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使得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了各企业争夺的焦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00字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 ,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今天,科学技术在人们眼中俨然成了“阿拉丁神灯”,它带给人类如此缤繁的奇迹,点缀着我方方面面的生活,似乎人类需要的所有,科技都可以满足我们。但是,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因为对立和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主次矛盾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虽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这不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完全依赖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由人类发现创造的,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劳动,就没有科学技术。因此,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还是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对科学的崇拜使我们陷入误区。一方面,科技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另一方面,科学的潜在威胁也在一点一点向人类逼近。正如英国科学家兼作家所说的: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与威慑,在全部历史中它给我们带来福祸。由此看来,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是极其贴切的。
电脑就是最好的例证。电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人手一机的现象,普及率可以和手机相抗衡,且应用方向更为广泛。邮局的工作变得更轻松,因为人们已不再通过写信的方式与人联系,直接在电脑上发E-mail,聊QQ,或用MSN;图书馆也变得门可罗雀,想要查资料,学习,就直接在键盘上敲一下,然后按一下“Enter”键,就大功告成了;商场也慢慢被取代,网上购物已然变成一种趋势,足不出户,就什么都可以购买到,人们的生活达到了一种空前的便利。另一方面,电脑在给人创造便捷的同时,也慢慢使人们的生活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开始沉迷于网络的虚性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他们选择了消极地逃避,在虚幻的世界里,他们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做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的事情。由此产生的色情、暴力,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乃至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样是由电脑引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电脑黑客和电脑病毒。因为方便,所以很多企业、银行,以及国家机构将自己内部的资料存在电脑中,可是这给某些人窃取资料的机会,甚至从中谋取暴利。他们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电脑黑客,同样令人发指的就是电脑病毒,它们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电脑、网络的使用。最近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对电脑病毒的抱怨,常常在上课时目睹老师的笔记本电脑因中病毒而出现问题。 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日本的级大地震使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导致的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恐慌。一方面核能是人们公认的清洁能源,可以长久利用的能源,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担心核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核污染,被辐射,被危害。因此,如何驾驭好这一把双刃剑就是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更恶劣的是,不少国家积极进行核试验、发展和技术是为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的核武器,以此可以在核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无疑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了两颗原子弹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长久危害。我想,当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公式的时候一定想不到核能会被后人用在残酷的战争上吧。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农药,肥料使农作物大大增产,但与此同时农药,肥料又使粮食,菜,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都会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科技发展是使人类加剧了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掠夺,导致资源进一步枯竭,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到“全球化”问题,小到新药品的出现,这些都是对我们人类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人类要驾驭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否则可能地震,火山频繁活动,酸雨逆流成河,核污染泛滥,瘟疫横行,人类可能真的会迎来电影“后天”的情形!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即它是价值中立的。每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都要伴随大量弊端的出现。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像火一样,既具有照亮自我的功能,也具有毁坏自我的力量,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恩赐,也给我们带来破坏的威胁。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好坏依赖于使用科技的人。好人可用它为善,坏人则可用它为恶。但是人仅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可靠的,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多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通过专门机构立法并监督实施来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消除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使科技发展更好的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这样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对任何问题的分析上,我们都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我们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既要看到它积极地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揭示出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这样科学技术的最本质的特点才能最真实的得以反映。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三.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五.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论我国软件产业当前的形势、机遇和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规划,有力地指导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有必要进一步认清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国际软件共享运动带给我国的机遇,充分调动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提出兼具可行性和理想性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占领知识经济制高点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一、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为抢得发展先机,树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立足本国国情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例如,美国走的是“全面主导”的发展道路,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游位置,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引导位于中下游的软件产业门类,瞄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赢得了巨额的产业利润。日本和韩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走的是“国内优先”的发展道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出口在国内整个软件产业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少。以色列重点强调软件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俄罗斯移民的智力资源,将全球领先的军用软件技术知识转化为民用,在数据、信息安全和无线通讯领域等软件细分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爱尔兰利用其很低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爱尔兰本土建立生产基地,逐渐成为软件跨国公司在欧洲的运营中心和软件集散地。印度规避了国内市场狭窄、信息化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大型软件企业为跨国公司承包价值链高端产品和服务,中小型软件企业提供诸如解码、编程和测试等价值链低端服务,创造了比较庞大的软件出口额。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长此以往,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将痛失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可想而知。(一)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低微,与周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00年,全球软件及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5960亿美元,其中,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相当于美国的1/40,日本的1/8,也低于爱尔兰的,印度的,韩国的(见表1)。表1 中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单位:亿美元)中国 美国 日本 爱尔兰 印度 韩国 全球1999年 2200 540 84 59 5274所占份额 100%2000年 2400 572 89 5960所占份额 100%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2001年4月。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比爱尔兰略低个百分点,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开发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等方面,我国与这些周边国家以及爱尔兰相比则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单从出口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出口约4亿美元,仅是印度的1/15。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二)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的要求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GDP的比重为,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的,印度的,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996~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分别为、31%、、27%、33%、34%,年均增长率约为30%,虽然高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比印度软件产业起飞时期低20个百分点,比爱尔兰低50个百分点,难以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对软件产业的要求。(三)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有效的需求,反而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微软公司的在华业务,两年内增长了倍,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购从尽量节约财政资金方面考虑得多,而在通过启动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创造市场空间方面考虑不够,未能给国产软件以有力的实质性扶持。(四)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薄弱为了保障安全,有些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在军事部门中完全使用自己独立研制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我国,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基础和核心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再循环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在别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国家利益、国防安全都是非常危险的。(五)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力与跨国公司抗衡据CCID(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至2000年底,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有3,000家左右,加上兼营软件的企业,总数大约有5,000家。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十几家公司。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人均产值平均不到15万元人民币,而微软每年人均产值高达62万美元,这表明我国软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19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0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但是,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发展速度之慢也就不足为怪了。(六)国家软件产业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该文件规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投融资方面,该文件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缺少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在软件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各部门制订的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现行的政策法规阻碍了软件企业的上市融资之路。同时,由于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而且研发费用很难转化为固定资产,与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同时发行股票的规模也无法放大,因而,在目前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推荐软件企业发行股票方面积极性不高,软件企业上市存在实际的困难。另外,国务院18号文件中关于软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软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规定缺少实施细则。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现有的软件产业政策是从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和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方面来界定软件企业,而将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孵化器、软件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国产软件的代理和分销商排除在外,实际上使软件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各要素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有些环节发展滞后,成为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关于软件采购方面,目前政府采购主要是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设计,对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政策目标考虑不够,缺乏指导政府采购的标准规范和产品、服务目录。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版权法的执行仍未取得预期效果。据美国SIIA(软件与工业信息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越南和中国是世界上盗版率最高的两个国家,1994年两国的盗版率分别为100%和97%。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近几年两国的盗版率已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98%和91%左右。据统计,1999年,中国软件业因盗版而损失的金额高达6亿多美元。盗版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损害国家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积极性。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我国软件产业处于软件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软件产业这个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将无所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在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尚且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而我国呢?拥有印度无法比拟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信息产业规模、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这无疑增强了我国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的决心和信心。考察软件产业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等国家成功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发现软件产业具有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规律。很多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如机电、汽车等,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转移基本上呈现“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规律。但是,软件产业完全有可能同时在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资源不一样,传统制造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资金,而软件产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再加上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同时,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兴起以及网络计算机(NC)的推广,为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Linux是一种将源代码完全开放的UNIX类操作系统,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并宣布遵循自由软件联盟(CNU)的GPL协议,赢得了一批富有市场经验的软件开发厂商的支持,从而使Linux能快速传播和发展,开始对微软造成直接威胁。目前Linux在全球已有约1,000万用户,在因特网服务器上所用的操作系统(OS)上已居首位,占有率达28%。IDC(国际数据公司)预计,五年后Linux将跃居全球操作系统市场的第二位。以Linux为代表的源程序公开软件,给现有的软件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其必将影响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开放源码可能成为软件发展的重要模式;以网络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崭新开发模式逐渐形成;改变软件产业的“游戏规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NC(网络计算机)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适合中国国情,具备大力推广的条件。目前NC已从单一的瘦客户机扩展到便携、移动、无线的网络访问终端,其用户群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推广NC的条件已逐渐成熟。NC对CPU的性能要求不高,我们可以大力推动基于Linux的CPU芯片的开发,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PU设计产业。另外,软件已成为各行各业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软件行业也不再仅局限于计算机行业之内,而已渗透和分布在其他行业之中,软件的产品形态呈多样化。嵌入式软件市场正在升温,一种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如移动电话、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另一种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市场,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仪器。这是一个相当分散的市场,由于嵌入式软件往往在专用微处理芯片上运行,因而不易形成统一的独占性市场。因此,我国要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尤其是改变在系统软件市场中的被动局面,存在很多难得的机遇。重要的是我国要抓紧时间,不能再沉湎于于事无补的过多的争论。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尽快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发挥我国拥有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唯其如此,我国软件产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务院18号文件中规定的目标,跻身于世界软件大国之林。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道路前面我们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和爱尔兰等国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国软件产业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我国绝对不可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我们自有我们的国情,自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资源,因而,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选择问题上,我们要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一)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这里的“国家行为”并不仅仅是指国家要制定合理的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指要通过国家投入、组织和引导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我国的信息产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平台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使之产业化,并为之提供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发展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希望寄托在软件企业的身上。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不像软件服务业那样,单靠优秀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做得很好。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等系统软件产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门类,只有国家才能集中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国家为主导,统一组织和协调,才能有可能取得成功,指望单个的企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盟就可以解决软件的核心问题是不现实的。第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根本无力解决发展系统软件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和面对巨大风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不可能要求软件企业主动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为国家“排忧解难”。第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只有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像我国当年研制“两弹一星”那样,采取非常规的运作方式,迅速缩短我国软件产业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方面与软件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和尴尬局面。当然,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要体现国家行为,并不意味着国家直接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而是以国家为主导,采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形式,比较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国家投入巨资,以国家为主导,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包括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的资金,直接组建实体,从事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该实体内容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痼疾”。(二)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应侧重发展软件产品,提高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而让软件服务业保持自然增长状态。又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软件产品与软件强国相比落后一大截,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与其在系统软件领域内从事没有多少成功几率的拼搏,还不如侧重发展服务业,这既可以锻炼人才,又可以创造就业,还可以为将来侧重发展软件产品奠定基础,同时还顺应了目前出现的软件服务业领先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没有全面地考察问题的实质。笔者之所以提出“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的观点,是与“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国家与企业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既有分工,又是互动的。国家可以运用国家的意志,集中投入,采取实体经营的形式,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攻克软件产业中的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同时,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给软件企业创造市场机会,推动软件服务业的成熟壮大。而企业呢?主要集中于软件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数据加工与处理、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业务,为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累专门知识和软件人才。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此来提升企业素质。同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定制软件和服务市场,学习和掌握国家软件市场运行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参加CMM认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软件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素质。(三)重在开发国内市场毫无疑问,我国软件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应当以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企业信息化、社会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产品,通过巨大的内需来拉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推动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具有的安全性、个性要求、本地化等特点,国产软件企业将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订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提出推荐政府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目录,避免各级和各地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方面“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削弱电子政务对国产软件的拉动作用。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终端(POS)22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融电子化的硬件建设将带动金融领域应用软件的大发展。数字化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安全认证等电子金融的功能将直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100多万家小企业,这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急迫,同时,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企业信息化潜在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同时,加入WTO也将要求我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开展商务活动,这必将加大对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现在管理软件开发出来的有效用户只有中小企业总数的5%左右。企业信息化将直接带动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的发展。(四)建立产业自主体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产业自主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加以组织、协调和引导。目前,Linux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逐步打破WINTEL体系,建立基于Linux的系统软件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国软件产业自己的标准体系,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强国。【参考文献】[1]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R].2001,(4).[2] 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吴基传部长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2-01-28.[3] 王文京谈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经营[DB/OL].新浪网站,2001-12-09.[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业“十五”专项规划思路[DB/OL]..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你好有钱奥 小左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ICT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比较国内外ICT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现状, 总结 我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我国ICT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引导;发展模式
0 引言
工信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产业排在首位。当前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构成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产业不断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2013年前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的人脑研究计划,促进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和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搜索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大规模联网上的应用,已经成为IC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1-2]。面对人工智能在ICT产业上的迅猛发展,急需对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1 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脉络看,人工智能研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的高地,近年来成果斐然,在智能搜索、人工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产业界力夺的前沿领域。目前国际ICT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重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搜索引擎方向的发展
信息搜索是互联网流量的关键入口,也是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关键手段,人工智能的引入打开了搜索引擎发展的新空间。融合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搜索引擎正大幅度提升图像搜索的准确率,同时吸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云操作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实时搜索结果,另外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可能添加意识情感元素,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心理学搜索引擎[3]。
从搜索引擎的发展上来看,国内企业起步稍晚,搜索领域较窄,但也有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等纷纷运用独特的技术与 商业模式 进行中国式的创新与超越,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在部分方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发展态势较好。
人脑科学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脑进行复杂、高级运算的人脑研究活动。目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研究平台,使用计算机模拟法来绘制详细的人脑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预计将引发人工智能由低级人脑模拟向高级人脑模拟的飞跃。
谷歌公司早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的必要技术,包括使用一万六千个处理器建立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具备学习功能的谷歌大脑。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发展起步偏重于医学单位,在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至今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直至2013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提出百度大脑计划,如图2所示,拥有了超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拥有200亿个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此次争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硅谷布局人工智能研究,被视为与美国科技巨头直接展开了技术和人才竞争。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产业变革
移动终端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破除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人机高频互动,穿戴式智能联网设备正在引领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研发方面,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大型芯片企业未进行有力的支持。目前只有君正发布了可穿戴的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国内芯片现在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
物联网部分领域发展
全球物联网应用在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下正在加速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信息化正在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总的来看,在公共市场方面发展较快,其中智能电网、车联网、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M2M)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4]。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各国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我国也在主动推进物联网共性基础能力研究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M2M、工业控制、标识解析等领域已经获得部分知识产权,其中中高频RFI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频(800/900MHz)和微波()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在标准方面,已建立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其中多项标准提案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作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美国、德国、韩国、中国)之一,我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已享有重要话语权。
2 我国ICT产业的政策引导
目前ICT产业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延伸,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跨行业的需要,加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成熟。我国ICT企业正紧跟变革、激励创新、发掘内需,再通过突破瓶颈的ICT政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ICT产业发展计划,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在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引导,试图抢占下一程竞争制高点。政策应呈现如下趋势,破除行业间壁垒,加快制定ICT跨行业标准和产业相关政策。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成立国家级ICT产业发展机构,尽快确立国家ICT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级监管机制、产业协同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IC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围绕其需求部署创新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企业主体地位予以强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新体系要确保企业为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导地位,要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要主动与产学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要扶植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知识产权方面的引导
专利方面
国际专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周期长,企业对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5]。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抓全球重大的专利收购机遇,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针对新技术涉及专利问题应加快系统研究,重视前瞻性专利布局。积极探索统一专利池的构建,增强全产业专利授权及谈判能力,探索构建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危机时的商业保护伞机制。一方面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
著作权方面
目前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与我国国家版权局的合作调研时发现,2013年我国著作权作品登记共845064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64349件,同比增长超过18%。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热点 领域软件均呈现出了加速增长态势,如物联网软件著作权共4388件,同比增长,云计算软件著作权共3017件,同比增长,明显高于软件登记整体增速。虽然我国软件技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起点较低的问题,仍需坚持不懈的进行引导、创新和保护。
3 ICT相关企业实现方式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在人工智能究领域我国在不再仅是国外技术的跟随者,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国相关企业应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ICT产业的应用,并加快构建ICT产业生态系统。我国ICT相关企业在整个产业上应该逐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政、学、研、产、用全面推进
政府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我国已经在制定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目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力资助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项目,同时对由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实行重点关注。企业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通过向高校提供资金、转让科研设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高校教师充当企业顾问、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企业课题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并取得学位等。随着高校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努力消除校企之间的空间和物理层面的隔阂。探索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强合作、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
通信设备企业可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新型试验网络,验证基于融合技术的网络架构在各场景的运行状况,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推进相关技术、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与商用化。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企业应着重关注和影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协助其加强研发的实用性,提高研发质量。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合作培育应用生态。企业在推进网络控制平台面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吸纳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网络应用创新需求,为网络应用生态体系的形成与繁荣创建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商业环境。
全力抢占大数据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政府 工作 报告 》明确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ICT企业在发展大数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明确国家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大数据融合,扩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其次,在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近期重点发展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等[6];第三,集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避免盲目发展;最后,解决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性需求。
重点发展云计算
2014年3月,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我国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草案已形成。在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同时,ICT企业应以企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云计算领域研究中,服务国家云产业发展战略。建议向用户充分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推进社会云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深度,将云计算技术着重应用于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等领域,逐渐形成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高效可行的 方法 技术;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社会各类数据资源与企业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应用。云计算企业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并且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意愿强烈。应通过与政府社会资源应用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云计算资源在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源应用方面的潜力。
4 小结
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ICT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方向发展现状,借鉴他国政策与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及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符合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适合我国的可借鉴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
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软件产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软件产业仍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知识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不同于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性。在投资、商务活动、人员培训、软件出口等方面给软件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SARS 同时引发了新的市场需求,如医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教育系统、防治系统等领域,对软件产品的品种、质量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销售收入 847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 软件产品销售额为 亿元,同比增长; 软件服务销售额为 亿元,同比增长; 软件出口额为 亿美元,同比增长。 由于今年4-6 月份非典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长率趋缓,预计今年下半年软件产业的产值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在《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中提出了到2005 年的发展目标: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 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软件出口额达到50 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 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达到 80 万人。从2002 年的实践和2003 年上半年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一目标应该能够超额完成。 2002 年软件产业 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 1.大型企业市场销售额增加,利润普遍下降(从证监会公布的一些上市公司的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此趋势),主要原因:这些大企业的老总们普遍认为是成本上升所致。 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主要表现为: ①不但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国际上中、小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欧美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印度大中型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如印度TATA集团、NIIT、QAI 落户中国等),2002 年明显表现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②人才竞争加剧,尤其在高端人才竞争方面更加剧烈,高端人才成本在2002 年进一步抬高,高端人才流动现象在增加。 3.市场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①市场竞争行为不规范,在国外订制软件上表现尤为突出,如西部和西南地区,6000~7000 美元就答应承接一个国外订单。 ②恶性竞争,降价的趋势明显。③国内大中型企业普遍反映2002 年资本回收慢,应收款项拖欠现象开始出现(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来)。 (二)2002~2003 年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1.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业本来就是一个行业,但是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服务的趋势更加明显,服务在行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的内容包括产品及产品增值服务、产品及升级和更新换代服务、在线增值服务、咨询和培训(业务培训、产品培训)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以及产品测试评估和维护服务等,未来3~5 年内,单一产品提供的方式在行业中所占比重会下降到20%以下; 2.无线移动平台上的软件(移动系统软件、移动中间件、移动数据库)引起企业的关注,也是企业市场大、利润高的领域; 3.嵌入式软件(手机、移动手持设备、信息家电等)引起软件开发商广泛关注,不少软件企业已转向这个领域; 4.从事ERP 的软件企业开始从炒作转向务实,如要求制定ERP 标准和市场规范,软件企业积极务实参预工业信息化的领域; 5.要求开放源代码已成为共同呼声,Linux 企业从炒作多的倾向转向务实,商业化成为Linux 厂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6.软件出口与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软件产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都在积极争取日本方面的合作与订制软件,美国、欧洲也开始将软件加工转向中国,其原因为: ① 欧美在经济不景气形势下; ② 本国本地的成本高; ③ 过去订单大都流向印度,美欧发现印度有再转包给中国的现状,由于加入WTO后对中国政治歧视的减少,今后欧洲软件外包业务将直接转向中国。软件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作为高科技产业之一的软件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与人才的结构。软件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不断提高各类软件人才的素质,不断完善人才的合理结构和供应体系,将是未来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 2002 年,受全球IT 行业人才需求减缓的影响,加之我国加大了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所缓解。随着35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始招生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机构的增加,我国软件人才的供给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软件人才的结构。但总体来说,2002 年中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具体表现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即软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以及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程序员等都严重短缺,中级(端)人才过剩。最近,人事部公布了2003 年我国人才市场招聘与求职专业主要情况,其中计算机专业的招聘数量为 万名,求职数量为 万名,也呈供大于求的态势,这同时说明中端人才过剩。 (一)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情况 到2002 年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396 所,其中本科院校 629 所,专科院校767 所。全国共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专业的院校有982 所,其中本科院校有484 所,专科院校 498 所。 2002 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为 万人(本科生 万人,专科生 万人),其中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在校生 万人。此外,与软件相关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类新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安全等9 个专业)的在校生有 万人。 (二)2002 年全国普通高校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情况2002 年全国高校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人数为89214 人,其中博士336 人,硕士3491 人,本科37918 人,专科47693 人。 (三)2002 年全国普通高校中与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情况 全国普通高校中与软件相关专业共有在校生 万人,其中 2002 年毕业生人数为48165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3048 人,大专毕业生15117 人。 (四)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情况 到2002 年10 月,35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共计招收本科生8073 人,工程硕士5670 人,研究生1158 人,全年招生超过15000 人。 (五)2002 年全国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汇总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我们将2002 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中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汇总 感谢你的支持!
你好有钱奥 小左
你到我的百度空间里有文章,关于下载文献的,你自己去下载几篇拼一下就OK了
药学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如下:
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
学习的意义如下:
1、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财富。学习可以让我们赚到更多的钱,因为你有了别人没有的知识。知识是可以变成财富的。不同的职业因为所需要的知识水平不同,得到的钱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你的知识会以钱的形式回报给你的。
2、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气质。我们形容某个人有气质的时候经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知识的人会自带一种文人气质,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等地方看到。所以,学习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
3、学习可以让我们思想深邃。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多思考,多动脑,不仅能让我们变得聪明,也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思想是改变世界的,同样也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思想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
4、学习可以让我们开拓眼界。学习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但确实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像宇宙一样,学了之后发现天空比我们想的要宽广太多。
5、学习可以提高个人价值。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过程。也可以提高自我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体现,就是看你能影响多少的人。你学习的知识越多,影响的人也就越多,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人人生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6、学习能让我们内心得到平静。学习读书,思考探索,都能让我闷得内心平静许多。平静下来的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大气魄。内心平静,才能在面对一切苦难时游刃有余,不卑不亢。
7、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学习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学习是和比我们有能力的人交流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它们的看法,然后在它们的指导下,改变原本看事物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从本质来看问题。
从我国医药行业现状看药企人才需求: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以此为契机我国医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作为沟通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媒介的医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深入探索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对医药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对我国未来医药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医药产业被称为“五高”产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科技高管理 医药市场是决定药企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医疗改革扩大了享受医疗保险人群的范围所以从城市到农村医药市场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医药商品销售额将以8%~10%左右的速度递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使药品零售业有较大空间;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等等都要求药企要拥有强大的医药营销队伍并要求营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时调整好营销策略以适应医药市场的发展需求 就具体领域而言医药商业企业(医药公司)中正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企业经营多元化市场行为法制化优胜劣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医药商业企业逐步实现组织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集约化并正在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等限制;国家有关部门在全面规划实施总量控制其发展趋势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凸现;OTC 市场快速发展;商业企业的市场辐射半径大大增加配送物流和结算系统实现现代化 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有县及以上医院15277家乡镇城市卫生院5060家有万个诊所医务室门诊部及社区门诊503个疗养院其庞大的药品需求多数都是通过医药营销人员供应的 医药零售领域:我国医药零售药店数量巨大OTC 市场价值在22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求医问药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自购药品治疗已形成了一种趋势据北京某公司对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消费者购药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显示的消费者都有过到药店购买药品的经历OTC 药在我国的市场容量正以每年15%~30%的速度递增市场潜力巨 大 根据2007年无忧数据显示,11月全国医药行业的总体有效职位在86041个。纵观城市需求,上海 、北京两地仍领跑一线城市需求,职位需求较广州与深圳要多出近4倍。二三线城市中,以江苏省、浙江省城市较为突出,其中杭州,苏州,南京需求量较大。在企业类型需求方面,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外商独资、民营、合资企业所需比为1:1:,而在外商独资企业中,欧美企业所占比例超过七成。 除去京沪两地和上 述两线城市外,全国 各地的需求较为平 均。由此表明,医药 企业的招聘覆盖范围 相当广,全国需求普 遍旺盛。辉瑞、葛兰 素史克等大型制药企 业均推出了大型招聘 计划,范围遍及全国 数十个城市,招募数 百名专业人士。 医药行业人才大规模紧缺,专业人士认为其中原由纷乱复杂。首先,医药企业近年不断精简合并,国企纷纷转型,对高端职位的需求猛增,人员配置转向市场化轨道;其次,近两年来,民营医药的发展迅速与外资企业加大投入,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在短期内很难降温; 其三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 深入,医药逐步分家,这直 接刺激了医药营销人才的需 求;最后,医药行业从业人 员流动率高,跳槽频繁,致 使企业不得不加大人才储备 也是行业人才紧缺的因素之 一。 我们认为我国医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层次高结构呈多样化 1. 营销研发人才未来需求数量巨大通过对上述厂家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按照当今先进的生产理念企业人才结构大都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科研开发和产品营销人员比例大而生产人员比例相对较小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规范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还必须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 因此医药行业对同时具备医药理论知识和研发技能的研发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未来新产品的周期性将会越来越短对营销队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几年中各医药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营销队伍 2. 企业需求的是高质量的营销人才一方面企业需求大量的营销人才(连续多年高居各地人才需求榜首);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上愿意从事并且正在从事营销的人员很多但真正符合医药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较少 这表明目前我国医药营销人员专业水准做市场的能力和营销观念等不能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现在的营销人才短缺实质上是一种质量上的短缺 3. 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目前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又有市场营销技 能的复合型人才受到药企的青睐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药理学药物学药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点等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宣传产品取得用户的广泛信任所以医药行业对从事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是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踏实勤奋即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 无论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原因如何多 元化,绝大多数的医药企业紧缺职位都定格 在了医药销售及研发技术类人员上。目前, 医药行业缺口最大的是医药销售代表一职。 初步计算,前程无忧11月医药企业招聘销 售代表数超过总体有效职位数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的医药企业数量庞大,总数 超过4000家,又由于医药市场的不断加大 以及医药企业新产品的投入,医药营销人才 需求持续井喷。然而,在医药销售人才大量需求的大环境下,医药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却更趋精英化与专业化。业内HR 向笔者透露,“我们不仅在医学的专业学历背景和相关经验上有要求,对其处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式也相当看中”。显然,销售人才的硬、软性条件并重成为医药企业招聘主导方向。不过,择才的高要求也使得医药企业招人遇到瓶颈,曾参加招聘会的一位医药企业HR 感叹:“企业不敢降低要求,毕竟销售代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我们愿意给出高价高薪,但是围观的人很多,真正敢于应聘的却没几个。有些人甚至还怀疑企业的诚信。” 确实,由于近年医药行业形式严峻,医药销售的难度加大,指标较难完成,这一职位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根据太和顾问(专业咨询机构)调研成果显示,医药行业的总体离职率为,较去年的15%有小幅提升,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医药行业关键岗位人才的供求关系继续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使得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的日趋成熟,岗位对于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也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性。从部门来看,流动性排在首位的是销售部门,而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型序列的离职率则相对较低。高端营销人才方面,如营销经理、区域经 理职位,行业内部互挖墙角的情况严 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销售部门的 高流动率是因为高工资福利高培训时 间抵不上提成与销路好的药品,毕竟 销路好药品提成高,且药品的强竞争 力又可缓解销售的工作压力并能获得 成就感与满足感。在新鲜血液方面, 培养应届生顺利上岗起码需要半年, 而半年后留才又将成为医药行业HR 头疼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供需达不到平衡主要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差异所造成的真正符合企业所求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满足不了用人单位需求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首先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医药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 第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要抓住医药市场人才短缺的契机 加快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实现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第三政府应当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医药营销人才市场准入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群体的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加快对社会潜在的医药人才资源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工作 在研发领域,由于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进行,使得医药企业对研发技术人员也有热捧趋势。一位从业人员介绍说,“原先医药行业中许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研发,仅依靠仿制来扩大自己的产品增量,销售终端获得利润。如此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回报率较高,却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如今市场的转变和一些列政策的出台,使得新产品的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太和顾问(专业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07年研发技术类人员的薪资较去年有迅猛增长,增幅达26%,也从侧面反映了此类人才的脱销 当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将起到核心作用。而从整个行业来看,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普遍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这将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与外资医药企业的对抗中,将落下风。要扭转这样的状况,加大研发技术类人员的投入与培养是当务之急。 除了在新药品的研发之外,企业对于环保、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也将加大力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将成为医药行业的香饽饽。 行业人才需求火热,不少医药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跨国与本土企业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但目前看来,招聘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医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对医药企业露出尴尬相。而待遇颇丰的医药代表一职,并不为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有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医院中新入行小医生的收入一般在1500元左右,虽然,医药企业医药代表的入门收入相比之下要高一些,但医生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再加上专业对口 的关系,众多 医学专业毕 业生宁愿以 入门时较低 的薪水来换 一份稳定的 职业。 尽管如 此,不少企业 仍然表明将 继续加大校 园招聘的力 度。相关HR 表示,企业愿 意通过校园招聘,招募合格、有潜质的毕业生,从而培养新人,达到人才储备、缓解人才紧缺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本身品牌推广的目的而言,校园招聘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难”问题凸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前就业形势简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简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文章结合几个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展开讨论分析,着重利用凯恩斯就业理论分析当前就业问题。此外结合2014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探讨了当前形势紧张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适当的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针对国情,提出了有效解决就业的关注点。
关键词:就业理论;毕业生;政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124-02
1 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简介
古典主义就业理论以萨伊就业理论为代表,认为供给创造需求,市场经济内部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萨伊就业理论总结为:①依靠市场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失;②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趋于充分就业;③反对政府干预。新古典主义就业理论由马歇尔代表倡导在就业问题上提倡放任原则,反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行为。然而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4 000多万工人的失业,之前的就业理论难以解释那是现状,凯恩斯提出了不一样的就业理论:放弃市场调节自然平衡的观点,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困境。凯恩斯强调不一样的充分就业:①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还是存在的,也不意味着劳动性资源的完全利用;②充分就业是劳动市场供给等于需求的平衡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业理论也有新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发展就业岗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除此之外,全面提高政府的就业制度信息化水平,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中至关重要,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2 我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①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的高校研究生,对于我国眼下就业形势深有感触。读研自然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目前我国就业形势面临以下问题:就业人口增长过快,这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脱不开关系、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二元经济结构日趋明显,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自然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有在城市落脚,工作,改善生活状况的希望。另外,每年城市新增大量就业人口,比如高校毕业生和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再者,我国统计失业率的方式是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示,显然,这么高的失业率并不包括不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口,从而现实中的失业率依然很高,就业形势很严峻。还有一个显著问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比如现在按学历举例专科就业率高于本科就业率,本科就业率高于硕士就业率。这具体体现在劳动力需求层次同劳动者个体的素质差异之间存在矛盾共性。
②当前劳动力市场问题在我国就业问题上得以凸显,是重中之重。在经济结构不断变动和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前提下,为了能够得到稳定而满意的工作,大多人对自己的就业岗位,专业,职业,居住地不断发生变动。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随之改变,可以归纳为:在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前提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随之下岗职工,失业率凸显增长呈现;再加上收入差距随工资水平的波动,劳动合同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职业变动速度随之加快;又因为就业质量跟不上,无奈工人平均劳动时间变长,工资水平不能对称,自然影响就业率。尽管比起去年我国城镇从业人数有所增长,劳动力指数也有所增长,但对于失业、下岗职工来说再就业是很困难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促进就业的任务仍就十分艰巨。
3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启示
想要有效而完善的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完全可以参考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此就业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效需求原理。主要分析可以用此观点解释:首先弄清的事有效需求含义,有效需求就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同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社会的就业量又由有效需求决定。假设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自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超过商品的供给量,资本家需要更多劳动力生产出更多商品,雇佣工人就会增加;相反,假设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小于商品的供给量即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者让一部分商品滞销,这时会出现多余劳动力,由于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员,减少生产。从而可以看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决定就业量,就业量取决于此时总需求要在短期内看更便于理解。短期内,资本家愿意提供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化,因为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总供给基本上趋于稳定。从而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4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题展开探讨
针对今年研究生的扩招实况,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研究生招生万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万人,国家线呈现下降趋势。从这一侧面显然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考研是缓冲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学校,政府一直以来对此问题都是投入很大关注。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源扩招,又加上经济危机的突然冲击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个方面应得以社会各界重视:①从企业讲,虽然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也不够,但企业应于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多接受应届毕业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从政府方面讲,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自己调节经济、行政手段齐头并进。具体的应该体现在消除制度性障碍,比如改革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就业含量的同时把握经济增长的质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的调剂作用,使大学生在城乡,中西部之间广泛流通,避免趋于集中某一地区。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疏通大学生在城乡、中西部之间的流动渠道。③对于学校教育方面,大学生有一门常会被忽视的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这门课程建议学校和老师重视起来,不要停留于表面,应有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往往实战才可以意识到本质问题和不足的一面。④事实上,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在当今这样一个就业难,就让自己满意的业更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课外书籍,要求自己全面发展以便适应这个复杂的就业环境。除此之外多关注时事新闻,国家对就业多方面政策,要灌输自己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这个大难题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解决,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5 解决我国就业大问题的措施
①从大的方面讲,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是充分就业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繁荣,市场的健全设施和资金投入才能得到保障,从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也为劳动力有效利用提供保障。②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到政策上应是加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只有自身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完善,就业机会自然提升。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③发展密集型产业比如知识,资本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的吸收高素质人才。这样也有利于缓冲结构性失业。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为就业择业有很大影响和帮助,因此注重社会建设应备受关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国有精力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择业时,主动选择非公有制行业。缓解就业压力,扫除择业误区。从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讲就业,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目标,是民生之本,因而社保制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特点和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前就业形势简析论文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直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及工作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就业指导新途径,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总量供大于求;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的地区差异大;就业的满意率低。
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仅接近全世界平均水平,还不算高,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化能力,从而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目前,国家的某些制度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如不同经济成分的就业单位在身份、工资待遇上差别较大。大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拥有所谓“干部身份”,享受住房、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到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不仅收入较低,身份、档案无着落,而且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另外,我国在户口管理还实行“农业”与“非农业”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由于户籍问题而导致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城镇福利普遍要比农村好得多。由此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不愿到农村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观和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滞后于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需求方向,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社会的需求却已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急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此外,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就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状态,实效性不高。再从个体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当前,用人单位很希望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优势。有些毕业生在求职中注重攀比而忽略了个人条件和能力,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致使希望落空。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好的任职资格和能力做准备的。我国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让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用人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举办各种规模就业市场活动。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坦然走向职业社会。
(二)进行职业目标导向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有成百上千种,往往很难确定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因此,可将众多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的职业群,然后从这些职业群中去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并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他认为人可分为六大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可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高校可根据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和择业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职业目标。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企业在人才招聘上,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习得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对学历等因素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做到因材施教,使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聘请大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主管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分析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趋势,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大学生所学知识、技术与市场保持同步,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进而推荐实习,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注重职场形象塑造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成功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求职技巧训练。要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工作责任心等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按用人部门的选人标准去塑造学生,以保证他们在与用人单位初次见面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消除求职过程中的退缩行为和消极态度。还可通过模拟应聘面试方式,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采用公务员、教员、各类企业的录用考试等模拟考试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参与各种就业考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开展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实际出发择业,以积极的态度就业,从而在促进学生就业中体现高等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窦宁.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3]王丽燕.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析[J].文化学刊,2010,(3).
[4]刘文伟,项中,职君利,黄婉珊,曾盛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
论我国软件产业当前的形势、机遇和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规划,有力地指导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有必要进一步认清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国际软件共享运动带给我国的机遇,充分调动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提出兼具可行性和理想性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占领知识经济制高点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一、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为抢得发展先机,树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立足本国国情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例如,美国走的是“全面主导”的发展道路,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游位置,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引导位于中下游的软件产业门类,瞄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赢得了巨额的产业利润。日本和韩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走的是“国内优先”的发展道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出口在国内整个软件产业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少。以色列重点强调软件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俄罗斯移民的智力资源,将全球领先的军用软件技术知识转化为民用,在数据、信息安全和无线通讯领域等软件细分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爱尔兰利用其很低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爱尔兰本土建立生产基地,逐渐成为软件跨国公司在欧洲的运营中心和软件集散地。印度规避了国内市场狭窄、信息化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大型软件企业为跨国公司承包价值链高端产品和服务,中小型软件企业提供诸如解码、编程和测试等价值链低端服务,创造了比较庞大的软件出口额。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长此以往,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将痛失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可想而知。(一)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低微,与周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00年,全球软件及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5960亿美元,其中,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相当于美国的1/40,日本的1/8,也低于爱尔兰的,印度的,韩国的(见表1)。表1 中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单位:亿美元)中国 美国 日本 爱尔兰 印度 韩国 全球1999年 2200 540 84 59 5274所占份额 100%2000年 2400 572 89 5960所占份额 100%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2001年4月。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比爱尔兰略低个百分点,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开发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等方面,我国与这些周边国家以及爱尔兰相比则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单从出口来看,2000年我国软件出口约4亿美元,仅是印度的1/15。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二)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的要求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GDP的比重为,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的,印度的,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996~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分别为、31%、、27%、33%、34%,年均增长率约为30%,虽然高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比印度软件产业起飞时期低20个百分点,比爱尔兰低50个百分点,难以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对软件产业的要求。(三)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有效的需求,反而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微软公司的在华业务,两年内增长了倍,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购从尽量节约财政资金方面考虑得多,而在通过启动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创造市场空间方面考虑不够,未能给国产软件以有力的实质性扶持。(四)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薄弱为了保障安全,有些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在军事部门中完全使用自己独立研制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我国,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基础和核心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再循环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在别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国家利益、国防安全都是非常危险的。(五)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力与跨国公司抗衡据CCID(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至2000年底,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有3,000家左右,加上兼营软件的企业,总数大约有5,000家。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十几家公司。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人均产值平均不到15万元人民币,而微软每年人均产值高达62万美元,这表明我国软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19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0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但是,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发展速度之慢也就不足为怪了。(六)国家软件产业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该文件规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投融资方面,该文件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缺少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在软件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各部门制订的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现行的政策法规阻碍了软件企业的上市融资之路。同时,由于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而且研发费用很难转化为固定资产,与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同时发行股票的规模也无法放大,因而,在目前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推荐软件企业发行股票方面积极性不高,软件企业上市存在实际的困难。另外,国务院18号文件中关于软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软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规定缺少实施细则。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现有的软件产业政策是从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和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方面来界定软件企业,而将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孵化器、软件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国产软件的代理和分销商排除在外,实际上使软件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各要素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有些环节发展滞后,成为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关于软件采购方面,目前政府采购主要是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设计,对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政策目标考虑不够,缺乏指导政府采购的标准规范和产品、服务目录。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版权法的执行仍未取得预期效果。据美国SIIA(软件与工业信息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越南和中国是世界上盗版率最高的两个国家,1994年两国的盗版率分别为100%和97%。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近几年两国的盗版率已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98%和91%左右。据统计,1999年,中国软件业因盗版而损失的金额高达6亿多美元。盗版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损害国家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积极性。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我国软件产业处于软件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软件产业这个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将无所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在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尚且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而我国呢?拥有印度无法比拟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信息产业规模、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这无疑增强了我国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的决心和信心。考察软件产业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等国家成功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发现软件产业具有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规律。很多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如机电、汽车等,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转移基本上呈现“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规律。但是,软件产业完全有可能同时在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资源不一样,传统制造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资金,而软件产业的关键成功资源是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再加上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同时,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兴起以及网络计算机(NC)的推广,为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Linux是一种将源代码完全开放的UNIX类操作系统,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并宣布遵循自由软件联盟(CNU)的GPL协议,赢得了一批富有市场经验的软件开发厂商的支持,从而使Linux能快速传播和发展,开始对微软造成直接威胁。目前Linux在全球已有约1,000万用户,在因特网服务器上所用的操作系统(OS)上已居首位,占有率达28%。IDC(国际数据公司)预计,五年后Linux将跃居全球操作系统市场的第二位。以Linux为代表的源程序公开软件,给现有的软件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其必将影响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开放源码可能成为软件发展的重要模式;以网络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崭新开发模式逐渐形成;改变软件产业的“游戏规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NC(网络计算机)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适合中国国情,具备大力推广的条件。目前NC已从单一的瘦客户机扩展到便携、移动、无线的网络访问终端,其用户群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推广NC的条件已逐渐成熟。NC对CPU的性能要求不高,我们可以大力推动基于Linux的CPU芯片的开发,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PU设计产业。另外,软件已成为各行各业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软件行业也不再仅局限于计算机行业之内,而已渗透和分布在其他行业之中,软件的产品形态呈多样化。嵌入式软件市场正在升温,一种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如移动电话、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另一种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市场,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仪器。这是一个相当分散的市场,由于嵌入式软件往往在专用微处理芯片上运行,因而不易形成统一的独占性市场。因此,我国要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尤其是改变在系统软件市场中的被动局面,存在很多难得的机遇。重要的是我国要抓紧时间,不能再沉湎于于事无补的过多的争论。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尽快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发挥我国拥有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唯其如此,我国软件产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务院18号文件中规定的目标,跻身于世界软件大国之林。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道路前面我们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和爱尔兰等国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国软件产业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我国绝对不可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我们自有我们的国情,自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资源,因而,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选择问题上,我们要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一)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这里的“国家行为”并不仅仅是指国家要制定合理的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指要通过国家投入、组织和引导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我国的信息产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平台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使之产业化,并为之提供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发展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希望寄托在软件企业的身上。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不像软件服务业那样,单靠优秀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做得很好。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等系统软件产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门类,只有国家才能集中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国家为主导,统一组织和协调,才能有可能取得成功,指望单个的企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盟就可以解决软件的核心问题是不现实的。第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根本无力解决发展系统软件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和面对巨大风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不可能要求软件企业主动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为国家“排忧解难”。第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只有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像我国当年研制“两弹一星”那样,采取非常规的运作方式,迅速缩短我国软件产业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方面与软件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和尴尬局面。当然,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要体现国家行为,并不意味着国家直接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而是以国家为主导,采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形式,比较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国家投入巨资,以国家为主导,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包括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的资金,直接组建实体,从事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该实体内容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痼疾”。(二)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应侧重发展软件产品,提高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而让软件服务业保持自然增长状态。又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软件产品与软件强国相比落后一大截,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与其在系统软件领域内从事没有多少成功几率的拼搏,还不如侧重发展服务业,这既可以锻炼人才,又可以创造就业,还可以为将来侧重发展软件产品奠定基础,同时还顺应了目前出现的软件服务业领先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没有全面地考察问题的实质。笔者之所以提出“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的观点,是与“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国家与企业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既有分工,又是互动的。国家可以运用国家的意志,集中投入,采取实体经营的形式,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攻克软件产业中的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同时,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给软件企业创造市场机会,推动软件服务业的成熟壮大。而企业呢?主要集中于软件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数据加工与处理、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业务,为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累专门知识和软件人才。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此来提升企业素质。同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定制软件和服务市场,学习和掌握国家软件市场运行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参加CMM认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软件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素质。(三)重在开发国内市场毫无疑问,我国软件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应当以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企业信息化、社会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产品,通过巨大的内需来拉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推动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具有的安全性、个性要求、本地化等特点,国产软件企业将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订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提出推荐政府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目录,避免各级和各地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方面“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削弱电子政务对国产软件的拉动作用。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终端(POS)22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融电子化的硬件建设将带动金融领域应用软件的大发展。数字化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安全认证等电子金融的功能将直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100多万家小企业,这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急迫,同时,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企业信息化潜在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同时,加入WTO也将要求我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开展商务活动,这必将加大对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现在管理软件开发出来的有效用户只有中小企业总数的5%左右。企业信息化将直接带动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的发展。(四)建立产业自主体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产业自主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加以组织、协调和引导。目前,Linux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逐步打破WINTEL体系,建立基于Linux的系统软件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国软件产业自己的标准体系,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强国。【参考文献】[1]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2000年度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R].2001,(4).[2] 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吴基传部长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2-01-28.[3] 王文京谈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经营[DB/OL].新浪网站,2001-12-09.[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业“十五”专项规划思路[DB/OL]..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