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艾灸排病反应大全论文

艾灸排病反应大全论文

发布时间:

艾灸排病反应大全论文

这是血红素,不是鼻血,原来血管硬化、萎缩,或者原来流过血的人以及脾、肝功能不好的,调节后重新恢复功能的表现。

严重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宫颈糜烂。

这是肠息肉、肠炎、痔疮病人的反映,活血化瘀过程中,将原组织在各部位的淤血分解后排泄出的反映。

这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人的反映,这是在疏通过程中结石松动,排泄中碰伤了血管内膜渗血的反映。

这是肾病、膀胱有病,这是消炎、消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这是胆有病,这是胆汁大量排出时,人体无法分解或者与各种食物结合,溶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恢复的表现。

尿臭、尿多、尿酸高、尿的泡沫多,这是高血糖、糖尿病、肾病、胰腺炎、膀胱炎体质的人泌尿系统有炎症的特有表现,这是一种排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这是典型的肝胆、胆囊炎、肠炎、体质差的人的表现,也是排毒现象。

1、贫血:血流量增大,流动的速度快了,各种器官无法适应和调整。

2、心功能不好的人:心脏的博血和回流血来不及协调。

但是,有不少人尝试艾灸后,却感觉身体出现各种反应和不适,如浑身发热、出汗、上火、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病未愈,病情反而加重的情况。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恐慌、迟疑、着急等,误认为是灸过火了,从而终止治疗,甚至服用各种药物,将使艾灸功亏一篑,不能够彻底驱除体内病邪。其实,在保健及调理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反应,这是好现象,说明身体的气血还算旺盛,正气能够被调动起来积极对抗病邪,一般反应越明显调理效果越好;相反地,调理后如果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说明身体虚弱反应迟钝,那治愈也就会缓慢。而在调理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反应,被称为“排病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持续的艾灸过程中,给身体输入了大量的能量,就会推动气血快速流动;若体内有明显的淤堵或病变,气血流动就会受到阻力,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相反的力,即,冲击力和阻滞力,这两种的力量都比较大;病变部位不断受到拉锯式的冲击,就会出现明显的反应,如:疼痛、发热、上火、情绪低落、及其它类似于病情加重的情况。这个不断“冲击”的过程,就是“排病反应”。如何辨别是否排病反应? 1、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灸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为此属于排病反应。 2、在艾灸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所出现的排病反应,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排病反应 1 灸后为什么会皮肤潮红? 艾灸后有些人身体会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比如皮肤潮红,或者出现很多红疹,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如果此时停止艾灸,病邪还会自表入里,侵蚀脏腑。 艾艾贴 2 灸后出现水泡怎么办? 艾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进行处理。如果因为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以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比较大,可以用消过毒的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抹上艾灰 ,保持创面干燥即可。 艾艾贴 3 灸后为什么会上火?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所谓的炎症,这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是灸过火而停止治疗,那样会使得功亏一篑。 艾艾贴 4 艾灸后有哪些排痰湿的反应? 多以咳吐、痰多、呕吐、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为主,而且还会出现四肢浮肿,半侧身体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有这种反应的,一般提示为胃肠、肾脏和泌尿系统、妇科方面有问题。 艾艾贴 5 艾灸后有哪些排郁气的反应? 有些人艾灸之后会出烦躁易怒、悲伤委屈等情绪变化,这是体内郁气外排的反应,同时还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多等反应。尤其是是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多有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或者数天。如果出现委屈情绪反应时,最好是大哭一场,可找旷野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 艾艾贴 6 艾灸后有哪些排火热邪毒的反应? 艾灸后排火热邪毒的反应多表现为疮痒、痈肿、发烧、出现类似湿疹且伴有奇痒,面部或身体出现丘疹或好久以前长过脓包,而现在又开始了,有的人还有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出现这些反应不必担心,等身体把火热邪毒彻底排除干净后,就会消失。 艾艾贴 7 艾灸后有哪些排瘀血的反应? 艾灸后排除体内瘀血,则根据瘀阻的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如果瘀血阻在体表经络中,会以瘀斑的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部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排出;瘀阻于胞宫内则多随经血排出,有痔疮的人会暂时出现便血的现象,颜色暗深,不过不用担心,这是一种排瘀的表现。 艾艾贴 8 艾灸后出现失眠反应怎么办? 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按摩印堂可改善睡眠质量。 艾艾贴 9 艾灸后出现发热反应怎么办? 艾灸后常会发生发烧反应,这表示人体的气血旺盛,体质增强,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如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烧持续时间过长不退,可用刮痧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法都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会使病邪内敛,与排病机会失之交臂。 艾艾贴 10 艾灸后出现疾病加重的反应怎么办? 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我们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会顽强抵抗。处于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当你逐渐加强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艾艾贴“ 艾艾君有话说: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以迎接疾病去根之日的来临。同时,艾灸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不能要求艾灸多长时间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艾灸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阴阳调和,经络通畅,减少得病的概率,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艾灸,才能有好的效果。 ”阅读 100000+1361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200 静静 谢延杰老师也讲过,排病反应也就是给病邪找一个出口排出体外,身体也就随之痊愈。所以有了排病反应,也就预示着身体一天天变好!

5、发烧

现象说明

1、发烧是体内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 一般孩子施灸后容易发烧,因为孩子是稚阳之体,施灸后潜伏于体内的病邪容易从阳化热,表现出发烧症状。

2、艾灸促使人体阳气升发,寒邪被驱赶到膀胱经,体温就会升高。

解决方案

1、针对孩子发烧,让他们多喝温开水,同时继续艾灸。 如果体温达到 以上,建议去医院就诊,同时搓痧或吮痧,帮助泄热, 一般会选择大椎穴、肺俞穴、身柱穴。

2、针对成人发烧,建议在膀胱经、督脉刮痧或拔罐,帮助泻热,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 拔罐一般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 同时用艾叶煮水泡脚,帮助发汗。

注意事项

灸后发烧,不建议使用含有布洛芬等副作用强的退烧药,一来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二来不利于潜藏的病邪排出。

6、排汗

现象说明

1、排汗是正常反应,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在帮助人体代谢。 正气足了,排汗功能得到增强,浊水才能通过汗液排出,这是体内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2、不同部位排汗,说明身体存在不同问题,一般而言,汗会从身体最虚弱的地方大量排出。 比如,额头排汗多,说明肝阳上亢;鼻子排汗多,说明肺气不足;胸口排汗多,说明脾胃失和;手心、脚心排汗多,说明血虚……

3、如果排汗过多,以致于人很虚弱,说明灸量过多。

解决方案

1、对于正常排汗,继续施灸。

2、如果排汗过多,建议控制灸量。 一般而言,艾灸时皮肤潮红伴有水气,摸起来非常湿润,就说明灸量足够了。

3、如果排汗过多,建议加灸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等滋阴穴位。 同时配合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红枣等,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7、腹泻

现象说明

1、灸后腹泻,说明在排出毒素和寒湿。 人体排出毒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排汗、放屁、大小便等,而大部分毒素和寒湿由肠道排出。

2、艾灸培补人体阳气,帮助身体驱逐阴邪,阴邪好比大雪,阳气好比太阳,大雪融化后成为雪水流到下水道, 同理,阴邪化开后,部分就会下注到肠道,通过腹泻的方式排出。

3、腹泻越厉害、味道越臭、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肠胃功能越弱。 艾灸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大肠蠕动随之加强,滞留体内的宿便随之排出,一般腹泻越频繁、味道越臭、持续时间越长,说明体内瘀积的毒素越多,正邪相争的过程越长,也就说明肠胃问题越严重。

4、灸后腹泻与病理性腹泻有差别,灸后腹泻表现为腹部突然疼痛,腹泻之后,疼痛症状就会消失;病理性腹泻会让人虚脱、疲劳。

解决方案

1、继续艾灸,多喝温开水。

2、若灸后腹泻过于剧烈、频繁,或伴有呕吐症状,可喝点儿糖盐水(往温水中适量加入白糖、精盐) , 同时加灸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培补元气,促使毒素及寒湿邪尽快排出。

注意事项

有些人艾灸后,肚子会咕咕叫,说明肠胃功能有问题,以胃、肠寒为主。有些人的症状甚至能持续1年乃至更久,说明胃、肠过寒。 建议坚持艾灸,把体内寒邪及浊气悉数排出,咕咕叫的现象就会消失。

未续待完..........

中医排病反应医案分析论文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1 浅探中医妇科腹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部诊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中医腹诊方法,当代中医的新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以其促进中医妇科临床诊断的发展。结论:作为中医的重要部分,中医妇科腹诊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源于《内经》、《难经》、并在随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腹诊的内容丰富,辩证思想贯穿其中,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妇科腹诊成为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分支,在结合当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诊断技巧更佳丰富,大大降低了误诊率,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妇科病 腹诊 四诊 中医诊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分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器械辅助检测使得内诊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诊在临床上越来越少,本文就临床腹诊经验,文献、历史资料、展开讨论,浅谈腹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 腹诊在中医妇科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腹诊主要作为一种临床手段,用于中医临床上的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伤寒论》等古老的医学专著之中,《内经》中关于腹诊的记载是后来腹诊发展的起源,《伤寒论》则是将腹诊与辨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对治病机理的分析,临床辨证,预后判断中,形成了初步较完整的腹诊理论体系,对腹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妇科腹诊作为中医腹诊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来,已经被传统的内诊取代,滞后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妇科腹诊已经逐渐走向狭窄,偏离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腹诊包括较为广泛,不应当只局限在腹腔,还包括了胸腔的望闻问切。若腹诊只单单指腹部的诊断,或只是内诊中某一项检查,那是对腹诊的狭隘理解。 现代腹诊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脏六腑的城廓,因此中医腹诊是包括了胸腹部内所有脏器的,即使只是从临床上对腹诊进行狭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诊,这一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五脏六腑当中就有三脏五腑是位于腹部内的,十二经脉当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脉不是循行于腹部当中,而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内,因此,若出现妇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就会表现在腹部内,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中医妇科腹诊在内科诊断中具有广阔的视野,能从全局出发,提高了确诊的概率。 2 中医妇科腹诊的具体应用 腹部在医学上,泛指胃脘下至耻骨毛际的部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腹诊中的腹部进行了如下定义:腹部是指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其中在中医妇科腹诊中主要检测的区域是上腹、脐腹、少腹、小腹等区域,应广泛的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腹诊的概念:腹部诊断即腹诊,腹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指对胸腹部的按诊、触诊,应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范畴,即被临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诊,清代医学家俞根初这样描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另一种腹诊则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这一观点主要在日本汉方界多见,不仅仅是对胸腹部的触诊,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整体形态变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线的异常等,也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内。 腹诊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断四个方面,胸腹部的诊断则是指对胸腹外在形态、颜色、温度、紧张度、胀气度、疼痛、痞硬、急结等症象诊察,属于腹诊的一部分;而虚里诊则是指,对非实物虚里的位置、脉搏、音量、色泽、等多角度的诊断,属于腹诊中的核心内容。脐诊则是对脐形态、周围气血运行的状态的诊断;通过腹部周围穴位的诊断而判断内部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的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形状、色泽、润枯等外在的变化来判断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状态,即望诊主要是医生运用视觉对胸腹部的形态、色泽、心尖搏动、腹形、脐部改变及腹部动悸等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人体胸腹体表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一般来说,腹部色泽暗淡、腹部形态塌陷、多可以归属于虚证;反之若腹部的颜色光亮,腹形饱满圆润,那多可归为实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肤松弛、干枯色黄、疑为气血亏虚或胎儿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当患者妊娠时,腹部过大,可能为羊水过多。 闻诊:闻诊指的是,医生运用听觉去了解胸腹部的情况,主要可以依据听诊来诊查腹部的声响去了解内在病变的方法,必要时也可借助听诊器辅助诊断。诊察内容:包括脏腑自然发出的声音和叩诊或按压胸腹时所出现的音响,(如患者形体素肥,今见消瘦,肠鸣漉漉,多为痰饮作祟;腹中鸣响,嗳气时作,多为肝郁气逆;食后腹胀,摇腹声作,多属中气下陷,常伴阴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按压音则主要依据不同部位扣压后所反映出来的鼓音、实音、浊音具体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组织的胀气、肿块、水饮、瘀血等不同病变情况;此外,腹部听诊还可以检测胎儿在体内的发育的状况等。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家属,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判断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是辅助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诊:所谓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去按压、切压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在腹诊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证奇览》一书中将按压法分为覆手按压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妇科腹诊中主要的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医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触腹壁、以探查内部腹壁的坚硬、温寒、以及其他积压疼痛情况来确诊。传统上讲,若腹中按压出积块,需要细心诊察肿块小大、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喜按拒按等情况以辨识其良恶性质。 参考文献 [1]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J].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 孙忠年,陈选平.中医腹诊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叶克,和久田寅.腹证奇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2 浅谈女性妇科不孕育的中医治疗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达1年以上而未能怀孕者。女性不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体小、黄体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经不调、闭精等。 关键词:妇科不孕不育中医治疗临床 近些年来,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很多困扰。经过多方面研究,中医专家认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而近年来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患者开始寻找众多多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据专家介绍,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难用西医治疗,有的疾病尽管诊断明确,但治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对此有独到之处,很有优势。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对不孕症的治疗在2000多年来也没有间断过,流传发展至今。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法多种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用药期间就可以受孕,疗效也较高。 1中医对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分析 中医治疗主要是运用针灸,偏方药方等治疗不孕症,中医治疗认为不孕症可分为五型: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淤等。对于女性不孕治疗,中医认为凡女子不孕以肾虚为根本,或为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为不慎房事,损伤肾精;或久病多产伤肾。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亦可使女子不孕。论治则当安五脏、通气血,调经种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 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中药治疗:婚久不孕不育,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由宫寒引起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治疗原则应温补肾阳,可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针对宫寒的女性,中医妇科专家介绍了几种药膳疗法:鸡煮益母草:乌鸡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别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将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鸡膛内,用清汤煮,鸡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鸡骨并药渣焙干为末,加当归120g、续断60g、姜18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红花孕育蛋:取鸡蛋1只,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服,每天吃1个,连吃9个。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主治气虚夹瘀不孕,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2] 2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项 治疗不孕不育症,专家还指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强体质。戒除酗酒及过度吸烟恶习、注意经期卫生;重视婚前检查,以便预先发现生殖系统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异常;避免过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避免伤精耗阴。注意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间(包括排卵时及其前后的一两天这段时间)性交,能增加受孕的机会。排卵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经周期28天,则排卵正好是两次月经中间。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最好是探测基础体温3个月以上,寻找自己的排卵期。(妇女在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在℃之间,排卵后体温上升℃,直到月经来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试纸探测排卵时间。[3] 再者,女性还要按时接种疫苗,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种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卵巢有不同于平时的变化一定要及时诊治;如果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千万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够脱离此类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变不良的习惯,戒烟戒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性欲;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生活当中的有毒物品,如:从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要放置几天再穿,因为干洗剂会影响性功能;要重视婚前的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结婚以后要经常夫妻双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配合、互相谅解。 简而言之,中医的辨症施治能对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应该遵循科学治疗不孕不育的原则,不要盲目用药,要先确诊、后治疗,依据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时专家提醒,中药治疗也需对证,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随意就诊,多家尝试,而应问诊于专业的老中医,以免耽误治作为中医治法。 参考文献 [1]肖承悰,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3]毕焕英.《中医妇科问诊方法浅谈》,《中医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5.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我们治疗疾病,一般不单单是治疗病人提出的病,而是根据病人所反应出来的症状,全面地分析病人机体生病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修复病人的机体,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身体。因此,这样的治疗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治本之法,往往疗效是神奇的。比如,我经常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时,伴随着疾病的康复,病人的面色也红润了,夜尿也没有了,头发也不掉了,精神反而更好于以前。这就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如何理解生病?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论述最清楚。他认为人身就是一团真阳。真阳不虚则诸邪不侵而健康无病。身体或有一处真阳不足,则阴邪自会侵入此处,以代替真阳。如此,一处阳气不足,则一处阴邪有余;多处阳不足而多处阴有余。久则阳愈亏而阴愈盛,渐进渐甚,直致不治。凡病人身上有寒气,出现面色苍白、无力、寒痛、脉沉迟等情况,都应该服用补阳药以驱逐阴邪。 用了补阳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其实,这些反应是治疗反应,是体内元气得到补充,其抗病排病功能增强了,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试看采用滋阴法的中医,难得出现服药反应。这是因为阳气没有鼓动起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阳气升发的自然反应。所以说,有反应是好事情,表示身体对补充到体内的药物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可以更快地把病邪排出去。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病怎么来,它就怎么回去。以前曾经经历过的病痛,由于西医的治疗大多是被抑制住,并没有完全痊愈,因此在改善的过程中都会再暴露出来,时常还不止一次,必须反复的改善直到体内完全调和为止。排邪反应因此,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特别是服补充阳气的中药,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大学生艾滋病反歧视论文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会议提出,把1988年作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把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的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以后每年的12月1日都被作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共同对抗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有四个方面: 第一, 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 让人们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 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 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艾滋病日】 1988年12月1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政党领袖、精神领袖、医生、摇滚乐歌星、足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女,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行动来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 【口号】:爱己爱人反歧视 爱己:爱自己多一些,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令自己的心灵更美好。 爱人:爱你的伴侣,爱你的亲朋,关爱弱势群体。 反歧视: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艾滋病患者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不幸需要大众的同情和支持。 艾滋病不仅损害个别人的躯体,而且损害着整个人类。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疾病的无知,更可怕的是由无知而造成的歧视和排斥,最可怕的则是——无知致使许许多多人置身于被感染的危险边缘而不自知。 通过网络——目前传播最广、速度最快的媒介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及正视艾滋病。 惟有了解和正视艾滋病,人们才能够摒除歧视并体会到患者的苦痛,从而加入到关怀患者的志愿者行列;惟有了解和正视艾滋病,人们才能够自愿自觉地从自身做起预防疾病,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 【呼吁】有爱,生命才有希望,社会才有期盼,国家才会富强。参考资料: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在过去,艾滋病往往与**、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相关联,艾滋病病人往往受到社会的鄙视与羞辱。在某些医院,医生给学生做临床症状讲解时,可能要求艾滋病人当众脱下上衣。医生对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以为然,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还有过多起医生拒绝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情况,将病人丢在手术室,医生拂袖而去,导致病人因无人医治而致死。这类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被称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的现象。这些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拒绝感染者和患者就医;拒绝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入学、就业;对他们进行强制的隔离;将他们驱逐出社区;剥夺他们结婚的权利;拒绝他们入境;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伤害等等。

与歧视相伴的另一种公众错误认识心理是羞辱,它来源于人们对性行为和毒品使用的态度以及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事实。但随着艾滋病的不断蔓延,普通人群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和患者。因为自己不赞同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而鄙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对他们采取排斥行为的还大有人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羞辱与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悲剧,对艾滋病相关常识的无知,正是健康人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原因,只有摒弃羞辱与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在权利和责任中生存与其他公民一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享有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在卫生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除此以外,感染者和患者也有权对自己的病情保密。任何从事艾滋病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向无关人员泄漏他们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将他们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出去。但是,艾滋病毕竟是一种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国家也针对感染者和患者制定出了一些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婚姻问题,国家要求感染者和患者应暂缓结婚,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其他还包括:感染者和患者应该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服从卫生防疫部门管理。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说明自己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感染者和患者所从事的工作有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其所在单位应负责安排其从事其他工作。对明知自己是感染者或患者而故意感染他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感染者和患者不得捐献血液、 *** 、器官、组织和细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飘扬的红丝带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了关怀工作的行列之中,他们共同的标志就是“红丝带”。一根15厘米长的红色丝带,交叉折叠成一个倒V字,用别针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1988年秋,美国纽约的一些关注艾滋病问题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做“视觉艾滋”(VisualAIDS)的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展览、艺术大赛、出版画册等一系列视觉艺术活动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1991年,这个艺术家小组发起了“丝带计划”。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个视觉标志来表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人的同情与尊重,受参加海湾战争士兵在胸前别一个黄丝带的启发,艺术家们选择了红丝带作为标志,原因是红色象征着血液,也象征着 *** 。此后,经过一些着名演员的佩戴,红丝带很快成为国际上关注艾滋病的标志。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它将红丝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了该机构的标志之中,并将红丝带所表示的含义归纳为关注、希望与支持。关注,关注那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人以及那些为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提供关怀和帮助的人。希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地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和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支持,支持那些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支持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研究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种种努力;支持那些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爱人和朋友的人。就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红丝带理解的那样:在他们手中,它标志着觉醒!在你们手中,它代表着理解!在我们手中,它意味着责任!

艾灸在精神科的应用论文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和,治疗过程中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灸法的药性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的作用。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炙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 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严寒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除了使人感到非凡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非凡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非凡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非凡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非凡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非凡关系。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非凡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实这一非凡途径的存在。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非凡途径。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非凡作用途径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熟悉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非凡作用、经络的非凡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灸法是临床常用治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人们对灸法的作用原理的熟悉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尚需作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探讨】、【机理】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相信写征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艾灸的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人都要痛死了哦!”越来越大的呻吟声把我吵醒了。我忙侧转身,抚摸着老伴的肩背。眯着眼睛说:“婆婆子哎,怎么又痛啰?天深更半夜的痛成这样,我苦,你更苦啊!明天,一定到医院去啊,别不舍不得那点钱哦!”

老伴将我的手一推,生气地说:“看,看,看,又不是没去看过!”“那是社区医院,这次到大医院去,那里条件好,医疗水平高。听话啊!明天一早就去!”我劝说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赶到市人民医院,医生问了两句后,往老伴的肩膀上捏了几下,飞快地开出一张单子,说:“去CT一下吧!”

在交费窗口,收费员嘴里那七百三十五元的话,把我吓了一跳。但为了老伴,我飞快地从包里掏出几张票子塞去。

取片后,医生反反复复看了那个片子说:“住院,先打几天消炎针,然后手术!”老伴听了一下子惊出一身冷汗,她往额头上揩了揩问道:“要多少钱?”

医生头也没抬,说:“先交一万吧!”我把存折拿出来,指给老伴看,小声说:“别怕,你看,钱够呢!”

就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响了。我打开一看,是大儿子的。儿子兴冲冲地在那边说:“爸,好事!大好事!强强考北大了,北大,北大啊!”后面那句话近乎疯叫着。我听了全身一下亢奋起来,大声对老伴说:“北大,北大,强强考上北大了啊!”老伴听了一脸愁颜瞬间变成一朵怒放的菊花儿。她拉着我说:“走,走,回去!”

“这不行,病还是要治,孙子考了北大又不会跑掉?”我犟着。老伴瞪了我一眼,“你懂个屁!”随手拽着我就走。走到门外,她一脸为难地说:“强强考了北大要好多钱呢!你知道,二个儿子建房子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你这点钱,原本就给强强凑学费的呢!”

我一把拉住她,说:“学费的事另想办法。治病要紧!”可老伴怎么也不肯,气冲冲往家赶去。

走到半路,先前在老百姓大药房门口搭建的大舞台上,大音箱里正播放着艾灸艾灸什么的。台下面站满了观看的人。我们停下脚步,踮起脚尖望去,只见一个工作人员点燃一截艾条,往一个小酒杯似的不锈钢器皿里一放,然后,盖上盖儿,往一个正打着赤膊的男人背上一贴去。一连贴了六个。六个器皿紧紧地吸在他背上,盖旁的气孔里纷纷冒出袅袅青烟,艾香弥漫。工作人员朗朗地说:“用这种拔罐式艾灸,远胜于一般性艾灸。紧贴在穴位上以后,利用艾条的药力、热力和拔罐的吸力,把患处的寒湿吸走,把筋络打通。有句医学上的话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手臂痛,关节痛,肚子痛,腰眼痛,肩周炎痛等等、等等,哪里痛灸哪里。一天灸两次,一连灸五至十天,再顽固的风湿性疼痛都能根治。这位大伯肩周炎痛了两三年,吃过药,打过针,都没治好,这次,只要花一百块钱,买下这一套拔罐,再花二十块钱,买二盆艾条,参照这张穴位图拔罐艾灸,保证能治好!这东西简单易学,一看即会!当然,艾条用完后,随便哪个药店都可买到”

听了工作人员演示和解说,我砰然心动了。突然,老伴扯了一下我的手,说:“艾灸和拔罐是几千年的传统治疗法,快上去买一套来!”

这花小钱,办大事的活,谁不去?我和许多观众一样,满怀憧憬地抢了上去。赶回家,我展开人体穴位图,按操作方法,在老伴的背上一连上了六个拔罐。艾香悠悠,老伴脸上堆满了笑意。

第一天晚上,老伴感觉疼痛大大减轻,第二天晚上疼痛更少了,一连拔了五天,老伴提水、做饭、搞卫生都不咧嘴叫痛了。

邻居有个经常手痛的老伯,我也试着跟他去做一做。几天后,老伯把手伸到我面前说:“真谢谢你了,真谢谢你了,几天就治好了我这疼痛了三年多的手啊!”

我把艾灸拔罐凑在他面前感慨地说:“要谢,就谢峡山艾灸这个老佛爷吧!”

2015年10月,正是一个收获的大好季节,农民在田野里收获着喜悦。

太保庄街道魏家屯村张立华的心情,却如同院落中飘零的落叶,无助而迷惘。

张立华是在晚上睡觉时,偶然用手摸到了小肚子里面好像有肿块,感觉像是不好的东西。第二天清晨她让对象开着车,到潍坊市人民医院做了B超检查,确诊是直径7公分的子宫肌瘤。她被突然发现的病情吓坏了,感觉生活的色彩立刻成为灰色调。

医生对她说:“对于子宫肌瘤,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建议立刻做手术,根据情况确定要不要切除子宫。”

突如其来的病情,给她的精神带来很大的打击。她想,我才四十几岁,还这样年轻,怎么去面对子宫被切除的现实呢?她考虑再三,并和对象商议着,决定先回家做保守治疗。当时也没有从医院拿什么药物,回到家后到处求医问药寻找偏方,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只好呆在家里,面临秋收大忙季节,她无心上坡去干活,在家也是什么都不想干,一门心思想自己这病,到底还有什么法子能治?她每天都在焦虑着,不断摸着小肚子里的肿块,像是钻进了牛角尖。

在忧愁中一家人度过了寒秋与严冬,迎来了2016年的春天,街道开展的“全民艾灸、艾满人间”活动,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张立华参加了热敏灸知识培训学习,了解了热敏灸防病治病常灸出奇效的道理,暗暗下定了利用热敏灸治疗子宫肌瘤的决心。

在热敏灸老师的热心指导下,她艾灸的穴位是神阙穴、关元穴和子宫穴,一天灸至少两次,每次艾灸达到一个小时,做到灸量大,灸透,每次艾灸,整个下腹部都感受到透热,微微出汗,皮肤上渗出微黄的液体,每次艾灸都非常舒服。

2016年10月,也就是灸到快六个月时,她决定再去医院做个B超检查,确定一下子宫肌瘤到底减少了多少,当她忐忑不安的等候检查结果,被医生告知子宫肌瘤竟然没有明显变小时,她在医院的走廊里差点晕倒,医生严肃的告诉她,必须尽快做手术!她迷茫着摇了摇头,犹豫着,一时不知如何面对选择。

回到家后,她心存疑虑,对热敏灸的疗效不免产生了怀疑,她焦急地找到热敏灸老师,老师告诉她:“子宫肌瘤的形成一般是寒凉之气渐渐凝聚而成的,艾灸时只要方法得当,灸足灸透,补足元阳,打通气血,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医书上说,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坚持灸,定会有疗效,为你加油!”

她重拾信心,又坚持继续艾灸下去。2017年春天,街道统一组织各村妇女去峡山区人民院做妇科检查,在村健康主任的安排下,她又忐忑着到医院做了一次B超检查,检查结果是肌瘤竟然只有3公分了。她不相信,检查结果进一步得到确认后,她感觉热敏灸实在是太神奇了。

她坚信热敏灸的疗效,继续做艾灸,就这样一直灸到现在,她感觉身体状况十分好,心情很舒畅,感觉吃饭香了,睡眠好了,每天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脸色红润,精力旺盛。

一天,张立华正在家里艾灸时,她对来串门的村健康主任说:“真不敢想象,没有热敏灸,俺会是一种什么结果,非常感谢“全民艾灸、艾满人间”活动,花很少的费用,就能让咱们健康起来”。

艾灸结束后,她又动情的说:“俺现在身体好了,还有了很客观的收入。你看俺每天在家里包水饺,向饭店批发销售,从没有感觉到累。”张立华激动地说着,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少许,她又略有所悟的说:“真的,人生其实很灿烂。”

艾灸,是中国医学古老的治病方法。据考证,艾灸的起源最晚也在西周以前。我妈妈在艾灸方面,可谓是江湖老郎中,经验十足。这不,春节里我生了一次病,妈妈再一次靠艾灸治好了我。

大年初二早上4点,我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给我喝了点醋,我狠狠地吐了一顿。妈妈由此断定我得了肠胃炎。天亮了之后,她说不用带我去医生那里看病,去了医院还要花时间排队候诊,开方子拿药,还不如让她这个“郎中”来艾灸一下,在家里还能隔绝其他病菌。虽然以前我的病有被妈妈灸好的经验,但我还是有一点怀疑:光靠艾灸能灸得好吗?毕竟我已经烧到了度了!

妈妈让我安安心心地躺在床上,给我做好保暖措施,开始艾灸。首先她给我灸了肚子上的中脘、下脘、天枢、神阙、气海,点燃的艾柱飘出浓浓的艾香,顿时我悬着的心就开始安定下来了。接着妈妈又开始灸我背上的大椎、肺腧,又沿着膀胱经灸了一路,我的背越来越热,整个身体也暖烘烘的;最后,妈妈说需要引火下行,于是开始灸腿上的足三里和脚上的涌泉穴,每次各两组。这个时候,房间里已经全是艾烟了,妈妈的眼睛都被熏得睁不开来了。而我有几个灸感比较强烈的地方,已经开始烫得厉害了,不过我咬咬牙,坚持让妈妈灸完,全部灸完以后,妈妈帮我按摩了一下全身,我就开始舒舒服服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觉得神清气爽,活动自如,一量体温,36。8度!看来妈妈这个江湖郎中真的是妙手回春了!这回我没有吃一颗药,全部功劳归于艾灸、喝水、休息!

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多多推广它,传播开去,不应该使它湮灭在我们科技化的社会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武术,书法等国粹令人敬佩。华夏汉字清秀大方,中国功夫柔中带刚,古典名著耐人寻味,四大发明博大精深……

从旷世大儒顾炎武到中国第一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从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到现代医学的发达与成功……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前人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没有最初的发明就没有现在的成功。

《皇帝内经》中曾说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灸之不为,唯有隔药灸。”这句话正是表现了古代前辈对艾灸的评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控用火之后,时间是在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流行。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常把艾灸当成是一种保健。今年寒假开始,我有缘与艾灸结缘,让我了解艾灸并尝试到其好处的是一家叫蓓诗养生会馆的艾灸馆。

店内充满了古朴的风味,缓缓的曲声似潺潺的流水,让人内心舒畅。在大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只凹凸不平的石缸,屡屡清泉从一旁的竹节中流出。四壁都挂着山水画。木制的桌椅和艾条散发出的缕缕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中。

小时候,我体质较弱,经常咳嗽,妈妈为此操了不少心,也尝试了不少方法。直到那一天,我们来到了这座“森林”,从此与艾灸结下了缘。整个寒假我经常来到这里,坐在茶桌旁,品一品茶,与大家聊一聊天。也会走进房间,做一次艾灸,享受一次生活。看着那粗粗的艾条被酒精灯点燃,飘出灰颜色的艾烟,移到了我的背上。我趴下头去。顿时,一股微微的.热量冲到了我的背上,随后渗透了皮肤。我感到身上的灸条在有力的旋转,摆动;感到有一股热量穿透了皮肤,进入了身体,用热包裹着五脏六腑。我的手心出汗了,整个后背都热了,我感到舒服无比。

艾灸,中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它使我们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还能体会到中国最初的医疗手法;体会到古代文化的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个寒假因艾灸让我过得更有意义。

自从妈妈在网上看到艾灸这种养生方法后,她便成了艾灸的“超级热衷者”。

一天上午,门铃响了,我正急着走过去开门,发现平时一向不理快递的妈妈,这次却大步流星地走过来,说:“我来,我来。”打开门,签收了快递。只见她一脸迫不及待,抄起一把剪刀,“嚓嚓”几下后,映入我眼帘的是五花八门的艾灸用品,有小巧精致的艾灸盒,细细长长的艾灸条,深红色圆圆的像个超级大饼似的艾灸凳……让我眼花缭乱。妈妈如获珍宝似的,小心翼翼地拿着她的“宝贝”,回房钻研去了。

我本以为妈妈只是心血来潮,过几天就不弄了。可谁知,妈妈却越弄越起劲。有一次,我进她房间,发现妈妈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手机,桌上还放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她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一边还嘀咕着什么:“大椎穴治感冒,身柱穴在大椎穴下,小腿肚上承山穴…….”还卷起裤脚,摸摸穴位在哪里。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这时,爸爸进来了,他一边皱着眉头,一边嘟哝:“我的腰啊疼死我了!”妈妈顿时来了兴致,眉开眼笑,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兴致勃勃地说:“我给你艾灸艾灸吧,我刚刚前几天看过关于治疗腰疼的艾灸法。”爸爸听了,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以为然地说:“艾灸有什么用,我还是躺一会。”妈妈的脸色真是比翻书还快,顿时晴转多云,脸上不带一丝笑容,振振有词地说道:“你懂什么,艾灸好处可多着呢,可以预防感冒,可以补元气,还可以……”爸爸听了,也只好束手就擒,让妈妈给他艾灸。随后妈妈一转身拿来艾灸凳,点燃艾柱放入,让爸爸平躺在艾凳上艾灸腰部的命门穴。几分钟后,爸爸发自内心道:“好舒服啊!”妈妈一脸得意地说:“看吧,艾灸还是有用的吧,记着,明天继续啊。”

看,这就是我那艾灸的妈妈,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自从姨妈推荐了艾艾贴以来,我们家就出现了一位疯狂的艾灸达人——妈妈。而我和老爸,就成了妈妈的艾灸助手。妈妈颈椎疼、腰疼的老毛病,都是我和老爸照着穴位图来贴。贴完以后,我打量着“战利品”,“妈妈,你看你现在真像七星瓢虫,有密集恐惧症的估计会被吓到。”妈妈淡定地摆摆手。

前段时间,妈妈晚上穿短袖吹风扇,早上起来特别难受,原来是胳膊着凉了。妈妈一边甩着胳膊,一边龇牙咧嘴地说:“哎呀,我的胳膊酸麻得快要断了,冷到了骨髓里面去了,赶紧来帮我艾灸吧!”说着,妈妈得意地拿出一个绿色的东西,神秘地说,“你猜猜这个是用来干嘛的?”我翻过来看看,这个东西像一个罩子,是塑料的,有几个小孔,“这是用来点火的?”“对头,这是刚到的艾艾贴点火神器,原来一支支单独点,你不是觉得又慢又熏得难受嘛,这个神器一次可以点十支呢,保证又快又好!”我照着妈妈的吩咐,利索地点火,一支支贴到妈妈的两边胳膊上,终于大功告成。“妈妈,你这胳膊上密密麻麻的,烟雾缭绕,远看还以为谁一次抽好多支烟呢。”妈妈享受地说,“你不知道这个感觉,胳膊上本来凉丝丝的,现在这些艾艾贴就像一束束小火苗,感觉就在烤着火,全身都暖和了,真舒服。改天你也试试。”“我不想试,怕烫。”连灸了两个晚上,妈妈胳膊酸疼的症状消失了,小小的艾艾贴,真神奇!

每次艾灸完,妈妈都要求我把艾灰搜集在瓶子里,说留着有用,可以消炎。艾柱底座留下的艾绒,妈妈会用筷子戳出来,搜集在一起。“这个艾绒,很不起眼对不对?功能可大了,搜集多了可以用来做枕头,有助睡眠,现在很多人不是失眠睡不着吗,那是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艾灸;或者煮水用来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保你全身都热乎乎的。”我的妈妈现在像个养生专家,对穴位也很有研究。她总是说,“艾灸可以帮助疏通经络,排毒养颜,人生病就是经络不通,经络通了,自然身体就好了。这些养生知识,我们多了解一点没有坏处。”

前几天,我感冒了,鼻塞得厉害。妈妈好像觉得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切了一些姜片,再用牙签在姜片上钻了好几个孔。“这些姜片要放在艾艾贴里面,你鼻塞要灸脸上,得隔姜片灸,要不容易留下印记不好看。”妈妈把姜片放进艾柱底座里,点燃后,妈妈一边贴一边说:“你需要贴三个,一个在眉毛中间,叫印堂穴,鼻子两侧要贴两个,这是迎香穴,到艾柱快燃完的时候会有点疼,忍一忍就好了,灸两次你鼻子就会通了。”我闭上眼睛点点头。果然,燃烧的艾柱热热的,就像对面有一盆小火,热流传遍了全身。艾烟在流动,熏得我不敢睁开眼睛,想打喷嚏又不敢打。“妈妈,现在又痒又疼,怎么办?”“别动,我拿筷子帮你缓解一下。”我感觉到筷子在皮肤上轻轻划过,有点痒痒的,麻麻的,果然不那么疼了。说也神奇,第二天一觉醒来,我的鼻子就通了。

艾灸改变了妈妈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观念,这个夏天,妈妈告别了冰棍,也督促我和老爸少吃冰棍。家有艾灸达人,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真好!

说起艾草,我们山里真的很多,山坡之上、路旁、地坎边,到处都长着一堆堆、一簇簇、一根根的艾草,每到四五月份,艾草长势喜人,高的有三尺多高,矮的也有一尺多高,一片片艾叶在风中舞动、摇曳,风中糅合着艾草清香味儿,沁人心脾。

“艾采端午前!”我们这里有采艾的习惯,在端午前后几天,据说是采艾草的最佳时节,因此,在端午前几天,我总要到野外去采一大捆新鲜的艾草回家,晒上两三天之后,就把它捆扎起来,悬挂在走廊之上,遇到身上发痒或者长疮,就用艾叶泡洗,经过几次洗泡之后,果然疗效显着。艾草有祛风、解毒之功效,所以,民间有“五月采艾叶,端午前最好!”的说法。

以前,我母亲做酱的时候,经常用艾叶覆盖,我那时不懂,问母亲,母亲说:“艾草有香味,做出来的酱比较香甜,另外,用艾草覆盖,不生虫,不长蛆。”

我小时候,还发现母亲喜欢用艾草驱蚊、除异味,而且每到端午节前后,总要在门框上挂一把艾叶,说是可以辟邪。可见艾草的功用还真的挺多。

妻子的腰椎病已经患了好几年了,不知为什么,用了许多方法都没有治愈,前两年,她偶尔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艾灸的治疗功效,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让儿子买回了两盒艾灸贴。

六月的天气,热得厉害,我当了一回家庭医生,照本宣科,按照图示,学着给妻子用艾灸治疗腰椎病。起先,不知到底灸哪里为好,后来,就参照穴位图,把人体的各个穴位摸清楚,找准位置,什么足三里、三元、上元、中元穴,按图索记,然后打开艾灸盒,将点燃的艾柱小心翼翼插入艾灸盒里的铁夹中,贴上粘胶纸,按在穴位处,一次点上十几根艾柱,一日三次,天天不断,并且连续灸上一个月的时间。

有时候,也会把穴位按错,灸了好一会儿,妻子没有什么反应,发脾气了:“你连个穴位都找不准,真是心无二用!”我仔细一看,艾灸盒按的位子不对,于是只好重来。

后来,我就先看准穴位图,反复按几次,确定穴位没有错,直到妻子有疼痛的感觉,再然后再点燃艾灸柱,贴上粘胶纸,按上灸盒。妻子说:“这个比较准,感觉就不一样!”

一个月之后,妻子的腰椎病好了许多。

自2016年到去年,连续三年,我都要购回几盒艾灸给妻子治病。特别是去年六月份,我们一下子买了四盒艾灸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天天不拉下,每天按时给妻子艾灸,三年下来,妻子腰部的酸疼感没有了,她感到特别高兴,说:“以前还真的不知道,这普通的艾叶还有如此的功效!”

用艾灸治疗后的妻子,脸上终于露出了愉悦的笑容,他喜欢锻炼,以前锻炼的时候,双手抬起了都很困难,现在已经活动自如起来,这都是艾灸的功劳!

“艾采五月前”,到了端午节前后,我依然少不了到野外采几把艾草,并把它储存起来,以便及时要用!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艾灸怎么治疗精神分裂症呢?下面一起随我来看看艾灸治疗精神病的 方法 吧。

✎﹏﹏艾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技巧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的预防方法

✎﹏﹏艾灸肚脐眼的功效

一、体针

1.取穴

主穴:躁狂:大椎、定神、强间、鸠尾;抑郁:巨阙、大陵、劳宫、涌泉、膻中;妄想:中脘、臂中、神门、三阴交、神庭。

配穴:躁狂:合谷透后溪、太溪透涌泉;抑郁: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妄想:间使透支沟。

2.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据症状而选。配穴,一般于疗效不明显时加用1对透穴。大椎穴深刺寸~寸,一旦出现触电式针感即应退针几分,再施手法;定神穴向上斜刺,深可达寸。躁狂者采取泻法,用强刺激;抑郁,多用补法,中强刺激;妄想宜补法。开始每日针刺1次,20次为1疗程,停针1周,继续治疗。症情好转,改为隔日1次。

3、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自知力完全恢复,症状消失并适应环境良好;(2)显效:主症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一定范围内适应环境;(3)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自知力缺乏,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4)无效:症状无改善。

观察500例,愈显率,总有效率。

二、电针

1、取穴

主穴:水沟、头颞、百会、素髎。

配穴:翳风、听宫、神庭、颅息、风池、本神、临泣、上星、合谷、间使、内关。

头颞穴位置:太阳穴后上1寸,与耳尖平行,咬牙时颞部突出处。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取1~2对,输流使用,另可据症状配配穴1对。接通电针仪(电压6伏),以高频率断续通电(即冲击法)。每次冲击时间3秒至10分钟,冲击强度分:轻度(面肌抽搐)、中度(头面颈肌抽搐)、强度(全身强直或抽搐)。使用强度大小按症情而定。每次治疗,通电20分钟,一般冲击3次。每日治疗1~2次,20次为1疗程。某些穴位,冲击时可发生癫痫样抽搐,翳风穴冲击,有时会造成口腔损害和发绀,应注意避免。

3、疗效评价

共观察698例,有效率在~之间,如加少量安定药物,疗效可进步提高[3]。另外,还发现电针抽搐(输出电压80伏,频率50周/秒,百会、定神通电1~3秒)的疗效与电休克相似[4]。

三、耳针

1、取穴

主穴:神门、缘中、皮质下。

配穴:心、肾、肾上腺、外耳、内耳。

2、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配配穴,每次选3~4次(双侧)。先于一侧耳穴区,找到敏感点后用毫针捻转刺激,手法宜强,留针30分钟,并行间断刺激。针后,于另一侧耳穴,以王不留行子压丸刺激。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压丸一周1次。 另可行电耳针:仅取双侧神门,针后分别接通电针仪(可采用直流电脉冲发生器,最大输出电压50伏,频率每秒3次,正弦波)。开始时,每次通电10分钟,间歇10分钟再通,一日多次;一周后,每天通电4次,每次30分钟。

3、疗效评价

耳针对消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木僵等症状,有效率在左右。如能配合体针或少量安适剂,效果更佳。本法还能改善严重的抑郁型精神病人的症状[5、6]。

四、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哑门。

2、治法

以氦氖激光器照射,功率~25毫瓦,每次照射1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共观察24例,按我国传统评定疗效标准,显效率为78%。应用多种精神症状评定量表评分也表明激光治疗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与冬眠灵相比,疗效相似,而对焦虑抑郁证候群的疗效则较冬眠灵显著[7]。

五、艾灸

1、取穴

主穴:分为4组。1.大椎、心俞;2.身柱、膏肓;3.神道、肝俞;4.筋缩、脾俞。

2、治法

先取1、2组穴。用纯艾制成麦粒大之艾炷施灸。间日灸1次,每穴灸7壮,直接灸穴区。每次选1穴,灸满6穴(其中心俞、膏肓双侧作4穴计)为一疗程。灸后即贴以淡膏药,每日更换一次,促使灸疮化脓和愈合,时间约需五周。待灸疮痊愈结痂,休息壹周后,再取3、4组穴,进行第二疗程。

如患者惧痛不愿接受化脓灸,可改为无瘢痕灸法,隔日灸一组穴,每穴灸7壮,亦为麦粒大艾炷,待患者感灼热即易炷再灸,灸后涂龙胆紫药水。四组穴位可轮流施灸,时间亦为五周,停灸一周,再重复进行第二疗程。

3、疗效评价

共治疗2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并发现对患者异常的全血粘度有一定影响及使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8]。

六、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分2组。1、华佗夹脊穴胸1~7,腰4~5;2、听宫。

配穴:天泉、大肠俞、委中、承山。

2、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主穴第1组用于全身症状,华佗夹脊穴,于局部常规消毒后,在两横突间平棘突旁开5~8分处斜刺并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适量(避免直刺或深刺),再将00~1号铬制肠线穿入三角全层缝合针,从一侧穴刺向对侧穴出针,剪断肠线,盖以敷料,胶布固定。第2组用于幻听,将肠线剪成长,高压消毒后插入9号针头内,以毫针作针芯,双侧穴均取,剌入2cm左右,将肠线埋入穴内。余穴可用埋线法,亦可采用注线法。15~20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共治316例,其中100例有全身症状,结果痊愈59例,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11例(包括复发7例),其总有效率为99%[9]。另216例为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仅用听宫治疗,显效102例,有效71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10]。

1.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3)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及情感反应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情感症状,此外,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抑郁及焦虑等情感症状也较常见。

(4)意志和行为障碍 多数患者的意志减退甚至缺乏,表现为活动减少、离群独处,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工作和学习兴趣减退,不关心前途,对将来没有明确打算,某些患者可能有一些计划和打算,但很少执行。

(5)认知功能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缺陷的发生率高,约85%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信息处理和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学习、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认知缺陷症状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思维形式障碍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阴性症状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认知缺陷可能与某些阳性症状的产生有关等。认知缺陷可能发生于精神病性症状明朗化之前(如前驱期),或者随着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而急剧下降,或者是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步衰退,初步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更明显。

2.临床分型

(1)偏执型 这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

(2)青春型 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显著的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典型的表现是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行为反应幼稚,可能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食欲、性欲增强等。该型患者首发年龄低,起病急,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一般预后不佳。

(3)紧张型 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患者可以表现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刻板言行,以及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行为。一般该型患者起病较急,部分患者缓解迅速。

(4)单纯型 该型主要在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如孤僻退缩、情感平淡或淡漠等。该型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社会功能衰退明显,预后差。

(5)未分化型 该型具有上述某种类型的部分特点,或是具有上述各型的一些特点,但是难以归入上述任何一型。

(6)残留型 该型是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之后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性格的改变或社会功能的衰退。 <<<

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从病因发病机理方面采取 措施 ,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还没充分阐明,所以一级预防难以实施。

二级预防

在精神分裂症的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以前,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因此要在社区建立精神病防治机构,在群众中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消除对精神病人歧视、不正确的看法,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在返回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为病人康复创造条件。在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和训练下,在家庭的支持下,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应激,坚持服药,避免复发,减轻残疾。国内外的 经验 均说明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主要指康复,指利用尽可能取得的条件和时机采取综合的手段,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率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让病人不复发或少复发,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 教育 ,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糖尿病不良反应论文

表2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略)表3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和限制指征(略) 运动的实施运动疗法泛指把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人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周期性连续性有氧运动。病人只有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合适的运动强度,以及掌握好运动实施的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见表4。才能获得明显而持久的收益,从而使糖尿病的控制变得易行、经济而且有效。表4 运动单位交换表(略)4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功能的丧失或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响病情,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故必须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结果来评估饮食、用药、运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及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最好保持空腹血糖< mmol/L,餐后血糖< mmol/L,并定期做尿液检查,查有无酮体,若血糖监测居高不下或尿酮体持续阳性者,应立即就医。5 评估与展望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做好糖尿病非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减少糖尿病药物的过多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患者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在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也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Geneva, 1999:1.[2] 钱荣立.糖尿病的代价.1999世界糖尿病日口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6):241.[3] 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2,4(4):235.[4] 宋 玲,王爱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9):84.[5] 李凤英,房 健,王 丽,等.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饮食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2.[6] 许曼音.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M].上海:上海文献技术出版社,2002,36:118.[7] 郭晓杰,殷继东,吴翠英.饮食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华实用医学,2002,4(16):61.[8] 黄 莉,蔡筱彦.糖尿病的护理[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0.[9] 王淑英,呼瑞英.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2.[10] 张笃香,吕海云,刘爱柱.糖尿病病因及饮食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55.[11] Boule NG,Haddad E, Kenny GP,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body mas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AMA,2001,286:1218.[12] Aiello LP, Wong J , Cavallerano JD, et al . Retinopathy. In: Ruderman N, Devlin JT ,Schneider S ,Kriska A ,ed .Handbook of Exercise in diabetes .2nd ed[J]. Alexandria,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02:401.[13] Ross R , Dagnone D, Jones PJ ,et al . Reduction in obesity and related conmorbid condition after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exercise-induced weight loss in men:a randomized . controlled trial[J].Ann Intem Med,2000,133:92.[14] 胡永善,冯光斌,吴毅,等.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7,12(3):109.[15] Maiorana A, O,Driscoll G , et al .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J].J Am Coll Cardiol ,2001,38:860.[16] 吴 毅.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葡萄糖运载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27):45.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得糖尿病呢?”笔者关切地问道。蔡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疾病。人体内有一种重要的激素叫胰岛素,由胰脏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在人体三大代谢(即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它,三大代谢就乱了套,身体内的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尿中出现葡萄糖,这就成了糖尿病。在发病机理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有缺陷,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在一些糖尿病的家庭系谱中,常可找到同样的病人。在环境因素中,肥胖、感染和多次妊娠者患此病最为常见。值得提出的是: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在40岁以上的人中,体重超过正常者,发病率达‰,而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者发病率仅为‰。“那么,怎样才算肥胖或超重呢?”我们问。蔡教授说,粗略地说,一般人的身高(厘米数)减去105就等于标准体重(公斤数),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10%,就算超重。蔡教授说,超体重者进行减肥,不但可以增加体形美,而且在防治糖尿病上也有重要的意义。“百病之母”“我们看见很多糖尿病者面色红润,与健康人差不多,究竟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呢?”我们问。蔡教授说,尽管糖尿病本身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严重者可由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而诱发急性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所以,你不要看有些病者表面很好,他(她)却处处潜伏着危机。尽管目前治疗技术有很大发展,使糖尿病者寿命大大延长,但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一些慢性并发症仍很难避免,这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在血管病变方面,常有两种类型,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前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足背动脉等大中动脉,并由此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坏疽等。微血管病变常累及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后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在神经病变方面,由于糖代谢障碍,使神经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微血管病变,使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如累及植物神经,还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变、腹泻、便秘、尿失禁、阳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并发脑血管病,则后果更严重。由糖尿病派生出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医学上称它们为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是“百病之母”。如何诊治“那么,怎样知道得了糖尿病呢?”蔡教授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有血糖升高而无明显症状。还有一些人是因并发症就医时才发现患糖尿病的。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严重,所以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一些单位对40岁以上职工每年检查一次血糖和尿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人,值得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都可以进行。对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人,以及肥胖的、怀疑有糖尿病的人,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查更属必要。也可自己先用尿糖试纸做初步检查,如系阳性再进一步检查确诊。此法很简单,只将试纸浸入尿中5秒钟,取出比色就可大体知道有无尿糖。但要注意,维生素C、左旋多巴等药可引起假阴性,故如服用这类药物时不宜用本法测定。在治疗方面,蔡教授谈到,目前对糖尿病只能对症处理。一个人得了糖尿病,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病是缺乏根治方法的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治疗。因此,需要病者和医生密切合作,耐心治疗。如果措施得当,糖尿病人仍可达到正常健康人同样的寿限。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础措施,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均应长期和严格遵守。很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病者,特别是肥胖者,通过认真控制饮食,就能使症状改善,并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饮食治疗包括总热量估计、营养成分的合理分配和进餐的定时定量,由医生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工作种类、生活习惯及病情具体制定和调整。一般来说,接受治疗的病人,开始总觉得很饿,抱怨医生批准的进食数量太少。有些人甚至会忍不住偷吃东西,像馋嘴的小孩一样。所以,在住院期间,护士长常常要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柜子和床头,“没收”一些藏起来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病人出院后,或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则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和毅力,才能抵御周围美味食物的诱惑。有时病人实在饿得厉害,可以找些缺乏营养的食物果腹,例如吃一些反复煮过的老菜渣充饥。说到这里,蔡教授笑了笑说,看来,有的病人也挺可怜。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巩固疗效,希望患者能理解医生的苦心,坚持长期合作。运动治疗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从而可减少或延缓血管病变,运动对超重者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从跑步、爬楼梯到打太极拳均可。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适可而止,切勿过量运动,并持之以恒。有些人“三天打鱼,两日晒网”,这不会有多大效果。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并定期检查效果,还要注意,在空腹、饭前和注射胰岛素后,不宜运动,因这时运动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发生意外。此外,当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者及糖尿病失控者也不宜用运动治疗,以免发生意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必须根据病情和病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疗效,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需做好以下三点:一、加强病情监测 专科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诊;而病人自己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测血糖和24小时尿糖量;每隔2~3个月宜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一次,以了解病情控制程序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有条件的病者和家属,除要学会尿糖测定外,还宜学会用血糖计来测定毛细血管的血糖含量,以便更好地调整用药,实现家庭自我血糖监测。二、坚持良好的病情控制 长期和良好的病情控制不仅可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和成人患者具有一定劳动力或工作能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血糖监测,良好的治疗控制为:早餐前血糖每分升70~9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6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2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小于5克。中等控制的血糖分别为早餐前70~10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8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5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在10克以内。三、充分宣传教育 糖尿病者要长期密切配合医生取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必须懂得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最好能学会尿糖定性测定和血糖计使用,掌握饮食治疗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应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等基本技术。保持规律的生活,戒烟、酒等,以便能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据WHO报道,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三位威胁人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7年全球有糖尿病病人亿,到2000年大约有亿,2025年将剧增至亿[2]初步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 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糖尿病综合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4],其中非药物治疗占了4个部分。现对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概述如下。1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的对象糖尿病患者和家属,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普通人群。 糖尿病教育的形式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职业、文化层次不同,对糖尿病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因此糖尿病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 ① 分发糖尿病知识手册及订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②门诊咨询,对患者进行个别教育,随时回答患者提问;③开座谈会、病友会的形式相互探讨,交换治疗心得;④利用墙报、漫画、知识讲座等通俗易懂形式定期进行宣教。总之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5]。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①糖尿病基础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疾病有关的症状、诱因等;②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并掌握其正确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③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使用方法、注射部位、剂量及药物的保存[6];④进行尿糖、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了解低血糖、高血糖的症状及发生时相应的处理方法;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2 饮食治疗糖尿病发病主要是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的疾病。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的水平是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而饮食治疗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首先,向患者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使其主动遵守饮食计划,定时定量进餐。其次,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在三餐的饮食上应按照身高、标准体重、实际体重、工作强度、血糖水平等算出总热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如表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总热量的摄入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为标准[7] 。糖尿病饮食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宜过低,太低可引起体内脂肪的过度代谢,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患者要小心选择含糖食物,尤其是含有天然糖分的水果容易被吸收,应选择含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燕麦片、甘薯、豌豆、酸乳酪、花生米和柚子等。脂肪在糖尿病饮食中不可缺少也不能过量,应多吃含多链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尽量减少动物脂肪及含饱和脂肪的食物[8]。蛋白质摄入量过高易增加基础代谢同样会引起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酌减。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等,食盐严格控制在2 g/d左右为宜[9]。有些食物还有降糖作用,如苦荞麦、嫩南瓜、绿茶、人参蛋清汤和枸杞子等[10]。3 运动治疗 运动的作用合理的运动不仅能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性,对代谢综合征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更重要的是运动能调节机体的整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Boule等[11]通过14项临床试验meta分析发现,在体重不减轻的情况下,50%~60%最大摄氧量的踏车练习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氧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由此运动持续时,肝脏和肌肉内的储存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为运动提供能量,不断消耗,血糖逐渐下降,高血糖状态得以缓解。表1 糖尿病患者饮食参照表(略) 运动降低血脂和控制肥胖Aiello等[12]实施60%最大摄氧量,3次/周、1 h/次,共6个月的运动使2型糖尿病人血脂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上升,从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长期而适当的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强脂肪的分解,促进多余脂肪消耗,促使减肥[13]。 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2型糖尿病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3次/周,持续2个月,其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46%。利用葡萄糖钳夹技术即使不伴体重下降,葡萄糖利用率、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率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改善[14]。 运动改善心肺功能运动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直接改善心肺功能。Maiorana A等[15]对2型糖尿病人进行8周的50%~60%最大摄氧量耐力运动,结果发现患者每膊输出量增加,血压下降,休息时心率下降,延缓和预防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提高机体适应性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运动能使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值增加而改善体力。从运动中获得心理功能的改善可增加对日常活动的信心,消除紧张应激状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美国运动医学会以及我国的研究人员吴毅等[16]经过大量实践,认为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可分为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见表2。此外,也有学者提出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在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后也可以进行运动锻炼。运动也有危险性,特别是已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人,则可能使冠心病加重,运动中血压升高,视网膜出血,尿蛋白增加,神经病变进展,进行性关节病加重,以及发生低血糖等,所以需严格遵守禁忌证和限制运动指征。见表3。

  • 索引序列
  • 艾灸排病反应大全论文
  • 中医排病反应医案分析论文
  • 大学生艾滋病反歧视论文
  • 艾灸在精神科的应用论文
  • 糖尿病不良反应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