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高原医学杂志主编

高原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高原医学杂志主编

他是一个高原医学者,而且他研究了很多的高原反应和一些高原生物,帮助藏族解决了很多的这样反应,而且也被当地称之为了保护神。

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原医学家,他对养生物和一些高原反应有着很多的研究,而且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救助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对藏族有着更多的保护作用,也被称之为了保护神。

1977年至1982年在青海医学院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教授,主任医师。现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外科学第二教研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及前列腺增生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青海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青海医学会理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网站编委、《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编委、《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编委、《高原医学杂志》编委、《青海医药杂志》编委、《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编委。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泌尿外科培训基地--青海培训基地主任。1982年毕业分配留校在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1998年5月至1999年6月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学院学习,2009年在德国肯普滕医院泌尿外科交流学习3个月。从事泌尿外科专业26年,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巧熟练。能熟练实施泌尿外科常见及疑难重大开放手术和经尿道腔内手术,有较高的外科疾病鉴别诊断能力,有丰富的男性学科的临床经验。1992年率先开展了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改进了前列腺切除方法,使省内前列腺手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5年进行了前列腺结石X射线衍射法定性分析,探讨了其成因,在国内属首次报道。2000年年初在省内率先开展HLA组织配型异体肾移植术,现已成功实施十六例,填补了省内空白。2004年4月引进了英国Gyrus双极等离子体汽化电切系统,现已成功实施前列腺电切1000余例。2006年成功开展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2006年引进美国科医人大功率钬激光碎石设备,现已熟练实施经皮肾碎石和经输尿管碎石术等省内领先腔内手术。主持完成《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亲属活体肾移植》、《等离子柱状电极与冷刀联合内切开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及碎石技术》、《不同pH值时PC3前列腺小体对人精子活力的影响》、《不同来源前列腺小体含量及其膜表面CD13活性与前列腺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等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填补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空白。发表学术论文32篇,多次获奖。1997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被授予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我知道的这些故事就是,他从事医学研究50年的时间,坚守在高原上面为别人治病,自己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的研究方案,并且通过这种方案救治了上万人,创造出了没有铁路工人因为高原病死亡的例子,佩戴着心脏起搏器继续工作,说明他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而且也是希望能为科学工作献身。

无锡医学杂志原主编

王吉民王吉民,又名嘉祥,号芸心,男,广东东莞人。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中文名:王吉民出生地:广东东莞出生日期:1889逝世日期:1972职业:医学讲师代表作品:《中华医学杂志》性别:男简介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人。宣统二年(1910年)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曾在外轮公司任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医官。民国20年(1931年)转任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同时在杭州开业。民国26年在上海协助筹建中华医学会新会址,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医学会负责人陆续离沪,会务主要由王吉民和富文寿负责,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王氏还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著作及成就王氏为国内研究医学史之先驱。民国2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之《医学史》一书涉及中国医学史料甚少,且有谬误,王遂发愤收集中国历代医史资料,潜心整理研究,于民国17年编写出版《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弘扬中国医学的创造及成就。后又与伍连德合著英文版《中国医史》,于民国21年出版行世,在国际医学史界颇具影响。三年后与伍连德、李涛等发起成立医史委员会,被推举为主席。民国26年医史委员会改组为中华医史学会,任首届会长,并主持编辑《医史杂志》。翌年7月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建成,王氏任馆长。1958年,该馆改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继任馆长。

王海燕王海燕,女,1937年7月8日生,山东青岛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22项。2006年4月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卓越成就贡献奖章,2013年6月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奖和首届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王海燕教授因突发心脏疾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11日凌晨3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中文名:王海燕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青岛出生日期:1937年7月8日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1日职业:医生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代表作品:《肾脏病临床概览》简介肾脏专家,1937年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专著7部。两次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卓越成就贡献奖章。擅长于内科及肾脏内科疾病的治疗与研究。1959年9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肾脏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肾脏疾病编审组长、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在国际上担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席等。王海燕教授系国内外知名度甚高的肾脏病及内科学专家。多年来始终紧跟世界肾脏病学界的前沿,为我国的肾脏病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仅90年代以来就获诸多殊荣,即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获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光华科学基金二等奖”等。学术专著王海燕.《肾脏病学》主要对肾脏病学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肾脏发育生物学、肾脏生理、肾脏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等,2006.王海燕.《肾脏病临床概览》主要对肾脏病临床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急性肾损伤、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遗传性与先天性肾脏病等,2010.王海燕.《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肾脏内科分册》重点介绍了肾小球疾病,不仅澄清了肾小球疾病的界定,而且详细介绍了其包含的疾病,使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起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2010.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肾脏疾病编审组长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在国际上担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席科研成果王海燕教授系国内外知名度甚高的肾脏病及内科学专家。多年来始终紧跟世界肾脏病学界的前沿,为我国的肾脏病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1980年王教授于美国UCLA,国际临床肾脏病权威Glassock教授指导下工作三年以来,先后发表论著274篇,被SCI及Medline收录65篇、引用131次;中文论文引文库收录191篇、引用459次;并以第一课题负责人身份承担部委级以上课题22项,其中“八五”、“九五”攻关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2项。王海燕教授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7名,包括分别培养出我国第一名肾脏病内科临床和实验研究博士生,两人均获国家教委1991年2月颁发“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称号。荣誉成就王海燕教授已先后获国家级、部委级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仅90年代以来就获诸多殊荣,其中包括: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光华科学基金二等奖”。并于2006年4月获得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授予的“国际卓越成就奖”。国际卓越成就奖章(InternationalDistinguishedMedal)”始建于1990年,由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KidneyFoundation,NKF)授予那些在肾脏病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每年该奖章的授予是根据获奖人的临床工作、学术地位、科学发现和在诸如NKF等组织中的工作来评定的。1959年,王海燕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前身),1966年,她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研究生毕业,随后在北医系统工作,是一名地道的北医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把一生都献给了北医。”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已经50年,但王海燕说她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1980年,王海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派出访问学者到美国UCLA-Harbor医疗中心深造,“在国外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我就像海绵一样汲取营养,这对我以后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王海燕说。80年代初,肾脏病学分为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王海燕选择了与临床联系更紧密的病理学研究。回国后,她同病理科一起开展了系膜病变的肾小球疾病研究,进而更新了我国“原发性肾炎”一元论观念。“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导致尿毒症的第一位原因,但既往并不清楚其病因的多样性。我们分析了8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从而显著提高了该类疾病诊断的精确性、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在1986年的伦敦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中国该类疾病构成谱的特点”,王海燕解释道。急性肾衰竭是内科的急危重症,为攻克这个难关,王海燕带领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她发现我国约半数病人因误诊误、漏诊而丧失了最佳救治时机,据此,她建立了无创检查和肾脏病理相结合的阶梯式诊断模式,指导多数患者及时明确诊断,使得约占我国急性肾衰竭1/3的病人可脱离透析、生存率达90%。该诊断模式阐明了我国急性肾衰竭病因学的异质性,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救治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总结了其诊断规律与方法,揭示了我国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特点。作为多种肾脏疾病最后的共同通路,肾脏纤维化是研究热点的和难点。王海燕教授在国内创建十余种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基于病人(血、尿和肾组织)、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的三维研究模式,形成我国肾小球疾病实验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肾脏病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运用不同的病理模型可以把不同的病理说清楚。”王海燕补充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王海燕教授进一步深入,发现传统中药黄芪当归合剂在功能及形态二方面对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阐明其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此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2009年,王海燕发表了我国肾小球疾病谱二十年来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IgA肾病为高发病因。她指导课题组针对本病进行了与IgA1糖基化异常有关的发病机理、遗传背景及治疗用药的系统研究,仅SCI收录论著已发表11篇,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被国外专家引用。“学术研究得到国际的认可,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家开始带我们玩了’。”王海燕说,“要如何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就是要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学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做出我们的特色来。”王海燕教授在国内的临床医学界及肾脏病界享有很高威望。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内科杂志主编及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等。她担任国内及港澳20所大学、卫生厅及医院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或顾问,并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肾脏病专业培养骨干逾千名。她的学术成就始终影响着我国肾脏病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成长,是我国肾脏病领域公认的杰出学科带头人。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给王海燕“国际卓越成就奖”时,评委会给予她很高的评价:“我们荣幸地将本奖章授予王海燕教授,因为她对主流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人群的肾脏病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肾脏病的使者和导师,在她的直接领导和协助下进行了大量世界范围的研究。”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 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韩雅玲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为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协会院士(FESC);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和内科学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及美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国际杂志副主编。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3)、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2002、201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5、2007),以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0部。主要学术贡献和技术专长为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高原医学杂志编委会

编者按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来,有1/3左右的旅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除了影响高原旅游之外,加上大部分旅客缺乏高原低氧防护的基本知识,所以有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高原病。因此,在青藏铁路通车即将两周年之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生理组专家吴天一编撰此文,以飨读者。 青藏高原,高山碧水,雪域风情,民族文化,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人,特别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在那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北京到拉萨仅50小时,一时间,列车厢厢客满,西宁、拉萨游客如云,高原以她母亲般巨大的胸怀拥纳着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然而,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高海拔低氧环境,无论是乘青藏列车穿越这条天路,或是在雪域高原旅游度假,都会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怎样确保广大旅客的身体健康,使之成为“高原健康旅游”,将是对高原医学的一项新挑战。 青藏铁路最大特点是高,沿线主要站点在海拔4000~4500米的约占60%,这时的大气压和大气氧分压约占海平面的40%,而站点在海拔4600~5000米的也约占40%,此时的大气压和大气氧分压则只有近海平面的50%了。人体吸入了这种低氧气体,导致体内血液中的氧含量下降,称之为“低氧血症”,即我们习惯所说的“缺氧”,这也是高原影响人体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海拔2000米以上,人体就开始出现缺氧反应,海拔3000米以上,缺氧生理反应几乎见于所有人,海拔4000~5000米,引起显著的缺氧生理反应,其中一些人会发生急性高原病。不可避免的是,乘坐青藏列车,有10~12小时旅客要蒙受较明显的低氧影响。因此,为了解决高原列车上缺氧和保证乘客的安全,铁道部高原生理专家组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 乘车前先“请示”身体 在旅客中,有些人患有某种疾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但自己并不知道。当他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病变可以急性发作或迅速恶化,有时非常危险,如频繁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酸中毒等。因此,在准备进入高原之前,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检,如血压、心电图、肺功能、血液生化等为必检项目。 为防止旅客因身体条件不适应高原反应,青藏列车售票窗口专门为旅客提供《旅客健康登记卡》,请您认真如实填写,以便列车卫生室确实掌握你的情况,包括随时和你的家人和单位联系等。 此外,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肺功能会有所降低或有潜在老年病,更要特别重视行前体检。两岁以下小儿适应能力差,建议最好不要带往高原旅游。 阶梯适应的高原旅游 青藏铁路西-格段要穿越海拔3700米的关角隧道,而格-拉段从格尔木(2808米)到昆仑山口(4767米)在不到两小时内上升了约2000米,其后基本上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运行,从海平面或平原来的人如果急速进入到这样一个低氧环境,也就是2~3天,机体没有经过一个生理调节过程,就很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或其他缺氧问题。通常的表现是出现头痛、头晕、疲乏、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让人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习服过程,这就是“逐步登高,阶梯适应”的原则。 那么最佳的阶梯适应方案是什么呢?从平原第一站先来到青藏门户西宁。西宁,是最佳的阶梯适应习服之地,由于它的海拔2260米,处于中等海拔高度,平均大气压为586毫米汞柱,大气氧分压为122毫米汞柱,这一轻度的短期缺氧将刺激人体生理机能,激活心、肺、血、神经等功能活动,产生初步习服。西宁周围景点难以胜数,青海湖、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互助土乡情、黄河贵德清,花2~3天时间,利用高原习服的时机,一览高原名胜,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步到了青藏铁路格一拉段的起点格尔木,海拔2808米,仍然在海拔3000米以下,大气压538毫米汞柱,大气氧分压113毫米汞柱,中度低氧环境又是一个良好的习服之地和进一步提高习服水平的机会,在此停留2~3天,那里的茶尔汗盐湖、都兰古墓群、千年胡杨林值得一看,走进柴达木,沙漠、戈壁、丹霞、红柳、胡杨、骆驼等不断地扑入视野,使人神往。经过西宁-格尔木的两阶段4~6天的高原习服,对进入唐古拉山和随后到西藏拉萨(3658米)和其他更高海拔地区旅游,减少或不发生高原反应,保持良好心态和充沛精力,都有很大好处。 坐着火车去西藏 列车在青藏铁路上穿行,有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服务,您可以尽情地欣赏车窗外壮丽的山川,如同在平原上品茗远眺。 青藏铁路处于海拔高度2808~5072米之间,大部分运行在海拔4000米左右。缺氧,是对登上高原旅客的“第一威胁”。一般来说,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旅客需要补充氧气。每节车厢的配置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氧浓度达%~25%,旅客如同进入“氧吧”。我们知道,氧气的分压在任何海拔高度均占大气压的21%,如果氧分压每增加1%,则约相当于降低海拔300米,如以平均氧增至24%计,则约等于下降了900米。唐古拉山铁路运行高度为海拔4000~4500米,则通过弥散式供氧,等于在海拔3000~3500米高度运行,大大缓解了低氧程度,这在世界高山铁路上是独一无二的。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或发生高原反应时,只要您向乘务员提出,就可帮助您随时用吸氧管吸入氧气。每节车厢的制氧机和储氧瓶,都很巧妙地设在车厢底部的封闭箱里。另外列车的密封性能极好,保证了客车供氧的效果。 青藏铁路列车配有高原卫生室,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都经过高原卫生学和急救医学培训,具有处理高原缺氧问题的经验,负责对旅客进行监护。车内卫生室还另设有供氧装置、抗缺氧药及其他急救设备,一旦旅客中有人发生急性高原反应,会得到及时诊疗。在一些主要站点,如格尔木、沱沱河、那曲、安多、当雄等也有救护室,并在各个站点间形成一条龙,便于随时将患者向低处转移,和站站接应救护。走进高原缺氧的天空 当高原列车带您进入这神秘之地,怎么远离缺氧困扰?怎么让高山的阳光、空气和净水给您带来愉快之旅呢?笔者提醒您,切记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 患有哪些疾病的人不宜去高原?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下列病况须加判定: 高血压:收缩压≥160毫米汞柱及/或舒张压≥/95毫米汞柱者 不宜进山。血压>140/90,30者最好不要到海拔3500米以上高度,因其通气低下而易发生高原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此类病人病灶处于活动期、药物控制不理想者或近期有过出血等并发症者均禁止上山,因为高原低氧加上寒冷应激会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或急性胃粘膜损伤,从而形成胃粘膜糜烂、坏死和出血。有时发生消化道大出血,非常危险。 肝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动期有肝功能障碍者,已发生肝硬变者,在高原易恶化,故禁去高原。集体进山人员上山前,应详问病史及常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肝功,以作排查。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病人无明显肺功能障碍不是进山的禁忌证。相反,原在平原常有哮喘发作的病人去高原后发作减少甚至消失,这与高原空气清新,很少有致敏原有关。另据研究,低氧条件下小支气管平滑肌的应激性减低,利用高山现场或低压舱模拟高原治疗支气管哮喘症已获得疗效是一佐证。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由于肺功能障碍,通气、弥散功能均减低,到高原后出现呼吸困难,明显的低氧血症、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和红细胞增多,病状迅速恶化,导致严重后果,故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禁止去高原。 高原咽喉病:咽炎、喉炎和扁桃体炎是高山上常见三症,统称“高原咽喉病”。平原上视此为“小病”,但高原上发病后不仅影响劳动,而且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或诱发高原肺水肿,故此类病人进山前应作相应治疗,控制炎症后方可上山。 贫血:除重症贫血外,轻度缺铁性贫血并非进山禁忌。相反,进入高原后配合铁剂治疗,贫血显示很快好转,这与低氧刺激体内红细胞生成素增高,从而刺激红细胞增生有关。 妊娠:孕妇,特别妊娠前三个月是禁忌去高原的,因为一般到高原后妊娠反应较重,并易于流产。女性在攀登高山时,最好勿用避孕药,以防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良好心态须建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重要前提。把自己融入高原大自然之中,轻轻松松旅游,高高兴兴观赏,自自在在行动,能够减弱或不发生高原反应。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恐惧,则很容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加重人体耗氧,从而促发高原反应。 防寒保暖须做好 高原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常常是一日多变,瞬间即变。寒冷可引发呼吸道感染,促发高原肺水肿,所以一定要带够防寒的衣服(最好是羽绒服)、帽子、护耳、手套、棉袜、围巾等。中午气温高则脱下衣服,但切记不要感到冷时才穿上,否则极易受凉。青藏高原一年四季都要盖棉被睡觉,到野外住宿帐篷的话,要选用防寒性能好的羽绒被。夜间尽量在室内上厕所,要在室外必须穿好衣服,一个轻心就会感冒。 紫外线防护须加强 高原紫外线强,太阳日照时间长,所以最好配备质量好的太阳镜;此外,还要准备优质的防晒霜,出门前2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每次至少要有1~2毫升的量;同时还要善用各种辅助用品,例如阳伞、帽子、长袖衣服、太阳眼镜等;高原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在阳光直射的室内或车内,同样要涂抹防晒霜,只不过选择那些质地轻薄的防晒霜或者隔离霜就可以了。 限制烟酒须牢记 到高原后心情好,但勿贪杯,勿充英雄,再能喝的人到了高原,酒量也要大大压减。如果酗酒,还会增加氧耗,发生严重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人可饮少量红葡萄酒。吸烟者控制烟量,每日不超20支。 疫源性传染病须防止 青藏高原最常见的疫源性疾病就是鼠疫,又称“一号病”,是传染病中最烈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喜马拉雅旱獭(民间称哈拉)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寄生在其皮毛中的跳蚤是将鼠疫传给人类的最主要传播者。此外,现已知鼠类、狐狸、羊、牛、猞猁、狼、狗、猫等动物也能传染鼠疫,并将之传染给人。每年夏秋是喜马拉雅旱獭的活跃期,在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甚广,这时也是鼠疫的高发期。游客要防止和旱獭接触,也不要好奇地在旱獭洞口观望。严禁人们捕猎旱獭,一旦遇到死旱獭,应立即报告,并由防疫人员加以深埋或火化,千万别触摸死獭,更不可剥皮。旱獭的皮毛是绝对禁止带上列车的。 高原常用药须准备 要准备一些常用药物,特别是治疗感冒、腹泻以及抗菌素、维生素类药物等,以及针对您身体状况平时常用的药物,以防万一。常备药物如安乃近、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六神丸或喉症片、黄连素、阿莫西林片、复方维生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等,也需备有氯霉素点眼液、润肤膏、防晒霜、防裂膏等外用药。 抗缺氧药物须选用 实际上药物并不能直接抗缺氧,是某些药物通过其药理作用调节人体的机能和代谢,提高适应高原低氧的能力。青藏高原一些中藏药物有很好的致适应作用,如补益药的人参、党参、黄芪、当归等,活血祛瘀药如丹参等,强壮剂如冬虫夏草、红景天等,安神镇静药如五味子等,常用复方,也可用单方,依辩证而施治,防治效果则佳。 但是目前市场品种杂乱,宣传夸大,所以不要乱购买乱服用,复方党参片和高山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圣地红景天的制剂如高原康、利舒康、诺迪康的作用较肯定。 初到高原须减负 初到高原的前3~4天,应减轻活动量,减缓动作。年轻人要注意,高原肺水肿常见于一到高原就强烈活动的年轻人。儿童好兴奋,没有自制力,其活动应由父母控制。激烈活动及过度兴奋均易促发急性高原病。如果参加登山活动,切记金科玉律“不要登得太快,不要攀得过高”。每天上登的高度不要超过300米。 合理用氧须知晓 到高原并非人人要用氧,天天要用氧。一般在海拔3000~4000米,没有明显高原反应,最好不要用氧,因为这样反而有利于机体建立习服机制。用氧时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观察疗效,反应好,症状减轻,间断性供氧后逐步停用。如供氧后无明显效果,甚至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发生小病须早治 有两个在平原所谓的小病――感冒与腹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发展为严重的高原病。感冒在高原可诱发高原肺水肿,腹泻往往会引起全身反应,特别频繁腹泻引起脱水,有可能并发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引起心脑血管疾患。因此到高原前如果发生感冒或腹泻,最好治愈后再启程;到高原后发生感冒或腹泻,则要及时就医,进行认真全面的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或向急性高原病转化。 (责编桑新华)

《青海医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63--1043/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252),刊物以反映该校及高原医学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祖国医学、综述、经验体会、个案报道等栏目。《青海医学院学报》曾荣获全国高等医药学报优秀编辑奖,2000年6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确认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本刊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和海外作者征集优秀论文。尤其欢迎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稿件(本类稿件全免费刊载)。编辑部现有3名具有大学学历的专职编辑人员,还聘有多名兼职副主编和省上有名专家组成高水平的编委会,他们均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部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保证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在办公条件上我们积极谋求主办单位支持,2012年己实现了学报主办部门每年按编辑部实际使用经费足数拨付,有了固定的办公室、资料室,主办单位的微机室、复印室、打字室等公用设施优先供学报使用,学报排印告别了“铅字”,以“激光照排”替代。

今年感动中国的主题是“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吴天一就像他的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一、人间烟火气最抚慰凡人心

吴天一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去到青海。 一去就是几十年,他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期间他生病受伤面对死亡威胁他从不放弃,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干净的空气,自由的呼吸,触手可及的微笑,没有隔阂的拥抱,这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如此珍贵,如此值得珍惜。人都害怕遭遇困境,但有时,最珍贵的东西,也最平常。

二、他把自己献身科研成果

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三、他没忘记人民,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谁做了好事谁做了坏事,人们不会看不见的,李白说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吴天一就是如此,他没觉得他做的有多不一样,但是他真的没什么不一样吗不是的,他在用心建设美丽中国。

吴天一院士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高原医学杂志编辑部

冯建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海省医学会分会理事,青海省医学分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青海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专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基层医药杂志》、《高原医学杂志》、《青海医药杂志》编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高原医学已经更新到第二版本。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参编的《高原医学》第二版教材已完成,该教材由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主编。

吴天一院士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高原医学杂志的编辑单位

《青海医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出版 , 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季刊 ( 国内统一刊号 CN63--1043/R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8252 ) ,刊物以反映本校及高原医学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祖国医学、综述、经验体会、个案报道等栏目。 《青海医学院学报》现拥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 8 名国际一流高原医学专家参与期刊编辑工作,成为《青海医学院学报》客座编委。 2004 年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指定本刊为会议专刊。 2000 年 6 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确认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还分别收录于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国内知名期刊网络的专业数据库中。 1989 年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质量评比中被授予优秀编辑奖、 1995 年在青海省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被授予优秀科技期刊、学报执行副主编被卫生部授予“全国高等医药学院学报编辑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 年,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学报为“核心期刊”。本刊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和海外作者征集优秀论文。尤其欢迎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稿件 ( 本类稿件可免费或优惠刊载 ) 。

1、医学类的论文中国知网收录不多,你在万方数据库查询试一下。因为万方有中华医学会300余种核心刊的独家收录权;2、网上能查到的电子期刊一般比纸本刊物晚,因为需要第三方将纸本期刊加工成电子期刊,延迟时间1到3个月不等。业内人士,纯手工手打!采纳

这本期刊知网,万方,维普都没有收录,但这本期刊 只收录军队医院的,地方医院的他们不收录,所以,如果有人推荐大家慎重分辩

高原医学已经更新到第二版本。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参编的《高原医学》第二版教材已完成,该教材由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主编。

  • 索引序列
  • 高原医学杂志主编
  • 无锡医学杂志原主编
  • 高原医学杂志编委会
  • 高原医学杂志编辑部
  • 高原医学杂志的编辑单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