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万维钢的文章

万维钢的文章

发布时间:

万维钢的文章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可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明明处境很危险,偏偏喜欢摆出淡定的样子,自欺欺人说:“没事儿!”结果就悲剧了。 万维钢在他的书《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其中一篇文章《正常化偏误》,就列举了几个悲剧。 美国9·11事件,当世贸中心已经被飞机撞了,在大楼里工作的很多人,还在跟亲友电话聊闲天。亲友告诉他们,电视新闻报道楼被飞机撞了!工作人员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该干嘛还干嘛。 接到疏散通知,有的工作人员在楼道里还在跟同事聊天,说,不用慌,先看看别的楼层的人啥反应,结果这部分稳健派就没跑出来。 还有一个庞贝古城的例子。庞贝古城是因为当时火山爆发,被火山灰淹埋,两万多人几乎全部遇难。考古人员考察庞贝遗址,发现人们死的时候都在忙乎日常杂事!要知道,从火山爆发一直到火山灰涌进古城,中间少说也有几个钟头,而当时大部分的人就待在家里连门都不出,该干嘛还干嘛,根本没有疏散逃离! 万维钢还讲了一个发生在纳粹德国时候的悲剧例子。1935年,希特勒要消灭犹太人的政策已经赤裸裸了,当时有10万犹太人选择逃出德国保命。但是,请注意,仍然有45万犹太人,继续坚持以盲目乐观的心态看世界,认为不至于吧?结果,最后都被送到集中营了。 所以说,虽然大家都看不起胆小的人,认为英雄就应该泰山崩于侧而面不改色,但是,生存真相告诉我们,从远古社会到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多亏了我们的老祖宗基因里面的胆小因素。是因为老祖宗居安思危,经常有危机意识,甚至有时候怕这怕那,神经兮兮,一发现苗头不对就像范美忠老师果断采取行动,才保留了繁衍后代的能力。那些基因里淡定成分多的物种,现在都在古生物博物馆里,供一代又一代的“鼠辈”行注目礼呢!哈哈。 真相就是这么让人笑中带泪。

万维钢:你和你的渴望老何过去一直以为“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的解析是:人就算没有长远的忧虑,也一定会有近期的烦恼和忧愁。最近,学习了费勇老师的《佛学修心课》后,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对长远方向和目标的深思熟虑,就一定会有短期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今年九月,老何在《万维钢·精英日课⁴》中学习了丹·希思的《上游》的一个新概念,万维钢老师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更科学:“人有近忧,必无远虑”,真的很受启发,很多人以为做大事的人没时间想小事,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没时间想大事。一个人对长远的方向目标有深思熟虑,就不会被眼前无尽的鸡毛蒜皮小事所迷惑和困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3、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包括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老何觉得,人们总是会憧憬长远的美好愿景和人生目标,也会考虑中期的生活目标,更要为近期的工作或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措施。近忧的问题通常都是近期和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通常都是心理的需求(如社交和被尊重的需求),而内心深处的渴望往往都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长远的自我实现的梦想。 今天早上,老何在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第四季课程中学习了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知: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并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究竟欲望(desire)和渴望(aspire)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非常值得有兴趣思考人生的朋友认真学习和思考!今天的内容来自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的第四季。这一讲,万老师介绍了几项前沿研究,这几项研究都指向同一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生很多重要的决策,都不是理性的,不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那么,“渴望”和“欲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有渴望和没渴望是青春和衰老的标志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万老师是怎么说的。我们说说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识。人们经常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个程序员,收入是10万元,他说我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技术,要让年收入达到20万,这算不算更好的自己?再比如有个中年大叔,他非常羡慕那些有运动员身材的人,说我要努力锻炼,把肚子减下去,这算更好的自己吗?这些愿望的特点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还有另一种愿望,你体会一下 ——同样是一个程序员,他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打算欣赏古典音乐。他并不懂古典音乐,他在音乐会现场都睡着过 —— 但他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他认为将来那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自己,比现在这个自己更好。再比如说有一个中学生,有一天突然下决心,说我将来要当一个物理学家。他不是想拿诺贝尔奖也不是想出名,他只是觉得物理学家研究的东西特别酷。你要问他物理学到底酷在哪儿,他也说不清楚 —— 他不能完全理解物理学家,但是他想成为物理学家。我要说的是,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程序员和这个说不清物理学家干啥的中学生,才是真正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愿望”有两种。一种可以叫“欲望”,或者叫“需求”(desire)。比如此时此刻的我特别想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这就是需求。吃面是我现有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不会因为吃了一碗牛肉面而变成更好的自己。需求实现与否,都不会改变我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喜欢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价值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一个人。而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则是完全不同的愿望。我现在并不喜欢听古典音乐 —— 古典音乐不在我现有的价值观之中,我想要发展一个*新的价值观*。我们把这种愿望,叫做“渴望”(aspire)。价值观不变的愿望都是能说清的。我们专栏讲过科学决策 [1],它的前提假设就是你得是一个“理性人” —— 而经济学中理性的意思,就是你对事物的偏好是固定的。决策就是做选择,根据什么选择呢?归根结底是根据你的价值观选择。这么说的话,想要成为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这件事因为涉及到了价值观的改变,就不是理性决策了。这个问题最近才得到哲学家的关注 [2]。有个以色列女哲学家叫埃德娜·乌尔曼-玛格丽特(Edna Ullmann-Margalit),现在已经去世了,她在 2006 年写过一篇文章 ,说人生的很多决策其实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会变。比如说有个叫秦奋的人,本来过着自由快乐的单身生活,每天下班想打游戏就打游戏,想学习艺术就学艺术。后来他遭遇爱情,就结婚了,然后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孩子。 秦奋观察自己身边那些有孩子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辛苦了,而且很没意思!简直都是孩奴。秦奋并不十分想成为一个父亲……但是既然结婚了不生孩子好像也不对,后来他还是跟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可是当秦奋把孩子抱在手里的那一刹那,他的感觉完全变了。他突然觉得,当父亲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你看这像不像网上流传的那个“王境泽真香定律”:事前说我打死也不吃,结果吃了一口马上表示“真香”。这个原理是你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生孩子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是两个不同的你,有两套不同的价值观。 那之前的你,又怎么能理性决定要不要成为之后的你呢?这简直是一个悖论。耶鲁大学的哲学家 L. A. 保罗,提出一个“维吉麦原则(Vegemite Principle)”,我看就相当于“真香定律”。维吉麦是澳大利亚的土产,是一种食物酱,可以抹在面包上吃。这个原则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吃过维吉麦,那你不论如何向他描述维吉麦的味道,他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喜不喜欢 —— 他必须尝过之后才知道那种感觉。看别人带孩子,哪怕你帮别人带过孩子,都不能让你真正体验到,拥有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欣赏古典音乐是怎样一种享受。那你说一个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解的人,又凭什么说渴望成为物理学家呢?如果人的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你又如何能想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呢?这个渴望的悖论,直到 2018 年才被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女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给解决。卡拉德写了一本书叫《渴望:成为的自主过程》(Aspiration: The Agency of Becoming)[3]。卡拉德的答案很简单: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渴望,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但也不是什么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把你改变了。渴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一开始你并不十分想成为父亲,你一听古典音乐就睡觉。但是成为父亲这个前景的某一方面打动了你,某支曲子的某个段落打动了你,你看到了那个“新的你”的可能性,你模模糊糊地觉得那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渴望。“新自己”的价值观和“旧自己”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你渴望成为新自己,你就采取了行动,准备接受新价值观。可能你会主动去了解古典音乐,你懂得越多就越能欣赏,你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人,你的价值观就变了。体育、艺术、慈善、信仰、包括品酒 —— 世间凡是有门槛的爱好,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 从对价值观的改变这个意义上讲,“需求”是 “want to”,而渴望则是 “want to want to” —— 是你想从一个只想听通俗歌曲的人变成一个想听古典音乐的人。我要强行用数学语言给你形容的话,需求是对现状的改变,是现状的一阶导数;渴望是对需求的改变,可以说是现状的二阶导数。而二阶导数是不太容易说清楚的东西。你问一个人为啥好好的突然听起古典音乐来了,他要跟你说“古典音乐有一种深刻的美感,我要体会这种美感”,那肯定是吹牛,他这时候其实还欣赏不了那种美感。所以他更可能说“我听古典乐是为了获得放松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刻意的轻描淡写。 他其实是在渴望。哲学家比他自己更了解他。我们很庆幸人有渴望的能力。如果没有渴望这种机制,每个人都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之中,不愿意探索新的价值观,这样的世界就太没意思了。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人没有决定自己喜欢什么的自由,现在看来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没有考虑到“渴望”。我看这个渴望理论能解释很多事情。什么叫青春呢?青春就是充满渴望的那个状态。年轻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有很多偶像,他们追逐明星,他们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 —— 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理解那些偶像人物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他们并不知道那个所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反正不想停留在现在的自己这个状态,他们不论如何都要超越自己。刘邦和项羽观看秦始皇的仪仗队,十分羡慕,其实他俩那时候并不知道当皇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但是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青春少年就得有点这样的劲头。而探索总是有危险的。比如有个人原本的价值观是“岁月静好、赚钱养家”,在银行有个收入很好的职位……有一天,他突然焕发了第二青春,产生了当艺术家的渴望。为此他决定从银行辞职,全职学习艺术。可是学艺术是需要时间的。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好使、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对艺术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坚定。他会有一段迷茫的状态。所以青春总是跟迷茫联系在一起。什么是“中年油腻”呢?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定死了。他再也没有了渴望,他认为他的价值观就是最好的了,他所有愿望都只不过是欲望,他鄙视其他一切价值。不再渴望,是青春彻底死去的标志。“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人生的重大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那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城外的人不问问城里的人为什么想出来呢?为什么大家在结婚之前不好好做一番计算呢?因为这不是一个纯理性的决策。一旦遭遇爱情,你的价值观就变了,你就不是以前的你了 —— 以前的你,不能给以后的你拿主意。上大学选专业,到底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一个赚钱的专业呢?“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上大学之前的你,其实并不完全知道受到专业训练之后的那个你喜欢什么……你真正应该选择的其实是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爱好和赚钱。让人产生渴望的那个最初契机,可能是非常渺小而又模糊的。但是你感受到了一个召唤,你想要去追求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你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产生了渴望。正是因为有了渴望,我们才可能摆脱那个“旧自己”的价值观的束缚。人生中的选择不仅仅是“根据价值观选择”,而且有“选择价值观”。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那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经说过,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的副产品。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超越之后是什么状态,你其实并不知道,不知道就对了。你就是想成为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人,一个现在的自己理解不了的人。 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那句台词吗?布兰问他的父亲:“一个人如果害怕,他还能勇敢吗?” 回答是:“人在害怕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如果你不完全知道一个地方有什么,还能去那里探险吗?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的探险,才是真的探险。现在的你理解不了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武侠小说常常把武林高手描写成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人物,但事实是一个人再怎么练武也不能变成坦克。在真实世界中,即使你武功再高,我摆个十人枪阵——不用机关枪,就是古代的那种三四米长的冷兵器长枪——也能轻易地把你杀死。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却可以达到以一当百或者更高的境界。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他的“内力”之高,你上再多俗人也没用。

跑步和练武对人身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有限,读书却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这种内力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这个世界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它们令很多人兴奋,迷惑,或愤怒,而大多数人只会在新闻网页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读过这方面的书,也许就会指出: 第一,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怪的事;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X流派,而学术界对这派有很大的争议,其实他们已经过时了,比如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Y理论,就是个更好的理论;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方向发展。著名经济学作者蒂姆·哈福德出过一本《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这是他在《金融时报》答读者问的短篇合集,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的套路。有学问跟没学问是很不一样的。

即使不想当专栏作家,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总是有用的。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我国最畅销的图书类型是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辅导书,它们不算书。金庸、琼瑶的小说当然得算书,但看这种书不值得讲究什么技术。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

第二,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 在亚马逊买Kindle版的电子书后,你可以看到别的读者在书上画的最流行的重点。Kindle允许你在读书的时候在认为是重点的语句上画线,而亚马逊会把画线比较多的语句在书中标记出来。我看了很多非小说类的书,其中的规律是绝大多数流行重点出现在前两章。而书的四分之一以后,就基本上看不到重点标记了。难道这些书的后面都没有重点值得画了吗?答案显然是大多数人对大多数书都只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最近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使用统计kindle上重点句子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尽管这本是当前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爱藏书而已。

第三,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 我就举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Undercover Economist)这本书做个例子。在我写此文的最初版本时候,此书在豆瓣有三个页面,其中只有中文版页面有不算灌水的读者书评。在豆瓣上的6篇热门评论中,最热的一篇,“子不曰”的《撕开面皮给你看》,谈到了书中说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乱价格现象;第二篇的题目就是此书的标题,内容不是读书心得,而更像是给书做的广告;第三篇《真实世界经济学》,提到星巴克,然后不知为何开始谈另一本讲经济学的书和自己读经济学读物的过程;第四篇,谈到星巴克、房价、超市定价和大学生的火车票。读这些书评,似乎《卧底经济学》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小故事的漫谈。

但这本书并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它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第一章写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为的是指出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第二章写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很多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买东西。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来让人掏钱。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第三章到第五章写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然后谈到市场为什么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的入学市场化。第六章指出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第七章到第十章则是前面这些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但是看看排在前四名的豆瓣书评,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前四页说的事情。

用这种读法就算再读15本讲经济学的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听专家说话,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所以,读书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它也需要技术。有会读的,有不会读的,不是爱读就行。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本书中阅读技巧的笔记总结。在我看来,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 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 。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此书作者说,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超过一百本(并在书后列举了这一百本书),其他所有的书基本上读完就可以扔了。凡是真能做到以这样的精神去读书的人都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他们与那些藏书的书虫完全不同。 《如何阅读一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给读者一套细致的读书方法,不厌其烦,以至于很多读者迷失在这些方法的细节之中。然而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看了很多人们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做的笔记,这些笔记大都未能把握这种高级的阅读精神。

*强力研读 本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称之为“强力研读”。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按部就班的,烦琐的固定套路不同,我们的“强力研读”更像是一种态度和心法。其实我很想给此文起一个英文标题,叫做Deep Reading(深度阅读),以与最近心理学家们谈论的训练天才的新成果,“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deeppractice),相呼应。

“强力研读”并不是为了读《广义相对论》之类的专业著作,它面向的对象就是《卧底经济学》之类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别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我们就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读一本书!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 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我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正经的工作。

第二,用时少。 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 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这是为了完成练琴任务。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据说失读症患者之所以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读得慢。

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你不可能掌握到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著作,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 ,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 。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为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我看过很多平庸的笔记,有些就如同小学生给课文概况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样。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这种方法的意义也不大。流水账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胸围、臀围、腰围这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一样无趣。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许多人的笔记只有摘要概括。能做到第一点,找到逻辑脉络,就已经算是优秀笔记了。我只看到过极少的人偶尔在笔记中插入书中亮点。至于后面这两点,能做到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只有做到全部四点,你才能把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你会发现这个回报是巨大的。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真正地理解一本书,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个脉络。每一章的逻辑结构如果真写出来也许只有几句话,可是这几句话却常常是分布在好几十页之中。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包括科研案例、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只有把这些小故事串起来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什么。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故事,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不同的解读。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这棵树木,而看不到它们组成的森林。

现代人喜欢小段子,往往能记住作者讲的笑话而忘了作者的本意。在美国历史上,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有微博的“印刷机时代”,史蒂芬·道格拉斯(他曾经跟林肯竞争过美国总统,还竞争过老婆,最后都失败了)曾经跟林肯有过连续7场的著名辩论。道格拉斯口才极好,常出妙语,但是他告诫听众不要为妙语鼓掌。《娱乐至死》这本书是这么说的:

道格拉斯甚至批评他的听众,说他需要的是听众的理解而不是激情,说他的听众应该是沉思默想的读者才好……阅读要求的是理性思考.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偶然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些“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从古书中提出来的小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寓言的解读往往背离古人写书时的本意。我们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文章。所以,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只有当你跳出字里行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全书,它的脉络才能变得清晰。看清楚以后,不要抄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地图一样。

但是如果一个小故事实在是很好,我们也得把它留下。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记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除了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真正好的小故事——我们称之为“亮点”——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万一要写文章,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你不得不承认有些段子的生命力就是比其原来的文章更长,以至于最后成为典故。

我用Kindle看其他人对一本书划的重点语句,发现这些语句大都是总结式的,就好像小学生在课文里发现的重点句一样,它们通常是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真正的高手读书不能用这种线性读法,而应该是“一惊一乍”的。作者的哪句话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哪句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应该把这样的东西突出记下来。我有时候听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这是一个向观众介绍书的电视栏目。我发现其他几个主持人往往倾向于在节目中系统地介绍一本书的内容框架,而梁文道则总能在一本书中找到几个单独的亮点,常常拿出一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给观众,让人能够体会到原书作者的个性。读书笔记得有这个效果。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的读书方法。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方括号“【】”中,将来翻阅的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藏书人认为书的干净最重要,所以他们不看书;低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完的书上画满了重点线;而高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历史上,牛人读书都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批注。据说人们一般不爱把书借给毛泽东看,因为他看完之后别人没法看了,书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批注。**

你不可能对说得好的一段话无动于衷。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批注则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一本好书的每一章都能让人迸发出十个以上的灵感。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看似与此书无关;也许你会想把作者的理论往前推一步。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来,它们很快就会被忘记。也许多年以后翻阅笔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得灵感比原书更有价值。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书,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这个问题别的书是怎么说的?有没有更新的证据支持或反对这个结论?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敏感的。我现在使用印象笔记(Ever-note)来整理读书笔记,这个工具可以把每一份笔记都生成一个可供别的笔记直接点击和引用的链接。我的笔记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链接,用于指出书与书之间的联系。

小时候,我们都曾经有一段时间对新词汇非常敏感。比如你可能从电视上听说一个成语,即使你不能确定这个成语的准确意思,但你还是觉得这个词很好。结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天之中,你又多次遇到这个成语!你可能会奇怪怎么以前没注意到它,难道这个词最近专门爱找你吗?一个读书人对新的知识就能保持这样的敏感。你一旦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新课题并且读了这方面的书,你就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多次与这个课题相遇。你刚放下这本书,一上网又看到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过几天你打开手机又发现微博上有人正在讨论它。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打开印象笔记整理一份这方面的笔记!

如果你读得足够多,你会获得一种更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是这个说法,而过了几年之后有人另写一本书,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整个结论给改变了。有时候你会赞同这个新结论,有时候你会反对。有时候你必须从几本书的几个不同结论中判断哪个才是最靠谱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不对,只有你知道正确答案。到了这个层次,你已经跟书的作者完全平等了。你甚至可以俯视他们,评判他们之间的高下。这时候你又应该怎么办?写篇文章发表出来!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对一本讲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书,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了。“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它不是书评,它完全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虽是这样,阅读别人写得好的读书笔记仍然是一种乐趣,而且直接读笔记可以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豆瓣网有个专门的系统让读者分享笔记)。

如果做不到强力研读的笔记标准,随便做个一般水平的读书笔记对自己也有帮助,最起码能加深记忆力。曾经有一个研究,让受试者阅读一篇科学类文章,然后分三组:第一组多读几遍,第二组针对此文画个“概念图”,第三组用十分钟时间写篇相关文章。一周以后测试,结果发现:写文章的这组记忆的成果,甚至这时候再让他们画概念图的成果,都胜过其他两组。画概念图的效果甚至还不如多读几遍。所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句话是对的,而且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真的没用。

电子书 我们前面说过,读得慢,效果才好。慢不一定是主动的,如果阅读介质有问题——比如字体的太小,有些字词看不清或者不认识——它们将强迫你慢下来,就是这样也有一样的好效果。有实验表明,当考试试卷印刷效果很差的时候,学生反而能更认真地对待试题而减少错误。

可能是因为更美观,可能是因为拿在手里感觉更庄重更正式,也可能是因为纸张的成本高造成文字价值也高的错觉,一般人看纸质书的速度比看电子书慢。Kindle、iPad和手机上的各种电子阅读器,把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廉价和方便,简直是鼓励人们快读。人们通常认为看纸质书比看电子书好。实际上,我们即使在网上看到好文章有时候也爱打印下来仔细研读。修改自己写的论文,更要进行多次打印。关键是印在纸上的实体文字似乎更能刺激大脑神经,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阅读。

但电子书也有电子书的好处。对我来说电子阅读器最重要的好处是可以自动抽取你的批注和你在书中画的重点。Kindle、iBooks和Good Reader都有这样的功能,抽取出来的内容可以直接存为一个文件,你只要直接对这个文件进行整理就得到了读书笔记,而不必随时翻书了。

读电子书一定要多批注,不要浪费那无限的空白处。如果费马当初读的是一本电子书,他大概就不会因为书的空白处太小写不下而不给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了吧。电子书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是把阅读社会化,Kindle上现在可以显示被读者高亮最多的句子,也许将来可以显示每句话上每个读者的批注。

读书人的武功 世界上有很多比读书重要的事。在做事和读书之间,做事优先。但读书是除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办法。在电视出现以前,人们无事可做的时候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现代人因为有洗衣机、洗碗机这些自动化设备,每天空闲时间比过去多得多,可是人们把大部分认知剩余都奉献给电视了。而电视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就是面向尽可能多的大众的,就如同广场上的集体舞。读书人不屑于广场舞,我们追求的是武功。

强力研读要求慢读,但是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读书人的读书速度却都很快,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武功。他们读得快,是因为对他们来说一般的书里,新东西已经非常有限了。

我最佩服的读书人是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科文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各大报刊发表对当前经济问题的看法,写过很多书。但更著名的也许是他读书的速度!他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亲眼目睹他看书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特别敬畏的情绪:翻书速度非常快,他看一页书的速度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速度。你可能会觉得这么看肯定没看进去什么,但是我整天在看他的博客,我可以负责地说:他的确知道读过的每本书的关键之处。

科文的秘密是什么?他专门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他说,

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 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关键是你之前已经读过很多,很多书。而且你必须很久以前就开始读书了。这样当你读眼前这本新书的时候,你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预计作者在说什么。也许一个故事他刚开个头你就知道结局,也许很多理论你早就知道而不必再听作者讲一遍。你可以快速跳过很多基本内容,直达作者的新思想。真正资深的读者,读同一领域内的书肯定是越读越快。他们能够一眼就发现新的东西,抓住重点,知道这本书在这一领域内是个什么位置,做出了什么新贡献。

一般人都是读小说比较快,读非小说因为总要停下来所以读得比较慢。但科文读非小说的速度比读小说快!因为非小说的内容可以跳,而小说情节没法跳,跳过去就没意思了。科文还倾向于看纸质的非小说,电子书阅读器只用来读小说:因为电子书翻页不够快!

我读的书少,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功力。不过读过若干本之后,我的读书水平似乎也提高了一点。一个表现是现在对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书我尽量采取听有声书的办法“阅读”。**英文世界几乎每一本达到一定销量的书都有有声版。我每天上下班分别要开半个小时的车,正好用来听书。

我停车之后几乎从不立即下车。我打开手机中的印象笔记应用,对着耳机线把刚刚听过的这段书的笔记录下来。找到时间,我再把这些录音笔记录整理成文字。**

我只听一遍。三十分钟的书,我的录音通常只有三分钟到五分钟。其中只有原书的精华才会被我复述在录音之中,剩下的是我的心得和评论。

整天这么读书,岂不是成了“两脚书橱”了吗?如果你认为我是“两脚书橱”,我会深感荣幸,但我认为远远不够。微博有传言说,2013年比尔·盖茨一共读了139本书,我没有办法证实这一点,但他的博客上的确谈论了很多书,而且他读的大部分是非小说。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都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巴菲特更号称是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芒格说: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

注:本文节选自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一书中的“用强力研读书”章节。

万维书刊网怎么找文章

当然有了怎么算我也不清楚

方法1:使用EndNote软件,在主界面的左侧选择“online search“”下面的“PubMed”或者“MEDLINE”,等待一秒钟后,连接到网站的服务器,再在上端“Author”后面输入作者的名字,在“Journal”后面输入杂志的名称,点击键盘的ENTER键即可。EndNote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进行多个库的检索。方法2:是直接进入“PubMed”或者“MEDLINE”的网站,选择Advance检索,进入页面后,选择“Author”,然后检索。

1、首先在打开个人用户中心的“邮箱投稿记录”。2、其次点开“投稿记录”的“查看”。3、最后即可看到是否投稿成功。万维书刊网是一家提供免费投稿通道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平台,可以实现作品直投编辑部,由河南高校教师创办于2009年9月。

在万维书刊网上投稿如果通过的话是有稿酬的,但稿酬不是由万维书刊网支付的,而是由通过审核的相关的杂志社支付的,所以稿酬标准不统一,需要参照投稿的杂志社的标准。万维书刊网只是一个投稿平台,上面汇集了最全面的期刊投稿联系方式,包括通讯地址、邮箱、电话、网址等,为大家向编辑部投稿提供信息,更方便的是作者在万维书刊网上可以直接向期刊的邮箱发送邮件,或者通过本站的链接直接在刊社官网上进行在线投稿。因为稿件都是投给了编辑部,所以稿酬是需要编辑部付给大家的。付款的方式也由于期刊的不同会有所不同,具体到哪一个杂志的话可以问问编辑老师!万维书刊网上有每个期刊的电话。另外在万维书刊网上搜“稿酬”,可以找出一些给出了稿酬标准的刊物,并且都标注在了期刊的刊名上,这是万维书刊网的老师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并公布的,可以作为参考! 万维书刊网是一家由河南高校老师负责管理运行的自助投稿网站,其前身是老师们自用的投稿软件,由于大家都乐意使用,所以就开发成了专业的投稿网。网站发展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免费、自助、便捷的投稿服务平台供大家使用。其宗旨是:服务教育科研,促进学术发展!服务原则: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关于钢铁企业的文章

写作思路:修饰文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逐条书写,如果一篇文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堆的信息,就会是语言复杂,主题不清。其中的诀窍是,有意识地将“一句话限定在40字以内”。使用这种方法,就能用一个句子来明确“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使信息简洁地传达给对方。

正文:

2007年7月4日,今天早上九点我们微电子04级全体同学在首钢NEC门口集合,在姜老师和鞠老师的带领下跟随首钢NEC工作人员开始了我们的参观实习。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同学们秩序井然,而且大家参观的热情高涨,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首钢NEC的小礼堂,进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后,由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了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前景和首钢NEC有限公司概况,其中先后具体介绍了器件的发展史、集成电路的发展史、半导体行业的特点、工艺流程、设计流程,以及SGNEC的定位与相关生产规模等情况。

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我们一方面回顾了集成电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对首钢日电的生产规模、企业文化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随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第一次亲身参观了SGNEC的后序工艺生产车间,以往只是在上课期间通过视频观看了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这次的实践参观使我们心中的兴奋溢于言表。

由于IC的集成度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的前后各道工序对生产环境要求更加苛刻,其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气压、静电防护各种情况均有严格的控制。

为了减少尘土颗粒被带入车间,在正式踏入后序工艺生产车间前,我们都穿上了专门的鞋套胶袋。透过走道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厂房和身着“兔子服”的工人,在密闭的工作间,大多数IC后序工艺的生产都是靠机械手完成,工作人员只是起到辅助操作和监控的作用。

每间工作间门口都有严格的净化和除静电设施,防止把污染源带入生产线,以及静电对器件的瞬间击穿,保证产品的质量、性能,提高器件产品成品率。

接着,我们看到了封装生产线,主要是树脂材料的封装。环氧树脂的包裹,一方面起到防尘、防潮、防光线直射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芯片抗机械碰撞能力增强,同时封装把内部引线引出到外部管脚,便于连接和应用。

在SGNEC后序工艺生产车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引人注目的的海报“一目了然”,通过向工作人员的询问,我们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在集成电路版图的设计中,最忌讳的是“一目了然”版图的出现。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产品的专利不被模仿和抄袭;另一方面,由于集成电路是高新技术产业,毫无意义的模仿和抄袭只会限制集成电路的发展,只有以创新的理念融入到研发的产品中,才能促进集成电路快速健康发展。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整洁干净的车间、纤尘不染的设备、认真负责的工人,自始至终都能感受到企业的特色文化,细致严谨的工作气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科学认真的工作作风。不可否认,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用他们的工作的态度与作风于我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使我们能够适应目前集成电路人才的需求。

这次参观,由于集成电路生产自身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远距离的参观,不能进一步向技术工人请教和学习而感到遗憾,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十分圆满。

通过本次微电子校外认识参观实习,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微电子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回顾了基础理论知识,激发了我们大家对微电子专业的兴趣,促进了大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主能动性。

同时,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对IC芯片制造工艺的过程,有关原理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际,并且对目前微电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专业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是国内线、棒材和宽厚板专业生产优钢企业之一。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发展,已形成年产钢*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要重点抓好的300家大型企业之一。 *钢拥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一整套工艺装备。其中,进口高速线材轧机、炼钢、精炼和轧机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围绕产品结构调整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全面优化了工艺结构,先后实现全转炉、全连铸和“一火成材”,一批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文化之于人、社会乃至国家影响力是潜在而巨大的。对现代企业而言,先进的文化可以引导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代同步,荣钢的企业文化焕发出动人光彩。 产业报国,造福子孙后代 ,是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人为本,创建绿色和谐荣钢,打造百年企业 ,是他们的理想目标。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荣钢走出自己独具特色和谐发展之路,他们用思想和行动完美诠释了荣钢快速发展的真正内涵。 思之所及,行之所至。 带着豪迈、带着自信、带着超越梦想的决心,荣钢本着 打造绿色环保型、循环经济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的号召。这是时代的主流价值和精神追求,这也是荣钢的坚强信念和核心理念。企业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他们,燃起了多少荣钢人内心创建环保、和谐企业的梦想与激情

钢厂历险记文 / 浪花 70年代的中国钢铁工业,全自动化的轧钢生产线没有几条。尤其是地方钢铁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半机械化,在火龙飞窜的轧钢车间,总有手舞钢钳的工人和火红的钢锭绞在一起。缺乏保护的机械设备,象一个个魔影环绕在钢铁工人的身边,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1974年,兄弟厂郑州第一钢厂传来消息,一名轧钢工被轧机绞住了棉衣,活活地被轧机轧成了肉饼。事隔不久,我们二钢因轧机孔型前的导卫装置脱落,从轧机出来的通红钢坯直向天上飞去,直直地砸向升降台上的轧钢工。这个轧钢工跑是来不及了,无奈的他只好用一双肉掌托住向头上砸下来的红钢,用尽全力将钢坯推出头顶。人没被砸死,但一双手掌却烧成了焦碳。 当时,中国的线材几乎都是用单机架、横列式轧机轧制的,很少有高速的连轧机,一架轧机的孔型之间用鞍钢张明山发明的反围盘过渡;而轧机与轧机只间,则多用人工的方式,由一名熟练的轧钢工用钢钳夹住从轧机吐出的钢条,一个漂亮的转身,将通红的钢筋送入下一道轧机的孔型。就是这一个动作,不知残废了多少轧钢工人。我在武汉钢铁学院的同学,大都是轧钢车间的工段长和班组长;凡是从线材车间出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伤痕累累,为了保护自己,轧钢工们不得不用竹片将腿包起来。然而、一旦导卫出了问题,通红的钢筋从轧机里以每秒几十米的速度不知向何处飞去,躲、是躲不开的。是死、是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不夸张地说,当时的线材,很多都是用轧钢工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轧钢工人危险,维修钳工同样危险。我们钳工班的老工人伸出双手,没有一双是完好的,全部落有残疾。我在钳工班一年多,就有三个工友伤了手指。其中最惨的是和我一起分到钳工班的一个退伍兵。 那是一次抢修推钢机造成的事故,巨大的推钢机齿轮咬死在一起,用撬杠怎么也撬不开,于是、调来了行车,准备用钢丝绳挂住齿轮,用行车的力量将咬死的齿轮分开。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退伍兵伸出手用钢丝绳挂齿轮的一刹那,一个工人搬动了推钢机的开关,50千瓦的大电机经过冷却,恢复了神力,咬死的齿轮骤然运动起来,一下子将工友的手指绞进了齿轮。只听他一声惨叫,抽出的手已经没有了手指头。齐刷刷五个手指,全部被齿轮咬掉,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事隔不久,钳工班的另一名青工,在修辊道链轮时,又被操作工启动了电机,两个手指被链轮绞掉。没多长时间,我和一名工友在修理行车时,糊涂的女行车工竟然将小车开动,齐齐地将工友放在轨道上的手指压断了三根……。 我同样未能逃脱伤指的厄运,行车吊的钢板滑落,我急忙抽手,左手小指还是被砸在钢板下面,还好、这根手指没被砸掉,见了骨头的伤指,竟然长的完好如初。 有些事故却是由无知造成的,我就干过这样的傻事。那时,我刚进钢厂,我和师傅在焊接钢板。师傅看我干的挺好,就说,我到卫生所拿些药,你自己干吧;他走之后,我干的挺热,将上衣脱掉,赤着上身焊了起来。师傅取药回来,看我光着膀子,在电焊的弧光中埋头苦干,大吃一惊,他喝住我说:不要命了?回家休病假去吧。我还莫名其妙,好好的歇什么病假?师傅说,电焊的弧光比太阳光强很多倍,你这种干法,非脱一层皮不可。我将信将疑的回到了家,果然,当晚就疼的睡不着觉,第二天,浑身象烧伤一样火辣辣的疼,等不疼了,整个上身,实打实地脱了一层皮,至今前胸还有烧伤的痕迹,这处伤疤,就是这次留下的纪念。 我经历的最悬的一次危险,是修升降机。诺大的升降机有近百吨重,我和钳工班长正在升降机下检修。猛然间,班长石师傅一把将正在升降机下专心干活的我拉了出来,就在那一刹那,近百吨的升降机重重地砸在我刚刚工作的地方,我瞬间立刻出了一身的冷汗,好悬啊!不是石师傅拉我一把,此时的我,已经是一块肉饼了!我还没有缓过劲来,石师傅已经气冲冲地飞步上了操作台,揪住动开关的操作工劈头盖脸的几个耳光。痛骂了一番,将所有的人赶出了操作台。石师傅到底经验丰富,他听到抱闸一响,就知道坏了事了,急忙将我拉了出来,如果晚一秒,我的小命就交代在二钢的升降台下了……。 钢厂的工人真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我亲眼见过工人钻进近千度高温的加热炉,用撬杠撬开过热造成的粘钢。用石棉裹住全身的工段长,身上用一根钢丝绳拉着,一头钻进四壁通红的加热炉,用撬杠将粘连在一起的钢锭撬开,粘钢排除了,工段长晕倒在炉膛里。外面的人将他拉了出来,没人给他奖金,也没有荣誉和鲜花。他们完全凭着工人阶级的本能,出生入死的工作,奉献着……。 工人,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产业工人更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的工作环境,群体的紧密配合,造成了他们无以伦比的团结协作精神,任何一种群体,都不可能象工人、尤其是大工业的产业工人一样骨缝里透着刚强和无畏。就是在二钢,我初步认识了工人阶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群体!

10万元sci的文章

sci论文是只发表在高水平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和高水平sci论文的数量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泰杰生物)发表一篇SCI论文需要多少钱呢?sci论文发表过程中需要收费的项目主要包括:版面费、SCI论文润色费用、纸质论文印刷费用、图件制作费用等。但是这些费用的收取都不是必须的,是根据您的选择来收取的。也就是说发表一篇SCI论文完全可以不花钱。SCI论文版面费是SCI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的最主要费用,它是近年来随着sci论文期刊的流行发展起来的。期刊是指读者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期刊,期刊的版面费由作者支付,这样可以提高论文的浏览量和引用量。SCI论文润色费是SCI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的另外一种费用。如果您的文章存在语言问题,被SCI期刊编辑或者审稿专家要求进行英文母语润色,则会需要支付SCI论文润色费。SCI论文润色的收费情况可以参考另外一篇文章《润色一篇sci文章大概多少钱?润色SCI论文是怎么收费的?》。一般润色一篇SCI论文需要收费1500元左右一次,如果您采取更高等级的服务费用会更多。部分SCI期刊也提供纸质版的SCI论文,以便于作者收藏和分享给自己的作品。如果您需要购买纸质版的SCI论文,则需要支付纸质论文印刷费用,一般约20美元左右一本。此外,如果您的SCI论文被选取被封面论文,则有可能需要制作一张精美的封面图。如果您找第三方公司来制作封面图的话则需要支付图件制作费,一般为3000到5000元一个图。综上所述,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费用最低是免费,最高约2万元人民币

这个不一定,我们平时发表的贵的便宜的都有,你可以找微博上那个 虎行小路闯天涯

很多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关于价格问题,要看作者所投的期刊是什么,看期刊影响因子多少而决定,因此,价格并没有完全一样,但也无太大差距,一般SCI论文的发表价格是比较高的,上万元也是比较常见的,也正是因此,SCI论文的发表难度是相当大的,不仅论文的标准要求苛刻,价格也是一个大问题

sci论文发表价格是变动的,sci期刊影响因子也是每年更新的,一篇满足发表标准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不要想着去节省版面费,版面费和文章的质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和作者的论文字数和图表是有关系的,想要节省费用,可以尽量少使用图表,少占用版面,这样也可以少花一些冤枉钱。

这个具体看影响因子的

万维网论文

同学你好,其实途径还是挺多的,比如,说网上的百度文库,豆丁文库等文库,但其实这些文库也不是非常的全面。我之前用过一个网站,是伯乐论文网,里面的文献还是挺全的,里面都是一些免费的论文资源,也不用下载,直接可以复制,粘贴的挺好的,你去看看吧。

答:万维网和万方网,知网一样,都是中文期刊全文收录数据库,其收录的论文数据都是在国内正规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是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认的证明期刊发表论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两者之间没什么区别。

把你要的文章名字给我

国外网络数据库:当前特点与发展趋势摘 要:网络数据库是重要的电子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与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从8个方面分析了国外网络数据库的当前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网络数据库 电子资源 特点 发展趋势On Speci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Web DatabasesABTRACT As one of important electronic resources, network databases hav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nd bright prospec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databases and discuss its development trends. 9 WORDS Network databases. Electronic resources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扩展和升级,网络数据库有了迅猛的发展。及时了解、探讨国外网络数据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评估、引进及其开发利用;同时亦可为国内网络数据库开发商提供有益的启示。1. 网络数据库的特点网络数据库是重要的电子资源,与印刷型文献及光盘、磁盘等电子出版物相比,网络版数据库有着独特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青睐。1.1 数据量大、增长迅速、更新速度快在国外,数据库生产已形成规模,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这就使得网络数据库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数据库规模大、数据量多,增长迅速。如号称世界上最大学术电子出版物供应商的Elsevier Science,通过ScienceDirtect可在线提供多个数据库产品服务,包括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多个专题数据库、12种参考工具书及15个书目数据库,可检索、浏览的信息资源包括1500多种全文学术期刊、 5900万条文摘记录、2百万篇学术期刊论文。ISI的Web of Knowledge 信息平台上目前可提供服务的数据库有:ISI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目次库、多个专业文献信息及事实数据库、会议录及专利信息数据库;现有数据容量为:核心期刊8600多种、学术会议录论文记录2百多万条,专利信息2千多万条、化学反应60多万个、化合物1百多万个;其数据的年增长量为:12000多个学术会议的22万多条会议录论文记录,收入的期刊数量则以的速度递增。二是数据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如SCI、ISTP、BA、EI等著名文摘索引的印刷版、光盘版一般为每季度或每月更新,而相应的网络版数据库通常是每周更新;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更新通常早于其相应的印刷版,为每周或每日更新;而电子报纸的更新速度则可以以小时、分秒计算。1.2 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网络数据库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从文献的加工程度看,既有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如ISI的三大引文索引、Biosis Preview、EI Village等,又有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数据库,如 Elsevier Science的全文期刊数据库、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等。从文献类型看,既有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 如Science、Nature Publishing Group、Springer-Link、netLibrary等,又有学位论文、会议录、专利、标准等数据库,如ProQuest的 Digital Dissertations、ISI Proceedings、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等。从学科范围看,既有单学科的,又有多学科综合性的,如RSC(化学)、IOPP(物理学)、 (法律、法学)、ABI、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业与经济管理)、Elsevier Science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综合性)、Springer-Link(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从数据库的开发与供应看,既有书刊代理商,如,EBSCO、 Blackwell,又有出版商,如Elsevier Science、Springer、John Wiley 、World Scientific等著名出版商,还有研究所、学协会等,如ISI、Royas Society of Chemistry 及Institue of Physics等。1.3 使用便捷、无时空限制网络数据库借助于互联网出版发行,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是连续作业,24小时不停机,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授权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且同一数据库可同时为多人取用。这就为人们检索、利用数据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网路畅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查找、获取、利用所需信息资源,无须受信息资源储存的地理位置及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影响与限制,可克服图书馆传统服务受时空限制的缺陷。网络数据库的用户界面友好,易于理解、便于使用。首先,网络数据库的用户界面设计通常直观清晰、图文并茂,如不同的文献类型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标示,生动直观;其次数据库往往设有专门的功能帮助键,且帮助信息详略适当、清晰、便于查阅;第三,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利用具有选择与限定的自由,如,可在不同的数据库或文档、不同检索方式之间自由切换与选择,可对文献类型、出版时间、出版形式、可检字段等进行限定与选择,用户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选择与链接操作。这是其他形式的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1. 4 数据标准、规范、多元网络数据库的生产标准、规范,如采用超文本、多媒体等先进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遵循等通用的标准、协议与规范,使用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等通用、标准浏览器,以及PDF格式文档标准阅读器Acrobat Reader等,既便于用户的操作使用,又便于数据的交换与系统的扩展整合,同时也为数据库的稳定、畅通使用提供了保证。数据档案格式多元,可包含更多传统纸本媒体无法提供的文档格式。目前,网络数据库数据文档常用的格式有PDF、ASCII(TEXT)及HTML,可满足不同的需要。此外,Word、PostScript格式文档亦常有所见,例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时可发现许多电子期刊全文内还附上了计算机执行档供使用者取用执行。图书馆及其网络终端用户只须熟悉常见、通用计算机解读软件的使用,无需特别加以培训,即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浏览、打印、下载所需信息资源。1.5 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强网络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往往较为强大,这就使得网络数据库在信息检索的检全率、检准率以及检索的灵活性、方便性等方面较之其他形式的出版物更突出、更具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索模块灵活、多样除提供基本或简易检索模块,供初学者及一般用户使用外。还可提供各种形式的高级检索模块,以方便用户进行限定字段检索,或使用逻辑算符(AND 、OR和 NOT)、括号、位置算符、截词符和词根符等构造检索式,进行组配检索,使得检索更为灵活,更为准确。(2)检索途径(入口)多除提供关键词、 题名、 著者、刊名及字顺等多种检索途径外,类似INSPEC、Web of Scince等检索途径(入口)多而广的数据库将越来越多,前者的字段检索(Search Fields)提供有40个字段列表,每个字段都可作为检索入口,后者则提供有分子式等特殊多样的检索入口。(3)扩、缩检手段灵活、多变除使用逻辑算符(AND 、OR和 NOT)、括号、位置算符、截词符和词根符等符号进行扩、缩检外;还可对不同的数据库、文档、可检字段(包括关键词(Keyword)、题名(Title)、著者(Author Name)、文摘(Abstract)、全文(Full Text)及所有字段(All Fields)、出版年代、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文章等)等进行选择与限定。1.6 检索结果的显示与输出灵活、多样(1)检索结果的显示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屏显示的记录数的限定;二是排序方式的多样化,可按相关度、出版时间、文献标题、著者、来源、语言、出版国等多种方式升序或降序排列。如INSPEC数据库检索结果的排序方式即多达10种;三是显示格式的多样化,可提供题录(Citation)、 题录+文摘(Citation+Abstract)、 全记录(Complete Field)或选择字段(Select Field)等多种格式显示。(2)检索结果的输出方式多元化不仅可提供存盘、 打印方式下载数据,且可利用E-mial发送检索结果,或将检索结果直接输出到文献信息管理软件,如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EndNote等中,亦或直接在网上订购文献全文。1.7 数据库系统具有扩展整合功能对用户来说,理想的状态是:透过一个数据库即可迅速查到所需信息并加以取用,系统扩展整合功能可帮助用户实现其理想。系统扩展整合功能是指数据库开发商借助互联网,利用超文本技术,在不同的信息资源之间进行链接,将原本相互独立、但互为联系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在一块,使之形成为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用户只需透过同一界面,即可迅速查到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目前,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系统整合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1)与图书馆馆藏的链接与整合目前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链接方式有两种:一是数据转入或人工直接输入;二是单向式或双向式直接与OPAC链接,直接链接更为方便、经济、有效。数据库与图书馆馆藏的整合通常可通过数据的上载和下载实现。数据上载,即将图书馆的纸本馆藏记录上载到数据库中,对数据库中只有文摘,没有全文而本馆有纸本馆藏的期刊给予馆藏标示与链接,为读者提供最经济、快捷获取原文资料的信息。数据下载,即将数据库所收录的全部期刊的 MARC 数据下载到图书馆的OPAC中,予以揭示。数据库与图书馆纸本馆藏链接整合,既便于读者在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中串联,弥补单一馆藏资源的不足,从而迅速、有效地检索、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又便于图书馆充分、有效地揭示、开发与利用其纸本与电子馆藏。目前,可提供馆藏链接与整合功能的数据库供应商有不少,但整合方式则有所区别。如 SWETSNet 提供LINK-IN/OUT功能;OCLC的 SiteSearch 提供 Web界面,经由协议达成整合;EBSCO的EBSCOhost 提供双向式链接。(2)与其他数据库的链接与整合由于收录的文献范围、侧重点的不同,数据库之间往往既交叉重复,又详略不等。若能在彼此间进行链接,即可帮助用户获取更为详细、更为丰富的相关信息,有利于科研创新与发现。ISI为扩展系统整合功能而特别建立的ISI Links即可满足这种要求。ISI Links通过在不同的数据库之间进行链接,将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库加以整合,使得用户只需透过同一的界面进行检索,即可迅速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目前,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可在ISI Web of Scienc、ISI Proceedings、CCC、JCR、BIOSIS Previews、ISI Chemistry、Derwent Innovation Index、NCBI GenBank及INSPEC等数据库之间进行双向链接。如透过ISI Chemistry所进行的文献调研可以经由Web of Science获得更多的相关文献的资料,而在Web of Science中所找到的文献又可透过ISI Chemistry 获得更为详细的反应信息。(3)与原始文献的链接即系统利用超文本链接功能,为用户直接提供其在数据库,尤其是书目、索引、文摘数据库中查到的相关文献的原始文献链接。在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之间建立链接,可帮助用户迅速、直接访问、获取所需原始文献信息,克服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固有缺陷,增强数据库的全文提供能力,同时,亦可提高全文数据库的利用率,于读者、于图书馆而言均是十分有利的。目前,数据库供应商提供原始文献链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链接到出版商的电子期刊全文,二是链接到相应的全文数据库。例如,ISI已与Academic Press、Americn Institute of Physics 、Elseriver 等16个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可链接到的数百家出版商的数千种全文电子期刊。CSA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数据库的做法与此相似。EBSCO则通过EBSCOhost Electronic Journals Service (EJS),在 PsycINFO、 Socilogical Abstracts、 ERIC、 MEDLINE、 Econlit、CINAHL 、HealthSTAR 、Life Sciences(CSA)等索引文摘数据库中直接提供出版商以及Academic Search Elite、BioMedical FullTEXT Collection等全文数据库中相关电子期刊的全文链接,EBSCOhost EJS可链接的期刊现有8000种,可链接的全文期刊论文达340万篇。目前,可提供该种整合功能与服务的数据库还有OCLC 的ECO、SWETS等,但前提是图书馆必须订购这些全文数据库或相应电子期刊的纸本形式。(4)与Internet 信息资源的链接Internet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便利,可提供相关的Internet信息资源检索与链接,读者只需输入一个检索式即可同时检索数据库及Internet 中的相关信息。该种链接不仅可补充、扩展数据库资源,且可为用户快捷、有效地利用Internet信息资源提供方便。如ISI 的专家对3700多个经过严格评估的学科站点的学术文献进行标引,通过Current Contents eSearch,用户可在检索期刊文献的同时,检索、浏览14万篇全文Web文献。值得一提的是,ISI的互联网文献的链接是基于每一篇以网页形式出现的学术文献具体内容的检索与标引,更细微、更深入。目前,可提供Internet信息资源检索与链接服务功能的数据库有CAS(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的Internet Databases Service (IDS)、EBSCO 的EBSCO Host、OCLC 的FirstSearch、、SliverPlatter 的SliverLinker等。1.8 可提供相关电子信息服务数据库产品与服务紧密结合,这是网络数据库的又一显著特征。目前,数据库开发商提供的相关电子信息服务主要有:(1) 文献传递服务,当用户从二次文献数据库中查到所需信息并希望得到文献全文时,可通过电子方式在线订购所需要的文献全文。原文订购若选择电子文献传递方式,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可获得所需文献,方便、快捷,可弥补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不能提供全文的不足。(2) 定题服务,与传统的定题服务提供相似,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定题服务允许图书馆及其用户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SDI服务。目前,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SDI服务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定参考用书(reserved list)服务,即系统提供图书馆依主题方式整理出类似所谓的指定参考用书(reserved list)功能选项,从而达成专门的SDI服务。二是个性化文献报导服务,即由用户创建自己的检索策略,系统定期将符合条件的检索结果传递给用户。例如,Uncover的最新文献报导服务(Uncover reveal) 由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或期刊(最多可选50种)建立用户需求文档,系统每周一次,自动地将相关文献及用户所选期刊的最新一期目次信息发送到用户的Email信箱,用户只需定期查看自己的Email信箱,即可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而ISI的个性化信息代理服务( Discovery Agent, 又称个性化定题快讯服务),则是ISI基于其现刊题录数据库 Current Contents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而建立的。利用Discovery Agent ,用户可根据需要,按主题、编著者、期刊名、地址/机构等项目自行制定、管理和编辑自己的检索策略,并不断检测检索结果以获得最合适的检索策略,随后系统便会每周将基于该检索策略的检索结果通过Internet Web 传送给用户,其传递方式主要有两种:即Email和 Web发布加上Email通知,需要时可通过电子方式订购由ISI Document Solution所提供的全文。个性化文献报导服务直接面向网络终端用户,个性化特色鲜明,与全文传递服务配合使用,可实现用户自行操作、完成由建立检索策略、查看检索结果到订购原始文献的文献检索与获取全过程的良好结合与循环,从而帮助用户方便、及时地了解、追踪、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最新信息(包括题录、文摘信息及原始文献),减少信息查询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国外网络网络数据库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网络是必要条件,一旦断网或无网,数据库即无法使用;数据库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如ABI与BSP、ARL与ASP;高水平学术电子期刊的品种与数量有限;数据库的开放程度有限,给数据库之间的整合带来困难;数据库的购买模式过于单一,不够灵活等。2. 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趋势网络数据库作为一种主要的电子资源,其独特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日益突显。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几年网络数据库将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图书馆发展电子馆藏、开展电子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与基础。2.1 学术电子期刊迅速增长在发展初期,由于数据库品种与数量有限,选择范围小,图书馆及其用户对数据库的要求不可能也无法要求太高、太多。但是,随着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与电子信息服务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及其用户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要求亦将越来越高,将更加注重数据库的内容。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及普通期刊全文数据库将不再能满足图书馆,尤其是学术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高品质的学术电子期刊。未来几年,高品质的学术电子期刊是最具发展前途的,将迅速增长。据了解,越来越多的著名学术出版商、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学协会,例如Springer-Verlag、John Wiley、World Scientific、Science、Nature Publishing Group等著名出版商以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英国物理学会(IOP),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等正在或拟在近期将其纸本期刊电子化,或者直接创办新的电子期刊。国外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之内,在万维网上将可看到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医学学术期刊。届时,学术图书馆的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的结构比例将发生变化。2.2 电子图书迅速蔓延继电子期刊后,电子图书潜在的巨大市场将引发出版社、数据库开发商及其代理商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其结果必然是电子图书的迅猛发展。OCLC的netLibrary已获得10余家大学及其他出版社电子图书的发行权,现有电子图书4万种,2003年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增2万种电子图书。Springer现有电子图书1300余种,并已成功将The Serie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LNCS)、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Lecture Notes in Physics等20套丛书中的1000余种书电子化,这些丛书及其他图书的电子化工作将持续进行。John Wiley继2000年提供参考书在线服务后, 2001年11月又推出了在线图书Online Books, Online Books现有电子图书(手册、专著等)180多种,内容涉及化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电子工程/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预计2002年底可达300种。 ProQuest 的Safari Tech Books Online则将电子图书的重点放在IT领域,号称可提供50%以上已出版的IT图书,且通常情况下,新电子图书的提供将先于其印刷版。此外,Safari Tech Books Online 还具有较强的扩展与整合功能。难怪国外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将是互联网上电子图书迅速蔓延的时期。从上述实例,我们不难预测,未来几年,电子图书将成为电子资源新的增长点。电子图书不仅在数量、品种和范围上有大的增长,且在结构、功能上有所发展,此外,电子图书的购买模式将更为灵活、多样。2.3 文献全文取用即时方便为了满足图书馆及其用户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原始文献的需要,实现信息检索、原文获取的一体化,数据库开发商与集成商日益重视数据库原始文献的提供,以强化数据库原文取用的即时性与方便性。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断开发新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未来几年电子期刊,尤其是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将迅速增加。此外,学术期刊过刊数据库回溯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全文电子期刊的品种与数量。例如,Elsevier Science已于2001年1月启动过刊数据库项目(Backfiles Program), 计划用3年时间,即到2003年底,完成其所收入的1500余种期刊中1995年以前出版的约300-350万篇期刊论文的回溯建库。届时,透过ScienceDirect可检索、浏览的期刊论文全文将多达800万篇、约4千万页。(2)增加现有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品种与数量,如Bell & Howell 公司(原UMI公司)的学术期刊图书馆( 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1999年收录的报刊总数为2308种,其中,全文刊为1472种,2000年报刊总数达2345种,全文刊则增至1533种,2002年全文刊增至1700多种。 EBSCO的学术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Elite),1999年收录期刊3215种,其中,全文期刊996种,2002年其升级版Academic Search Premier收录的期刊达4425种,其中,全文期刊增至3467种。Elsevier Science的ScienceDirect 期刊数据库2000年收录期刊1100多种,2002年初增加到1200多种, 2002年5月成功收购IDEAL,将包括Academic Press、Mosby、Churchill Livingstone, . Saunders等出版商在内的335种全文期刊纳入其系统,使其期刊总数增至1500多种,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文期刊数据库。(3)提供原始文献链接,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链接到出版商的电子期刊全文,例如,ISI近期将与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OCLC、Project Muse 等机构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届时ISI的合作伙伴将近20个,可进行全文电子期刊链接的出版商将多达2300家,ISI的最终目标是力争与其收录的8000多种期刊种的所有电子版全文进行链接。二是链接到相应的全文数据库;三是链接到互联网上的文献全文;四是链接到图书馆的纸本馆藏期刊。(4)直接在网上订购文献全文。剩下的通过邮件发给你

  • 索引序列
  • 万维钢的文章
  • 万维书刊网怎么找文章
  • 关于钢铁企业的文章
  • 10万元sci的文章
  • 万维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