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李重人起华医学杂志

李重人起华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李重人起华医学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去的优秀翘楚不胜其数,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近因为采访接触到的一个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雪茜老师

王雪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王庆国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以及全国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弟子,致力于探索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

在这次采访中老师提出认为在中医经典的理论其实很多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我们现在去理解它,有的时候觉得似难非难、似易非易,觉得他说的道理很浅显,但是依旧惊讶于为什么古人能够想出来这么精妙的道理呢?老师对于科研,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西医之间的结合的看法都有很深刻的看法,也在提示我们作为一个中医学子,在这条学医之路上应该刻苦坚定的方向。

老师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综合理论,如何学习中医经典,中医经典对我们大学生的意义,经典方剂如宝库般的重要性以及经典理论在她的科研中的奇妙印证。听完这些,我不禁思考对于学习和背诵反复的枯燥的学习进程后,才有融会贯通,灵活自如。中医药,从来都不是轻松容易的。

正如王雪茜老师所言,“中医之路是我们将要走的一条光荣但充满险阻的道路“。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思想更是涉及方方面面,纵横数千年,我们宛如初入海洋的小船,跌跌撞撞,但又无比谨慎的采撷古人的智慧来填充自己。

我谈这次采访的内容和感受,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通过老师们身上对于中医学习和科研的严谨,在中医之路上的不断探索,感受我们作为一个中医人的责任和方向。

(以上图片来源于本次访谈的视频截图)

介绍一个我的导师的导师:

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应用和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主讲人。

郝教授首先提出,消除肿瘤产生的环境,活泼人体的生机,是治疗的重要原则,而在如何活泼人体的问题上,教授是从疏导活泼少阳来思考并实践的。大家可能会疑惑,选取少阳,有什么依据呢?

教授说,《黄帝内经》把春三月和寅、卯、辰(早晨)这三个时辰叫做少阳,古人又常讲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很自然想到,可否有“一人之计在于少阳”。去论证这个推导是否正确,教授引导我们回忆人体的少阳——胆和三焦,对人的精神情志的影响,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

现在的国医大师中,对王琦先生印象最深刻。

王琦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毕业后从事内科呼吸并专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咳嗽、喘证、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

本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6药事管理的,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认为我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给题主略作解答。

戴胜云:成绩优异、硕果累累、美貌与才华兼于一身的女孩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分析学专业。

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六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获得奖励及荣誉:她在2019年获得了岐黄杯第十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在2018年  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2018年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在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还获得了2013-2018年四次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等奖学金。

徐冰: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专业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专业。

他在2016年9月-2017年8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篇,参与书籍编写一本;负责校级研究生自主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北京市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2项。

张志新:女,汉族,共青团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

她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Waters联合实验室优秀青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

还有的北中医学生发了7篇SCI,还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北中医还有一个超厉害的小哥哥,两项专利还参与了一本书籍编写!北中医的翘楚还是很多的!

谢谢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华医学杂志社负责人李静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全院在职职工665人,其中,高级中医药专家117名,博士3名,硕士24名,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5名,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11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名,“三五人才”5人。胡筱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闫晓萍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8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或参编),主持 “尿毒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省科技厅科研课题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各类并发症、肾炎尿毒症、甲状腺病、更年期综合征、代谢综合征、风湿病、痛风、肥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内分泌代谢及免疫风湿类疾病。尤其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韩祖成,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卫生系统白求恩精神奖获得者,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学术带头人。承担《焦虑症中医证候的精神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等国家、省级科研课题6项;取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4项,发表论文30余篇,脑病专著5部。李宝华,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担任全国和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9年,曾任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组长、脑内科主任等职。在临床诊疗脑及脊髓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症方面有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有较高造诣和创新。出版中医药学术专著两部《古今中风医案荟萃》;《中国历代名医家评介》。在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专业论文40余篇。乔树真,主任医师 从事脑病临床并潜心研究20余年,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脑血管病项目及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等课题研究,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论文20余篇,曾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擅长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痿证、帕金森、痴呆等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焦虑的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刘冬玲,主任医师 198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多年,曾参与国家七五攻关脑血管病项目及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参与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撰写专业论文10多篇。曾于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擅长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及抑郁、焦虑症的诊断、治疗,对癫痫、肌无力及帕金森、痴呆等神经损害的疾病的治疗。惠振亮,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师从中医专家李宝华主任医师,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省级科研项目二项,擅长治疗中风病、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眩晕、癫痫、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并参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基地脑病专业2、3类新药研究10余项。阮绍萍 住院医师 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系中西医结合临床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面神经炎、帕金森病等脑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与研究。吴鹏亮 住院医师 于200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及科研工作5年,对中风病、痴呆﹑失眠、抑郁、焦虑、眩晕、癫痫、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研究。曹瑾,200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00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刘素蓉教授,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脑内科住院医师,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头痛、高血压病等疾病。辛银虎副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头痛,癫痫,眩晕,失眠抑郁等疾病和中风与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丧失的康复工作。先后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徐军锋 住院医师 199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工作8年,发表论文《针灸在中风病刚柔相济法临床康复综合方案中的应用体会》等3篇。致力于中风、面瘫、头痛、不寐、眩晕、郁症、颤症的针灸治疗的研究及中风病的康复治疗及个性化辅助支具矫形器的适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王翠,200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研究生,200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系,师从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韩祖成.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擅长中风病、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眩晕、癫痫、痿证等中医诊治。田腊群,主治医师 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内科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2000年至今还从事新药研发工作,曾多次参加GCP培训,熟练掌握新药研发过程,并参与脑病科新药试验研究四十余项,其中包括:中风病、癫痫、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项目;熟悉康复医疗工作。陈捷 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1988年毕业后分配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四年。1992年起一直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至今,2000年获得在职研究生结业证书,从事肿瘤专业20多年,主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解决了肿瘤的许多合并症、疑难症的治疗,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作期间,跟随名老中医贾昆、谢远明主任医师学习,对中医肿瘤病学理论和临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如癌性胸腹水、癌性疼痛、癌性发热等。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面,治疗方法独特,取得了良好疗效。在乳腺病的治疗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瘤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作为负责人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陕西省卫生厅、省科委科研课题各一项。参编4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多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等。现为陕西省药理学会化疗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病专业委员会秘书、西安市抗癌协会秘书、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魏琳,主任医师 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曾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兼任“全国乳腺病疑难病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十一届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从事肿瘤专业30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特别是在乳腺病的治疗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中、晚期各类肿瘤的治疗,以及一些良性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及新的见解,对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瘤、乳腺癌放疗化疗有独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增效减毒治疗方面、控制肿瘤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共编撰著作五部(包括参编),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厅级课题3项,负责药理基地工作8年,完成新药临床试验12项。张允让,主任医师,原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963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在应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肿瘤方面颇有成就,并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著作数部。苗文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199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2007年获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现任陕西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陕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科研课题一项、承担陕西省卫生厅科研课题一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参加国家级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获陕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编著作多部,在国家级和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负责和参加多项中药临床研究。1990年毕业分配至陕西省中医医院,一直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至今,主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解决了肿瘤的许多合并症、疑难症,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针对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科肿瘤及脑瘤的治疗,在继承肿瘤名家贾老、谢老等老一辈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为病人制定适宜病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上还在乳腺病、血液病患者,在乳腺病、血液病的治疗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李增战,主任医师。国家“天使工程”新培养肿瘤专家、陕西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曾在多家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多种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在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及癌性胸腹水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突出。同时在中医辨证治疗良性增生性疾病:如全身泛发性皮下脂肪瘤、女性乳腺增生及乳腺导管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期间参加国家中管局课题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同时负责或参加了6项国家级药品临床试验科研工作,撰写专业论文多篇。杨晨光,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此后长期从事中西医肿瘤临床及科研工作。2004-2005年在法国地中海大学马赛医学院进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修,顺利答辩并获法国临床肿瘤学深入培训证书(.)。临床上主张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纳入中医体系指导临床实践,最大程度的为病人提供科学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重视在中医形神观指导下进行病人个体的心理社会行为分析,指导病人配合中医养生方法辅助抗癌,十余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的六经辩证,经络辩证治疗上有独到见解。研究重点是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交流。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及省级课题4项,国家级新药临床工作十余项。许鹏,住院医师,200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并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至今,为陕西省第三批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负责病房一线工作。鱼麦侠,住院医师,200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至今,现攻读陕西中医学院在职研究生。负责病房一线工作。李喜凤,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负责肿瘤病人的心理支持,肿瘤微波治疗。马战平,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现担任中华中医药感染病分会全国委员;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结核呼吸病学陕西省分会委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 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2007年7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学习1年;~被中央组织部选派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师从我国著名的呼吸病专家、中国哮喘联盟主席林江涛教授,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访问学习1年;始被国家“四部委”选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于陕西省十大名医、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能够熟练的应用电子支气管镜、呼吸机、血气分析、肺功能、胸膜活检术、经皮肺穿术等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对呼吸系统的多种疑难病症能够熟练的应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疗效突出。擅长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癌、慢性咳嗽、间质性肺病、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陈鸿芳,女,副主任护师,中医护理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等杂志常务编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及教学研究20余年,具有多专科护理经验,尤其在中医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参与科研课题4项,负责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度课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情志护理干预方案的研究”;负责卫生部2011年国家重点专科陕西省中医医院中医肾病护理部分申报及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学科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陕西省继续教育项目授课任务。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是核心期刊。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协资助、《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临床案例成果的发布平台。而《中华医学杂志》就是核心期刊,所以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是核心期刊。

医学杂志社李春华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还阳卧是一种传统的睡姿,被认为有益于身体健康。然而,对于这种睡姿的健康影响,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一致。

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还阳卧睡姿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适用范围:

一、还阳卧睡姿的优点

二、还阳卧睡姿的缺点

三、不同睡姿对健康影响的比较

睡姿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睡姿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心脏、颈椎、脊柱和睡眠质量等方面。

首先,仰卧位可能会对心脏造成压迫。如果长期保持仰卧位睡觉,可能会使心脏受到压迫,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因此,建议不要长期保持仰卧位睡觉,特别是患有心脏病的人。

其次,俯卧位可能会导致颈椎疾病。如果长期保持俯卧位睡觉,可能会对颈椎造成压力,导致颈椎疾病的发生。因此,建议不要长期保持俯卧位睡觉,特别是患有颈椎疾病的人。

再者,侧卧位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如果长期保持侧卧位睡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适,例如腰痛或肩颈部疼痛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一定时间内改变睡姿,使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

长时间的仰卧位可能会对呼吸道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可能会因呼吸受到限制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建议在一定时间内改变睡姿,使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

总之,不同的睡姿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在选择睡姿时,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身体状态和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古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就先从历史记载的说起: 秦:李斯---秦石刻 汉:《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贴 、姨母贴 王献之--中秋贴 王珣---伯远贴 唐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张旭--郎 官石柱记序 怀素--自叙贴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黄庭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万安桥记、澄心堂帖 赵佶--淳化阁帖 元、明、清: 赵孟頫--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 董其昌--三世诰命 刘墉--临米芾诗帖 邓石如--语摘 当代书法家:杨萱庭 王友谊 苏士澍 邬鸿恩 曾翔 崔维海 孙多全 刘正成 萧风 沈鹏 李强 宗家顺 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简介安志学——男,1931年生,陕西西安市人。笔名松柏墨士,中专毕业,政工师。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怀素书法研究会研究员,香港东方书画中心书画艺术研究部研究员,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当代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等职。白天——男,1928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原名韩礼标,字义堂,笔名秋心、山水,号白浪散人,室名秋涛居,斋号西溪晚庐。大学文化。鲍泰昌——男,1930年生,云南省鹤庆县人。艺名傲骨,笔名枫叶,现为云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曲靖市老年书画协会理事,曲晴市麒麟区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市场研究中心一级书法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边振宁——男,1938年生,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晋分校校长,世界书画家一级书法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华北协会理事,美国美中企业家联合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蔡焕仁——男,1925年6月生,原籍浙江诸暨,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博士院长等职,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岑继初——男,1944年3月生,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机务四大队工程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市场中心书法家,世界华北协会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部研究员等20多个职务。常海川——男,1924年9月生,陕西省米脂人。艺名隐军。现任国际美术家联俣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畅春彦——男,1928年5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副主任科员。《世界书画家铭录》定为“一级书法师”。车玉禄——男,1951年7月生,吉林省永吉县人。字辛卯,号四间房人。大专毕业。一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委,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陈洋——男,1967年10月生,广西东兴人。现系中国华夏书画院副院长、防城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兴书画院副院长、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组织部领导、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日本国艺书道院客座教员、广西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各体,尤以草、隶见长。陈炳荣——男,1968年2月生,海南省万宁市人。大学本科。二级书法师,主治医师。眼科医生。现是西安明视科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华医学会会员,海南省中西结合学会会员,海南省针灸学会会员。陈超英——1941年1月生,湖南衡阳人。著名书法家。现系衡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衡阳市江东书法协会理事长,山东曹州画院名誉院长。陈德忠——男,1941年6月生,吉林省集安市。笔名陈非,斋号山里人,清心居士,关东人。大专学历。现任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该会徐州分会常务理事。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中级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等数十家国际国内艺术社团常务理事、整整、会员、研究员等。陈竞——男,1940年4月生,江苏泰州市人,教授,国家高级美术师,民俗艺术专家、学者。1963年大学毕业,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剪纸报》主编、南京东方艺术院副院长等职。陈国华——男,1963年5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高级创研员。上海中华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华祥——男,1934年11月生,湖北汉川市人。字乐艺,室名伏枥斋。系湖北省汉川市副局级退休干部,技术职称副研究员。现在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书学研究会,湖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一级书法师。陈启弟——男,1926年1月生,重庆市人。字陈希,号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等等。陈荣生——男,1948年生,安徽庐江人。字佛尘,号清道山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陈亚平——男,1937年生,安徽省阜阳市人。1952年由画师方诗恒书写于乃师徐悲鸿,不试而入学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为该学院绘画系1955年届毕业生。陈泽金——男,1947年生于浙江永康新楼乡新楼村。原名陈宅金。现为新楼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丽州书画社书画师,金华市楹联学会会员,湘江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湘江大方科文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翰墨书画院院士。程剑锋——男,1936年12月生,安徽省无湖市人。笔名野风。大学学历。现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美联世界书画协会会员,中外书画研究院名誉教授,振鸣书画院名誉副院长。程久培——男,1938年12月生,安徽省临泉县人。字少坤。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临泉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程云鹤——男,1930年3月生,湖北天门人。字为栋,号竞陵乡人。现是湖北诗词学会会员,东坡赤壁诗社理事。崔增新——1948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人,字逸鹤。甘肃省张掖地区电力工业局政工干部,书画作品曾多次赴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获。是张掖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都书画院荣誉院长,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高级书画师,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国金陵印社艺术委员,荣誉理事。崔增新——男,1948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人。字逸鹤。现为张掖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都书画院荣誉院长,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高级书画师,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国金陵印社艺术委员,荣誉理事。邓瑞亮——男,1942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曾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艺术创作部委员,欧阳修艺术研究会书法研究员,当代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现代汉字硬书学会等艺术团体委员。邓瑞亮——一九四二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硬书学报》特约记者,并被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授予当代硬笔书法家称号,被中国亚西亚艺术研究院聘任为中外书法鉴赏家,被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授予一级(最高级)硬笔书法师等称号。邓晓峰——男,1975年12月生,中和书法函授院院士、研究员,中和书法家、一级书法师。97年毕业于胜利油田师专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业,“胜利油田硬笔书协”会员,“中国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现任胜利油田工程建设一公司老年办政工干事、93年始硬书、音乐、美术多次获奖。94年获胜利油田学生硬书赛一等奖。刁永泉——1945年5月生,陕西汉中市人。号梦蝶生,虚白室人。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总部在香港)会员,陕西处诗词学会理事,汉中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丁冰玉——男,1925年12月生,湖南安化县人。现为长沙市长湖南省老年书画家研究会会员,长沙市银盆地区书画协会名誉会长,长沙市诗人协会会员和银星诗社社长。董洪纪——女,1950年11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专文化,中教一级,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唐山市书法协会会员。1999年9月被特邀担任《当代中华书画经典文库》编委会副总编辑。董耀章——男,1937年2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中专毕业。一级书法师,编审。现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九州诗文杂志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书法家协会,山西电视家协会,山西舞蹈家协会会员。窦书阁——男,1933年6月生,河北省邢台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河北省劳动模范。现为中原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特邀书画师。朵长青——男,199年3月生,甘肃永登县人。字松柏,笔名山泉,别名文翰,斋号青润书屋。曾先后被聘为中国鲁南书画社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问委员,神州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中级书画师”,中国中外名人艺术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书画师等。范凤城——男,1941年生,河南省上蔡县人。字瑞周。中教一级。现为中州书画协会理事,东方书画协会会员,山东荷泽天香画院荣誉教授等。范如明——男,1929年4月生,浙江省遂昌县人。笔名寒月。现为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特聘书法师,《东方潮》杂志社特约记者、编辑,“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江苏高渡弘扬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方文桃——1962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任福建省莆田县工艺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工艺美术活动四十一年。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莆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莆田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莆田县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方丁——男,1918年3月生。山东莱阳人,离休干部。工作经历:1936年毕业于中学师范学校,当年秋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地方政府工作。1950年3月—1982年12月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劳动工资工作,先后任组长、处长、副局长、司长等职。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冯宝珠——男,1940年10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书画函大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黑龙江世纪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纪书画艺术院高级画师,中国湖南武陵书画院常务理事,高级画师。中国扬州姑苏画苑二级画师。冯福田——男,1950年6月生,河南省开封市人。大学本科。现为中国记者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开封市语言学会秘书长。冯界桥——男,1948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原名冯联承,曾用名冯连城,号壁卿,字光先,笔名冯上、冯帆。系中国龙文化艺术研究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河北省雕塑协会会员,中国UFO研究会会员,唐山市分会会长,唐山市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冯秋成——男,1936年10月生,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又名秋晨,号汉水秋翁。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联谊会理事,马鞍山市书协理事,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研究员,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高青松——男,锡伯族,1944年4月生,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人。中学一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中国民族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高世翰——男,1928年2月生,山东省蓬莱县人。二级书法师。1997年被大连市老年书法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还被聘为翰墨书画院院士。高文社——男,1942年9月生,江苏省建湖人。号兰竹斋主,艺名雄宝。现为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邀创作员,神州大学书画研究所书画师,上海民族画院高级书画师,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谷荣华——男,1958年1月生,湖南衡山人。大专文化。党员,干部。现任世界书法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高级书法家,中国当代硬和书法家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东方艺术传播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顾月蟾——女,1935年8月生,浙江宁海市人。现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画家协会会员,被聘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师,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郭成涛——男,1932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大学毕业。现为上海水电工程学会新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安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副院长。郭诚文——男,1940年5月生,山西定襄人。别名戈文、澹幽斋主人。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1998年被神龙艺术院聘为荣誉院士,世界书画家艺术认定委员会审定为二级书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聘为一级书法家。郭文宝——男,1945年9月生,河北省蔚县人。中专毕业。。书法家。现为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台湾星际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韩静——男,1937年元月生,安徽省合肥市人。大专学历。现为另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省书协首批会员,省硬笔书协副秘书长,省职工书画影协会副秘书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老年影协理事,省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理事。韩国玺——男,1941年12月生,字济民,号玉洁冰清。现任安徽省书协会员,中原书画院研究员,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授予高级书画家,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研究员,长白山国际书画社学术委员,授予二级书画师。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何保华——男,1936年12月生,浙江省阜城人。又名何人,何毅,别署山民,知不足斋主人。历任浦江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县志办公室主任,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省刻字创作委员会委员,省地方志学会理事,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侯有华——男,1933年生,山西翼城人。字墨之,畜牧师,书法师。现为山西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胡德奎—— 男,1947年5月生,安徽枞阳人。号白云居士。系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员、理事,当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江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原文化艺术研究高级研究员理事,云雅轩特聘书画家,台北市国际文人画家总会执行理事、创作委员等职。胡定川—— 男,1940年生,河南新县人。经济师。毕业于河南农大金融大专班。现为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顾问和高级名誉院士,同时被新神州艺术院特聘为高级书画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黄 海——男,1960年2月生,广西钦州市人,笔名豪洋,广西美协会员。近年来创作有五十余幅(篇)油画作品和文章,部分作品在各级展览或发表,并有作品荣获国内和国际奖。黄德豫—— 男,1922年8月生,湖南人。西南大专毕业。高级经济师。中国人才研究会、北京东方、华北、济宁、莱阳、湖北、金陵、山海关、周口市、湖南等书画院委员、副主席等。黄升耀—— 一九四二年生于中国四川简阳农村。故号野墨斋主。从书数十年,自选贴研习,现为世界书画家一级书法师,国家人事部一级书法师,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终身成员、高级研修员,高级书画人才研究班暨第三届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会特邀研究员。黄远平——男,1931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大专文化。现为广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老干部诗书画摄影研究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岭海老人大学书画协会会员、岭南诗社会员、岭海老人大学晚香园诗社理事。黄志强——男,1960年4月生,湖南常德市人。别名黄鼎仁,黄耀德,黄鼎公。现系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美联中韩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等。黄佐生—— 男,194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大专学历,95年被授予“世界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99年被国际美联评为“银奖艺术家”。贾士毅——男,1927年12月生,辽宁省抚顺市人。艺名明久。大专学历。现为无顺书协会员,国际美联会员,中国名家名作编委,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贾世平——男,1950年生,河南省汝南县人。大学毕业。经济师。现任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河南省书协会员,河南省农民书画协会理事,河南省汝南天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江东天——男,1942年8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一级书法师。爱好古诗、书画。江太生——男,1958年5月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大专学历,助理经济理师。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安庆市书协常务理事,太湖县书画协会主席,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名誉会员。姜国海——男,1965年3月生,吉林省通化市人。笔名艾海,木乐,苦藤等,号东萧斋主人。现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市盆景根艺协会会员,全国文学企业联谊协会会员等。姜砚山——男,1939年生,河北省玉田县人。号钰轩,金正居士。主治医师。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原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国江都书画院高级研究员,96年被海内外很有影响的十六家书画团体联合审定授予“世界高级硬笔书法艺术家和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焦述环——男,1941年7月生,江苏省灌云县人。曾用名焦克环,笔名江心。现为中日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淮海书法艺术学校导师,中国千佛山艺术联俣会书法院荣誉教授,内蒙古书法服务社客座教授。等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大地到处都是连年战祸带来的创伤,无论城镇和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病没医生,有医生没有钱,有钱没有医和药等在鲁北平原这块盐碱涝洼的土地上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贫穷、饥饿和缺医少药同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障碍,可谓百废待兴,医药最重。1958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在此伟大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缺医少药状况,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从源头解决这一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时称“惠民地区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诞生了,这便是山东滨州卫生学校的前身。学校时有14名教职工,其中8名教师和6名行政人员。他们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玉华和副校长王建新的带领下,于当年9月1日正式招收高小文化程度(当时体制是小学毕业后升入高小,高小毕业后升入中学)护工专业三个班,每班40名,共计120名学生。现在的人都知道,办学必须有与招生专业所匹配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也就是办学的基本条件,然那120名学生却是在即无校址又无宿舍和教学设备的情况下,领导是老师,老师也是领导,自编部分教材,在地区领导的关照和惠民地区军分区的大力支持下,借用惠民地区军分区礼堂和联椅供学生食宿和上课之用。校长亲自做后勤,老师们凭着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克服了数不尽的炎热、寒冷、饥饿、潮湿、蚊虫叮咬等困难,在极为艰苦的困难条件下继续着他们的教与学,实现着她们美丽的人生之梦。一支粉笔、一块木制黑板,一个听诊器和自制并不规范的所谓教学用具开了课。老师和学生都是凭着那个时代人所特学校的编制有了,借用校址总不是长久之计,在地委行署及省卫生厅等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征地26亩,在现滨州市渤海八路527号的原校址上建起了简陋的学校。从此,师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一直存在了42年。1959年3月11日,由于淄博和惠民地区合并改称为淄博专区,故学校随更名为“山东淄博专区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是年4月,杨文轩调任学校副校长。这年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护士专业学生80名,学制为三年。1960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份之一。由于经济困难,1958年招收的120名三年制学员在学完全部课程后,缩短实习时间,提前毕业,直到1986年,才重新为她们换发中专学历毕业证书。由于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国内的影响,这时的国民经济薄弱到十分严重的时刻,然就在这年的7月6日,学校与医院分设,正是建立山东省北镇卫生学校。学校分设对学校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无教室怎么办?无宿舍怎么办?建自己的学校,走自己的路子,成了那个时代北镇卫校人的一致心愿和梦想。在学校的创建阶段,是缺经费、缺人员、缺经验,总之是除去荒凉的几十亩盐碱地和地上矗立着的几间破平房外,是一无所有,什么都缺。冬天大雪封地,无煤可烧。夏天蚊虫叮咬,雨季一到是道路泥泞,师生需赤脚上课。就在这种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凭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斗志、信心和决心,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去,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动人乐章。老师和学生团结一致,战天斗地,解决了工人不足的困难,没有路,自己修;没有井,自己打;没有运输工具,手抬肩扛。课外活动和劳动课、星期日、晚自习时间经常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甚至根据学校建设需要而调课,在那时都是很平常的事。那时的在校生只有护理专业,穿梭于学校工地的白大褂和具有青春气息的女歌声时常回荡在校园,成了当时亮丽风景。特别需要说的是,那时的人们是经常的吃不饱,学生家中无多余口粮,国家对她们随尽心但也保证不了学生身体的需要,更不用说是营养了。为此,学校号召师生,发扬长征精神,勒紧腰带,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学生时常在学校和老师的带领下,到秋收后的庄稼地里去刨地瓜、拾粮食。现在的学生可能想不到,我们那时护士专业的学生曾经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缓解伙食紧张,数次往返数百里路去孤岛拾摘野绿豆、野果子等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作为口粮的补充。那时的卫校人就是这样,不落后、不掉队,硬是在鲁北(山东北镇)这块盐碱涝洼地上建起了一所后来被评为全国省部级重点的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即使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只有千平方米左右的陈旧教学场所内,十几名教职员工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三年内为国家培养出了二百名毕业生,极大地缓解了惠民地区群众因缺医少药而出现的看病难的问题。1960年,学校在艰难困苦中加强了建设,增设中医专业。当年9月,撤销淄博专区,恢复建立淄博市和惠民专区,学校随划归惠民专区。1961年,根据山东省卫生厅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学校停止招生。是年5月,赵星奎调任学校副校长。1962年8月,宣布学校停办,二年级学生维持到毕业,教职工大批外调,学校陷入了第一次低潮时期。同年5月,赵星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四清教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的1964年,学校恢复招生,所招初中文化程度的护士专业学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1965级学生一起在1968年毕业。1964年至1965年的两年间,学校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新征土地8亩,新建教室1000多平方米,教师也由原来的11名猛增到了28名,使政治、体育、语文、数学、物理、医用化学、解剖、生理、病理、病源微生物、药理、内科等有了专职教师,使学校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这期间的1964年1月,牟观洲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1965年,学校新设学制3年的社来社去医士专业,为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期间的1964年1月,牟观洲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66年至1967年,学校停课,遂停止招生。1967年二月,赵星奎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同年9月,牟观洲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学校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低潮时期。1968年,地直卫生系统各单位组建一个“六二六”公社,学校也成了这个公社的一个成员。当年招收由大队推荐的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原规定二年的学制,然由于种种原因于1969年寒假提前毕业回乡。1969年至1971年,招收过几期短期学习班、培训班,没有招生。1971年8月,赵星奎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学校再次恢复。实行由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收学制二年的护士专业学生。学校由此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并迅速发展壮大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同年2月,王芝秀调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3年,学校恢复中医士和医士专业招生。同年3月,高素新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4年,学校招收护士专业和医士专业学生。同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惠民中心医院设立教学点,并招收护士专业学生。1975年,学校增设药剂专业,并招收中医专业和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护士专业暂停招生。同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又在沾化、邹平两个县医院设立教学点,并招收二年制护士专业学生。同年1月,刘元祥调任任党支部书记、(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同年5月,孟景洲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6年,因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除继续加大招收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力度外,同时增设二年制放射医士专业和卫生医士专业,其他专业暂停招生。由于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教职工人数也增加至113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总建筑面积达7260平米。1977年,国家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继续招收三年制中医专业、医士专业、药剂专业,其他专业暂时停止招生。同年,惠民、博兴、沾化、邹平教学点各招收二年制护士专业学生。自1972年学校停止招生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期间,学校共招收护士专业、中医专业、医士专业等专业学生710名。与此同时,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教师由原来的19名,迅速猛增到69名。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学校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34亩增加到68亩;学校首次有了自己1200多平米的学生宿舍楼;建立起的图书馆藏书达15000余册;十个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完善。为学校后来的突飞猛进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使学校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壮大时期。1978年,恢复护士专业招生,保留中医专业、药剂专业招生。其余专业停办。1978年3月,陈德才调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宝殿升任副校长。同年之后,历届学校党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86年,共招收护士、中医士、药剂士、医士、放射医士、助产士专业学生1440名;扩大征地6亩;新建学生宿舍楼1500平米;教工宿舍楼1800平米;教学楼4450平米,使教室达21个,实验室达16个,各项办学条件都有了明显提高。1991年至1992年,学校抓住国家教委、省教委对全省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确定了“确保合格,争创重点”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建成了5000平米的图书试验楼,内设16个标准化实验室;改建了3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为12个教室安装了闭路电视,使不同的班级可同时收看电视教学资料。至1997年,学校在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招生渠道等方面,创新思维,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了专业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增设五官医士专业、妇幼卫生专业,在多层次办学中招收大专班,在保持国家统招数量的基础上招收计划生与委培生和职业生、乡村医学专业等,形成了“稳定招生规模、优化培养层次、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的办学特色;1993年,学校被省政府授予“省部级重点学校”;学校也由原来的副县级单位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使学校进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壮大时期。1979年3月,张昭俭调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这年是学校建校以来招生和专业设置最多的年份。护士、中医、药剂专业、放射医士专业均招生。除护士专业为初中生外,余均为高中毕业生。学校扩大征地6亩多,总面积达亩,新建1500平米学生宿舍楼。惠民教学点由原来的招收一个班的护士专业,增至为招收2个护士班。1980年5月,张勋甲调任学校党总支书记,10月,郑鸿志升任副校长。学校专业设置与上年没有变化,只是招收人数适当作了调整。除惠民教学点继续保持2个班的招生外,邹平、沾化、博兴教学点停止招生。1981年,共招收护士、中医、药剂6个班。根据山东省卫生厅的文件要求,本年度首次对教师进行了职称评定工作。该次职称评定打破学历界限,按照工作年限和成绩,分讲师、教员和实习教员三个等次,以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得60分以上为及格,可以参加晋升。参加职称评定工作的教师有71人,获得讲师职称11人,获得教员职称35人,实习教员职称25人。同年11月,张洪远调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1982年,中医专业下马,停止招生,只招收护士专业和药剂专业。1983年,药剂专业下马。学校保留护士专业,新开设助产士专业,并招收业余护士班。自此学校至1985年始终保持着这两个专业的招生。同年,建成1800平米宿舍楼一幢,有效缓解了教工住宅困难。1985年,在常规招生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承担地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任务,开办了职工护士班。其间1984年12月,王治平调任学校党委书记,李正庭调任学校校长、副书记,张昭俭任副书记。1986年,减少护士专业招生,维持原助产专业招生,恢复医士专业招生。继续举办地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培训,举办了在职医士专业干部班。1987年4月,纪孝爱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春华升任副校长。招生与1985年同,之后的山东滨州卫校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崭新历史时期。1988年至1996年,始终保持招收护理和助产士、医士专业。其中1988年至1989年,招收了五官医士专业;1992年至1995年招收了妇幼卫生专业;1992年至1996年招收了乡村医学专业;1995年至1996年招收了皮肤性病医士专业。期间,1989年1月,陈奋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1989年2月,王德先调任学校副校长;1991年3月,盖迎友调任学校党委书记;1993年2月,于大亨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3年4月,方文正调任学校副校长。1997年至2000年,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壮大。1997年8月,黎爱芬调任学校党委书记;李友谊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1998年6月,鹿怀兴、徐涛分别升任和调任副校长。此时的中等专业学校为了适应所谓市场的需要,及尽全力的扩大招生范围,除保持继续招收护理、助产士、乡村医学专业,并自1997年连续招收4年制物理诊查技术专业;1998年招收社区医学专业;2000年增招家政卫生、中西医结合和口轻工艺专业。在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外,学校同时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而招收相关专业,1998年与湖北黄冈卫生学校联合招收医士专业(时称“黄冈医士”专业);1999年与湖北荆门卫校联合招收荆门医士专业(时称“荆门医士”专业);2000年与山西临汾卫校联合招收医士专业(时称“临汾医士”专业);1998始,学校加强了与省内的高等院校联合,连续几年与山东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联合招收三年制自考和成考高等护理大专班、临床医学大专班,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招考网络高等护理和临床医学大专班。2001年9月,李友谊校长调任北京供职,由于大恒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此时的学校已经被宣布合并。同年学校招收高等护理专业、远程教育高等护理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滨医大专班、山医大专班,中等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物理诊查技术专业、口轻工艺等专业。这时的学校是滨州卫校最辉煌和转型时期。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学校在校生已达近50个班级,在各级各类医院实习学生达1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近二百人(包括离退休),学校行政教学科室功能齐全,新建多媒体教学中心功能一流,校内环境良好,各教学教研组达25个,与山东、河北、湖北、山西等地联合办学形势良好,与省内外同等学校相比,教学硬件及软件都有着教大的优势。四十多年间,校容校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座座依次排列,柏油公路平坦整洁,绿树丛丛景点宜人,花香四溢格外芬芳,到处呈现出教书育人的祥和环境。全校教师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主编和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专著和国家统编教材,取得了许多的教学成果,成为了鲁北地区一所名副其实的全国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李君中华医学杂志

按人们的通常认识,超声科就是做B超、彩超检查的。然而,走进内蒙古包钢医院超声科,这种感觉就会被彻底颠覆。 患者候诊于大厅内,超声科通过门外的电子屏幕系统通知患者进入相应诊室检查和治疗,使得这里的管理既先进又有序。该院超声专家李君就在此“坐镇”。 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 “学生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可以在万花筒般的社会里发现并展示人类的真善美……然而,我最终选择了学医。31年前我被分到包钢医院内科做了一名住院医师,那年我25岁。当时说不上太喜欢这个职业,但最喜欢听患者称呼我李大夫,感觉很神圣。”李君向记者介绍说。 从她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初做医生的人的心理轨迹和感受,也看到了她虽然从事着“说不上喜欢的职业”,但最终能成为包头市著名超声专家、包钢医院首席专家的秘诀就是“认真工作,因为这是个天天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马虎不得”。 1981年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李君,被分配到包钢医院内科工作5年后,又被调到医院的电生理室,从此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当时电生理室开展的业务只有心电图、脑电图和刚刚引进的一台小型黑白超声检查仪。但5年临床工作的历练,为李君从事超声专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超声专业水平,李君还先后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和武汉市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并且每年坚持参加国内外超声学术会议和学习班。1992年李君被任命为科主任,从此,她在超声领域大显身手,带领着全科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超声科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于单一的检查诊断,而且开始涉及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也就是在超声仪器引导下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来获取病理学诊断,对脏器的囊肿、脓肿、胸腹腔积液等进行穿刺抽液注药等治疗。超声科的业务量、技术力量及规模日益壮大,直至使超声科成为医院的领先学科,2011年被评为包头市重点学科。 在采访中,李君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超声医学也从单一的超声检查和辅助诊断发展成为以诊断为主、介入性穿刺活检及治疗等齐头并进的临床学科,倍受临床的重视和依赖。 超声检查要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所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这就要求超声医生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李君做了很形象的比喻:超声其实就是临床医师的一只眼睛,如何用好这只眼睛,是我们超声医师的态度问题。李君说,超声医师的责任与临床医师同样重要,超声医师每提供一份报告,都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她知道手中报告单的份量。 许多年来,李君养成了“追查”的习惯,就是每遇一个阳性患者,都做详细记录,并随时追查患者的手术和病理结果,然后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就这样,她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越记越多,诊断准确率也越来越高。 有位来自郊区的中年患者,多年房颤,但在外地几家著名医院检查都没有找到原因。经李君检查发现,患者心房增大,并且,结合她多年丰富的经验,李君终于发现患者房间隔上有个很小的缺损,如果不认真检查,很容易漏诊。还有一位经省级医院确诊为先心病的外地患者,原本准备做先心病封堵治疗,但在术前,认真的习惯又驱使李君为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结果发现,这名患者还有其他问题。李君的认真为该患者临床提供了新的诊断线索,从而及时地改变了其治疗方案。 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一番打拼,超声科逐渐形成规模,影响力也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我们,临床医师也逐渐认可或依赖我们。特别是听到那些经超声提供正确诊断而治愈的患者对我们的感谢之词,作为医者的我内心充满了对患者的感激,是患者的宽容、理解和信任成就了我们。想到这些,所有的彷徨、牢骚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都抛在了脑后,有了一些成就感,我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李君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从最初的“说不上喜欢”,到“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李君真实的心理转变过程。 李君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技术,使医院的超声科声名远扬。慕名找她检查的病人很多,每周3次的专家门诊总是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她几乎没有正常下班的时候。 有一次,她听到一位患者家属说凌晨三四点就来医院排队挂她的号,这让李君很感动,也很不安。从此,她每次出专家门诊,在号已排满的情况下,仍会为那些远道而来的患者或疑难复杂病症的患者加号,无需预约,并且,即便很晚下班也要为他们认真细致地检查,从不让他们失望而归。 作为超声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她在业务上不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还十分注重科室的业务发展和梯队建设。近些年,她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现在都已成为超声业界专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超声科除了日常超声检查及介入超声诊治之外,还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超声造影技术、胎儿产前超声系统筛查技术、肌骨超声检查技术等,并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开展了分流性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术中的超声监测、心脏病患者的术中食道超声监测、超声定位引导弹道碎石术、器官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超声监测、超声引导下肿瘤内粒子植入的放射性治疗等。超声科的检查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无疑为临床科室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作出了贡献。看到这些成绩,李君倍感欣慰。 李君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具备四种品质:善良、责任、能力、爱心,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就必须培养这些品质。

豆瓣网杰出理想青年,人气理想青年和正能量X进取奖获得者。曾毕业于南阳文化艺术学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接受过过CCTV新科动漫频道《中国电视动画》杂志、《动漫前线》、《动漫周刊》、CCTV戏曲频道等杂志和媒体的采访以及介绍。2009年开始和《动漫前线》杂志合作直到现在。现从事古建筑文物壁画彩绘等相关营造工作以及中国风插画绘制,尤其是京剧人物绘画系列和宗教绘画系列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作品被豆瓣网、一生一信、乐卡、莫卡、NUNKI、派卡等多家媒介品牌以及旅游景点和商家印刷成明信片画册及周边发行。粉丝来自国内外等很多国家。创作的明信片在国际明信片网站深受国外粉丝的欢迎和喜爱。

李雁中华医学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李雁,是一个让人有些琢磨不透的人——

心无旁骛地扑在肝癌复发转移研究领域十余年,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协助下,研制出一整套肝癌研究领域所必需的模型系统,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明明可以“好风借力,直上青云”,但他毅然掉头直奔一个困扰肿瘤学领域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而去。

二十年深耕腹膜癌诊疗领域,研究出一整套腹膜癌诊断和治疗技术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腹膜癌诊疗中心,被公认为该领域的拓荒者。他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医学”颇有微词,觉得那都是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却无比珍惜患者随口给他起的“草图医生”的昵称。

这就是李雁,一个言谈举止让人一眼就能“看透”,但取舍间又时常让人“琢磨不透”。

1

一盏小马灯点亮医学梦

为什么选择当医生?一千个医生有一千个答案。而李雁的故事,则要从他年少时某个雨夜里的一盏“小马灯”讲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山东泰安乡间,一个下着雨的深夜,李雁七岁的妹妹发起了高烧,一家人围着年幼的孩子手足无措。李雁的叔叔连夜赶着山路,去五十多里外的乡上请乡医到家来给孩子看病。

一家人守着高烧抽搐、不停哭闹的妹妹,那个焦灼的夜晚仿佛熬不到尽头,至今让李雁无法忘怀。直到东方的天空微微泛起鱼肚白,山路的尽头出现了火种般跃动的灯光。那是乡医提着“小马灯”穿过风雨正在赶来。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注射器和针头需要反复使用。乡医到家里来,先要烧水给医疗用具消毒,然后测温、打针、开药……李雁看着乡医从老旧的医药箱里魔术般“变”出一件件陌生物件,一番令他难解的“操作”之后,妹妹体温“神奇”地降了下来。

那个乡医穿过浓浓夜色匆匆赶来的画面,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时常闪现在李雁的脑海中。那一点闪烁在远方的灯光点燃了他的一个梦——医学梦。

当一位医生,救己救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是一位乡村少年最朴素的心愿。为此,年少的李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考出小山村,真的成了一名医学生。

“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背会。”回想起大学里的生活,李雁说自己是个比较笨的人,背不会的时候,总是喜欢借助于写写画画。各个器官的形态,从把纸蒙在教科书上“描红”,到逐渐简化成“素描”,之后又变成加入自己想法的“写意画”。不计其数的图画,在帮助李雁准确记忆知识的同时,也令他养成了将思路以最直观的方式画出来的习惯。

而这个学生时代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此后数十年的从医生涯,甚至令他以“草图医生”之名广为人知。

2

搭建首个肝癌转移模型

李雁的手机中存着一张导师汤钊猷院士发来的新年贺卡。他时时把上面的寄语拿出来,细品其中滋味,觉得充满着为医为人的哲理。

如果说,人总有那么几个影响一生的转折,那么从武汉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博,投身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门下,就是李雁走过的一个重要的“路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汤先生前瞻性的思维,在当时不一定有人懂,但20年过去,你就会发现他的正确性。”说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汤院士,李雁情不自禁地赞叹。李雁介绍,上个世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肝癌曾是严重危害人民 健康 、困扰肿瘤学发展的最大临床难题。汤院士等学者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一直是我国肝癌预防的“三大战略”,并成功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稳步下降。

预防的问题得以解决,而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是困扰着患者和领域内学者的最大难题。用什么药物,用什么方法能有效控制、阻断癌细胞的转移?得出结论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们不可能在病人身上做实验,怎么办?”在汤院士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雁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逐级转移的人肝模型系统,其中包括9个细胞系和3个动物模型。

为搭建这个系统,李雁需要把从动物身上提取的癌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筛选,之后再植入实验动物体内验证;如此反复不停,直到分离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系统。但在30年前,实验条件远不如今天,培养皿里的细胞常常“养着养着”就死掉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实验环境的污染。

为了让癌细胞“撑”过培养时间,必须保证实验环境绝对干净。每一天,李雁都要穿好全套防护装备,趴在地上使用消毒剂把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擦拭一遍。每周一次,用剧毒的福尔马林蒸汽将实验室“熏蒸”一遍。在陶瓷坩埚内倒入高锰酸钾和甲醛,两种试剂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即使此时迅速退出实验室,关闭大门,李雁的防护服还是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紫色。

经过马拉松式的科研苦旅,李雁终于在汤院士的指导下搭建出了逐级转移的人肝细胞模型系统,“20年内,全国几乎所有需要通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完成的肝癌转移复发研究,都是用它来完成的。”这个系统和它相关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

挑战癌中“魔王”腹膜癌

本世纪初,李雁离开上海,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这里,他又迎来了人生另一次重大的转折。

虽然在肝癌研究方面已经攀登过高峰,本可以“好风凭借力”,他却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条鲜有人走而荆棘丛生的“小径”——腹膜癌的诊疗。

腹膜是位于腹腔、盆腔内薄而光滑的浆膜,它分泌浆液,滋润脏器表面,保护器官,并减少脏器表面的摩擦。腹膜上既可原发癌,又可发生其他脏器的转移癌,腹腔内任何一个脏器的原发肿瘤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侵袭腹膜,形成腹膜癌。腹膜癌一旦形成,治疗难度极大。与胃癌、肠癌、卵巢癌等常见癌症相比,腹膜癌过去不被人所重视,却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发病率不低的癌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数十万。

“腹膜癌的治疗是肿瘤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在过去50多年内,也有很多专家研究过它,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和绕道而行。”即便艰难,李雁却不能无视患者的痛苦和绝望。

2003年,一位武汉大学的教授因患胃癌,来到中南医院手术。面对这类手术,采用常规技术手段,李雁很有信心。确实,手术完成得不错,患者和家属也很满意的出院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经过几期化疗后,癌细胞仍然发生了腹膜转移,病情急转直下。李雁心急如焚,跟随患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五天五夜没回家。

虽几经努力,病人还是很快离世了。这件事给李雁带来了强烈的打击,回到家他几天都没说话。腹膜癌,无人敢于挑战的癌中“魔王”,要听之任之让它结束更多患者的生命吗?“我们不来做,那谁来做呢?一定要有人走在前面。”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督促李雁直面难题,寻找答案。

从2003年开始,李雁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攻克腹膜癌难题上,成了这个领域苦苦求索的拓荒者。从门诊到病房,他在一个又一个临床病人身上观察;从手术室到病案室,他在一份又一份病例中总结;从重症监护室到转化实验室,他在一组又一组数据中分析。资料一点点积累起来了,数据一条条收集起来了,特征也一个个归纳出来了。慢慢地,规律出现了,诊断的方法找到了,治疗新设备也研制出来了!李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变“一无所知”为“若有所知”,从毫无作为到大有可为。

2015年,李雁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在这里他创建了国内首个专门致力于腹膜癌诊疗研究的临床科室——腹膜肿瘤外科,带领团队打造出国内领先的腹膜癌诊疗基地,创建了“腹膜癌国际联盟·中国中心”“欧洲腹膜癌学院·中国中心”,并当选腹膜表面肿瘤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常委,成了该联盟在中国的唯一代表。

4

上千份“活下去”的希望

16个小时,李雁终于走出了手术室。手术台上的腹膜癌患者,不久前刚刚经历过一次卵巢癌手术。仅仅3个月后,癌症就复发了,她的腹部迅速鼓胀了起来,辗转来到北京求医。

尽管李雁早就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这个手术时间会很长。但16个小时显然长到超出了预期,家属们看起来心急如焚。“手术很成功,但不到出院那一刻,每一个人都不能放松警惕。”李雁对患者家属说。

腹膜癌综合治疗体系,是李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说,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国内主流研究者将腹膜癌视为癌症的晚期或终末期表现,不主张积极治疗,病人很快走向生命终点。实际上,虽然腹膜癌治疗难,但并非不能治。国际上早有推荐的治疗体系,李雁则在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综合技术体系。

李雁解释,这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再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癌和游离癌细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腹膜癌的手术与过去仅切除原发器官的肿瘤手术相比,工程量大得像是一场多兵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战役,“一般情况下,手术平均时长可达10小时到12小时。”

而由于手术工程量更大,时间更长,患者的恢复难度相应也更大。术后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退、出血、肠瘘等诸多并发症,这都需要提前准备预案,并积极采取措施。“不到患者出院那一刻,战役就没有结束。”

2018年11月6日,这是一个让李雁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团队完成了“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第1000例手术。在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的办公室里,李雁在同事们的簇拥下,激动地切开上面装饰着“1000”字样的庆功蛋糕。

“1000”或许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一项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和应用的治疗技术,它代表着从无到有的艰辛;对于那些“无路可走”的腹膜癌患者,它又代表着1000份活下去的希望。

“李主任,您好,如果回武汉一定告诉我们,我们非常想念您。老吴身体很好,越活越精神,他总说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李雁的老患者老吴曾经因被断定为癌症晚期而几近绝望,如今手术已超过十年,每年他的爱人都会给李雁发来微信,报个平安。正是一封封这样的回信,让李雁真切感受到自己全心付出的意义。

5

“草图医生”永远是大众医生

“您是病人家属吗?来,我给你说一下你母亲这个肿瘤。”在世纪坛医院的诊室里,李雁拿起笔,迅速在纸上画起了草图。“上端开口的是贲门,下面出口的是幽门,这都是胃部肿瘤的多发区。”寥寥数笔,李雁就将患者“肚子里的病”画清楚了。

一边画,他还一边用“大白话”给病人讲解,肿瘤的部位、数量、直径,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阐释之余,他又拿出手机,向患者家属展示许多曾经治疗过的病例的资料和图片。“你愿意进行这个手术吗?”当他把自己的构想和方案解释得明明白白,患者家属几乎脱口而出,“我愿意!”

“其实,医患之间的沟通一点都不难。再高级的理论,你得让老百姓听得懂,他才会配合你。”对待患者,李雁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深的“大专家”,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再高明的医者,如果不是一个能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大众医生’,那‘专家’之名,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而已。”李雁总是这么说。

这可不是一句空谈,直到现在,李雁的同事们还经常在清晨的病房里看见“李教授”蹲在床边,一刻度一刻度数着患者的尿排量;站在病床头,帮助患者排除堵住胃管的分泌物。近几年,李雁更是感觉光阴飞逝。出诊、查房、授课、批改论文,加上每周至少4台手术……早晨4点起床,夜里11点多才睡,李雁的时间永远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取消了午餐,每天只吃两顿饭。

从医近30年,几万张草图,将复杂的肿瘤病情用比语言更生动的形式直观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李雁也因此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草图医生”。

2017年,李雁的同事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偶然发现,李雁的“草图绘本”作为展品出现在“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展区中。同事惊喜地将展品照片发给李雁,李雁却显得很平静。

“治病救人,是对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医生身上还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普及 健康 生活方式的 社会 责任。”这正是李雁多年来绘图不辍的原因,每次术前谈话,他都尽可能多地请来病人的亲朋好友,希望通过“手绘科普课”,将防癌、抗癌的知识讲给每一位在场的人听。

如今,这些曾架起一座座医患间“连心桥”的病情草图,有些作为 历史 见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些则被当作珍宝收藏在患者手中。李雁觉得,对于那些寄托着他医者热忱的草图来说,这是同样美好的结局。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邰绍峰

李雁,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二五”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肿瘤优势专科、上海市申康医疗发展中心中医肿瘤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中医肿瘤重点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团队”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共11项。 主任医师、教授

  • 索引序列
  • 李重人起华医学杂志
  • 中华医学杂志社负责人李静
  • 医学杂志社李春华
  • 李君中华医学杂志
  • 李雁中华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