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日本药学研究杂志

日本药学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日本药学研究杂志

共有12个:

1、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生物学教学杂志。

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4、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5、上海医学杂志。

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7、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8、军事医学杂志。

9、神经解剖学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11、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2、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理论上也就是六月之前出刊发表的还可以正常上网,之后的就不算核心期刊了。新晋刊物也是一样的,目前知网还没有更新请耐心等待。

什么是核心刊物: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它被用于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心刊物

世界最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300,000篇全文

主要学科:天体物理学

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235,812篇全文

主要学科:生物学、医学

主要学科: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文件格式以PostScript为主,如没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可以选择生成PDF文件格式。

主要学科:行为科学、脑科学

(CDC)

主要学科:医学

主要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

美国政府文献

(ICPSR)

世界最大的社会科学文献网站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协会等机构报告

(NCHS)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统计报告

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

电子图书,2002前提供10000种全文电子图书

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美国国会报告和历史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文档

美国地质考察报告

(WorldBank)

世界银行报告

世界各国专利,可看到前十三页全文

18美国数学学会(AMS)的三种免费期刊

Bulletin

ElectronicResearch

NoticesoftheAmericanSociety

19PhysicsToday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提供的免费杂志

20FrontiersinBioscience

生物科学期刊和图书,文章被Biosis、CA、Medline等重要二次文献数据库引用

21TheWorldWideWebJournalofBiology

被BiosisPreviews引用

22ScienceMagazine

23ScientificAmerican

24ACMDigitalLibrary

25IssuesinScienceand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问题》,美国。

1984年创刊,全年4期,ISSN0748-5492,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探讨和阐述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政策问题。

26BulletinofSymbolicLogic《符号逻辑通报》,美国。

1995年创刊,全年4期,ISSN1079-8986,刊载数学、哲学、计算机、语言学等领域中有关符号逻辑方面的论文、书评和会议论文摘要。

27ProgressofTheoreticalPhysics《理论物理学进展》,日本。

1946年创刊,全年12期,ISSN0033-068X,发表日本理论物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用英文、德文、法文发表。

28AustralianJournalofPhysics《澳大利亚物理学杂志》,澳大利亚。

1948年创刊,全年6期,ISSN0004-9506,刊载物理学(从基本粒子到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简讯和评论。

29NewJournalofPhysics《新物理学杂志》,英国。

1998年创刊,ISSN1367-2630,是一种全文电子杂志,它在物理学领域相当具有权威性。该杂志编辑竭力通过出版对物理学家有益并能引起物理学家关注的高品质文章,从而把《新物理学杂志》办成本领域最主要的科学杂志。

30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美国。

1905年创刊,全年52期,ISSN0021-9258,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刊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高价刊。

31ChemicalandBulletin《化学与药学通报》,日本。

1953年创刊,全年12期,ISSN0009-2363,发表生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和生物药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报告,用英文出版。

32Journalofand《微型机械与微型工程杂志》,英国。

1991年创刊,全年4期,ISSN0960-1317,刊载微型机电、微型机械和真空微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涉及微型系统的控制、程序和建造、微型结构和器件、集成电路、电子与光子器件等基本结构、器械和系统设计研究。

33VDI-Z《德国工程师协会综合生产杂志》,德国。

1857年创刊,全年12期,ISSN0042-1766,刊载机器制造、金属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管理、生产系统、生产评价以及金属加工设备与系统等方面的论文,兼及行业新闻、新产品介绍。

34ModernMachineShop《现代机械车间》,美国。

1928年创刊,全年12期,ISSN0026-8003,全面报道制造与机械工业的新闻和技术信息,内容包括工程、工业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程序设计、安全规则与设备等。

35ProcessEngineering《加工工程》,英国。

1920年创刊,全年12期,ISSN0370-1859,刊载化工加工技术以及设备、材料和保养等方面的文章。

36Signal《信号》,美国。

请采纳,谢谢

药学杂志日本

期刊名:yakugaku zasshi-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指数解析如下:简介:YAKUGAKU ZASSHI 杂志属于医学行业,“药学”子行业的偏低级别杂志。 投稿难度评价:影响因子低,但是接稿量大,容易发表 审稿速度:一般,3-6周级别/热度:黑评语:冷门杂志,关注人极少。 说明:指数是根据中国科研工作者(含医学临床,基础,生物,化学等学科)对SCI杂志的认知度,熟悉程度,以及投稿的量等众多指标综合评定而成。当然,具体的,还可以结合“投稿经验分享系统”,进行综合判断,这更是大家的实战经验,更值得分享和参考。

补充:关于化学、药学等的杂志,有悠久的历史,文章比较严谨,全英文。

仙鹤草就是龙牙草,又叫脱力草、黄龙草是蔷薇科、龙牙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鹤草还是一味止血药。扩展仙鹤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多呈块茎状,周围长出若干侧根,根茎短,基部常有1至数个地下芽。茎高30-120厘米,被疏柔毛及短柔毛,稀下部被稀疏长硬毛。叶为间断奇数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3-4对,稀2对,向上减少至3小叶,叶柄被稀疏柔毛或短柔毛;小叶片无柄或有短柄,倒卵形,倒卵椭圆形或倒卵披针形,长厘米,宽厘米,顶端急尖至圆钝,稀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急尖到圆钝锯齿,上面被疏柔毛,稀脱落几无毛,下面通常脉上伏生疏柔毛,稀脱落几无毛,有显著腺点;托叶草质,绿色,镰形,稀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尖锐锯齿或裂片,稀全缘,茎下部托叶有时卵状披针形,常全缘。花序穗状总状顶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序轴被柔毛,花梗长1-5毫米,被柔毛;苞片通常深3裂,裂片带形,小苞片对生,卵形,全缘或边缘分裂;花直径6-9毫米;萼片5,三角卵形;花瓣黄色,长圆形;雄蕊5-8-15枚;花柱2,丝状,柱头头状。果实倒卵圆锥形,外面有10条肋,被疏柔毛,顶端有数层钩刺,幼时直立,成熟时靠合,连钩刺长7-8毫米,最宽处直径3-4毫米。花果期5-12月。全草供药用,为收敛止血药,兼有强心作用,市售止血剂仙鹤草素即自本品提取。使用秋末春初间的地下根茎芽,作驱绦虫特效药,有效成分为鹤草酚(C26H34O8);全株富含鞣质,可提制栲胶:可作农药,捣烂水浸液喷洒,有防治蚜虫及小麦锈病之效。味苦涩,性平;归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止痢、解毒功能。用于咳血、吐血、崩漏带下、疟疾、血痢、胶力劳伤、痈肿疮毒等症。临床上主要用于血吸虫病、绦虫病、蛔虫病;计划生育避孕;具有抗肿瘤作用,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症。医药学研究表明:龙牙草有很强的抗癌作用。其全草的水溶性成分对小鼠肉瘤S-180,小鼠路易斯肺癌LL-14,黑色素瘤B-22、B-16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药学杂志》报道:龙牙草根的提取物对海蓝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艾氏膜水癌有治疗效果。《朝日新闻》也报道说,日本在筛选近千种天然药物中,得到3种活性最高的中药,其中之一便是龙牙草水煎煮液,同时对人的正常细胞有100%的促进生长作用。对于龙牙草的抗癌疗效,专家们曾这样评价:“传统的化疗药,犹如一柄双刃剑,既杀伤癌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而像龙牙草这样既杀伤癌细胞,又有利于正常细胞,实在罕见。

属于SCI收录,该期刊详细情况如下: 期刊名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出版周期: 月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药学分类下的 4 区期刊 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PHARMACEUTICAL SOC JAPAN 出版或管理。 ISSN号:0918-6158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Classification: Biochemistry; Drugs --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y; Pharmacy; Toxicology.

日本药学杂志

日本的,化学、药学,很多天然产物的报道,曾经很有影响力,但是在关注影响因子的中国也许是另一回事。一般3-5页。

补充:关于化学、药学等的杂志,有悠久的历史,文章比较严谨,全英文。

这个说不完的,有很多,主要看你要求。

中国药学杂志。

据2018年5月19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出版文献23665篇、总被下载2930812次、总被引11855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8年5月1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载文4932篇、被引量58111、下载量295042,2015年影响因子为。

收录情况:

《中国药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献》(RS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同时被中国国内知名的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收录、《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

日本宫颈癌研究进展论文

宫颈癌是全世界妇科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妇女中第二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持续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HPV预防疫苗对已经患有宫颈疾病的患者无效,因此感染HPV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来阻止宫颈疾病的进展。已有研究显示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HPV整合,诱导E7在人类基因组中保持并稳定表达。 在从HPV感染到CIN 到 最终 形成 宫颈癌的漫长过程中,HPV致癌基因尤其是E7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靶点。 Poly (β-amino ester)(PBAEs)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阳离子型聚合物基因载体,具有pH敏感性、低毒性和高水溶性,在酸性给药系统中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这使得它们与酸性阴道环境相适应,能更适用于治疗HPV感染治疗。 针对上述情况,来自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妇产科的Jinfeng Xiong等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上发表了名为“E7-Targeted Nanotherapeutics for Key HPV Afflicted Cervical Lesions by Employing CRISPR/ Cas9 and Poly (Beta-Amino Ester)”的文章。 文章中报道他们开发了由非病毒载体PBAE546和靶向HPV16 E7的CRISPR/Cas9重组质粒组成的纳米颗粒(NPs),用于治疗HPV感染和相关宫颈恶性肿瘤。 研究人员设计了3个靶向HPV16 E7的sgRNAs( 用 红棉CRISPR基因编辑系统 设计 ),并构建了CRISPR/Cas9质粒。用NPs(PBAE546/质粒60:1)处理HPV16-阳性细胞(SiHa、CaSki和S12)和HPV16-阴性细胞(HeLa)6个小时,并在24h,48h和72h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与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三个NPs都有效地降低了HPV16-阳性细胞活性(图1A-C),但没有观察到HPV16-阴性HeLa细胞活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NPs对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在裸鼠皮下接种SiHa细胞,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大约35mm3时,肿瘤内注射NPs进行治疗。根据体外细胞系实验的结果,筛选出sgRNA2对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好。每4天注射一次,持续20天。在SiHa皮下肿瘤小鼠中,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CRISPR-敲除HPV16 E7组肿瘤生长遭到显著抑制,肿瘤体积显著减小(图2),而在HeLa皮下肿瘤小鼠中,两组间无差异。 源井在这个实验中构建了靶向HPV16 E7的CRISPR质粒和对照质粒YKO-RP003-Ctrl,同时利用红棉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智能设计了gRNA序列。基于数千个基因编辑成功案例与独家开发的精确算法,红棉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能轻松实现基因敲除细胞方案与gRNA序列的自动化设计, 点此即可试用>> 为了更接近宫颈癌初步的临床位置,并寻求非侵入性处理,研究人员使用HPV16转基因小鼠通过阴道给药进行宫颈原位治疗。持续治疗20天后,NPs组小鼠宫颈上皮的恶性表型明显逆转。上皮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基底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体积减小。对照组小鼠的宫颈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图3A)。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V16 E7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首先,靶分子HPV16 E7和HRHPV感染替代标记物P16的表达显著降低,而与E7癌蛋白相互作用的抑癌基因RB1的表达得以恢复。第二,增殖相关蛋白Ki67和CD34、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2、转录因子E2F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图3B)。 这些结果表明, 靶向 敲除 HPV16 E7 的 NPs可以有效降低靶基因癌蛋白的表达,影响相关信号通路,从而逆转HPV16转基因小鼠的宫颈上皮 细胞 恶性表型。 总之,他们开发了由PBAE546和CRISPR/Cas9组成的NPs用于治疗HPV感染。这些NPs稳定,且在酸性的阴道中具有良好的转染效率,因此非常适合作为阴道药物。NPs通过靶向敲除E7可以有效地使HPV无效。因此,这种NPs可以在未来以阴道洗液和凝胶的形式用于治疗宫颈炎和CIN。 该研究 为 纳米医学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转化,从而预防宫颈癌提供了新的希望。

【病因学】 关于子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目前也有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也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诱因。近年来还发现子宫颈癌与性交而传染的某些病毒有一定关系,如:①人类疤疹病毒Ⅱ型(HSV—2),因HSV—2抗体检查在浸润性宫颈癌的病人中80%~100%阳性;②人类*瘤病毒(HPV),对各类宫颈癌组织进行HPV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提示子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关;③人类巨细胞病毒(CMV)。国内外均有报道,子宫颈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CMV抗体滴度均高;动物实验证明CMV-DNA具有恶性转化能力。因此,病毒感染成为近年来研究宫颈癌发病原因的重要课题之一。 【病理改变】 子宫颈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约占90%~95%,腺癌仅占5%~10%。但两者癌在外观上并无特殊差别,且均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颈管内。 (一)目观在发展为浸润癌前,肉眼观察无特殊异常,或类似一般宫颈糜烂。随着浸润癌的出现,宫颈可表现以下四种类型: 1.糜烂型:环绕宫颈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糜烂区,或有不规则的溃破面、触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称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样或*状隆起,继而发展向阴道内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状赘生物,质脆易出血。 3.内生型:又称浸润型。癌组织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宫颈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仅有浅表溃疡。 4.溃疡型: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发展后,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甚至整个子宫颈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继发性感染,故有恶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宫颈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颈管内生长,使子宫颈成桶状增大,这也是内生型的一种。 (二)镜查 1.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表现为底层细胞增生,底层细胞不但增生,而且有细胞排列紊乱考试,大收集整理及细胞核增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等核异质改变。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及重度。 ①轻度不典型增生(间变I级):上皮细胞排列稍紊乱,细胞轻度异型性,异型上皮占据上皮层的下三分之一。 ②中度不典型增生(间变Ⅱ级):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异型性明显,异型上皮占据上皮层的下三分之二。 ③重度非典型增生(间变Ⅲ级):几乎全部上皮极性紊乱或极性消失,细胞显著异型性和原位癌已不易区别。 2.原位癌:原位癌(CIS)又称上皮内癌。上皮全层极性消失,细胞显著异型,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变仍限于上皮层内,未穿透基底膜,无间质浸润。异型细胞还可沿着宫颈腺腔开口进入移行带区的宫颈腺体,致使腺体原有的柱状细胞为多层异型鳞状细胞所替代,但腺体基底膜仍保持完整,这种情况称为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 3.镜下早期浸润癌:镜下早期浸润癌在原位癌基础上,偶然可发现有癌细胞小团已穿破基底膜,似泪滴状侵入基底膜附近的间质中,浸润的深度不超过5mm,宽不超过7mm,也无癌灶互相融合现象,也无侵犯间质内脉管迹象时,临床上无特征。 4.鳞状上皮浸润癌:当癌细胞穿透上皮基底膜,侵犯间质深度超过5mm,称为鳞状上皮浸润癌。在间质内可出现树枝状、条索状,弥漫状或团块状癌巢。根据病理切片,癌细胞分化程度可以分为三级: ①I级:分化好。癌巢中有相当数量的角化现象,可见明显的癌珠。 ②Ⅱ级:中等分化(达宫颈中层细胞的分化程度),癌巢中无明显角化现象。 ③Ⅲ级:未分化的小细胞(相当于宫颈底层的未分化细胞)。 5.腺癌:腺癌来源于被覆宫颈管表面和颈管内腺体的柱状上皮。镜检时,可见到腺体结构,甚至腺腔内有*状突起。腺上皮增生为多层,细胞低矮,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相。如癌细胞充满腺腔,以致找不到原有腺体结构时,往往很难将腺癌与分化不良的鳞癌区别。如腺癌与鳞癌并存时称为宫颈腺、鳞癌。腺、鳞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

母亲生产过程中癌细胞混入了羊水,新生儿出生后在哭泣时吸入羊水,导致癌细胞进入肺部,进而引发肺癌。

被誉为“现代细胞学之父”的Papanicolaou于1943年发表了用 *** 细胞涂片诊断宫颈癌的著名论文,建立了巴氏分级法,已延用了60多年。

虽然该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如取材的局限性、制片背景模糊不利观察等,但Papanicolaou的贡献是巨大的,巴氏涂片已成为宫颈细胞学的代名词,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医院仍在使用。

上世纪末,美国两家公司研制出了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的自动装置,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投产。

近几年,国内外对此方法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使其更为简便。

液基细胞取材广泛,细胞涂片分布均匀,背景清晰,染色层次分明,便于镜下观察,明显提高了阳性细胞的检出率,如果价格适宜有可能完全代替巴氏涂片。

本方法可以观察上皮细胞,如宫颈鳞状细胞癌、颈管腺癌2例。

本方法除观察上皮细胞外,还可检出滴虫、念珠菌、放线菌、单纯疱疹病毒、衣原体等

日本对银屑病的研究论文

牛皮癣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同时牛皮癣也是一种慢性炎症的疾病,一般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不单除了年轻人,其它年龄段的人也会出现长牛皮癣的人,牛皮癣的治疗较为复杂,比较容易复发,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牛皮癣的病因。1.遗传是引起牛皮癣的因素。根据临床所见,本病常有家族史,并有遗传倾向。国外曾报告有家族史者30%~50%,甚至有个别人强调达100%。国内报道有家族史者为10%~20%左右,关于遗传方式,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率,亦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者。双亲之一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较健康者子女高3倍之多,若双亲皆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更高。2.感染。临床实践证明银屑病的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腺炎有关。有6%的银屑病患者有咽部感染史。我们发现很多儿童的银屑病与扁桃腺炎有密切关系。例如有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同时患急性扁桃腺炎,病情控制后,有三个人发生了银屑病。这种病人用抗菌素治疗有效。摘除扁桃腺后,皮疹可有明显好转或消退,说明感染是银屑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3.代谢障碍。对银屑病血液化学,皮肤组织化学和皮肤病理生理的研究,未能获得有益的成果。过去有人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这也是引起牛皮癣的因素。上面就是牛皮癣的常见病因,虽说牛皮癣的高发病人是是一些青年人,但是对于牛皮癣的预防除了青年人以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被牛皮癣“粘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和你“纠缠不休”,与其四处寻医看病,不如早早地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类型一:寻常型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皮疹通常出发生于患者的躯干、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随着病情变化,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斑片或斑块,表面有较厚的银白色磷屑,形状不规则。类型二:红皮病型银屑病何其名字一样,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身体上百分之七十面积呈弥漫性红色,暗红色浸润性皮损,表面有大量糠皮样皮屑。患者往往还伴有发热畏寒等不良症状。类型三:关节炎型银屑病关节炎型银屑病发病散布广泛,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常常见于患者的手指、手腕及足趾小关节,脊柱关节也可发生。患者通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类型四:脓包型银屑病该疾病病症可分为泛发性及局限性。泛发性脓包型银屑病发病急骤,,患者身体上有密集的针尖大小潜在的小脓疱,患者通常会伴有高热、关节肿痛及全身不适等不良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常见于患者的双手掌和足趾部出现红斑,针头大到栗大小到小脓疱。

牛皮癣初期好发部位为四肢伸侧,其次为躯干部和头皮、发际,症状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皮损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一般头部严重多见,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地发亮地薄膜。继续轻刮薄膜,则出现筛状地小出血点。牛皮癣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加关注关于牛皮癣的一些常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要想早期发现就必须要了解牛皮癣的症状

牛皮癣在现代医学称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升高趋势。据调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黑种人次之。如美国近年来的调查,其发病率为,患者多达600-700万人,远远高于中国。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一、银屑病(牛皮癣)分型与临床特征 临床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一)寻常型牛皮癣(银屑病)牛皮癣图谱 寻常型牛皮癣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显露光滑的薄膜,再刮后可出现多个细小出血点。上述鳞屑,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该病的三大临床特征。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膝、肘关节伸侧和头部,少数病人的指(趾)甲呈点状(顶针状)凹陷。临床上有急性进展期、静止期和消退期。 进展期:特点为皮疹多呈点滴状,色泽鲜红而发展迅速,鳞屑较多,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正常皮肤如受到外伤等刺激后,可继发为牛皮癣皮损,医学称之为同形反应。 静止期:病情保持于静止阶段,无新疹出现,旧疹也不见消退。 退行期:皮疹缩小,逐渐消失。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 (二)脓疱型牛皮癣(银屑病),分为泛发性、限局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少见。本型发病急剧,有全身不适并伴有弛张性高热等全身症状及白细胞增多。皮损初发为急性炎性红斑,表面有多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黄白色无菌浅在性小脓疱。脓疱可扩大融合形成“脓糊”状。常累及广大皮面,甚至可扩延全身。其病原因多与寻常性银屑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剂后,骤然停药而发病,或与感染、药物刺激有关。本病病情较重,常呈周期性复发,预后较差。 2.局限性脓疱牛皮癣(银屑病),又称掌跖脓疱病,多限于掌跖,常在大小鱼际或足跖部成批发生多数淡黄色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基底潮红。约经1~2周脓疱破裂,结痂,脱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时轻时重。自觉痒或疼痛。可累及指甲,呈混浊肥厚,有嵴状隆起。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可见有银屑病皮损。亦有先发于掌跖,经多次反复发作后转变为泛发性者。 3. 肢端脓疱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好发于手指和脚趾的远端,肢端脓疱病经常继发于局部皮肤的外伤和感染。患者有疼痛感和功能障碍,指趾甲可以出现变形,在严重病例有骨质破坏。对这种类型银屑病的治疗一直较为棘手,煤焦油制剂、口服视黄醛等药物有时候对肢端脓疱病有效。 (三)关节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寻常型牛皮癣或牛皮癣多次反复恶化后,亦可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性牛皮癣及红皮病性牛皮癣并发。关节症状与牛皮癣皮损有平行关系,本病多见于男性。临床主要特征为有银屑病史或与牛皮癣并发的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累及远心端小关节,伴有指(趾)甲损害,类风湿因子阴性。此外,可参考X线检查所见。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多侵犯近心端小关节,但不伴发牛皮癣,类风湿因子阳性。 本病可长期迁延,治疗较为困难。 (四)红皮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多因寻常性牛皮癣急性进行期应用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停药或减量方法不当所致。此外,脓疱性牛皮癣在脓疱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本病约占牛皮癣的1%。 初起时在原有银屑病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延成大片,最后全身呈现弥漫性潮红浸润,在弥漫性潮红浸润中,常有片状正常“皮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应与由其他原因(如药疹、毛发红糠疹等)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后者无牛皮癣史。牛皮癣图谱 二、牛皮癣(银屑病)的发病原因与机理的最新研究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目前有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多方面的学说,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临床上以往多以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以及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因以上药物及其配制的各种制剂,,对机体肝,肾和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坏作用;部分患者用后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停药后病情反跳加重恶化的毒副作用,已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牛皮癣(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毒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资料,认为牛皮癣的发病是由先天易感基因,在机体气血平衡失调,外界环境气候,风湿寒热,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的血热,血燥与表皮细胞过度增生性病变。久病伤肾,久病多瘀,加之治疗过程中反复不当的应用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与激素类药物;又致病情趋向顽固恶化难治愈。 三、中药银屑康治疗(牛皮癣)的研制与作用机理 根据我们以上的见解,我们以补肾养血治本,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治标,重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选择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中草药配成的“银屑康”“平屑汤”系列,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收到独特疗效。1990年 ,以中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万章教授为首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研究与当今较好的西药乙双吗啉及中药克银方对照,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和经得起疗效重复等优越之处”。该研究在1998年(建国后40年间)全国中医治疗牛皮癣(银屑病)秘方评选中名列第一,入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教授主编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银屑病篇,《平屑方治疗银屑病(牛皮癣)临床观察研究》课题,1991年荣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1996年获国际中医药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卫生部医促会验证推荐证书,1999年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WTHO)圣塔妮卡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列为2000年世界传统卫生组织两百项国际性推广成果。并收入《世界名医文献库》。该项研究成果在2002年(北京)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再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卫生信息报〉,〈香港信报〉,〈世界信息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做过报道。 四、银屑康服用方法 银屑康系纯中草药精制提取制制成浓缩颗粒冲服剂,该药每晚睡前一次冲服,具有服用方便,治疗作用缓和,常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应用该药治疗30--6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患者在3周内见效。初发病患者多在1—2个疗程内痊愈,患病时间长,病情较为严重,且又反复不当的应用过细胞毒类或激素药治疗,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受到一定损害的患者,其见效与治愈的时间要延长,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痊愈,为防止复发,对愈后患者还要坚持服一疗程的药做巩固治疗。对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在服用银屑康的同时,根据临床辩证可再配合汤剂治疗。 【典型病例】 例一:苏怀山,男,聊城市梁水镇季庄农民,15年前全身患银屑病(牛皮癣)久治不愈,1984年服用“银屑康”2疗程痊愈,随访15年未复发。 例二:王金生,男,41岁,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矿工人,15年前因出汗后突受雨淋而至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脱白屑,并逐渐扩大成片。先后经白血宁,乙双吗啉等内服和外用药治疗时轻时重。二个月前又因精神刺激和感冒,使皮损加重,皮疹基底鲜红,覆盖鳞屑层层。1982年2月7日服用“银屑康”治疗3周,皮疹变薄,色泽变淡,继用30天,大部恢复正常,继续服用30天痊愈,随访9年未复发。 例三:项俊峰,山东省汶上县退休干部,10年因出汗受风全身患银屑病,由于反复应用亚胺,双吗啉等细胞毒类药,而诱发了右肺支气管鳞癌,虽经手术切除,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致牛皮癣遍布全身,1987年9月来诊时,身体非常虚弱,白细胞下降至3300mm3。经“银屑康”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四:吉林省长白山林管局的周某患牛皮癣20余年,害得他与妻子分居多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1987年他从《大众日报》看了《治牛皮癣的吴梦平》新闻报道后,求治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五:香港刘风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癣15年,历经美国,日本等多家医院治疗收效不佳,1988年她从《银屑病通报》看了吴梦平发表的论文后,求治3个疗程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在1998年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对我所治疗的银屑病(牛皮癣)病例进行的远期疗效随访调查中,辽宁省鞍山钢铁厂的李国光、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的孙全才、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西村的于焕玲、济南市大桥镇政府的王德祥和历城区姚墙镇陈庄的陈延水、济南汽车总厂的高玉兴、莘县王庄集退休教师王守身和余粮海村的张素英、聊城市梁水镇季庄村的苏杯山等数百名患者,经应用中药银屑康治愈后,至今已15年以上没有复发。因此而获得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颁发的验证推荐证书。 五、银屑病(牛皮癣)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 因该病病因复杂,患者除坚持正确的治疗外,还应避免对病情的不利刺激,这对预防复发和恢复痊愈也较为重要。患者应做到: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注】细胞毒药类药主要有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轻粉,水银等。激素类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A等,以上药物对部分患者虽有短暂的近期效果,但对机体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停药后可使病情反跳加重顽固恶化。给患者彻底痊愈带来一定困难,应尽量避免应用。

  • 索引序列
  • 日本药学研究杂志
  • 药学杂志日本
  • 日本药学杂志
  • 日本宫颈癌研究进展论文
  • 日本对银屑病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