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药药学杂志官网主编

中国医药药学杂志官网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医药药学杂志官网主编

1920年1月28日(民国九年),楼之岑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冬(民国二十六年),楼之岑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民国二十八年),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4年冬(民国三十三年),楼之岑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楼之岑编译的《医药拉丁语》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7月,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 1948年夏(民国三十七年),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同年他也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48年夏—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49年,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长。 1951年8月,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 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78年起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主编1979年8到12月,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79—1988年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楼之岑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1 9 8 8起,担任中国 药学会 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赴巴基斯考察传统医药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当局提供传统药物标准化及改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温普红温普红,女,1958生,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近年来在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药物分析杂志》、《精细化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1项、访问学者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中文名:温普红出生日期:1958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主要成就: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作品: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温普红,女,1958生,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近年来在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药物分析杂志》、《精细化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1项、访问学者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柴逸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八届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副主任,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兼任《药学实践杂志》主编、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和《药学服务与研究》副主编,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分析类SCI期刊源杂志的审稿专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官网主编

投稿周期跟你文章水平也有关系的,是核心期刊,被收录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为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超声医学研究、诊断、治疗、超声仪器工程专业方面的综合性刊物。

1 来稿务必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数据可靠、图像清晰,内容应有新观点、新技术或新经验。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一般不超过6 000字 (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表),其中含有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以及内容相同的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邮编,需要打字),中、英文摘要内容都应包含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并在文内写出这些小标题,再精炼地叙述有关内容。短篇报道及病例报告一般以1 000字为宜。文稿字数是指全文占据版面的字数,不是全文的总字数。综述稿件均为本刊约稿,编辑部不受理自投综述文章。2 来稿请用简化汉字。录稿用Word软件、五号或四号宋体字、倍行距格式,A4纸单面打印,最好附光盘,以减少错误。标点符号占1格。在应用缩略语时,应先写出中文术语全称,再用括号标出缩略语,以后可直接使用缩略语,凡用英文缩略语时,应先写出英语全文,并要注意大、小写。凡涂改不清或传真稿件恕不受理。3 超声诊断稿件都应附声像图。图、表应少而精,图、表内容应避免与正文重复,图要列出图序、图题,表应列出表序、表题,勿用文字性大表;图、表均应绘制规范并在正文中标明插位,线条图应用电脑绘制,线条应匀称、规范、清晰,图内文字须用印刷体,字号应小于图题用字。图片要清晰、反差适中、层次分明,病变处要用箭头或符号标注,均应用E-mail发来。若寄照片图应在图的背面写明作者姓名及图序。凡图片一律以矩形为宜,其高、宽比为5∶7。图、表均应附于另一张白纸上,并放在正文之后(不要插在正文内),并在各图的下面写明图序、图题及图注。不收复印图片。4 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的主要文献为限,并与原著核对无误。内部刊物、资料及未刊出的文章均不能作为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应规范著录并按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码(顺序编码制)列于文末,外文文献打字时应用印刷体格式。5 来稿请附盖有公章的单位介绍信 (不收仅在稿页上盖章的稿件),并在单位介绍信上注明第一作者所在省、市、县等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址以及其他作者的姓名。通讯作者应写姓名及E-mail址。6 稿件署名,研究类论文不超过7人,短篇、病例报告不超过3人为宜。7 凡来稿在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如未再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系仍在审阅或录版中;作者如欲他投,请尽早来函联系。如拟刊用,则通知交纳版面费。如不采用,凡交稿件处理费者,将在50天内退稿,凡退回返修的稿件,务必在一个月内改完寄回,否则将按新来稿件处理。本刊邮寄信、稿均用平信(不用挂号)。7 来稿切勿一稿两投,并在推荐信中说明。如已排版要求撤稿时酌收排版费用,如查实确为一稿两投者,将予以曝光,并在3年内,拒收该文作者来稿。8 文责由作者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和标准化加工。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单位推荐信中注明。作者不得有抄袭、剽窃行为,不得用不实资料,否则自负法律责任。9 投稿同时请从邮局汇稿件处理费(包括审稿费、邮寄费等)。病例报告及不超过2 000字的短文(图表等均按占版面字数计算)收20元,其他文章均收40元。凡不寄稿件处理费者,保存两个月,过期作废,不再退稿。10 稿件被采用后,将按规定收取版面费(专家讲座、点评,编读论坛免收),每千字275元,黑白图不另收图费,彩图只收成本费。稿件刊出后寄付作者稿酬,每千字75元,赠送当期杂志,论著文章2本,短篇1本。11 来稿一经刊出,版权即归本刊编辑部,本刊将有权汇编、复制、发行、翻译及相关的信息传播。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等光盘(网)版,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全部自动进入相应的光盘(网)版。如有异议,均请在投稿时说明。?12 本刊稿约每年(卷)在第1期和第7期各刊登一次,执行时以最新版本为准。

崔立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1920年1月28日(民国九年),楼之岑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冬(民国二十六年),楼之岑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民国二十八年),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4年冬(民国三十三年),楼之岑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楼之岑编译的《医药拉丁语》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7月,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 1948年夏(民国三十七年),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同年他也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48年夏—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49年,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长。 1951年8月,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 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78年起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主编1979年8到12月,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79—1988年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楼之岑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1 9 8 8起,担任中国 药学会 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赴巴基斯考察传统医药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当局提供传统药物标准化及改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1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2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3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4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5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6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7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8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9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10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11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12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13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14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15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16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17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18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19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20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21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22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23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24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25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26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27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官网

1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2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 营养学报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8 中国中药杂志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0 病毒学报1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3 解剖学报14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5 中华放射学杂志16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8 中华护理杂志19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1 中华内科杂志2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3 中华血液学杂志2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5 中华消化杂志26 中华肾脏病杂志27 中华传染病杂志2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9 中华外科杂志30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 中华骨科杂志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4 中华烧伤杂志35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6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7 中华麻醉学杂志38 中华创伤杂志39 中华妇产科杂志40 中华儿科杂志4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42 中华肿瘤杂志43 中华病理学杂志44 中华神经科杂志45 中华精神科杂志46 中华皮肤科杂志47 中华眼科杂志48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4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50 药学学报51 中国药理学报(中、英文版)52 中国药学杂志53 药物分析杂志5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正规期刊,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是一本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高、中级药学工作者及其他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多年来被评为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可以算是中文药学方面的核心期刊了。本刊为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是一本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高、中级药学工作者及其他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内容包括药学各学科,如药剂学、临床药学、药理学、药品检验学、药物化学、生化药学、中药学、天然药物学等,辟有专家笔谈、综述、论著、知识介绍、药物与临床、新药评述、药学史、药学人物、药事管理、学术讨论、科研简报、科技园地等栏目。本刊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并被入选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高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药学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IPA)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连续获得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共同主办的第一、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家期刊奖;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及中国科协第一、二、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6年、2007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1997年起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8年起进入Chinainfo网络版。

稿件类型刊登的稿件包括展望与综述、研究论文、简讯、学术动态等栏目。来稿要求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结构严密, 层次分明, 文字精炼。论文全文 (包括中文摘要) 一般不超过5千字, 简讯不超过3千字, 综述在8千字以内。研究论文 报道具有原始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简讯 报道具有原始性和创新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动态 报道药学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学术会议及著名学者观点等。综述与进展 对当前药学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工作进行的总结、评述。投稿要求1. 来稿请发电子版 (word格式保存)、单位介绍信及保密审查意见的PDF文件。请勿一稿两投。来稿凡属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 请注明项目编号。来稿收取稿件处理费100元/篇, 通过邮局汇至本刊。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国药学》(英文版)编辑部, 邮编 100191。2. 稿件应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格、致谢、参考文献、图解摘要等, 并标注页码, 文章如有中文稿可附上以便于审阅时参考。论文请用 Times New Roman体五号字, 倍行距。请附上中文文题、作者及单位地址、摘要、关键词 (中英文一致)。请登录本刊查看样稿。3. 来稿一经受理即发稿件回执, 作者收到回执请签订论文版权转让授权书。一般2个月左右通知作者稿件审理情况。作者应及时按审阅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 并将修改稿和对专家修改意见做答复说明返回编辑部。修改稿在1个月内未发回编辑部, 作自行退稿处理。修改稿通过审定稿后将通知作者按要求提供最终修改稿, 以便送国外英文编辑审阅。4. 文章发表前, 作者将收到校样和版面费通知。请作者仔细校对 (文责自负)。作者在收到校样2天内返回编辑部。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5. 来稿一经发表, 酌致作者稿酬, 并免费赠送当期期刊2本及论文的PDF电子版。本刊已编入《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等数据库,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 如不同意可在投稿时声明。稿件撰写要求文章题目 (Title) 简明确切地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 不宜过长。文题首字母大写, 除专有名词外其余小写, 齐左。作者及工作单位 (Authors and affiliation) 作者应是参与来稿专题研究工作的主要科技人员, 应对全文的内容负责, 并能回答文中的问题, 是论文的法定著作权人和责任者。作者姓名间用逗号分开, 应注明责任作者 (*标出)。作者的汉语拼音名前姓后首字母大写(如: Li-Mei Zhang, Ping Wang)。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其右上角标出序号, 并在其相应单位前标出。脚注 (Footnotes) 包括基金项目 (注明项目编号), 责任作者的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和E-mail)。摘要 (Abstract) 摘要应简明扼要地用一段话叙述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不必做出评论和解释, 单独阅读摘要部分应对全文内容有概括性了解, 其详尽程度可参照CA (Chemical Abstracts)的模式。摘要中尽可能不要用参考文献以及非标准化的缩略语。图解摘要 (Graphical abstract) 作者应另页提供图解摘要, 用于本期目录编写, 以便于读者浏览。图解摘要应尽量用简明绘图方式表达提交论文的最核心内容, 不要求全面覆盖文章内容。如果需要可添加少量文字叙述。若无绘图时只用文字表述亦可。格式上应包括文章标题、全部作者姓名、绘图、必要的文字叙述 (少于50单词)。关键词 (Keywords) 关键词3~10个, 可从文题、摘要及正文中选取, 中英文一致, 应标注能反应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 符合主题词表的术语。应避免使用特别泛指的词语, 宜选自《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和《中医中药主题词表》。关键词首字母大写, 之间用分号相隔。正文部分 (The body of paper) 研究论文一般分为前言、实验 (实验材料、方法)、结果与讨论三大部分。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尽量减少层次。采用三级标题, 齐左。?1. 前言 (Introduction) 简明扼要地概述本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明确提出本文目的, 尤其是本文的创新性。标出主要参考文献。要特别尊重和总结前人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2. 实验部分 (Experimental 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本期刊包括药学研究领域各方面, 实验部分格式难以统一。建议包括通用方法、具体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部分。(1) 实验材料 应说明主要材料来源、品种及规格。药名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INN), 以《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国家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为准。若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 则用批准的药名。少用代号, 尽量不用商品名。药名首次出现时应写出英文全称, 药名写在剂量前面。(2) 研究对象 动植物、微生物应注明拉丁学名, 植物标本应说明鉴定人及存放地点。实验动物应标明清洁级和合格证号, 报道的大鼠和小鼠至少应为清洁II级。实验动物或人的性别、年龄和实际测得的体重应该用均值±标准差 ()及可信区间表示。当实验以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时, 作者应当声明。只有符合机构责任委员会的伦理 (道德)标准或依照1975年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 (1983年修订), 才能进行人体实验。应该省略患者的姓名及医院号码。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相关机构提供的维护与使用说明。(3) 实验方法 尽量简洁明了, 数据报道注意有效数字位数和精度。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 一般可引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果是自己创新的方法, 则宜详述, 以便他人重复。理论计算中采用的计算程序、来源及计算机型号、语言应予以注明。(4) 计量单位及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5) 国际代号与缩写 文中尽可能采用国际代号与缩写。如果不是常用缩略词, 应在第1次出现时给出定义。如: s (秒), min (分钟), h (小时), d (天), t (时间), IU (国际单位), P (概率), UV (紫外), . (静脉注射), . (肌内注射), . (腹腔注射), . (皮下注射), . (脑室内注射), . (动脉注射), . (口服), . (灌胃), in vivo (体内), in vitro (体外)。(6) 数字 作为量词与序数词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数字符号按国家标准执行。单位符号前的数字最好在, 必要时改用适当的词头符号, 如: M, m或以10n, 10-n表示。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 减少则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2-6%应写为2%-6%, 2-6×104应写为2×104-6×104 或 (2-6)×104, 2×3×4 mm 应写为2 mm×3 mm×4 mm。(7) 有效数字 测量数据不能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任何一个数字, 只允许最后一位有误差, 前面的位数不应有误差。在一组中的 (), 应考虑到个体差异, 一般以s的1/3来定位。如: (4820±) g, s的1/3超过100 g, 平均值波动在百位, 应写为 (±) kg。(±) mm, s 的1/3超过 mm, 平均值波动在十分位, 应写为 (±) mm。有效位数以后的数字修约数小于5则舍, 大于5则进, 如等于5, 则前一位数逢奇则进、逢偶 (包括0)则舍。数字修约只可一次完成。(8) 表和图 图表要设计合理, 即使单看图表就能大体了解实验内容(图注和表注应适当简述实验内容)。图表中量和单位应是量的符号在前 (斜体), 单位符号在后, 如: t (h) (表示以h为法定单位的时间)。图表都应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只有1个时, 仍用表1或图1表示。图表分单栏 (8 cm宽) 和双栏 ((10~17) cm宽)放置。图 若是数据图请用Origin或是Excel原图 (或者是右键可以编辑的图), 化学结构式请用ChemDraw; 图片请提供单独的原始图片 (jpg格式), 像素至少300dpi分辨率。要求准确、清楚。照片(黑白或彩色)必须反差鲜明, 清晰易辨; 显微照片内应画长度标尺, 必要时以↑标明上方位。图坐标值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后不多于1个零, 必要时作处理, 如: 1×10n, 1×10-n。图中标值要圆整化, 图已有标值则坐标轴末尾不应有箭头。谱图一般不用列出; 如果用简洁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 可列出谱图或其相应片断; 文章在解释谱图、谱带的形状、精细结构时, 也可列出。曲线一般应经曲线拟合, 并尽可能直线化, 例如通过对数(lg)、倒数(reciprocal)、概率单位(probit)、算出单位(logit) 等转换。表格 用三线表, 栏目项不应有空缺。卧表无论双页码或单页码, 表方位为顶左底右。表内尽量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 数字对齐(如“±”号对齐, 小数点对齐等)。表注依次用a, b, c等表示, 写在右上角。(9) 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类研究论文中出现的已知化合物, 标出报道文献。对于未知的新化合物, 需要提供该化合物的相关数据, 推荐顺序为: mp; [α]D; Rf; 光谱数据 (UV, IR); 1H NMR; 13C NMR; MS。按照以下的格式列出:1H NMR (500 MHz, CDCl3) δ: (d, 1H, J Hz, NHCO), (m, 2H, NHCO)… 13C NMR (75 MHz, DMSO-d6) δ: (s, NHCO), (s, NHCO) …HRMS calcd. for C15H20O3SNa (M+Na)+: ; found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主要阐述本文的新发现及得出的结果和观点, 说明实验不足之处, 尤其是(试验)条件难以或未能控制之处。不要重复已在前言结果中叙述过的内容, 讨论中应联系实验(试验)的目的与结论, 结果与其它结果。避免不成熟的论断或资料不足得出的结论。致谢 (Acknowledgments) 注明基金项目来源, 对本文有贡献的其他人员, 如协助工作或提供资料、材料者, 可放在致谢项, 对文稿帮助审阅修改者则不列入。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限作者阅读过的2013年1月以前发表的主要原始文献, 内部资料勿引, 已被采用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引入, 不可引用非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不能引用其他文章中引用的但未经核对原文的文献。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对相同项目不得用“同上”或“ibid”表示。按照SCI收录要求, 所引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表示, 不能用中文、日文、俄文等。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为参考文献, 但在期刊名后用括号注明“in press”。作者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中国药学会杂志主编

《中国药事》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设置的国家最高级药品检验机构。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中心”,“国家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国家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是国家指定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标准化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麻醉品检定实验室”。拥有相应的一流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队伍以及一大批新药审评专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事》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会,其60多名成员由国内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著名医疗单位、重点医药院校以及国家级科研单位的一流专家学者组成。《中国药事》杂志主编桑国卫同志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顾问,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综合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理联合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药事》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丽颖同志是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编审,从事过中药药品标准制订、生产工艺研究、新药开发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现主持《中国药事》杂志编辑部的全面工作。拥有专业结构合理的专职编辑队伍。其专业领域包括中药、药物分析、药理学、药事管理等,且分别具有从事药品检验、药品标准制订、生产工艺研究、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监督法规起草以及监督执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编辑工作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较准确地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编辑部还设有专职的排版和编务人员,形成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工作机制。 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集政策性、指导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特别适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检验机构、各级医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管理、技术、业务人员阅读

1926年5月12日 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 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 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 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 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 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 退休。

柴逸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八届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副主任,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兼任《药学实践杂志》主编、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和《药学服务与研究》副主编,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分析类SCI期刊源杂志的审稿专家。

  • 索引序列
  • 中国医药药学杂志官网主编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官网主编
  •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 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官网
  • 中国药学会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