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

脾胃虚寒,脾气虚,中气不足,导致气阳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记忆力减退。还有湿困脾阳,脾胃失运所致的恶心、反胃、食欲不振、厌食、嗳气、腹胀、腹痛或排便。但肾虚,尤其是肾阳虚,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精神萎靡、畏寒怕冷、腰腿酸痛、阳痿早泄、男女不孕、浮肿等症状。脾胃是后天的,肾是先天的,两者相辅相成,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吸收脾胃之精,转化为气血,滋养肾精;肾藏精,能转换气血,滋养脾胃,尤其是肾阳与脾阳关系极大。只有肾阳充盈,脾充盈,才能促进营养的运输和吸收。所以脾肾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临床治疗中,有时间接补脾,有时通过补肾促进脾胃功能。临床上,许多药物用于治疗脾肾,如陈霞刘军丸和沈凌白澍丸。若脾胃气虚不升,可用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可用于脾虚;肾阳虚者,可用贵由丸、金匮肾气丸、肾阳虚泄泻、申思丸。注意日常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壮阳,节制性生活,忌食生冷寒性食物,都有助于滋补脾肾。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虚损,因而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湿浊内生,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致虚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脾气虚损 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其形成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因久病耗伤,或劳倦考试,大网站收集过度损伤所致。其病理表现则是: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呆,食入不化,口淡无味;脾气虚则升清功能减弱,影响及胃的降浊,以致升清降浊失司,则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症。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势必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损,则失其统摄裹血之能,血不循经而外逸,则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脾气虚损,升举无力,甚则下陷,形成中气下陷,而致脱肛、久泄或失禁,以及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损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易于感受外湿,或恣食生冷瓜果,或嗜食酒酪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水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

六味地黄丸就能搞定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范文

【答案】: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冷药物,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火不生土,或久病损伤脾阳所致。而寒湿困脾证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或过食肥甘厚味,内生水寒湿浊;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外感寒湿,停滞中焦,内侵于脾;或内湿素盛,困阻脾阳所致。可见,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焦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脾阳虚证以脾气虚证并见寒象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证以寒湿中遏与脾运化功能障碍之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肾阴与肾阳,分别代表着肾的生理活动中的寒与热、静与动、降与升、入与出等对立的状态,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方能维持肾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虚损及命门相火妄动等方面。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考试,大网站收集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肾阳虚损 肾阳虚损,实即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两者则有轻重程度之别。肾阳虚损,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或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其病理表现是阳虚则无以养神柔筋;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可见各脏腑组织器官机能衰弱征象并有明显的虚寒之象。 命门相火妄动 肾阴虚,命火妄动,则精关被扰而失固,阴虚阳亢则性机能亢奋,故可见性欲亢进,以及遗精、早泄等病理表现。阴虚则内热自生,故可见五心烦热。阴虚不能敛阳,心神难以入舍,故见少寐多梦等病。

脾的病机,即是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脾是脏腑中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的一个脏器组织,由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胃,与胃构成表里关系;其他如肌肉(脾主身之肌肉)、唇(脾其华在唇四白)、口腔(脾开窍于口)、眼之胞睑等,均与脾有密切联系。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脾阳脾气能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并能助胃之腐熟;脾气主升清,并能统摄血液之运行;脾阳脾气尚能温养肌肉四肢。脾阴则能滋养本脏,同时助脾阳脾气以发挥作用。脾的病机,主要反映为运化功能的失常或障碍,因而水谷精微和水湿失于转输和气化;升清功能失常,因而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以及统摄血液功能失权等。主要表现为脾的阳气失调及脾阴失调两方面。 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虚损,因而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湿浊内生,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致虚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1)脾气虚损(2)脾阳虚损(3)水湿中阻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水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易于感受外湿,或恣食生冷瓜果,或嗜食酒酪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水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 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即是指脾脏阴液亏虚不足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由于热病津液耗伤未复,或久泻,或失血等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各部分之濡养,皆有赖于脾气散精而输布。若脾气阴两虚,精气不足,故见倦怠乏力。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津亏乏,津液无以上承咽喉,故口干。脾阴虚,则运化迟钝,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则见纳呆食少,或干呕呃逆。脾阴虚,阴不制阳,则可见虚热征象,如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 脾病常见症状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黄疸、身重乏力、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血、崩漏、紫癜等症。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脾病常见症状 发生机理 腹满作胀或脘腹痛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气阻滞;或因脾气虚,运化无力,宿食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等所致。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食少。脾胃纳化失调,水湿内停,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谷不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泄。” 黄疸 为眼白、皮肤黄染。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肢冷 多由脾阳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湿性重浊,易阻滞肌肉四肢,故见肢体沉重。脾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阳脾气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身疲乏力,肢体不温。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 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 便血、崩漏、紫癜 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脾的病机,即是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脾是脏腑中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的一个脏器组织,由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胃,与胃构成表里关系;其他如肌肉(脾主身之肌肉)、唇(脾其华在唇四白)、口腔(脾开窍于口)、眼之胞睑等,均与脾有密切联系。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脾阳脾气能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并能助胃之腐熟;脾气主升清,并能统摄血液之运行;脾阳脾气尚能温养肌肉四肢。脾阴则能滋养本脏,同时助脾阳脾气以发挥作用。脾的病机,主要反映为运化功能的失常或障碍,因而水谷精微和水湿失于转输和气化;升清功能失常,因而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以及统摄血液功能失权等。主要表现为脾的阳气失调及脾阴失调两方面。 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虚损,因而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湿浊内生,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致虚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1)脾气虚损(2)脾阳虚损(3)水湿中阻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水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易于感受外湿,或恣食生冷瓜果,或嗜食酒酪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水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 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即是指脾脏阴液亏虚不足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由于热病津液耗伤未复,或久泻,或失血等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各部分之濡养,皆有赖于脾气散精而输布。若脾气阴两虚,精气不足,故见倦怠乏力。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津亏乏,津液无以上承咽喉,故口干。脾阴虚,则运化迟钝,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则见纳呆食少,或干呕呃逆。脾阴虚,阴不制阳,则可见虚热征象,如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 脾病常见症状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黄疸、身重乏力、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血、崩漏、紫癜等症。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脾病常见症状 发生机理 腹满作胀或脘腹痛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气阻滞;或因脾气虚,运化无力,宿食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等所致。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食少。脾胃纳化失调,水湿内停,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谷不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泄。” 黄疸 为眼白、皮肤黄染。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肢冷 多由脾阳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湿性重浊,易阻滞肌肉四肢,故见肢体沉重。脾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阳脾气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身疲乏力,肢体不温。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 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 便血、崩漏、紫癜 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答案】: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冷药物,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火不生土,或久病损伤脾阳所致。而寒湿困脾证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或过食肥甘厚味,内生水寒湿浊;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外感寒湿,停滞中焦,内侵于脾;或内湿素盛,困阻脾阳所致。可见,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焦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脾阳虚证以脾气虚证并见寒象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证以寒湿中遏与脾运化功能障碍之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摘要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虚损,因而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湿浊内生,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致虚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脾气虚损 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其形成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因久病耗伤,或劳倦考试,大网站收集过度损伤所致。其病理表现则是: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呆,食入不化,口淡无味;脾气虚则升清功能减弱,影响及胃的降浊,以致升清降浊失司,则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症。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势必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损,则失其统摄裹血之能,血不循经而外逸,则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脾气虚损,升举无力,甚则下陷,形成中气下陷,而致脱肛、久泄或失禁,以及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损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易于感受外湿,或恣食生冷瓜果,或嗜食酒酪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水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

脾胃虚寒,脾气虚,中气不足,导致气阳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记忆力减退。还有湿困脾阳,脾胃失运所致的恶心、反胃、食欲不振、厌食、嗳气、腹胀、腹痛或排便。但肾虚,尤其是肾阳虚,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精神萎靡、畏寒怕冷、腰腿酸痛、阳痿早泄、男女不孕、浮肿等症状。脾胃是后天的,肾是先天的,两者相辅相成,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吸收脾胃之精,转化为气血,滋养肾精;肾藏精,能转换气血,滋养脾胃,尤其是肾阳与脾阳关系极大。只有肾阳充盈,脾充盈,才能促进营养的运输和吸收。所以脾肾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临床治疗中,有时间接补脾,有时通过补肾促进脾胃功能。临床上,许多药物用于治疗脾肾,如陈霞刘军丸和沈凌白澍丸。若脾胃气虚不升,可用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可用于脾虚;肾阳虚者,可用贵由丸、金匮肾气丸、肾阳虚泄泻、申思丸。注意日常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壮阳,节制性生活,忌食生冷寒性食物,都有助于滋补脾肾。

脾胃虚寒的病机分析论文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答案】: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冷药物,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火不生土,或久病损伤脾阳所致。而寒湿困脾证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或过食肥甘厚味,内生水寒湿浊;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外感寒湿,停滞中焦,内侵于脾;或内湿素盛,困阻脾阳所致。可见,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焦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脾阳虚证以脾气虚证并见寒象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证以寒湿中遏与脾运化功能障碍之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故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神疲纳呆;脾阳不足,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或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故 见便血,腹部隐痛;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之象。

  • 索引序列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范文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摘要
  • 脾胃虚寒的病机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