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论文关于金贵要略黄疸病

论文关于金贵要略黄疸病

发布时间:

论文关于金贵要略黄疸病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语明示湿热虽为黄疸的基本病理因素,但黄疸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体湿故喜燥恶湿,湿邪最伤脾阳,故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阳盛衰密切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为阴黄。患者感湿邪伤脾阳,或过食生冷,或长期过量饮酒,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既病脾虚,又病湿浊或湿热,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故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阴黄病机。谢谢

黄家的病因在于湿

金匮要略黄疸病论文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语明示湿热虽为黄疸的基本病理因素,但黄疸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体湿故喜燥恶湿,湿邪最伤脾阳,故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阳盛衰密切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为阴黄。患者感湿邪伤脾阳,或过食生冷,或长期过量饮酒,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既病脾虚,又病湿浊或湿热,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故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阴黄病机。谢谢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目录   一、黄疸 黄疸统一方(郭老自拟)黄疸(甲肝)的特征黄疸(甲肝)是胆汁回流入大循环肝硬化黄疸是胆汁直入大循环《金匮要略》中的黄疸方剂栀子大黄的比较  二、胆囊炎 胆囊炎方(郭老自拟)胆囊炎是胆汁代谢障碍医学的局限性胆囊切除的人胆囊炎和肠梗阻西医统称急腹症  三、胆结石 胆结石排异汤(郭老自拟)胆结石源自亚健康盲目补钙可致胆结石胆结石的用药思路一、黄疸黄疸统一方(郭老自拟) 辩证:黄疸病(甲肝)因肝硬化出现的黄疸需要用“生态同步疗法”治疗。处方:柴胡36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栀子30克、茵陈30克、茯苓40克、泽泻30克、猪苓30克、大黄10克发烧加黄芩、黄柏;腹胀腹满加枳壳、厚朴;便秘加芒硝5克;如大便正常,多用点栀子就可以了,少用点大黄也行。    黄疸(甲肝)的特征    说黄疸,咱先得说肝炎,按现在啊,对于这个黄疸性的肝炎,叫甲肝,这是一个传染病,但是这个甲肝挺好治,一般就是十天以内就好病,快的有四五天就好病,它特征就是出现黄疸、发烧、不吃东西、大便秘、大便干燥,或者是不大便,再一个就是这个肝区和胆这个部位,有疼的,有不疼的,有发烧,黄疸一看就看见了,身上是黄的,眼白眼球是黄的。在过去,在杂病上,分阳黄阴黄,阳黄是发热的,这就是那个甲肝,有一个阴黄,阴黄,是不发热的,也不渴,阳黄是发热。黄疸渴,渴是因为有热,也都有小便不利。黄疸(甲肝)是胆汁回流入大循环    这个胆汁有一个代谢,有一个代谢过程,肝脏制造的胆汁,合成的胆汁,在这个小管子里头,输送到胆囊里,胆囊里头存起来,到吃饭的时候,这个胆囊收缩,一滴一滴地,在这个十二指肠这儿有一个管,给加在食物里头,那是消化液,到了肠里,这个胆汁还被大肠吸收一部分,从门静脉回来,这个肝脏呢,还是在制造一部分又到胆囊,这么一个循环,这是一个胆汁代谢过程。如果说这个胆汁,这个输胆管堵塞了,这个胆汁送不到肠里去,在胆囊里存着,存的多了,那胆囊不产生压力吗,肝脏制造的胆汁再进不到胆囊了,而且胆囊呢,因为有压力,还可以有一部分回到肝脏,这时候肝脏的胆汁,就和溢出来一样,溢到循环的里头,溢到大循环以后呢,肝脏的静脉血流到心脏,心脏进入大循环,汗腺把它分泌出来了,分泌到皮肤上,这是胆汁到了皮肤以后发黄了。因为小便不利,小便要是利,胆汁从小便走,你看小便是黄色的、赤色的,那都是胆汁的颜色,那小便不利,这个胆汁没有去处,就是在肝脏中进入循环,再循环到周围组织,从汗腺分泌出去,皮肤发黄,这是一个,这是一个黄疸的原因。注:本节所列方剂皆对证甲肝(非肝硬化型黄疸)肝硬化黄疸是胆汁直入大循环    还有一个原因,肝硬化,肝脏硬化了,硬化什么意思,先是肿,越肿越厉害,这个肝有些细胞坏死,这是肝硬化,肝硬化这时候这个胆汁啊,到不了胆囊里,到了胆囊里,也出不去,直接就到了大循环了,到了大循环出现了黄疸,这是肝硬化的黄疸。那个(甲肝、阳黄)是输胆管阻塞出现了黄疸,这个是肝硬化(阴黄)的黄疸,这个阻塞的黄疸,我看呢,就是这个阳黄,就是甲肝。如果说肝硬化的黄疸,没发热了,它不发热,肝硬化是不发热的,它出现的黄疸,是肝脏制造的胆汁直接进入循环,所以这个不发热的,不是甲肝,这个黄疸是很难治了,不是茵陈蒿汤,什么茵陈五苓散能够治的,就不是了。我说的那个甲肝,说十日以内准好,一般的五六天四五天好的都有,一身黄疸,一吃大便一泻,小便一通,黄疸就没了,也吃东西也不烧了,这个叫甲肝,这就叫好了病了。要是肝硬化那可不是,肝硬化要出现黄疸,哪一个都是在腹水以后,都是腹水以后,说有没有不腹水的肝硬化,很少,没见过,都是腹水以后出现的黄疸,这个就不是这个药能治的了(肝硬化黄疸要用“生态同步疗法”治疗)。《金匮要略》中的黄疸方剂①茵陈蒿汤辨证:黄疸、寒热往来、不能食处方:茵陈84克、栀子14个、大黄28克,分三次服      茵陈苦平微寒,治热结黄疸,利小便。栀子苦寒,清大、小肠大热,利小便,解五种黄病。大黄泻胃肠实热,通小大便。佐以栀子、大黄,治瘀热在里,利小大便,排除胆色素而通利胆道。要在清里热以消除病因,利二便以退黄疸。    黄疸发热,冷一阵子热一阵子,就是那个寒热往来,不吃东西,什么都不想吃,全身发黄,咱甭管说那个黄疸指标有多高,只要是发黄了,都一样的治法,茵陈、栀子、大黄,茵陈是利胆的,栀子也是利胆的,大黄就甭说了,吃了大黄以后结肠剧烈的运动,这个不是光是结肠运动,小肠也运动,小肠连着输胆管,输胆管也连着胆囊,可能胆囊也在运动,这个大黄它这个运动,整个的在腹腔产生一个强烈的蠕动。茵陈栀子大黄,这是治发热寒热,寒热不能食,小便不利,黄疸。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辨证:伤寒发热无里证之黄疽处方: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成人三次分服  麻黄发汗又利小便,连翘根清热解毒通小便,桑白皮解热毒治皮肤疹痒,赤小豆利尿排脓,杏仁发汗祛痰,生姜、大枣和中走表,用于伤寒发热脉浮无里证之黄疽是十分得当的。③茵陈五苓散辨证:黄疸、小便不利处方:茵陈60克、白术30克、茯苓4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桂枝30克,成人两次分服    茵陈五苓散这个名字说了,就是茵陈加上五苓散。茵陈是多少,十份茵陈,五份五苓散,混合在一块,一天吃三次。五苓散这一个系统,就是利尿的这个系统,包括茵陈五苓散,包括栀子蘖皮汤,它也是利尿的。利胆、利尿,它和跟纯利尿有点不同,因为它利胆的,利胆它从哪儿出路啊,从小便。还有一个麻黄连翘赤小豆,它治黄疸是从汗,从汗排,又从小便排。④栀子大黄汤辨证:黄疸、懊恼、不得眠处方:栀子、大黄、枳实、香豉,成人两次分服    栀子大黄是什么,栀子、大黄、枳实、香豉,这不是栀子豉汤吗?大黄、枳实,这不是小承气汤那半个吗?你看看,这一个是什么啊?懊憹不得眠,黄疸,腹满,懊憹不得眠,大黄、枳实不是治腹满的吗?栀子豉不是治不得眠的吗?虚烦不得眠吗?下边有大黄、枳实通结肠,上边是栀子豆豉利胆,这个也是发热的。⑤利胆汤(郭老化裁《金匮》方)辨证:黄疸、小便不利、少腹急结处方:柴胡30克、栀子30克、郁金15克、大黄10克(后下),成人两次分服栀子大黄的比较  大黄利大便同时也利小便,我说给你,你看看是不是,你还没有用药的经验,只要是用大黄,只要是对热结用大黄,大黄通利大便也同时通利小便。这是字句外的道理,说读书在字句外下功夫,就说的这个意思。栀子蘖皮是在大便通畅,小便通畅,治黄疸的一张方子,明白了吗?有区别。你要就知道一张方子,那个没办法,你无可选择,你看见黄疸了,你就得用栀子蘖皮,因为别的方子你不知道。    这个栀子你看,包括大黄,是从上到下走,大黄猛烈,栀子比较缓,性质差不多,差不多不是不差,差不多。至于下部出血,就往往不是这么回事,你下部哪儿出血啊?你看膀胱,膀胱蓄血,是瘀血破溃的,用大黄、牡丹皮,怎么不用栀子啊?你把大黄换成栀子你试试,准不行,治出血它也不行,止血它也不行。    止血可以用阿胶、干姜炭,你治下部出血用干姜,往往还用干姜炭,特别是这个栀子和干姜,一个治上部一个治下部,你比如说肾炎血尿,你用栀子你试试,用黄连行,用栀子不行,你用牡丹皮行,不用大黄,它这个尿它是通畅的,它尿尿,用不着你大黄,它大便通畅也用不着大黄,也用不着栀子,它特别是因为下部不通上部才发生的症状,它一通下头上头症状没有了,当然大黄、栀子是首选的。二、胆囊炎胆囊炎方(郭老自拟)处方:当归30克、牡丹皮30克、赤芍30克、大黄10克、栀子30克、茵陈30克、郁金30克、枳壳30克,严重的加芒硝10克,恶寒的加金银花、连翘、牛子和葛根。胆囊炎是胆汁代谢障碍    胆结石的疼也不是肿,疼就是不通,你吃付药,不疼了,石头没出来,就是不疼了,它不是血肿,它是不通。咱比方说这个胆里头要是一大堆胆汁,撑的它胀,对吧,它能不疼吗?你如果是吃一付药,胆里头畅通了,不疼了,你也没看见那个胆是怎么着了,也没有看到肿,也没有看到大,就是知道不疼了就完了,你也没看见胆汁上哪里去,但是你看大便可以看出胆汁来了。你大便要是白色的,那你胆囊是不通的,因为什么?胆红素、胆黄素没到肠子里去了。所以大便没那个颜色,你见过大便是白色的吗?没有啊,真是白的。一般如果没吃带颜色的东西,要是没有胆汁大便就是白的,要有胆汁大便就是黄的。    胆囊炎呢,不管它这个胆汁,胆囊它是肿,它是代谢障碍发生的,就是一个排异,往下通。通什么啊,通血利胆,往下通,大黄、牡丹、芍药、当归,严重的可以加芒硝,加枳壳,为什么要加枳壳,促进肠子运动,大黄也是促进肠子运动,让异物往下,加上利胆的,栀子、茵陈、郁金都是利胆的,发热没有发冷就这药。如果有恶寒加上透表的,三味药透表,还可以在这三味药,透表药当中加上解肌的葛根,完了。这是一个胆囊炎,这个胆囊炎有好几种,有黄疸没有,如果有黄疸,那就是胆汁代谢有堵塞,这个方子完全适合。如果是这个人胆囊有结石,可能一块下来。医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个医学体系都是有极限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极限的,你要说你这个像鸡蛋那么大的,胆结石你还有什么法吗?我说,我有,我就根本不让它结石,何必等到鸡蛋那么大呢,明白吗?那是一个非常不智慧的问题,胆结石并不是没有感觉,是因为无知才没有感觉,所以呀,这个医文化一定要走在医学的前沿,或者是早期要普及医文化,这是21世纪中医必须要做到的。医文化,如果医文化要做到了,医学上就不再有这种问题了,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个临床医学能做到的,首先是让你,不生病,西方医学对于人类的不生病,它的能力是在外环境当中,中医让人不生病,他的能力是在人的内环境中。胆囊切除的人    胆囊切除就没胆囊了,那么胆汁怎么办呢?是不是问这个问题?对了。你比如说这个胆汁是从哪来的,是肝脏合成的胆汁,肝脏合成胆汁输送到胆囊,胆囊存起来,一点一点的加到肠子里,作为一种消化液,可是胆囊切除了,没有胆囊了,没存的地方了。他生产了胆汁以后就上血液循环,循环就入大循环,所以这个时候你这个肠子就缺乏胆汁这个东西,所以你再吃一些脂肪性的东西,不好消化。这个人就被人家给弄残废了,你缺了一个器官你不是残废吗?说活着,我那么活着,你活着也不是好,你是在一种病态当中支撑着这个生命。你跟健康人不一样。胆囊炎和肠梗阻西医统称急腹症    胆囊炎、肠梗阻原来在50年代这都叫急腹症,这是西方医学对于中医胆囊炎和肠梗阻、肠套叠、肠扭结、肠粘连、下垂等等这一类的病,它叫急腹症。后来中医也跟急腹症跑,就不说这个病了,就说急腹症,谁谁治急腹症有两下子,这种语言我听着难受,怎么中医一下子就变了味了,也有人问。怎么中医一下子变了味了。别管怎么变,反正还是治急腹症,还是治这些病。你看一个肠梗阻,那还不好说啊,做手术啊,把这段场子切了,粘连把它弄开,刀子就办了。算完了吗?没有,过几天又梗阻了。怎么着啊?粘连弄开了,过几天又粘连了,怎么弄?这个急腹症这个称呼就不对,在肚子疼的时候了,疼的厉害,这叫急腹症了,在不疼的时候算没病了。    临床中应对胆囊炎和肠梗阻加以鉴别,其治疗思路不同。三、胆结石胆结石排异汤(郭老自拟)处方:柴胡30克、栀子20—30克、茵陈30克、郁金10克、枳壳20—30克、白芍20—30克、大黄10克后下、芒硝5克左右、甘草13克,成人两次分服胆结石源自亚健康    胆结石这个病,先是一个功能性障碍,在这个时间里头没有治,怎么知道有胆结石要发生?第一个说一句普通的话,就是亚健康。亚健康怎么就知道要发生胆结石?这个人经常的口苦,胃肠有一些症状,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常常有,不是总有。也就是说胆汁代谢有障碍,这个胆囊里头,老存着胆汁,老有胆汁储留在胆囊里头,久而久之发生结石。    所以这个亚健康到现在人家拿着不当病,为什么呢?我亚健康,我不就是亚健康,我还是健康的,我是健康人的第二名,这下就要了命了,他拿着不当病,他全国第二,你说这个怎么办?昨天那个姑娘来了让我给治脚、手出汗。我说脚、手出汗你不是病,你很健康。不行啊,我不健康,我说你要不出汗了你就不健康了。不行啊,它让我生活不了,我说脚、手出汗怎么生活不了?哎呀我这个被子都是湿的,我说要光脚、手出汗怎么湿了被子?她说你给我治治,我说我不能给你治,你给我调理调理,我说不能调理,这是健康。那么不满意的就走了,你看看这个。盲目补钙可致胆结石    尤其现在,不一定有事就吃钙,好像钙是人谁谁都缺这个东西。被一种广告指挥了,吃钙,你不缺钙这是第一个,你干嘛吃钙?你要有代谢障碍,你这个钙代谢不出去,它存在哪里就随便了,哪不大通畅了,它就存在哪里。你存在胆囊里面,时间长了怎么能不结石?这是胆囊结石的原因,肾脏结石,膀胱结石自古就有,到现在看都是在亚健康上产生的。    你怎么看待这个事,你和你这个胆结石连起来一块看,你有法吗,如果说不吃钙的就是这个原因,再吃钙再有这个原因,那就别说了,就快了。就是现在还没有一个说,我给你排出来了,你不依我,还没有这个,光知道这个玩意在里头不好,出来都好了。疼啊,要治早一点治,利胆就行了,利胆。茵陈、郁金、栀子、大黄、柴胡都是利胆的药啊,到时候可以随便开一个就行了。如果要是结石了,往外排石,你看看方剂学上有啊,排石汤可以用,那个方子是可以用的,胆囊结石也可以用,膀胱结石可以用。膀胱结石你看那些利小便的药,而且还有排尿的,促进膀胱收缩的,膀胱收缩没有能力,对它收缩的能力这其中又有自主调节,也有排异,这两个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常常是合用的。胆结石的用药思路    我跟别人(指上面提到的方剂学)的用药不大一样,我说说我用药的思路。我先说这个胆结石,胆结石必须是先利胆。柴胡、茵陈、栀子都是利胆的药。柴胡在利胆当中有调节气机的作用;栀子和茵陈,茵陈有利尿的作用,栀子有导血下行的作用,把上部的血导到腹部;枳壳是增强消化系统,包括胆囊,加强运动的;白芍、甘草是缓解紧张状态的;大黄、芒硝通过肠的剧烈运动,诱导胆汁下行,胆囊的结石就会因为你的疏导胆汁排出来。这里面有一个胆囊的收缩问题,如果说这个人要体制很衰弱的话,我看还可以加黄芪、党参,加党参的用意在于加强循环。循环加强就来能,黄芪也是在循环上做的文章,就是加强微循环,提高胆囊的收缩能力,这是一个胆结石排异汤。编者按:本文整理了郭老有关黄疸、胆囊炎、胆结石的病理、病势和方剂的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此外还要提示两点: 第一,新生儿胎毒黄疸的处理。 对这个问题,郭老家族内部有个传承多年的方法:就是在婴儿刚出生时,三黄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20克、黄芩30克)开水浸渍取液,1滴至2滴滴入口中,一般当天孩子会排出黑便(即胎毒),也有助于黄疸的消除(消黄疸可以每天1滴连服三五天)。 第二,肝胆疾病的预防。 胆病都来自于亚健康导致的胆汁代谢障碍,俗话说“肝胆相照”,胆不健康了,肝病随之而来。很多人不把亚健康当回事,甚至把亚健康视为健康第二名,这是不对的。等到胆结石变大、肝硬化再来“治病”,就太晚了。 预防肝胆疾病其实很简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即可;如果已经出现亚健康迹象,郭老的生化汤(产品可用生命能1号,处方可用小柴胡汤化裁)吃段时间即可。

金匮要略黄疸病的论文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 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 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养血 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 治黄需解毒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 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 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

浅谈金匮要略黄疸病论文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语明示湿热虽为黄疸的基本病理因素,但黄疸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体湿故喜燥恶湿,湿邪最伤脾阳,故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阳盛衰密切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为阴黄。患者感湿邪伤脾阳,或过食生冷,或长期过量饮酒,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既病脾虚,又病湿浊或湿热,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故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阴黄病机。谢谢

黄家的病因在于湿

关于金贵要略治未病论文

正 《金匮要略》原与《伤寒论》合编,名《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所撰。本书以辨证详而不繁、论治精辟、用药精专而著称于世,是一部既有基础理论的阐述,又有丰富临床经验总结的古典名著。它对后世内科杂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辨证详而不繁全书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四诊为基本诊法、以八纲为纲领,对四十多个内科常见病证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 索引序列
  • 论文关于金贵要略黄疸病
  • 金匮要略黄疸病论文
  • 金匮要略黄疸病的论文
  • 浅谈金匮要略黄疸病论文
  • 关于金贵要略治未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