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历任总编

中华医学杂志历任总编

发布时间:

中华医学杂志历任总编

巴德年,吉林省四平市人。 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1。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巴德年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二十一世纪初,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期间,主持的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1890年10月20日 出生于浙江新昌县城。1908年赴日学习。1909~1910年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学习并毕业。1910~1911年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1911年 在徐锡骥组办的陆军卫生部任革命军上尉连长。1912~1913年回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并毕业。1914~1918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并毕业。1918年留日本九州大学从事病理学研究。1919年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任教。1926年赴汉口任第二中山大学医科教授。1927年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卫生科长。1928年5月任教于京师大学医科。1928年8月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1932~1937年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1938年任西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9年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1943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理事。1944年任同济大学校长。1946年任沈阳医学院院长。1948年在浙江医学院任教。1950年任卫生部教育处处长并兼北京医学院教授。1953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1956年8月任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1958年8月任《中华医学杂志》编辑。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1991年8月26日因肺部感染和呼吸、循环衰竭于北京逝世。

巴德年,满族,1938年10月出生于吉林四平,籍贯辽宁,中国共产党党员,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顾 问 黄永昌 卫生部科教司原司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保健时报社原社长总编辑 余传隆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益槐 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委员 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博士生导师 新西兰天药物研究所所长 郑栋元 美国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中国总会副主席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台湾事务顾问 香港通达环球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名誉会长 顾英奇 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 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原中纪委委员 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会 长 杨尊润 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会长卫生部援外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原副会长 执行会长 田维才 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执行总编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院长 副 会 长 魏慧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中医专家组首席专家 中国未来医学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新世纪医学模式倡导人、奠基人 孙革新 中华医学会远程会诊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 铁道部铁路中心医院原院长 王镇威 北京市原宣武区经委主任 韩淑婷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中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瑜奇 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原副理事长 秘 书 长 丛 杰 北京崇颐健康科技中心主任副秘书长 孙士东 万红军 黄张波 罗毕驹

田维才1963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长沙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从事精神病临床35年。任医院院长32年。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医院院长称号。参与“氯丙嗪诱发效应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综合式家庭治疗”等课题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次。参与“中国康复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写作技巧”、“优抚医院管理学”等三本书写作。在全国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文名:田维才职业:主任医师、教授代表作品:“医学写作技巧”等性别:男田维才主任医师、教授曾担任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理事和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精神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精神病医院管理学会常务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政医学杂志”编委、主编,中国民康医学杂志执行主编等十余个社会职务。

杂志类型:临床医学类杂志-R4

王国涛:男,1964年出生,中国国籍,医学博士。1984年至1998年在山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及所属胜利油田卫生学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98年至2004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医学研究,2004年至2007年任北京军区总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2007年至2014年任中国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秘书长,2012年至今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总编,2016年至2018年任北京保信龙马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2018年至今任北京中汇康健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9月起任公司独立董事。

大众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2014年11月 15日上午9时,纪念裘法祖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同济医学院举行,校党委书记路钢主持会议。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殷大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赵继宗,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杜贤,《大众医学》杂志社执行主编贾兴义,美国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任主席Hevry Pitt,国际外科俱乐部前主席Renzo,中日留学生联谊会会长汪先恩,裘法祖院士亲属裘华徕,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代表王冰,校领导王国斌、马建辉,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兄弟院校和附属医院领导,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协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的代表,原同济医科大学部分老领导、老专家等1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1932年,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同济大学前期毕业 后赴德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总医院及市立医院、瑞士自由堡医院医师、主治医师、代理内科主任等职;1946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中美医院内科主任 兼放射科主任;1949年后,历任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武汉医学院附属二院(同济医院)主任、教授、同济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委顾问团副团长、名誉顾问、武汉市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亚太及世界肝病协会会员、中华内科学会和中华消化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内科学会主委、湖北省消化病学会主委等职,并担任《大众医学》总编辑、《临床内科杂志》总编辑、《中华消化杂志》和《临床肝胆胰杂志》副总编辑及其他10多种医学期刊的正、副主编或顾问,湖北省政协第三至五届常委,湖北省人大六届代表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裘法祖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外科学家,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个人简历1932年,之江大学附属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前往德国留学。1939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9年-1945年,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附属许华平(Sch-waibing)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获德国外科专科医师头衔。1945年-1946年6月,德国土尔兹市立医院外科主任。1947年-1954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外科副主任、主任、教授。1955年-1984年,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78年-1984年,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1985年-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今,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外科贡献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20余种。比较突出的有: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实验研究实验室创建195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1980年,创办武汉医学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任所长。研究论文裘法祖,夏穗生.总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手术的讨论.中华外科杂志,1955,3: FD, Chen CS. Schistosomiais japonica cerebri, Berichtubereinenoperative behandelten Fall. z Chir, 1953, 78: 1985裘法祖,夏穗生,戴植本.脾肾静脉吻合术的操作体会.中华外科杂志,961,9:827.裘法祖.进一步探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外科治疗措施.中华外科杂志,1981,19: 193.裘法祖.再论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实用外科杂志,1990,4:195.医学教育大众医学知识传播1948年,基于“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创办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任主编10年,为该杂志撰文。相关医学法律起草1999年5月《中国脑死亡临床诊断标准》1999年5月《人体器官移植法》专门高级人才培养教材编著裘法祖主编.《一般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第3版, 1989;第4版,1995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第5版,1991裘法祖,张涤生,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曾宪九,袭法祖,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学术期刊1980年创办中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任主编。创办《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首倡同济医科大学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合办《德国医学》中文版,并任主编。该杂志由德方提供原版杂志,中方选译编辑,为中国大专院校与国外合办的第一份杂志。曾担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腹部外科杂志》总编辑、《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英、德文版)主编、《德国医学》(中文版)主编。得意门生吴孟超吴在德龚建平戴宗晴创立基金2004年,创立“裘法祖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主要荣誉1978年,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联邦德国政府“大十字功勋”勋章200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奖2001年,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200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4年,获得“人民医学家”称号2004年,德国宝隆奖章2004年,中国肝胆外科“突出贡献金质奖章异国婚恋1945年,他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学生裘罗懿(Loni Konig)结婚。1946年,他们的大儿子诞生。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裘罗懿加入中国籍。语录辑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中华医学杂志总编

xú sòng míng

徐诵明(18901991),男,汉族,浙江省新昌县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及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1918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1919年受聘担任我校前身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教研室主任、教授。这期间,他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校中的病理研究室,还主持评定和统一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开创了用中文讲授病理学的先河。1928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1932年至1937年任北平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937年后,他先后担任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校长、沈阳医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人民 *** 卫生部教育处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是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在北京逝世。

巴德年,吉林省四平市人。 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1。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巴德年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二十一世纪初,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期间,主持的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中华医学杂志社总编

2011年年11月11日,《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新一届编委会产生,杂志总编辑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兼任。编委会由69名编委组成,其中编委63名,顾问3名,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医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专家。《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顾 问:钟南山 郑树森 王德炳 游苏宁 程伯基 文历阳总编辑:雷寒副总编辑:胡大一 吕兆丰 孙宝志 杜贤 黄爱龙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德品(哈尔滨医科大学) 崔慧先(河北医科大学) 杜小平(哈尔滨师范大学) 冯泽永(重庆医科大学) 郭永松(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贺加(第三军医大学)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 李红玉(辽宁医学院) 李俊伟(浙江中医药大学) 厉岩(华中科技大学) 刘毅(泸州医学院) 鲁映青(复旦大学) 吕力(昆明医学院) 马兆明(西安交通大学) 彭泽平(西南大学) 孙宝志(中国医科大学) 孙慕义(东南大学) 唐文(南京医科大学) 万学红(四川大学) 王县成(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闻德亮(中国医科大学) 温世浩(第二军医大学) 吴小翎(重庆医科大学) 冼利青(中山大学) 徐晓媛(中国药科大学) 殷进功(第四军医大学) 俞方(浙江大学) 曾诚(四川大学) 赵明杰(大连医科大学) 周建军(重庆三峡医药高专) 周增桓(南方医科大学) 陈刚(复旦大学) 董志(重庆医科大学) 杜贤(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立(北京大学) 何萍(汕头大学) 胡大一(北京大学) 胡质毅(广州中医药大学) 雷寒(重庆医科大学) 李俊(安徽医科大学) 黎孟枫(中山大学) 刘佩梅(天津医科大学) 娄红祥(山东大学) 罗萍(重庆医科大学) 吕兆丰(首都医科大学) 孟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石鹏建(教育部高教司) 孙连坤(吉林大学) 孙玉萍(新疆医科大学) 陶立坚(中南大学) 王维民(北京大学) 王心旺(广州医学院) 文民刚(南方医科大学) 吴仁友(上海交通大学) 线福华(首都医科大学) 谢宗豹(上海交通大学) 杨耀防(九江学院) 余保平(武汉大学) 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 张勤(北京协和医学院) 郑家伟(上海交通大学) 周倩(郑州大学)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 、“国际健康论坛”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是中国人,巴德年,满族,1938年10月出生于吉林四平,籍贯辽宁,中国共产党党员,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

  • 索引序列
  • 中华医学杂志历任总编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 大众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 中华医学杂志总编
  • 中华医学杂志社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