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

发布时间: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

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给医务人员的交叉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务人员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医生,是赋予医科大学的使命和重大课题,推进医学与情报学融合(以下简称“医信融合”)教育是培养未来医生的核心内容。信息使医德教育成为可能,点滴滋养学生心灵医学是面对生命的学科。做好医学生德育工作是新医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医建设的基础。青年学生的成长受多样性背景的影响,在他们的德育中应更加重视性教育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默默熏陶和引导润物。山西医科大学推进“新医德”教育探索,通过三个“双贯通”互动,实现医德教育一体化、立体化和具体化。一是加强《新医德》课程的主渠道教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贯通”探索,为思政课程注入医学元素,增强医学教育针对性; 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医德要素,强化医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二是加强“新医德”网络新媒体的熏陶。推进“思政网络与网络思政双重贯通”探索,利用易班、山医青年、思政在线和网络培训班等形式,实施“红网工程”,提升学生思政和医德教育深度; 整合全校网络平台,将医疗道德要素融入校内各组织,提高医疗道德教育浸润度。三是加强“新医德”培养全过程培养。推进“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并重”探索,在思政实践中融入医学因素,促进学生实现“新医德”培养; 在实践思政中突出医德要素,促进学生达到“新医德”。改革信息赋权课程,顺应时代优化知识结构目前,数字技术已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为诊疗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认识、掌握、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医生的必备能力。为此,学校从2015年开始努力完善医学生信息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位教育等多层次分级课程。一是建立医信融合课程群。包括以“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为代表的通识课程群、以“Python医学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方法课程群、以“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评价”为代表的应用课程群。注重临床问题,交叉贯通课堂组内、组间,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巩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探索专业教育新范式。依托“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和“多源数据融合药物再定位平台”等“肺癌治疗新方案”“免疫调节新机制”等35个医学信息融合案例,贯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医学生临床信息思维发展加强信息能力重构课程,教育部长提高学习能力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课堂融通的教学体系,内外改善医学生知识营造整体环境,有效落实“前进医学问题”、“前进临床接触”、“前进科学训练”,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转化学习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以“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基于案例的学习”( CBL )为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医信交叉理论和技术推进临床问题教学,落实“医学问题前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创新训练。通过学校引导、教师引导,以专题学术讲座、座谈、学习沙龙、跨学科项目学习等多种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训练为载体,系统构建熏陶浸染、模拟训练、项目实战交错的学生导向创新培养机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方法为支撑,推进“团队式学习”( TBL ),落实“科研前移”,提高学生“转化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课堂虚拟实践。通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仿真医院等信息技术的场景应用,做到“临床接触前移”,让学生尽早感受临床情况,感受实际问题,感悟知识融合。课堂实战。依托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的10个领军临床专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以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多场景“互联网”医疗,将临床实践的不同场景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促进医学生整体化、系统化的临床思维形成。四个课堂相互融通、相互支撑,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批评与创新的螺旋式提升。整合信息源、共治优化教育生态能否顺利运行机制,融通各种资源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将坚持开环、协同治理,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医信融合教学支撑系统。整合校内资源。在线搭建“五育”智能云平台——,通过E-联盟教育、虚拟仿真教育等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山医青年、乐跑、心理评估等平台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汇通省内资源。以15家直属、附属三甲医院为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理事单位,覆盖全省,开展医信融合实践教学。汇款国内资源。与国内知名医学数据企业如“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应用案例支持和技术研发指导。汇款国际资源。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比利时汶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工智能健康实验室等多家国外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部门间合作顺畅。成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医信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为枢纽,构建多部门协作管理体系,健全师生协同应用机制,推动医信融合教育改革顺利实施; 通过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工部门、医管处、国际教育学院,与附属医院、地方政府、企业、国内外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实践、研究平台,为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应用场景,促进学生形成更高的学习目标。自2012年开始医信融合教育探索以来,学校在10年间开辟了一条清晰的教育改革道路。在医信融合培养模式下,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引导全校学生转化学习能力。学生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作者贺培凤是山西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解放军是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 2022年06月06日第9版作者:贺培凤解放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摘 要: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作为重要医学信息发布平台,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不断在栏目编排、创新,及特色栏目维护建设上投入的更多精力,以期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在面对专业性期刊挑战时,能继续拥有生存空间。 关键词:医学期刊;栏目设置;探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2(2012)09-0120-02 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总结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职责[1]。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其涉及医学各个方面,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医学教育等,在信息发布、成果推广和临床经验交流等方面更担当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学科不断细分、研究不断深入,各专业期刊大量出现,以及期刊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争取优秀稿件及吸引读者的能力方面大大降低。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大多数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安徽医学》近几年在栏目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来探索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因其包含门类广,涉及医学的众多学科,若各学科文章不经一定规则的组织编排,任意拼凑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不能呈现期刊的整体面貌、特色和风格,同时,也不利于读者阅读。所以栏目就是一本期刊的总纲,统领整本期刊的灵魂。当然,栏目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划分,它是期刊内容有机的组合框架,是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 但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仅通过模仿其他刊物的栏目设置,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结合本刊物办刊方针、宗旨和自身的优势,通过科学组合,才能在栏目设置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编排。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标识性的栏目设置上,更要花费大量心血。 科技期刊栏目策划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出刊物的整体特色和办刊人的水平,同时也决定科技期刊整体的学术地位与水平深度[3]。 二、既有栏目的建设 期刊的栏目设置和期刊的办刊宗旨及定位密不可分。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医学领域的诸多分支和交叉学科,读者群分布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发挥个性,办出特色才是医学期刊的根本出路[4]。 栏目的设定常用方法,一是根据学科的分支,二是根据文章的体例,或二者结合使用。早期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大多采用按照文章的体例进行划分,如我刊既往根据此类方法将栏目设置为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道和综述等。相对于专科性期刊,综合性学术期刊采用根据文章体例的方法进行栏目设置,显得过于笼统,条理性不强。根据此种栏目设置方法将导致文章分类不细,各类文章集中于少数的几个栏目中,必然会导致期刊文章编排系统性较差,可读性也将大大降低。这几年我刊淘汰此类栏目设置,重新根据学科分类进行栏目设置,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医学教育和综述等。经过栏目的重新调整,期刊内容条理性、整体性更强。首先有利于编辑根据文章的学科分类编排到相关栏目,同时便于读者阅读,更可以吸引作者投稿。 《安徽医学》在设置栏目时,注重医学论文的学术性、实用性,由点到面,重点突出,从不同的侧面报道各科信息,以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在现有栏目设置方面,讲究重点栏目和一般栏目的设置。在重点栏目上,设有专题报道,特邀各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们撰写,主要报道医学各分支学科或重大专题的综合性述评、某学科的近期临床研究成果与实践,对专科的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重点栏目是“临床医学”,这一栏目的稿件较丰富,多以自投稿为主,择稿的标准是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并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或帮助的论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等。目前,该栏目已成为作者展示其在各医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及与读者、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根据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支较多较细,且偏于实际应用的特点,还开设了“公共卫生服务”、“药物与临床”、“流行病学”、“病例报告”、“调查研究”等一般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成果,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个好的栏目,就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读者起导读作用,对作者导投指明方向[5]。办刊人在设置栏目时,要坚持统一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层次性和区别性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不可一成不变,使栏目的设置重点突出,兼顾一般,从而增加期刊的可读性。 三、专题栏目建设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从自身特点上来讲,优势和劣势并存。优势方面,由于其是“综合性”,各类医学文章皆可刊登,内容覆盖面广。相反这也是劣势,没有自己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作为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综合的基础上,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报道广大医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期刊的可读性。 (一)定向专科化 目前,部分期刊为摆脱这种困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部分专科化的方式,即在每年选择几个专科,组稿定期刊发,使综合性期刊博中有专。但仅仅简单的选择某几个专科进行组稿刊发,与专科期刊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且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我刊在近几年也采用类似定向化的方法,设置相关栏目,刊发了相应专科文章,但从读者的反应及网络下载量上看,影响并不大。 在设置相关专栏时,必须科学、合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点,进行组稿刊发。相关专栏最好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且相关问题涉及的专科较多,这样涉及的面既广又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这样一个优势,能对同一种疾病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报道,如骨质疏松,抗生素的应用等。这些问题与很多专科都有关系,但又是具体的问题。与单纯根据专科组织相关专栏,可能在对刊物的影响及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方面更有意义。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是

摘 要: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作为重要医学信息发布平台,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不断在栏目编排、创新,及特色栏目维护建设上投入的更多精力,以期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在面对专业性期刊挑战时,能继续拥有生存空间。 关键词:医学期刊;栏目设置;探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2(2012)09-0120-02 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总结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职责[1]。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其涉及医学各个方面,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医学教育等,在信息发布、成果推广和临床经验交流等方面更担当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学科不断细分、研究不断深入,各专业期刊大量出现,以及期刊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争取优秀稿件及吸引读者的能力方面大大降低。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大多数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安徽医学》近几年在栏目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来探索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因其包含门类广,涉及医学的众多学科,若各学科文章不经一定规则的组织编排,任意拼凑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不能呈现期刊的整体面貌、特色和风格,同时,也不利于读者阅读。所以栏目就是一本期刊的总纲,统领整本期刊的灵魂。当然,栏目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划分,它是期刊内容有机的组合框架,是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 但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仅通过模仿其他刊物的栏目设置,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结合本刊物办刊方针、宗旨和自身的优势,通过科学组合,才能在栏目设置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编排。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标识性的栏目设置上,更要花费大量心血。 科技期刊栏目策划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出刊物的整体特色和办刊人的水平,同时也决定科技期刊整体的学术地位与水平深度[3]。 二、既有栏目的建设 期刊的栏目设置和期刊的办刊宗旨及定位密不可分。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医学领域的诸多分支和交叉学科,读者群分布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发挥个性,办出特色才是医学期刊的根本出路[4]。 栏目的设定常用方法,一是根据学科的分支,二是根据文章的体例,或二者结合使用。早期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大多采用按照文章的体例进行划分,如我刊既往根据此类方法将栏目设置为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道和综述等。相对于专科性期刊,综合性学术期刊采用根据文章体例的方法进行栏目设置,显得过于笼统,条理性不强。根据此种栏目设置方法将导致文章分类不细,各类文章集中于少数的几个栏目中,必然会导致期刊文章编排系统性较差,可读性也将大大降低。这几年我刊淘汰此类栏目设置,重新根据学科分类进行栏目设置,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医学教育和综述等。经过栏目的重新调整,期刊内容条理性、整体性更强。首先有利于编辑根据文章的学科分类编排到相关栏目,同时便于读者阅读,更可以吸引作者投稿。 《安徽医学》在设置栏目时,注重医学论文的学术性、实用性,由点到面,重点突出,从不同的侧面报道各科信息,以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在现有栏目设置方面,讲究重点栏目和一般栏目的设置。在重点栏目上,设有专题报道,特邀各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们撰写,主要报道医学各分支学科或重大专题的综合性述评、某学科的近期临床研究成果与实践,对专科的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重点栏目是“临床医学”,这一栏目的稿件较丰富,多以自投稿为主,择稿的标准是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并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或帮助的论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等。目前,该栏目已成为作者展示其在各医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及与读者、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根据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支较多较细,且偏于实际应用的特点,还开设了“公共卫生服务”、“药物与临床”、“流行病学”、“病例报告”、“调查研究”等一般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成果,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个好的栏目,就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读者起导读作用,对作者导投指明方向[5]。办刊人在设置栏目时,要坚持统一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层次性和区别性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不可一成不变,使栏目的设置重点突出,兼顾一般,从而增加期刊的可读性。 三、专题栏目建设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从自身特点上来讲,优势和劣势并存。优势方面,由于其是“综合性”,各类医学文章皆可刊登,内容覆盖面广。相反这也是劣势,没有自己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作为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综合的基础上,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报道广大医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期刊的可读性。 (一)定向专科化 目前,部分期刊为摆脱这种困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部分专科化的方式,即在每年选择几个专科,组稿定期刊发,使综合性期刊博中有专。但仅仅简单的选择某几个专科进行组稿刊发,与专科期刊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且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我刊在近几年也采用类似定向化的方法,设置相关栏目,刊发了相应专科文章,但从读者的反应及网络下载量上看,影响并不大。 在设置相关专栏时,必须科学、合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点,进行组稿刊发。相关专栏最好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且相关问题涉及的专科较多,这样涉及的面既广又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这样一个优势,能对同一种疾病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报道,如骨质疏松,抗生素的应用等。这些问题与很多专科都有关系,但又是具体的问题。与单纯根据专科组织相关专栏,可能在对刊物的影响及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方面更有意义。

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1、服务模式维度: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融合协同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2、管理模式维度: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融合协同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医学类核心期刊有:①《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②《中国医学装备》(月刊)。具体如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学装备》(月刊)创刊于200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杂志以“开拓学术视野,加强深层服务”为办刊理念;以“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强调前瞻性、创造性,达到权威性要求”为办刊方针;以“打造医学装备权威媒体,追求医学装备领域的前沿学术价值,追踪国内外卫生产业发展态势,不断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挑战,引领中国医学装备行业健康前行,以多年积累与沉淀的行业文化背景和雄厚的专家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卫生系统的读者网络,搭建连接生产与应用的桥梁,成为服务于医学装备产业的优秀品牌”为办刊宗旨。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方向

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给医务人员的交叉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务人员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医生,是赋予医科大学的使命和重大课题,推进医学与情报学融合(以下简称“医信融合”)教育是培养未来医生的核心内容。信息使医德教育成为可能,点滴滋养学生心灵医学是面对生命的学科。做好医学生德育工作是新医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医建设的基础。青年学生的成长受多样性背景的影响,在他们的德育中应更加重视性教育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默默熏陶和引导润物。山西医科大学推进“新医德”教育探索,通过三个“双贯通”互动,实现医德教育一体化、立体化和具体化。一是加强《新医德》课程的主渠道教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贯通”探索,为思政课程注入医学元素,增强医学教育针对性; 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医德要素,强化医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二是加强“新医德”网络新媒体的熏陶。推进“思政网络与网络思政双重贯通”探索,利用易班、山医青年、思政在线和网络培训班等形式,实施“红网工程”,提升学生思政和医德教育深度; 整合全校网络平台,将医疗道德要素融入校内各组织,提高医疗道德教育浸润度。三是加强“新医德”培养全过程培养。推进“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并重”探索,在思政实践中融入医学因素,促进学生实现“新医德”培养; 在实践思政中突出医德要素,促进学生达到“新医德”。改革信息赋权课程,顺应时代优化知识结构目前,数字技术已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为诊疗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认识、掌握、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医生的必备能力。为此,学校从2015年开始努力完善医学生信息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位教育等多层次分级课程。一是建立医信融合课程群。包括以“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为代表的通识课程群、以“Python医学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方法课程群、以“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评价”为代表的应用课程群。注重临床问题,交叉贯通课堂组内、组间,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巩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探索专业教育新范式。依托“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和“多源数据融合药物再定位平台”等“肺癌治疗新方案”“免疫调节新机制”等35个医学信息融合案例,贯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医学生临床信息思维发展加强信息能力重构课程,教育部长提高学习能力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课堂融通的教学体系,内外改善医学生知识营造整体环境,有效落实“前进医学问题”、“前进临床接触”、“前进科学训练”,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转化学习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以“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基于案例的学习”( CBL )为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医信交叉理论和技术推进临床问题教学,落实“医学问题前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创新训练。通过学校引导、教师引导,以专题学术讲座、座谈、学习沙龙、跨学科项目学习等多种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训练为载体,系统构建熏陶浸染、模拟训练、项目实战交错的学生导向创新培养机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方法为支撑,推进“团队式学习”( TBL ),落实“科研前移”,提高学生“转化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课堂虚拟实践。通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仿真医院等信息技术的场景应用,做到“临床接触前移”,让学生尽早感受临床情况,感受实际问题,感悟知识融合。课堂实战。依托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的10个领军临床专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以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多场景“互联网”医疗,将临床实践的不同场景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促进医学生整体化、系统化的临床思维形成。四个课堂相互融通、相互支撑,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批评与创新的螺旋式提升。整合信息源、共治优化教育生态能否顺利运行机制,融通各种资源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将坚持开环、协同治理,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医信融合教学支撑系统。整合校内资源。在线搭建“五育”智能云平台——,通过E-联盟教育、虚拟仿真教育等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山医青年、乐跑、心理评估等平台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汇通省内资源。以15家直属、附属三甲医院为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理事单位,覆盖全省,开展医信融合实践教学。汇款国内资源。与国内知名医学数据企业如“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应用案例支持和技术研发指导。汇款国际资源。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比利时汶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工智能健康实验室等多家国外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部门间合作顺畅。成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医信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为枢纽,构建多部门协作管理体系,健全师生协同应用机制,推动医信融合教育改革顺利实施; 通过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工部门、医管处、国际教育学院,与附属医院、地方政府、企业、国内外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实践、研究平台,为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应用场景,促进学生形成更高的学习目标。自2012年开始医信融合教育探索以来,学校在10年间开辟了一条清晰的教育改革道路。在医信融合培养模式下,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引导全校学生转化学习能力。学生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作者贺培凤是山西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解放军是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 2022年06月06日第9版作者:贺培凤解放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医学期刊发展目标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 索引序列
  •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
  •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目标是
  •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
  • 医学期刊融合发展方向
  • 医学期刊发展目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