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蒋伟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蒋伟

发布时间: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蒋伟

近年来重点开展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已完成手术近900例,经过2-8年随访,85%患者取得了优良效果,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上海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修复重建杂志常务编委、美国Microsurgery编委(SCI),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国外医学骨科分册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特邀审稿人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

近年来重点开展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已完成手术近900例,经过2-8年随访,85%患者取得了优良效果,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上海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修复重建杂志常务编委、美国Microsurgery编委(SCI),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国外医学骨科分册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特邀审稿人

郑珊,女,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儿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上海医学》、《临床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妇幼医学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

白春学,1979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和罗慰慈教授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李华德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85年在日本进修结核病防治,1997~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心血管研究所从国际著名危重医学和生理学家Matthay教授(美国生理学-肺杂志主编)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中国负责人,美国胸科学会(ATS)科研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呼吸杂志》和《呼吸新视野》杂志主编,英国《Journal of Organ Dysfunction》、美国《Journal of Epithelial Biology & Pharmacology》、《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海医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肺病杂志》、《临床肺科》和《世界感染杂志》副主编,以及“美国呼吸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中华医学会英文版”和“中华医学会中文版”等多家杂志编委。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部

近年来重点开展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已完成手术近900例,经过2-8年随访,85%患者取得了优良效果,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上海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修复重建杂志常务编委、美国Microsurgery编委(SCI),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国外医学骨科分册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特邀审稿人

蔡小香蔡小香,男,汉,(1862~1912年)。名钟骏,字轶侯,为上海宝山蔡氏妇科第五世医。先世蔡杏农自乾隆年间开始行医,父砚香(1826~1896年)为妇科名医。蔡氏医学集各家之长,补土取法李东垣,湿阴宗尚朱丹溪,善权衡病情轻重,急病求速效,久病标本兼治。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适合妇女病理,治效特显。日诊百人以上,为当时上海四大名医之一。中文名称:蔡小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62年职业:医生性别:男逝世日期:1912年主要成就:调经当理气为先代表作品:《种橘山房医论》、《妇科述要》人物简介蔡小香,清末医家。名钟骏,字轶侯,为上海宝山蔡氏妇科第五世医。先世蔡杏农自乾隆年间开始行医,父砚香(1826~1896年)为妇科名医。蔡氏医学集各家之长,补土取法李东垣,湿阴宗尚朱丹溪,善权衡病情轻重,急病求速效,久病标本兼治。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蔡氏有志振兴中国医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李平书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任总董,翌年接替周雪樵继任中国医学会会长。出资创办《医学报》,内容中西兼收。宣统二年(1910年)又与唐乃安创办《上海医学杂志》。光绪三十年,美国发生排华事件,蔡小香联络医界人士声援受欺华工,抵制洋药,发展国产药品。在此前后,举办中国医学会、上海医学讲习所、上海中医专科训练班、蔡氏学堂、兢业师范学堂等。生平爱好诗文、金石、书画,颇有文名。家庭背景蔡氏女科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始祖蔡氏杏农,一介儒生,早年在文学上推崇安徽桐城派,专心于词赋诗韵。中年偏爱医道,刻意攻读,苦心孤诣。手抄医书百余本,反复批注,指迷补正。为乡里治病,每获良效,于是名声四扬。其子蔡半耕亦绝意功名,随父侍诊,潜移默化,每遇疑难病症,反复推敲,细心琢磨,直至心领神会。对于历代名家的医著及民间验方,广为吸取。无论时病伤寒、经带痘疡,内外妇儿均有建树,尤擅妇科。到三世蔡柄(枕泉),就以医道传业。幼时聪慧,博览医书,又自嫌学织短浅,而外出寻师以求进取,当时沪上世医渊源的名家,他都登门造访,虚心求教,博采众长。认为:“既为三世医,当图良医实名”。自此医道更精神渊博,医术日进,声誉日隆,对于妇科的四诊辨治,经验用药,更具特色。四世蔡兆芝(1825~1896)号砚香(同治二年癸亥科贡生),继父业,勤于医理,又多才艺。在诊务之暇,整理先辈验案验方,著书撰文。均散佚于兵火战乱。砚香公还擅长丹青,尤绘莲为著,匠心独具,自号“爱莲居士”,深得方赞誉,求墨者众,应接不暇,有“蔡荷花”之雅号,其医术方墨均名噪一方。荪名钟骏,号轶侯(光绪甲申黄科廪生),重承庭训,克循医理,深研歧黄之术,造诣精湛,又得祖传流派要旨。六世蔡香荪(1888~1943)名章,安耀章,号抱冰,曾就读于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故承继祖业后,医名颇著,曾创江湾医院,还出任过中国医学院副院长。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抗清活动。对抗日救国行动,屡有贡献,且关心群众疾苦,热心社会公益,出钱出力,终生不懈。乡里长老,至今犹能乐道。七世蔡小荪、蔡柏春等皆为当代名医。医疗特长妇女经、带、胎、产。用药特点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社会职务设诊所于上海老闸万福楼后和街(今北京东路596弄17号)。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名闻大江南北,于贫病则送诊给药,颂者不绝。1904年参与筹组医学总会,被推为该会总董,并创办《医学报》(半月刊)后易名《医学公报》,系上海最早发行的医学期刊,继又创立中国医院,自任院长。治学思想蔡氏提倡中西医汇通,主张“吸收外来先进医学补我不足,纳西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沟而通之,合而铸之”。学术内容一、气血乃和生身之本,调经当理气为先。二、审证求因,肝脾肾为要;调理冲任,以通宣为用。三、血证崩漏,首辨阴阳。四、闭经痼疾,尤分滞枯。五、带下为病,以别虚损湿热。六、治妊之要,宜清补平和。七、产后诸病,应扶虚消瘀。八、症瘕为患,须祛瘀痰郁滞。九、种子求嗣,髯葆精养血,调经消和征。主要领域女科医学贡献蔡氏女科在学术上能宗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补土取法李东垣,滋明宗尚朱丹溪,调气首推汪石山,理血尤崇叶天士。审证求因,贵乎精详;遣方用药,须知权变;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权衡轻重而不偏,适度寒温而不怫,急症须单刀径直,务期脱险奏功;久病则标本兼顾,不求速愈立效。经病注重肝脾肾,当调理气血为主,以通为用,通补结合;闭则不尚攻伐,崩则不专止涩。用药深谙药性,重视归经配伍,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制寒热水火之偏胜,配动静升降之合度;切忌损气耗血峻厉之药,慎用碍脾妨胃滞湿之品。蔡氏近代又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与分型结合,中医病机病因与西医病理变化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结合。验方今用,务求实效。获得荣誉蔡氏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适合妇女病理,治效特显。日诊百人以上,为当时上海四大名医之一。个人生活生平爱好诗文、金石、书画,颇有文名。出版著作著有《种橘山房医论》、《妇科述要》、《女科秘笺》、《验方秘录》等方,均散佚于兵火战乱。

赵爱民赵爱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名:赵爱民国籍:中国职业:医生毕业院校: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母胎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代表作品:《临床治疗学》、《现代生殖免疫学》、《妇产科疾病临床治疗学》职称:教授、主任医师人物经历199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行政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副主任。兼职: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妇科内分泌学组成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中国免疫学杂志》等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同时兼任上海市青联联合会医药卫生学部委员。研究方向母胎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如习惯性流产的免疫病因筛查及免疫治疗。主要贡献曾参加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建立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口服抗原以及FasL修饰的DC细胞方法诱导自然流产小鼠产生妊娠免疫耐受治疗自然流产获得成功,同时还在国际首次发现自然流产的发生与某些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模式改变有关,而IL-4、IL-10可诱导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可向有利于妊娠的模式改变,研究为习惯性流产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迄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6篇,参与编写《临床治疗学》、《现代生殖免疫学》、《妇产科疾病临床治疗学》等专著。获奖记录1996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以及2005年度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部

Qian, Junbo Ge, et al. Safety of intracoronary Doppler flow measurement. Am Heart J 2000; 140(3): 502-10(SCI-E) Juying, Ge Junbo, et al. Prevalence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rz, 1999,24(7):548-557.(SCI-E) Ju-ying, GE Jun-b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yndrome X us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nd Doppler flow mapp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 117(4): 521-527(SCI-E)4.钱菊英, 梁春,等。反复胸痛伴晕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4):386-3875.钱菊英,葛均波,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结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13(2):71-756. 钱菊英,葛均波,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4-87.钱菊英,葛均波,等。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20(5):666-669。8.钱菊英,刘学波,等。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超声显像及带膜支架治疗 上海医学 2003; 26(9):687-6889.钱菊英、葛均波,等。906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普勒检查的安全性。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1,9:6-1110.钱菊英,葛均波,等。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1):15-1911.钱菊英,沈学东,林佑善。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8): .钱菊英,沈学东,等。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肌组织特征超声显像。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 8(1): 5813.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腔内超声体元模型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8; 7(1): 48-5214.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内支架模型及离体血管经腔内超声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5): 4-615.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机理探索和预测中的应用。临床影像医学杂志 1997; 8(2): 113-11516.钱菊英,沈学东,等:冠状动脉瘤的腔内超声显像和三维重建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3):38-3917.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支架植入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12(12): 7-1018.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内超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脂质溢出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 12(11): 6819.钱菊英,沈学东,林佑善。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介入治疗决策和再狭窄预测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1996; 7(3): 181-185国外会议摘要: Juying, et al: Voxel modeling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rom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n in vitro study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Eur Heart J 1997; 18(suppl): Juying, et al. Safety of intracoronary Doppler measurement using intracoronary FloWire:experience with 892 cases. JACC 1999; 33: Juying, et al. Coronary flow reserve imediately after stenting is not able to tell the late outcom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999;20(suppl):4904. Qian Juying, et al. Coronary flow reserve immediately after stenting is not able to predict instent restenosis. Circulation 1999;100(suppl):I-728 (SCI-E) Qian,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yndrome X Us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Imaging and Doppler. Circulation 2000;120(18):II-790. (SCI-E)6. Juying Qian, et al. Impairment of 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X seems to be due to a hyperdynamic situ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0;21(suppl.):148(SCI-E) Qian, et al. Persistent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0;21(suppl.):389(SCI-E)8. Juying Qian, et al. Coronary Flow Velocity Disturbance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X Demonstrated by Doppler Flow Measurement. The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00;6(1):49. J. Qian, et al. Intervention induced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The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02; 7(1): Qian, et al. Lesion characteristics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able angina.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94(Suppl 6A):164E(SCI-E)11. Juying Qian, et al. Applicat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no angiographically significant steno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94(Suppl 6A):236E(SCI-E)12. Juying Qian,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ronary Arterial Remodeling and Plaque Composition, Am J Cardiol; 2006 97(Suppl 8B): 75D(SCI-E)13..Juying Qia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with Bioabsorbable Polylactic Acid Coa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6; 97(Suppl 8B):42D(SCI-E)(二)主译专著:1. 葛均波,钱菊英主译《介入心脏病学手册》,2004,科学出版社(三)参编(译)专著和教材:1. 钱菊英译,沈学东校,超声心动图。《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陈灏珠主译,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49-1002.钱菊英,邵志丽,沈学东。血管腔内超声。《现代腔内超声学》,金震东主编;2000,科学出版社,64-91。3.钱菊英,邵志丽,沈学东。血管腔内超声,《心血管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陈灏珠主编;2000;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0-834. 钱菊英,葛均波,陈灏珠。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的临床应用。《介入心脏病学论坛2000》霍勇,马长生,王德主编,2000,中国科技出版社,123-1315.葛均波,钱菊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41-456.葛均波,沈学东,钱菊英。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频谱的检测。《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56-61。7.葛均波,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106-1358.葛均波,钱菊英,陈灏珠,冠状动脉造影以外的病变评价方法。《心脏病学实践》2001,292-317,胡大一,马长生主编,2001;人民卫生出版社9.钱菊英等。第2、3、4、5章,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血管内窥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骆秉辁、马根山主编,《介入心脏病学手册》,2002,东南大学出版社,26-5210.钱菊英,葛均波。冠心病病人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韩雅玲 主编 《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新视角--2003》2003,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91-9511.钱菊英,葛均波。动脉造影以外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 王吉耀 主编《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2003,复旦大学出版社,63-8012.陈灏珠,钱菊英,李清,冠心病,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2005 人民卫生出版社13.编委,王吉耀主编《内科临床病例分析—双语学习》(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2005,人民卫生出版社

蔡小香蔡小香,男,汉,(1862~1912年)。名钟骏,字轶侯,为上海宝山蔡氏妇科第五世医。先世蔡杏农自乾隆年间开始行医,父砚香(1826~1896年)为妇科名医。蔡氏医学集各家之长,补土取法李东垣,湿阴宗尚朱丹溪,善权衡病情轻重,急病求速效,久病标本兼治。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适合妇女病理,治效特显。日诊百人以上,为当时上海四大名医之一。中文名称:蔡小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62年职业:医生性别:男逝世日期:1912年主要成就:调经当理气为先代表作品:《种橘山房医论》、《妇科述要》人物简介蔡小香,清末医家。名钟骏,字轶侯,为上海宝山蔡氏妇科第五世医。先世蔡杏农自乾隆年间开始行医,父砚香(1826~1896年)为妇科名医。蔡氏医学集各家之长,补土取法李东垣,湿阴宗尚朱丹溪,善权衡病情轻重,急病求速效,久病标本兼治。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蔡氏有志振兴中国医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李平书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任总董,翌年接替周雪樵继任中国医学会会长。出资创办《医学报》,内容中西兼收。宣统二年(1910年)又与唐乃安创办《上海医学杂志》。光绪三十年,美国发生排华事件,蔡小香联络医界人士声援受欺华工,抵制洋药,发展国产药品。在此前后,举办中国医学会、上海医学讲习所、上海中医专科训练班、蔡氏学堂、兢业师范学堂等。生平爱好诗文、金石、书画,颇有文名。家庭背景蔡氏女科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始祖蔡氏杏农,一介儒生,早年在文学上推崇安徽桐城派,专心于词赋诗韵。中年偏爱医道,刻意攻读,苦心孤诣。手抄医书百余本,反复批注,指迷补正。为乡里治病,每获良效,于是名声四扬。其子蔡半耕亦绝意功名,随父侍诊,潜移默化,每遇疑难病症,反复推敲,细心琢磨,直至心领神会。对于历代名家的医著及民间验方,广为吸取。无论时病伤寒、经带痘疡,内外妇儿均有建树,尤擅妇科。到三世蔡柄(枕泉),就以医道传业。幼时聪慧,博览医书,又自嫌学织短浅,而外出寻师以求进取,当时沪上世医渊源的名家,他都登门造访,虚心求教,博采众长。认为:“既为三世医,当图良医实名”。自此医道更精神渊博,医术日进,声誉日隆,对于妇科的四诊辨治,经验用药,更具特色。四世蔡兆芝(1825~1896)号砚香(同治二年癸亥科贡生),继父业,勤于医理,又多才艺。在诊务之暇,整理先辈验案验方,著书撰文。均散佚于兵火战乱。砚香公还擅长丹青,尤绘莲为著,匠心独具,自号“爱莲居士”,深得方赞誉,求墨者众,应接不暇,有“蔡荷花”之雅号,其医术方墨均名噪一方。荪名钟骏,号轶侯(光绪甲申黄科廪生),重承庭训,克循医理,深研歧黄之术,造诣精湛,又得祖传流派要旨。六世蔡香荪(1888~1943)名章,安耀章,号抱冰,曾就读于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故承继祖业后,医名颇著,曾创江湾医院,还出任过中国医学院副院长。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抗清活动。对抗日救国行动,屡有贡献,且关心群众疾苦,热心社会公益,出钱出力,终生不懈。乡里长老,至今犹能乐道。七世蔡小荪、蔡柏春等皆为当代名医。医疗特长妇女经、带、胎、产。用药特点用药各有宜忌,不轻用峻厉之品,每方用药不过十味,世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社会职务设诊所于上海老闸万福楼后和街(今北京东路596弄17号)。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名闻大江南北,于贫病则送诊给药,颂者不绝。1904年参与筹组医学总会,被推为该会总董,并创办《医学报》(半月刊)后易名《医学公报》,系上海最早发行的医学期刊,继又创立中国医院,自任院长。治学思想蔡氏提倡中西医汇通,主张“吸收外来先进医学补我不足,纳西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沟而通之,合而铸之”。学术内容一、气血乃和生身之本,调经当理气为先。二、审证求因,肝脾肾为要;调理冲任,以通宣为用。三、血证崩漏,首辨阴阳。四、闭经痼疾,尤分滞枯。五、带下为病,以别虚损湿热。六、治妊之要,宜清补平和。七、产后诸病,应扶虚消瘀。八、症瘕为患,须祛瘀痰郁滞。九、种子求嗣,髯葆精养血,调经消和征。主要领域女科医学贡献蔡氏女科在学术上能宗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补土取法李东垣,滋明宗尚朱丹溪,调气首推汪石山,理血尤崇叶天士。审证求因,贵乎精详;遣方用药,须知权变;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权衡轻重而不偏,适度寒温而不怫,急症须单刀径直,务期脱险奏功;久病则标本兼顾,不求速愈立效。经病注重肝脾肾,当调理气血为主,以通为用,通补结合;闭则不尚攻伐,崩则不专止涩。用药深谙药性,重视归经配伍,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制寒热水火之偏胜,配动静升降之合度;切忌损气耗血峻厉之药,慎用碍脾妨胃滞湿之品。蔡氏近代又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与分型结合,中医病机病因与西医病理变化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结合。验方今用,务求实效。获得荣誉蔡氏于妇女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适合妇女病理,治效特显。日诊百人以上,为当时上海四大名医之一。个人生活生平爱好诗文、金石、书画,颇有文名。出版著作著有《种橘山房医论》、《妇科述要》、《女科秘笺》、《验方秘录》等方,均散佚于兵火战乱。

程蔚蔚,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围产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妇产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上海围产学会分会常委,上海市优生优育学会理事,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上海医学》杂志编委。李广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科普学会委员、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和上海卫生远程医学网络公司医学顾问、上海市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重大疾病数据库”医学顾问。1998年被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社

现代医药联系方式:现代医药杂志编辑部。地址:郑州市河南医科大学南院内。电话: 邮政编码:450052

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子课题(2项)等十余项课题。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共7 次。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43 篇 (IF 156分)。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7部。受聘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杂志》、《中国临床杂志》、《上海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等十余本杂志编委。曾获上海市第四届“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秦环龙秦环龙,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1997年获得外科学(普通学科)博士学位,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20年,能够较为熟练掌握胃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强的处理并发症的能力。中文名:秦环龙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65年1月职业:医生博士生导师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成就:获得科技部973前期和863课题代表作品:大鼠肠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实验研究个人简介姓名:秦环龙性别:男出生信息:1965年生专业专长为胃肠肿瘤的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上半胃癌根治手术(D3、D4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手术(Dixon,Mile‘s手术)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擅长肠外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优势,对外科复合性创伤、肠瘘、短肠综合症、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病人的治疗实施代谢调理,采用合理的营养治疗及结合其他先进的治疗手段,为挽救病人生命以赢得进一步治疗机会提供保障。主要从事胃肠道疾病的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和大肠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性标志物的研究。此方面我们已有前期研究基础,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基金,取得了初步的结果。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完成工作,形成了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专业成就先后获得科技部973前期和863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收录论文45篇,累计影响因子分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如JCO、GUT、MCP等发表SCI论著,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2篇、5分以上7篇主编著作一部,参编七部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二项已带教毕业研究生14名,目前正带教硕博士研究生9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承担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跟踪计划,拥有国家专利六项2003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后,1999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获2009年度全国和上海市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历任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药物临床验证机构医院负责人肠外肠内营养研究室主任。2012年1月20日起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职务信息担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全国委员上海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副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肠外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会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会委员上海医学等期刊杂志编委上海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成果承担科研项目2007,1-2009,12《乳酸菌表面相关蛋白调控肠上皮细胞黏附及生物学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2005,1-2007,12《原生菌对脓毒症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屏障功能的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2002,1-2005,12《细胞内钙超载、整合素与肠上皮细胞损伤防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2005,9-2007,12《大肠癌代谢组学的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2005,9-2007,12《大肠癌肝转移蛋白质组学的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委国家合作项目负责人科研成果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一完成人近年发表论文(1)HuanlongQin,etal:;11:2591-96(2)HuanlongQin,etal:Parenteralversusearlyintrajejunalnutrition:Effectonpancreaticnaturalcourse,;10:2270-73(3)HuanlongQin,etal:;21:469-73(4)HuanlongQin,etal:;10:2419-22(5)秦环龙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研究肠上皮细胞钙超载中的应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275(6)沈通一,秦环龙(通讯作者)等,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微生态及屏障功能的影响,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43-446(7)沈通一,秦环龙(通讯作者)等,肠外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和屏障功能的影响,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74-176(8)秦环龙等,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氨基酸摄取和酶蛋白合成的影响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46-49(9)陈前,秦环龙(通讯作者)等,肠上皮细胞缺血缺氧凋亡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50-51(10)陈前,秦环龙(通讯作者)等,钙离子阻断剂对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后整合素分布的影响,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721-723(11)陈前,秦环龙(通讯作者)等,缺血缺氧损伤对肠上皮细胞整合素极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456-459(12)陈前,秦环龙(通讯作者)等,细胞内钙超载与肠上皮细胞凋亡研究,中国临床医学2006,13:84-86(13)贾振易,秦环龙(通讯作者)等,大鼠肠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实验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263-1266

  • 索引序列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蒋伟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部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部
  •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