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匱妇人病论文

金匱妇人病论文

发布时间:

金匱妇人病论文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吴茂林)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温经汤 是一个非常好的妇科调经要方。但是许多医生都知道,这个方子的出处:一个出自《金匮要略》我们简称金匮温经汤、一个出自《妇人良方》我们简称为妇人温经汤。那么这个不同出处的方子我们该如何运用呢,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说说 金匮温经汤。金匮温经汤 别名:调经散,大温经汤,小温经汤方源:这个方子源于《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 吴茱萸 、 当归、 芍药 、 川芎 、 人参 、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甘草、 半夏、 麦冬 去心。 方中, 吴茱萸、生姜、桂枝 温经散寒暖血,兼通血脉; 当归、川芎 养血活血调经; 阿胶、麦冬和当归 养血益阴,以生新血; 丹皮 化瘀行血,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人参、甘草 补益中气。 半夏 温中和胃降逆; 本方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扶正祛邪。 功用是: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要用于: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现代常用于运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证。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为证治要点。也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候者。

我们再说说妇人温经汤, 《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出于《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第十二》

妇人温经汤有 : 当归、 川芎、 肉桂 、莪术、 醋炒 、牡丹皮、 人参 、牛膝 、甘草组成。 其功用为: 温经补虚,化瘀止痛。 主治: 血海虚寒,月经不调,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月经过多,有血块。 方中 桂心 温经散寒,通脉调经; 人参 甘温补气,助桂心通阳散寒; 当归、川芎 活血养血调经; 莪术、丹皮、牛膝 活血祛瘀,助当归、川芎通行血滞;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全方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由此可见以上二个“温经汤”均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功效。 其中《金匮要略》“温经汤”扶正祛邪、养血生血之力较强,兼有益气健胃、滋阴润燥的作用;《妇人良方大全》“温经汤”行滞祛淤(瘀)之力较强。 二者均为治疗月经不调、证属冲任虚寒、淤(瘀)血阻滞的常用方剂。 出现阴血不足、内热症状者,宜用《金匮要略》温经汤, 淤(瘀)血阻滞较重者,以《良方大全》温经汤较好。

运用“温经汤”时,须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万不可以病名、药名为据,贸然对号入座,以免酿成大错。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具体临床症状的轻重,在原方的基础上酌情加减,或调整药物的用量。 一般情况下,《金匮要略》“温经汤”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证。 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为证治要点。 常用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候者。 《妇人良方大全》“温经汤”主要用于寒凝血瘀的血海虚寒,月经不调,闭经,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得热痛减,其脉沉紧者。 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月经稀发、量少、闭经、痛经等。 整体来说金匮温经汤偏于补虚,而妇人温经汤偏于泄实。

金匮妇人病论文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吴茂林)

jīn kuì yào luè

Synopsis of Pre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ingui Yaol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1] ,东汉张仲景撰[1] 。《金匮要略方论》是讨论内伤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方论》([汉] 张仲景)在线阅读:

《金匮要略浅注》([汉] 陈修园)在线阅读:

《金匮要略心典》([清] 尤怡)在线阅读:

《高注金匮要略》([清] 高学山)在线阅读: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线阅读: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 周扬俊)在线阅读: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在线阅读:

《金匮方歌括》([清] 陈念祖)在线阅读: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清] 元简)在线阅读:

《金匮翼》([清] 尤怡)在线阅读:

虚,结气,积冷。金匮是指《金匮要略》,金匮认为妇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虚,结气,积冷。《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

金匮妇人杂病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脾大,血红蛋白,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白术10g,干姜,甘草。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中枢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金匮要略妇人病论文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小青龙汤、泻心汤、温经汤、土瓜根散、旋复花汤、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肾气丸、蛇床子散、狼牙汤、膏发煎、小儿疳虫蚀齿方。 ...... 甘麦大枣汤,成药为 脑乐静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甘草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 《类聚方广义》: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傈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汤一笑:关于甘麦大枣汤中的“小麦” 百度贴吧 名师与名方:汉代1升=300-350克。 临床上我常使用60-100克,甘草大枣半量。 原文是用6升水,如果小麦只140克,6升水就太多了。 如果是300克,水量刚刚好。 医案: 玄真子:姓名,性别,年龄;毛永良之女,两个月 2 住址,回访电话;[陕]洛南县王岭乡东岭村 3 症状与体征;夜啼不止,昼则安睡二十余日 4 辅助检查;无 5 诊断或临时诊断;夜啼症 6 汉方或唐方;甘麦大枣汤 7 效果之评价;电话回访,一付啼减,再付愈 r109: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疑似抑郁症”有十多例了,效果迅捷而明确。       最近一例。徐女,27岁。因怀孕后周身难受,六神不安,后发展至频繁呕吐,满腹游走性疼痛,坐卧不宁且沉默寡言,无法耐受。于苏南上海多处求医无果,无奈之下于孕7月时引产终止妊娠。       看她的各处病历,唯一明确的是胆囊结石厘米,中西医专家都建议切除胆囊后再怀孕生产,故休养3月后来诊。微创切除胆囊后第二天,又出现前述症状,家属惊慌异常。观察病人,不能饮食,进食即吐,不愿下床不愿平卧,只是埋头叹息,时时欠伸,坐在床上双手不停摩挲双下肢,单调地重复动作,问其所苦,不能说清。予甘麦大枣汤(方:甘草6、浮小麦30、大枣10枚。药房无淮小麦,甘草不肯超量),一剂即明显改善,能少量进食,并与家人交流,三剂后完全恢复正常。家属都感到很神奇,也对日后怀孕生产重燃了希望和信心。       关于此方解读,个人认为《经方100首》009阐述十分到位,精确而生动详尽,足以指导临床。 紫云小鱼:我刚满月的小儿夜寐不深易醒爱哭,睡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白天也是一样,几个大人都被他弄得疲惫不堪。虽然前几天就有所发觉,喂食了小儿七星茶,但结果却越来越重。 小儿老爱打哈欠,想睡却无法深寐,这个跟仲景伤寒论中的藏躁证非常相像。对比以前看过娄医师的《我的中医人生》中治疗小儿夜晚爱哭的经验,灯芯草和黄金煮水治疗热症,而甘麦大枣汤治疗寒热不明显的症状。甘麦大枣汤就是仲景治疗脏躁的经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全是食物,远比七星茶的复杂成分来的安全。我儿寒热不明显啊,正合用此方,甘草10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个,母子一起喝。小儿其实也没喝多少一天80毫升左右,效果却非同凡响,马上就安静下来,可以深寐,带起来轻松多了。 经方就是经方,覆杯则愈。为了巩固,后来又去买了1剂,3块多钱。结果连带我也受惠,真是全家都可喝,喝来也安睡到天亮。真不明白,天下有如此好的经方,世人却不用,非要弄出个什么无效的七星茶?! 不要担心小孩不喝此要,虽然没有葡萄糖甜,但也不苦。倪师说,只要孩子有需要,对证的话,多苦的药他都会喝,果然如此! 其实仲景伤寒论中脏躁立此方是对更年期的妇人无故悲伤,善哈欠,喜哭等症状的,看来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 中西医生:案例一:张姓女患,24岁,业务员,住兰州市(籍贯甘肃庆阳)。2013年5月28日初诊于笔者坐堂药店。诉:左下眼睑发作性跳动一年余,生气、哭泣时多发,跑业务累后也易发作;经常头痛头晕、脖子时痛、月经偏少、情绪很易波动(患者原话:“看电视剧很易悲伤流泪、比常人反应过度”)。起病前曾晕倒过二次。近一年经常服用兰州西关某药店坐堂医所开的虫类中药,每次抓药6、7付,数百元,机器煎药。“服药有效,但不服又无效了”。刻诊可见左下眼睑频频抽动,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缓,体型偏瘦小,面色一般。处予甘麦大枣汤加钩藤: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钩藤12 三剂。患者平时繁忙,大约一月后复诊,言服药有效(患者原话:“效果与虫类药差不多”)、舒服,要求继服原方。 案例二:张姓女患,53岁,退休西医内科医生,住兰州市西关什字。本患者从医二十年,作为笔者同学,近一年时常找己调理身体。2013年7月27日药店接诊。诉:近日咳甚,主要是夜间阵发性剧烈干咳,影响睡眠,感觉咳嗽出自胸部深处;时常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干,胸闷憋气、“痰堵感”、“热感”,手心发热。长年累月情绪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家族有精神疾病史。以前针对胃脘不适、嗳气、不思饮食、消瘦等用过疏肝和胃丸、大黄蛰虫丸、半夏厚朴汤之类,有一定效果。体型瘦高,面色暗褐,双目少神,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尚润,脉略带虚象(具体记不清了)。处予甘麦大枣汤加白芍: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白芍18 三剂。大约一周后复诊,言服药舒服、有效、药物口感也好,此时咳嗽已不作为主诉了。 按语: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矢数道明对本方描述:【镇静神经、缓解痉挛。主用于癔病、神经症、小儿夜啼、不眠症、癫痫、躁郁症、笑不止、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腹直肌痉挛、脑神经急迫】。津村汉方手册描述:【体力比较低下,精神兴奋明显,不安,不眠,痉挛等。腹直肌挛急。病种:夜泣、痉挛】。邓铁涛:【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虚象、病症特殊又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如失眠、 眩晕、妊娠头痛、关节痛(全身蚁走感)、自汗等。另应用于经行情志异常、顽固性神经衰弱、更年期】。胡希恕:【虚证才用,实证用之睡不着觉】。方剂学:【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学习资料综合总结:【日人汉方对本方似乎重视,描述也比较详尽。简而言之,主症为痉挛:情绪或精神痉挛(“喜悲伤欲哭”、癔症、神经症、夜啼等)、躯体痉挛(“数欠伸”、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气管痉挛(咳嗽)、眼睑痉挛等)。报道本方合百合地黄汤用治精分症、抑郁症等情志病。总之,方证必有情志因素】 案例一用方眼目是:眼睑肌肉痉挛、发作与情绪有关(生气哭泣时多发)、情绪反应过度(电视剧中情节极易引起悲伤欲哭反应)、体质偏虚(跑业务劳累发作、月经偏少、体型、舌脉等)。甘麦大枣汤方证基本对应,加味钩藤是从后世肝风理论考虑,加上白芍或许更佳。本方一付大约2、3元,与之前大而贵的虫类药处方相比,同样“验”,但“简、便、廉”可谓有霄壤之别。本方基本为药食两用之品,与长期服用大处方贵处方相比,安全性自不用说。 案例二用方眼目是: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干咳)、长期情志不调、虚羸。甘麦大枣汤方证也基本对应,加味白芍即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有助进一步解痉功效。药后平和舒服有效。 本方药效平和,二例服用后都有舒服、口感佳的体验。可视为健康调理。当今盛行处方药味多、药量重,医者欲炫耀己术、患者图一时之快,实质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且不说故意大处方贵处方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了)。这违背了健康理念。健康是一个贯彻终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生活的多方面。医药只是其中环节之一。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不仅应当体现在临证坐镇从容的处方心态,而且还应当建议指导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 以上二例,没有“效如桴鼓”的灵验,算不上典型病例。只是借此案例即兴发挥一下,将本方方证的学习理解示于同道,供览者指点斧正。(2013-9-20 下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土瓜根散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颓肿亦主之) 原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蟅虫各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水中火:现在的药店已经不办此药。仲景书中的土瓜根指的是葫芦科植物赤瓟 ,而现在淘宝网上卖的土瓜根是葫芦科植物王瓜,这种土瓜根的伪品服用后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是没有搞清楚仲景的药材基源所致。由于很难买到正品,不得已以赤瓟的种子赤包子代替土瓜根,所以,患者实际用了 赤包子3捣碎 白芍药3 桂枝 3 蟅虫(地鳖)3 黄酒水煎煮服用。土瓜根 神农言其能治疗瘀血月闭,蟅虫(地鳖)更是仲景书中治疗淤血之大有力之神药。 ......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 红蓝花酒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疑非仲景方) 注: 赵杰:红蓝花,蓝花瓣,红花芯,中间一根花柱是药用部位。红蓝花就是藏红花,并无堕胎之功效。古人二百毫升酒煎剩一百,但古人清米酒,度数很低,清米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酒,酿好以后,既有白色稻米粒,也有略白稠的米酒,因为在饮酒时,古人连大米粒一起吞食,所以古人称之吃酒,而不是喝酒,实际是是连吃加喝一起的。古人称麻木痛及莫名不适症称之风,因为米酒度数低,当做一付药顿服,有酒精加快药效。治疗妇科慢性腹痛时常用之,疗效确切,但宫外孕等急腹症是不适合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把红蓝花酒做一个保健酒,藏红花比较贵,经济困难者可以用草红花代替,其实也无须讲究许多,平常时白酒放些红花,偶尔饮用几杯,可以治疗女性腹痛,及各种脘腹不适,男士亦可饮,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大有益,偏头痛,心绞痛,肠胃炎,都很好,但保健酒不是立马见效,因为用量少,不是红蓝花15克顿服,而是每天用几克,所以用的时间久一点才好,常常饮食,比静脉用预防通血管针好太多,建议有饮酒习惯的时常用之,可以做食疗方,冻疮,痛经,心脑疾病,脉管炎,各种痛麻不适,都是其适用证,用一月以上方效,红花的量,可以按口感来泡制,并无其他禁忌。 ...... 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

《金匮要略方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论文

《黄帝内经》讲:“三阳结谓之消渴。”三阳结是指胃过热、大肠过热及胃和大肠过热而导致的中焦过热。心中指胃,病在厥明时会出现消渴之症,病人感到胃里又痛又燥热,感觉到肚子很饿,但是无法吃东西,因为一吃食物就会呕吐,病在胃上。看起来好像是肠胃里面有宿食造成的,用大黄甘草汤攻下,想将之清除掉,但是病人并不是因为肠胃里面有宿食呕吐,结果攻下造成下利不止。厥阴病也是消渴的一种。“ 浮 ”是表虚掉了,寸口脉是阳脉的地方,虚代表“ 卫气不足 ”,“ 劳 ”代表血气不足。当人在气血两亏的状态下都会产生燥渴。趺阳脉即胃经冲阳脉,冲阳脉浮为气,数代表胃的消化力量很强,食物下去马上就大便出来,而且很坚硬,小便又很多。这一条辨讲的就是“三阳结”,胃、大肠都太热了,中焦也热。此时肠胃里的津液都干了,于是感到饿了又要吃,吃了又消化很快,不吃又不行,吃了又消,消了又饿,故称为消渴。 消渴分三种:1、上消:口渴,渴饮千杯不止渴,人参白虎汤证,石膏去热,人参补肠胃津液;2、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张仲景没出方子,倪师补方;3、下消:阳不足,肾气丸证。 这一条看似上消,喝一斗水小便一斗,实为下消。 口渴、小便多才是真正糖尿病的消渴 ,这里不是,只要口渴、小便不利就是五苓散证,内里的病可能是头痛,可能是胃溃疡,可能是肋膜炎等等,或还有发烧,都不管,只要口渴兼小便不利都可以用五苓散。 有的时候口渴很想喝水,但是水喝下去马上吐,这叫水逆,水嗝在中焦,津液没有办法上来,也是五苓散证。最常见的是婴儿吐奶,还有运动后口渴大量灌水,喝太快,这是一种水隔在中焦的情形。但如果小便正常,只是有水隔在中焦,一喝水就吐,用小半夏汤就足够了。 还有一种口渴,喝水千杯又不能止渴,但小便正常,就用文蛤散,介于五苓散证跟人参白虎汤证之间。文蛤就是到菜市场去买壳发黄的蛤蛎,淡水的、表面是金黄色的,连肉一起煮汤喝即可,也就是蛤蛎汤。 小结: 1、口渴,饮水不解渴:A、小便不利—五苓散;B、小便正常—文蛤散;C、小便多—人参白虎汤(上消) 2、口渴,喝水即吐:A、小便不利—五苓散;B、小便正常—小半夏汤 消渴处方: 1、上消:白虎人参汤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粳米2钱,人参3钱 甘草用生甘草,止渴,人参救逆时用,平时用党参,没有党参用瓜萎根、竹茹、石斛、生地等生津止渴的药代替或并用。 2、中消:泽兰丸(倪师补方)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粳米2钱,大黄2钱,枳实2钱,厚朴2钱 把肺热、胃热、大肠热同时去掉,就是中消,病人一饿就要吃东西,不吃手就会抖或心慌、心悸、冒冷汗、休克、昏倒,吃又吃不饱,重用石膏1两、2两、3两……逐步递增,症状就可缓解。这是西医讲的低血糖,也用白虎汤。 3、下消:肾气丸,待妇人杂病篇详解。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47|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消渴/糖尿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2.方论选录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2:“药用温经汤者,其证因半产之虚而积冷气结,血乃瘀而不去。故以归、芍、芎调血,吴茱、桂枝以温其血分之气而行其瘀。肺为气主,麦冬、阿胶以补其本。土以统血,参、甘以补其虚,丹皮以去标热。然下利已久,脾气有伤,故以姜、半正脾气。名曰温经汤,治其本也。惟温经,故凡血分虚寒而不停者,皆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小青龙汤、泻心汤、温经汤、土瓜根散、旋复花汤、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肾气丸、蛇床子散、狼牙汤、膏发煎、小儿疳虫蚀齿方。 ...... 甘麦大枣汤,成药为 脑乐静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甘草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 《类聚方广义》: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傈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汤一笑:关于甘麦大枣汤中的“小麦” 百度贴吧 名师与名方:汉代1升=300-350克。 临床上我常使用60-100克,甘草大枣半量。 原文是用6升水,如果小麦只140克,6升水就太多了。 如果是300克,水量刚刚好。 医案: 玄真子:姓名,性别,年龄;毛永良之女,两个月 2 住址,回访电话;[陕]洛南县王岭乡东岭村 3 症状与体征;夜啼不止,昼则安睡二十余日 4 辅助检查;无 5 诊断或临时诊断;夜啼症 6 汉方或唐方;甘麦大枣汤 7 效果之评价;电话回访,一付啼减,再付愈 r109: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疑似抑郁症”有十多例了,效果迅捷而明确。       最近一例。徐女,27岁。因怀孕后周身难受,六神不安,后发展至频繁呕吐,满腹游走性疼痛,坐卧不宁且沉默寡言,无法耐受。于苏南上海多处求医无果,无奈之下于孕7月时引产终止妊娠。       看她的各处病历,唯一明确的是胆囊结石厘米,中西医专家都建议切除胆囊后再怀孕生产,故休养3月后来诊。微创切除胆囊后第二天,又出现前述症状,家属惊慌异常。观察病人,不能饮食,进食即吐,不愿下床不愿平卧,只是埋头叹息,时时欠伸,坐在床上双手不停摩挲双下肢,单调地重复动作,问其所苦,不能说清。予甘麦大枣汤(方:甘草6、浮小麦30、大枣10枚。药房无淮小麦,甘草不肯超量),一剂即明显改善,能少量进食,并与家人交流,三剂后完全恢复正常。家属都感到很神奇,也对日后怀孕生产重燃了希望和信心。       关于此方解读,个人认为《经方100首》009阐述十分到位,精确而生动详尽,足以指导临床。 紫云小鱼:我刚满月的小儿夜寐不深易醒爱哭,睡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白天也是一样,几个大人都被他弄得疲惫不堪。虽然前几天就有所发觉,喂食了小儿七星茶,但结果却越来越重。 小儿老爱打哈欠,想睡却无法深寐,这个跟仲景伤寒论中的藏躁证非常相像。对比以前看过娄医师的《我的中医人生》中治疗小儿夜晚爱哭的经验,灯芯草和黄金煮水治疗热症,而甘麦大枣汤治疗寒热不明显的症状。甘麦大枣汤就是仲景治疗脏躁的经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全是食物,远比七星茶的复杂成分来的安全。我儿寒热不明显啊,正合用此方,甘草10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个,母子一起喝。小儿其实也没喝多少一天80毫升左右,效果却非同凡响,马上就安静下来,可以深寐,带起来轻松多了。 经方就是经方,覆杯则愈。为了巩固,后来又去买了1剂,3块多钱。结果连带我也受惠,真是全家都可喝,喝来也安睡到天亮。真不明白,天下有如此好的经方,世人却不用,非要弄出个什么无效的七星茶?! 不要担心小孩不喝此要,虽然没有葡萄糖甜,但也不苦。倪师说,只要孩子有需要,对证的话,多苦的药他都会喝,果然如此! 其实仲景伤寒论中脏躁立此方是对更年期的妇人无故悲伤,善哈欠,喜哭等症状的,看来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 中西医生:案例一:张姓女患,24岁,业务员,住兰州市(籍贯甘肃庆阳)。2013年5月28日初诊于笔者坐堂药店。诉:左下眼睑发作性跳动一年余,生气、哭泣时多发,跑业务累后也易发作;经常头痛头晕、脖子时痛、月经偏少、情绪很易波动(患者原话:“看电视剧很易悲伤流泪、比常人反应过度”)。起病前曾晕倒过二次。近一年经常服用兰州西关某药店坐堂医所开的虫类中药,每次抓药6、7付,数百元,机器煎药。“服药有效,但不服又无效了”。刻诊可见左下眼睑频频抽动,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缓,体型偏瘦小,面色一般。处予甘麦大枣汤加钩藤: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钩藤12 三剂。患者平时繁忙,大约一月后复诊,言服药有效(患者原话:“效果与虫类药差不多”)、舒服,要求继服原方。 案例二:张姓女患,53岁,退休西医内科医生,住兰州市西关什字。本患者从医二十年,作为笔者同学,近一年时常找己调理身体。2013年7月27日药店接诊。诉:近日咳甚,主要是夜间阵发性剧烈干咳,影响睡眠,感觉咳嗽出自胸部深处;时常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干,胸闷憋气、“痰堵感”、“热感”,手心发热。长年累月情绪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家族有精神疾病史。以前针对胃脘不适、嗳气、不思饮食、消瘦等用过疏肝和胃丸、大黄蛰虫丸、半夏厚朴汤之类,有一定效果。体型瘦高,面色暗褐,双目少神,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尚润,脉略带虚象(具体记不清了)。处予甘麦大枣汤加白芍: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白芍18 三剂。大约一周后复诊,言服药舒服、有效、药物口感也好,此时咳嗽已不作为主诉了。 按语: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矢数道明对本方描述:【镇静神经、缓解痉挛。主用于癔病、神经症、小儿夜啼、不眠症、癫痫、躁郁症、笑不止、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腹直肌痉挛、脑神经急迫】。津村汉方手册描述:【体力比较低下,精神兴奋明显,不安,不眠,痉挛等。腹直肌挛急。病种:夜泣、痉挛】。邓铁涛:【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虚象、病症特殊又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如失眠、 眩晕、妊娠头痛、关节痛(全身蚁走感)、自汗等。另应用于经行情志异常、顽固性神经衰弱、更年期】。胡希恕:【虚证才用,实证用之睡不着觉】。方剂学:【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学习资料综合总结:【日人汉方对本方似乎重视,描述也比较详尽。简而言之,主症为痉挛:情绪或精神痉挛(“喜悲伤欲哭”、癔症、神经症、夜啼等)、躯体痉挛(“数欠伸”、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气管痉挛(咳嗽)、眼睑痉挛等)。报道本方合百合地黄汤用治精分症、抑郁症等情志病。总之,方证必有情志因素】 案例一用方眼目是:眼睑肌肉痉挛、发作与情绪有关(生气哭泣时多发)、情绪反应过度(电视剧中情节极易引起悲伤欲哭反应)、体质偏虚(跑业务劳累发作、月经偏少、体型、舌脉等)。甘麦大枣汤方证基本对应,加味钩藤是从后世肝风理论考虑,加上白芍或许更佳。本方一付大约2、3元,与之前大而贵的虫类药处方相比,同样“验”,但“简、便、廉”可谓有霄壤之别。本方基本为药食两用之品,与长期服用大处方贵处方相比,安全性自不用说。 案例二用方眼目是: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干咳)、长期情志不调、虚羸。甘麦大枣汤方证也基本对应,加味白芍即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有助进一步解痉功效。药后平和舒服有效。 本方药效平和,二例服用后都有舒服、口感佳的体验。可视为健康调理。当今盛行处方药味多、药量重,医者欲炫耀己术、患者图一时之快,实质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且不说故意大处方贵处方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了)。这违背了健康理念。健康是一个贯彻终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生活的多方面。医药只是其中环节之一。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不仅应当体现在临证坐镇从容的处方心态,而且还应当建议指导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 以上二例,没有“效如桴鼓”的灵验,算不上典型病例。只是借此案例即兴发挥一下,将本方方证的学习理解示于同道,供览者指点斧正。(2013-9-20 下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土瓜根散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颓肿亦主之) 原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蟅虫各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水中火:现在的药店已经不办此药。仲景书中的土瓜根指的是葫芦科植物赤瓟 ,而现在淘宝网上卖的土瓜根是葫芦科植物王瓜,这种土瓜根的伪品服用后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是没有搞清楚仲景的药材基源所致。由于很难买到正品,不得已以赤瓟的种子赤包子代替土瓜根,所以,患者实际用了 赤包子3捣碎 白芍药3 桂枝 3 蟅虫(地鳖)3 黄酒水煎煮服用。土瓜根 神农言其能治疗瘀血月闭,蟅虫(地鳖)更是仲景书中治疗淤血之大有力之神药。 ......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 红蓝花酒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疑非仲景方) 注: 赵杰:红蓝花,蓝花瓣,红花芯,中间一根花柱是药用部位。红蓝花就是藏红花,并无堕胎之功效。古人二百毫升酒煎剩一百,但古人清米酒,度数很低,清米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酒,酿好以后,既有白色稻米粒,也有略白稠的米酒,因为在饮酒时,古人连大米粒一起吞食,所以古人称之吃酒,而不是喝酒,实际是是连吃加喝一起的。古人称麻木痛及莫名不适症称之风,因为米酒度数低,当做一付药顿服,有酒精加快药效。治疗妇科慢性腹痛时常用之,疗效确切,但宫外孕等急腹症是不适合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把红蓝花酒做一个保健酒,藏红花比较贵,经济困难者可以用草红花代替,其实也无须讲究许多,平常时白酒放些红花,偶尔饮用几杯,可以治疗女性腹痛,及各种脘腹不适,男士亦可饮,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大有益,偏头痛,心绞痛,肠胃炎,都很好,但保健酒不是立马见效,因为用量少,不是红蓝花15克顿服,而是每天用几克,所以用的时间久一点才好,常常饮食,比静脉用预防通血管针好太多,建议有饮酒习惯的时常用之,可以做食疗方,冻疮,痛经,心脑疾病,脉管炎,各种痛麻不适,都是其适用证,用一月以上方效,红花的量,可以按口感来泡制,并无其他禁忌。 ...... 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

  • 索引序列
  • 金匱妇人病论文
  • 金匮妇人病论文
  • 金匮妇人杂病论文
  • 金匮要略妇人病论文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