据悉,为还原19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的风貌,主创人员研究了大量当时伦敦的地图和 ...雾都孤儿》. 以电影绘制动态油画 由大师解读名著经典.

毕业论文雾都孤儿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浅析雾都孤儿的反讽性

2、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老人形象分析

3、论英源外来词的翻译

4、从电影三个白痴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5、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6、浅谈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方法

7、山东省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8、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的构建与应用

9、远大前程一部成长小说角度下的教育小说

10、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磨合

11、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13、“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14、中国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探究15、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紫色

买本雾都孤儿的蓝星导读,就是那种双语的小蓝本,虽然写得很浅显,但故事和人物分析挺全面的,就算你以前没读过这部小说,用它就行,省时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定题,要看你的指导老师严不严了,一定把论点范围缩小再缩小,具体再具体在学校提供给你们的文献库多多下载文献资料,雾都孤儿的的文献很多,能下载到你想吐,但这样不愁没得写 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学校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雾都孤儿》中人物的创造性叛逆——重塑《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剖析小说《雾都孤儿》中前景化特征的文体分析污浊社会里的纯真——《雾都孤儿》中反映出的良知

我也是写这个 正找材料呢 交流交流哦

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浅析雾都孤儿的反讽性

2、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老人形象分析

3、论英源外来词的翻译

4、从电影三个白痴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5、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6、浅谈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方法

7、山东省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8、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的构建与应用

9、远大前程一部成长小说角度下的教育小说

10、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磨合

11、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13、“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14、中国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探究15、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紫色

《雾都孤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狄更斯这位享誉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了隐藏在伦敦狭小、肮脏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和暴力,也展示出了18世纪伦敦罪犯的真实面目;同时,狄更斯还试图说明:善良最终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雾都孤儿》不仅吸引了评论家和公众的注意,同时它背后潜藏着的那一种强烈的情感不仅打动了与他同时代的读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雾都孤儿》中主人公的英文名字为Oliver Twist,而Twist其英文意思是“扭曲,曲折,使苦恼”,这暗示着主人公Oliver的一生很坎坷,要经历很多的痛苦。在这个对社会进行抗议的情节剧式的小说中,奥利弗被当作一个主人公,其目的不是要触动我们的文学敏感性,而是要打动我们的情感。奥立弗·退斯特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所济贫院,他妈妈用冰冷而毫无血色的嘴唇怜爱地在孩子的额头亲了一下后倒过去,咽了气。没父没母的奥立弗的童年过得极其凄惨,最初的9年是生活在一个管理不善的孤儿院,之后被转到收容成年人的济贫院。济贫院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建立的用来收养穷孩子的机构,因为人们认为穷人的身上有固有的恶习,穷人的家庭造就了这样的恶习,为了阻止这样的恶习产生,所以穷人夫妻就要分开,以阻止他们生孩子,从而减少下层社会的人。但可以这样形容当时的济贫院:济贫院给穷人提供的是慢性挨饿的机会,而在街头则是快速饿死。奥利弗和他的小伙伴们忍受着“慢性饥饿的折磨”。曾给我留下一个特别深刻印象的镜头是:一天晚上吃饭时,一个小孩子跟其他小孩子说,如果不给他多吃一碗粥,说不定会吃了谁。孩子们都很害怕,于是抓阄决定谁输了就要为那个孩子多要点吃的来。奥立弗输了,于是午饭后,其他孩子坚持奥立弗在晚饭时多要点食物。他的请求震惊了当局,结果使他们出5英镑作为酬金,要人把他从他们手上带走。因而可见,《雾都孤儿》是对维多利亚时期穷人的社会境遇的严厉批判。《雾都孤儿》的起势情节是:绝望之中的奥立弗在黎明中出逃,奔向伦敦,在伦敦城外,又饿又累的他遇到了一个与他相仿年纪的男孩—杰克,杰克让他住在自己的恩人费金的住处——实际上是一个窃贼之家,费金这个“枯瘦如柴的犹太老头”兼职为犯罪头头专门训练孤儿为他偷东西。经过几天的训练,奥立弗和其他两个小孩被派去偷东西。当奥立弗看到他们偷了一个老绅士的手绢的时候,吓得拔腿就逃,他被抓住了,但勉强地躲过了指控,没有因偷盗被定罪。布朗罗先生,就是手绢的被偷者,把发烧的奥立弗带回家中护理,让他恢复健康,原本以为黑暗的生活会远离他而去,但是费金贼帮里的两个大人赛克斯和他的情人南希把奥立弗抓住,并送回费金那里。在《雾都孤儿》中,颇具争议性问题的人物是南希。南希在道德上的复杂性在几位主要人物中是很独特的。南希自幼便是一个小偷,饮酒无度,而且是一个妓女,她所陷入的罪恶为她的社会所不齿,但当她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奥立弗这个她并不是很熟悉的小孩时,她的行为又是最为高尚的。正因为南希,奥立弗被狄更斯掩藏下的真实身份才有了渐渐浮出水面的一刻。随后,费金派奥立弗去帮助赛克斯抢劫。奥立弗被那家的仆人用枪击中,赛克斯弃下受伤的奥立弗逃跑了。上天可怜善良的奥立弗,他被住在那里的梅莱太太和她漂亮的养女露西收留了。奥立弗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他常常与露西和梅莱太太外出散步,有时露西读书给他听,他也努力地学习功课。他觉得自己好像永远把罪恶,艰辛和贫困的世界抛在背后了。小说中,梅莱太太和露西所担任的母性角色使奥立弗第一次生活在正常的家庭当中,在她们母亲般的关爱下,奥立弗在乡下度过了美好的夏天。并且在梅莱一家的帮助下,布朗罗先生和奥立弗又团聚了,并消除了彼此间的误会。随后,布朗罗先生找到孟可思,追问奥立弗的真实身世,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孟可思是奥立弗同母异父的,和费金一起密谋陷害奥立弗,使之声名狼藉,并且是病态的,品行不端的坏兄弟,而且还查明了露西是奥立弗的亲生阿姨。小说的最后总结了狄更斯的道德和宗教观念:如果没有强烈的爱,没有博爱之心,如果对以慈悲为准则,以博爱一切生灵为最高标志的上帝不知感恩,那是绝对得不到幸福的,因而,有罪恶的得到了严厉的惩罚,穷凶恶及的人物到最后仍承担着罪恶,相应的,好人终究有好报,布朗罗先生收养了品性善良,道德高尚,宽容仁慈的奥立弗,他们和梅莱一家一起回乡下,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买本雾都孤儿的蓝星导读,就是那种双语的小蓝本,虽然写得很浅显,但故事和人物分析挺全面的,就算你以前没读过这部小说,用它就行,省时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定题,要看你的指导老师严不严了,一定把论点范围缩小再缩小,具体再具体在学校提供给你们的文献库多多下载文献资料,雾都孤儿的的文献很多,能下载到你想吐,但这样不愁没得写 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Oliver Twist Oliver Twis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is a novel reflecting the tragic fact of the life in Britain in 18th century. The author who himself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wrote this novel in his twenties with a view to reveal the ugly masks of those cruel criminals and to expose the horror and violence hidden underneath the narrow and dirty streets in London. The hero of this novel was Oliver Twist, an orphan, who was thrown into a world full of poverty and crime. He suffered enormous pain, such as hunger, thirst, beating and abuse. While reading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the little Oliver, I was shocked by his sufferings. I felt for the poor boy, but at the same time I detested the evil Fagin and the brutal Bill. To my relief, as was written in all the best stories, the goodness eventually conquered devil and Oliver lived a happy life in the end. One of the plots that attracted me most is that after the theft, little Oliver was allowed to recover in the kind care of Mrs. Maylie and Rose and began a new life. He went for walks with them, or Rose read to him, and he worked hard at his lessons. He felt as if he had left behind forever the world of crime and hardship and poverty. How can such a little boy who had already suffered oppressive affliction remain pure in body and mind? The reason is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mplied in the novel by Dickens-he believed that goodness could conquer every difficulty. Although I don’t think goodness is omnipotent, yet I do believe that those who are kind-hearted live more happily than those who are evil-minded. For me,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s one of the most necessary character for a person. Goodness is to humans what water is to fish. He who is without goodness is 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 On the contrary, as the famous saying goes, ‘The fragrance always stays in the hand that gives the rose’, he who is with goodness undoubtedly is a happy and useful person. People receiving his help are grateful to him and he also gets gratified from what he has done, and thus he can do good to both the people he has helped and himself. To my disappointment, nowadays some people seem to doubt the existence of the goodness in humanity. They look down on people’s honesty and kindness, thinking it foolish of people to be warm-hearted. As a result, they show no sympathy to those who are in trouble and seldom offer to help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money and benefit. In their opinion, money is the only real object while emotions and morality are nihility. If they cannot get profit from showing their ‘kindness’, they draw back when others are faced with trouble and even hit a man when he is down. They are one of the sorts that I really detest. Francis Bacon said in his essay, ‘Goodness, of all virtues and dignities of the mind, is the greatest, be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Deity, and without it, man is a busy, mischievous, wretched thing, no better than a kind of vermin.’ That is to say a person without goodness is destined to lose everything. Therefore, I, a kind person, want to tell those ‘vermin-to-be’ to learn from the kind Oliver and regain the nature of goodness.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的查尔斯•狄更斯的《反映,是一种新型的悲惨的现实,在18世纪的英国的生活。 作者自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写这本书在他二十几岁时为了揭示丑陋的面具的残酷的罪犯,让恐怖和暴力隐藏在狭窄的,肮脏的街道在伦敦。 这本小说是的英雄,《雾都孤儿孤儿,谁被投进了的世界充满着贫穷和犯罪。他遭受巨大的痛苦,如饥饿、干渴、殴打和虐待。在阅读《悲惨的经历的小奥利弗,我感到震惊的是他的痛苦经历。我觉得为了可怜的男孩子,但同时我厌恶邪恶和残酷Fagin帐单。使我松了口气,写在所有最好的故事,最终征服了魔鬼,奥利佛善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结束。一个最吸引我的计谋是盗窃,小奥利弗被允许这种康复照顾夫人Maylie和玫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去散步,与他们,或玫瑰念给他听,他努力学习功课。他感到他先前留下的世界永远犯罪和困难和贫穷。 怎能一个小男孩已经遭受苦难保持纯洁的压迫身体和心灵吗?原因是处于善性品德之中。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小说中隐含Dickens-he相信善良能战胜一切困难。虽然我并不认为善良是无所不能的,我却相信,那些都是善良的过的更幸福的人比那些是愚昧无知。 对我来说,处于善性的品德是其中一个最必要的个性的一个人。善良是给人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谁是没有良善是一个完全无用的人。相反,正如著名的老话所说:“香味的手总是待在给玫瑰”一样。给你推荐一个网站,超棒!!!!!!!!!!!!!!!!!!!!!!!!!!!!!!!!!!!!!!!!!!!!!!!!!!!!!!!!!!

雾都孤儿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浅析雾都孤儿的反讽性

2、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老人形象分析

3、论英源外来词的翻译

4、从电影三个白痴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5、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6、浅谈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方法

7、山东省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8、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的构建与应用

9、远大前程一部成长小说角度下的教育小说

10、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磨合

11、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13、“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14、中国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探究15、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紫色

论文的题目不仅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也是读者最先映入眼帘的内容。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一)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二) 1、《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不理智的一面 2、《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 3、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 4、美国教育的衰弱 5、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 6、朱丽叶之人物分析 7、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 8、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 9、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 10、比较两种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评论 11、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2、英语的学与教 13、由美国年总统选举所想到的 14、论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关于《雾都孤儿》的赏析 15、论理智与情感之关系——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分析 16、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17、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18、史蒂芬?克拉申的听读假设和二语习得 19、艾巴辛格——犹太文化的守护者 20、二十世纪年代美国妇女运动的派别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三) 1. 中印关系新纪元 2. 希兹克利夫的复仇 3. 弗洛伊德理论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4. 论萨姆一家人之“变形” 5. 亚伯拉罕林肯的民主思想初探 6. 评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公达西 7. 《简爱》的圣经情书 8. 库区三角浮出水面——万州、开县、云阳经济宏图 9. 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0. 浅析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与其它主人公之异同 11. 对嘉尔曼的偏见 12. 简爱——关于简爱的性格评论 13.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力夫之间的苦痛恋情 14. 简评妥协——研究《傲慢与偏见》 1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16.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17. “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1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19. 《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20. 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 21. 萨皮尔沃夫理论 猜你喜欢: 1.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2.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 索引序列
  • 赵氏孤儿的毕业论文
  • 雾都孤儿中的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雾都孤儿
  • 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
  • 雾都孤儿毕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