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做手术治疗,提前预防,也可以喝西药进行缓解,或者是喝中药进行调理,也可以提前检查胃部情况。应该有好的饮食习惯,要学会养胃的技巧,不要经常折腾胃部。
胃痞是中医学的一种叫法,事实上便是慢性胃炎导致胃黏膜萎缩,造成一系列病症。 在医治上应把握住二个层面的重要:一方面阻拦腺管的进一步萎缩;一方面推动胃黏膜和腺管的生长发育和再造。这二种方式全是全局性的医治。 在临床医学上习惯性运用黄芩、党参、甘草、白术茯苓、川芎、生地黄等物。 黄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生地黄等药所构成的药方具备非特异性的促组织再造功效,对机体全部组织体细胞,包含皮肤、肌肉、神经、骨质增生、黏膜、红细胞,它都具备促生长发育、促再造特异性。
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会给出合理的建议,如果需要做手术就进行手术。平时的饮食一定要少吃多餐,注意不要暴饮暴食,避免吃刺激胃部的食物,多吃清淡,好消化的食物,还可以多吃一些粗粮蔬菜水果,平时一定要多喝水,加强身体代。
引言:人们的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日常生活或者是工作的时候,时间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很多人可能不按时吃饭,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胃部的疾病。可能就会出现胃痞病,你们知道胃痞病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问问医生吧。
首先我们要了解胃痞病,它是一种慢性的胃炎,所以他可能会有一些症状出现通常会感觉到气痛或者是恶心,而且人们容易腹胀而且容易复发,所以这个病不能够完全的治愈。其实他的病因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规律,还有情绪的变化是比较快,所以情绪不好也跟病情有关,这个时候胃脾病的症状,还有一些胃肠疼痛,感觉到肠胃胀痛还有反酸的感觉,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食物疗法,还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这种胃病。所以当人们感觉到不舒适,或者是感觉到自己胃里反酸,这一般都可能会有一些慢性的胃炎,特别是一些胃脾病,它就会有胃酸恶心想吐的感觉,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补中益气。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拥有正确的饮食方法,这样胃部才会变得比较好,不会刺激人们的胃部。要多吃一些健康清淡的食物,不要吃一些刺激辛辣的食物,这些对肠胃都是不好的。而且胃脾病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西医方法和中医两种方法,所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段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医上可能会采用诊脉的方法去看病,但在西医上可能就会做胃镜来观察人们的胃部,所以看到一些胃部的变化从而来治疗。所以在平时要多喝一些米粥,而且要吃容易消化的东西,对身体好,对胃部更好。
正常来讲,自我鉴定即为自我总结,自我鉴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让我们好好写一份自我鉴定总结一下吧。自我鉴定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医师自我鉴定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来,本科室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医疗运行指标攀升,特别门诊及急诊就诊人数等,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工作量明显增加。临床工作量的增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从临床能力培训的角度是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总体思想相一致的。
(一)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情况
⑴三年中住院医师实行转科学习,包括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病理科等本专业科室及相关专业科室。转科使刚参加工作的医生开拓了视野,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其他科室也向我科派了来轮转住院医生,我们也对其进行了口腔科的知识讲授。
⑵每年安排科室内专业知识业务讲座12次,其中请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讲座2人次,重点安排科内各项感管制度、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临床思维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使刚踏入医院的住院医生对医院、病人、各种疾病疾病得到了解,加强规范化管理。
⑶根据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严格“三基”训练和出科考核,参加年度的考试,均通过考试。
⑷住院医师考勤情况予以登记,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口腔新器械新材料操作示范学习班等。同时,开展了匿名评教活动,请住院医师
就轮转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情况、出科考核等方面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教。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完善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①住院医师轮转不能达到要求、指导老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培训要求。②临床技能考核中普遍认为尽量利用真实病人或标准化病人,尽量客观合理设计考核方案、内容,流程和时间,并应增加了人文、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工作计划
带教老师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深有感触,感到带教工作是一种责任和荣誉。提出了下阶段工作计划:①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实施,无随意更换,②学员积极性很高,求知欲很强。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最能体现训练的高强度,包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进行临床操作,如拔牙、口腔颌面部门诊小手术、全口义齿取模等。要顺利熟练这些技能,组织住院医师强化学习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③带教老师要严格带教,对于住院医师除了专业知识要培养好,在医德医风和临床技能方面均严要求。④分层教学:针对临床医生的不同轮转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指导规培医生如何带着书本知识走到治疗椅旁;学习典型病例的典型临床表现;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督导其逐步进
行有难度、风险性高的有创操作。⑤多样化教学:不拘泥于"你讲我听",而是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座、临床病例讨论、文献汇报等;又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月末回顾、患者宣教等。
近二个年度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主动性较初始一届要高,科室内开展的业务讲座和病例讨论已初具成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终生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是向专科医师发展的必备阶段,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希望持久的坚持下去。
本人于20xx年在**大学兽医专业毕业,距今已有四年的时间,作为一名**区畜牧水产局**畜牧水产站的员工,在畜牧兽医工作方面有一定得经验和知识,下面就这几年的工作做一个鉴定,为自己以后发展道路做个借鉴。
实施动物强制免疫,保证**地区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在禽流感期间更优质地完成任务,受到上级XXX*的表扬和当地百姓的信任,并被**电视台当作典型进行了采访。
顺应形势积极改革。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20xx年最早施行效益工资及承包制,增强了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收入。
与市局动物繁育科技中心签订协议书,负责**周边乡镇的猪种改良工作,采用人工授精引领育种市场走向科技化正规化。
积极推行免疫登记卡制度和免疫档案制度,使我站以后工作有章可循。带动防疫、检疫和治疗三项工作的开展。
精拣进货渠道,以质优价廉取胜。入户发放便民服务卡,与养殖户积极沟通、及时沟通,深入宣传技术服务,改变旧形象,提高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而来的也有环境的破坏续而演变成疾病的转播,作为一名兽医师,今后仍将继续努力,更深研究经营管理,继续加强兽医理论学习和业务素质,争做一名合格的兽医师!
男,39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他曾先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XX军区总医院等地进修深造,多次到北京、西安、济南、郑州、广州等地参加学术活动,获省科技成果奖叁等奖一项,撰写论文十余篇。XX年来,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在神经内科疾病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采取规范化下的个体化治疗,因人施治,疗效显著,给许多病人带来了福音。
多年来,他不求当官发财,一心扑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上,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于医疗卫生事业,对患者极端负责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尤其是非常困难的老百姓,他总是想尽办法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玻对疑难危重患者,他总是废寝忘食,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翻阅大量资料,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是金钱买不到的,我要尽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他擅长治疗脑血管疾并眩晕、脑炎、癫痫等神经内科疾玻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治疗“眩晕脖。现在由于人们工作劳累、紧张,不明原因的“眩晕脖、“头痛脖很多,犯起病来,痛苦难忍,甚至想到自杀,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差;只要找到他,他总有妙方使您立竿见影,解除病痛,人们都称他为“眩晕病克星”。他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态度和蔼,说话家常。他不仅治愈了许许多多的常见病患者,而且治愈了不少象“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等疑难病人。
他一生别无它求,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内科医生,他只想着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家乡人民多治好几个病人、多救几条命,给他们带来健康、带来快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男,39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他曾先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XXX总医院等地进修深造,多次到北京、西安、济南、郑州、广州等地参加学术活动,获
省科技成果奖叁等奖一项,撰写论文十余篇。XX年来,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在神经内科疾病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采取规范化下的个体化治疗,因人施治,疗效显著,给许多病人带来了福音。
多年来,他不求当官发财,一心扑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上,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于医疗卫生事业,对患者极端负责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尤其是非常困难的老百姓,他总是想尽办法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玻对疑难危重患者,他总是废寝忘食,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翻阅大量资料,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是金钱买不到的,我要尽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他擅长治疗脑血管疾并眩晕、脑炎、癫痫等神经内科疾玻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治疗“眩晕脖。现在由于人们工作劳累、紧张,不明原因的“眩晕脖、“头痛脖很多,犯起病来,痛苦难忍,甚至想到自杀,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差;只要找到他,他总有妙方使您立竿见影,解除病痛,人们都称他为“眩晕病克星”。他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态度和蔼,说话家常。他不仅治愈了许许多多的常见病患者,而且治愈了不少象“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等疑难病人。
他一生别无它求,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内科医生,他只想着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家乡人民多治好几个病人、多救几条命,给他们带来健康、带来快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 精心指导, 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 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 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 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一、科学的管理模
式首先是良好的团队协作,多元的护理人员梯队。每一个病房的护理队伍都设有护士长、专科护士及临床护士,大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互相协作,确保病房的护理质量。另外还配有专职护工,协助行动不便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卫生服务,健康服务助理,负责护理用品的更换和补充、保管等;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个人要求提供的一周营养菜谱,帮助患者制定健康饮食计划。
二、良好的服务态度
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和爱是发自内心的,对病人及病人家属非常友善,真正做到了优质服务。
三、保护病人的隐私
病区内,每张病床之间均设有可滑动的围屏,医务人员的所有诊疗及操作均在围屏内进行,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又有效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患者的家属在医护人员执行操作的时候,也会很自觉地避开,绝不会进来参与,也表达了对自己亲人的一种尊重。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均有相应的流程表,这些流程均有考核标准;每年由科室的专科护士及护理部的人员进行讨论这些操作是否需要改进;医生护士操作前后严格洗手,配备手消毒液,在操作中,如有操作失败,必须更换医疗物品,从不反复使用。病房所有用过的物品、器械均不在病房内洗涤浸泡,统一送供应室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首先,要少吃,多餐,少吃精细的米,面,肉类,多选择一些粗粮,如杂粮,肉糜粥,多吃粗纤维的蔬菜,新鲜水果,多饮水
论文半夏泻心汤的药理分析
1“泻心”释义
根据方剂名称的提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泻心”。泻心的“心”并不是指心脏器官,而是指心下部位,即上腹部。泻心就是泻除心下部位的邪气,消除心下部位的痞满症状。所以名谓“泻心”实则泻胃。王又原在《古今名医方论》中说:“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痞”通“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之义,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升降失调,痞塞不通。痞证乃升降失常所致。中焦乃脾胃所居,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则升清降浊之力减弱,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故而为痞。半夏泻心汤的用药配伍是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故用以治疗心下痞,证药相吻,效如桴鼓。
2 病机 浅释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所以半夏泻心汤除主证心下痞满外,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及其它消化系统的症状。结合临床及《伤寒论》论述痞证的条文,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注解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说文解字》曰“客,寄也”。《康熙字典》解释为“凡自外至者皆曰客”“外寇亦曰客”。可见客邪(客气)是指由于脾胃中虚气机升降失常导致乘虚寄居于心下之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成无己又曰“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第158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等论述痞的条文,均提示半夏泻心汤方证发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虚,因下复损。患者胃气素虚,复因误下,不仅损脾胃阳气,更使外邪内陷,以致客邪逆于心下,痞塞于中,阻滞气机而导致升降失常,形成本虚标实之痞证。脾胃虽同居中州,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纳化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而尤以升降最为重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因其特定的位置,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医圣心源》提出:“脾升则肝肾亦升,故肝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善运也”。可见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的重要作用。半夏泻心汤乃为误用下法所导致的变证所设,下利后必使中气受损,脾胃气虚,其升清降浊之力必减,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使虚寒夹湿热、痰饮等内生之病理产物或太阳、少阳之热等外邪乘虚客于心下,阻滞气机故而为痞。清阳与浊阴逆位,故上而呕,下而肠鸣下利。正如大医尤在泾所论“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
历代医家对于半夏泻心汤脾胃中虚、升降失司的病机无任何异议,但对客邪却有不同的见解,比较典型的有:①寒热互结:清·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②热夹水饮:清·程应旄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热邪挟水饮,尚未成实”。③痰涎为病:清·秦之桢认为诸泻心汤病证“皆是痰饮作祸”。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亦认为乃“痰气痞”[1]。④胃热肠寒:郭子光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基本病理是“胃热肠寒,虚实夹杂”[2]。⑤湿热为病:清代医家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也认为是“湿热兼虚”[3]。
临床常见半夏泻心汤证亦均以客邪不同而临床表现迥异,常见的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清·叶天士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②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③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④痰气痞:证见酒家或饮家患有心下痞,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⑤临床还有一种既无热象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硬为主,治以半夏泻心汤疗效如神。
所以笔者结合《伤寒论》的条文、前人观点和临床所见认为其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痞证。正如吴昆所言“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3辨证要点
《伤寒论》第149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不痛”是与结胸“满而硬痛”的疼痛做鉴别。“硬满疼痛”是“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的互词,所以《伤寒论》所言大结胸证见于现代临床的急腹症。而泻心汤即便伴有疼痛也是胀满疼痛而不应是板状腹,也没有反跳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主症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等。
仲景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损伤脾胃所致。脾胃亏虚,气机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食滞不化或由于中虚外来之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心下,阻滞气机而成心下痞硬,故舌苔常腻。因浊邪轻重程度不同而显现于舌苔或厚或薄,又因其挟热程度不同而呈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而腻。
所以“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但临床不必局限于“痞”,关键在于辨准病机,而病机之辨应重在“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阻滞”,并据客邪之性质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往往取意外之效。
4配伍分析
半夏泻心汤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客邪上逆为主要矛盾,但脾胃已虚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方药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攻邪之品先入于胃,凭借胃气发挥其祛邪作用。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半夏、干姜辛散开结散寒,与人参、甘草、大枣配伍升补清阳,黄连、黄芩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纵观全方一方面用辛开苦降,寒温并投以祛“客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同时正复方能邪祛,也是驱除“客邪”之前提。故全方起到了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上下复位,中气得和,痞证自除的作用。真可谓“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
5结语
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有以下特点: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半夏泻心汤;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从中可以发现仲景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本方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伤寒论》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诸药相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所以本方治疗心下痞疗效如神,但临证时应根据“客邪”之特点灵活调整药物的剂量、据“客邪”性质辨证加减药物,方能做到药到病除,否则容易产生药不对症、贻误病情及加重病人经济负担等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明,刘燕华,张保伟.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方名为“泻心”,实则泻胃;指示该方以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为病机,以痞、痛、舌苔为临床辨证要点,揭示了仲景通过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以达到“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的机理。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客邪升降失常本虚标实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病因病机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度疲劳、失眠、受凉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久病致瘀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本病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以正虚为本,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则正越虚,常互相影响,难以速愈。病理检查:表现为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滤泡形成、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等。护理要点对于性萎缩性胃炎的护理要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节制饮酒,不吸烟;定期检查;遇有症状加重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护理要点: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粘膜损害。3、定期检查,必要时作胃镜检查。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 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 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 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 而致癌变。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 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 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这是因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症状有:脘肋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牙龈肿痛,口臭齿衄,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通俗语言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治疗
一、病因
(一)寒邪犯胃
外寒迳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故疼痛暴作。若寒邪稽留不散,郁而化热,亦可致胃热而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若明知身受寒气,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二)饮食伤胃
1.饮食过量,胃纳过盛,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故发为胃痛。《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杂病广要•胸痹心痛》引孙、文胤所说:“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
2.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痛。故《医方考•腹痛》有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盖客寒犯胃,多是饮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气所致,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之说。
3.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热,使胃失和降,气机滞阻,故可见胃热而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4.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曰久损及脾胃。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痛。
(三)情志不畅
1.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致胃痛。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遂成胃脘刺痛,其病势缠绵难愈。故有“肝胃气痛,痛久则气血瘀凝”之说。(《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继志堂医案上卷•脘腹痛门》)。
2.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胀。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
(四)体虚久病
1.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致中焦虚寒,寒从内生,脉络失于温养,故胃脘隐隐作痛。若脾胃虚寒,复因感受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痛。
2.热病伤阴,或胃热郁火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其濡养,亦可致胃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之,胃痛的病因虽分以上四个方面,但以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焉。”
二、病机
(一)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这是中医对所有痛证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胃痛的病理机制。胃禀冲和之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或气滞血瘀,或宿食停滞,胃气郁滞等皆可导致胃痛。至于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胃失濡养,皆可引起脉络拘急,气血运行失畅,亦能形成胃痛。
(二)病变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胃病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1.胃与肝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汹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故有“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之说(《医学正传•胃脘痛》)。
2.胃与脾
脾与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相络属,同居中焦,皆系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脾湿胃燥,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转输运化。故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而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说明脾病可及胃,胃病也可及脾。临床所见,脾病及胃所致胃痛者,多以虚证为主。
(三)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
胃痛虽有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之分,但六者皆可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寒积胃脘、肝郁气滞、饮食停积、肝胃郁热、湿热中阻及瘀血内阻等属实证范畴。中焦虚寒,胃阴不足为虚证胃痛。
实证与虚证:胃痛初起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如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病。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或健运无权,又可饮食停滞,故临床表现虚实兼挟之证。
寒证与热证:外寒或饮食生冷,致寒积胃脘,其疼痛日久,寒邪可郁而化热,可致胃热证,若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以致寒热不调,二者挟杂,互结胃脘,亦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气滞与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因气滞而病者,曰久必见瘀血内结,反之,瘀血内结,则必然阻遏气机,故气郁更甚。因此,气滞与血瘀两者,可互为因果。
胃痛一病,一般来说预后尚好。倘若胃热过盛,热迫血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而出现呕血之症,或脾胃虚寒,脾虚不能统血,而见便血之症,皆为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若吐血量多,或反复不止者,则属危证,如不能及时止血以断其流,常可危及生命。其次,若痰瘀互结胃脘,形成症积,触之有块,形体迅速消瘦,脘痛难忍,常规药物难以止痛,甚则呕吐赤豆汁者,其预后极差,亦属危证之列。
上医院看看吧,肚子的范围太大了,
异常体温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间歇热指的是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日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弛张热是体温在℃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体温持续升高~℃,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叫稽留热,最后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叫不规则发热。
如果伤阴太重,就会阴损及阳,阴的损耗伤及了阳,所以要阴阳都补
论文半夏泻心汤的药理分析
1“泻心”释义
根据方剂名称的提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泻心”。泻心的“心”并不是指心脏器官,而是指心下部位,即上腹部。泻心就是泻除心下部位的邪气,消除心下部位的痞满症状。所以名谓“泻心”实则泻胃。王又原在《古今名医方论》中说:“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痞”通“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之义,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升降失调,痞塞不通。痞证乃升降失常所致。中焦乃脾胃所居,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则升清降浊之力减弱,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故而为痞。半夏泻心汤的用药配伍是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故用以治疗心下痞,证药相吻,效如桴鼓。
2 病机 浅释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所以半夏泻心汤除主证心下痞满外,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及其它消化系统的症状。结合临床及《伤寒论》论述痞证的条文,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注解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说文解字》曰“客,寄也”。《康熙字典》解释为“凡自外至者皆曰客”“外寇亦曰客”。可见客邪(客气)是指由于脾胃中虚气机升降失常导致乘虚寄居于心下之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成无己又曰“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第158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等论述痞的条文,均提示半夏泻心汤方证发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虚,因下复损。患者胃气素虚,复因误下,不仅损脾胃阳气,更使外邪内陷,以致客邪逆于心下,痞塞于中,阻滞气机而导致升降失常,形成本虚标实之痞证。脾胃虽同居中州,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纳化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而尤以升降最为重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因其特定的位置,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医圣心源》提出:“脾升则肝肾亦升,故肝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善运也”。可见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的重要作用。半夏泻心汤乃为误用下法所导致的变证所设,下利后必使中气受损,脾胃气虚,其升清降浊之力必减,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使虚寒夹湿热、痰饮等内生之病理产物或太阳、少阳之热等外邪乘虚客于心下,阻滞气机故而为痞。清阳与浊阴逆位,故上而呕,下而肠鸣下利。正如大医尤在泾所论“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
历代医家对于半夏泻心汤脾胃中虚、升降失司的病机无任何异议,但对客邪却有不同的见解,比较典型的有:①寒热互结:清·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②热夹水饮:清·程应旄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热邪挟水饮,尚未成实”。③痰涎为病:清·秦之桢认为诸泻心汤病证“皆是痰饮作祸”。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亦认为乃“痰气痞”[1]。④胃热肠寒:郭子光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基本病理是“胃热肠寒,虚实夹杂”[2]。⑤湿热为病:清代医家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也认为是“湿热兼虚”[3]。
临床常见半夏泻心汤证亦均以客邪不同而临床表现迥异,常见的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清·叶天士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②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③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④痰气痞:证见酒家或饮家患有心下痞,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⑤临床还有一种既无热象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硬为主,治以半夏泻心汤疗效如神。
所以笔者结合《伤寒论》的条文、前人观点和临床所见认为其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痞证。正如吴昆所言“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3辨证要点
《伤寒论》第149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不痛”是与结胸“满而硬痛”的疼痛做鉴别。“硬满疼痛”是“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的互词,所以《伤寒论》所言大结胸证见于现代临床的急腹症。而泻心汤即便伴有疼痛也是胀满疼痛而不应是板状腹,也没有反跳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主症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等。
仲景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损伤脾胃所致。脾胃亏虚,气机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食滞不化或由于中虚外来之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心下,阻滞气机而成心下痞硬,故舌苔常腻。因浊邪轻重程度不同而显现于舌苔或厚或薄,又因其挟热程度不同而呈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而腻。
所以“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但临床不必局限于“痞”,关键在于辨准病机,而病机之辨应重在“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阻滞”,并据客邪之性质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往往取意外之效。
4配伍分析
半夏泻心汤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客邪上逆为主要矛盾,但脾胃已虚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方药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攻邪之品先入于胃,凭借胃气发挥其祛邪作用。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半夏、干姜辛散开结散寒,与人参、甘草、大枣配伍升补清阳,黄连、黄芩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纵观全方一方面用辛开苦降,寒温并投以祛“客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同时正复方能邪祛,也是驱除“客邪”之前提。故全方起到了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上下复位,中气得和,痞证自除的作用。真可谓“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
5结语
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有以下特点: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半夏泻心汤;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从中可以发现仲景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本方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伤寒论》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诸药相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所以本方治疗心下痞疗效如神,但临证时应根据“客邪”之特点灵活调整药物的剂量、据“客邪”性质辨证加减药物,方能做到药到病除,否则容易产生药不对症、贻误病情及加重病人经济负担等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明,刘燕华,张保伟.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方名为“泻心”,实则泻胃;指示该方以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为病机,以痞、痛、舌苔为临床辨证要点,揭示了仲景通过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以达到“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的机理。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客邪升降失常本虚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