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人体寄生虫相关论文

人体寄生虫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人体寄生虫相关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同,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机械性损害

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寄生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组织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2)营养和代谢失调

寄生虫常以经口吃入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引起宿主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下降和生产性能降低等。球虫寄生于鸽的小肠,造成上皮细胞大量破坏,引起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不良。

(3)毒素的毒害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程度不等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4)传播疾病

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感染而发病。

值得注意的是,除少数感染严重的病例可发生死亡外,动物寄生虫病不像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那样引起动物的大批死亡。因此,长期以来,许多养殖户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其防治上也不够重视。殊不知,寄生虫病可引起动物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低,造成大量的饲料、人力浪费,其引起的经济损失并不逊色于传染病。

食欲不振 营养不良 很恶心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蛔虫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答案】:人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角质膜发达,有保护作用。消化管简单,口腔不发达,口后为一肌肉性的管状咽,有吸吮功能。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物质,一般可以直接吸收。生活在含氧量低的肠腔内,行泛氧呼吸,即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神经系统简单。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直接发育。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被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收营养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

回手就是一个小小肉虫子,然后到了人体里面,它适合在里面居住,然后就是在那里面,就记住在人体里面了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成虫寄生于小肠,多见于空肠,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扩展资料: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全世界约有1/4的人口感染蛔虫,主要温带、热带、经济不发达、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国家或地区流行更为广泛。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蛔虫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钩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 Dubini,1843),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Stiles,1902),简称美洲钩虫。另外,偶尔可寄生人体的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Loose,1911),其危害性与前两种钩虫相似。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Ercolani,1859)和巴西钩口线虫(Aucylostoma brazilienseGomezdeFaria,1910)的感染期蚴,虽也可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因幼虫移行蜿蜒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故称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但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25~30℃)、潮湿(相对湿度为60%~80%)、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此期幼虫以细菌及有机物为食,生长很快,在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增长,并可将摄取的食物贮存于肠细胞内。经5~6天后,虫体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咽管变长,进行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绝大多数的感染期蚴生存于1~2cm深的表层土壤内,并常呈聚集性活动,在污染较重的一小块土中,有时常可检获数千条幼虫。此期幼虫还可借助覆盖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0cm左右。感染期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钻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1小时,感染期蚴侵入皮肤,除主要依靠虫体活跃的穿刺能力外,可能也与咽管腺分泌的胶原酶活性有关。钩蚴钻入皮肤后,在皮下组织移行并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幼虫沿肺泡并借助小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咽,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幼虫在小肠内迅速发育,并在感染后的第3~4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吸附肠壁,摄取营养,再经10天左右,进行第四次蜕皮后逐渐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蚴钻入皮肤至成虫交配产卵,一般约需时5~7周(图16-13)。成虫借虫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粘膜上,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雌虫产卵数因虫种、虫数、虫龄而不同,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日平均产卵约为10000~30000个,美洲钩虫约为5000~1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个别报道十二指肠钩虫可活7年,美洲钩虫可活15年。 钩虫病是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流行。十二指肠钩虫属于温带型,美洲钩虫属于亚热带及热带型。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钩虫病的流行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诸因素有密切关系。钩虫卵及钩蚴在外界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因而感染季节各地也有所不同。在广东省,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故感染季节较长,几乎全年均有感染机会。四川省则以每年4~9月为感染季节,5~7月为流行高峰。而山东省每年8月为高峰,9月即下降。一般在雨后初晴、或久晴初雨之后种植红薯、玉米、桑、烟、棉、甘蔗和咖啡等旱地作物时,如果施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底肥,种植时手、足又有较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土壤中的钩蚴,则极易受到感染。钩虫卵在深水中不易发育,因而,钩虫病的流行与水田耕作关系不大。但如采用旱地温床育秧,或移载后放水晒秧等,则稻田也有可能成为感染钩虫的场所。在矿井下的特殊环境,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畅、阳光不能射入以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亦有利于钩虫的传播。据四川省调查不同类型的矿井,煤矿工人的平均感染率仍高达。在钩虫病流行区,人群的感染率在10岁以前多不高,10~30岁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保持在稳定水平。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又有降低的趋向。此现象证明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可以产生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的。用血清学方法测得钩虫病患者体内IgE、IgG及α2球蛋白水平较健康无感染者也明显增高。 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沫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其实我们要知道这些虫都是通过我们平时吃的食物进入到人的体内,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寄生虫,寄生在食物当中,可能会导致人营养不良,并且很多时候还会导致肠胃疾病

自身感染,蛲虫夜间爬行肛门,异体感染,通过被污染虫卵的食物玩具,径口鼻比传染。会营养不良及发育均差,有时烦躁不安眩晕心悸气短等贫血的症状,食欲减退时诉上腹部不适有腹胀及疼痛感。

钩虫在幼虫时期通过皮肤进入人体。钩虫进入人体以后会导致人体的很多器官出现病变和衰竭,对人体的危害特别的严重,严重的可能危害到人的性命。

人体寄生虫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和防治工作的发展。欢迎国内外投稿。 实验设计合理,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流畅, , 数据准确。具体要求如下: 论著 包括中、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及其汉语拼音,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单位名称,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等7部分,一般不超过5 000字。 中、英文摘要 一般论著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 应该是从全文浓缩出来的精华,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4部分, 约600字为宜。其中, “目的”及“结论”要明确, 与文章的“题目”三者提法应该一致;“方法”即实验设计, 要求具体;“结果”指主要发现, 要有具体数据支持。临床试验研究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 基本同上。其中的“方法”可包括“实验设计”、“患者或研究对象”、“干预措施”、“主要终点测量指标”等。 关键词 按MeSH词表及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标引。凡属国家或部、省级资助项目需标注中、英文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获得国家或部、省级奖励并有其复印件者,凡说明有理论意义或重要实用价值的,均可优先发表。有重要发现或重大科研进展的可投英文稿。免疫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要求有验证结果。中、英文关键词不超过8个(下同)。 述评、综述 同样包括上述7部分。 其中, 中、英文提要, 包括: 撰写综述目的、资料来源、所选择的研究数据及其提炼数据的规则, 导出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不超过200字为宜。 研究简报 同样包括上述7部分。其中, 中、英文提要为报道性提要, 概括性地介绍研究目的, 方法及主要结果。不超过200字为宜。 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不涉及本研究的数据和结论。 一般不超过250字。 材料与方法 明确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作法。 ①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动物)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并签字。 ②介绍观察病例及对照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实验动物需注明其名称(包括拉丁学名)、种系、等级及饲养条件、健康状况、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等。 ③详述创新方法或改良之处。采用他人方法, 应引用文献表明出处, 无需详细描述。④药品及化学试剂, 使用通用名称, 国产品注明生产厂家、批号; 国外产品, 注明生产国家及公司名称。确需使用商品名时, 在通用名称后括弧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注明剂量、单位及实验分组。⑤药材研究, 注明其拉丁学名、鉴定人姓名及其工作单位。⑥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所在城市名称。进口仪器设备, 注明型号、生产国家。⑦描述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 说明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结果 逻辑严谨, 数据准确, 实事求是, 简洁明了。着重总结重要的研究结果, 一般必须有具体数据支持。数据, 要求既有绝对数, 又有导数,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给出具体的统计值(如F, t, ?字2, P值等)。注意勿与“讨论”内容混淆。 讨论 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 以及从中导出的结论, 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 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 可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本研究与其他有关研究相比较, 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注意勿与“结果”及“前言”内容重复。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词汇或辞典为准。如用简称,应在文内首次出现时在中文全称之后用括号加注简称。 简化字采用国务院1986年后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等。正文章节段落各级标题层次序号均采用阿拉伯数字,按1、、排序。5 计量单位 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符号表示。表示剂量与体重、时间关系用mg/(kg·d),不用mg/kg/d。中文数值范围号采用“~”(英文则用“-”),例如18%~28%或(18~28)%,3×109~5×109或(3~5)×109。公差可写为(±)mg/m3。统计学中常用符号(如: n、t、χ2、P等)均应排斜体。 均引用原著(不用译文、文摘、转载及内部资料),择其重要者按出现顺序编号,用方括号标于引用处的右上角。中文参考文献需附英文对照。 期刊注录格式[序号]作者.文题[J]. 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年份,卷(期):起页-迄页.作者:1~3位的均列出,3位以后的,加“,等.”;例:[1]Li DF,Shen JL,Zu Y,et al.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14-3-3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plasmid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2002,20(2):123-124. (in Chinese)(李德发,沈继龙,祖莹,等. Sj14-3-3 编码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2):123-124.)例:[2]Stavitsky AB,Metz C,Liu SF,et al. Blockade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infected mice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adult worm burden and reduced fecundity[J]. Parasit Immunol,2003,25(7): 书籍注录格式[序号]作者(或主编).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例:[1]Wu Guanling. Human Parasitology[M]. 3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687-696. (in Chinese)(吴观陵,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7-696.) 析出文献 例:[2]Wang YZ. Clonorchis sinensis[M]// Zhao WX. Human Parasitology.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4:521-538. (in Chinese)(王运章. 华支睾吸虫[M]// 赵慰先,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1-538.) 本刊已进入中国所有主要期刊数据库,本刊所付稿酬包括这些数据库的稿酬。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中注明。本刊概不退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于3个月内通知处理意见。投稿6个月后如未收到修稿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科研诚信检测,对重复投稿、一稿多投、抄袭他人文章等问题进行检测,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全国学术期刊 2009年的检测结果为:与已发表文章(包括投稿作者本人已发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除外)文字重合率>30%的占11%,(如果作者需要引用文献的内容较多,请标注引文)。此类问题会给期刊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会影响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形象。尽管此类文章占比不大,但检测十分必要。与本刊合作的电子版发布者——中国知网将删除现刊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即使已发表的文章,将被从数据库中删除)。

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地理环境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如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些寄生虫是通过淡水而到达人体的,如猪绦虫卵、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存有虫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虫,如从事农事的劳动者就属寄生虫的易感人群。而随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时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种形式亲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通过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虫从口入”,现代人喜欢尝试不同形式的饮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洁的新鲜瓜果、喜欢生吃蔬菜以及为图生鲜而吃那些未烧透的海鲜、河鲜及肉类食品。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包括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蛔虫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等寄生在鱼贝类中;姜片虫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虫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给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寄生由提供温床,当人们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时,这些寄生虫便会在体内成为“童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宠物:养宠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虫病,如狗能传染包虫病。此病由犬绦虫引起,病狗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又沾染在狗体毛上,当狗与人密切接触时,就会诱发此病。养狗还易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当蝇类舐食狗眼分泌物时,胎卵被吸入蝇体并在其中发育,待成熟后,若蝇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将成熟的幼虫接种到人的眼睛内而感染。轻者眼睛发痒、流泪、结膜炎、角膜炎;重则引起角膜混浊,严重的影响视力。养猫养狗还易感染上弓形虫病,使人发生脑水肿,精神、运动发生障碍。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疟原虫还可通过输血途径进入人体。

寄生虫是单细胞或多细胞动物, 其生活史相当复杂,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感染阶段,只有达到感染阶段时,始能感染人体。寄生虫侵入宿主,并能在宿主体内寄生、发育而建立感染。寄生虫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疾病称寄生虫病。当然寄生虫危害的程度有轻重不同,主要依据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程度不同而异,一般认为, 寄生虫寄生的时间越久,和宿主的关系就越趋平衡,对宿主的危害就越小,产生的症状、病理变化就越轻;相反, 寄生时间越短,对宿主危害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由于宿主与寄生虫相互适应的结果,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carrier) 。带虫者的出现与感染的虫数多少、宿主的免疫状态和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带虫者在流行病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如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中,绝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比较轻, 或者少量多次感染,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不经治疗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 寄生虫可在人体内生存很长一个时期。这与宿主对大多数寄生虫不能产生完全免疫有关,所以寄生虫病的发病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免疫力不明显。例如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大部分属于慢性期血吸虫病,成虫在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并且宿主体内出现修复性病变。 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例如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的寄生,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的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因此,这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二、多寄生现象 人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时存在的不同种类的寄生虫之间也地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常常出现相互制约或促进,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弟鞭毛虫起抑制作用;而短膜壳绦虫寄生时有利于蓝氏贾弟鞭毛虫的生存。动物实验已证明,两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同时寄生,一种寄生虫可以降低宿主对另一种寄生虫的免疫力,即出现免疫抑制.。例如疟原虫感染使宿主对鼠鞭虫、旋毛虫等都能引起免疫抑制,因此这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存时间延长、生殖能力增强等。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家庭健康两性话题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例如大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 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犬吞食了该虫的感染性虫卵, 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经过血循环后,回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但是,如人或鼠误食了犬弓首线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由于人或鼠不是它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在体内移行,侵犯各部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此时人或鼠便患了幼虫移行症。 根据各种寄生幼虫侵入的部位及症状不同, 幼虫移行症可分为两个类型。皮肤幼虫移行症以皮肤损害为主。如皮肤出现线状红疹, 或者皮肤深部出现游走性的结节或肿块。最常见的是线虫如巴西钩口线虫() 钩虫() 幼虫引起皮肤的损害;吸虫方面有禽类和牲畜的血吸虫引起人的尾蚴性皮炎。近些年来国内多见的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 内脏幼虫移行症,以有关器官损害为主,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弓首线虫引起眼、脑等器官的病变;在东南亚地区的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其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有的寄生虫既可引起皮肤的,又可引起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如上述的斯氏狸殖吸虫,两种类型同时存在。这些虫种对人体危害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皮肤的或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出现明显的持续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伴有明显的变态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IgE 水平升高等。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是指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的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血吸虫虫卵主要沉积在肝、肠,但也可出现在肺、脑、皮肤等部位。又如卫氏并殖吸虫正常寄生在肺,但也可寄生脑等部位,这些都可归为异位寄生。了解寄生虫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现象,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 在动物试验发现,宿主感染蠕虫或原虫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在人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出现这种现象,这属于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寄生虫感染诱发免疫缺陷的机制可能是多方的,例如感染血吸虫或蛔虫可以降低机体对接种伤寒和副伤寒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这可能与抗原竞争有关。另外,不少寄生虫抗原对B细胞具有有丝分裂因子的作用,促进多克隆B细胞激活增生,如内脏利什曼病和疟疾病人血中IgG 和IgM 水平上升,皆与多克隆B细胞激活有关,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可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或对抗原体起反应的B细胞耗竭,从而抑制机体对其他病原体或抗原的免疫应答。动物实验也观察到刚地弓形虫、曼氏虫吸虫及旋毛虫感染都能降低动物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反应,可能由于T抑制细胞的活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缺陷以及寄生虫释放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物质等因素有关。在人体, 寄生虫感染出现免疫缺陷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如感染寄生虫较未感染者易于感染其他病原体;可影响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降低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抵抗力。

关于人体寄生虫学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在这一时期对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原虫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病等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疟原虫所引起的疟疾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长江以南流行尤为严重。本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对各地区人群进行了广泛调查,对发病季节及疟疾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三种疟原虫在全国的分布轮廓。1935年胡梅基报告了上海高桥地区疟疾的季节分布与中华按蚊密度间的关系。此外,冯兰洲等还对疟疾的传播媒介的确定、对一些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一系列调查研究。1936年姚永政等证实盛行于中国西南各省山岭区域的所谓“瘴气”实际上就是恶性疟疾。1941年姚永政与吴征鉴在昆明首次证实卵形疟原虫在中国的存在。在旧中国,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一些“点”的调查研究,在云南省曾设立了疟疾防治所,进行小范围的防治工作,但全面的抗疟工作在当时无法开展,据估计每年疟疾患者至少3000万以上,病死率约为15%。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引起的阿米巴病也引起当时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调查。1943年卢婉卿及冯兰洲以实验方法证明蝇在传播阿米巴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最常见的阿米巴痢疾外,还报道了有关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以及皮肤、生殖器与泌尿器阿米巴病的许多病例。张孝骞等用乙状结肠镜诊断阿米巴痢疾。认为方法简便可靠。钟惠澜等用碘油空气造影诊断阿米巴肝脓肿可显示脓肿形状与位置。刘效良及吴执中用中药鸦胆子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均获满意效果。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九章概论 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约有近万种为寄生性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40余种。其中的一些种类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和传播规律危害人群或家畜,构成广泛的区域性流行。 形态 原虫的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包裹虫体,也称表膜或质膜。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白分子结合多糖分子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x)。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形状。研究表明,原虫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证明某些寄生原虫的表膜带有多种受体、抗原、酶类,甚至毒素;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一些种类的表膜抗原还可不断变异;在不利条件下,有些种类还可在表膜之外形成坚韧的保护性壁。因此原虫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用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生理活动。对原虫表膜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揭示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 2.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均匀透明,含有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用以支持原虫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许多原虫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也是胞核所在之处,为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原虫的细胞器按功能分为: ①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而成,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大多参与与合成代谢。某些细胞器可因虫种的代谢特点而有所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一般缺线粒体;②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无定形的伪足(pseudopodium),细长的鞭毛(flagellum),短而密的纤毛(cilia)三种。具相应运动细胞器的原虫分别称阿米巴、鞭毛虫(flagellate)和纤毛虫(ciliate)。鞭毛虫和纤毛虫大多还有特殊的运动器,如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吸盘(suckingdisc)以及为鞭毛、纤毛提供动能的神经运动装置(neuro-motor apparatus)。有些鞭毛虫的动基体(kinetoplast)即是一种含DNA的特殊细胞器,其功能近似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含有与之相似的酶。动基体DNA的质和量均与胞核者不同,一些种类已被深入研究用于分子克隆抗体;③营养细胞器:部分原虫拥有胞口、胞咽、胞肝等帮助取食、排废。寄生性纤毛虫大多有伸缩泡能调节虫体内的渗透压。此外,鞭毛虫的胞质可有硬蛋白组成的轴柱(axone),为支撑细胞器,使虫体构成特定的形态。 原虫胞质内有时可见多种内含物,包括各种食物泡,营养贮存小体(淀粉泡、拟染色体等),代谢产物(色素等)和共生物(病毒颗粒)等。特殊的内含物也可作为虫种的鉴别标志。 3.胞核为原虫得以生存、繁衍的主要构造。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核膜为两层单位膜,具微孔沟通核内外。染色质和核仁分别富含DNA和RNA,能被深染。在光镜下,原虫胞核需经染色才能辨认,并各具特征。寄生人体的原虫多数为泡状核型(vesicular nucleus),以染色质少而呈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和只含一个粒状核仁为特点。当数纤毛虫为实质核型(compact nucleus),特点为核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常具一个以上的核仁,故核深染而不易辨认内部。原虫的营养期大多只含一个核,少数可有两个或更多。一般仅在核分裂期核染色质才浓集为染色体,展示染色体核型的形态学特征。经染色后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原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原虫是微波的个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原虫的形态学已深入亚细胞和分子领域。过去在光镜下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可通过超微技术,免疫生化等方法加以判别,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如利什曼原虫的种群分类,以往难于从光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别,今天已可借助染色体核型、核酸序列构成、酶谱型(zymodeme)或血清学谱型(serodeme)等的综合分析,达到种群乃至株系的判定。 生理 1.运动多数原虫借运动细胞器进行移位、摄食、防卫等活动。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没有细胞器的原虫也可借助体表构造进行滑动和小范围扭转。具有运动、摄食能力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统称为滋养体(trophozoite)期,是多数寄生原虫的基本生活型许多原虫的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的包囊(cyst)或卵囊(oocyst),用以抵抗不良环境,实现宿主转换,成为传播上的重要环节。 2.营养寄生原虫生活在富有营养的宿主内环境,一般可通过表膜以渗透和多种扩散机制吸收小分子养料。多数原虫还需以细胞器摄食大分子物质,主要有伪足摄食和胞口摄食二种形式。前者有吞噬(phagocytosis)和吞饮(pinocytosis),分别指摄取固态和液态食物,统称为内胞噬(endocytosis)。纤毛虫的胞口已早为人知,近代超微研究发现在孢子虫和鞭毛虫均有微胞口(micropore)或管胞口(tubular cytostome)等摄食细胞器。摄入的食物在胞质形成食物泡,溶酶体与食物泡结合,参与消化、分解。残渣和代谢最终产物各以特定的方式,或从胞肛,或从体表,或通过增殖过程的母体裂解而排放于寄生部位。 3.代谢原虫的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大体符合总论中提到的寄生虫代谢的一般特征,但各种群的具体代谢途径和最终产物则因寄生环境和代谢酶系遗传性状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对于只存在于个别种类中的特殊代谢系统已成为探索合理抗虫化疗方法的研究标靶。已有的研究证明原虫酶谱的种群间差异与宿主特异性有一定因果关系,酶谱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区别某些种类的致病与非致病种群。由于快速增殖,寄生原虫对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需求量较多。构成原虫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大多从宿主提供的周围环境摄入,少数须自身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在核蛋白体内进行,且极为旺盛,而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不占优势。有些寄生原虫的发育增殖往往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生长因素或辅助因子,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及阴道毛滴虫需要胆固醇;疟原虫要求对氨基苯甲酸(PABA)等。 4.生殖寄生原虫以无性或有性或两者兼有的生殖方式增殖,同时以一定的方式排离和转换宿主以维持种群世代的延续。无性生殖有 ①二分裂:为寄生原虫最常见的增殖方式,分裂时胞核先分裂,随后纵向或横向分裂为二个子体。②多分裂:胞核多次分裂后胞质包绕每个核周围,一次分裂为多个子代。多分裂形式多样,疟原虫的裂体增殖(schizogony),孢子增殖(sporogony)和某些阿米巴、鞭毛虫的囊后增殖等都是。③出芽生殖:为大小不等的分裂,如弓形虫滋养体的内二殖或内二芽殖(endodygony)。有性生殖则可分为接合生殖(conjugation):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接合在一起,交换核质后分开各自分裂,多见于纤毛虫;或配子生殖(Gametogony):先分化为雌雄配子(gamete),而后结合为合子(zygote),再进行无性增殖。配子生殖常为寄生原虫有性世代的主要阶段,本身并无个体增加,却为无性孢子生殖的先导,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期。 生活史类型 寄生原虫的增殖本质上是一种种族生存适应,必然伴随着排离和宿主更迭。因此医学原虫的史完成是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过程,形式多样,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其生活史类型可按传播特点大致分为三型: 1.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要一种宿主,凭借接触或中间媒介而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可分二类: ⑴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以二分裂增殖,直接或间接接触滋养体而传播。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齿龈阿米巴等属此类。 ⑵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阶段,前者以二分裂增殖,包囊可有或无核分裂,为有效的排离和传播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和纤毛虫属此类型。 2.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现象,如刚地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以人、鼠或猪等为中间宿主。 3.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繁殖,再接种人体或其它动物。如利什曼原虫(无世代交替)和疟原虫(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常见种类与分类 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生物学分类隶属于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Protozoa)之下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如动鞭纲、叶足纲;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如孢子纲;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如动基裂纲。常见的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见表9-1.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致病特点 对人体致病的原虫绝大多数为寄生性,其危害程度因虫种、株系、寄生部位以及宿主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原虫感染的致病作用,除生物病原因侵袭力与宿主应答水平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性质的一般损伤外,还有某些自身的特点。 1.增殖作用致病原虫入侵宿主后必需战胜机体的防御功能,增殖到相当数量后才表现为明显的损害或临床症状。此种病原个体数量在无重复感染前提下的大量增长与一般的蠕虫感染不同,也是体积微小的原虫足以危害人类的生物学条件。寄生血液或血细胞的原虫在单位容积内的虫体密度称“虫血症”(parasitemia),可借助于计数法测量,以提示病情。不同病原虫种的增殖结果往往产生特殊的致病表现,为临床查诊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大量疟原虫的定期裂体增殖使被寄生红细胞发生周期性裂解,可导致寒热节律典型的痢疾症状;寄生在上消化道大量增殖的贾第虫附着肠粘膜,可严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起颇为特殊的脂肪泻。 表9-1常见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 要寄生部位 虫名 科(Family) 目(Order) 纲(Class) 单核吞噬系统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uani 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tropica 巴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braziliensis 锥虫科 Trypanosomatidae 动基体目 Kinetoplastida 动鞭纲 Zoomastigophora 血液 锥虫 Trypanosomasp. 泌尿生殖道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uaginalis 毛滴虫科 Trichomonadidae 毛滴虫目 Trichomonadida 口腔 口腔毛滴虫 Trichomonas tenax 肠 人毛滴虫 Trichomonas hominis 脆双核阿米巴 Dientamoeba fragi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六鞭毛料 Hexamitidae 双滴虫目 Diplomonadida 梅氏唇鞭毛虫 Chilomastix mesnili 曲滴虫科 Retortamonadidae 旋滴虫目 Retortamonadida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哈门氏阿米巴 Entamoeba hartmani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布氏嗜碘阿米巴 Iodamoeba butschlii 微小内蜒阿米巴 Endolimax nana 内阿米巴科 Entamoebidae 阿米巴目 Amoebida 叶足纲 Lobosea 口腔 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脑(等) 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sp. 棘阿米巴科 Acanthamoebidae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fowleri 双鞭阿米巴科 Dimastiamoebidiae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疟原虫科 Plasmodidae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孢子纲 Sporozose 巴贝虫 Babesiasp. 巴贝虫科 Babesidae 梨浆虫目 Piroplasmida 肺泡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未定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有核细胞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弓形虫科 Toxoplasmatidae 组织 肉孢子虫 Sarcocystissp. 肉孢子虫科 Sarcocystidae 等孢子虫 Isosporasp. 爱美虫科 Eimeriidae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sp. 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ae 结肠 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 coli 小袋科 Balantidiidae 毛口目 Trichostomatida 动基裂纲 Kinetofragminophorea 2.播散能力寄生原虫的微小个体和快速增殖特点,使其致病作用具有与生物病原相似的某种播散潜能。多数致病原虫在建立原发病灶后都发现有向近邻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的倾向,从而累及多个器官。近代研究已发现致病原虫具多种利于扩散的因子和生态特点。如原虫在血细胞内寄生,不仅成为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一种有效屏障,且为血源播散提供运载工具;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本特性,使它们能在宿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内增殖自如,并被带至全身各处,引起累及全身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在不少致病原虫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现表面受体作用,这是揭示虫体对亲和细胞或组织进行识别、粘附,进而入侵或噬蚀的物质基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多种膜结合的蛋白水解酶,使它具有接触溶解宿主组织、细胞的侵袭特性,为其入侵肠壁深层组织,实现实行播散,诱发肠外阿米巴病创造基本条件。应该看到,致病原虫的播散能力,在致病的传播上都有重要作用。 3.机会致病临床发现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应用激素制剂及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等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此种因疾病、治疗等种种人为或自然因素,招致机体免疫机制削弱而激活某种感染的个体称为免疫功能受累宿主(immune compromised host)。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病原虫(opportunistic pathogen)。常见的有弓形虫、肺孢子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等。例如有报导晚期艾滋病患者60%合并肺孢子虫肺炎,成为患者的直接死因;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的弓形虫病常在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程中急性复燃。条件致病也可导致原虫对异常部位的侵袭,曾报导一例网织细胞肉瘤患者并发罕见的原发性胃粘膜阿米巴病。 免疫特点 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可以逃避宿主抗体的杀伤。有些在血液中的寄生原虫如锥虫等,能定期更换体表的抗原(变异),使已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失败。有些寄生原虫可以诱发对宿主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或抑制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由于原虫的增殖作用以及在宿主体内并无成虫或幼虫、童虫等世代之分,被激发的免疫力与蠕虫引起伴随免疫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把原虫抑制在低密度水平的非消除性带虫状态,而出现迁延、反复和隐性的疾病过程。一些常见的重要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感染等都有这种特殊的临床表现。能清除虫体面获得自愈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御力的寄生虫感染,仅在个别寄生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虫种如利什曼原虫中见到。

  • 索引序列
  • 人体寄生虫相关论文
  •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蛔虫
  •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钩虫
  • 人体寄生虫论文
  • 关于人体寄生虫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