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医生人员缺乏论文

儿科医生人员缺乏论文

发布时间:

儿科医生人员缺乏论文

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论文

关键词: 儿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摘 要: 健康教育通常会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医护人员采用灵活和变通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健康教育水平,并强化教育效果[1]。做好儿科健康教育,应该把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为患儿提供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积极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高超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笔者针对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现报告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医护人员方面

认识方面的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将健康教育看作卫生宣教,在疾病知识的传授上,常规性的知识宣传居多;在进行实际宣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患儿及其家长的知识水平、行为态度等,无法在根源上协助患儿及其家长培养健康行为;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没有完全转变,仅仅是作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以及患儿的照顾者。

专业素质略有欠缺:儿科护理属于综合性护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有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从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看来,目前部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落实的操作技能。

未能有效选择教育时机:①入院时的健康教育问题。患儿在入院时,护理人员便会对其或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新入院时的患儿及家长正在逐渐适应医院的环境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化,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接受效果;②出院阶段的健康教育问题。出院指导比较常见的健康教育的形式,但是即将患儿出院时,患儿及家属只有较短的时间来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健康知识,因此患儿出院时,很难全部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真正意义。

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内容浮浅,方法单一,重视灌输式教育,缺少具体指导,未能因人施教,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发挥。

受教人员方面

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儿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不仅面对患儿,还要面对陪护者。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程度有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陪护者;而学龄期儿童教育的对象则为患儿及陪护者。儿科病房的患儿,缺少成年人的.学习特点,而且由于患儿多为独生子女,陪护者较多且不断交换,使健康教育不能持续进行,容易中断。加之在患儿住院期间,陪护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患儿疾病的治疗及取得的疗效,对于有关这些疾病的预防、病因及护理措施等知识缺乏求知欲,从而使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具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陪护人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加之医生与护士之间对患者解释不一致,也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 相关对策

正确认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求医护人员强制性地教授某些知识或者是改变患者的某种行为,而是预防性保健。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有必要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工作的始终,同时,要求医护人员端正态度,不要使健康教育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2-3]。

通过有定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途径提高护士的素质。组织院内外的相关学术讲座;组织到其他医院学校参观学习;请科主任和年资高的医生讲解有关的专科知识;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鼓励自学自考;②组织健康模拟训练,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定期在科内举行各种情景对话,“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然后集体评价、讨论,护士长总结。通过情景对话,不断规范健康教育用语,提高年轻护士的实践能力;③把存在的不足反馈到护理部,由护理部专门组织护士礼仪及沟通技巧培训。

落实阶段性的健康教育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应该保持着与之同步的发展态势,让患儿及家长不会因为病情的变化而担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随着患儿的病情变化而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进行入院介绍时,除了向患者介绍责任医生、护士、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治疗计划等方面之外,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目标,目标不能够过高或过低,如果过高,则很难实现,会削弱患者信心,如果过低,则拖延康复时间。因此,在制定康复目标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综合考虑机体组织、病理规律、生理规律,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康复目标。在出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依据相关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于患儿迫切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关健康知识,建议患儿调整睡眠与饮食习惯、坚持锻炼等。

重视定期复诊与随访时的健康教育:某些患儿需要定期的复诊以及随访,此时的健康教育应该注意:患儿及其家长按时复查时要详细了解患儿的服药情况(例如,是否按时按量),向其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意义。对于患儿及其家长反映的问题或者服药期间存在的问题,应该详细进行解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3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宋莅萍,俞梅芬.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7.

[2]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l,17(3):54.

[3] 海 珠.浅谈树立全体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7):44.

【背景资料】详情点击

全国性流感爆发期间中国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都陷入瘫痪,是因为医生严重不足。有的患者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患儿家长在医院门口抱怨看病难。医生超负荷工作的背后,是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全国性现象:儿科医生荒。为了解决儿科医生荒,政府也是费劲了心思。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但其中的规定未能起到制定政策时的预想效果,某种程序上更容易加深医患矛盾,同时也容易令儿科医生感觉到没有职业尊严,不受尊重。

【标准表述】

当前我国开始实施“二胎”政策,国家顶层设计长期致力于保障全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但这场流感带来的儿科医生“荒”充分暴露了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这其中有“架天线”的制度设计问题,也存在“接地气”的全民搭建问题。

第一,医闹问题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特别是在儿科,面对儿科患者本身沟通困难的特殊性,加上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诊视,导致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儿科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第二,儿科医生的高饱和工作量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才仅为10万人左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劳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国去年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接近80亿,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医护人员数量供不应求。如果医护人员不加班加点,是很难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有些医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现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医生群体极易罹患上心脏病,发生猝死。

第三,收入不高,培养机制偏向传统,至人才吸引力弱

由于以药养医的现状尚未根治,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数据表明其收入只到普通医生的四分之三。医学毕业生出于更现实的考虑都会选择更加快捷的其他临床学科,因此不仅新增医生人数少,本身已经是儿科医生的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具体措施】

第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儿科医生培养和医院布局,合理增加儿科病床,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在医科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免费培养计划,破解“儿科医生荒”。

第二,让儿科医生感受到职业尊严,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定适合儿科特点的晋升渠道,留住人才是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收入低、风险高的问题,同时不能用降低儿科医生从业门槛的方式来解决从业者紧缺的问题。此外,社会媒体可以适当设立专门的儿科医护人员表扬奖项,以提高其社会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第三,医患双方均要端正自身心态,以关爱和耐心对待医患矛盾。院方可以通过“医院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日常培训机制,提高整个儿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做好常见药理知识的普及,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双方误解。

缺少儿科医生已成为儿童看病难的大问题。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有哪些?儿科医生人才短缺的原因一、从医学角度来看,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易患疾病且病情变化快,且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病情,因此需要全面调动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出分析判断,因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二、儿童患病风险较高,病情严重程度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正常发育和成长。现有的儿童医院和绝大多数儿科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原因是专业儿科的医生不足,专门儿童的医院太少。多家医院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日平均门诊和急诊人数达到百人以上,高峰时期每个医生接诊的儿科患者超过百人。高风险的儿科和超负荷的诊疗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是医疗事故,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了。其次,从儿科医生的劳动报酬来看,他们的待遇并不高。儿科医生、护士的收入通常远远低于其他科室,因为医院按科室经济收入定绩。其三从学科角度来看,儿科在综合医院并不受重视其学科地位也受到波及通常被戏称为小儿科其中包括儿科、儿科手术、小儿外科和儿科呼吸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随后,中国儿科医生的摇篮逐渐关闭,这使得这个行业陷入了人才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健领域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于中国,而不是来自世界各地。

缺乏的药学人员论文

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的《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医院药学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心的作用。笔者在此探讨了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 1 我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滞后,药学专业人才缺乏 美国的临床药师有本科和博士学位,是六年制的大学教育和二年临床实践培养,除了药学课程还有医学基础:解剖、生理、生化、诊断、内外妇儿等;而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虽然涉及药动学、生物药剂学等药学基础知识,但严重缺乏系统的解剖学、检验学、诊断学、治疗学等临床基础知识,缺少对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等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药师在临床中无能力系统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同时在医院药学中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专业人员较少,药师的工作得不到重视,药学服务工作岗位未量化考核,其工作量与待遇未直接挂钩,使临床药学人员难以积极投入工作,从而造成专业药学人才缺乏〔1〕。 旧观念、旧服务模式制约着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临床药学的核心是研究和参与合理用药,保证药物应用的合理、经济、安全、有效。但是由于传统的重医轻药思想的影响,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不重视,忽视了临床药师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另外,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调剂、药品供应、药品制剂和药品采购等繁杂、技术含量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忽略了药师工作的技术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临床药师的地位未确立 虽然临床药学在我国开展已有20年的历史,《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也明确提出医院应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但是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临床药师,充其量只能说药师下临床,缺乏有关临床药师的教育培养、编制、职称、待遇、工作职责等系列配套内容〔2〕,以致于药师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药学技术人员不安心,无法真正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法制管理薄弱,影响药学事业的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临床药学工作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虽然目前直接涉及临床药学服务的医疗纠纷还不是很多,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广大患者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临床药师职业风险突增[3]。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临床药学服务进行调整的法律或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药学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建议 加大对临床药师的培养力度 培养既有药学知识又有医学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抓紧对临床药师的专业培训和临床药学实践,派送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药学专业培训或相关知识(诊断学、治疗学、药物经济学等)的继续教育;同时引进本科为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为临床药理学(或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者本科为医疗专业,研究生为临床药学(或医院药学)的硕士、博士,作为医院开展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PC)的技术骨干〔4〕。 建立药师查房制度 临床药师的职责是临床药学,是促进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为此医院应建立定专业或轮转式的药师查房制度和会诊制度。每周派药师与医师共同查房,同医护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特别是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的用药讨论;同时医院应为临床药师提供有利环境,使临床药师能够走进病房,进行处方审核,查阅病历,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如所选药物的剂型及用法用量、药物理化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5]。这既能监督合理用药,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能力。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主要是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而产生的。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以滥用抗生素和临床配伍禁忌同时使用较普遍。滥用抗生素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高、大品种使用率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或非明显的适应症但使用抗生素,医生选择抗生素时盲目、凭经验,品种更换频繁。临床用药配伍禁忌主要表现在理化配伍禁忌、药理拮抗作用、无关作用联合用药、合用增加不良反应重复用药等方面〔6〕。据报道,在我国5000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5%)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属严重反应,因此致死的病人逾20万。统计资料表明,由药源性疾病致死的病人数占住院人数的11%。我国聋哑儿童中2/3病例是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7〕。临床药师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一方面通过配合医生查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院内滥用抗生素,杜绝配伍禁忌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对ADR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反馈给临床一线和本地区ADR检测中心,可能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医院应加强临床药师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中的责任,充分发挥他们在ADR监测中的作用,以降低由于ADR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提高医院临床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用药有效安全。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对于治疗量比较狭窄、毒副反应强的药物(如地高辛、氨基苷类),药物血浆浓度和疗效、毒性反应有显著相关;特殊情况用药,如婴儿、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TDM鉴测,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毒副反应。而TDM分析工作非一般医护人员所能胜任,需要有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的药学技术人员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或其他液体中药物浓度,结合药物动力学原理计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制定或调整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临床药学服务行为〔3〕 为调动广大临床药师的积极性,保护临床药师的合法权益,国家应加强药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针对临床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理清药患之间的法律关系;同时应明确规定临床药师的法律义务,并尽快推出临床药学工作规范。这不仅对目前解决医疗纠纷,改善卫生服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也将推动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开展药物利用研究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不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进行比较研究〔8〕,且已日益受到临床医学和药学等各方面专家的关注与重视。因此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其职责,用最新的药物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成本-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指标等方面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既节约费用又有良好效果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宗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促进医保制度的改革。 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建立药品信息网络 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药物情报信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医院应以临床药学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建立医院院内用药咨询系统,包括:联合用药的问题,特殊人群用药的问题,不良反应,药物的药效和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和与健康有关的产品信息指导。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药学科研、药学教育、药学情报、药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日益扩大〔9〕,临床药师应通过计算机建立药品信息站,在各大医院药学信息室形成网络,以加速药学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咨询服务质量。通过以上途径可加强药剂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医药动态提供一个快捷的途径。 总之,为提高医疗质量,为保障人民健康以及与国际管理体制模式接轨,医院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药事管理,建立临床药师制,力争把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药房药学毕业论文篇3 试谈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及展望 药房是医院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一个部门。面对众多病种,药学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向公众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这些工作都是由药师来完成,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如何做好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个药房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1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 传统的工作模式 现绝大多数医院药房仍只是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为主的工作模式,药师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常规工作,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机会甚少,小小的发药窗口和短短的发药时间也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药学服务。患者因药学知识缺乏,又长期得不到良好药学服务,以至于患者常出现误服、滥用药物等,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医院对药房药师要求不高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药房能完成药品供应和调剂等日常工作,把医师的处方调配好,不发生差错, 医院就会认为药房工作基本完成任务。尽管有的医院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但只局限于有寻求咨询的患者, 且向患者介绍的只是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一般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用药史、治疗药物的临床评价等还不够深入探讨,医院也很少有这方面要求。 社会对药师缺乏信任感 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大多数患者宁肯相信医生, 也不相信药师。如医生没有按药品 说明书 的用法用量开具处方,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予以纠正,患者常常不认可,对药师并不信任。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药师参与疾病治疗和药学服务的转型[1]。 医院对药房执业药师重视不够 在我国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药厂、药店都要求有执业药师,执业药师是药厂、药店的准入资格。而在医院工作的执业药师不能充分利用和体现,把医院执业药师资源闲置起来,医院药房的执业药师很难得到重视和重用,使得很多药师失去考执业药师的信心和勇气,也失去了提高药师业务水平的机会。 医院对药师的价值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认为药房药师工作简单,重复性强,技术含金量低,只要不发错药品、不写错用法用量就行,而且药学服务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医院的重视,谈不上建立有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更谈不上有梯队地培养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 药师的临床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的药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在校时主要学习药学理论,临床药学知识匮乏。在医院药学工作中从事单调、重复的药品调剂工作,再加上新药层出不穷,使其所学专业知识趋于老化,让他们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点勉为其难[2]。往往与临床脱钩。 药师更新药学知识不够 由于药房药师整日忙于调剂工作,与医生相比,外出学习或进修少,作为药师在医院主要每年进行简单的“三基”理论考试。药房药师既缺乏对药学专业知识更新的动力,又得不到医院应有的重视,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2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展望 药房工作的转变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药房调剂工作要由“具 体操 作经验服务型” 模式向“药学知识技术服务型”改变,医院药房药学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的模式,对患者用药追踪, 实行个体化最佳用药,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艺术作为工作的重点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做好药学服务。 重视药房药学服务 由于药房面对患者较多,药房药师是正确选用药品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服务者,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整个医院服务质量,因此需要药房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的药学服务。这就需要医院认清药房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转变以往工作模式,把药房药学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建立长效的培养药学人才机制,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为药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培养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4]。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房药学服务各项制度 要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要建立质量评定体系, 对每位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进行量化考核, 择 优选择适合做门诊 工作的药师。建立长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和落实相应的药学服务制度,如治疗药物的 临床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目的是确保药学服务更加顺利进行,重点是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确保质量,以质量 管理为 手段,其他各项制度为辅,才能有效地推动药学服务的健康 发展。 提高医院药房药师的 社会地位 只有发挥新医改的政策导向作用,重视药房药师的作用,加强对药师药学能力的广泛宣传,提高药房药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增强药师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发挥药房药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药房药学服务。药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综合素质 药学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于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药学服务的根本保证,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与 实践 应用的药学学科体系和 教育体系,扎实地培养好药学人才。药房药师既要完成药品供应、调剂等日常工作,也要加强对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用药等学习,还要经常到临床科室去查房学习,把药学和临床医学有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平时多给药师机会,外出学习或培训,以开阔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改进原有的窗口调剂模式为可供药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柜台调剂 环境,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用药史,为患者建立药历,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服务。使患者改变对药师的认识,药师的药学服务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 现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是药房药师做药房工作,以致药房药师对临床药学知识缺乏了解。只有建立长效的对药师培养制度,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才能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的药学水平。 营造良好药学的社会氛围 在我国整体 文化 素质偏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药房药师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需要对患者用药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到社区、到基层以不同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 用药知识 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如何才算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作用,又能增强社会对药学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综合上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是医院药房的发展方向,也是医院药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只有不断地改变、完善,才能使医院药房药学服务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展旺,李秀梅. 我院门诊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6):42-43. [2] 张石革,马国辉. 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 中国药房,2006,17(2):84-86. [3] 石苏英. 提高药师综合素质,做好药学服务[J]. 海峡药学,2011,23(10):246-248. [4] 张辉. 浅析药师如何加强药学服务改善医患关系[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95-397. 猜你喜欢: 1. 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论文 2.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3.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6.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的论文

1药学服务的内涵

美国Hepler教授于1990年提出了药学服务的定义,他认为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藤婧等将药学服务具体解释为药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向消费者或患者提供与药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服务,用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经济、有效。蒋皓等指出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就是药店从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向顾客提供合格的药品及以药物治疗为目的相关服务,包括与药品销售相关的安全、有效用药指导,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护,以及药品销售之外的疾病治疗指导、健康教育等。

2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现状

我国药学服务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其药学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药学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零售药店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以药品销售为中心上,经营目标依旧是实现销售利润,市场竞争的着眼点仍聚焦于价格。这导致零售药店自身药学服务意识淡薄,其相配套的药学服务硬件、软件设施及设备就明显不足。而药店传统的经营理念也直接影响药店从业人员开展药学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一般不主动为消费者提供用药指导,甚至面对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和购买处方药的消费者时也只被动接受问询。

药学服务人员数量及质量欠缺

执业药师是药店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执业药师制度无法落实,药学服务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执业药师共281797人。尽管这个数据在近两年得到突增,1家药店至少配备1名执业药师的目标看似已经得到实现。但是药店只配备1名执业药师是不够的,因为这不能保证营业期间一定有执业药师在岗,那么药学服务工作就不能得到广泛、切实的开展。另外,目前执业药师数量的相对缺乏也使得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挂证”现象仍比较严重。这种无执业药师在岗的经营行为势必会直接影响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落实。再者,执业药师的能力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合格水平,这使得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在实施中就打了折扣。零售药店的其他销售人员也是药学服务的实施者,但是他们大多仅仅受到过初级的专业技能培训,缺乏相关学历、从业资格和岗位培训,只能为顾客提供基本的商品服务,满足顾客药学服务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

药学服务配套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关于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阶段,现有的药品法律法规都没有对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保障药师权力和义务的法律保证。这导致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开展处于自主状态,具有随意性,其药学服务功能就被弱化。

3推进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措施

零售药店转变经营理念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促使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加之现在平价药房遍地开花,因此零售药店必须认识到凭借传统的促销、买赠等价格竞争手段,肯定无法长时间吸引消费者,其必须转变经营理念,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药学服务的广泛、切实开展为战略,这样才能提高药店的竞争水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建立可行的药学服务标准

服务是无形的、可变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标准来保证药学服务的有效和稳定。这个标准应明确药学服务的内容、流程及相关责任人。在药学服务内容上,首先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这个核心服务,另外也必须进行建立药历、回访等扩展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药学服务的内涵。在设计药学服务流程时,药店应从患者角度设计,体现患者的感受,满足患者的要求。药店还应明确执业药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开展药学服务的具体职责,以保证药学服务的.切实开展。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制度,提高从业人员能力

执业药师是药店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但由于目前我国执业药师制度存在缺陷,因此零售药店应主动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执业药师的能力。通过组织执业药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以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提升,并将药学服务的能力纳入到绩效考核中,以激励其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对于其他销售人员,可让执业药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还可组织技能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将药学服务的能力纳入到其绩效考核中。

健全相关法规

国家应从执业药师的考核、注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完善现有执业药师制度,并尽早出台一部明确执业药师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来体现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执业药师积极有效地开展药店药学服务。国家还应制定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可行性、强制性规范以督促其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广泛、切实地开展药学服务对其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率,获得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零售药店良好的药学服务是实现合理用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

小儿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论文

总之,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青少年。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关键是加强日常饮食和适当的户外运动,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如果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佝偻病的主要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骨骼所必需的营养素,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缺乏维生素D,人体就无法正常地吸收和利用钙,从而导致骨骼软化和变形。预防方法: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青少年。该病会导致骨骼软化和变形,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佝偻病的主要症状是骨骼软化和变形。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头骨、胸骨、肋骨、脊柱和四肢骨骼都容易受到影响。常见的症状包括:3. 头颅变形

古维~讲解 维生素D缺乏其实就是家长们通常说到的“缺钙”。在医学上我们把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也是咱们宝宝在发育过程容易出现的儿科常见病。宝宝为何会“缺钙”呢?是因为身体内维生素不足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的改变。上过妈妈课堂的家长们都知道,我在课堂上例举一些关节变形、骨骼异常图片来说明钙、磷代谢失常导致的骨骼变化。 ★维生素D缺乏是“缺钙”的根本 一个 健康 的宝宝一旦进展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宝宝的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容易并发肺炎、腹泻等较为严重的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发生于3月龄~2岁的宝宝。与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是家长需要给宝宝补充鱼肝油,鱼肝油内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食物中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列不当、宝宝生长过快、宝宝发生疾病和某些药物影响有关。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1、外源性摄入:包括食物(肝、蛋黄、鱼籽、牛奶)。药物(鱼肝油、维生素D制剂)。 2、内源性摄入:就是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使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变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 提醒家长们的是,不仅仅是遵循给宝宝服用鱼肝油,还得户外接收阳光照射同等重要。 我经常会给家长们说,鱼肝油是阳光维生素,它必须接受阳光照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药效。 在宝宝的膳食中,含有维生素D食物根本就不多,比如牛奶每毫升40国际单位,蛋黄每100克含约250国际单位,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含量更加极低。所以要想让宝宝不补充鱼肝油用食物或奶类代替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宝宝每天的需要维生素D量是400国际单位,而且消化道吸收的维生素D需要经过宝宝体内的二次羟化才具有生理活性。 ★接下来我给家长们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 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和某些精神神经症状。 后遗症期(就是在妈妈课堂提供图片如鸡胸,漏斗胸、0型腿、x性腿、驼背等)。 前三期称为活动期:宝宝早期头部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加大、出牙迟缓,颅缝加宽,颅缝边缘偏软,严重的表现为“”兵兵球“”颅。凡3个月龄后出现上述情况,考虑为佝偻病状态。 最后,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和及时干预,就会出现肋骨软化出现“”肋串珠“”,肋串珠目前很少见了。最后还可能出现我上面提到的鸡胸,漏斗胸,双下肢腿型变形等。严重的佝偻病的宝宝还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 ★所以,每个家长踏入体检室,我都会提醒补充鱼肝油的重要性。可是有些家长不太那么重视。 今天来的一位妈妈就是特别不重视,她的宝宝已经18月龄,她说宝宝很小时候吃鱼肝油爱吐,之后再不想给他吃了,出牙仅有4颗牙、而且这宝宝体格检查,身高体重都不理想,可见问题还不仅仅在出牙迟缓,已经影响到了身高体重。 ★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导致钙、磷失常,从而造成宝宝在睡觉时出汗很多(这与生理代谢旺盛出汗有区别),枕头湿透,宝宝表现睡眠轻而不安,脑袋磨来磨去的。 ★一旦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却少钙,早产宝宝和喝奶粉宝宝还可能发生婴儿手足抽搐症,发作特点:惊厥时一般不发热,每次抽搐数秒钟或半小时不等,每天发作1~20次。 所以,当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宝宝固然表现是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与此同时,如果维生素D补充过多,又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所以家长们为宝宝补充鱼肝油,每天一粒(400~500国际单位即可)。其次在妊娠期准妈妈就应该开始多接受阳光,宝宝出生后也应注意晒太阳(隔着玻璃是没用的)。母乳的宝宝坚持母乳喂养,4~6个月及时添加辅食。必要时可以补充钙剂(一定是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多服,不可乱服)。 如家长们有不明白的,或宝宝需要处理的,希望家长亲自带宝宝来去医院,先检查后处理。

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青少年。该病会导致骨骼软化和变形,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佝偻病的主要症状是骨骼软化和变形。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头骨、胸骨、肋骨、脊柱和四肢骨骼都容易受到影响。常见的症状包括:3. 头颅变形佝偻病的主要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骨骼所必需的营养素,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缺乏维生素D,人体就无法正常地吸收和利用钙,从而导致骨骼软化和变形。1. 腿部弯曲或弯曲畸形4. 胸廓畸形

维生素a缺乏病论文

食物可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必需品,其中化学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化学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小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无论是百姓还是帝王贵族,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还是丰衣足食的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的各个阶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头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维持生命和健康时,人们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食物以获得营养和能量。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仅要使自己吃得饱,而且还要让自己吃得好,要从营养角度进食,要从健康角度合理调配食品。而化学不仅能给人类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还能帮助人们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等有关知识。

关键词:营养 健康 化学

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权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何处摄入更好?有何作用?等等。这一类关乎到身体健康的问题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部分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人们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营养成分被称为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无机盐,它们被称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为人们生命和活动提供热能,又称产热营养素。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不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质,例如糖类和盐类,形成液体,还与蛋白质、糖类分子的亲水基因结合成不能自由运动的结合水。水作为一种溶剂,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帮助咀嚼,使食物变软,在消化道内顺利移动;另外,水可以将营养素转化为溶液状态,人体吸收后经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是生活物质本身化学反应所必需的物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是生物体不能缺少的物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饮水时,要多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开的水;要喝新鲜开水,不要喝放置时间过长的水;要定时饮水,不要只在口渴时才想起喝水。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组织蛋白质不断分解为氨基酸,又不断从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组织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补充,因此,每天必须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以保持体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一个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质量依年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而定。我国大众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从禽、蛋、肉类、鱼类、奶类、豆类、蔬菜中获得,谷物类食品蛋白质含量不高,但作为主食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必须保证每餐都要有一定质和量的蛋白质,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滥食。

脂肪既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人体脂肪含量随着营养状况和活动量的多少而有所变化。饥饿时,能量消耗,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人体逐渐消瘦;反之,进食过多,消耗减少,体内脂肪增加,身体逐渐肥胖。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油脂在生命运动中十分重要,是人类饮食中发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建议脂肪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5%~25%,相当于每天每人摄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调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应占总热量的1%~2%,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过高会引起肥胖、高血压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较高、活动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摄入量应适当减少。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的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能量。神经系统中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体保持温暖,人们常说“吃饱了就暖和了”就是这个道理。用糖供给能量,可节省蛋白质,从而使蛋白质主要用于组织的建造和再生。人们膳食中糖类主要来源于 植物类 :谷物、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 动物类 食品中各种乳制品和动物肝脏也是糖类的主要来源。

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为佐料,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故而人们都特别爱吃甜食。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对糖尿病人,有可能会起反效果。平时饮食中糖类摄取过多,容易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及高血压。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应合理膳食,适量摄取。

维生素与蛋白质、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体中既不能产生热量,又不参与人体细胞、组织的构成,但是它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缺少维生素,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就会发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比如说,缺乏维生素A,就会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其典型缺乏症为干眼病和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有神经炎、脚气病,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还会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维生素D时, 儿童 会患上佝偻病,成人则会患上骨质疏松症;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女性不育、流产,导致肌肉性萎缩等。维生素既是营养品又是药品,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除维生素D外),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各类食物的维生素的种类数量差异很大,而且有的维生素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储存和烹调中受到破坏,因此合理地选择食物、正确的储存、加工和烹调,对人类获得必要的维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体对各种维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人体内各种元素中,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其余各种元素都统称为无机盐。体内无机盐仅占人体体重的4%~5%,但却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无机盐的含量随人的年龄的增大而增多,胎儿每千克体重含无机盐,而成人的则为。无机盐分布在各个组织中,以骨骼和牙齿为最多。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磷、硫、氯七种,称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铁、铜、碘、锌、锰、钴、钼、硒、铬、镍、硅、氟、钒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极少,故而称为微量元素。无机盐是人体的重要的营养元素,但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靠从食物、饮用水和食盐中摄取。由于新陈代谢,机体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无机盐丢失,所以人类必须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取足量的无机盐,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如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来补充,如:动物的肝脏、肾脏、鱼子酱、瘦肉、马铃薯、麦麸、大枣等。再者,在摄取无机盐时一定要注意量,摄入量不足会引起缺乏症,摄入量过多可能会引起中毒,特别是微量元素。

有人说“健康是吃出来的”,也有人说“病从口入”,这些都可以 总结 为,我们要多加注意日常饮食习惯。特别是在现在食物品种繁杂、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市场,对于吃我们更加不能懈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东西日渐丰富,但是,会出现经常偏爱于某一种食物,而对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却碰都不碰的情况;还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却又一点都不吃的状况,不注意合理用餐、饮食均衡,从而导致健康指数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膳食体系。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类的合理膳食结构:底层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麦片、米、面等,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第二层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别应吃400~500克;倒数第三层为鱼、肉、禽、蛋类食品,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就吃奶类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最顶层为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总而言之,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依赖于化学物质的参与;而这些化学物质又与营养密不可分;营养物质又摄取于五谷杂粮.动物肉类;蔬菜水果。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人体才能健康成长,益寿延年。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渐渐开始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多样化的食品层出不穷,这也让我们对食品增添了从未有过的警惕心:是否都是健康的食品。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营养 健康

正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只有身体的健康,谈志论道才能进行。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人民,只有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才能繁荣,社会才会进步。然而,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 广告 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 面包、饼干、 蛋糕 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 报告 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的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 文化 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下一页更多精彩“化学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小论文”

维生素A是中国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为维生素A,319微克来自β-胡萝卜素的转化),仅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注:RDA——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营养素不足,就会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某一数值时,人们就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该数值称为RDA值 维生素A:有维护皮肤细胞功能的作用,可使皮肤柔软细嫩,有防皱去皱功效。维生素A主要作用是保持皮肤、骨骼、牙齿、毛发健康生长,还能促 进视力和生殖机能良好的发展。要摄取维生素A,除全乳制品、动物肝脏、肾脏、蛋、鱼肝油之外,多食用色泽鲜艳的蔬菜和深绿色疏菜,例如芹 菜、南瓜、萝卜等疏果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其中胡萝卜更是佼佼者,多吃不但令粗糙皮肤恢复正常,也能治夜盲症和降低血压。缺乏维生素A,可使上皮细胞的功能减退,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奶油、黄油、胡萝卜、白薯、绿叶蔬菜、栗子、蕃茄等。

wéi shēng sù A quē fá bìng

vitamin A deficiency [WS/T 476—2015 营养名词术语]

维生素A缺乏病(vitamin A deficiency)是指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以眼、皮肤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

维生素A缺乏病(Vitamin A deficiency)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上皮组织显现角质变性。眼部症状出现较早而显著,对暗适应能力降低,继之结膜、角膜干燥,最后角膜软化,甚至穿孔,故又有夜盲前些天(night blindness)、干眼症(xerophthalmia)及角膜软化症(keratomalacia)等之称。本病多见于营养不良及长期腹泻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多在1~4岁,6岁以上较少见,亚非发展中国家均多见此病,在我国边远地区尚非少见。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须的物质,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组,尿道及生殖系统等上皮影响最显著。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干燥,增生及解化。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当它缺乏时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生长不良,生长发育受阻。到目前为止,维生素A与上皮解化及生长发育的关系尚不清楚。此外,维生素A了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份,维生素A缺乏时,对弱光敏感度降低,暗适应障碍,重症者产生夜盲。

维生素A缺乏病的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能力降低,即夜盲。眼睛干燥,贴近角膜两旁的结膜干燥而起皱褶,角质上皮逐渐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似泡沫的白斑,称毕脱斑(Bitot’s spot),角膜软化、溃疡、穿孔,严重者引起失明。

ICD:

营养科

维生素A缺乏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发达国家中,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干燥症而致盲的病人高达1000余万。据1982年统计,每年在亚洲有50万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而死亡。我国在农村也有散在发生。根据第9届国际妇幼营养专题研讨会(1994)Max Blum《有关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在食品强化方面的新问题》一文中的提示,WHO估计有150万儿童患维生素A缺乏病,有7000万~8000万儿童患有亚临床的维生素A缺乏病,从而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夭折的危险性;每年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人数增加50万。我国在1982年全国膳食调查时检查了3万人,诊断维生素A 缺乏的指标为夜盲、结膜干燥、结膜皱襞、毛囊角化与鳞皮,凡具上述症状或体征中2种阳性者为维生素A 缺乏,结果为。可见我国人民中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有待提高。

婴儿初生时其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很少,很快被消耗尽,但初乳中含量极高,人乳和牛奶是婴儿所需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类和肝等都能供给足够的维生素A。故适当地饮食能供足够的维生素A,不至引起缺乏。但婴儿时期食品单纯,如奶量不足,又不补给辅食,容易引起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症。乳儿断奶后,若长期单用米糕、面糊、稀饭、去脂牛奶乳等食品喂养,又不加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辅食,则可造成缺乏症。

维生素A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蛋类、动物肝脏中,如果此类食品摄入较少,多半依靠由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供应。但胡萝卜素的可利用率是很低的,因此对一些较贫困的地区或素食、偏食者会造成摄入不足。小儿出生后以母乳或牛乳喂养者,以后又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蔬菜、水果、蛋类、肝类者,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 缺乏。但若长期单用米糕、面糊、稀饭、炼乳等糖类食品喂养,又不添加辅食,则可造成缺乏。

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如长期腹泻、慢性痢疾、肠结核、胰腺疾病等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肝脏是维生素A代谢和储存的主要器官,胆汁中的胆酸盐能乳化脂类,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并能加强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的活性,促进其转化为视黄醇,故患肝胆系统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慢性肝炎时,易致维生素A缺乏症。对各种病毒所致的肝炎或并发于感染疾患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应加警惕。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长期腹泻、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肝胆系统及胰腺疾病等,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和胰酶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肠道寄生虫病也可干扰小肠对维生素A的吸收。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都是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小肠的吸收与膳食中的脂肪有密切关系,如果脂肪含量低,则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维生素A约90%储藏在肝脏中,所以肝脏疾病者会减少维生素A的储存。

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迁延性肺炎、麻疹等,在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基础上,因维生素A消耗增加而出现症状。此外,长期摄入矿物油(如液体石腊等)、新霉素及氨甲喋呤等药物也能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恶性肿瘤、泌尿系统疾病可增加维生素A的排泄。蛋白质缺乏影响视黄醇转运蛋白的合成,致维生素A在血浆中尝试降低,从而发生缺乏症状。

一些消耗性疾病和急慢性感染病,如麻疹、猩红热、肺炎、肺结核等,因高热促使分解代谢增加,再则病人食欲不振及消化吸收不良可使摄入不足。此外恶性肿瘤和泌尿系统疾病,可增加维生素A的排出。

都能使β胡萝卜素转变成视黄醇的过程发生障碍,以致维生素A缺乏,而血液与皮肤都累积较大量的胡萝卜素,很像黄疸,但球结膜不显黄色。

与维生素A结合的前白蛋白及维生素A还原酶都降低,使维生素A不能利用而排出体外,也可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近年报道营养状况改变,对维生素A的利用也有影响。

维生素A以两种形式存在,即β紫香酮(βionone)及其衍生物和维生素A原,又称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与会者皆为脂溶性。前者是不饱和的一元醇类,以视黄醇(维生素A1)及3脱氢视黄醇(维生素A2)的形式在体内起作用。维生素A1存在于哺乳类动物及海产鱼类的肝、脂肪、乳汁和蛋黄内;维生素A2存在于淡水鱼的肝及食这些鱼的鸟体内,后者的生物效价仅为前者的40%。类胡萝卜素是一种烯烃类化合物,主要来自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止素15,15´加氧酶裂解,生成两个分子的视黄醇,经肠粘膜的淋巴管到运至肝脏内贮存。食物中的视黄醇在小肠粘膜与棕榈酸(palmitic acid)结合成棕榈酸视黄脂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转动,被肝脏所摄取和储存。应机体需要,水解成游离的视黄醇,与血浆中特异的转运蛋白即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及前白蛋白结合而被转运到其它组织。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均是相对稳定的化合物。耐热、酸、堿,不溶于水,在油脂内稳定,受一般烹调过程的影响较小,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可能强其稳定性。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为:

①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维持暗光下的视觉功能。人体视网膜中的杆细胞含有感光物质视紫质(rhodopsin),这是由11顺型视黄醛(11cisretinol)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是暗光下视物必需的物质。此种结合是连续反应,需要酶和能量。一个视紫质分子内只有一个视黄醛分子。视紫质经光照后,11顺型视黄醛变成全反型视黄醛(alltiansretinol),后者不能与视蛋白结合,而与它分离,这个过程称为漂白。此时在暗处不能看清物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变成11顺型视黄醛,再与视蛋白重新结合成视紫质,它是感弱光物质,其合成减少时,人体对弱光敏感度降低,暗适应力减弱,严重者产生夜盲。视紫质需不断再生更新,故需不断补充维生素A以维持对暗适应的能力。

②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持皮肤及粘膜上皮细胞的完整与健全;

③促进骨骼与牙齿的正常生长;

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屏障系统抗病能力;

⑤维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

⑥β胡萝卜素可减轻红细胞卟啉病患儿对光的敏感度,从而使症状减轻。

当维生素A缺乏时,上述生理过程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

1.维生素A维持视紫质(rhodopsin)的正常功能,保护夜间视力。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原料,它是由11顺视黄醛(11Cisretinol)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是暗光下视物的必需物质。一个视紫质分子内有一个视黄醛分子。视网膜中的杆细胞与锥状细胞是接受光的细胞,其中杆细胞对暗光敏感,而锥状细胞对有颜色的强光敏感。视紫质经光照射后,11顺视黄醛变成反型视黄醛(antiform retinol),后者不能与视蛋白结合,而与它分离,这个过程称为漂白,此时在暗处看不清物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变成11顺视黄醛,再与视蛋白重新结合成视紫质。视紫质不断合成更新,需不断补充维生素A,以维持对暗适应的能力。维生素A 缺乏,首先是视紫质的丧失,视网膜对光敏感的色素发生障碍,产生夜盲症(night blindness)乃至全盲。另外在角膜的最外层,由于维生素A 缺乏可引起角膜上皮脱落、增厚以及角质化,使原来透明的膜变成不透明。结膜、角膜干燥又称干眼病(xerophthalmia),晚期可出现角膜软化(keratomalacia)甚至穿孔。

2.维生素A能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持上皮细胞的完整与健全 维生素A缺乏对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重要影响,其中对眼睛、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器官的影响最显著。主要表现为腺体分泌减少,表皮细胞增生,皮肤干燥、角化、脱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抵抗力降低,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3.维生素A是细胞代谢和亚细胞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有促进生长发育、保持骨骼健康及听力、嗅觉正常的作用。缺乏时骨骼钙化不良,破坏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对骨骼已形成的骨质不能吸收,造成骨质增厚,向外增生,长骨两端增大,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4.维生素A对生殖和维持生命都是需要的,缺乏时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精索上皮产生精母细胞和雌性动物的胎盘上皮,以至影响胎儿形成。严重缺乏维生素A 时,发现有蛋白质合成异常和肿瘤的发病率增高。维生素A 与视黄醇类物质,能防止或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抑制肿瘤细胞的分化,能预防上皮组织的肿瘤,如皮肤癌、胃癌、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膳食中缺乏维生素A,机体对致癌物质较为敏感,容易发生肿瘤。

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病理变化为上皮细胞改变,先见萎缩,继起增生性反应,由原来的立方或柱状上皮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其表层过度角化,并易脱屑。身体各部的上皮组织并不同时变形,变形的程度也不同。一般发眼结膜和角膜的病变最为显著,其次为呼吸道、泪腺、涎腺、食道粘膜、胰管、泌尿和生殖系统的上皮细胞都能引起同样变化。皮肤过度角化时,皮脂腺、汗腺均见萎缩。经治疗后,以上病理改变逐渐消失。

若食物中维生素A缺乏或有吸收障碍,可在数星期内出现症状。小婴儿患先天性胆道梗阻、婴儿肝炎综合征,若并发肺炎则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眼干燥症,应及早注意。

早期出现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能力降低,即夜盲。眼睛干燥,贴近角膜两旁的结膜干燥而起皱褶,角质上皮逐渐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似泡沫的白斑,称毕脱斑(Bitot’s spot),角膜软化、溃疡、穿孔,严重者引起失明。

最早的症状是在暗环境下视物不清,定向困难,出现夜盲,若不仔细检查容易忽略。经数周至数月后,结膜与角膜逐渐失去光泽,稍在空气中暴露,就干燥异常。尤以贴近角膜两旁的结膜出现变化最早,干燥而起皱褶,角质上皮逐渐规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形似泡沫的白斑,称为结膜干燥斑,又称毕脱氏斑。此时泪腺上皮细胞变性,泪液分泌减少,加之泪腺管被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眼泪更少。患儿畏光,自觉眼干不适,眼部疼痛,有轧砂感,经常眨眼,或用手搓揉,易致继发感染。角膜渐变干燥、混浊、发生白翳而软化。病情进展,角膜可发生溃疡,在数日至数周内出现坏死、穿孔、虹膜外脱及角膜疤痕形成,终至失明,视网膜亦有病变,出现眼底干燥,两眼一般同时得病,有时两眼先后发病,单侧发病的仅偶见。眼部症状虽然在大多数病便出现较早,但较大儿童的眼症状常出现于其他症状之后。

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xerosis)、脱屑,在肩部和上臂、大腿的伸侧最明显。角化物充满于毛囊腔内,且突出于表皮,故抚摸时有鸡皮疙瘩或粗沙样感觉。于四肢伸侧及肩部最为显著,4岁以下的婴儿少见此症状。此外,尚有指甲出现纵嵴,指甲多纹,失去光泽,蝗折裂,毛发干脆易脱落,牙釉发育不良等。

毛囊周围出现棘状丘疹如“蟾皮”(phrynoderma)。

由于维生素A缺乏时呼吸道及泌尿道上皮增殖和角化,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和脓尿。舌味蕾因上皮角化味觉功能丧失,影响食欲,有的患儿可有呕吐。婴幼儿时期可见体格发育迟缓。严重缺乏维生素A时可见血细胞生成不良形成贫血,用足量铁治疗不能纠正贫血。有报道小婴儿可发生呛奶,加用维生素A后症状控制。

由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增殖和角化,加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眼泪、唾液中的溶菌酶含量降低,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常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眼部有明显症状的,结合喂养史,慢性消化系统或消耗性疾病史,诊断并不困难。因维生素A缺乏时常有合并症,故凡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慢性痢疾、或麻疹后长期忌嘴,患儿有畏光、眨眼者应仔细检查眼部。年长儿应注意皮肤的改变。早期及非典型的病例,眼部的变化较轻,特别在婴幼儿期容易忽略。

1.血浆维生素A含量测定 血清维生素A测定是最可靠的指标,正常小儿血清维生素A值一般为300~500μg/L,患缺乏症时则减少至200μg/L甚至100μg/L以下。

2.尿液检查 计数上皮细胞,如每立方毫米上皮细胞超过3个以上(尿路感染除外)有助于诊断。方法是取新鲜中段尿约10mg加1%龙胆紫溶液数滴,摇匀,做上皮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的正常尿至多含皮皮细胞3枚;超过3枚以上者除泌尿系炎症外,可表示维生素A缺乏。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尿沉淀,更可测知上皮细胞角质变性的程度。

3.血浆视黄醛结合蛋白(RBP)测定 它能反应维生素A 的水平。正常为40~50mg/L,儿童为。

4.用小棉拭子蘸生理盐水,自结膜面上轻轻刮下少许物质,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角质上皮细胞;

1.生理盲点的测定 生理盲点是判断维生素A 营养状况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缺乏时生理盲点扩大,经治疗该盲点缩小,同时可见视力恢复正常。

2.视网膜电流图 阈值发生改变,同时b 波变小。

3.暗适应测定 选用GoldmanWeekers 暗适应计、Feldman 暗适应计或YAZ型暗适应计均可。缺乏者暗适应能力减退,瞳孔对光反应迟缓。

维生素A缺乏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极为重要,如果病变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如角膜穿孔,则为时已晚。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肠道感染及肝、胆系统和其他疾病,使体内代谢恢复正常,以便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

调整膳食,给予富含维生素A 或胡萝卜素的食品,如乳类、肝类、蛋黄等,增加黄、绿色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青椒、菜头、豌豆苗、韭菜、西红柿、柿子、红心甘薯等。

①服鱼肝油或其他浓缩维生素A制剂。一般先给浓缩鱼肝油每日3次,每日量约含维生素A 25000IU在眼部症状明显好转后,酌情逐渐减量。经以上治疗后,夜盲大都在数小时之内好转,而眼干燥则需要治疗2~3日以上才开始见效。皮肤角质丘疹则收效更慢,须轻1~2月的疗程始恢复常态。

②如遇到严重或发展很快的眼部症状,或同时患有腹泻或肝脏疾病,可先用维生素AD注射液~1ml(每内含维生素A 25000IU,维生素D 2500IU),每日深部肌注1次,一般注射2~3次后症状可明显好转,以后根据情况改口服浓缩制剂。对重症或消化紊乱的病人,如恐油剂不易吸收,可给予较大量的维生素A水溶剂抢救,无论口服或注射,收效均较油剂迅速。

口服鱼肝油或浓缩维生素A制剂,万~万U/d(1U 相当于维生素μg),分2~3次。夜盲症一般2~3天好转,干眼症3~5天见效,毕脱斑1~2周消失。眼部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皮肤毛囊角化需1~2个月才恢复。如眼部症状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或同时患肝脏疾病、肠道疾病者,可先用维生素AD注射液~(每支 中含维生素A 万U,维生素D 2500U),深部肌内注射,1次/d。3~5天病情好转,改为口服预防量。也可用维生素A的水溶性乳剂口服或肌内注射,作用更迅速,剂量不变。

应常用硼酸溶液洗涤,或用抗生素眼药(如金霉素或红霉素眼膏等)以控制感染。此外,滴1%阿托品扩瞳,防止虹膜脱出及粘连。护理眼部时要小心,滴药时将拇指置于眼眶上缘,轻轻上提眼睑,切不可压近眼球,以防造成角膜穿孔。若溃疡已深,虽给大量维生素A也难免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因此,局部治疗应尽早施行。

用硼酸溶液清洗眼部,1天数次,然后用红霉素或盐酸金霉素眼膏(金霉素眼膏)涂眼,以预防感染,并保护角膜及结膜。如有角膜软化或溃疡者,可用消毒的鱼肝油及抗生素眼药水交替点滴,3次/d,并用1%阿托品扩瞳,防止虹膜脱出及粘连。在护理眼部时,切忌重压眼球,以防造成角膜穿孔和虹膜及晶体脱出。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长期或一次性摄入过量维生素A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维生素A中毒症(vitamin A toxicity)。

1.急性中毒 如果一次注射维生素A 30万U或一次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可于数天内产生急性中毒。儿童多因服用高度浓缩制剂而造成过量中毒,成人除了服用维生素A过量外,也可因食用鲨鱼肝、熊肝、狗肝后发生中毒。急性中毒症状多发生于摄入中毒剂量后的4~8h内,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或复视、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等,婴儿表现为食欲减退、烦躁或嗜睡,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呕吐、前囟膨出、头围增大、骨缝裂开、视盘水肿等。

2.慢性中毒 一般因不遵照医嘱或错误指导而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 而致。每天数万单位,可于数月后产生中毒。早期有烦躁、食欲减退,以后出现典型的转移性骨痛,多见于四肢及颅骨,伴软组织肿胀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此外有皮肤瘙痒、皮疹、脱屑、毛发干枯脱落、肝脾肿大、肌痛等。血浆中维生素A 高达1000~6000μg/L 以上,血清堿性磷酸酶(AKP)增高。维生素A 中毒时的部分临床表现,如皮肤、骨骼改变与维生素A 缺乏症相似,故病史和血浆中的维生素A 水平极为重要,可助鉴别。维生素A 中毒症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症状可在1~2 周内消失,但血浆维生素A 维持较高水平可达数月之久。

无论临床症状严重与否,甚或是无明显症状的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 缺乏,都应该尽早进行维生素A 的补充治疗,因为多数病理改变经治疗后都可能逆转而恢复。

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对维持正常视觉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在1994年第9届国际妇幼营养专题研讨会上曾报道,我国成人摄入维生素A不足,但从胡萝卜素中尚能得到较多的视黄醇,因此成人维生素A的营养水平中等,而孕妇中约1/3尚有维生素A不足,儿童因摄自蔬菜中的胡萝卜素较少故显得不足,尤其是在北方农村儿童中维生素A 缺乏者接近39%,3岁以下的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不良者较多。对维生素A缺乏,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保证膳食中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A最好的来源是动物性食品,如黄油、蛋黄、肝类和动物内脏,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辣椒、红薯、菠菜、苋菜、空心菜、菜头和豌豆苗等,水果有柿子、橘子、桃子、香蕉等。棕榈油中胡萝卜素含量很丰富,可用来烹调食物。1988年10月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我国推荐的每天膳食营养供给量标准(re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视黄醇当量供给量因年龄和生理状态而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机体对维生素A 的需要增加,应予及时补充,但必须注意维生素A的正常供给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范围是很窄的,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安全。对婴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A的辅食。早产儿应适当提早添加维生素A。预防维生素A缺乏病不仅能防止眼部疾病,并且可以使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论文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初期:特别好发于3个月以内婴儿,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全身肌张力低,肌肉、关节松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较晚。腹壁肌力差,腹部膨隆如蛙腹。 血液生化改变明显,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减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增加,X线检查显示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骨质疏松,可有骨干弯曲或可见骨折。 恢复期: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措施 增加阳光照射 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夏季于阴凉处,尽量暴露皮肤;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冬季室内活动应开窗。 提倡母乳喂养 指导按时添加辅食,帮助家长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婴儿食品。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观察维生素D过量中毒表现,如有应立即停服。 预防脊柱、长骨畸形和骨折 不宜让患儿坐、站、走时间过长,护理动作要轻柔。 预防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衣物清洁,应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佝偻病 鼓励孕妇多户外活动晒太阳,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饮食。宣传母乳喂养,鼓励小儿多到户外活动。佝偻病患儿经治疗后,仍应多户外活动及口服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

在小孩佝偻病全称一般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所以缺乏维生素D是因,钙质流失是果,外在表现就是多汗、夜惊、易激惹,枕秃,方颅、肋骨串珠、漏斗胸等。

钙是维持正常骨骼生长的微量元素,缺钙骨骼不能正常生长当然会患佝偻病了。

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及骨骼发育畸形,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属于儿科疾病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佝偻病是我国3岁以下小儿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之一,有资料表明其发病率约为20%-30%,部分地区可高达60%以上,所以积极防治本病不可等闲视之。 谈起佝偻病,人们常说:“这孩子缺钙”。而实际上是缺乏维生素D.因误以为“缺钙”,就只给孩子吃钙片,吃了许久也不见好转。钙的吸收靠维生素D的协助,维生素D促使肠道中的钙吸收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储存到骨端去。如只吃钙片,少了维生素D,大部分钙就随大便排出。 表现 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喜哭闹、烦躁、晚上睡眠不安,易惊醒,常有"夜啼",出汗多尤其在刚入睡时,常常汗湿枕头。因多诉小孩经常摇头、擦枕,造成枕部一圈头发脱落,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此时如家长注意,发现孩子以上异常现象应及时就医。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病情就可控制,不产生骨骼畸形。如未进行治疗,病情进一步进展则可产生骨骼改变。 活动期又称极期,此期除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其特点是哪里骨头生长发育快,哪里症状就明显。如1岁内小儿头部发育快,颅骨改变就最明显,6个月前可有颅骨软化,检查时双手分开,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前额,拇指放在枕后用力按压,颅骨就会随压力凹陷,放手后又弹回,似按乒乓球样。不过这种试验家长不要轻易做,应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检查。6个月以后至1岁,因软骨组织骨化不良,在额骨、顶骨堆积,就会出现"方颅"、"鞍状头".一岁左右小儿胸骨发育快,在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也因软骨组织堆积形成圆形隆起,医学上称串珠肋。由于膈肌牵拉在胸腹交界处肋骨可以凹进去,医学上称"肋隔沟".有"肋隔沟"的小孩常有肋外翻,由于受力和体位关系,有的小孩常可出现鸡胸、漏斗胸。1-2岁小孩开始学步和走路,此时患佝偻病由于重力影响,则表现下肢畸形。若小腿骨内翻就形成"O"形骨,若小腿骨外翻就形成"X"型腿。 治疗 家长应在小儿有早期症状时进行治疗,避免发生骨骼改变。佝偻病治疗是较为复杂的,医生必须根据小孩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而维生素D和钙剂又有不同品种,如普通维生素AD、25-(OH)D和l,25-(OH)2D.剂型可分为口服制剂、注射剂。所以必须到医院找医生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对佝偻病的预防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和D.医生要求孕妇在妊娠的最后3个月每日服用鱼肝油,就是为了使未来的婴儿不患佝偻病。新生儿也应适量服用鱼肝油和钙片。可见对佝偻病的预防是应从早期做起的。对佝偻病的预防,从新生儿期就应服用预防量,(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坚持到2-3岁。钙片每天克。夏天冬天要多晒太阳。

  • 索引序列
  • 儿科医生人员缺乏论文
  • 缺乏的药学人员论文
  • 小儿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论文
  • 维生素a缺乏病论文
  •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