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疾病可能是因为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的地区,鼻炎受到了影响,也有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过多的腌制食物,在早期可能会患有头痛鼻塞,流鼻涕等现状,同时也会有中耳炎等症状,如果在有这些症状以后应该及时就医,不要耽误病情。
不传染。但是有家族遗传趋势。病因不明确,但和下列因素有EB病毒,油烟、粉尘、毒物、家族史。可以定期复查EB病毒。
鼻咽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也并不是鼻咽癌家族的所有人都会发生鼻咽癌,只是他们发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群高;第二个因素是EB病毒感染,有EB病毒感染的患者患鼻咽癌的概率要比没有罹患EB病毒感染的患者高一些;第三种是环境因素,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里面进行金属微量元素测定,发现他们镍含量比较高,所以镍含量增高也可能是鼻咽癌的易发的因素和原因之一。
鼻咽癌病因:(1.)从鼻咽癌活检组织培养中可建立带EB病毒的长期传代类淋巴母细胞株。目前国内外已从鼻咽癌组织培养中建立了带EB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十多株,这些细胞株带EB病毒抗原,少数还可用电镜找到EB病毒颗粒。从鼻咽癌活检组织分离类淋巴细胞株的阳性率相当高,而且肿瘤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多为T细胞。这一结果提示鼻咽癌细胞与这些EB病毒的细胞株的建立有密切关系。(2.)在鼻咽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的癌细胞中,发现EB病毒DNA,并携带EBNA抗原,还可被激活,使之产生不成熟的或成熟的病毒颗粒。来自高发区和低发区的未分化或低分化癌组织,EB病毒ANA的检查结果几乎是100%阳性,而头颈部其他肿瘤都呈阴性,这也说明鼻咽癌与EB病毒密切相关。(3)含有能激活EB病毒成分的植物。据日本研究报道,外环境中的大戟科和瑞香料植物中含有能激活EB病毒的成分,能与EB病毒联合作用而诱发鼻咽癌。研究指出,经常食用巴豆或含巴豆成分的中草药或凉茶,可能与鼻咽癌发病有关。
鼻咽癌到底是怎么来的?与这5个原因有关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下面是我整理了基因检测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病毒基因的检测
【关键词】 病毒基因 检测
一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测定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 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 参考值】
阴性 (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BV有活性复制能力及具传染性的确切标志。
2.可定量检测HBV-DNA含量,为临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提供信息。
的出现先于其他血清学指标(如HBsAg),可早期诊断HBV感染。
4.正常人HBV-DNA为阴性。当HBV-DNA为101~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较弱;而当 HBV-DNA>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
含量测定可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二 其他病毒DNA测定
(一)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小的双链DNA病毒,根据核酸相关性分型已发现70余型。该病毒可以感染人的皮肤和黏摸上皮细胞,诱发细胞增生,产生乳头瘤样病变。
【参考值】
阴性 (多重核酸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难以用传统的病毒培养及血清学技术检测,目前主要采用分子生物技术检测HPV-DNA,灵敏度高。
2.可对尿道、阴道、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及分型,判断体内HPV感染状况。
6和11型与尖锐湿疣、喉头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发生有关;HPV 16、18、31、32型等与宫颈癌发生相关。因此,可用于对HPV高危亚型的诊断,对尖锐湿疣、宫颈癌等疾病的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用无菌拭子取尿道、阴道、宫颈分泌物于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2.标本采集应严格按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并及时送检。
(二)人类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检查
HCMV是疱疹病毒科成员,人类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或潜伏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缺陷或抑制情况下,可发生成人HCMV感染,常呈弥漫性病变,严重者甚至死亡。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临床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2.用于临床免疫抑制 治疗过程中体内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与疗效监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HCMV感染的诊断与疗效监测。
技术检测HCMV的敏感性高,且HCMV-DNA的出现早于临床症状或血清学标记物的出现,可早期诊断 HCMV感染。
4.妊娠早期感染HCMV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产前检测HCMV-DNA有利于优生优育。
5.连续监测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变化可了解病毒的复制状况,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药物疗效提供直接的病原学依据。
【注意事项】
采用EDTA抗凝全血或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
(三)单纯疱疹病毒DNA(simplex herpes virus, HSV-DNA)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分为I型和II型。近年来,HSV是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检测人血清样本或体液样本中的单纯疱疹病毒并可同时分型,辅助诊断HSV感染性疾病。
I型感染主要引起口唇疱疹、疱疹性结膜炎、脑炎和皮肤性疱疹,HSV I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HSV-DNA检测可辅助诊断上述疾病,并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血清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ml于无菌肝功管中。
2.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女性取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男性取精液或前列腺液,将取样后的棉拭子放入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3.脑脊液抽取脑脊液于无菌玻璃瓶中。
(四)EB病毒DNA(EB virus,EBV-DNA)
EBV属于丫疱疹病毒科,主要经涎液传播,PCR技术可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的EBV-DNA,满足临床诊断、 治疗需要。
【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可快速检测血液、脑脊液、组织、尿液中的EB病毒,为EB病毒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病毒临床上与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
【注意事项】
1.检测标本可采用EDTA抗凝全血、脑脊液、咽拭子、尿液、病变组织等。
2.标本采集时严格按无菌操作,并及时送检。
三 RNA病毒测定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链正股RNA病毒,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多因输血或血制品而引起,在输血者中还存在无症状的HCV携带者。
【参考值】
阴性(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1.有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转阴提示HCV复制受抑,预后较好。
4.连续观察HCV-RNA,结合抗-HCV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丙肝的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3ml于无菌肝功管或EDTA抗凝管中送检。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杨振,祁自柏,李河民.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的 发展趋势. 《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1期.
[2]徐丽.利用基因工程进行PHB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烟草转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基因检测技术论文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病毒感染常发生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颗粒可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中,引起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及微血管等结构的破坏。病毒亦可经圆窗侵入内耳,引起迷路炎等病损,引起耳聋。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下面是我整理了基因检测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病毒基因的检测
【关键词】 病毒基因 检测
一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测定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 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 参考值】
阴性 (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BV有活性复制能力及具传染性的确切标志。
2.可定量检测HBV-DNA含量,为临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提供信息。
的出现先于其他血清学指标(如HBsAg),可早期诊断HBV感染。
4.正常人HBV-DNA为阴性。当HBV-DNA为101~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较弱;而当 HBV-DNA>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
含量测定可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二 其他病毒DNA测定
(一)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小的双链DNA病毒,根据核酸相关性分型已发现70余型。该病毒可以感染人的皮肤和黏摸上皮细胞,诱发细胞增生,产生乳头瘤样病变。
【参考值】
阴性 (多重核酸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难以用传统的病毒培养及血清学技术检测,目前主要采用分子生物技术检测HPV-DNA,灵敏度高。
2.可对尿道、阴道、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及分型,判断体内HPV感染状况。
6和11型与尖锐湿疣、喉头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发生有关;HPV 16、18、31、32型等与宫颈癌发生相关。因此,可用于对HPV高危亚型的诊断,对尖锐湿疣、宫颈癌等疾病的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用无菌拭子取尿道、阴道、宫颈分泌物于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2.标本采集应严格按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并及时送检。
(二)人类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检查
HCMV是疱疹病毒科成员,人类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或潜伏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缺陷或抑制情况下,可发生成人HCMV感染,常呈弥漫性病变,严重者甚至死亡。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临床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2.用于临床免疫抑制 治疗过程中体内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与疗效监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HCMV感染的诊断与疗效监测。
技术检测HCMV的敏感性高,且HCMV-DNA的出现早于临床症状或血清学标记物的出现,可早期诊断 HCMV感染。
4.妊娠早期感染HCMV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产前检测HCMV-DNA有利于优生优育。
5.连续监测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变化可了解病毒的复制状况,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药物疗效提供直接的病原学依据。
【注意事项】
采用EDTA抗凝全血或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
(三)单纯疱疹病毒DNA(simplex herpes virus, HSV-DNA)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分为I型和II型。近年来,HSV是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检测人血清样本或体液样本中的单纯疱疹病毒并可同时分型,辅助诊断HSV感染性疾病。
I型感染主要引起口唇疱疹、疱疹性结膜炎、脑炎和皮肤性疱疹,HSV I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HSV-DNA检测可辅助诊断上述疾病,并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血清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ml于无菌肝功管中。
2.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女性取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男性取精液或前列腺液,将取样后的棉拭子放入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3.脑脊液抽取脑脊液于无菌玻璃瓶中。
(四)EB病毒DNA(EB virus,EBV-DNA)
EBV属于丫疱疹病毒科,主要经涎液传播,PCR技术可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的EBV-DNA,满足临床诊断、 治疗需要。
【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可快速检测血液、脑脊液、组织、尿液中的EB病毒,为EB病毒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病毒临床上与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
【注意事项】
1.检测标本可采用EDTA抗凝全血、脑脊液、咽拭子、尿液、病变组织等。
2.标本采集时严格按无菌操作,并及时送检。
三 RNA病毒测定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链正股RNA病毒,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多因输血或血制品而引起,在输血者中还存在无症状的HCV携带者。
【参考值】
阴性(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1.有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转阴提示HCV复制受抑,预后较好。
4.连续观察HCV-RNA,结合抗-HCV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丙肝的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3ml于无菌肝功管或EDTA抗凝管中送检。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杨振,祁自柏,李河民.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的 发展趋势. 《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1期.
[2]徐丽.利用基因工程进行PHB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烟草转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基因检测技术论文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Dennis Lo)教授团队,基于液态活检技术,通过检测Epstein-Barr病毒的DNA,在鼻咽癌筛查中进行尝试,结果可提高该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生存率。表明此方法至少对于这种在当地普遍存在的癌症是有效的。该项研究于8月10日在线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总共有20174名40~62岁的受试者接受了EBV DNA筛查,1112人()在血浆样本中检测到EBV DNA。
309人(占所有受试人群的,最初检测为阳性人群的)重复检测的结果持续为阳性。在这309名受试者中,有300人进一步接受内镜检查,275人接受了内镜检查和MRI检查;其中34人(11%)诊断为鼻咽癌。在筛查出的鼻咽癌患者中,I期或II期鼻咽癌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历史对照组(71% vs. 20%,P < ),大约半数(n=16 [47%])为I期,显著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的5%~7%。筛查后诊断为鼻咽癌的患者,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历史对照组(97% vs. 70%;P<)。
9名受试者拒绝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其中1人在入组32个月后发生鼻咽癌晚期。在筛查后1年内,仅1名血浆样本EBV DNA检测阴性的受试者出现鼻咽癌。血浆中EBV DN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
图:鼻咽癌阶段的分布和生存率的变化
研究结论:血浆样本EBV DNA分析有助于早期无症状鼻咽癌的筛查。EBV DNA筛查使鼻咽癌更早被发现,患者结局明显优于历史对照组。
(本研究由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
. Allen Chan, et al. 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 377:513-522.
BACKGROUND:Circulating cell-free Epstein-Barr virus (EBV) DNA is a biomarker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BV DNA in plasma samples would be useful to screen for earl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asymptomatic analyzed EBV DNA in plasma specimens to screen participants who did not have symptom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rticipants with initially positive results were retested approximately 4 weeks later, and those with persistently positive EBV DNA in plasma underwent nasal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RESULTS:A total of 20,174 participants underwent screening. EBV DNA was detectable in plasma samples obtained from 1112 participants (), and 309 ( of all participants and of those who initially tested positive) had persistently positive results on the repeated sample. Among these 309 participants, 300 underwent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275 underwent both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MRI; of these participants, 34 ha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at was identified by screening had stage I or II disease than in a historical cohort (71% vs. 20%, P< by the chi-square test) and had superior 3-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97% vs. 70%; hazard ratio, ; 95% confidence interval, to ). Nine participants declined to undergo further testing, and 1 of them presented with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32 months after enrollm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developed in only 1 participant with negative EBV DNA in plasma samples within 1 year after testing.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EBV DNA in plasma samples in screening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ere and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Analysis of EBV DNA in plasma samples was useful in screening for early asymptom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as detected significantly earlier and outcomes were better in participants who were identified by screening than in those in a historical cohort. (Funded by the Kadoorie Charitable Foundation and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number, NCT02063399 .).
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这些年来,姚开泰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影响的肿瘤学专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长Sawyer博士直言不讳地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找到地一位可以信赖地合作伙伴。”1990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EB病毒感染者的鼻咽癌细胞株,并对细胞株的EB病毒基因进行了研究,提出鼻咽癌的EB病毒可能有其特殊类型,为研究鼻咽癌何EB病毒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文章列表:1、cDNA阵列和微阵列在鼻咽癌发生机制中的应用.pdf2、中西医结合发展与现代科技交叉(续)——从基因组和肿瘤研究的进展瞻望中西医结合.pdf3、克隆羊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pdf4、瘤基因和抑瘤基因的表达和破坏在哺乳动物发育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pdf5、瘤基因和抑瘤基因表达和破坏在哺乳类发育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pdf6、瘤基因研究的某些进展.pdf7、细胞周期调节分子机制与肿瘤发病.pdf8、鼻咽癌产病因学研究的现状与瞻望.pdf9、鼻咽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湖南医科大学80周年校庆).pdf10、、、Effects 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aminoacidsintheculturemediumonpreimplantationmouseembryodevelopmentinvitro13、Expression,lossofheterozygosity,、、、Isolationanddetectionoflabel-retainingcellsinanasopharyngealcarcinomacellline17、Lentivirus-mediated
鼻咽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也并不是鼻咽癌家族的所有人都会发生鼻咽癌,只是他们发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群高;第二个因素是EB病毒感染,有EB病毒感染的患者患鼻咽癌的概率要比没有罹患EB病毒感染的患者高一些;第三种是环境因素,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里面进行金属微量元素测定,发现他们镍含量比较高,所以镍含量增高也可能是鼻咽癌的易发的因素和原因之一。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 二、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三)鼻咽癌 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 lgA 抗体。(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三、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四、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 五、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引发鼻炎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 我国90%以上的人在年幼时都已感染过EB病毒,EB病毒的感染是十分普遍的。而鼻咽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因此不能认为EB病毒的感染就是鼻咽癌的病因。但是在大量研究中又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十分密切。 对鼻咽癌病人的血清用免疫酶法检测抗EB病毒壳抗原的免疫球蛋白A(VCA/IgA),发现其抗体阳性率为,而其他肿瘤,包括头颈部癌,其抗体阳性率仅为,正常人的抗体阳性率是。同时,VCA/IgA的抗体滴度可随病情的康复而逐渐下降。反之,当病情复发或恶化时则抗体滴度又明显升高。此外,不论高发区或低发区内的鼻咽癌病人,其EB病毒核抗原(EBNA)100%为阳性,而其他头颈部癌全部阴性。可见鼻咽癌确实与感染EB病毒有相关性。 在体外,用含有EB病毒的细胞株感染鼻咽上皮细胞后,受感染的上皮生长加快,核分裂相亦多见。在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不只是处于潜伏状态,而且有病毒的复制。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检测,证实鼻咽癌细胞内存在有EB病毒的的片断(DNA和BamHIW片段),而在正常鼻咽部组织中则不存在这一片段。 鼻咽癌和病毒感染有关系,当然也不是说感染了EB病毒就一定会患鼻咽癌,癌症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且肯定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预防癌症的发生比治疗癌症更重要。要想做好自我保护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级预防,希望人们在平时都能够重视起来。
鼻咽癌到底是怎么来的?与这5个原因有关
①EB病毒感染研究表明,EBV 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部分角化鳞状细胞癌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细胞癌都有EBV 的存在。全世界大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均感染过EBV,但只有少部分人成年后有鼻咽癌的发生。EBV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机体免疫系统对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是研究的重点。机体免疫系统对EBV 感染的控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来实现,近几年研究表明,EBV不仅能感染B淋巴细胞,还能感染T和/或NK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I 。②环境与饮食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的含量较低发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的含量亦较低发区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1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也有报道说,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额度及烹调方法也有关。③遗传因素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如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保持着较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这提示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病毒感染常发生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颗粒可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中,引起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及微血管等结构的破坏。病毒亦可经圆窗侵入内耳,引起迷路炎等病损,引起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