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威廉莫里斯论文的参考文献

威廉莫里斯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威廉莫里斯论文的参考文献

莫里斯分别于1974、1975、1976年发表的三篇论文,即《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的模型框架。莫里斯教授开创的分析框架后来又由霍姆斯特姆(Holmstrom)等人进一步发展,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称为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方法(Mirrlees-HolmstromApproach)。莫里斯教授所写的与委托——代理理论有关的论文还有:《最优所得税理论探讨》、《论责任分配:行为人相同的情形》、《最优税收理论》、《动态的不可替代性原理》、《论生产者税收》、《激励理论》、《两阶级经济中的最优税收》、《私人不变利润与公共影子价格》、《税收理论与累进税制》、《劳动供给对最优税收的影响:最新理论思想指南》、《社会收益—成本分析与收入分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分析》、《道德风险对最优保险的意义》、《发明的福利经济学》、《消费者不确定性与最优收入税》。 除对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外,莫里斯还在研究最优税制结构、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最优契约设计、公共财政理论、不确定性下的福利经济理论等方面造诣精深,成为这些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关论文有:《不确定下的最优积累》、《最优税制和公营生产:1、生产效率和2、税收条例》、具有消费外部性的聚集生产》、《人口政策和家庭规模的税制》、《不确定性下的最优积累:投资不变利润的案例》、《税率的意义》、《对公共支出的讨论》、《退休年龄不确定时的最优社会保障模型》、《养老金的保险特性》、《随机经济中的最优税制》、《最优国外收入税制》、《社会保险与不合理行为》、《对不确定收入的征税》、《市场不完全时对相同消费者的最优税收》、《最优税制与政府财政》、《福利经济学和规模经济》、《私人风险和公共行为:福利国的经济》、《退休年龄不确定时的社会保险和私人储蓄》。

威廉.莫里斯(1834—1896)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设计家、诗人、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奠基人与领导者。所谓“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针对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之贫弱、传统手工艺之式微,而力图通过复兴传统手工艺以及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联系,来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道路的一场改革运动。它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1880—1890年间达到顶峰。虽然该运动主要局限于手工艺设计领域,而且具有反对机械化大生产和提倡中世纪哥特式复兴的不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毕竟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设计改良运动。它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有助于弥补艺术与设计的隔阂;它所开创的真实自然的设计风格,有助于消除雕琢堆砌、玩弄技巧的设计弊病。从这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开端,作为该运动的领袖人物,莫里斯也就被后人尊为“现代设计的先驱”。 莫里斯早年学习过哲学、神学、建筑与绘画,而后由于强烈不满设计领域复古思潮、庸俗美学的大行其道以及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滥用,而转向各类日用品的设计。1861年,他组建了著名的“莫里斯商行”,自行设计、生产、销售装设精美、工艺考究、趣味古朴、格调高雅的家具、织物、陶瓷、玻璃以及金工产品。在设计思想领域,莫里斯继承了著名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的思想,主张从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与伦理的角度去审视设计问题。 首先,他主张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的合作以实现改良日用品的目的,认为艺术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反对在观赏性的“高等艺术”与实用性的“次等艺术”间强调分高下;其次,他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力图通过手工艺的复兴来消除工业生产所造成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弊端,因为他认为,这种分离既妨碍设计者进行合乎功能的设计,也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他反对机器生产的滥用和工业化对人性的扼杀,希望通过设计的改革,美的教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宏大理想,而对工业社会的不满,又导致了他对中世纪的迷恋,对哥特式风格的过度崇拜。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与装饰艺术家,他的设计开一代新风;作为一名思想深邃、眼光独到、立意高远的思想家、理论家、他关于艺术与手工艺的主张影响了几代人,不仅直接促成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高潮的到来,而且还影响到欧洲大陆以及北美地区的“新艺术运动”。进入20世纪后,莫里斯的影响并为完全消退,无论是德国的“包豪斯”,还是北欧的“早期现代主义”设计思潮,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其启发。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社会由工业化的转型,莫里斯的学说因其对文化与人性的重视,而再次受到了设计理论界的垂青。莫里斯关于艺术与手工艺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发表于1877—1894年间的35篇演讲稿中,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装饰艺术》(1877)《生活中的次等艺术》(1882)《艺术与社会主义》(1884)《手工艺的复兴》(1888)

文/松本健太郎(二松学舍大学文学部都市文化设计科教授)译/张连子

前言

我一边玩着《宝可梦GO》一边在街上闲逛时,突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于是我停下脚步,从介绍精灵驿站/道馆开始进入讨论。首先介绍的是三轩茶屋站附近一个将涂鸦艺术嵌入餐馆墙壁的精灵驿站(图1)。

图1 嵌入了涂鸦艺术的精灵驿站

图2 《画廊外的天赋》

这部模仿了早期 游戏 史里流行的《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中的敌人角色的作品,班克斯(Banksy)导演的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图2)中出现的法国涂鸦艺术家,也被认为是出自入侵者(INVADER)之手(但真假不明)。我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上也发现了这幅画面,于是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应该画着这幅画的餐馆的墙壁,但它似乎已经被粉刷掉了。[1]

重新编排都市意义空间的街头涂鸦艺术(当然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而言,这可被认为是给自己的“作品”添加了噪音)——特别是,该作品是由《太空侵略者》的二次创作所衍生而来——被编入另一款 游戏 《宝可梦GO》之中,并以精灵驿站的形式成为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尽管入侵者作为精灵驿站的图标还残留在 游戏 画面中,但事实上它在物理空间中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现实空间的意义再次被虚拟空间所覆盖)。

接下来我想介绍的是,设置在多摩中心的三丽鸥乐园入口附近设置的道馆(图3)。三丽鸥乐园是三丽鸥 娱乐 公司运营的室内主题公园,园中设有Hello Kitty、My Melody等人气卡通形象。就如艾伦·布莱曼(Alan Bryma)提出的“主题化”概念[2]所暗示的那样,三丽鸥乐园原本就有其固有的故事和世界观,其中本应放置与之相关的角色群,然而,这个堪称主题公园“门面”的入口却在《宝可梦GO》中被指定为道馆,并被(与三丽鸥的故事和世界观完全不同)宝可梦里的角色所占据。

图3 三丽鸥乐园入口处设置的道馆

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宝可梦将使规定城市意义空间的层次变得复数化=多层化。《宝可梦GO》自发布以来,便被报道为一种超越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隔阂,给我们生活的意义世界带来“割裂”的事物,并且,这样的认识已成为 社会 共识。即使身处同样的场所,并给这个场所赋予意义,《宝可梦GO》的玩家和非玩家对于该物理空间的意义解释也可能是不同的。实际上,对于墙壁上描绘的入侵者作品,在理解街头艺术的人和将其当作“涂鸦”而排斥的人,甚至是通过智能手机只把它作为“精灵驿站”认识的人之间,具有不同的空间理解。同样,踏入三丽鸥乐园的入口,有人将其视为主题公园的象征,也有人将其单纯视为《宝可梦GO》的“道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可被认为是改变身体与其周围空间的关系性的数字技术,即以GPS、AR等为前提的该 游戏 所带来的副产品。

总之,不止是上述事例,《宝可梦GO》给它的玩家和非玩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割裂”。本文将两者之间的“冲突”,或是由此衍生的“割裂”纳入视野,同时参照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前提——在重新思考“ 游戏 化”(gamification)概念的同时,探讨数字技术给现代符号世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1. 便携式设备牵引的“预测”和“移动”

如果仔细观察影像和观看它的人类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像如今这样将展现影像画面的设备(或影像媒体)随身携带,或者说是与其形影不离的时代,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想想看,在穿梭来往的现代人手中(或者是手能触及的口袋和皮包中),是不是都攥着以手机或智能手机为首的便携式设备?对于移动的主体来说,在连续地观看风景的同时,利用这些设备可检索出观看到的风景的相关信息,从而被指引向正确地点。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移动的人”与作为“移动媒介”的移动媒体即可携带的便携式设备一起移动或旅行。在人机互动模式已然略显疲乏单调的现如今,可以说《宝可梦GO》在人类和其手中的设备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

约翰·厄里(John·Urry)在其著作《移动性》(Mobilities)中谈到使人们的移动成为可能的“系统”(例如票券发行、地址、安全装置、换乘站点、网址、汇款、套餐、条形码、桥、时间表、监视等)时,同时指出这些都是“可以使旅行、发送信息、收发包裹这些‘预期空间’得以实现的系统。通过系统,可以使移动可预测且以相对无风险的方式反复进行”(Urry,2015:25-26)。据他所说,“这个重复系统的 历史 ,实质上就是‘支配’自然界、确保安全、管理、减少风险的过程的 历史 ”,基于这一点,《宝可梦GO》也可以为玩家提供围绕移动(当然,这与现有的“旅行”形式不同)的新的“预期空间”,并作为一种让玩家产生“支配”虚构世界欲望的技术发挥作用。那么,该 游戏 的玩家是在什么的引导下,于城市空间中移动的呢?以及(其中一部分)玩家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中与 社会 产生了“冲突”和“割裂”的呢?

画面中呈现的小小的宝可梦精灵,虽然是虚拟的,只是单纯的“符号性的存在”[3],却对现实 社会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在该 游戏 发布后不久,媒体就报道了由它滋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边走边玩”现象激增、“边开车边玩”、玩家闯入禁区,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沉迷于宝可梦的人与局外人(从其共同性的外部)之间的认知差异。本文将参考感性学专家吉田宽的相关论述,对这些现象展开分析。[4]

2. 游戏 中的“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

吉田以查理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的符号理论——尤其是其中有关语义维度(semantical dimension)及句法维度(syntactical dimension)的论述——为理论基础,将其运用到 游戏 的分析中,并整理为如下。

语义维度=屏幕上( 游戏 世界内)的符号(角色)与屏幕外( 游戏 世界外)的事物的对应关系

句法维度=屏幕上( 游戏 世界内)的符号(角色)之间的关系

吉田认为,“语义和句法的两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缺少其中一方,任何 游戏 都无法成立”(吉田,2013:65)。另外,他以红白机时代的棒球 游戏 的代表作——《职业棒球家庭竞技场》(南梦宫,1986)为例,并以 游戏 中的“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为前提,展开了如下考察。

对于这个 游戏 的初学者来说最大的障碍是“飞行”的处理。因为在高空飞行的球不会显示在屏幕上,所以玩家是通过反射到地面上的“影子”来判断球的位置(中略)。这款 游戏 划时代的亮点在于利用击球的阴影和SE(音效)在二维屏幕上模拟了“高度”。于是,在这个 游戏 中,“接球”的行为就变成了“追逐球的影子”或“将球的影子和角色(野手)的坐标重叠”这一该 游戏 特有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替换”并不少见,因为 游戏 是“ 游戏 ”而不是现实的精确对应物,但在这种“飞行”的处理中,该 游戏 的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之间的分歧却被最大化了。(同书:同页)。

这个 游戏 在接球方面对玩家的要求,可以说是“坐标匹配”(图4)。正如上述引文所说,(现实中的棒球接球手)为防守外场而接球的动作,(以确认球影和听取声音为前提)与用控制器将 游戏 中作为操作对象的选手移动到球的掉落位置,原本应该是无关的。借用吉田的话来说,这里是将“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的分歧最大化”。总之这款 游戏 中“接球”的操作不是由“语义维度”,即屏幕内外关于动作的对应关系( 游戏 中的外野手与现实中的外野手动作上的对应关系)定义的,而是由“句法维度”,即它是由画面内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例如球及其阴影和音效等)定义的。

图4 《职业棒球家庭竞技场》中使用十字键匹配坐标

正如吉田所提到的那样,在 游戏 中“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之间是否存在分歧并不重要。不如说,这样的双重性仅是在模拟装置这种与 游戏 似是而非的事物中才被视为问题。如今,不以 游戏 为目的而开发的各种技术,例如用于训练的驾驶模拟器和飞行模拟器,已经达到实用阶段,但如果“语义维度”和“句法维度”发生了双重化,那就无法发挥作用。因为“如果模拟装置中的驾驶动作(句法维度)与实际在道路上行驶(或在空中飞行)时的动作(语义维度)有很大出入,就不能称之为‘训练’”(同书:68-69)。

3. 《宝可梦GO》中句法关系的优势化

根据吉田的讨论,对《宝可梦GO》进行分析,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该 游戏 通过其所宣传的AR和GPS呈现了“屏幕内的符号世界/屏幕外的现实世界”的全新组合,这堪称其特色。对于前者,即AR功能,玩家可以将本应是虚拟存在的宝可梦叠加在相机所拍摄的实际风景上。另一方面,关于GPS功能,玩家在 游戏 过程中可以随时确认画面中的数字地图以及主人公=玩家在地图中的位置。这表明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在吉田所提及的“语义维度”中,画面内外的对应关系在技术上也得到了保证。

综上所述,乍一看,《宝可梦GO》似乎是以“语义维度”上的画面内外的牢固结合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该 游戏 中画面内外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且以这种不完全性为前提,画面内组合起来的符号之间的关系会与其外部世界产生“冲突”。下面暂且撇开不谈玩该 游戏 时的非必须功能AR,来分析下以与GPS的结合为前提的数字地图的构成。

《宝可梦GO》中,构成场景画面的数字地图可以说是极度抽象化的。其中没有行人和车辆,也没有建筑物和地形的高低差。在这个“扁平化”的地图空间中,只零星分布着仅在进行 游戏 时具有意义的精灵驿站、道馆等设施,除此之外,现实都市中林立的地标建筑等也都被舍弃了。也就是说,在《宝可梦GO》中,尽管GPS功能看上去确保了画面内外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

构成现实风景的诸要素,并没有在《宝可梦GO》的数字地图中得到忠实的体现。从这张地图上,预先排除了可能引起“冲突”的——即间接诱发 社会 问题的“他者”和“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引导玩家行动的,则是在场景画面中显示的,现实 社会 中不存在的宝可梦、精灵驿站、道馆等符号群。然后,玩家通过反复触屏,判断画面中所显示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估算目的地和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移动自己的身体(图5)。当然,重要的不是吉田所说的“语义关系”(即画面内外的对应关系),而是“句法关系”(即屏幕上显示的符号之间的关系)。

图5 画面显示的符号之间的关系

《宝可梦GO》的玩家可能会被屏幕上的句法关系吸引,而看不到结构的外部。不管怎样,结合吉田的看法,或许可以将《宝可梦GO》评价为一款因为在“句法关系上具有优势”,从而导致与 社会 产生割裂的 游戏 。他指出“让 游戏 成为 游戏 的是句法和语义维度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而这在以现实世界中的移动为前提的《宝可梦GO》中,以更加尖锐的形式体现出来。玩家在由《宝可梦GO》的虚拟世界所统摄的符号之间的关系的引导下,穿行于城市空间中,因此与画面中没有显现出来的人们或是与作为其集合体的 社会 整体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产生摩擦隔阂,进而演变为种种不同层级的冲突。

4. 《宝可梦GO》里的 游戏 化世界

在上一节中,我引用吉田的论文对《宝可梦GO》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的“句法关系的优势化”,实际上也有助于重新理解“ 游戏 化”[5]这一概念。

根据吉冈洋的说法, 游戏 化是指“将类似 游戏 的设计和界面应用于经济活动和教育的研究”,以及是对“ 游戏 机制的引入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的 探索 ”(吉冈,2013:4)。如今,“ 游戏 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市场营销、社交 游戏 等领域,甚至是 健康 领域、行政领域等。深田浩嗣同时指出,它通过利用“回合制、行动力、竞拍·投标、卡牌、骰子、风险和报酬”等 游戏 机制,“激发用户持久的活跃度和忠诚度”(深田,2011:217)。

通过引入 游戏 化,用户可以将工作、学习等繁琐的过程当成“玩 游戏 ”来体验,而同样的事例在体验《宝可梦GO》时也随处可见。在某网站上,以下三点被公认为是由这款 游戏 伴生的 游戏 化要素。[6]

〇步行到目标距离数时蛋会孵化 增进 健康 ,消除运动不足

〇分成三色队伍布阵 萌生与同伴交往、沟通的意识

〇各地出现宝可梦 带动地方经济

尽管《宝可梦GO》也符合上文中定义的被应用于其他领域的“ 游戏 化”的一种,但如前所述,“ 游戏 化”也可以从“句法关系的优势化”这一视角重新思考。比如吉冈举的例子,“买东西的话,卡上就会累积积分。当我们知道再攒一点就会有优惠的时候,即使不是特别想要,也会为了积分去买一些东西。那时,我们真的是在进行“购物”这一行为吗?还是只是在玩购物 游戏 ?”(吉冈,2013:4)。随着积分制这一 游戏 要素的加入,一方面支撑“购物”行为的符号之间的关系性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原本这一行为所具有的 社会 性意义也被背景化了。而且这个例子中所形成的“语义关系”的背景化和“句法关系”的前景化这一模式,在由符号之间的关系性决定“移动”这一行为的《宝可梦GO》中也同样存在。

本文总结——嵌入精灵驿站里的图标的意义

本文探讨了《宝可梦GO》给现实带来的多层化=复数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割裂”。上文中首先引用了吉田的相关论述,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 游戏 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开头所介绍的例子,即精灵驿站和道馆。

入侵者的涂鸦艺术,以及三丽鸥乐园的入口,均是以“精灵驿站图标”或“道馆图标”的形式被嵌入《宝可梦GO》中。但是,在该系统中,玩家是否会对着一张张的图片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呢?正常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每一张图片,不管图中的对象是什么,在玩家的认知中也仅是“精灵驿站”(或者“道馆”)。

正如罗兰·巴特在“这个存在过”这句话中所暗示的,照片原本应该是再现主体过去现实的一种媒介。当然,他所指的仅是胶卷相机拍摄的照片,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再现这一过程中,作为“光的痕迹”的照片或许获得了某种客观性和可信度。然而,传统上以这种方式拍摄的照片,无论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还是作为一种媒介,随着从胶片向数码阶段的过渡,其特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胶片时代所不同,在照片被数字化的今天,利用photoshop等对图片进行加工、编辑变得更加容易。此外,除了通过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分享图片外,基于图片的新型交流方式与社群也正在逐步兴起。前川修在谈到数码照片时指出它“始终处于多重状态中”“照片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吸引人们观看,而是以用手或手指不断切换‘下一张’照片的形式令照片运动起来为前提。”(前川,2016:12)。通过查看iPhone屏幕上列出的缩略图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我们在某一时刻看到的数码照片只是与之相邻的无数照片中的一张——换句话说,它处于“多重状态”。

在试图覆盖现实世界的《宝可梦GO》的 游戏 场景中,植入了无数各种不同地点的照片,以之作为精灵驿站和道馆的据点。每张照片都登记在数据库中,和其他照片一起被放在同一个网络里,但另一方面,在该系统中,照片原本具有的意义被稀释,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符号。与本质是物体存在痕迹的胶片不同,在数码时代,符号与其指向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似乎正在慢慢被解除。因此,可以说《宝可梦GO》象征性地暗示了现代符号世界的特质。

参考/引用文献

アーリ、J (2015)『モビリティーズ―移动の 社会 学』吉原直树・伊藤嘉高訳、作品社

南後由和 饭田豊(二〇〇五)「首都圏におけるグラフィティ文化の诸相:グラフィティ・ライターのネットワークとステータス」『日本都市 社会 学会年报』第二三号、一〇九-一二四页

深田浩嗣(2011)『ソーシャルゲームはなぜハマるのか――ゲーミフィケーションが変える顾客満足』 ソフトバンククリエイティブ

ブライマン、A (2008)『ディズニー化する 社会 :文化・消费・労働と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能登路雅子・森冈洋二訳、明石书店

前川修(2016)「デジタル写真の现在」『美学芸术学论集』一二、六-三三页

松本健太郎(2016)「はしがき」松本健太郎编『理论で読むメディア文化――「今」を理解するためのリテラシー』 新曜社、三-一一页

吉冈洋(2013)「刊行によせて」日本记号学会编『ゲーム化する世界――コンピュータゲームの记号论』新曜社、三-五页

吉田寛(二〇一三)「ビデオゲームの记号论的分析――〈スクリーンの二重化〉をめぐって」日本记号学会编 『ゲーム化する世界――コンピュータゲームの记号论』新曜社、五四-七〇页

Barthes, R. (1995) Roland Barthes, Œuvres completes, Tome III 1974-1980.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1] 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底层文化——街头艺术,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涂鸦”和“垃圾行为”。南后由和饭田丰指出街头艺术中的“涂鸦是城市空间中的一种“破坏公物”的轻犯罪行为,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美术和服饰设计等领域,作为一种兼具互不相容的两面性的视觉表现形式被固定下来”(南後+饭田 2005:109)。

[2] 艾伦·布莱曼在思考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同时,提出了支撑其的“主题化”概念。他所说的主题化,是指“用几乎与之无关的叙述方式来表现作为对象的设施或物体”(布莱曼,2008:15)。这里所说的叙述是指“故事”,迪斯尼乐园“第一,各主题公园本身就是在统一的概括性叙述上被主题化”的,“第二,各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被划分为主题化的、在各自的主题上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的“乐园””(同书:46-47)。

[3] 这里所说的“符号”,并不是指道路标志或地图符号形式的简单标记,而是指符号学中的,向我们传达某些意义的表现形式(语言、影像、音乐…)。

[4] 在本书中,谷岛贯太已经在第5章援引了吉田的论文展开了讨论。因此,本章为了避免重复,将尽量减少以莫里斯符号理论为前提的解释。

[5] 关于 游戏 化,我曾经担任过日本符号学会刊物《 游戏 化世界——电脑 游戏 的符号论》(『ゲーム化する世界――コンピュータゲームの记号论』)的编辑。刊物名中的“ゲーム化”正是“ 游戏 化(gamification)”的意思,可以说,这类文章与《XX化世界》(或XX化 社会 )的诸多著述,为理解当今时代提供了有效的视角。比如,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フラット化する世界』),尼古拉斯·卡尔()的《大转变》(『クラウド化する世界』),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液态现代性》(『リキッド・モダニティ――液状化する 社会 』),艾伦·布莱曼(Alan Bryma)的《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ディズニー化する 社会 』),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的《 社会 的麦当劳化》(『マクドナルド化する 社会 』),斋藤环的《心理学化的 社会 》(『心理学化する 社会 』)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有关此类著述的考察,请参考(松本,2016)。

[6] (最后浏览日:2017年9月27日)

(本文原标题为:《宝可梦GO》里的 游戏 化世界——以画面内外的冲突为起点,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校对:张亮亮

关于俄罗斯莫斯科旅游论文文献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拥有9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城市之一,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建筑遗迹和传统的俄罗斯文化元素,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旅游胜地,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历时十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抵达了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在落地前,从飞机向外望,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森林中点缀着零星的城市,后来据导游说俄罗斯是个很注重绿化的国家,所有空地都种上了树,加上俄罗斯本就地广人稀,大概人均绿化面积也是全球之最吧。

莫斯科是全世界闻名的“堵”城,从飞机场开出来的路上我就领教了,完全是一步一步慢吞吞地挪,俄罗斯大巴车司机脾气也很爆,一碰到加塞就要骂几句,响响喇叭,虽然多半肯定是对加塞车的不满,但肯定也有对俄罗斯政府多年未能拿出改善交通的方案而表达出的抗议吧,从飞机场到酒店30公里的路,我们驱车了2个小时才到,莫斯科第一天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第二天我们乘坐大巴去往俄罗斯的郊外,参观圣三一大教堂,这座教堂在莫斯科郊外——金环三小镇之一的谢尔盖耶夫市。教堂门口立着圣谢尔盖的雕像,他是圣三一教堂的建造者。

圣三一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圣地,圣三一即圣父圣子圣灵,在俄罗斯90%的人信奉东正教,而俄罗斯又是个人人信教的国家,可想而知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影响力。

下了大巴远远望去,就能看到教堂围墙外面那金色和蓝色的洋葱头穹顶,和湛蓝的天空互相映衬,穹顶上是黄金十字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凸显着高贵的身份。

进门的白色石拱门上绘画着耶和华和耶稣的画像,一直走进去,道路两边和顶上都画满了圣像画,讲述了耶稣的一生,由此引领我们走近东正教,也走进教堂内部。

整个圣三一教堂其实是由很多个独立的教堂构成的一个群体建筑群,除了蓝金顶的巴洛克式教堂,还有一座以Tiffany蓝为主色调的钟楼高耸在正中心位置,整个教堂的外观用色都非常前卫大胆,内部则是另一番景象,金碧辉煌的大面积黄金镀层极尽奢华,彰显着这座教堂尊贵的地位。

下午我们参观了俄罗斯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是近代俄罗斯人充分利用有限房屋空间的杰作,在屋里既有鸡笼猪圈,又能养马养牛,还有人类的起居室,礼拜室,将空间合理利用又不显得拥挤,而且这些木质结构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依然还是非常牢固,这归功于每根直径半米以上的木头严丝合缝紧贴在一起,真不知道以前俄罗斯人是怎么把这么粗的木头垒起来的。

傍晚我们入住了小镇上的特色林中木屋,也全部是木质的小屋,许多莫斯科市民在周末也会来这里度过周末,坐在林中的秋千上,近距离呼吸着原始森林的芬芳,感觉整个人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一天的劳累都能完全释放,细碎的暖阳透过树叶漏下来,让人顿感轻松惬意。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整个俄罗斯的权力中心——克里姆林宫,克宫建造在红场上,红场顾名思义,围墙大部分都是由红砖堆砌而成,红场上每天都有各种集会和庆典活动,在这片自由的土壤上你能看到不同肤色的人齐聚在一起融洽相处,我去的时候还有幸看到了原住民的祭祀活动,他们穿着传统服饰,中间的人举着火把和燃着烟的草料,默念着他们的民族语言,两边的人演奏着民族乐器,置身于这种氛围里感觉特别震撼。

红场的最南端是圣瓦西里大教堂,九个洋葱顶都以红砖色为主色调,条纹颜色各不相同,却显得特别和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得令人唏嘘,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

由当地的俄罗斯导游带队,我们才得以进入克里姆林宫,宫内的建筑也多以金色圆顶的巴洛克式建筑为主,不时有一队一队骑马的卫兵从路上走过。普京总统办公的地方是一座三层联排的洋楼,由于当天是周六,普京总统休息,所以总统官邸前的卫兵也不多。

在克宫的广场上,我们有幸看到了俄罗斯军人的马术表演和列队操练,他们整齐的挥舞俄式军刀,不断地变换阵型,整个演练持续了20多分钟,大开眼界,据导游说一个月也没有几次,还真是被我们碰上了。克宫的大门出口是一座高耸的大钟楼,据说钟楼顶上的红五星是用5吨红宝石打造,价值连城,令人叹为观止。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绿色首都”,每人平均拥有绿地44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有11个自然森林,98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还有700多座街心花园,占地约1256公顷,加上靛蓝的莫斯科河水、上千座金碧辉煌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古迹及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使它对游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另外,“绿色首都”莫斯科在世界雅号名城中排名第7呢!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50 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 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入夜, 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 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 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以后,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 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 红场色和红 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因为树木很少,自1928年就被称为"沙漠城市"。莫斯科人民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 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 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它既改正错误,规范词条:“”中的“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是该国最大的综合工业中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历史名城。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的中央、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两河之间、莫斯科河畔,是座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城市。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880万。整个城市以著名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呈环状向外延伸。从空中鸟瞰,数千条街道仿佛构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连接着城市的中心和四周。宽阔清澈的莫斯科河从城南缓缓而过,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莫斯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城市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1147年。115年,尤利·多果鲁斯基大公被分封到俄罗斯北部地区,在紧靠莫斯科河处的一座小丘上建立的一座城堡,称“克里姆林宫”。其后在周围逐渐形成一座市镇,名为“莫斯科”,在当地瓦茨人的语言中为水之意。到1271年,它已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中心。14世纪俄罗斯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其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罗斯,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482年,莫斯科正式成为俄国的首都。1713年彼得一世迁都至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国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1917年,十月革命后,莫斯科成为前苏联首都,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今日的莫斯科多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建和新建的。 莫斯科的市区规划十分出色。城市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5公里。全市有5条环形的道路和2596条大小街道,公共交通之便称世界第一。莫斯科地铁四通八达,总长度为200公里,为世界之最,是全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莫斯科是全俄最大的交通枢纽。这里有11条电气化铁路,14条公路通向四面八方。该市有9个客运火车站,每天约有200万乘客进出,全年接送旅客约7亿人次。莫斯科的水路交通也很发达,莫斯科河流经市区,有3个河港。莫斯科运河开凿,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另外又有多条运河同其他河系连接,特别是在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航后,莫斯科便成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及里海的“五海之港”。铁路自莫斯科可直通北欧、中欧、东南欧等国。向南可通伊朗,向东经西伯利亚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有4个机场,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与本国200多个城市以及近70多个国家的首都和大城市通航。 莫斯科是座历史名城,有许多名胜古迹。莫斯科的古建筑群——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心脏,主要建于14~17世纪。十月革命前克里姆林宫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殿;十月革命后,克里姆林官一直是苏联党政中央机关所在地,一直到苏联解体。 紧靠克里姆林宫墙外面就是红场。它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全长700米,宽130米,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15世纪90年代莫斯科大火后,在空旷的废墟上形成了广场,广场从17世纪中叶起开始称“红场”。从17世纪以来,这里既是莫斯科的商业中心,又是沙皇政府宣读诏书和举行凯旋检阅的场所。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场成为莫斯科节日活动的中心。 红场西边是克里姆林宫东墙,宫墙左右两边对称耸立着斯巴达克斯塔和尼古拉塔楼。双塔凌空,红星同辉是红场的象征。 红场南面是著名的瓦历里、勃拉红内大教堂。它建于1560年,由9座塔楼式的圆顶教堂巧妙组成的建筑体。教堂前有爱国志士米宁和波查尔斯基的纪念铜像。 红场北面,是19世纪的红砖建造、具有俄罗斯鲜明风格的历史博馆。 红场东西是一座几乎和红场一样长的大建筑体。十月革命前,这里是一个由240多家商店组成的商场,是当时欧洲的大商场之一。1953年,这里开设了全国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 1967年在红场西北建立了一座无名战士纪念碑,用于纪念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碑顶的火炬昼夜长明,象征着革命烈士英灵永存。 列宁墓是红场上最重要的建筑,它位于红场西南方。距列宁墓不远是列宁纪念馆,馆内珍藏有列宁的手稿、书籍、书信和照片,还有描写列宁毕生战斗历程的多种书籍。 莫斯科的列宁国立图书馆,藏书2500万册,手稿250万件,书架总长度500公里,每天接待7000名以上的读者。主要阅览厅22个,座位2500个,工作人员3000多人,每年新收图书100多万册。加里宁大街的“书籍之家”为钢架玻璃大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书店,1967年建成,售书面积达3600平方米,常年保持4500种以上的图书,每日接待顾客3万多人,堪称世界之最。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的科技中心,许多科研机构和近百所高等院校设在这里,其中包括科学院、农业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医学科学院以及全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国立莫斯科罗曼诺索夫大学。该大学建于1775年。现设哲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化学等数十门学科及东方语言研究所等。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的地下铁道。莫斯科地铁动工于1935年。在这座近900万居民的城市里,一半人口的流动是在地下进行的,地铁分为3层,上下均有自动扶梯,每个地铁车站都建设得富丽堂皇,饰有大理石柱子,各式壁画、雕塑以及璀璨明亮的吊灯,使其犹如地下博物馆一般。在不通地铁的区段里,公共交通的任务则由200余条公共汽车路线和近2万辆出租汽车担负。在莫斯科,禁止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上街,只能作为锻炼身体之用。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绿色的城市”,每人平均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有11个自然森林,98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还有700多座街心花园,占地约1256公顷,加上靛蓝的莫斯科河水、上千座金碧辉煌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古迹及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使它对游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莫斯科的大街宽阔宁静,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痕迹,最著名的街道有繁华的高尔基大街、幽雅别致的加里宁大街以及别具特色的步行街——阿尔巴特大街。阿尔巴特大街建于14~15世纪,是仅次于高尔基大街的一条繁华的街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在这条街上居住过,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常到这条街上来购物,购书。古玩店和旧书店是这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建、扩建的同时,这条街尽可能地保留和修复了一些古迹,使之保持俄罗斯特色。列宁大街有50多米宽,可算是莫斯科最宽的大街了。马克思大街两旁,大多是19~20世纪所建的高大建筑物,这里有俄国最著名的大剧院。 莫斯科是座文化名城,其居民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在世界各大都市中名列前茅。展览馆、歌舞剧院更是他们的娱乐之所。全城数十家歌剧院和话剧院献演着风格不同、形式各异、题材丰富的剧目。其中,莫斯科国家歌剧院更是名闻遐迩。这座建于1780年的古典建筑,外表精致华美,上演着世界第一流的歌剧和芭蕾舞。在整个莫斯科,还遍布着文学家们的纪念雕像和纪念牌。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遗址,等等。这些无疑是在告诉着人们,莫斯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它的美丽和富有诗意,还在于它体现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莫斯科有哪些风景景点一:红场。上面有许多小景点,比如瓦西里博拉仁大教堂,列宁墓,国家百货商店,救世主门,历史博物馆,米宁波扎尔斯基雕像,等等景点二:克里姆林宫。离红场很近。内部有珍宝馆,武器宫,还有克里姆林宫剧院。景点三:救世主大教堂。莫斯科最大的教堂景点四:新圣女公墓,有叶利钦等名流的墓碑。景点五:特列吉亚科夫画廊,莫斯科最大的绘画博物馆景点六:大剧院,小剧院,都在红场附近景点七:查理金诺庄园,叶卡捷琳娜二世行宫,风景漂亮。科洛明斯克庄园,有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再次去莫斯科 旅游 探亲,在那里呆了三个月。感受到了莫斯科的几个特点: (一)莫斯科是森林多和公园多的城市。莫斯科市里有很多森林,其中有很多还是原始森林,莫斯科市绿色植被覆盖率很高,因此,莫斯科的空气很好。城市里的公园和街心花园随处可见,也是观赏美景和休闲的好去处。 (二)莫斯科戴眼镜的人比较少。无论在街上、商场、地铁等公共场合,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俄罗斯戴眼镜的人数还真的不多,特别是年轻人和儿童,戴近视镜的人数就更少了。在国内街头,放眼望去,戴近视镜的特别是青年学生戴眼镜的比比皆是。 (三)在公共场合的莫斯科人交谈都是轻声细语。无论是在商场、地铁和列车上,包括在家里,俄罗斯人交谈都是“窃窃私语”,这和他们高大身躯,长得膀大腰圆的形象格格不入。而国内有些人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喜欢高谈阔论,大声喧哗,好像只有高声才能抒发感情,就是在火车上打个电话,也得大声的喊叫,这样大家好像也习以为常了。 (四)莫斯科人特别遵守公共秩序。在地铁、公交站和火车站以及商场等地方,莫斯科人即使两个人,也主动的排队,公民素质很高,没有拥挤现象。 (五)莫斯科人认为阳光晒的皮肤才是 健康 美丽的。这和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女性追求的不一样,中国女人出门都怕晒黑,出去都要涂抹防晒霜,还要打遮阳伞。而莫斯科的女性却喜欢 旅游 ,喜欢阳光晒(也许是她们自身太白的原因),肤色晒红了晒黑了,说明出去 旅游 拥抱大自然了,也更 健康 了。所以,莫斯科的夏季,在大街上,也很少见莫斯科女人打遮阳伞的。(六)莫斯科住宅安装空调的很少。也许是莫斯科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暂且早晚也比较凉爽的原因,莫斯科的家庭,很少安装空调。 (七)莫斯科家里很少安装抽油烟机。这可能和俄罗斯的饮食有关,不像咱们中国人善于煎炒烹炸,厨房油烟很大。而俄罗斯的饮食比较简单,多以煮和用烤箱为主,所以俄罗斯的厨油烟少,大多都是厨房和餐厅在一个房间。 (八)莫斯科住宅小区里,随处可见户外儿童的足球场。莫斯科的小区里都有户外儿童专用足球场和幼儿游乐场地和器材,大点的小区就要设立两处或更多的这样场地,满足儿童活动。莫斯科的学生一般下午2点多就放学了,在小区就可以看到踢球、打秋千的孩子们快乐的玩着。莫斯科政府要求开发商新建住宅,必须要建户外儿童的足球场和幼儿 游戏 场地,以保证孩子们充足的活动空间。 (九)莫斯科住宅楼里,每个单元的一楼,都设一个楼妈来管理这个单元。楼道的任何空间都没有杂物,只有美化环境的鲜花。在这样的管理下,莫斯科即使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楼,看着仍然干净整洁。 (十)莫斯科的美女多。俄罗斯女孩身材修长,凹凸有致,特别是精致立体的五官,深邃迷人的眼睛,不仅抓男人的眼球,就算是我这老太婆也是百看不厌。莫斯科大街上,美女如云,可以一饱眼福啊。 莫斯科是一个值得去的城市,等到全球疫情结束,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领略一下它的异国风情。

威尼斯商人论文常用英文参考文献

【11】 Chen.鲍西亚On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im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8:154. 【12】 Guo Zheng difficult. Austin, and women she described】 【J. Liaoning: Liao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8-10. 【13】 Jane Austin book. Pride and Prejudice 【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 【14】 The new Pan Wei. Austin Works 【N】women.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989, 04. 【15】 Susan, S, the Lancer. Fictional authority: the voices of women writers with narrative. Kang Wong translation must.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陶琼.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image of Elizabeth. Foreign literature, 2008,08. 【17】 Wang Zuoliang.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96. 【18】 Yang Chao.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n the image of dialysis鲍西亚. Shanxi Taiyuan Railway Sub-Administration School employees. 【19】 Yang Qin. Commentary at Austin's Pride and Prejudice 【N】 marriage. Jiangsu: Y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Journal, 2004, 02. 【20】 Zhu Hong. Austin Research 【M】. Beijing: Radio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估计你和我一样是要写英文的吧。那首先就是要组织好语言了。然后要注意文献综述格式,它分为:1.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2.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所要表达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社会或对你有哪些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别人看到你的研究方向,而且便于别了解这个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4.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所以你在写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已有文献重复、罗列和只进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首先你看你对《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怎么看的,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别人对他的评论述说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人物进行综合分析。建议去看《威尼斯商人》的原版英文影片,或去看莎翁的原版英文书。对写作大有帮助。因为字数可能要很多。但格式不变。还可以通过夏洛克这个莎翁笔下的犹太人的形象入手分析。比如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到犹太人会想到莎翁笔下的夏洛克的形象了。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犹太人是生意场上的能手,是很聪明的人。并不会将其作为反向的意思。所以你可以利用人物在现代和从前的不同的人对犹太人的评价的观念来作论述。这样字数就多了,也更生动了。 答案补充 然后就是可以分析一下Portia这个女人英雄式的角色了。就是她又作为妻子,又要冒险假扮成判官的形象。你要看你是怎么想的。对她怎么看的,这个人物如果分析起来是可以比Shylock写的字数还要多的。正好这是两个一正一反的角色形象。所以也为你的文献综述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加油。会写得很不错的。

文学艺术关乎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文学作品是我们人类外化的生命。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1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 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 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 文化 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 文章 翻译的首要 方法 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 泥塑 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如此译文更激发读者的 想象力 ,使语言具有活力。 、模糊描述,再现意象美 翻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模糊描述,再现原作中人物意象模糊所创造的美感。比如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形容兰登的模样。对原文作者来说,这些人物的外形描述的内涵隽永而且意味深长,也是作者布朗对小说主角兰登形象刻画的一种表达,所以这些模糊语言描述也具有了象征意味,相对读者来说,这些形象描述之外的意义能否转化为读者的意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中文译本中,翻译者就对此进行了有利的铺垫,比如“锐利的眼睛”、“一片暗色的胡碴”等等,就无形中为下文的“书卷气吸引力 ”进行了较为有利的铺垫也是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感。 、模糊单词的翻译 各种语言都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模糊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在另一种语言中也会同样存在模糊的概念。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模糊对模糊的翻 译原则翻译。比如在王佐良所译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中的有一句,如下:“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 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翻译为“怨言是上天 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在这里翻译者将文中的模糊单词“largest”和“sincerest” 翻译成 “最大”和“最真诚”大概是最合时宜的翻译了。一般来说,在模糊 语言的翻译中,运用“模糊对模糊”的原则是最常见得,也是最省力的。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由于模糊词与其邻词之间的清晰度不明显,导致在翻译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就要运用某些目 标语 中的表达来翻译原来语言中的模糊词。 比如:Stood up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on the calm summer night through which I was journeying, noting the pale reminiscence of day that still lingered in the northern sky. (A. G. Gardiner: A Fellow-Traveler) 站起来眺望旅途窗外那沉寂的夏季的傍晚,注视着那白日的暗淡余晖仍逗留在北方的天空。从客观上来说,“night”可以翻译成“傍晚”和“晚上”,这是两个边界不很清晰的模糊词汇。之所以把“night”翻译成“傍晚”一来这样翻译忠于原文、也通顺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来使读者容易理解,也便于接受。 由于模糊词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有些时候翻译者也会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时采用更为精确的语言,使的翻译文章更加出彩。由此也可以看到翻译者的巧妙地翻译方式。 3、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文学语言的 艺术是一种模糊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拓展了读者的视野,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还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学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掌握好翻译策略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好。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翻译意识,要尽可能把握原作的精华。同时,翻译者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原作的模糊意蕴。 英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2 论西方 典故 与英美文学 教育 摘 要:英美文学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面对西方典故的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导入一些《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和西方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西方典故的敏感度和熟悉度,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英美文学西方典故;《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 在目前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 英语学习 的目的日趋功利,对口语大力提倡,对等级考试和各类水平测试给予极大的关注,英美文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作用似乎渐渐被人遗忘。而中西文化传统存在的巨大差异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突出地表现出来,使得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践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英美文学课遇到的重重障碍的表现之一就是英语典故的运用。 典故(allusions)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起着令人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更透彻地说明事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更有力地抒发感情,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炼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强化艺术效果。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导入一些《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和西方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西方典故的敏感度和熟悉度,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的欣赏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 《圣经》与英美文学 《圣经》是__的一部经典,由于它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对西方各国的文学艺术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英语民族文学艺术史上,有不少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艺术家都采用《圣经》中的 故事 和 传说 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诗歌,戏剧,小说,音乐和绘画。而更多的故事传说和只言片语则进入英语日常用语,成为广泛使用的《圣经》典故。 英美作家引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Shakespeare所著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当Portia假装肯定Shylock 这一磅肉(a pound of flesh)合同时,Shylock高兴地喊道:“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 Yea, a Daniel!--- O wise young judge, how I do honour thee!”Daniel是《圣经》中希伯来预言家,他聪颖过人,公允无私,执法如山。在这里,用这一典故把Portia比作智慧而又刚直不阿的法官。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十分强烈的。 二、 古希腊罗马神话与英美文学 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更是英美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这些 神话故事 为背景或主题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以希腊神话为第一来源的《荷马史诗》可谓开西方文学之先河,深受西方人的熟悉和喜爱。中世纪伟大诗人但丁的力作《神曲》,虽然写的是__道德主题,里面却用了不少希腊神话故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悲剧中,大量采用希腊神话故事。弥尔顿的《失乐园》虽以《圣经》故事为主题,但诗句中却随处可见希腊神话的典故。在拜伦的《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一诗中,出自希腊神话的典故更是比比皆是,而这些典故均为英语民族所熟悉。又如现代作家.劳伦斯名作《儿子与情人》所表现的“恋母情结”的主题,就是源自希腊神话俄狄蒲斯(Oedipus),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使得这篇名作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三、世界名著、民间传说、 寓言故事 与英美文学 一些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都为英语语言文学提供了许许多多富有表现力的典故。莎士比亚戏剧(Shakespeare’s plays),《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安徒生 童话故事 》(Andersen’s Fairy Tales And Stories)等等,都为英语民族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们入典成为英美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莎剧《哈姆莱特》(Hamlet)中的哈姆莱特是为父复仇的丹麦王子,由于他生性犹豫不决,致使复仇计划一再延误。现在Hamlet便用来比喻忧郁不满而又优柔寡断的人。《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寓言诗人的创作源泉,经常为后代作家所引用,成为寄托教训,说明事理的典故。 酸葡萄(sour grapes),是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因够不着葡萄而把它称为“酸葡萄”,来聊以自慰。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则指装扮成正人君子的敌人,而“cry wolf”(喊狼来了)则用来指发虚假警报。又如《一千零一夜》中的《芝麻开门》(Open Sesame),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Cinderella),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浮士德》(Faust)等等,早已在英美文学中屡被运用。 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背景不一样,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典故。引用典故,已成为世界文学传统的修辞艺术。典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增强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往往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英美文学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英语素质不可或缺的课程。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增加典故的教学内容,不仅符合英美文学教学大纲要求,还体现了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和活泼性。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客观的、原汁原昧的英语语言,体验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娜. 中西文化导入与英美文学教学[J].文教资料,2005,(26). [2] 郭慧. 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5). [3] 赵亦倩.英美文学课堂中的文化渗透[J]. 考试周刊,2008,(30). [4] 胡文仲.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1】 Chen the multiplicity of Portia's im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8:154. 【12】 Guo Zheng Nan. Austin and women she described 【J.】 Liaoning: Liao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8-10. 【13】 Jane Austin wrote. Pride and Prejudice 【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 【14】 Pan Wei Xin. Austin Works women images.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989, 04. 【15】 Susan,S,Lancer wrote. Fictional authority: the voices of 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sound. Huang Bikang translate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Tao Qiong. the image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oreign literature, 2008,08. 【17】 Wang Zuoliang.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96. 【18】 Yang Chao.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ortia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nxi Taiyuan Railway Sub-Administration School employees. 【19】 Yang Qin. Commentary at Austin's marriage valu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N】 . Jiangsu: Y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Journal, 2004, 02. 【20】 Zhu Hong. Austin Research 【M】. Beijing: Radio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莫泊桑论文参考文献

《项链》读后感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玛蒂尔德“美丽”、“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意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的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过。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 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 一是爱美 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 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 二是单纯 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 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 三是勇毅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亦作“蓺术”,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 艺术是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是比喻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形式事物。1 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艺术《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 无忌 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李贤注:“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后汉为方术, 魏 为方伎, 晋艺术焉。” 清-袁枚《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庾肩吾少事 陶先生 ,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生活也包含的艺术的一种。2 特指经术。清方苞《答申谦居书》:“艺术莫难於古文,自 周 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也。”3 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你的文献综述有什么要求?不懂可以问我,希望能帮到你。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一、文献综述概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三、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外文文献论文

为什么莫斯科没有眼泪? 在莫斯科人们只靠自己的努力、学业赢得他人的尊重。 莫斯科人不相信眼泪,是因为他们不会同情弱者,这和莫斯科这个城市,俄罗斯这个国紶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莫斯科人不富裕,甚至很穷,所以他们才这么拼命的工作、学习,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同情别人了。要得到莫斯科人的肯定,唯一的途径就是靠自己赢得尊重。 为什么莫斯科没有眼泪?! 因为,普京很强势,主动。不会等别人打得自己哭,才出手。 这表示,莫斯科也会采取先发制人的防御措施。莫斯科没有眼泪这句话怎么由来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经典的。。 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说的是女主人公她自责自己一生中有过两次欺。第一次欺,她付出了十六年艰苦生活的代价,这一次将失去果沙真诚的爱。当然,对拉奇柯夫这个不懂爱情、不懂生活的男人,欺不欺都是一样。他要的是教授的女儿,当厂长的女人,而不是乡下姑娘、纺织女工,即使与他结婚,日后也会被他抛弃。但对果沙这样的男人,欺对他是不公正的。 卡捷琳娜痛苦不堪,最后忍不住跑到朋友家里痛哭流涕。柳德米拉对她说:“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福古拉让她们去卡捷琳娜家等,他去找果沙。果沙正一个人在家借酒浇愁,尼古拉伴他喝酒,藉以表示同情,最后说服了果沙,把他带回卡捷琳娜家里。卡捷琳娜迎上去,同他到里间密谈。不一会,他们出来,果沙以主人的姿态招待大家,“为我们的欢聚干杯!” 翌日清晨,卡捷琳娜开小车一直把果沙送到工地。果沙的同事们围着问这位女干部是谁。他不好意思地迟疑了片刻,突然清晰而响亮地宣布:“这是我的妻子!” 刚看你提问这个,就去看了遍电影。感觉还不错,你可以看看。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比较全的剧情里的一段。。呵呵 为什么说“莫斯科没有眼泪”? 这是一部著名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剧情介绍 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因天真幼稚和充满幻想而冒充教授的女儿,并爱上了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进而怀了孕。不久,鲁道夫发现真相并抛弃了卡捷琳娜。但卡并未就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读书,终于在十六年后揣为莫斯科一家大厂的厂长。此后,卡捷琳娜又结识了电焊工果沙,并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真相再一次暴露后,卡捷琳娜在女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和果沙获得美满的结合。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前苏联上映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于次年获得前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该片还获得了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有首为什么叫《莫斯科没有眼泪》? 错,那不是俄罗斯人说的,是我说的。不好意思` 据史书记载《莫斯科没有眼泪》是说一个叫莫斯科的女生在一次初恋中失败流尽了所有的泪。后来她为了记念自己的情感,所以写了一首《莫斯科没有眼泪》这首歌曲。 为什么说,莫斯科没有眼泪,看看冻成这样了,还哭的出来吗? 哇,这个解释真是精辟。 没有眼泪,是因为不敢。你一流泪,就冻住了,难受啊。 莫斯科没有眼泪这句话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这句话来自前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切尔内赫编剧,缅绍夫导演,阿莲托娃主演。198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剧情介绍 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作一次拼搏,便决定留在莫斯科找个职业,继续准备考试。她在一家金属服饰厂找到了工作,闷闷不乐的回到集体宿舍,她和两个朋友玛丽娅和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 油漆工玛丽娅是那种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个男朋友尼古拉,也是个工人。面包工柳德米拉则性格热情、开放,但她有虚荣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个“头彩”,取得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爱结交名流。 一次吉教授一家去度假,请卡捷琳娜帮助照看家。当她约柳德米拉一起走进教授家时,她们为这高阶知识分子考究的住宅惊呆了。柳德米拉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这里举办个晚会,邀请文艺界和体育界的名流。自然,她们要扮成教授的女儿,出面招待。晚会那天,在客人中有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他是电视台摄影师拉奇柯夫。拉奇柯夫迷上了漂亮的“教授小女儿”卡捷琳娜,对她触献殷勤,请她去电视台拍镜头,还请她到自己家中作客,这一切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卡捷琳娜禁不住他的诱惑,委身于他。卡捷琳娜在金属服饰厂劳动出色,是个优秀工人,她接受电视台对她的采访,而这一次又偏偏是拉奇柯夫负责摄像。卡捷琳娜非常惊慌,因为她还没来得及向拉奇柯夫解释清楚她的真实身份。但是她为了女性的尊严还是以坦率、诚实的态度回答了电视广播员的提问,拉奇柯夫在这里见到卡捷琳娜大为震惊,才知道她不是教授的女儿。 当他们再次坐在经常幽会的街心花园长椅上时,拉奇柯夫无情地表示要同卡捷琳娜分手,而卡捷琳娜已经怀孕,拉奇柯夫却翻脸否认这孩子是他的。柳德米拉为这事抱不平,她打电话给拉奇柯夫的母亲,希望她能改变儿子的态度。不料,母亲也跟儿子一样势利,反说她儿子受了坏女人的勾引,并要卡捷琳娜去打胎。但卡捷琳娜没有这样做,她保住了孩子。 几个月后,她做了母亲,给刚出世的女儿取名为亚历山德拉。女儿成了她的希望和安慰,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她的两个女友和尼古拉照顾着她和孩子,朋友的友情使她感到温暖。从此,她白天工作,照料孩子,晚上等孩子睡下后,发奋学习,每日苦读到深夜。16年过去了,卡捷琳娜完成了高等教育,成为一名化工专家,成了一名拥有三千工人的化纤联合工厂的厂长,但她还是单身,和十六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她和玛丽娅、柳德米拉仍保持着少女时代的友谊,经常聚会。玛丽娅和尼古拉生了三个孩子,过著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柳德米拉的生活几经挫折,所追求的东西终成泡影,但她仍不甘罢休。 初秋的一天,三个朋友在玛丽娅郊外的别墅聚会。傍晚,卡捷琳娜和玛丽娅坐在门廊台阶上谈心。卡捷琳娜说她羡慕玛丽娅有个幸福的家。玛丽娅劝她赶快找个物件成家。可理想的伴侣又在哪儿呢? 夜晚,卡捷琳娜告别玛丽娅一家,独自坐上电车。卡捷琳娜坐在车里想着自己的境遇不禁心情惆怅。这时,上来一个中年男人。他得到卡捷琳娜许可后,在她身边坐了下来。两人攀谈了起来,他们谈得很投机。这男人名叫果沙...... 莫斯科没有眼泪,形容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把它当作网名? 莫斯科是用鲜血铸就的,莫斯科保卫战,形容坚强,不屈,不过这首歌不好听,太软 莫斯科没有眼泪和下一站天后是什么关系? 都是同一个组合twins的歌,我以前超喜欢她们! 为什么莫斯科没有眼泪了,这么冷的天,这特 天气冷结冰了,流不出眼泪,你去武汉重庆试试,现在肯定热泪盈眶哇_bmq书灯

我眼中的俄罗斯电影,以接近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为精魂,点缀以极具西伯利亚风情的景色和音乐,生动而丰富,扣人心弦。 一、俄罗斯电影中的文化 俄罗斯电影,无论题材如何,时代背景如何,故事情节如何,都无一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和还原出了俄罗斯文化的内涵以及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说,俄罗斯电影是以文化为标签的,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品质——博大,宽广,豪迈奔放,坚毅自强等。下面就结合电影,谈谈其所体现的俄国文化特征。 1、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当五个女战士英勇牺牲她们花一样的生命时,她们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果敢和光荣,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永远无法忘怀那一幕,热妮娅高歌着在丛林中穿梭与德国兵周旋。她直面敌人的勇敢,她倒下时依然扬起的嘴角,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个人物的伟大的爱国情怀,更是无数俄国人的赤子之心。同样无法忘怀的还有《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贫苦的俄国底层人民在呼啸的西伯利亚寒风中,一个个跪倒在皑皑雪地上宣誓誓死效忠俄罗斯民族,在弹药已尽的战场上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死死逼近敌人。在这一刻,我忘记了政治,激荡胸间的只有俄罗斯人对这个民族生命一般的信仰。 2、坚毅自强的精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卡捷琳娜,在遭受爱情事业的双重打击时,并没有消沉。她凭借着自身超凡的毅力克服生活的困难,终于在迈入中年时,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卡捷琳娜身上的坚忍并不是个例,而是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坚强的特征。同样的品质,我们在《雁南飞》女主人公薇若妮卡身上也能看到。 3、其他的民族特性,如悲悯的情怀,风趣幽默的性格,乐观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都能在俄罗斯电影中体现出来。 俄罗斯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播和介绍俄罗斯文化的媒介,同时也使电影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俄罗斯电影的取材 俄罗斯电影的题材十分丰富,如果我们跟随电影回到其制作的年代,就不难发现,它们中的许多其实就取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然而尽管如此,电影却并没有因其而体现出过多的政治色彩或商业色彩。如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但它以小人物的视角,描述了处在这种模式中的人们的生活,因此仍保持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诗意和隐喻的特征。 其次,一部分俄罗斯电影以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现在电影中的过分扭曲夸张历史不同,俄罗斯电影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肃的。以《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为例,在讲述这个人物的一生时,电影不过分夸大哪一方面,甚至不人为的加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不过多引导,而只是客观真实反映历史,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俄罗斯电影的取景和音乐 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开场那一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原林印象深刻吧。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上郁郁葱葱的针叶林,生机勃勃,让人顿觉心胸开阔。诸如此类的独具俄罗斯风情的景色在俄罗斯电影中不在少数。无论是泥泞冰冷的沼泽,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是狂风肆虐的雪地或结冰的伏尔加河,还有寂静无人的红场和街边美丽的白桦树,这些富有特色的景色在烘托电影情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俄罗斯电影的又一个标签。 经典的俄罗斯电影除了具有情节真实感人这一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伴随着十分好听的音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主题曲《亚历山德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首歌不仅曲子优美动听,其歌词也十分贴近电影的主题,为电影博得了更多的喜爱。“万事并非与生俱有,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话语,但相信爱情”娓娓道来的歌词伴随着优美的曲调,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又一记忆点。 四、俄罗斯电影的新发展 随着电影《守日人》《守夜人》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俄罗斯电影追求突破和发展的努力。怪诞的场景,独具一格的故事,特殊电影手法的应用,血腥的场面,幽默风趣的对话,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子。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魔幻电影把以往在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虚幻的超级都市背景变换成了当代莫斯科的真实景象,同时还加入了伏特加、黑面包和拉达车之类的俄罗斯生活细节,使得电影又与一般好莱坞影片有所不同。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电影走向复兴的第一步。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科幻片相比,俄罗斯国产影片还是显得比较稚嫩。情节老套,过于血腥,同时有依靠装神弄鬼来博取噱头的嫌疑。然而,不论怎样,这样的尝试,依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有苏联经典电影的辉煌为指引,俄罗斯电影会重新找到它的方向,涌现出更多带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好电影。 五、思考与借鉴 反观目前中国的国产电影,我不禁感慨颇多。中国国产电影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为何困难重重,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够中国化。当然,所谓的中国化不是一味的武侠动作,也不是气宇轩昂的宫殿或昂贵的华服,而应该更多的包含文化的元素。通过电影完整的表现中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这些东西若能以细节的方式融入到电影的方方面面,自然会带上独特的民族魅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向苏联电影借鉴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国产电影,商业化气息太浓。依靠强大明星阵容博取眼球,以扭曲历史为代价赢得噱头,斥巨资打造却内容老套的中国电影始终显得过于浮夸,明显后劲不足。我一直觉得一部电影,只有当它不再依赖于明星、导演、资金、服饰等一切外在条件时,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它作为电影的使命。为什么我们不能试着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品,创造出像苏联电影一样的诗一般的影片呢? 【总结】无论经历怎样多么漫长的岁月,俄罗斯电影就像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带着那个年代的特殊味道,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种名为苏联情节的东西。我心目中的俄罗斯电影,像普希金的诗,像托尔斯泰的小说,触动人的灵魂,给人以思考,历久弥新。

1. 直译法这是最常见的译法。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如Ghost(人鬼情未了);讲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及微软电脑公司创立者事迹的Pirates Of Sillicon Valley译为“硅谷传奇”。 再如,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机);2. 意译法如上文所述,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与杜鹃窝无关,它是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因此,该名后被纠正为“飞越疯人院”。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再如,Butch Cassidy and the Sandance Kid译为“神枪手与智多星”,生动了体现了该片内容、情节,优于最早的“虎豹小霸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片名本身虽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却是有意虚构出来的,且与电影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此时,若能音译的同时,又能体现片名的内涵,当然再好不过。否则,以意译为佳。如Cash Mccall(商海情深);Shane(原野奇侠)。优秀的意译片名有很多,下面再举几例,以供欣赏: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黄金时代;Singing In the Rain:万花嬉春,雨中曲;Rebel Without a Cause:善子不孝谁之过,阿飞正传;Lawrence Of Arabia:沙漠枭雄;It’s a Wonderful Life:风云人物;It’s Not Me, It’s Him:冒名顶替;Big Bully:冤家路窄,等。3. 音译法很多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词,在不致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如: Rocky:(洛基);Casablaca(卡萨布兰卡)。但众多例子表明,纯音译的例子很少,因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为国内观众所不知。由此应考虑音译加意译这一方案,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Patton:巴顿将军;Forrest Gump:阿甘正传;King Kong:大金刚等等。4. 另译以上译法都难以实现对等时,或译名是死译、乱译的结果,导致译名晦涩难懂,可采用另译。如:Earthquake最初译为“地震”,给人一种科教片的感觉,与原片内容相距极远。后译为“惊魂夺命”较好地实现了对等。再如,Gia。Gia是名模Gia Carangi的缩略,若音译,毫无意义,现根据故事内容,译为“霓裳情挑”;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上乘之作还比如:Entrapment(将计就计);Playing By Heart(随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国);The Duke(亿万富犬);While You Were Sleeping(二见钟情);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George Wallace(风云传奇)等。四字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以上译例可看出,四字词作为译名使用频率很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立刻引起观众认同感。因此,四字词的译名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被译者广泛使用。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传统的片名翻译理论认为,保留原片名“原汁原味”、“原风原貌”的直译是最佳译法。“原汁原味”、“原风原貌”亦即鲁迅先生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在我们所接触到电影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用此方法翻译的,此类翻译方法浅显易懂,忠于原题。例如:How’s Moving Castle《哈尔的移动城堡》,提到“城堡”顾名思义指的是一座固定的建筑物,而“移动”一词的限定不仅增加了片名的神秘色彩,而且足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因此直译此片名不失为翻译的最佳方案。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可以飞来飞去的神奇城堡,传说有一个法力无边的邪恶魔法师住在里面,他好收集年轻女孩并且吸食她们的灵魂,还有人说他喜欢吃她们的心脏。镇上的所有年轻姑娘都被警告不要单独出门,以免被抓到邪恶的城堡被恶魔吞噬。而就是这样一个传说中可怕的城堡却给我们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通过直译方法来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例子数不胜数,再如:Batman Begins 《蝙蝠侠的诞生》,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The Pink Panther《粉红豹》,The Producers《制作人》,Corpse Bride《僵尸新娘》,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Hair《头发》,Monsters,Inc.《怪兽公司》,Lion King《狮子王》, 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情》,The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鱼》,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指环王-王者归来》,Sleeping Beauty《睡美人》,Mystic River 《神秘之河》,21Grams《21克》,Whale Rider《鲸骑士》,Cold Mountain《冷山》),Walk the Line《一往无前》,Brokeback Mountain《断背山》,Polar Express《极地特快》,Catwoman《猫女》,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宝贝》,Crash《冲撞》,Superman Returns《超人归来》,The Constant Gardener《不朽的园丁》,Kindergarten Cop《幼稚园特警》,Evil《邪恶》,Twin Sisters《孪生姐妹》,Shark Tale《鲨鱼故事》等等。 上面的例子中,读者不难发现,译文和原文重合程度惊人,几乎可以达到字字对应的翻译,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不可能是逐词逐句翻译的罗列。 例如:Sound of Music译作《音乐之声》,是直译的经典范例之一,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正是这样脱俗、清新的一部影片港台却意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此句语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篇:《长恨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如此译法一是给人感觉沉冗,二是与有悖于原文的意境。不妥!其他例子还有很多,比如:War of the World《世界大战》,Kingdom of Heaven《王朝天国》,Father of the Bride《新岳父大人》, Pieces of April 《四月的碎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Memories of a Geisha 《艺妓回忆录》, City of God《上帝之城》,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戴珠耳环的女孩》等等。II音译 在翻译片名的时候,外来人名、英语专有名词、地点、历史事件、以及汉语中无法对应的词汇,一般以此种方式来翻译。例如:Mulan《花木兰》,描述的是匈奴军队在单于率领下大举进攻入侵中原,北朝皇帝命令每家每户必须出一人赴前线抗敌。木兰毅然决定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父亲从军,在宗庙守护神“木须龙”和忠实的蟋蟀“叽叽”的帮助下,女扮男装以自己的勇猛和聪明拯救了整个军队,杀死了单于,保卫了自己的祖国。最后,木兰光明正大地恢复了女儿身,衣锦还乡,为家族赢得了无上的光荣。本片是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大片,但却是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从军》改编而成,是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的古代传说,因此简单明了的音译《花木兰》足以激起老百姓对木兰形象的无限刻画。Aladdin《阿拉丁》,说到阿拉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改编于神话《天方夜谭》,叙述少年阿拉丁的冒险故事,阿拉丁在宠猴阿布及通灵魔毯的帮助下,与邪恶的巫师展开一场对决。虽然有一些原文中的人名、地名等不为观众们所熟知,但因其音节少、简短,采用音译也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如:Elary《埃垃瑞》,Chicaco《芝加哥》,Ryan《瑞恩》,Harry Potter《哈里伯特》,Munich《慕尼黑》,Capote《卡波特》,Syriana《辛瑞钠》,Rosetta《罗赛塔》等。 当然并不是每个西方人物、地名、历史事件都以音译的方式来翻译,一些容易引起误导或给观众摸棱两可的音译片名是我们所极力避免的。比如: Waterloo Bridge ,Peter Pan , Dumbo, Pinocchio, Oliver Twist等等这些片名,若按音译,显而易见应该翻译为《滑铁卢大桥》《彼德•潘》《丹波》等。如此以来从片名中我们既无法体会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无法想象小朋友心目中英雄的偶像—小飞侠,更不用说那长着一双蓝眼睛和一对超大号的耳朵的小飞象……III意译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1.以原片名为基础,结合影片内容做适当的润饰,例如:Chicken Little《四眼天鸡》,Little是影片主人公的名字,直译我们可以把该片译作《小鸡小小》,但如此译法虽然忠于原题,但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也无法给观众任何的感染力。对于此片还有不同的译法,如:《鸡仔总动员》《小鸡大电影》。看到“总动员”,可能有的观众的反映马上会是:怎么又是“总动员”?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Toy Story《玩具总动员》,Cars《赛车总动员》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Valiant《鸽战总动员》……是不是除了“总动员”我们的翻译人员就无词可选了呢?而把Chicken Little译作《四眼天鸡》可谓令人拍手称绝:“四眼”形象地刻画了戴着一副小眼镜可爱天真地小鸡Little,“天鸡” 谐音“天机”。影片讲述的是小鸡Little 看到一片“天”掉了下来,惊慌的他使整个小镇的人们处于慌乱之中,当大家发现那只不过是一颗“橡果”时,他成为了小镇的笑柄。为了挽救自己的名声,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鸡如其名的小不点参加了棒球队,成了镇上的英雄。可是就在那个晚上,“天”又掉了下来,天真的掉下来了吗?整天对于“天”纠缠不清的小鸡,被称做天鸡或许也不为过吧!。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Big Momma’s House《卧底肥妈》,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Hanging Up《电话情未了》,Gone With the Wind《飘》,,Collateral《借刀杀人》,Something’s Gotta Give《爱是妥协》,Master andCommander: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怒海争锋》,Closer《偷心》,Sideways《酒杯人生》,Taffic《毒品交易》,Home Alone《小鬼当家》,Epicenter《浩劫惊魂》,Tootsie《窈窕淑男》,Wallace & Gromit: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超级无敌掌门狗—人兔的诅咒》,The Cooler《倒霉鬼》等等。 2.舍弃原片名根据故事情节重新确立题目。此种翻译片名的方法也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不能突显影片内容、确立全片感情基调、吸引观众的片名,或是以音节过多的人名、地名、以及观众所不熟悉的内容来命名的影片往往采用此种翻译方式。例如:The Lake House译作《触不到的恋人》或《跳跃时空的情书》,讲述的是小屋素未谋面的两任房客通过信件的往来,交谈琐事、希望、失落和一切,却也发现彼此之间竟然有相距两年的时空,逐渐相爱的两人之间的联系,却只是那个伫立在湖边小屋旁的信箱……此种译法要远胜过直译的片名《湖边小物》所带给观众的震撼力。再如:Oliver Twist《雾都孤儿》,Cinderella《仙履奇缘》,Peter Pan《小飞侠》,Dumbo《小飞象》, Pinocchio《木偶奇遇记》, Cinderella Man《铁拳男人》,Gost《人鬼情未了》,Flushed Away《鼠国流浪记》,Hamlet《王子复仇记 》,Cast Away《荒岛余生》等。IV 多种翻译方法的灵活结合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语、表达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手段,或直译或意译或音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不同翻译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不矛盾,译者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 1.直译与音义的结合,如: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纳尼亚传奇》,The Legend of Zorro《佐罗传奇》。 2.音义与意译的结合,如:Shrek 译成《史莱克怪物》要比《史莱克》要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判断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有:Tarzan《人猿泰山》,Philadelphia《费城故事》,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Joe Dirt《乔德特历险记》, Titanic《泰坦尼克号》,Garfield《加菲猫》等。 3.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The Watcher译成《偷窥杀手》,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恐怖、紧张的气氛,还能对影片的题材、所讲述的故事有个大概了解,自然也就产生了观看影片的欲望;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 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片名来自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此书以写神仙异迹为主要线索,以此命名十分贴切传神; Waterloo Bridge,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而远远不及《魂断蓝桥》的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Sleeper《沉睡的人》,The Sea Inside《深海长眠》,Brother Bear《熊的传说》,Downfall《帝国的毁灭》,My Fair Lady《窈窕淑女》,In America《新美国梦》,Toy Story《玩具总动员》,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东京》, Ordinary People《凡夫俗子》, Thirteen《芳龄十三》,The Village《神秘村》等。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片名翻译不是盲目照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根据各自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来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具体而言,就是说电影片名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富于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随着国人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涌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片名,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Ghost(《人鬼情未了》), Pretty Woman (《风月俏佳人》)。 一、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现状 然而,大多英语电影译名却遭到了很多保守的翻译工作者的批判。他们的指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传统翻译理论,可以直译的应该尽量直译,但是据统计,2001年进入中国的百余部好莱坞大片中直译的仅占20 % , 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Unforgiven (《未被饶恕》),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Human Factor(《人性因素》),Natural Born Killers(《天生杀手》),Coquette(《弄情女子》),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Pearl Harbor (《珍珠港》),America’s Sweethearts(《美国甜心》),Original Sin(《原罪》),Training Day(《训练日》),Monsters. Inc.(《怪物公司》),Spy Game(《间谍游戏》);另一方面是,60 %的翻译有点鸳鸯蝴蝶派的味道:如:White Sister(《空门遗恨》), Lady Hamilton(《忠魂娟血离恨天》),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 Deeds Goes to Town(《富贵浮云》), The Story of Louis Pasteur(《万世流芳》), Lucky Lady(《风云龙虎凤》), The Equals(《雌雄宝刀》), The Divine Lady(《薄命花》), Cavalcade(《乱世春秋》)等,被批评为庸俗和夸张,不是“拳头”就是“枕头”。 现在翻译界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电影片名不同于一般的书名翻译,它是一种因 实际需要而故意加进原本没有意义的一种传达方法, 有别于文学翻译那种严格依照作者本意, 力求神似的方法。因此, 作为广告翻译的电影片名翻译就可以改动得与原先完全不一样,以适应本土市场。但是即使是这样,英语电影片名也应该有章可循,力求达到“信”、“达”、“雅”的统一,而不应该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一切原则去迎合观众。 二、 常见的翻译方法 1. 直译 在片名翻译中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直译。当源语与的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这是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这也是我国传统译界认可的最佳译法, 因为此译法在最大限度里保留了原语片名的形式和意义, 有时甚至连语序都照搬原片名,许多片名中英重合程度惊人,几乎可以达到字字对应的翻译,如:America’s Sweethearts (《美国甜心》), Six Days Seven Nights(《六天七夜》), Scent of Women (《女人香》), Water World (《水世界》) , Air Force One (《空军一号》),Brave Heart(《勇敢的心》), True Lies(《真实的谎言》),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Modern Times(《摩登时代》),The First Blood(《第一滴血》), 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New Man(《新人》),Pearl Harbor(《珍珠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的日记》),Love Story(《爱情故事》),Cider House Rules(《苹果酒屋的规则》)。另外一些片名,尽管由于译入语的特点,在词序、结构上稍微有所改变,但由于总体一致性,仍可看作直译,如:American Beauty(《美国大美人》),A Farewell To Arms(《向武器告别》),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欲望号街车》),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ont(《西线无战事》)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On the Golden Pond(《金色池塘》)A Room with a View(《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应该注意到的是,名著改变而成的电影名应尽量与原著靠拢,如:The God Father(《教父》),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 The Great Gas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方面避免观众产生陌生感,另一方面可以借名著效应提高电影上座率。 2. 意译 电影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书名翻译。它其实是一种广告翻译,也就是一种因为实际需要而故意灌进原来没有的意义的一种传达方法。所以不必严格追求“信、达、雅”的标准,只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了。其重点在于在翻译允许的范畴内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如:, M r. Holland’s Opus。这是一部美国青春校园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的故事。贺兰先生兢兢业业地教了30 年的书, 一生无名无财,但他的学生都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片中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把他比成交响乐团指挥, 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 都是他的作品(opus)。如直译,应为《贺兰先生的作品》。但译成《春风化雨》则更富深意,充分展现了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因为“春风化雨”本来就经常被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润物细无声”。这样成功的例子还很多,如:Nicoand Dani(《西班牙处男》), The Wedding Planner(《爱上新郎》),The Others(《小岛惊魂》),Cast Away(《荒岛余生》), Little Nicky(《魔鬼接班人》),Of Mice and Men(《芸芸众生》),Kate and Leopold (《隔世情缘》),The Mexican (《魔枪》),Glitter(《明星梦》),Serendipity(《缘分天注定》),In the Bedroom(《不伦之恋》),Rebecca(《蝴蝶梦》),Annatasia(《真假公主》),Cleopatra(《埃及艳后》),Deuce Bigalow(《如鱼得水》)。 3. 音译 传统翻译中,音译的例子很多。如:Jane 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Macbeth(《麦克白》),Casablanc(《卡萨布兰卡》),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或者事件,若已经为中国观众所熟识,就更因改采取音译。 4. 音译意译结合 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作为片名的电影,除了可以根据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以充分表现原片内容, 或更符合译语习惯。如动画片Shrek , 译成《史莱克怪物》肯定比《史莱克》要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判断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东西。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有:Tita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莉莎白女王》),Tarzan (《人猿泰山》),Philadelphia(《费城故事》),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Joe Dirt(《乔德特历险记》),和Stuart Little(《小老鼠斯图尔特》)。 5. 直译意译结合 直意结合保留原名的一些成分, 又加上了一些内容概括。这种译法通常被传统译界视为翻译的下策, 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在英语片名翻译中,由于此种译法往往能最大程度上既忠实于原文,又吸引观众,所以经常被采用。“忠实”被视为首要原则,在“忠实平淡”的译名和“雅俗共赏”的“乱译”之间, 前者是惟一的正确选择。适当贴切的直译意译结合,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翻译方法。如:Mrs. Doubtfire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离异男人为了能天天见到孩子们就扮成一个胖老太去前妻家做佣人。译成“肥妈先生”,片名中性别的矛盾能很好地突出改片的喜剧风格。Antz 是一部美国动画片,讲的是蚂蚁王国在强敌压境的生死关头如何同心协力,赢得胜利的故事。《虫虫危机》,显然比直译为《蚂蚁》好。而且因为“虫虫”与“重重”(危机)谐音,观众一看就会产生好奇和良好感觉。此外还有很多片名佳译,如:A Walk in the Clouds (《云中漫步》), 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 Madison County Bridge (《廊桥遗梦》),The Bachelor(《亿万未婚夫》),Bandits(《完美盗贼》),The Fugitive(《亡命天涯》),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 Speed(《生死时速》),The Net(《网络情缘》),First Knight(《剑侠风流》),The Piano(《钢琴别恋》), The Opposite of Sex《异性不相吸》, 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The 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烽火》),The Three Musketeers(《豪情三剑客》),She is So Lovely(《可人儿》),In the Hear of Night(《炎夜》),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 Volcano(《地火危城》), Ghost(《人鬼情未了》),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Best in Show(《宠物狗大赛》),The Thomas Crown Affair(《天罗地网》)等。

在莫斯科人们只靠自己的努力、学业赢得他人的尊重。 莫斯科人不相信眼泪,是因为他们不会同情弱者,这和莫斯科这个城市,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莫斯科人不富裕,甚至很穷,所以他们才这么拼命的工作、学习,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同情别人了。要得到莫斯科人的肯定,唯一的途径就是靠自己赢得尊重。‘]

  • 索引序列
  • 威廉莫里斯论文的参考文献
  • 关于俄罗斯莫斯科旅游论文文献
  • 威尼斯商人论文常用英文参考文献
  • 莫泊桑论文参考文献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外文文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