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药学杂志主委

中国药学杂志主委

发布时间:

中国药学杂志主委

吴久鸿,博士,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北京306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药学院客座副教授。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循证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总装备部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十一五”杰出人才基金,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载30余篇),主编著作两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 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2004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届“吴杨奖”;2005年当选“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担任《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等十二本杂志编委,《药品评价》杂志副主编。国家发改委、国家社保部、SFDA等部门评审与咨询专家。

1926年5月12日 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 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 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 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 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 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 退休。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

吴久鸿,博士,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北京306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药学院客座副教授。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循证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总装备部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十一五”杰出人才基金,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载30余篇),主编著作两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 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2004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届“吴杨奖”;2005年当选“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担任《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等十二本杂志编委,《药品评价》杂志副主编。国家发改委、国家社保部、SFDA等部门评审与咨询专家。

教授,男,197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华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药学会常务理事,武汉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院管理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管理学会武汉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北省物价局药品价格协会委员,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师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副主编,《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编,《医药导报》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药房杂志》编委。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主译专业书籍2本(共200万字),参编权威专业书籍3本1。

主要经历: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谢如刚教授。2000年至2001年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ith Prof. Chi-Ming Che)化学系研究助理。2001年至2003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 with Prof. Howard Alper)化学系博士后。2003年至200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with Prof. John A. Katzenellenbogen)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至今任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科生:药物化学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博士生:药物化学进展 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常务理事,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编委;“J Med Chem”、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J Heterocycle Chem”、“Curr topics in med chem”和“Bioorg. Med. Chem. Lett.” 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编委

关键不清楚你问的究竟是哪一位周海兵。楼上回答的文图不符,以下介绍的是上图中的人物--履新湖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的周海兵

周海兵,男,汉族,湖南岳阳人,197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从湖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海兵进入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工作多年,并于2007年2月起担任公司总经理,同年6月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13年3月,周海兵履新衡阳市委副书记,两个月后获任市长。2017年5月,周海兵调任湖南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2019年12月,周海兵任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2020年5月起兼任湖南省自然资源总督察,2021年初履新省发改委党组书记。

教授,男,197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华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药学会常务理事,武汉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院管理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管理学会武汉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北省物价局药品价格协会委员,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师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副主编,《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编,《医药导报》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药房杂志》编委。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主译专业书籍2本(共200万字),参编权威专业书籍3本1。

不是中文核心。但作为一本专业特色明显的全国性期刊,本刊已进入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并从1998年起分别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和《化学文摘》(CA)摘录收载。 刊物本身还是很不错的。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委

男,1968年生,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协和医院副院长,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湖北省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院药学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1991年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毕业,2002年获药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药物制剂及其生物效应;新药开发及其研制

宋洪涛,人名。有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药师、教授宋洪涛,博士,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中药制剂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草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解放军药学学报》、《药学实践杂志》杂志编委。

业绩概要:从事药剂与中药研究与教学工作20余年,致力于肝病药物研究,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科研鉴定1项。先后培养出硕士生研究生15名。获奖情况:省级科研鉴定1项,国内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药物的药剂学与药理学研究研究兴趣与方向:1.治疗肝病药物的药理研究2. 治疗肝病药物的药剂学研究担课题与经费:1.喜树碱纳米粒药物的研究 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1万元2.抗血吸虫药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研究 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 3万元3.枳梖子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2万元4.含醌类地道中药材的测试分析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研制 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 70万元5.中药枳椇子胶囊的临床前研究 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 2万元6.抗肝纤维化活性中药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项目 10万元教学情况: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本科教学长期从事《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生教学主要代表著作:1.张洪,成蓓,詹新安,等.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22):17182.张洪,成蓓,詹新安.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评价[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1):153.张洪, 詹新安, 成蓓.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1):374.张洪,宋娟 ,谭晔 ,等.枳梖子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肝P450同工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9175.张洪 ,黄徐英.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体外释药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106.张洪,代文兵,何文,李菁,张冕.N-三甲基壳聚糖对胰岛素液体栓剂体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2817.刘秀玲,张洪,王飞.枳梖子提取物对实验大鼠肝组织中TIMP-1与MMP-1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0978.申献玲, 张洪.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2):2379.王飞,张洪,刘秀玲.枳梖子醋酸乙酯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学指标及TGF2β1 的影响[J].中药材,2006,29(6):57710.张洪 ,黄徐英.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5):47911.申献玲,张洪.吡喹酮水凝胶栓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2512.宋娟,张洪, 黄徐英.枳梖子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动态研究[J].山东医药,2006,46(14):2413.王飞,张洪,刘秀玲.枳梖子各部位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1):4814.张洪,申献玲.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中国药房,2005,16(22):171015.叶丽萍,张洪,刘秀琳.枳梖子提取物对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3):29316.张洪,叶丽萍.枳梖子对实验性肝纤维化Ⅰ、Ⅲ型胶原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1):4117.刘秀玲,张洪,王飞.两种不同提取方式对枳梖子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4):2118.张洪,刘秀玲,文为.优化枳梖子的提取工艺[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21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1920年1月28日(民国九年),楼之岑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冬(民国二十六年),楼之岑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民国二十八年),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4年冬(民国三十三年),楼之岑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楼之岑编译的《医药拉丁语》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7月,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 1948年夏(民国三十七年),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同年他也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48年夏—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49年,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长。 1951年8月,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 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78年起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主编1979年8到12月,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79—1988年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楼之岑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1 9 8 8起,担任中国 药学会 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赴巴基斯考察传统医药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当局提供传统药物标准化及改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1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2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3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4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5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6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7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8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9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10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11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12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13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14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15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16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17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18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19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20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21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22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23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24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25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26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27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 索引序列
  • 中国药学杂志主委
  •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
  •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编委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委
  •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