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硒与肝病

中华医学杂志硒与肝病

发布时间:

中华医学杂志硒与肝病

没有太大作用,至多有些保健作用。但也没有具体的研究结果。

因为肝病的原因是因为体内的肝炎病毒变异损害肝细胞,而硒具备抗病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抗病毒。现在研制出来的纳米硒成果,硒旺胶囊就更甭提了,解决了硒的制毒性,使人们补硒更加便捷。

肝病会出现一些典型症状: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后饱胀、上腹部肿胀或不适、恶心厌油腻、黄疸、肝掌、蜘蛛痣、腹水、腹壁静脉曲张以及牙龈出血,脑出血和贫血的表现,严重者导致肝性脑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等一些症状。出现了这些症状,建议立即去相关肝病医院进行治疗,在饮食上一定要多注意,建议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清淡易消化为主的饮食,多补充维生素、纤维素等。重庆同济医院中医肝病科

1、硒是食物源抗氧化剂,硒能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破坏,它的抗自由基作用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300~500倍。 2、提高整体免疫力,具有辅助防癌抗癌功能。 3、减低血脂、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栓形成,缩小心肌梗塞面积。 4、防止肝脏病毒疾病、肝硬化、肝脏癌变、脂肪肝、酒精肝等。5、代替胰岛素功能,激活胰岛细胞正常工作。 6、提高前列腺局部抗感染能力,控制炎症,控制增生。7、保护视力,防止男女不孕、抗衰老。 8、清除体内垃圾,排除体内毒素,排除重金属毒物。9、硒能促进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杀伤作用,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抗体生成,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抑制病毒活化,减少脂褐斑的形成。 10、硒除能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外,还能够抗病毒、抗过敏、抗衰老、消炎、抗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蒽、亚硝胺等致癌作用,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摄入量过多会引起人体生化反应紊乱和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毛发脱落、精神疲乏和贫血等。

中华医学杂志肝病

心脏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心脏杂志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肝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肝脏 实用肝脏病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自身免疫: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一般三类,五年一评。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 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 复旦学报.医学版 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 广东医学 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 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4 江苏医药 25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 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 重庆医学 31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 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6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 中国公共卫生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 卫生研究 5 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9 环境与健康杂志 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1 中国卫生统计 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 15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 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 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 21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2 中国妇幼保健 23 中国学校卫生 24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6 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类1 中草药 2 中国中药杂志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灸 5 中成药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11 针刺研究 12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5 辽宁中医杂志 16 时珍国医国药 17 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 19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 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类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 解剖学报 5 中国免疫学杂志 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9 生理学报 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4 生理科学进展15 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 17 现代免疫学 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 国外医学.生理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 R4临床医学类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6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7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 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2 中国急救医学 13 检验医学 1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 中国全科医学 16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 中国输血杂志 19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类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 中华内科杂志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5 中华血液学杂志 6 中华肝脏病杂志 7 中华消化杂志 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 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 1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 14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 19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1 中国内镜杂志 22 肠外与肠内营养 2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4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类1 中华外科杂志 2 中华骨科杂志 3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 中华创伤杂志 5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 11 中华麻醉学杂志 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 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7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1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2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3 临床麻醉学杂志 24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5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6 中华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1 中华妇产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 实用妇产科杂志 4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类1 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3 临床儿科杂志 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类1 中华肿瘤杂志 2 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 肿瘤 5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7 肿瘤防治研究 8 中国癌症杂志 9 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1 中华神经科杂志 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9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1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临床皮肤科杂志 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类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 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4 眼科研究 5 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类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5 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类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 3 实用放射学杂志 4 中华核医学杂志 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9 放射学实践 10 介入放射学杂志 R9药学类1 药学学报 2 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 药物分析杂志 5 中国新药杂志 6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 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4 中国药房 15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

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王宝恩教授高瞻远瞩,为肝病学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放眼国外,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成立于1949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成立于1966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成立于1978年。再看国内,与肝脏病学密切相关的中华消化病学会和中华感染病学会均成立于1980年。同以上学会的历史相比,成立于1992年的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尚显年轻,但不到20年的发展,中华肝脏病学分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肝病学会在最初成立时,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曾有人说,我们国家已经有感染病学会和消化病学会了,为什么还要成立肝病学会?这是不是一种重复?王宝恩教授则不这样认为。首先,他看到美国、欧洲和亚太国家都有自己的肝病学会,而且这些学会均具有重要影响力,是成功的例子。其次,王教授也很有远见地认识到,我国是乙肝大国,众多的乙肝患者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从长远看,肝脏疾病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中国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肝病医师,而肝病医师必须有自己的学会!而且,这个学会绝不是传染病学会或消化学会的翻版。带着满腔热情,王宝恩教授联合田庚善、庄辉、叶应妩、张定凤等教授积极筹备学会的成立。1992年11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成立,学会首任主任委员为王宝恩教授。 谈起肝病学会最初的创办,今年已84岁高龄的王宝恩教授仍思路清晰,记忆犹新。肝脏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中毒性肝损害等,近年来,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以及肝移植的内科学问题等也成为肝病学的重要范畴,引起肝病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肝病学的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涉及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小儿科学、感染病学、寄生虫病学、诊断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及生物制品学等。王宝恩教授认为,肝病学会应吸纳多个学科的医生,因此在第一届学会委员中就包括了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消化科、传染科、中医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还聘请了汤钊猷和吴孟超教授作顾问。当时学会下设3个学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学组、肝癌学组和肝纤维化学组。 王宝恩教授借鉴国外学会的经验,认为肝病学会必须要有自己的杂志。199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创办了《肝脏病杂志》,张定凤教授担任杂志主编。对于王宝恩教授开展学会工作的理念,中华肝病学会第二任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概括为两点。一是“有远见”。庄院士说,王宝恩教授构建肝病学会框架时充分考虑到多方需求,吸收了多学科专家,为肝病学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肝病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二是“注重学术交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医师能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的机会少之又少。肝病学分会自成立以来,曾单独或与兄弟学会合作,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和全国性肝病学术会议,如1994年9月在黄山举办的世界华人肝病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肝病会议。1997年10月,肝病学会联合消化学会和消化内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周,这些会议大大推动了我国肝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扩大了国际影响。

中华肝病医学杂志

陈成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文职1级将军。现任上海南京军医临床肝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副总编辑,《肝脏》杂志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医学参考报《肝脏学频道》执行主编,中华肝脏病学网站主任。曾获全军科技进步奖多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立二等功一次。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获国家特殊津贴。

该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内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以从事肝病研究与治疗的研究生和医务人员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栏目包括专家论坛、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其它肝病、短篇论著、综述等。该刊采用三审一定的审稿制度,择优录用原创度高、科学性和技术性强、课题新颖的文章,退稿率在40%左右

国家级医学期刊目录1.内科学《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中华肾脏病杂志》、《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2.外科学《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伤》、《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3.妇产科学《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4.儿科《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小儿急救医学》、《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5.口腔医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种植学杂志》6.眼科学 《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7.耳鼻咽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8.皮肤性病《中华皮肤科杂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9.精神病学《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⒑肿瘤学 《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⒒麻醉学《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⒓中医内科 《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国中医急症》、《中医药学刊》、《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中医风湿病杂志》⒔中医外科《中医正骨》、《中医肛肠病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针刺研究》⒕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⒖医学影像《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核 医学杂志》、《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⒗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⒘病理 《中华病理学杂志》⒙医技《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⒚药学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晦洋药物杂志》、《中国药房》、《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国临床药学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⒛疾控与公卫专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热带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职业医学》、《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生病杂志》、《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学校卫生》、《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1.综合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综合临床》《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基层医药》、《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健康杂志》、《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2.基础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3.学报类1.国家级单位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报》2、原卫生部属医学院校类:《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3、军医大学类:《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4、中医院校类:《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5、药学院校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附注:判断是否国家级医学期刊的依据是: 以职称评审有关文件附录中国家级期刊的定义为依据,其中的国家一级学会指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 由这些学会单独或协同共他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不包括科普期刊)才能判定为国家级期刊.上述期刊名单只供参考.评审时以刊登该文章的期刊的主办单位为判断依据。论文著作条件有关文件规定的论文、著作条件及附录的有关解释,并对如下问题作进一步明确:1、关于国家一级学会和国家级期刊问题。结合卫生系列实际情况,在执行中原则上可按以下规定把握:国级一级医学专业学会在现阶段是指: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国家一级医学专业学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并出版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属本科以上医药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以及第一、二、三、四军医大学主办的学报。参考名单见“国家级医学期刊目录”。2、在经出版主管部门审批的医学专业期刊增刊(不包括论文集、专辑、特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申报评审时有效,不受数量限制。3、在外文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可按国家级论文对待;没有被收录的,按省级论文对待。4、多人完成的著作中,只有著作的章节有署明作者姓名的、或书中有明确界定的,才能计算编著者完成的字数,申报评审时有效,没有明确界定的无效。

肝脏学(Hepatology)在我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我国从事肝脏学研究的机构和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大多从内科、传染科、消化科、外科和病理科等转型或兼顾。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方面。对于肝脏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免疫性肝病、药物和化学中毒性肝病、肝血管性疾病等研究较少,甚或是空白。《肝脏》杂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有志于肝脏和肝脏病研究的学者和医务人员,扩大研究视野,在努力认识和征服肝脏常见病的同时,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一些较易忽视或较少见的肝病的重视和认识。《肝脏》本着团结广大肝脏病相关学界的作者和读者,积极传播和交流肝脏学的知识和信息的宗旨,积极推动我国肝脏学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肝脏》坚持把重点放在临床,为推进肝脏病诊断、治疗、教学、学术讨论和争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园地。《肝脏》由我国著名肝脏病学家姚光弼任发起主办,1998年始公开发行,仅短短三年,就进入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SH182)。《肝脏》栏目极为丰富,包括论著、临床与基础研究、国外学术动态、热点论坛、综述、讲座、经验交流、病例报告、学术争鸣、新技术介绍等。本刊利用上海的信息优势,着重介绍国际学术动态,积极疏通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同时还办好每年一期的增刊,介绍临床肝脏病的进展。《肝脏》鼓励广大学者来稿、来信,对《肝脏》不断提供改进的意见。《肝脏》由衷地欢迎广大肝脏病相关学者和工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对肝脏病领域的理论提出不同观点进行探讨,切实做到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热忱欢迎肝脏病及相关工作者订阅本刊。读者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本刊为月刊,邮发代号:4—613,每期15元,全年共12期,全年总定价180元。 批准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上海市医学会 地址: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邮编:200040编辑 《肝脏》杂志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 徐汇区 沪闵路9585号 邮编:200235总编辑刘厚钰 曾民德共同主编陈成伟 侯金林 贾继东 刘杰编辑部主任陈成伟出版 《肝脏》杂志社印刷 上海图宇印刷有限公司发行: 国内: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100044)订购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4-613邮购《肝脏》杂志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邮编:200235定价每期元,全年180元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008-1704CN 31-1775/R

硒与糖尿病论文

在市面上众多硒产品中,以亚硒酸钠、麦芽硒、酵母硒、百缘康饮品等为主。亚硒酸钠属化学无机硒,人体服用很容易导致中毒;酵母硒是在培养酵母的过程中加入硒元素,酵母在生长时吸收利用了硒,蛋白质含量为45—50%,属于半有机,微毒;百缘康饮品是通过高聚硒植物富集土壤中硒元素,和植物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有机硒,用蒸馏水提取,没有任何有害的溶剂,蛋白质含量为89—98%,无毒;补硒推荐百缘康健康饮品。

最近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其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补充微量元素硒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各种症状,并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各种发症的产生机率。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病情的加深、加重。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营养、修复胰岛细胞,恢复胰岛正常的分泌功能 。在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者的推荐摄入量为50 μg/d,适宜摄入量为50-25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 μg/d。不要硒中毒!!!

据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其血液中的硒含量要明显低于健康人。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硒是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各种症状,并可以减少各种发症的产生机率的。1)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病情的恶化A、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营养、修复胰岛细胞,恢复胰岛正常的分泌功能人体内必须有胰岛素的参与,葡萄糖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当能够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受损或其功能没有发挥时,胰岛素会分泌不足。或者当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时,极易引发糖尿病。而补硒可以保护、修复胰岛细胞免受损害,维持正常的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让其自行调控血糖。B、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院的重大发现人体是依靠胰岛素来调节血糖的,而硒具有和胰岛素同样的功能,也就是说补硒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院经多年研究发现,硒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来降低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它能增强组织细胞吸收血糖的能力,能促进血糖在细胞中转化为糖原,这样既达到了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保证了细胞的能量代谢。2)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 糖尿病患者补硒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 糖尿病患者补硒可加速心梗区细胞的修复,增大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量,阻断有害物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减少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发生;3、 糖尿病患者补硒可有效拮抗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升高。4、 糖尿病患者补硒可预防白内障的发生。3)硒防止并发症产生的机理A、 清除自由基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途径。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自由基,其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就是糖尿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也会引发体内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从而损伤人体内各种生物膜导致多系统损伤,出现多种并发症,后果极为严重,如何有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呢,硒有着巨大的潜力,因为大量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补硒以后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阻止这种攻击损害,保护细胞的膜结构,使胰岛内分泌细胞细胞恢复、保持正常分泌与释放胰岛素的功能。B、增强糖尿病患者自身抗病力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硒是强免疫调节剂,人体中几乎每一种免疫细胞中都含有硒,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4)硒与糖尿病药物的区别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病人必须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但在糖尿病侵害人体时一味地追求降糖,并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很简单:高血糖可以通过药物降下来,但对于身体的各个脏器所受到的伤害,降糖药无能为力。此外"是药三分毒",糖尿病人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易破坏肝、肾功能,疗效不稳定,易耐药,疗效单一。且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这对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是很危险的。而硒,非药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作用温和,适当服用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无副作用。目前硒分为有机硒,无机硒和纳米硒,而纳米硒相对于前两种安全性更高,技术也更先进,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

徐辉碧是国内研究硒第一人。用她的方法补硒3个月,长寿增10年。她说:“因为硒能够防病治病, 在我们看来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硒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质,它能够把那些危害人体健康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尽管在这个疾病里是这种表现,在另外一个疾病里,是另外一种表现,具体途径不一样,但是归根结底,硒最主要防病治病的功能是具有很强抗氧化性质,硒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产品,维生素E对清除自由基也有很好的作用,而硒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1000倍,辅酶Q10的800倍,纳豆的700倍,花青素的200倍,蜂胶的100倍……”硒是人类发现较晚,但又是唯一获得“长寿元素”称号的微量元素!硒是微量元素当中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微量元素,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它是人类40多种慢性病的杀手,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是我们健康长寿的保护神。硒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2012年,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各大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了走进长寿之乡的大型活动,走访了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长寿之乡,无独有偶,中国近百个长寿之地,虽然地域不同、气候不同、人文不同,而他们的长寿谜底都与神奇的微量元素“硒”密切有关,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保健时报》、《参考消息》等,各大媒体都对硒与长寿的关系进行了报道,而硒也因此获得“长寿元素”的称号。徐辉碧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研究,结合在国外学习的一些硒科研资料,把硒科研项目做成国内唯一一个硒理论的人,也是至今为止国内研究硒第一人,科研人员都知道硒是对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如何做到又安全,又有效的呢?在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一批生物专家、教授也在努力研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同样存在缺硒问题,国家都对这一难题进行了科研人员整合,几年来徐辉碧教授和北京大学一批生物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硒元素导入有益人体的微生物蛋白中,使硒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硒状态,研制出富硒蛋白与富硒酵母,解决了世界性补硒难题,据介绍,这项成果高于美国等国家,在同类课题研究中的硒含量,北京大学近期已使这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北大科技揭秘长寿元素“硒”北大科技硒尔康、硒维康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因为在此之前虽然已经认识到,硒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可一直都没有找到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北大富硒酵母科研成果轰动了世界,我们找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罗大珍教授,她就是研究富硒酵母发起人之一。补硒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常补硒可以活一百岁不生病,一百岁不显老,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肠胃病自己就好,科学家的呼吁都已经掷地有声,硒能解决40多种慢性疾病,科学补硒3个月 健康长寿增10年,硒正在改变世界,科学补硒,势在必行,硒这个神奇的元素也将为更多的家庭,带来幸福,造福全人类。吃药一箩筐 不如吃点硒尔康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抑制肿瘤之王的“硒”、长寿元素的“硒”、生命火种的“硒”,能强效改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脑中风、冠心病、胃肠病、肿瘤、肾虚前列腺、失眠、皮肤病、眼病、更年期综合症等80多种慢性疾病,有效抗击衰老、创造长寿奇迹。

硒与心脏病论文

硒具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能防止因脂质过氧化物堆积而引起的心肌细胞损害,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损伤心肌的修复和再生。硒在维持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积极作用。据流行病学调查,缺硒地区人群的高血压、心脏病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比富硒区高3倍,还发现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的死亡率,在高硒地区也明显低于低硒地区。这说明缺硒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缺硒是导致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的重要因素。而补硒则有利于减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能力。硒元素对心脏疾病的医理作用抗氧化,清垃圾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体内脂质过氧化有关。患者血浆中有害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高,就会使血液中部分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由此引起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如同生锈的管道容易存积污垢从而影响管道畅通的道理一样。而硒可以清除这种脂质过氧化物,保护动脉血管壁上细胞膜的完整,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微量元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缺乏它们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成。如缺铁可以导致铁贫血症;缺碘有可能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等。而适量摄取微量元素可预防癌症、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龋齿等。目前被确定对人体有益且必需摄取的微量元素有14种,包括:铁、铜、锌、锰、铬、钴、钒、锡、镍、钼、碘、氟、锡、硅。当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或者人们参加外界运动时,它们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并且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例如促进多种酶的合成,并且增强酶的活性,而酶是机体进行各种活动、维持生命运动的基础。此外它们还具有抑制自由基、抵抗氧化、参与激素合成、进行信息传递、维持细胞生命力以及人体感官功能的正常发挥等作用。2.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微量元素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如果摄取不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生成,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例如铁具有造血功能,严重缺乏就有可能患有各种贫血症;锌能够促进酶的合成,并且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等,儿童缺乏它会严重阻碍生长发育,孕妇缺乏它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碘能够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严重缺乏时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的生成……3.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微量元素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微量元素。如大米、小米、小麦、玉米等天然谷物;菠菜、萝卜、生菜、黄瓜、芹菜等蔬菜;苹果、甜橙、哈密瓜、西瓜等水果;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坚果;鱼类、虾、蟹等水产品;还有动物肝脏和肉类等食物。只是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种类有所区别罢了。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学会合理、均衡搭配食物,获取充足的微量元素,以保障身体健康。由于微量元素与人体关系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均与微量元素的短缺或过量有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病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癌症也与微量元素有关。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发区具有明显地理分布的特点,也与当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有关。人的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胚胎期、婴幼儿时期以及青春期,这时微量元素锌的需要量最大。据1986年公布的数字,我国学龄前儿童2/3缺锌。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代谢失调,自由基与过氧化物不能及时清除,使细胞、组织及机体衰老,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各种疾病。此外,微量元素与遗传基因有关。提高人口素质要从遗传基因、胚胎发育抓起。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求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达到最佳值,而且各种微量元素之间还要有一个最适宜的比例关系。人体的能量转化是需要催化剂--酶来完成的,酶是生命现象的基础,而酶的活性中心正是微量元素锌在起作用。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从生命形成到终结,每一年龄段的健康状况都与微量元素有关,都需要微量元素的调控。人体的内环境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中草药的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工作。中药的机理和疗效都可以从微量元素中找到根据。中医滋阴壮阳等理论很可能就是微量元素在起调控作用。微量元素的研究可以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说明。围绕微量元素与健康这个主题,将微量元素应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一些进展。微量元素作为肥料施用于蔬菜、水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禽畜的饲养,均可以取得增产、减少病害并提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效果。从生物链的观点出发,把无机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有机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这是一条补给微量元素的最好的途径。大规模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工作,还需要各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有关系,硒元素对心脏是有好处的啊!

  • 索引序列
  • 中华医学杂志硒与肝病
  • 中华医学杂志肝病
  • 中华肝病医学杂志
  • 硒与糖尿病论文
  • 硒与心脏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