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新医药学杂志1978

发布时间:

新医药学杂志1978

【中药桑寄生的用量及功效和作用】1、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150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穷、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100克。上十五味细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2、治小儿背强:难以俯仰桑上寄生100克,白术、当归各150克,鳖甲500克。用滚汤泡洗净,用水一斗,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饴,加炼蜜100克,收之。每日不拘时用,米汤调服数茶匙。(《本草汇言》引《嵇氏方》)3、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100克,防风、大芎克,炙甘草15克。为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4、治下血止后,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5、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75克,艾叶25克(微炒),阿胶50克(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二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6、治漏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7、治妊娠遍身虚肿:桑寄生50克桑根白皮(锉炒)克木香25克紫苏茎叶50克大腹3克.上五味细锉如麻豆大拌匀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寄生饮)8、治滑胎:菟丝子(炒熟)200克桑寄生100克川断100克真阿胶100克.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衷中参西录》寿胎丸)【临床应用】: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桑寄生冲剂,开水冲服,每次~1包,每日2次。疗程最短者4周,最长5个月,平均6周。共治疗54例,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率为24%,以重度心绞痛及气滞血瘀偏阴虚者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其有养阴通络作用有关。47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25例,加重1例。2、治疗心律失常用桑寄生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或静脉注射12ml,或静脉滴注18ml,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治疗37例,对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疗效较佳,有效率分别为和。对阵发性房颤亦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为75%。3、治疗高血压用桑寄生60g,决明子50g,煎水至150ml,早晚各服75ml,每日1剂,30日为1疗程。

接骨草酒 [药物组成] 接骨草叶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促患部末梢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痂生长,有助骨折愈合。 [用法用量] 用纱布包敷骨折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然后将接骨草酒滴入小夹板下纱布浸湿为宜,每日二三次,成人每次50ml,儿童酌减。 [制备方法] ①简单制作法:将新鲜接骨草叶捣 烂,加少许乙醇,炒至略带黄色,然后文火煎6-8小时,搓挤出药汁过滤,配成45%乙醇浓度的药酒500ml(1:1浓度)便可应用。②药房制作法:取接骨草叶,洗净,切碎、加水过药面煮,第一次煮2小时,第二次煮小时,合并二次药液,过滤,浓缩成适量,加95%乙醇使含醇量为45%,药液浓度为1:1或2:1,放置24小时,过滤即得。 [资料来源] <<新医药学杂志>>1978,(37):17

可以上网看看的.......

风湿痛用叶还是用根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2

[1]陈瑞春. 论泻心汤类方[J]. 中医药通报,2008,02:19-22.[2]陈瑞春. 当归芍药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8,04:56-57.[3]陈瑞春. 桂枝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9,01:37-39.[4]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方的临床运用[J]. 中医杂志,1999,05:315-316.[5]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J]. 山西中医,2004,06:1-5.[6]陈瑞春,刘英锋,胡正刚,周建虹. 胸痹论治6法[J]. 中医杂志,2004,04:304-306.[7]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1,01:1-3.[8]陈瑞春. 肝病治疗的误区[J]. 中医杂志,2001,08:507-508.[9]陈瑞春. 精辨病机 规范法度 深究方规 活用经方[J]. 中医药通报,2007,01:20-22.[10]陈瑞春. 论伤寒的救阴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4:18-20.[1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5:24-25.[12]陈瑞春.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J]. 中医药通报,2007,06:19-21.[13]陈瑞春. 伤寒八大厥证[J]. 河南中医,1983,06:44-46.[14]陈瑞春. 泻心汤类方的探讨[J]. 新医药学杂志,1977,06:35-38.[15]陈瑞春. 麻黄汤及其类方[J]. 陕西新医药,1978,06:50-53.[16]岳美中,陈瑞春,金鸿猷. 谈谈补益法的运用[J]. 新医药学杂志,1978,03:14-17.[17]陈瑞春. 略论胃痛从肝论治[J]. 新中医,1979,03:20-22.[18]陈瑞春. 运用当归芍药散的初步体会[J]. 陕西新医药,1979,07:29+28.[19]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J]. 江西医药,1980,05:18-21+17+64.[20]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0,04:19-23.[2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的运用[J]. 中医杂志,1980,09:57-58+26.[22]陈瑞春.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J]. 新中医,1981,02:23-26.[23]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二)[J]. 江西中医药,1981,02:49-53.[24]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概况(三)[J]. 江西中医药,1981,04:55-58.[25]陈瑞春. 《伤寒论》脉学初探[J]. 中医杂志,1981,05:59-61.[26]陈瑞春. 六经小议[J]. 新中医,1982,07:51-52.[27]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四)[J]. 江西中医药,1982,02:39-42.[28]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2,04:41-45.[29]陈瑞春.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综述)[J]. 云南中医杂志,1982,05:39-42.[30]陈瑞春. 略谈《伤寒论》的救阴法[J]. 中医杂志,1982,11:59-61.[31]陈瑞春. 三仁汤治阳痿[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05:6.[32]黄海龙,伍炳彩,万兰清,陈瑞春,张崇,王鱼门,邓必隆,肖德发,匡奕璜. 中医经典著作问题解答(一)[J]. 江西中医药,1983,01:62-66+56.[33]陈瑞春. 论治伤寒之学[J]. 湖北中医杂志,1983,06:4-7.[34]陈瑞春 ,周志娟 ,钟新渊 ,黄海龙 ,傅幼荣 ,万友生 ,王立 ,邓必隆 ,张崇 ,杨扶国. 校注《喻嘉言医学三书》的体会[J]. 新中医,1984,06:53-54+57.[35]陈瑞春. 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03:29-30.[36]陈瑞春. 喻嘉言论秋燥[J]. 云南中医杂志,1984,05:10-14.[37]陈瑞春. 四逆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6,03:25-27.[38]刘敏,刘英锋,陈瑞春. 经方与时方合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6,08:466-467.[39]陈瑞春. 常见肝病的证治思考[J]. 新中医,1997,01:12-14.[40]刘英锋,刘敏,陈瑞春. 柴胡桂枝汤在外感杂症中的运用[J]. 新中医,1997,12:45+47.[41]陈瑞春. 《伤寒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思考[J]. 江西中医药,1997,01:47-49.[42]陈瑞春. 真武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7,06:17-18.[43]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7,12:715-718.[44]李明方,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6,01:50-51.[45]陈瑞春. 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J]. 江西中医药,1994,01:2-5.[46]陈瑞春. 1例风心病治疗记实[J]. 江西中医药,1994,06:20-21.[47]陈瑞春. 五苓散新用2则[J]. 中医杂志,1994,05:287.[48]陈瑞春. 中医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5,06:16-19.[49]陈瑞春. 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5,04:59-61.[50]陈瑞春. 《伤寒论》用桂枝纵横观[J]. 云南中医杂志,1985,03:35-37.[51]陈瑞春. 《伤寒论》中常用的逻辑方法[J]. 湖北中医杂志,1985,06:4-7.[52]陈瑞春. 谈叶天士用附子[J]. 天津中医,1985,01:30-32.[53]陈瑞春.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J]. 天津中医,1985,04:34-36.[54]陈瑞春. 国内近年研究仲景学术的概况——成都仲景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J]. 江西中医药,1986,02:55-58.[55]陈瑞春.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6,05:3-5.[56]陈瑞春. 浅谈桂枝汤治杂病[J]. 天津中医,1987,02:40-41.[57]陈瑞春. 经方运用数则[J]. 天津中医,1988,06:42-43.[58]陈瑞春. 肝硬化证治思考[J]. 江西中医药,2000,02:1-2.[59]陈瑞春. 弘扬伤寒学术 发展经方运用——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J]. 江西中医药,1991,02:29-32.[60]陈瑞春. 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2,06:23-25.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文名:刘渡舟别名:刘荣先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出生日期:逝世日期:职业:中医学家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代表作品:《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简介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求学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六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成就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薛钜夫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六经病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著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大事记1917年9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1—1937年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1938—1945年在大连挂牌行医。1947—1950年在北京挂牌行医。1948年2月—1948年9月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1年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1—1954年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1954—1955年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1956年—2001年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著作1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6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8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1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2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14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15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16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17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18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19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20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21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22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23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24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25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26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27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28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29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30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31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32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33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34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35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36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37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38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去国医看病时老听说名医刘渡舟,谁知道他的情况? 解析: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延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中国 *** 和人民 ***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临床善抓主证 擅用经方 刘渡舟还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时抓主证是他临床上的一大特色。他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直接反映了疾病的基本性质及规律,所以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如有一次,为一崔姓产妇治疗,患者因产后腹泻,被误认为是脾虚,多次服用补益剂无效;又因其舌绛,苔薄黄,脉沉滑,下利而口渴,按厥阴热利证,投白头翁汤亦无效。后详审其证,知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寐差,咳嗽等水气表现,因而抓住小便不利及“渴呕心烦咳不眠”之主证,参以舌绛脉沉,乃知此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之证,与猪苓汤5剂,小便得利而腹泻诸症皆除。 擅长用经方治疗疾病,是刘渡舟临床上的又一大特色。仲景之方谓之经方。他认为,仲景制方,不拘病名为何,但求脉证切当,病机合宜,有其证则用其方,故不论外感、内伤,随手拈来,因证而施治。他还认为,经方治病有两大优势,一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药少量轻而功捷;二是方证结合紧密,观脉证而定病情,随证施治,不拘一格。他在临床上运用柴胡剂治疗肝胆疾病,泻心剂治疗脾胃疾病,苓桂剂治疗水气病变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还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师仲景之意而广仲景之法,创制了不少疗效很好的新方。如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等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变的系列方剂,疗效显著。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但自仲景之后,还没有哪位医家对水气病证治疗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致使水气的概念不清,证治不明。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治疗,刘渡舟发现水气为病在临床上既常见又多发,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表现为水气病变,临床上不得其法,常难取效。因此,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他认为:“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其发病的机理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为阳中之阳,上居于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脾为中土,能行津液而制水于中;肾为水脏而主宰水液的气化作用。若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则水阴之邪无制而汪溢为害。其中,尤是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二:一是由“心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脾阳虚;二是由“脐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肾阳虚。水气病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型者,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证也十分明显,故临床不难辨认。甚者水气上冒清阳之位,还可以出现头目眩晕,或眼、耳、鼻、舌诸窍因之不利,亦当注意。此外,色诊,脉诊对诊断水气病也很有意义。水气之色上于头面,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色;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谓之水舌;脉沉而弦,谓之水脉。色脉相应,便可辨为水气病而无疑。治疗水气病,法当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主。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方中以获苓、桂枝为主药,获苓之用有四:甘淡利水而消阴其一;宁心安神而定悸其二;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之焦其三;补脾固堤而防水汪其四。桂枝之用有三:通阳消阴其一;下气降冲其二;补心制水其三。此方若有获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获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阳。故苓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余如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味甘汤等苓桂剂,皆可视作在此基础上的加减化裁。除了将经方有效的用治于水气病外,刘渡舟还创制了苓桂茜红汤、苓桂杏苡汤、苓桂龙牡汤、三参救心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方剂,丰富并发展了中医治疗水气病的内容。 热心教育 诲人不倦 刘渡舟在中医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书育人、培养中医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中医教学中,他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 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刘渡舟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上,他十分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他常常跟学生们说:“中医之所以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在临床上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就是为了能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它。如果一个中医不会中医临床,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医。通过临床实践,不但可以验证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求发展。 刘渡舟对青年中医总是予以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在他门诊时,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本科学生跟他抄方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问,从来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点与教诲。在刘渡舟家里他的书案的玻璃台片下压着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小杨的一篇散文,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标题为《不曾见面的老师》。文中写道:“1982年,我还是个中医盲,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之后,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在北京有一个著名的中医专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我怀着渴望知识和仰慕名人的心情,给在远方的老专家发出了第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老师,我是多么渴望成为您的学生啊!’没想到,7天后就接到了回信。信中说:‘你的精神很使我感动,我认为,中医要发展,老年人就应该授业于年轻人,因此,我愿与你交个朋友,共研医道’。信是用正楷写的,苍劲有力。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手迹,但我相信,这封信是老专家亲自书写和发出的”。 “一个青年,能与闻名于世的医学家交朋友,真绝了,我失眠了”。 “随着学习进行,大脑里的问号愈来愈多了,我们的通信也就愈加频繁了。3年,到底通了多少封信,我告诉您,没统计过”。 “时间越长,我和他相见的心情愈急迫。我想,将来,或许能成为他的亲授弟子。我终究是他的学生,我一定要见到他,我最尊敬的老师,刘渡舟教授”。 除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及大量的日常事务外,刘渡舟还承担着多项部级科研任务。如《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柴胡鳖甲汤治疗慢性迁延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老中医电脑程序——苓桂术甘汤加减的临床运用》等。其中,《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科研工作,历经5年,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专家论证,已经通过鉴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刘渡舟虽年逾古稀,但仍精神抖擞,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第一线,决心为弘扬中医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作者:姜元安) 简历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至今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 *** 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 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 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4

[1]陈瑞春. 论泻心汤类方[J]. 中医药通报,2008,02:19-22.[2]陈瑞春. 当归芍药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8,04:56-57.[3]陈瑞春. 桂枝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9,01:37-39.[4]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方的临床运用[J]. 中医杂志,1999,05:315-316.[5]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J]. 山西中医,2004,06:1-5.[6]陈瑞春,刘英锋,胡正刚,周建虹. 胸痹论治6法[J]. 中医杂志,2004,04:304-306.[7]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1,01:1-3.[8]陈瑞春. 肝病治疗的误区[J]. 中医杂志,2001,08:507-508.[9]陈瑞春. 精辨病机 规范法度 深究方规 活用经方[J]. 中医药通报,2007,01:20-22.[10]陈瑞春. 论伤寒的救阴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4:18-20.[1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5:24-25.[12]陈瑞春.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J]. 中医药通报,2007,06:19-21.[13]陈瑞春. 伤寒八大厥证[J]. 河南中医,1983,06:44-46.[14]陈瑞春. 泻心汤类方的探讨[J]. 新医药学杂志,1977,06:35-38.[15]陈瑞春. 麻黄汤及其类方[J]. 陕西新医药,1978,06:50-53.[16]岳美中,陈瑞春,金鸿猷. 谈谈补益法的运用[J]. 新医药学杂志,1978,03:14-17.[17]陈瑞春. 略论胃痛从肝论治[J]. 新中医,1979,03:20-22.[18]陈瑞春. 运用当归芍药散的初步体会[J]. 陕西新医药,1979,07:29+28.[19]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J]. 江西医药,1980,05:18-21+17+64.[20]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0,04:19-23.[2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的运用[J]. 中医杂志,1980,09:57-58+26.[22]陈瑞春.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J]. 新中医,1981,02:23-26.[23]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二)[J]. 江西中医药,1981,02:49-53.[24]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概况(三)[J]. 江西中医药,1981,04:55-58.[25]陈瑞春. 《伤寒论》脉学初探[J]. 中医杂志,1981,05:59-61.[26]陈瑞春. 六经小议[J]. 新中医,1982,07:51-52.[27]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四)[J]. 江西中医药,1982,02:39-42.[28]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2,04:41-45.[29]陈瑞春.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综述)[J]. 云南中医杂志,1982,05:39-42.[30]陈瑞春. 略谈《伤寒论》的救阴法[J]. 中医杂志,1982,11:59-61.[31]陈瑞春. 三仁汤治阳痿[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05:6.[32]黄海龙,伍炳彩,万兰清,陈瑞春,张崇,王鱼门,邓必隆,肖德发,匡奕璜. 中医经典著作问题解答(一)[J]. 江西中医药,1983,01:62-66+56.[33]陈瑞春. 论治伤寒之学[J]. 湖北中医杂志,1983,06:4-7.[34]陈瑞春 ,周志娟 ,钟新渊 ,黄海龙 ,傅幼荣 ,万友生 ,王立 ,邓必隆 ,张崇 ,杨扶国. 校注《喻嘉言医学三书》的体会[J]. 新中医,1984,06:53-54+57.[35]陈瑞春. 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03:29-30.[36]陈瑞春. 喻嘉言论秋燥[J]. 云南中医杂志,1984,05:10-14.[37]陈瑞春. 四逆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6,03:25-27.[38]刘敏,刘英锋,陈瑞春. 经方与时方合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6,08:466-467.[39]陈瑞春. 常见肝病的证治思考[J]. 新中医,1997,01:12-14.[40]刘英锋,刘敏,陈瑞春. 柴胡桂枝汤在外感杂症中的运用[J]. 新中医,1997,12:45+47.[41]陈瑞春. 《伤寒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思考[J]. 江西中医药,1997,01:47-49.[42]陈瑞春. 真武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7,06:17-18.[43]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7,12:715-718.[44]李明方,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6,01:50-51.[45]陈瑞春. 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J]. 江西中医药,1994,01:2-5.[46]陈瑞春. 1例风心病治疗记实[J]. 江西中医药,1994,06:20-21.[47]陈瑞春. 五苓散新用2则[J]. 中医杂志,1994,05:287.[48]陈瑞春. 中医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5,06:16-19.[49]陈瑞春. 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5,04:59-61.[50]陈瑞春. 《伤寒论》用桂枝纵横观[J]. 云南中医杂志,1985,03:35-37.[51]陈瑞春. 《伤寒论》中常用的逻辑方法[J]. 湖北中医杂志,1985,06:4-7.[52]陈瑞春. 谈叶天士用附子[J]. 天津中医,1985,01:30-32.[53]陈瑞春.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J]. 天津中医,1985,04:34-36.[54]陈瑞春. 国内近年研究仲景学术的概况——成都仲景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J]. 江西中医药,1986,02:55-58.[55]陈瑞春.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6,05:3-5.[56]陈瑞春. 浅谈桂枝汤治杂病[J]. 天津中医,1987,02:40-41.[57]陈瑞春. 经方运用数则[J]. 天津中医,1988,06:42-43.[58]陈瑞春. 肝硬化证治思考[J]. 江西中医药,2000,02:1-2.[59]陈瑞春. 弘扬伤寒学术 发展经方运用——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J]. 江西中医药,1991,02:29-32.[60]陈瑞春. 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2,06:23-25.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文名:刘渡舟别名:刘荣先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出生日期:逝世日期:职业:中医学家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代表作品:《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简介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求学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六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成就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薛钜夫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六经病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著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大事记1917年9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1—1937年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1938—1945年在大连挂牌行医。1947—1950年在北京挂牌行医。1948年2月—1948年9月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1年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1—1954年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1954—1955年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1956年—2001年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著作1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6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8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1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2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14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15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16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17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18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19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20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21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22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23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24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25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26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27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28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29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30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31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32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33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34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35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36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37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38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中医药患恶性肿瘤有望治愈您好:赵妈患恶性肿瘤后期转移 ,大医院医治无效,经我治疗服药3个月,明显从X片检测数据看出肿瘤痿缩,服药3天舌色变,脉变,随后天天向好转变,一直从脉实,脉细弱,沉弱等一直往脉浮粗转变;目前治疗恶性肿瘤后期患者5位,都向好转变,都同步从各医学检测数据,看出病好,只要根据中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综合治疗方针,只要用药得当,此病不难治愈,无论何种肿瘤,都无需手术,经本人多年终结,任何肿瘤随循环走,在人体免疫下降后,停留任何位置,将成肿瘤的原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边布全身.尽管被当今医科药界认为无治愈良药, (那怕肿瘤后期转移),照样在药物作用下肿瘤痿缩,,随着法律不断完善,不久将发辉中医本来面目,过去几年几千年的不可能,很快,不但将都成为可能,而且都将变成事实,随着中医振兴时机到来,治愈此类病特效药物,不久将服务与患者,不但造福我们民族, 也服务与全人类; 个人简历典型病例介绍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去国医看病时老听说名医刘渡舟,谁知道他的情况? 解析: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延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中国 *** 和人民 ***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临床善抓主证 擅用经方 刘渡舟还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时抓主证是他临床上的一大特色。他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直接反映了疾病的基本性质及规律,所以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如有一次,为一崔姓产妇治疗,患者因产后腹泻,被误认为是脾虚,多次服用补益剂无效;又因其舌绛,苔薄黄,脉沉滑,下利而口渴,按厥阴热利证,投白头翁汤亦无效。后详审其证,知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寐差,咳嗽等水气表现,因而抓住小便不利及“渴呕心烦咳不眠”之主证,参以舌绛脉沉,乃知此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之证,与猪苓汤5剂,小便得利而腹泻诸症皆除。 擅长用经方治疗疾病,是刘渡舟临床上的又一大特色。仲景之方谓之经方。他认为,仲景制方,不拘病名为何,但求脉证切当,病机合宜,有其证则用其方,故不论外感、内伤,随手拈来,因证而施治。他还认为,经方治病有两大优势,一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药少量轻而功捷;二是方证结合紧密,观脉证而定病情,随证施治,不拘一格。他在临床上运用柴胡剂治疗肝胆疾病,泻心剂治疗脾胃疾病,苓桂剂治疗水气病变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还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师仲景之意而广仲景之法,创制了不少疗效很好的新方。如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等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变的系列方剂,疗效显著。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但自仲景之后,还没有哪位医家对水气病证治疗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致使水气的概念不清,证治不明。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治疗,刘渡舟发现水气为病在临床上既常见又多发,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表现为水气病变,临床上不得其法,常难取效。因此,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他认为:“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其发病的机理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为阳中之阳,上居于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脾为中土,能行津液而制水于中;肾为水脏而主宰水液的气化作用。若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则水阴之邪无制而汪溢为害。其中,尤是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二:一是由“心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脾阳虚;二是由“脐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肾阳虚。水气病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型者,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证也十分明显,故临床不难辨认。甚者水气上冒清阳之位,还可以出现头目眩晕,或眼、耳、鼻、舌诸窍因之不利,亦当注意。此外,色诊,脉诊对诊断水气病也很有意义。水气之色上于头面,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色;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谓之水舌;脉沉而弦,谓之水脉。色脉相应,便可辨为水气病而无疑。治疗水气病,法当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主。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方中以获苓、桂枝为主药,获苓之用有四:甘淡利水而消阴其一;宁心安神而定悸其二;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之焦其三;补脾固堤而防水汪其四。桂枝之用有三:通阳消阴其一;下气降冲其二;补心制水其三。此方若有获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获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阳。故苓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余如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味甘汤等苓桂剂,皆可视作在此基础上的加减化裁。除了将经方有效的用治于水气病外,刘渡舟还创制了苓桂茜红汤、苓桂杏苡汤、苓桂龙牡汤、三参救心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方剂,丰富并发展了中医治疗水气病的内容。 热心教育 诲人不倦 刘渡舟在中医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书育人、培养中医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中医教学中,他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 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刘渡舟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上,他十分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他常常跟学生们说:“中医之所以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在临床上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就是为了能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它。如果一个中医不会中医临床,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医。通过临床实践,不但可以验证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求发展。 刘渡舟对青年中医总是予以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在他门诊时,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本科学生跟他抄方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问,从来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点与教诲。在刘渡舟家里他的书案的玻璃台片下压着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小杨的一篇散文,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标题为《不曾见面的老师》。文中写道:“1982年,我还是个中医盲,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之后,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在北京有一个著名的中医专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我怀着渴望知识和仰慕名人的心情,给在远方的老专家发出了第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老师,我是多么渴望成为您的学生啊!’没想到,7天后就接到了回信。信中说:‘你的精神很使我感动,我认为,中医要发展,老年人就应该授业于年轻人,因此,我愿与你交个朋友,共研医道’。信是用正楷写的,苍劲有力。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手迹,但我相信,这封信是老专家亲自书写和发出的”。 “一个青年,能与闻名于世的医学家交朋友,真绝了,我失眠了”。 “随着学习进行,大脑里的问号愈来愈多了,我们的通信也就愈加频繁了。3年,到底通了多少封信,我告诉您,没统计过”。 “时间越长,我和他相见的心情愈急迫。我想,将来,或许能成为他的亲授弟子。我终究是他的学生,我一定要见到他,我最尊敬的老师,刘渡舟教授”。 除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及大量的日常事务外,刘渡舟还承担着多项部级科研任务。如《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柴胡鳖甲汤治疗慢性迁延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老中医电脑程序——苓桂术甘汤加减的临床运用》等。其中,《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科研工作,历经5年,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专家论证,已经通过鉴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刘渡舟虽年逾古稀,但仍精神抖擞,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第一线,决心为弘扬中医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作者:姜元安) 简历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至今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 *** 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 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 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新医学杂志1978年6期

……

《本经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滞,外涂可止血定痛。又虚损吐红,色瘀味不鲜者宜加用之,其功与花蕊石散不殊。

《海药本草》:主天行时气。

《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玉楸药解》:疗挺刃损伤,治痈疽肿痛。

《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降香的治病验方

气滞血瘀所导致胸痹刺痛:降香,蒲黄,川芎,五灵脂,桃仁各10克。用水煎后服用。

跌打损伤:降香,续断,补骨脂各15克,当归15克,紫荆皮,桃仁各10克。用水煎后服用。

冠心病心绞痛:采用夺冠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降香、川芎、红花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治愈率高,该方具有不景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治金刃或打扑伤损 血出不止:降香香末、五倍子末、铜末(是削下镜面上铜 于乳钵内研细)等分或随间加减用之。上拌匀敷。(《百一选方》)。

治外伤性吐血:紫降香3g 花蕊石3g 没药 乳香.共研极细末。每服 童便(新尿出者)或黄酒1杯送服(《现代实用中药》)。

【 配伍应用 】

配蒲公英:蒲公英苦散滞气,甘以解毒,寒能清热,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二者相伍,一先于活血散瘀,一先于清热解毒,相须为用,治疗痈疽疮肿。

配当归: 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二药合用,活血行气功效相加,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配三七:三七甘缓温通,苦降下泄,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二药相合,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打瘀痛、痈疽肿痛。

配威灵仙: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二药相伍,皆可祛风通络,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

配丹参:丹参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多有活血化瘀、凉血消肿之功。二药合用,化瘀力胜,丹参有清热之效,降香更有降气之能,故用于胸痹心痛、胁肋刺痛、痈疽疮肿。

配郁金:既入血分,行血中之气,破瘀止痛,又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二药合用,治疗气滞血瘀、胸胁刺痛。

配藿香:降香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藿香散邪辟秽,理气化湿,止呕和中,醒脾开胃。二药合用,治疗暑夏寒湿,症见发热头痛,胸胁满闷,纳呆泛恶,腹痛吐泻,湿浊伤中者。

配乳香:乳香辛散苦降温通,气味芳香走窜,内能宣通脏腑,外能透达经络,功善和血化瘀,有止痛、伸筋、消肿、生肌之功,二药配伍,用于瘀血阻滞胸痹胁肋疼痛、痈疽疮肿、跌打损伤等证。

降香的副作用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异黄酮衍生物的单聚体、双聚体、肉桂烯类衍生物等。

药理作用:降香挥发油及其芳香水有抗血栓作用,黄檀素有微弱的抗凝作用,能显著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跳振幅,不引起心律不齐。降香乙醇提取物有抗惊厥、镇痛作用。

临床研究:用本品与川芎、赤芍、丹参、红花各等分,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总有效率为(新医药学杂志,1978,6:41);用以丹参、降香各1g组成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肾小球肾炎24例,疗效满意(四川中医,1988,8:9);另报道,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可使肺部罗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中草药,1987,9:45)。

【 副作用 】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 剂量与用法 】

药典剂量:9—15g。

临床常用剂量:3—9g。

大剂量:一般不更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 注意 】

凡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而无瘀滞者不宜用。

《本经逢原》:血热妄行、色紫浓厚、脉实便秘者禁用。

《本草从新》:痈疽溃后,诸疮脓多,及阴虚火盛,俱不宜用。

降香的鉴别方法

该品粉末棕紫色或黄棕色。具缘纹孔导管巨大,完整者直径约至300μm,多破碎,具缘纹孔大而清晰,管腔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纤维成束,棕红色,直径8—26μm,壁甚厚,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直径6—22μm。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高至15细胞,壁稍厚,纹孔较密。色素块红棕色、黄棕色或淡黄色。

取该品粉末2g,加乙醚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降香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醚—氯仿(7:2: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与无水乙醇(1:9) 的混合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 取[鉴别](2) 项下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2 :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真品降香檀

药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本品呈柱形,类圆柱形,长条形稍扭曲不规则碎块状,表面紫色,棕紫色或红褐色,有纵长线纹,有光泽。断面粗糙能沉入水,气芳香,味稍苦,烧之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燃完留有白灰。

假降香檀: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性状呈条块状,长短不一,内外均呈鲜红色,久置者呈暗红色至带绿色光泽。横断面具孔点,纵剖面呈线条状纹理,并有油滴状的红色树脂样物质。质致密而重,以水煮之溶液不显赤色,气微,味淡。

以上就是降香真假鉴别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桑枝 Sang zhi【类别】茎、枝和树皮类【药材学名】:Ramulus Mori[植物学名]:Morus albaL.【英文名】:Mulberry Twig【来 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功 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主 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性味归经】:微苦;性平。①《本草图经》:平。②《纲目》:苦,平。③《医林纂要》:甘辛,平。④《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无毒。桑头:味苦,性寒,无毒。【性味归经】:入肝经。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①《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⑤《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0~100克;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别 名】:桑条(《本草图经》)【处方名】:桑枝、桑条、嫩桑枝、炒桑枝、炙桑枝、酒桑枝、酒炒桑枝、老桑枝等处方中写桑枝、桑条、嫩桑枝均指生桑枝。为原药材去杂质切片生用入药者。炒桑枝为桑枝片用文火炒至淡黄色晾凉入药者。炙桑枝为净桑枝片拌麦麸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筛去麸皮,晾凉入药者。酒桑枝又称酒炒桑枝。为桑枝片用酒淋洒,微闷,待吸干,再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增强祛风通络之功。【商品名】:桑枝、桑条,以枝条肥嫩、干燥、断面呈黄白色者为佳。【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桑枝: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润透后,切段,晒干。炒桑枝:取净桑枝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淡黄色,放凉。另法加麸皮拌炒成深黄色,筛去麸皮,放凉。(每桑枝段100 斤,用麸皮20斤)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喷匀,置锅内炒至微黄色,放凉。每桑枝段100 斤,用酒15斤。 1. 治疗肩周炎a. 桑枝20g,鸡血藤、威灵仙各30g,当归20g,羌活、桂枝、白芍、姜黄、防风各15g,细辛5g(后下),水煎服,每日 1剂.加减: 右肩痛者加黄芪20g;左肩痛者加首乌 20g;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5g;麻木者加全蝎5g,僵蚕10g;腰膝痛者加川断20g,寄生15g;病久不愈者加穿山甲10g,乌梢蛇15g.治疗15例,治愈10例,显效4例,无效1例.服药最少者6剂,最多者24剂.个别患者配合针灸治疗.〖黑龙江中医药1991 ;(1): 27〗b. 桑枝12g,白芍24g,炙甘草、威灵仙、制乳没各10g,党参18g,细辛3g(后下),红枣5枚,生姜6片,随证加减,水煎服.治疗36例,痊愈33例,好转3例.〖江西中医药1990;21(5): 24〗c. 炙黄芪50g,桂枝、桃仁、五灵脂各10g,归尾15g,白芍、桑枝各20g,鸡血藤30g.寒胜者加细辛6g,附片10g;湿盛者加苍术10g ;风胜者加防风10g;宜重用黄芪.水煎服.治疗39例,痊愈33例,好转6例,全部有效,服药最多者16剂,最少者4剂.〖湖南中医杂志1990;6(5): 41〗2. 防治Ⅱ区屈指肌腱术后黏连桑枝50g,威灵仙、片姜黄各25g,当归、川芎、延胡、制香附、伸筋草各12g,海桐皮、赤芍、木瓜、制乳香各10g.于术后一周局部肿痛渐退后常规煎服.术后2周可视创口愈合情况在上方基础上加透骨草 15g,没药、川椒各10g,水煎熏洗,每剂2次,每次15~30分钟,每日1剂.在石膏托固定期间熏洗时可暂拆除石膏托.内服及外洗均应持续4~6周.治疗30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1): 498〗3. 治疗淋转率低下桑枝30g(鲜者疗效较好),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0例,用药2个月后,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新医学杂志1978;(10): 36〗 临床应用 1.(《圣济总录》)治水气脚气:桑条60g。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方中桑枝行气消肿,为君药。2.双桑降压汤(《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治高血压病: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加水1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卧前洗脚30-40分钟后即卧。方中桑枝降血压,为君药。3.桑枝煎(《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风: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药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铛内,熬成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10g。方中桑枝祛风通络,为君药。 1、治疗臂痛: 桑枝一小升.细切 炒香 以水三大升 煎取二升 一日服尽 无时.(《本事方》)2、治疗水气脚气: 桑条二两.炒香 以水一升 煎二合 每日空心服之.(《圣济总录》)3、治疗紫癜风: 桑枝十斤(锉) 益母草三斤(锉).上药 以水五斗 慢火煎至五升 滤去渣 入小铛内 熬为膏.每夜卧时 用温酒调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该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至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皱纹,或有叶痕及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至厘米,皮部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桑枝食疗作用:味苦、微辛,性平。归肝、肺经。清热祛湿通络。用于风湿热痹、四肢关节疼痛。该品能祛风通络利关节,可单独重用该品(以老桑枝为宜)治疗关节红肿热痛等属热痹的关节病变,亦可配合其他药物同用。该品主要作用为祛风通络。主治风湿痹症,而尤宜于上肢痹痛。桑枝做法指导:1、若治风湿手臂指麻者,可与威灵仙、防己、当归等同用;2、若偏寒者配桂枝,以增温经之功;3、若偏热者配络石藤、忍冬藤,以增清热之效;4、若偏气血虚者配黄芪、鸡血藤等,以增益气补血之力;5、此外该品能祛血中风热,对于风热入于营血所致的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癜风,则可与补骨脂、何首乌、生地黄等凉血养血祛风药配用;6、又有生津利水之效,用于消渴,可单用煎服;用于水肿,可与赤小豆合用。

1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讲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邓铁涛主编.中医简明教程.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3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讲义.修订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4邓铁涛主编.中医学新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5靳士英,邓铁涛,姜国屏等.新编中医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6邓铁涛,区永欣,林建德等.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修订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邓铁涛主编.中医名言录.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参考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邓铁涛主编.实用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邓铁涛主编.奇难杂证新编.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邓铁涛.学说探讨与临证.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5邓铁涛.耕耘集.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6邓铁涛.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中医杂志,1955,(8).17邓铁涛.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中医杂志,1956,(11).18邓铁涛,何霭谦.乙型脑炎治例小记.广东中医,1958,3(10):1114.19邓铁涛.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光明日报,哲学版,第367期,1962年11月16日.20邓铁涛.癃闭治验两例.广东医学.传统医学版,1965,(6).21邓铁涛.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新中医,1973,(1).22邓铁涛.冠心病的辨证论治.中华内科杂志,1977,16(1):40—42.23邓铁涛.硬皮病治验.新中医,1977,(6):19—20.24邓铁涛.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与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7,(7).25邓铁涛.略谈四诊.新医药学杂志,1978,(6).26邓铁涛.高血压病辨证论治体会.新中医,1980,(2).

1978年确定的医学论文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细胞》● 肠道细菌可以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Andrew T. Gewirtz课题组发现分段丝状细菌可预防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尽管清除轮状病毒通常需要适应性免疫,但研究者无意间构建了RV抵抗性免疫缺陷小鼠,研究人员推测这反映某些微生物可以针对性抵抗RV。并且,这种RV抵抗性可通过共宿和粪便移植来传播。通过加热,过滤和抗菌剂来处理保护RV的微生物菌群,然后将稀释的处理过的微生物群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并进行微生物组分析。这种方法表明分段的丝状细菌足以保护小鼠免受RV感染和相关的腹泻。这种保护与先前定义的RV阻抗因素无关,包括干扰素、IL-17和IL-22。SFB在回肠的定植诱导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加速上皮细胞更新。在体外,将RV与含有SFB的粪便一起孵育可降低RV的感染性,表明RV可被直接中和。因此,不受免疫细胞的影响,SFB可针对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和相关的腹泻病提供保护。据介绍,轮状病毒在各种微生物包围中接触肠道上皮细胞,从而提供了微生物影响RV感染的可能性。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提出针对全基因组分析的“白皮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Roseann E. Peterson课题组阐述了遗传多样性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机会、方法、缺陷和建议。2019年10月10日的《细胞》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为了方便和促进多族裔和混合人群的研究,研究者概述了主要的方法学考虑因素,并重点介绍了机会,挑战,解决方案和需要发展的领域。尽管研究者认为很难分析来自不同人群的遗传数据,但这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拥有一个扩展的分析工具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据介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关注欧洲裔人群,但重要的是,多样化的人群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研究参与者之间日益增加的多样性将增进我们对所有人群的遗传结构的了解,并确保遗传研究广泛适用性。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早产儿两种递增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on Dorling课题组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进行了两种早产儿增加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组招募了2804名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将其随机分组,其中快速增加组1224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30毫升母乳,缓慢增加组1246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18毫升母乳,直至达到正常喂养量。快速增加组中有802名婴儿获得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生存,缓慢增加组中有848名。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缓慢增加组为;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缓慢增长组为。总而言之,对于超早产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每天每公斤增加30毫升母乳与18毫升母乳相比,并未显著增加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的存活率。据悉,早产儿肠道喂养量的缓慢增加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但增加了晚发型败血症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命运决定机制获揭示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Thorsten R. Mempel研究发现,迁移性树突状细胞激活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来预处理初始CD8阳性T细胞,从而确立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命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免疫稳态期间,TGF-β在表观遗传学上调节了静息的初始CD8阳性T细胞,并为在皮肤疫苗接种小鼠模型中形成表皮常驻记忆T细胞做好准备。初始T细胞调节发生在淋巴结中,但不发生在脾脏中,这是通过与周围组织来源的迁移性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依赖性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并且取决于TGF-β激活αV型整合素在DC的表达。因此,通过限制LN的信号,免疫前T细胞库能够为向特异性记忆T细胞分化命运做好准备。据介绍,eTRM细胞是屏障组织中的前哨,以防御先前遇到的病原体。eTRM细胞的产生方式对通过免疫接种诱导自身形成或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揭示前脑突触的节律调控机制2019年10月11日,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Shiva K. Tyagarajan和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等研究人员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组由时间调控,但其蛋白质组由睡眠驱动。采取生化方法,研究人员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本的积累显示出绝大多数的日常节律,三分之二的突触转录本显示了与时间相关的丰度,而与体细胞的振荡无关。这些转录本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时间和功能簇,清晨之前的转录本与新陈代谢和翻译有关,而傍晚的转录本与突触传递有关。全天候表征突触蛋白质组证明了时间门控对突触过程和能量稳态的功能相关性。出乎意料的是,睡眠剥夺完全消除了蛋白质组,但转录本没有振荡。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了突触中信使RNA的昼夜节律,并且按照睡眠-清醒周期进行翻译。据介绍,神经元形成了将RNA和蛋白质转运到遥远的树突和轴突中的机制。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揭示睡眠-清醒周期中突触蛋白质磷酸化动态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和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睡眠-清醒周期引起的突触蛋白质组磷酸化的日常动态。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对在24小时内分离出的小鼠前脑突触神经小体应用了先进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可准确定量近8000种磷酸肽。一半的突触磷酸化蛋白在休息-活动和活动-休息过渡时具有最大振幅的节律。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通过磷酸化对突触功能的总体时间控制,包括突触传递、细胞骨架重组和兴奋/抑制平衡。睡眠剥夺消除了突触神经小体中所有磷酸化周期的98%,这表明睡眠-清醒周期而非昼夜节律信号是突触磷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睡眠和觉醒压力均有反应。据悉,昼夜节律通过调节转录、蛋白质丰度和功能来驱动生理的日常变化,包括睡眠-清醒周期。昼夜节律性磷酸化调控外围器官中的细胞过程,但对其在脑功能和突触活动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受NMDA调控法国巴黎塞纳河神经科学大学M. A. Diana小组,研究发现甘氨酸门控GluN1/GluN3A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成年内侧缰核厌恶情绪的控制。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们发现,GluN1 / GluN3A受体在小鼠成年MHb的神经元中起作用。在MHb中没有甘氨酸能神经元专长的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通过GluN1 / GluN3A受体调节神经元活性。降低MHb中的GluN1 / GluN3A受体水平可以防止产生厌恶情绪调控。甘氨酸通过兴奋性甘氨酸能NMDA受体控制负值情绪联想,这项研究借此扩展了甘氨酸的生理和行为含义。据介绍,当与其他结合甘氨酸的亚基GluN1结合时,非经典的NMDA受体亚基GluN3A和GluN3B可以产生纯被甘氨酸激活的兴奋性电导。但是,尚未在天然成人组织中鉴定出功能性GluN1 / GluN3受体。相关论文信息:● 数据分析揭示史前社会不平等关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Heidi Deeg,Philipp W. Stockhammer和Alissa Mittnik研究团队,合作发现欧洲青铜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揭示和理解史前社会不平等背后的机制是一项重大挑战。通过组合全基因组数据、同位素证据以及人类学和考古学数据,研究人员超越了考古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超区域方法,从而揭示了青铜时代社会地位、继承规则和迁徙的复杂性。他们采用了深层的微区域方法,并分析了来自德国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中期的农庄相关墓地的104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历经几代的个体家庭包括一个高地位的核心家庭和无亲缘关系的个体,这种组织伴随着父权制和女性外来配偶,该体系在700多年来保持稳定。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的系统回顾近日,加拿大西部大学教授Rodrigo Bagur及其研究团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从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大型数据库中搜索2019年1月25日之前发表的论文,筛查口服抗血栓药物来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有20个试验被纳入网络荟萃分析,共包括4803名成人参与者,9种干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中度确定性证据支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减少隐静脉移植失败。在不同的抗血栓治疗中,大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然而,这些试验的异质性和不连贯性差异较大。总之,这项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术后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应充分权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医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与强化途径论文

本文作者:刘芳、代安琼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

作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医疗行业,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疗卫生人才职业素养的缺乏等。如何结合行业标准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教育产生新思考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

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因此,开设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不少学者认为,应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本科生),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学创新等。在人文课的教学中,医学高校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找到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深化和拓展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演练习得职业道德规范[6]。要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以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吸纳专家教授和用人单位主管领导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意见第三项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具有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7]。医疗行业需要素质水平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的医疗卫生人才。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力。

  • 索引序列
  • 新医药学杂志1978
  •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2
  •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4
  • 新医学杂志1978年6期
  • 1978年确定的医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