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电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电话

发布时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电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公开出版的,河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分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河南师范大学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河南师范大学邮编:453007河南师范大学咨询电话:

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电话:03733325431 校办: 招生办公室: 3325268 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其前身是始建于 1923 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 1951 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 1985 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八十六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有 20 个学院, 26 个研究所(中心), 4 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16 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53 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学校从 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 4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6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75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3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和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污染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 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绿色化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生命科学和化学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计算机、经济与管理 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河南省高中校长培训基地挂靠我校,拥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学校占地面积 1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70 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 2 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 230 万册,电子图书 44 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 23000 余人,教职工 2100 余人,专业技术人员 1700 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 7 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 12 个,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 500 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6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 人, 中原学者计划 1 人 ,河南省优秀专家 29 人,河南省教学名师 3 人。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动物学 4 个学科具有教授评审权。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 2006 年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优秀”。学校建设有 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校生源充足,本科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一直是招生计划的 2 倍左右,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 90% 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 25% 以上。 2007 年以来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日语等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化学制药、电池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 863 ” 、“ 97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 157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87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54 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 20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7400 余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SCI 收录的数量,自 1994 年至 2001 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 50 位,其中 1995 年曾名列第 29 位,全国师范院校第 4 位。 SCI 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 1995 年以来一直居前 51 位,最高位次为第 32 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 CSSCI 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公认的名刊。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 31 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 300 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耐德尔等 160 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英、德、日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 八十六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优良率均居河南省属高校前列。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 12 万余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型,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教务处”、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连续 19 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四五 ' 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加强学科“山峰”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综合实力,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中原文化之底蕴,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河南师范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河北大学期刊社联系电话

河北大学教务处|电话:|传真:|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文苑楼二楼)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

综合性大学,1960年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至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1960年、

1962年、1978年、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决定对河北大学进行重点建设。

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决定对河北大学比照“211工程”院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重点建设。200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建设的通知》,决

定与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同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

诗歌散文投稿地址 ☆《时代作家报》 关注实力作家诗人,长期策划出版各类文艺作品集。 通信地址:北京25支局037信箱 邮编:100025 咨询电话: 电子信箱: ☆大型民刊《伯乐》 伯乐期刊长期征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并策划出版图书。)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25支局033信箱*伯乐文学编辑部收 电子信箱: 语言通道:010-65589 伯乐文学论坛: ☆《边缘艺术》总第七辑2003年3月出版. 本期重点推荐中国水墨画大师李世南先生的"僧缘作品"。 投稿地址:100101 北京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2D-1101室 电话联系:010-64907253 电子信箱: ☆著名民刊《诗参考》每年出一期。 投稿地址:100088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67号*中央电视台新影中心王立忠收 诗参考论坛: ☆ 《国际汉语诗坛》 投稿地址:400020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邮局031信箱张智收 ☆《独立》民刊 投稿地址:615300四川普格县农机厂内发星工作室发星收 ☆《新诗界》季刊 投稿地址:100089北京市8938信箱李青松收 ☆《守望》民刊 电话联系:0313-3039481 投稿地址:075100河北宣化大北街10号温国收 ☆《爆炸》民刊 投稿地址:467000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南路12号楼1单元10号张杰收 论坛投稿: ☆《放弃》民刊 投稿地址:365400福建宁化地税局鬼叔中收 ☆《年度诗选》主编 投稿地址:250014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清华收 ☆《诗歌与人》民刊 投稿地址:510500广州市沙河顶新一街14号黄礼孩收 ☆《新城市》民刊 投稿地址:200435上海临汾路1320弄13号404室达陆收 ☆《诗前沿》民刊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5号大楼407室孙文涛收 ☆《在人间》民刊 投稿地址: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新华路湖州师院598号信箱王平收 ☆《寄身虫》民刊 投稿地址:深圳福田皇冈村三龙花园13幢803室农夫收 ☆《存在》民刊 投稿地址:四川内江市艺术馆(邱家咀干校内)刘泽球或陶春收 ☆《中华文学选刊》期刊 投稿地址:100705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编辑部收 ☆《艺术广角》期刊 投稿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8经街74号编辑部收 ☆《上海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200040上海市巨鹿路675号编辑部收 ☆《中华诗词》期刊 投稿地址:100009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编辑部收 ☆《文学自由谈》期刊 投稿地址:300040 天津市新华路237号文学自由谈杂志社编辑部收 ☆《作品与争鸣》期刊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市慈云寺邮局005信箱编辑部收 ☆《中西诗歌》期刊 投稿地址:510510广州市同和邮局121信箱编辑部收 ☆《中国新诗刊》民刊 电话联系:010-89594064 投稿地址:101100北京通州区龙旺庄23幢141室飞沙收 网上论坛: ☆《香稻诗报》民刊 投稿地址:124010 辽宁盘锦市邮政218信箱编辑部收 ☆《翼》民刊 投稿地址:100732北京建内大街5号文学所周瓒收 ☆《槎诗刊》民刊 投稿地址:517000广东河源市华达街1号《河源青年》编辑部东方舟收 ☆《第三说》民刊 投稿地址:363000福建省漳州市大同路市图书馆康城收 电子信箱: ☆《方向》民刊 电话联系:0953-6012685(办)0953-6011261(宅) 投稿地址:751500宁夏盐池县文化馆美术室《方向》诗社何武东 ☆《黄河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150004银川市民生街23号编辑部收 ☆《山花》期刊 投稿地址:550002贵阳市科学路66号 编辑部收 ☆《芙蓉》期刊 投稿地址:410006长沙银盆南路67号主编:萧元 ☆《大家》双月期刊 投稿地址:650034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云南新闻出版大楼10层 电子信箱: ☆《作品》期刊 投稿地址:510635广州市天河北路龙口西路55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7楼编辑部收 ☆《台湾诗学》期刊 投稿地址:台中逢甲邮局25-427号信箱(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 电话联系:0911-132371 ☆《葡萄园诗刊》期刊 投稿地址:239莺歌镇莺桃路182巷96弄37号4楼(注:地址用繁体写) ☆《诗艺文出版社》 投稿地址:台北县新店市三民路75巷2弄3号(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 ☆《扬子江》诗刊 投稿地址:210034南京市颐和路2号编辑部收 ☆《绿风》诗刊 投稿地址:832000新疆石河子北二路艾青诗歌馆《绿风》编辑部收 ☆《诗选刊》月刊 投稿地址:050021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 ☆《诗潮》双月刊 投稿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编辑部收 ☆《星星》诗刊 投稿地址:610012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论坛投稿: ☆《诗刊》半月刊 投稿地址: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诗歌月刊》 投稿地址:230001安徽合肥市大钟楼邮局518信箱编辑部收 网上投稿: ☆《墓草工作室》不定期编辑网刊或民刊选集等 通信地址:100025北京25支局037信箱苏向辉(墓草)收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方式

黄金明,笔名柳音,1964年出生,江西万安人。1985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副主编,中国屈原学会理事,福建省文学学会理事。

教学研究科:2593103 科技信息楼 南1313

综合管理科:2591353 科技信息楼 南1314

实验管理科:2523092 科技信息楼 南1315

教务管理科:2525918 科技信息楼 南1316

质量管理科:2028311 科技信息楼 南1317

实践管理科:2528725 科技信息楼 南1318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由原龙溪师范学校于1958年春设立师范大专班发展而来,同年9月在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漳州大学师范学院。1959年春,在原漳州大学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漳州师范专科学校、厦门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南平师范学院合并在漳建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0年停办。1977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选校址,重建校园,先后经历了龙溪地区中学师资培训班、龙溪师范大专班、漳州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复办以来,闽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次重大机遇,不断加快改革与创新步伐,办学水平实现了三次重大跨越: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第一次跨越;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第二次跨越;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了我校博士点建设零的突破,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同时本科专业列入本一批招生,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8个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人。设有62个本科专业,建立了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

韶关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广东韶关学院坐落于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设立高校董事会的大学。

截止到2017年3月,学校设有67 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2] 学校共四个校区,大塘校区(校本部)、黄田坝校区、韶州师范分院校区和医学院校区,占地面积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学校有教职工24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421人、博士140人、硕士835人。 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81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685人。 2017年5月23日,华南师范大学与韶关学院签署《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框架协议》。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到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研究室2个,省级研究所7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省级研究室2个: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

省级研究所7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

省级研究中心1个: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省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6年1月,现有教职工2379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22人、博士131人、硕士665人,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6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12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26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138多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467篇;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48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112多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6项,广东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近300部。学校为地方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资源

图书馆

韶关学院图书馆是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拥有“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之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图。

书馆,截至2016年1月,馆藏纸质藏书万册,数字资源14TB,其中电子图书100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一站式信息搜索平台、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多媒体信息利用设备齐全。

学术期刊

《韶关学院学报》是韶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3、6、9、12期为自然科学版,1、2、4、5、7、8、10、11期为社会科学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文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土木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23个二级学院和教辅部门,设有67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此外,学校还设有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韶文化研究院等36个研究机构。

韶关学院学报是由韶关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下面是韶关学院学报的一些信息,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联系方式投稿主管单位:韶关学院主办单位:韶关学院主编:刘荣万ISSN:1007-5348CN:44-1507/C地址:广东省韶关市大学路邮政编码:512005电话:;Email:

校报上的中缝下方或其他地方上有投稿的地址,或你们学校学生会去各班征稿,请多留意。

曹志耘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118室 通信: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电话: E-mail:

河南师大学报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双月主 编:乔家君编辑部主任:程遂营 副主编:张敬来 编辑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地:河南省开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4978CN:41-1100/N邮发代号:36-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3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河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服务。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同年,《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因战乱等故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学报》获得新生。1956年11月,复刊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文理分刊,《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1979年8月,因学校易名,《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并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季刊;1984年5月,随校名恢复更名为《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等栏目,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刊载专业学术论文、综述报告和科研成果报道,是河南大学对外交流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干福熹院士,山 仑院士,李吉均院士,孙九林院士,邹广田院士,陆启铿院士,侯 洵院士,郭柏灵院士,薛群基院士主任:宋纯鹏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圣彦,马建华,万师强,孔云峰,孔德志,王天泽,王 华, 王超杰,刘先省,乔家君,陈咏梅,杜祖亮,李起升,李 捷,李登峰,李锁平,宋纯鹏,张伟风,张治军,尚富德,武相军,郑逢斌,赵建军,郭立俊,顾玉宗,秦耀辰,鲍 鹏,薛冬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ATH)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3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3—4978/CN41—1100/ N。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主要刊登有关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等学科的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来稿要求如下 : 文稿务求主题鲜明、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产权争议;作者的署名及顺序由作者自定,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 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城市名、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3~8 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英文工作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投稿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收稿日期、论文资助基金项目、基金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略) 、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具体格式请参照近期学报。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偏正结构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征性内容,一般不超过20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在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 摘要应完整准确的浓缩论文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一般200~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例如1 ,1. 1,1. 1. 1,1. 1. 1. 1,一般不超过4级,均左顶格编排。 图和表应精选和科学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重复表述。图大小要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表设计格式采用3线表,表目明确。图、表内容要与正文一致。图(表)要求英文图(表)题。 量和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单位名称、符号、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规范化,并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在当页地脚),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在文末著录格式为:期刊:[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论文集:[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C].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出版年. 文稿著作权除《著作权法》的规定外,属于作者,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可对文稿进行修改。 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付给。 在投稿时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凡投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已被录用,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

应该说河南大学学报比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好一些,具体如下:1、《河南大学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始创于1934年4月,后因故停刊。新中国成立后,战时颠沛流离的河南大学获得新生,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1956年11月,重办学报,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5年,分刊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8月,开封师范学院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随之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4月,河南师范大学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学报随之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9月,原开封医专、原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原《开封医专学报》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历届期刊评比中获河南省高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荣誉奖项。《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历届期刊评比中获河南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奖、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科学学报奖、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2、《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12月,创刊初期为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起改为季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迄今已连续出版86期。创刊以来,本刊以全面反映校内外轻工业科技、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引导科技发展,培养学术人才,增进学术交流,推动轻工业科技进步,服务经济建设为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在轻工行业和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为学术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轻工行业各学科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工程、皮革及革制品、食品工程、机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工业造型设计、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科学众多领域,具有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特色,主要读者为国内外科研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一版),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分别于1989年获陕西省高教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科协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1年11月,我刊被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选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公开出版的,河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分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 索引序列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电话
  • 河北大学期刊社联系电话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联系方式
  • 韶关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 河南师大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