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医疗人员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且临床经验相对缺乏,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其过于依靠处方或者盲目相信药物效果,就可能会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越加增多,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现结合我院的基本状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加以研究,并将临床药物干预应用其中,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800例病例资料,按入组时间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甲组400例(2014年1月-12月)未经药学干预,乙组4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药学干预。甲组男性213例,女性187例;年龄4~74岁,平均(±)岁。乙组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龄3~75岁,平均(±)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方法 (1)根据选取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状况进行记录。同时,从资料中了解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实际状况。并且,针对药物使用量与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将这些资料作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基础。 (2)根据临床资料,能够有效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后存在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其反应的具体状况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因素。 (3)在分析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乙组4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情况,比较治疗总费用与抗菌药物费用。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药学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发生相对较多,如:抗菌药物使用混乱;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增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现象相对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甲组联合用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费用分析由表2可见,甲组抗菌药物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提示经药学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管理力度缺乏。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人们认为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一旦在临床出现适用的症状,都会将其作为主要药物,这也就使得当前很多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相对缺乏。 (2)医务人员专业性与经验的缺乏。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偏重速度与理论,这就导致很多医疗工作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准确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何种药物适用于何种病症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对抗菌药物做出特定的管理安排,自然也就使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缺乏。 药物干预措施的具体运用 (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讲解。就当前医护人员药物应用知识加以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最新的药物,需要对其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试用的实际状况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运用。 (2)组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需要包涵临床、医务、检验与药剂等类别的人员,专门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药物干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督查小组成员,尤其是对于药学干预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3)使用运行病历的督查、出院病历检查与门诊处方点评等方式,就当前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加以讲解,检查其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措施是否得到实践。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资料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是否得到提高。 (4)适时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加以了解。以患者为根本,就其体验来做出对应的调整,一方面有效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当前临床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干预措施。在药学干预的理念下,做出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得以控制,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抗菌兽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是:
(1)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的抗菌兽药各有其不同的适应证。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红霉素等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如猪丹毒、破伤风、炭疽、马腺疫、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有效;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等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巴氏杆菌病、肠炎、泌尿道炎症的效果不错;耐酶青霉素对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败血症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类等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肺炎、败血症等有效。磺胺类主要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等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2)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抗菌兽药在使用时,一定要选择好所用的剂量和适宜的疗程。一般开始治疗时可选用较大剂量,使血液药物浓度达到较高程度后,再根据病情酌减剂量。药物的疗程可视疾病类型和患畜病况而定。急性感染的病例其疗程不宜过长,可在感染控制后3日左右停药。对于一些慢性感染的则应适当延长疗程,以巩固疗效。否则盲目加大使用剂量会造成药物和经济上的损失,还可使患畜产生不良反应。若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则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联合应用的抗菌兽药之间可发生协同、累加或颉颃作用联合用药如果选择得好即可获得协同和累加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抗菌药物用量、减小毒性反应;如果选择得不好则可能出现颉颃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应选择最佳的药物联合。一般情况下应用两种抗菌兽药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但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配伍禁忌:
①在输液中,有些药物混合后常出现混浊、变色、沉淀及降低抗菌活性。如青霉素G不宜与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E、两性霉素B、磺胺药钠盐及碳酸氢钠、氨基酸、维生素C、去甲肾上腺素、氯丙嗪等联合静脉注射。
②四环素类与多种药物都有配伍禁忌,适宜单独静脉注射给药。不宜与含铁、钙、铝、镁、铋等药物或饲料同服,因可形成不易溶解的复合体而影响吸收;也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使pH升高而降低其溶解度。
③两种药物合用时,会引起毒性加剧。如氨基糖苷类与头孢菌素类联合,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庆大霉素与速尿合用,会增强耳毒性等。
(4)要有明确的临床指征,避免滥用抗菌兽药根据临床的诊断、患畜的全身状况及感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抗菌兽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诊断为病毒病或已被病毒感染者不宜应用。因一般抗菌兽药特别是抗生素都无抗病毒作用。
②患畜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应用。因使用后可使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检出,使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影响正确诊断或延误及时治疗。
③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等局部应用。防止发生过敏反应或引起耐药菌产生。
(5)意外情况的处理如发生过敏反应等意外情况,应沉着冷静,选用适合的药物来解救。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你好,论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纲【论文关键词】 小儿;抗生素;合理使用 【论文摘要】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小儿危害极大,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论文】1、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2 、滥用的不良后果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4 、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结论】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基本就这些,你可以在次基础上修改完成。
抗生素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一类药物,但若乱用、滥用,对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才有可能获得安全、最佳的效果。(1)选择最敏感药物应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用于实际防治,其效果最为理想。如无条件,则应选用作用强、广谱的、毒性低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2)应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与交替使用总的讲,联合用药一般可提高疗效、减少毒性作用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①病原未明确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②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容易出现耐药性细菌的感染。联合用药还应注意杀菌药物(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氨基苷类等)或抑菌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等)间的联合,以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红霉素与氯霉素、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等联合使用。(3)应重视肝脏、肾脏功能与抗生素的关系如当肝功能不良时,不应用经肝脏代谢、灭活的四环素、先锋霉素Ⅰ和氯霉素等药物;当肾功能不良时,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用量要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止因排泄障碍而引发蓄积性中毒。(4)及时分析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常见的失败原因大致有:①初步印象诊断与细菌学检查错误;②使用的抗生素选择不当;③使用的药物失效或药量不足、疗程太短或给药方法不当;④药物达不到损害器官组织或者说病害部位;⑤细菌产生耐药性;⑥鸽自身免疫机能低下。
药学论文是药学工作者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医院药学服务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要求有用药知情权和用药选择权;另外,药品分类制度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采取自我药疗的手段来进行保健与治疗。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效果,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广大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药学服务的现状
药学服务体系未形成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药学服务的概念与体系,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与之相适应,同时还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的管理机制来弥补法律规定上的不足。
而药学服务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久,当前药学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对药学服务的认识还不够,药学服务体系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
药学服务机构不完善 提供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医院药房,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药房进行的仍然是简单的制剂、处方调配、发药的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上。
医院药房的药师在工作中缺乏与医师和患者的交流沟通,不能主动地参与药学服务工作。
社会药房作为另一个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在我国,有相关数据表明,药品供应重心正逐步地由医院药房向社会药房转移,民众日常使用的药品有一半来自医院外药房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药房更应该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令人满意。
目前,我国社会药房的药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药物销售上,对如何做好药学服务及其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用药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药学服务提供者整体素质堪忧 作为药学服务提供者的药师,整体素质堪忧。
在最近的一次对执业药师调查的数据显示,的被调查人员对于常用OTC 药物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的人认为能够准确理解开方者的意图, 并按照要求调配处方; 的人认为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人认为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
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工作还处于药师工作比较初始的审核、调配处方阶段,缺乏提供药学服务所要求的能力,在提供药学服务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2药学服务开展不力的原因
药学服务起步晚,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传统药学工作理念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药学服务的理念进入我国也不过短短数年,影响甚微。
直至2003年2月25日,我国第一个与药学服务相关的行业规范《优良药房工作规范(试行)》(GPP)才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布。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至今也还没有能够制定出来。
缺乏国家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仅靠一部行业规范来推动药学服务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
药学服务提供机构对药学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医院长期以来"重医轻药",医院药房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将药学服务质量纳入其中,主要以药品供应以及药房经济效益情况为依据。
对药师工作的评价也不考虑药物治疗效果。
这使得药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更重视药品的供应,而不是如何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而社会药房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与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在经营上以经济效益为重,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开展药学服务的氛围。
大部分社会药房药师的工作以销售为主,有的地方甚至让药师当起了"药托"。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一直沿袭前苏联过于学术化的培养方式,药学课程的设置以化学为主干,知识系统主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
而生物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导致学生生物医学知识欠缺。
同时,药学学生临床实习时间普遍不足甚至没有,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处理合理用药问题能力的培养。
药学服务要求药师不仅要懂得药学知识,还应该懂得医学,管理学的知识,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与医生和患者交流的能力。
以目前的药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对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充当"药品售货员"的职能。
另外,作为药师选拔机制中重要一环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内容的设置偏重于工业生产及大化学知识方面,忽略了临床用药、药房咨询、用药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考核。
这种机制很不利于选拔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使得执业药师资格的获得者不重视临床实践,导致我国执业药师普遍缺乏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对于处方药物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剂量是否正确等问题,缺乏审核把关的能力。
3解决开展药学服务困境的对策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学服务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确立一套药学服务标准化方法指导原则。
以WHO的GPP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为依托,参考发达国家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结合我国目前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规范与行业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与社会药房各自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有关各界充分认识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实施药学服务能够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益处。
全方位推动我国药学服务事业的发展。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药房工作制度 无论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都应该明确这一点,药房其实不只是卖药,在销售药品的同时,还应把健康提供给消费者。
充分认识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不但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与保健,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力。
将药学服务纳入药师的评价体系,以GPP为指导,重新构建药房的服务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的不同情况设置各自专门的药学服务区域,配备相应设施,安排专职药师,提供相应服务。
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调整化学类课程内容与学时,增加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课程,使药学教育模式由"化学模式"转为"生物医学-管理学-药学"模式。
增加临床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面对患者,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参与建立患者药历,对治疗药物进行监测等工作,培养他们的药学服务意识与能力。
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的要求与转变
【摘要】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和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医院药学逐渐由以往的单一供应服务型模式向科技服务型扩展,从传统的药品调配到参与临床的合理用药是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医院药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 医院药学; 发展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已经逐渐成为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医院药学的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时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药学发展的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医院药学的概念
医院药学是研究、实践医院药品供应、药事管理、药物制剂、药学技术和以患者为中心、药品为手段,运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参与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1]。
医院药学包括下列专业:药品调剂、药品供应、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临床药学、临床药理、药事管理、药物研究等。
其内容涉及化学、物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治疗学、生物学、临床检验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学科。
医院药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提出的,现已广泛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在80年代才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2 医院药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化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学药学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医院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传统药学阶段 传统的药师服务是按方配发药品。
在配方服务岗位上,药师的责任主要是认清处方、保证质量和交待清楚用法,通过发药窗口与患者接触。
药剂科的工作就是保障药品供应、调配简单制剂。
医院药学服务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是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
自70年代末临床药学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全国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了临床药学实践。
临床药学的兴起是药师服务的一次突破。
药师与临床结合,参与药物治疗,推动合理用药。
在药师与患者关系方面突破了原来配方的局限,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方案,调剂工作由传统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药学监护阶段 90年代初,美国Minnesota大学药学院Hepler和Srtand教学提出了药学监护(Pharmaceuical Care, PC)的概念[2],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医院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按照最初定义,药学监护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既定结果。
这些结果包括:(1)治愈疾病;(2)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症状;(3)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4)预防疾病或症状的发生[3]。
指出药学监护具有3种职能,即识别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药物问题的发生。
美国《医院药师协会》药学监护的统一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监护。
药学监护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关心照顾,目的是获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
由于上述定义不够完善,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新的定义为“药学监护是执业者(如临床药师)对患者药物有关需要承担责任并为满足这些需要负责实践”。
PC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中必须承担责任,要求医院药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患者为中心,药品为手段,运用药学专业技术知识来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例如,用艾绒不仅达到治疗的目的,还要考虑到患者生存的质量;解除患者用药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宣传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品不良反应;如何减轻患者负担等。
“PC”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人们开始明确医院药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医院药学实践必须由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即从“对物”转变为“对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在药房)等候服务为上门(病房、门诊)为患者服务。
PC要求药师必须去临床,成为药学治疗小组成员,直接接触患者,参与临床药学治疗,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医师和护士合作共同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药学监护与医疗监护、护理监护一样,是为了满足患者需要,是强调患者药物治疗有关的需要。
药师需要弄清楚患者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物OTC),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估用药是否合理有效,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治疗的进展情况定期随访。
药师必须学会如何确定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及如何制定满足这些需要的监护计划。
近年来,国外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逐步从多年来医院药学的单一供就服务型模式向科技服务型发展,以患者为本,向临床延伸。
药学部(药剂科)在医院是技术职能部门,不是单纯“买卖药品”。
结合到笔者所在医院,自从开展临床药学以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做了大量服务于临床的工作,如:首先建立了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起了具体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与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探讨对药物的治疗方案。
开展了使用抗生素专项整治工作,已进行了临床应用监测,对临床大夫实施了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从而促进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同时,掌握与临床用药相关的药物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真正使临床药师在治疗患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未来医院药学发展方向主要是药学监护。
面向21世纪,适应医学药学发展的要求,承担起患者监护中的责任,为药师在患者治疗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也是挑战。
另外,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对药品收入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规定要求必须重视合理用药,避免造成药品浪费,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逐步实施药学监护实践,推动我国医院药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
[2] Heple CD, Strand LM. Opportumities and resplnsibil ities in pharceutical care[J]. Am J Hosp pharm,1990,47:533.
[3] 余自我,王宏图,张楠森.药学监护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6):355.
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的要求与转变【2】
[摘要]新形势下,笔者就临床药学管理思想,电脑网络化管理,信息与咨询服务,提高药师专业知识等方面分析医院药学面临的要求和转变。
关键词:临床药学网络化管理信息服务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用药需求不断增加。
面对新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医院药学如何转变职能、拓宽药学服务的内容、转变药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对医院药学发展的一个挑战。
医院药学要正确处理并兼顾国家、患者、医院三者的利益,通过医、药、护三方密切合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药品使用中体现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药学技术服务。
笔者在多年的药师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总结经验,认为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转变。
1建立临床药学管理思想
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医院领导对医院药学重视不够,这为临床药学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医院应定期安排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学习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
使之在科室轮转,参与管理患者,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增进医、药、护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医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推动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
事实上临床药学已经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药师进入临床,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药师走向临床,医药结合,参与合理用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药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加速临床药学发展的关键。
培养专职临床药师长期深入病房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所长,积极培养药师走向临床与医师合作,为病人药物治疗服务,加快临床药学发展。
通过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结合而实施医院药学及药学监护工作,药师的工作才不再是单纯地保证药品质量,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与医师合作共同保证服务质量。
即根据各个医院的特色和技术要求,将药学实践工作尽可能与临床分科接轨,划分为专科药师,以便提供相应的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2进一步加强电脑网络化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已基本进入电脑全程化管理。
从药品入库开始基本实现了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药品管理方面,由于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下,不仅可以减少无意的浪费,还可以杜绝工作人员私用和盗用。
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减少了病人看病的环节,使整个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从而整体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为了加强医疗管理和工作需要,药品电脑管理系统程序须不断完善与更新,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电脑用于药品管理,主要是药库和药房药品等,应加强提高计算机药品系统程序,实施全程电算化管理,促使药房药品数量、金额双向管理,避免收费处划价的药品库存不稳定。
3加强药物信息、咨询工作,开展信息资料交流和咨询服务
药物信息交流及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医院,这方面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从发展来看,不仅是选择、储备各种医药书刊、杂志及资料供药学人员参考和编写定期刊物供院内医务人员参考,如何扩大服务范围,值得研究,例如编制本院病人用的药品资料,为药事委员会编写和修改本院处方集,提供拟增添的新药系统资料与原有同类药物相比和价格分析,汇总有关物药不良反应资料,供增删药品品种参考。
提供有关药物及医疗保健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将有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帮助医药人员在为病人治疗、科研、学术活动中提供服务,建立院内计算机联网的药物咨询系统,开展咨询服务,争取与院外药物信息交流。
4不断提高药师的药学专业知识
促进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药物则是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载体。
所以药师必须加强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机制等知识的学习,并在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同时,要积极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察、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分析、药物利用评价、新药开发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展医院药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综合性医院的药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有义务为实习生、进修生、医护人员开展学术讲座及至整个社会进行临床药学普及知识教育。
总之,在新的形式下,医院药学需要在制度上做相应的转变,以及严格要求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科技进步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宝霞.临床药学各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999.
[2] 王茜,朱立勤.提高新时期现代化.医院药学的服务质量[J].天津药学, 2008, 20(6): 49-50.
[3] 张琦媛,关于县级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医院管理,1007-8517 (2010) 02-0203-01.
[4] 蒋亚萍.加强医院药学管理创新医院药学服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6-108.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生素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一类药物,但若乱用、滥用,对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才有可能获得安全、最佳的效果。(1)选择最敏感药物应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用于实际防治,其效果最为理想。如无条件,则应选用作用强、广谱的、毒性低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2)应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与交替使用总的讲,联合用药一般可提高疗效、减少毒性作用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①病原未明确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②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容易出现耐药性细菌的感染。联合用药还应注意杀菌药物(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氨基苷类等)或抑菌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等)间的联合,以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红霉素与氯霉素、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等联合使用。(3)应重视肝脏、肾脏功能与抗生素的关系如当肝功能不良时,不应用经肝脏代谢、灭活的四环素、先锋霉素Ⅰ和氯霉素等药物;当肾功能不良时,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用量要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止因排泄障碍而引发蓄积性中毒。(4)及时分析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常见的失败原因大致有:①初步印象诊断与细菌学检查错误;②使用的抗生素选择不当;③使用的药物失效或药量不足、疗程太短或给药方法不当;④药物达不到损害器官组织或者说病害部位;⑤细菌产生耐药性;⑥鸽自身免疫机能低下。
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选用抗生素时,往往走入误区,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1、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病原菌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总的说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其中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药理学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致病菌尽快从感染部位,病人的血液样本隔离和文化致病菌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必须首先掌握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必须符合与微生物感染,或无的放矢,浪费钱,延误病情。
抗生素的作用
优先事项和不良反应: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副作用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其他不良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少有害或无害的药物福利患者的药物在世界,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例如,肾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肝代谢和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择安全。
联合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协同效应,也可能使原药的效果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结合,其目的,而不是减少,治疗效果,增加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生殖期的杀菌药物(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类的静态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抗生素
第三种(三)四个元素环,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速抑菌(IV),如磺胺类药物快速抑制药物,如。抗生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剂(I+III),和(Ⅲ+Ⅳ),独立的和添加剂(Ⅰ+Ⅳ)4种效果,要达到的目的的组合,需要适当配伍,根据抗菌药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所有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尽可能不,除了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它是要把握药物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性和有效性。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外用抗生素(如皮肤)。
预防性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情况:风湿热患者,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为了消灭溶血性链球菌咽,防止风湿病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前,术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感染病灶切除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伤口或复合外伤,青霉素G或四环素,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新霉素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应用青霉素G消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伤口。
对症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
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选用。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应用导致畸形和影响新生儿发育的药物。
剂量及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者疗程过短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程不但导致浪费还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使用量的40%左右,而实际上有应用价值的占少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产生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要严格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等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用磺胺嘧啶口服做预防性用药;风湿性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路手术前,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行截肢手术时,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预防厌氧菌感染。
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要联合用药。具体联用原则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献,或遵医嘱。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作用机制
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 措施 。 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由于 儿童 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统计学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若(P<)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药物的滥用情况依旧大量存在。因为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的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具有远远高于成人的敏感性,其药物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不稳定、不规律用药的情况突出,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常选择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就使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泛滥存在。滥用药物对于患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药物间协同作用效率被降低。许多药物经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而药物滥用则会大大增加药品对肝肾脏器的功能损害。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 经验 进行判断,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②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而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③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缓释片等。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抗生素可分为3类[3]:①时间依赖类;②浓度依赖类;③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①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尤其是抗生素方面,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可通过培养细菌后,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②剂型选择。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③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
4结论
随着临床用药的管理强度增加,临床上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已经有效降低。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分类对于患儿用药的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认真选择用药。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而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时间依赖型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与药物浓度在组织中高于MIC的时间,药物峰浓度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常遵循着"缩短给药时间,减小给药剂量"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姚冰,潘洁,王远光,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79-180.
[3]王爱英,窦传斌.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 ,2010,8(5):147-148.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 总结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 配对 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医疗人员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且临床经验相对缺乏,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其过于依靠处方或者盲目相信药物效果,就可能会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越加增多,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现结合我院的基本状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加以研究,并将临床药物干预应用其中,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800例病例资料,按入组时间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甲组400例(2014年1月-12月)未经药学干预,乙组4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药学干预。甲组男性213例,女性187例;年龄4~74岁,平均(±)岁。乙组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龄3~75岁,平均(±)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方法 (1)根据选取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状况进行记录。同时,从资料中了解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实际状况。并且,针对药物使用量与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将这些资料作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基础。 (2)根据临床资料,能够有效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后存在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其反应的具体状况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因素。 (3)在分析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乙组4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情况,比较治疗总费用与抗菌药物费用。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药学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发生相对较多,如:抗菌药物使用混乱;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增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现象相对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甲组联合用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费用分析由表2可见,甲组抗菌药物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提示经药学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管理力度缺乏。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人们认为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一旦在临床出现适用的症状,都会将其作为主要药物,这也就使得当前很多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相对缺乏。 (2)医务人员专业性与经验的缺乏。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偏重速度与理论,这就导致很多医疗工作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准确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何种药物适用于何种病症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对抗菌药物做出特定的管理安排,自然也就使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缺乏。 药物干预措施的具体运用 (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讲解。就当前医护人员药物应用知识加以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最新的药物,需要对其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试用的实际状况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运用。 (2)组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需要包涵临床、医务、检验与药剂等类别的人员,专门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药物干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督查小组成员,尤其是对于药学干预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3)使用运行病历的督查、出院病历检查与门诊处方点评等方式,就当前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加以讲解,检查其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措施是否得到实践。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资料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是否得到提高。 (4)适时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加以了解。以患者为根本,就其体验来做出对应的调整,一方面有效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当前临床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干预措施。在药学干预的理念下,做出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得以控制,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抗生素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一类药物,但若乱用、滥用,对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才有可能获得安全、最佳的效果。(1)选择最敏感药物应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用于实际防治,其效果最为理想。如无条件,则应选用作用强、广谱的、毒性低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2)应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与交替使用总的讲,联合用药一般可提高疗效、减少毒性作用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①病原未明确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②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容易出现耐药性细菌的感染。联合用药还应注意杀菌药物(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氨基苷类等)或抑菌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等)间的联合,以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红霉素与氯霉素、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等联合使用。(3)应重视肝脏、肾脏功能与抗生素的关系如当肝功能不良时,不应用经肝脏代谢、灭活的四环素、先锋霉素Ⅰ和氯霉素等药物;当肾功能不良时,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用量要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止因排泄障碍而引发蓄积性中毒。(4)及时分析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常见的失败原因大致有:①初步印象诊断与细菌学检查错误;②使用的抗生素选择不当;③使用的药物失效或药量不足、疗程太短或给药方法不当;④药物达不到损害器官组织或者说病害部位;⑤细菌产生耐药性;⑥鸽自身免疫机能低下。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 1.一般原则 本章将提供有关抗微生物药物在医院和社区中合理使用方法的一般资料。在医院中,选择使用何种抗生素,可能会受到一些局部因素的影响,如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药物价格因素以及有时会受到传统习惯和熟悉程度的影响。各医院药事委员会应根据本书提供的总体框架制定自己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医院获得性耐药性远较社区获得性耐药性更为常见,原因是前者大量使用新一代药物,对医院环境生物圈造成选择性压力,以及耐药菌易于在医务人员和患者间传播等。不管怎样,在医院和社区中应遵循同样的用药原则,限制处方用药以及遵从下面讨论的原则,在医院和社区中同等必要。 (1)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许多病毒和自限性细菌感染并不能从抗生素治疗中获益。因此,上述患者使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反而有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此类处方耗费财力,并为耐药微生物在患者以至于社区中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抗生素的选择 当需要抗生素治疗时,选择何种药物应根据下列因素来考虑:药物的抗菌谱、安全性、既往临床经验、价格因素以及某些潜在耐药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危险性等。上述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受到疾病严重性以及用药目的是否为预防用药、经验治疗或针对一种或多种已知病原体的病因治疗等不同情况的影响。当需考虑患者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并应给予重视。 (3)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抗生蓁的预防用药只限于已知有效或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的情况。多数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开始前肠道外给药。对手术时间不超过2h者给予单剂抗生素即可。抗生素预防用药目的旨在手术期间即最可能发生感染的时间,使血药浓度和组织药物浓度达较高水平。 (4)抗生素的经验治疗 抗生素的经验治疗应根据当地病原体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它们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模式来决定。在适当情况下,在抗生素治疗前,应先取合适标本作革兰氏染色、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如对痰进行革兰氏染色,对脑膜炎患者的CSF进行直接抗原监测,则可以在病原体培养之前即开始特异性治疗。 (5)针对病因的抗菌治疗 如果培养结果阳性,并已获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后,再重新回顾经验治疗方案是很重要的。必须牢记检出的微生物并不一定是引起临床感染的病因。即使实验室检测为耐药菌,由于宿主的抵抗力,细菌感染也可能自然缓解。实验室数据一定要根据临床情况进行解释。直接针对特殊的微生物的抗生素治疗应使用最有效、毒性最小、抗菌谱最窄的药物。这一方法降低了使用广谱抗菌药所带来的问题,即某些耐药菌和二重感染的出现,并通常具最大成本/效益比。 (6)口服或肠道外治疗方法的选择 与口服给药相比,抗生素胃肠道外给药具有以下缺点: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大、给药费时并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药物生产成本高、额外的机械花费,如注射器、针头和管线等。 应首选口服给药方法而不是肠道外用药,除非存在下列情况: ·不能耐受或不能口服给药的情况,如吞咽困难。 ·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有潜在的吸收障碍,可明显降低口服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 ·具有合适抗菌谱但尚无口服剂型的药物。 ·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给药不易达到高浓度的情况,如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 ·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一旦开始肠道外给药,需每天重新评估是否仍需要进行肠道外给药,目的是尽可能早地转换成口服给药。 (7)抗生素的局部治疗 抗生素的局部给药,限于少数几种得到认可的适应症是十分重要的,如眼部感染,这是由干多数局部用药可以引起选择性的耐药,并有致敏作用。 (8)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除以下情况外,应避免联合使用抗生素: ·扩大抗菌谱,对可疑的混合感染如盆腔炎症疾患的经验治疗。 ·产生协同杀菌效应,如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如结核病的治疗。 2.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 各医院遵守已制定的抗生素使用原则的重要性得到国际认可。其目的旨在减少耐抗生素微生物的产生,促进有效和经济地开处方。抗生素使用原则的实施,需要医院药事委员会做到: ·制定合适本院的处方原则。 ·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 ·认识影响医生处方的作用。 (1)处方原则 医院应将抗生素分为以下三类:非限制类、限制类和排除类。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限制抗生素的有效使用,而是需要医生有根据地使用某些抗生素,他们的决定是基于相同的认识作出的。 ①非限制类 此类抗生素安全、有效,且价格相对便宜,如青霉素G。 ②限制类 由于某些耐药菌的出现、价格因素或安全性原因,使一些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限制程度分为很多级别,如对一张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限量;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只能限于某些医生或特殊科室;只能在会诊后得到临床微生物学家、感染科医生或其他相应委员会指定的临床医生同意后使用等。限制类抗生素也必须有管理机制,使在紧急情况下可给予受限制的抗生素初始剂量,而后再得到批准。 ③排除类 此类药物包括被认为没有任何优点超过现有药物的抗生素。这些药物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可使用。所有新型抗生素应自动归入此类,直至相应医院药事委员会认定它们在治疗中的地位为止。 在有关医院委员会考虑将某一些药物重新分类前,需要医院临床医生提出书面的申请和理由。有关何种药物应被列为限制类药物在“抗生素有关知识介绍”一章中讨论。 医院化验室应限定常规报告的抗生素敏感性测定范围。如分离出的微生物对非限制类抗生素耐药时,才应报告其对限制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2)处方资料和评价 抗生素使用和消耗的管理需要有具体的处方资料,所用药物的科室、开处方者、诊断以及对使用情况的理想标准等应相匹配。药物预算的责任与临床科室和开处方者个人挂钩。 医院信息系统正在发展,并且定期提供很多此类处方资料。当然要评价处方的质量或合理性以及药物的使用,需要与药物指导原则中提供的标准方案相比较,这通常需要一个细致的人工方法。在一些医院中,这己成为药物使用评价项目中的一部分。这些计划的实施涉及多学科领域,需要药事委员会、质量改进人员以及医生的相互合作。药物使用评价需要循环运作,通过教育活动以及其它政策干预来改变对药物使用的认识。 ①教育的职责 医院药事委员会的教育功能包括有关抗生素使用资料的准备,如向本书那样;增补该院的决定和新抗生素资料。药事委员会应鼓励向临床医生提供当前治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情况。 ②影响医生处方的因素 医生处方习惯受到教育、同事的观点、医生特点、广告和药物介绍、药物控制和政策法规以及患者和社区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医院药事委员会的工作就是促进合理处方的使用,消除负面影响。 3.社区中抗菌药物的使用 开处方的人应有适用于他们临床工作的“抗生素使用原则”。没有进行细菌培养而使用经验方案通常是适宜的,但也应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性,例如: 病毒感染非抗生素适应证。 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促进耐药菌株的发生,并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抗生素不适当的选择可导致治疗的失败。 严重疾病如心内膜炎在确诊前,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会阻碍病原微生物及其敏感性的鉴定。 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的地域差异应予考虑,微生物学家对当地分离菌株的分析和建议,如在尿培养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对可选疗法的敏感性,对决定经验治疗时可能有用。某些社区实验室有关微生物敏感性的报告可能是可取的。 监督开处方者个人或整个医疗单位抗生素的使用,并将其结果与本书中提出的标准推荐治疗相比较,可能具有指导意义。在澳大利亚,由药品报销机构将集中收集的处方资料寄给开处方者本人,利用这种方式作为继续教育的手段十分有价值。 4.医院一家庭计划 越来越多的静脉给药治疗转向医院外进行。抗生素是处方中最常用的药物。这尽管并不一定有害,但对患者存在两项主要潜在的危险因素: 非抗生素因素如休息、四肢抬高、清创、宿主因素如营养、其它潜在疾病如糖尿病等的监测和治疗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处方中易倾向于给予作用时间长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治疗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这类处方尽管有效,但易将整个社区置于发生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的不必要的危险之中,这种做法应竭力劝阻。
新加坡临床指南() 成人抗生素使用指南 新加坡卫生署 新加坡医学研究学会 新加坡医学会内科分会 编写组组长 Roland Chong 目的 本指南不打算作为医学治疗的标准。因为制定医疗治疗标准是要根据每个病例的临床资料、最新医学进展及治疗方法。 本文的内容是临床工作指南,是根据制定指南时所能得到的的最好证据。按照本指南并不保证每个病例均治愈,本指南并不包括所有方法,亦不排除其他可接受的方法。每个医师最后对他(她)治疗的病人负责,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前言 抗菌剂是20世纪的神奇的药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普遍应用青霉素,迅速征服战时最大杀手—创伤感染,这是一种医学的奇迹。但随着应用抗菌剂的愈来愈多,导致产生耐药性,这是一个极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全世界关注。 抗菌剂的耐药性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增加。正确的选择抗菌剂、使用正确的剂量及疗程,将可延缓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成人抗生素使用指南出版,我非常高兴,这是由新加坡医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许多家庭医师、传染病、微生物、呼吸科、肾病科及老年科专家参加编写的。另外儿科抗生素使用正在编写中。预期即将出版。 陈爱菊博士 医学部主任 目录 证据等级(类)和推荐等级(级) 推荐意见摘要 1. 指南的目的与制定 2. 抗生素使用原则 3. 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 4. 急性气管炎 5. 社区获得性肺炎 6. 医院获得性肺炎 7. 泌尿系统感染 8. 老年人 附件:抗生素种类、抗菌谱、副作用及药物互相作用 编写组成员 证据等级 Ⅰa 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荟萃分析 Ⅰb 证据至少来自1份RCT Ⅱa 证据至少来自1份对照非随机研究文献 Ⅱb 证据至少来自1份设计周密设计的卡方检验论文 Ⅲ 证据来自周密设计的非卡方检验论文,如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及病例研究。 Ⅳ 证据来自专家委员会报告或意见和/或有关专家的临床经验 推荐意见 A (证据等级Ⅰa、Ⅰb) 在大量高质量论文基础上,至少有1篇RCT论文。 B (证据等级Ⅱa、Ⅱb、Ⅲ) 需要有实用的严格的临床研究,但不是随机临床研究。 C (证据等级Ⅳ)证据来自专家委员会报告或意见和/或有关专家的临床经验;未直接用于临床研究 GPP 根据指南编写组的临床经验,推荐最好方法。(注:GPP=good practice points, 可译为“最佳治疗意见”) 推荐意见摘要 一、呼吸道感染 普通感冒 A 普通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A,Ⅰb) C 黏膜脓性鼻炎常伴随感冒,这不是使用抗生素指征(C,Ⅳ) 咽炎 A 咽炎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即使不用抗生素均可自愈(A, Ⅰb) A 不应使用抗生素缓解症状(A, Ⅰb) B 用咽拭字可鉴别病毒或细菌性咽痛。(B,Ⅱb) B 如咽痛伴喉鸣、呼吸困难。应立即转院,无条件者不宜作喉部检查。 GPP 开业医师应知道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咽痛。 GPP 开业医师应知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表现为咽痛伴渗出(注:化脓性扁桃体炎)、颈前淋巴结肿大。不应把青霉素类药物作一线用药。 急性鼻窦炎 B 单凭临床表现不能鉴别无合并征上呼吸道感染与细菌性鼻窦炎,但可根据病程鉴别。(B,Ⅱb) A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应首选羟氨卞青霉素或羟氨卞青霉素—clavulanate。(A,Ⅰa) A 如羟氨卞青霉素或羟氨卞青霉素—克拉维酸钾无效,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A,Ⅰb) A 疗程7天,到症状与体征改善或缓解。一般常用到10`~14天。(A,Ⅰb) 急性喉炎 A 成人急性喉炎,一般不使用抗生素。(A,Ⅰb) 急性中耳炎 A 急性中耳炎抗生素效果很差,主要*临床判断。(A,Ⅰa) B 抗生素治疗的选用与疗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B,Ⅲ) B 中耳炎复发首选药物(羟氨卞青霉素或长效磺胺),与广谱抗生素同样有效。较贵的二线药物(克拉霉素与阿奇霉素)(B,Ⅱb) 二、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 B 60岁以上老人或基础病人,开始时应使用抗生素。(B,Ⅲ) 慢性支气管炎 A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应使用抗生素治疗(A,Ⅰa) 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A 肺炎只能*胸片诊断(A,Ⅰb) B 危险分层是处理CAP的关键问题(B, Ⅲ) C 住院病人推荐做细菌学、血液学、生化及血清学检查。(C,Ⅳ) B 根据危险分层,以及流行病学的主要病原,推荐经验治疗。(B, Ⅲ) A 低危险性病人,如对经验治疗有迅速反应,可把静脉治疗改为口服(A,Ⅰb) 四、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B HAP的分类和开始的经验治疗是根据主要致病菌、病情严重性、住院时间及特殊致病菌的危险因素。(B,Ⅲ) 五、泌尿道感染 无症状的细菌尿 A 无症状的细菌尿病人不推荐使用抗生素,但孕妇需要使用。(A, Ⅰb) UTI妇女 A 女性膀胱炎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霉素呋喃妥因。长效磺胺、氟喹诺酮及甲氧氨苄嘧啶(A,Ⅰb) B 女性膀胱炎使用头孢霉素、呋喃妥因、长效磺胺,疗程7天;或用萘啶酸治疗,疗程7天。 A 女性膀胱炎治疗,用长效磺胺或氟喹诺酮治疗,推荐疗程为3天。(A,Ⅰb) A 单次剂量比多日疗法效果差,不推荐为女性膀胱炎常规治疗。(A,Ⅰa) B 女性反复发作UTI的治疗方法是,用小剂量持续预防或性交后预防,为期3~6个月。有效药物是长效磺胺、呋喃妥因、头孢霉素或甲氧氨苄嘧啶(B,Ⅱa) 男性UTI B 急性前列腺炎推荐治疗药物有长效磺胺、氟喹诺酮,疗程4周。(B,Ⅲ) B 慢性前列腺炎推荐治疗药物有长效磺胺、氟喹诺酮,疗程12周。(B,Ⅲ) C 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选择是土霉素或红霉素。(C,Ⅳ) 女性肾盂肾炎 B 女性急性肾盂肾炎的初始治疗是用静脉第1、2代头孢霉素加氨基糖甙类住院治疗;或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氟喹诺酮类药物亦有效;轻症病人可选用口服第1、2代头孢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有尿细菌培养结果,可依次调整抗生素,疗程为14天。(B,Ⅲ) 孕妇UTI A 孕妇无症状细菌尿应用根据培养与敏测结果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肾盂肾炎及其他合并征。(A,Ⅰa) B 孕妇急性膀胱炎推荐的经验治疗是第1、2代头孢霉素、呋喃妥因、长效磺胺(后3个月妊娠慎用)。可根据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疗程为7天。(B, Ⅲ) B 孕妇肾盂肾炎的推荐经验治疗是第3代头孢霉素。根据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疗程为14天。(B, Ⅲ) 有合并症UTI C 有合并征的UTI应根据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出现症状后可用经验治疗,但用抗生素前应先取标本,作细菌培养,根据结果调整药物。(C, Ⅳ) A轻、中度有合并征的UTI 病人,推荐用口服氟喹诺酮、长效磺胺。(A, Ⅰb) C轻、中度有合并征的UTI 病人,另一种治疗方案是用第1、2代头孢霉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C, Ⅳ) C 有基础病或住院病人罹患有合并症的UTI,推荐使用静脉第3代头孢霉素、氟喹诺酮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另一种治疗方案是用静脉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糖甙类亦有效。(C, Ⅳ) 六、老年人感染 肺炎 C 治疗老年CAP见第5章,本指南是至60岁以上老人。(C, Ⅳ) C第6章治疗以HAP适用老年病人。(C, Ⅲ) 上呼吸道感染 GPP 对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缺乏特殊研究,可参照第3章上呼吸道感染选用抗生素。 泌尿道感染 C第7章有关妇女无症状细菌性尿、男性UTI、及有合并征UTI的推荐治疗,均适用于老年人(C, Ⅳ) A 住在护理院的病人,无症状的细菌尿发病率很高,即使不插尿管。对其治疗没有好处,反而诱发耐药菌株感染。(A, Ⅰb) B 插尿管病人常发生脓尿或细菌尿,仅发生败血症(由此感染导致发热、功能改变,白细胞升高)时才使用抗生素。(B, Ⅲ)
免费查阅的有两本学术期刊,(药物化学、药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