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期刊主动脉瓣修复

医学期刊主动脉瓣修复

发布时间:

医学期刊主动脉瓣修复

哦,这个情况只能是外科开胸手术。而绝对不能介入治疗的你提到的这个室间隔缺损(干下型),这个干下型,意思是你这个室间隔缺损位置正好在肺动脉瓣下方,肺动脉干下对吧。这边在右心室是肺动脉瓣下方,而那一边左心室缺损就在主动脉瓣下方而这样一个位置,你因为血流关系,可能导致主动脉瓣的损害,你看那边主动脉窦的一个右冠窦已经有脱垂了。你这个缺损从左心室看,就是在主动脉瓣中的右冠瓣下方,你这个长期的必定导致主动脉瓣的损坏,而主动脉瓣损坏的话,目前的只能换瓣膜,主动脉瓣修复成形的技术目前还不行。并且,这个位置的室间隔缺损,本身缺损在两边的对位都有问题,绝对不可能自己闭合的,这样的病人,我们都建议早期就考虑手术修复,以免留下后患。因为这个位置关系,介入手术,什么封堵器是不成立的,你封堵器放进去本身可能导致主动脉瓣开闭都受到影响,因为就在主动脉瓣右冠瓣下方紧挨着,这边也是肺动脉瓣下方,你这根本无法介入的,因此只能是开胸大手术。当然,具体切口我们可以考虑怎么好一点对吧。在手术封闭缺损同时,对主动脉窦那里可以考虑加强一下。具体治疗费用,这我不知道了,你问具体的医院财务或者医生吧。我以前是内科,2012年全国统考的主治医师,最擅长的心血管内科,不过2003年以后就不看病了,不当医生好久了,十年有余喽我是厉清,更多医疗知识,请看我(厉清就是我)的新浪博客文章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利尿剂、扩血管药)来改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最根本的还是要做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把关闭不全的主动脉瓣置换为金属瓣或者生物瓣。目前,在我国有条件的大医院已经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由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导管进行主动脉瓣的置换,也通过心胸外科的开胸手术进行主动脉瓣的置换,术后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一)内科治疗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限制钠盐摄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特别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助于防止心功能的恶化。洋地黄类药物亦可用于虽无心力衰竭症状,但主动脉瓣返流严重且左心室扩大明显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和感染。梅毒性主动脉炎应给予全疗程的青霉素治疗,风心病应积极预防链球菌感染与风湿活动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二)手术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要手段,应在心力衰竭症状出现前施行。但因病人在心肌收缩功能失代偿前通常无明显症状,故在病人无明显症状,左心室功能正常期间不必急于手术;可密切随访,至少每六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一次。一旦出现症状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脏明显增大时即应手术治疗。1.瓣膜修复术较少用,通常不能完全消除主动脉瓣返流。仅适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或穿孔;主动脉瓣与其瓣环撕裂。由于升主动脉动脉瘤使瓣环扩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行瓣环紧缩成型术。2.人工瓣膜置换术风湿性和绝大多数其它病因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均宜施行瓣膜置换术。机械瓣和生物瓣均可使用。手术危险性和后期死亡率取决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展阶段以及手术时的心功能状态。心脏明显扩大,长期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手术死亡率约10%,后期死亡率约达每年5%。尽管如此,由于药物治疗的预后较差,即使有左心功能衰竭亦应考虑手术治疗。(三)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严重的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迅速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和低血压,极易导致死亡,故应在积极内科治疗的同时,及早采用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术前应静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和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以维持心功能和血压。

就是利用医学手术,然后把这个狭窄的地方给它进行改造,然后修复成正常的一个情况。

心内科论文主动脉夹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76-01【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心衰;护理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形成的壁内血肿沿着主动脉长轴扩展,使中膜分离,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1]。AD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死率高,未经治疗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21%[2]。严重时可出现主动脉破裂、主动脉心脏分流、心脏压塞、心肌梗死、心衰等并发症。及时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病情的观察、细致到位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12年2月20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一例主动脉夹层合并心衰的患者,现简单报告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因发作性胸痛10天,加重1天伴呼吸困难急诊入院。患者近10天来一直感胸部疼痛不适,1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前胸及后背部疼痛,为撕裂样,呈持续性难以忍受,不能缓解,伴烦躁不安、大汗、呼吸困难,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入科查体:血压170/100mmHg、体温 ℃、脉搏102次/分、呼吸36次/分,神志恍惚,全身湿冷,原有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病史5年。经CT检查确诊主动脉夹层。明确诊断后立即予以心电监护、吸氧4-6L/分、取半卧位、硝普钠微泵泵入,将血压控制在100-120/60-70 mmHg之间、美托洛尔静脉入减慢心率,将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同时予以纠正心衰。2小时后症状缓解。住院10天一般情况稳定,无胸痛、气促,出院静养。 2 临床护理 一般护理 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室,保持室内安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所需均由护士协助,包括床上洗漱、进食、翻身、大小便,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剧烈活动、用力咳嗽、情绪激动等。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微生物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禁食油炸、麻辣刺激性食物,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心衰的观察与护理 当主动脉累及分支血管可导致各系统器官缺血症状。本患者累及心血管系统出现心衰的表现。出现呼吸困难,取半卧位或端坐位,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皮肤粘膜的情况及肺部啰音的变化,监测血气分析的结果和血氧饱和度。高流量吸氧必要时给予20%-30%酒精湿化,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气体交换,减少缺氧症状。限制钠盐、水分的摄入每日可摄取1-2g盐,应注意观察尿量,使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根据血电解质结果可能还要适当补充。24小时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在白天间断饮水,避免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忌饱餐,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突发剧烈疼痛为发病开始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首先疼痛部位往往提示是动脉破口的位置[3]。突发剧烈的疼痛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难以忍受的波动样、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由起始处移向其他部位,特点是转移性通常与夹层延伸的路径一致[4]。沿着夹层分离的方向放射到头颈、腹部、下肢,累及肾动脉时可引起腰痛。疼痛部位呈游走性提示夹层分离继续扩大。疼痛突然加重提示血肿有破溃趋势。血肿溃入血管腔,疼痛可骤然减轻。因此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是否向其他部位移动、疼痛时有无生命体征、意识的变化,有无突然加重,骤然减轻或反复出现等现象,观察用镇痛剂后疼痛是否改善,同时注意鉴别类似心肌梗死、急腹症的疼痛。 血压、心率的监测 血压越高夹层分离越严重,患者越疼痛。所以控制血压,减轻左心室射血速率,减少搏动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从而终止夹层分离的扩展是本病治疗的关键[5]。尽快将血压降至100-120/60-70 mmHg或使重要器官达到适合灌注的相应水平。测血压时应同时测量四肢血压以健侧肢体血压为真实血压,作为临床用药标准[6]。降压以静脉持续泵入硝普钠为主,根据血压水平调节剂量,每测量血压1次,降压过程中不可骤停骤加降压药,降压药单独应用一条静脉通路。硝普钠半衰期短,见光分解,所以每6h更换一次药物,药物要现用现配,并做到避光输入,以防降低疗效。单用硝普钠可反射性心率增快,心率增快左室收缩速率增快,促使夹层分离,所以同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以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左室收缩速率,使心率维持在60-70次/分,视病情需要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美托洛尔,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给患者服药,以免漏服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血压、心率的变化。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的作用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不良的情绪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产生应激性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粘稠度升高,使病情加重[7]。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合并心衰者,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压力非常大。患者对疾病治愈担忧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产生恐惧,迫切需要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效果、预后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安慰患者及家属,发挥着医学解释的职能,与患者耐心讲解本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使患者消除顾虑,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尤为重要。同情和理解患者,听其诉说,认可其疼痛的感受,多陪伴患者,经常与之交流,尽量满足患者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信任与合作。如患者疼痛发作、呼吸困难握住医务人员的手,让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告诉患者不要紧张,我们就在您的身边,让其诉说心理的感受,减少恐惧、焦虑。向患者讲解此病必须保持心情平静,激动会使血压升高,加重病情。病情允许可以适当让家人陪伴,指导患者听听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以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出院指导 主动脉夹层合并心衰是一种终身疾病,其预后除疾病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身保健,因此对好转出院的患者进行出院指导非常重要。A嘱患者长期坚持服药控制血压,不能擅自调整药物用量。教会患者自数脉搏、自备血压计定时测量,如有异常及时就诊。B指导患者应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C保持情绪稳定,严格控制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宜。D指导患者放松和减轻压力的方法。E指导患者6个月复诊1次,有特殊情况的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胡德英,田莳.血管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14 [2] Meszaros I,Moroez J,Sxlavi J,et and clinic opathoiogy of aortic disseetion[J].Chest,2000,117:1271-1278 [3] 孙艺,刘洪珍.主动脉夹层内科治疗35例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8):1089-1090 [4] 移植术的临床总结[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76-79 [5] 孙明,漆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1,3(9):566 [6] 安晓霞,曲丽娟,张东玲.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574-576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一)心电图 可示左心室肥大,非特异性ST-T改变。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心肌急性缺血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改变。心包积血时可出现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改变。 (二)X线 胸部平片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弓影增大,主动脉外形不规则,有局部隆起。如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可准确测量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在2~3mm,增到10mm时则提示夹层分离可能性,若超过10mm则可肯定为本病。主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裂口的部位,明确分支和主动脉瓣受累情况,估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缺点是它属于有创性检查,术中有一定危险性。CT可显示病变的主动脉扩张。发现主动脉内膜钙化优于X线平片,如果钙化内膜向中央移位则提示主动脉夹层,如向外围移位提示单纯主动脉瘤。此外CT还可显示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所致内膜瓣,此瓣将主动脉夹层分为真腔和假腔。CT对降主动脉夹层分离准确性高,主动脉升、弓段由于动脉扭曲,可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但CT对确定裂口部位及主动脉分支血管的情况有困难,且不能估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存在。 (三)超声心动图 对诊断升主动脉夹层分离具有重要意义,且易识别并发症(如心包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胸腔积血等)。在M型超声中可见主动脉根部扩大,夹层分离处主动脉壁由正常的单条回声带变成两条分离的回声带。在二维超声中可见主动内分离的内膜片呈内膜摆动征,主动脉夹层分离形成主动脉真假双腔征。有时可见心包或胸腔积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检出主动脉夹层分离管壁双重回声之间的异常血流,而且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破口定位及主动脉瓣返流的定量分析都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用食管超声心动图。结合实时彩色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升主动脉夹层分离病变较可靠。对降主动脉夹层也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四)磁共振成像(MRI) MRI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清楚显示内膜撕裂的位置和剥离的内膜片或血栓。能确定夹层的范围和分型,以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但其不足是费用高,不能直接检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不能用于装有起搏器和带有人工关节、钢针等金属物的病人。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无创伤性DSA对B型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较准确,可发现夹层的位置及范围,有时还可见撕裂的内膜片,但对A型病变诊断价值较小。DSA还能显示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和主要分支的灌注情况。易于发现血管造影不能检测到的钙化。 (六)主动脉CTA (CT angiography) 目前CTA已常规用于大血管及周围小血管疾病的诊断。在大动脉疾病方面,主动脉夹层的快速诊断展示了CTA较强的优势,通过造影,可以发现大多数内膜撕裂口的位置,并可全景显示真假腔情况,为支架置入和预后判断提供较准确的信息。 (七)血和尿检查白细胞计数 常迅速增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和黄疸。尿中可有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旦疑及或诊为本病,即应住院监护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减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左室收缩速度(dv/dt)和外周动脉压。治疗目标是使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心率60~75次/min。这样能有效地稳定或中止主动脉夹层的继续分离,使症状缓解,疼痛消失。治疗分为紧急治疗与巩固治疗二个阶段。 (一)紧急治疗 ①止痛:用吗啡与镇静剂。②补充血容量:有出血入心包:胸腔或主动脉破裂者输血。③降压:对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可采用普奈洛尔5mg静脉间歇给药与硝普钠静滴25~50μg/min,调节滴速,使血压降低至临床治疗指标。血压下降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是夹层分离停止扩展的临床指征。其它药物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及哌唑嗪等均可选择。利血平~2mg每4~6小时肌注也有效。此外,也可用拉贝洛尔,它具有α及β双重阻滞作用,且可静脉滴注或口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合并有主动脉大分支阻塞的高血压病人,因降压能使缺血加重,不可采用降压治疗。对血压不高者,也不应用降压药,但可用普奈洛尔减低心肌收缩力。 (二)巩固治疗 对近端主动脉夹层、已破裂或濒临破裂的主动脉夹层,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对缓慢发展的及远端主动脉夹层,可以继续内科治疗。保持收缩压于~(100~120mmHg),如上述药物不满意,可加用卡托普利25~50mg,3次/d,口服。 (三)手术治疗 Stanford A 型(相当于Debakey I 型和II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Debakey I型手术方式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改良支架象鼻手术。Debakey II型手术方式为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如果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冠状动脉受累,同时需做主动脉瓣置换术和Bentall's手术。 (四)介入治疗 目前Stanford B 型(相当于DeBakeyIII型)的首选经皮覆膜支架置入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感觉比较全面的介绍主动脉夹层啦,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帮助。

主动脉夹层是怎么样的

主动脉夹层是怎么样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健康的生活,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也需要多去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下面分享主动脉夹层是怎么样的。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入囊样变性的中层形成内膜下血肿,随着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从而导致内膜下撕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动脉夹参层是临床上最危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这种疾病死亡率高,预后极差。

临床上一旦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要积极的给予药物控制好患者的血压、心率,避免主动脉夹层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要及早行主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修补手术,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什么是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有三层结构组成,分别被称作内膜、中膜和外膜。所谓主动脉夹层,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发生破裂,动脉血流经这一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间,从而使主动脉壁发生了分离。血流沿着主动脉壁向远、近端扩展,可累及胸主动脉全长甚至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因此,主动脉夹层的破坏性极大,被称做主动脉的“灾难性疾病”。如果将原来的动脉管腔称作真腔的话,中膜分离形成的腔隙便是假腔。真腔与假腔即构成主动脉夹层的特征。

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很复杂,常见的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医源性损伤、妊娠、炎症、遗传因素(马凡氏综合征)等。其中,以高血压最为重要。

主动脉夹层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主动脉夹层起病迅速、破坏性广泛,急性期可引起主动脉破裂和脏器、肢体缺血从而导致死亡,而在慢性期,主动脉夹层可逐步扩张形成夹层动脉瘤。随着动脉瘤直径的增加,患者夹层动脉瘤最终会破裂导致死亡。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是多少?

文献报告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每年50~100人/10万人。而大宗尸检报告提示发病率为0、2~0、8%。我国在主动脉夹层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甚少,但临床经验提示中国大陆地区较西方国家有更高的主动脉夹层发病率。这可能与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和高血压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关。西方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病平均年龄在69岁,女性发病平均年龄在76岁,男性较女性发病高2~3倍。中国夹层患者患病年龄较轻,一般在50岁左右。

主动脉夹层有什么样临床表现?

1、胸痛:90%的患者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时会出现突发的胸部、背部或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常在作某些突发动作时出现,如提重物、打篮球,甚至打哈欠、咳嗽、用力排便等。疼痛呈刀割样或撕裂样,程度剧烈,从胸骨后或胸背部向远端放射。疼痛起始的部位常提示夹层破口的部位。患者常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有濒死感,可因疼痛而昏厥。从急性期幸存下来的患者,胸痛逐渐消失或转为隐痛。

2、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体征。首先,该病患者多数有高血压的基础,其次,夹层形成后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增高血压。

3、夹层破裂:破裂引起的大出血是夹层致死的主要原因。约有一半的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因破裂死亡,而从急性期幸存下来者,进入慢性期的会逐步形成夹层动脉瘤,最终夹层动脉瘤也会发生破裂。

破裂发生时,除了上述剧烈胸痛外,还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紫绀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表现:破裂入食道表现为呕血,破裂入气管表现为咯血,破裂入心包表现为心包填塞,破裂入胸腔表现为呼吸困难等。

4、脏器及肢体缺血表现:除了破裂,夹层的另一危害就是影响主动脉分支血管的供血,包括大脑、心脏、肠管、肾脏、下肢等,可以造成这些脏器的缺血、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常见的有脑梗、心梗、腹痛、黄疸、便血、少尿或无尿及下肢严重缺血等。

什么是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期?

主动脉夹层可按发生时间进行分期。一般认为小于14天的夹层称急性夹层,大于14天的夹层称慢性夹层。有学者提出亚急性夹层的概念,主要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夹层病变有血管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的特点。一般指夹层后14天至两个月这个时段

主动脉夹层是如何分型的?

该病根据夹层累及的部位不同和临床治疗的特征可分为StandfordA型和StandfordB型,前者指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后者指夹层只累及降主动脉。

如何诊断主动脉夹层?

多种特殊检查可以用来诊断主动脉夹层。比如:胸片可以看到主动脉球扩大、纵膈增宽,但胸片不能作为夹层的确诊手段。增强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常用手段。具有安全、简单、准确、经济的特点。

因此增强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也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好方法,但MRA图象稍模糊,尤其是在测量血管内径上不够精确。经食道超声(TEE)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无创、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好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快速的对主动脉夹层做出诊断,其缺点是在急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无法顺利完成该操作,另外由于气管的干扰对弓部及其分支血管的观察有一定局限性。

同时TEE不能观察腹主动脉夹层及裂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且价格昂贵,因此DSA技术更多的是被应用在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技术之中。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两种方法。

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成功率完全取决于患者的病情的发展,如果在早期,夹层出现在降主动脉部位,这样病人不需要手术,可以通过药物保护治疗来进行治愈。如果夹层出现在升主动脉或重要脏器,这样就需要进行治疗。在早期的时候治愈率还是很高的。如果夹层发生之后,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出现夹层动脉瘤的话,这种情况相比之下治疗效果就差一些。但是如果能够早期的到医院进行治疗,大部分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原理是什么?

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目的是防止瘤体破裂和改善脏器供血。手术不需开胸或开腹,仅需通过大腿根部3—5cm长的小切口,在X—线透视监视下,将装有移植物(支架型血管)的输送装置,由股动脉导入,到达病变主动脉部位后,将移植物释放并撑开固定于裂口两端的主动脉壁内,从而封闭裂口,避免了高速血流持续冲击假腔。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优点是什么?

与传统的开胸、开腹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捷微创、疗效确实。由于治疗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输血量少,因此患者术后恢复快。一般病人术后24小时可正常饮食及下床活动。这些特点更为许多高龄体弱、多并存病而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因此,腔内修复术被称为主动脉夹层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成功后患者就会高枕无忧了吗?

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常常是多个,第一破口通常在降主动脉峡部,远端有多个破口,且常常在重要内脏动脉旁边。腔内治疗是将第一破口用支架型人造血管覆盖,阻止血液继续进入假腔,降低假腔内的压力,使假腔内形成血栓,以期达到假腔愈合的效果,但有时远端的破口仍然有血液流入假腔,虽然压力已经大大降低,但远端假腔仍然有继续增大导致破裂的风险。所以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成功后患者定期复查非常关键。如果远端夹层仍然存在,且逐渐增大。尚需手术治疗。

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病人在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1、控制血压及心率遵医嘱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收缩压不高于140mmHg,舒张压不高于90mmHg),尤其避免血压波动.心率控制在80次/分以内。

2、改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锻炼,避免剧烈运动,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情绪激动,积极控制血脂血糖。

3、术后3月、6月、9个月、1年要定期找专业医生做血管超声或CTA检查。

主动脉夹层为何比心梗还要严重

人体的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的作用是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动脉血管又分为大动脉血管、中动脉血管和小动脉血管三种。主动脉就属于人体中最大的动脉血管。

主动脉从心脏发出,参与全身的体循环,是其他各级动脉的主干,也是全身动脉系统的起源。主动脉夹层指的是由于血管壁压力的提升和血管结构的改变,而使得动脉血管内膜出现破损。主动脉血管的内膜和中膜被高速冲击的血流涌入形成一个夹层。

当血液逐渐流入夹层之中,会导致夹层逐渐变大,真腔血管被压瘪甚至闭塞,致使全身的血流量逐渐减小,引发身体其他各器官缺血坏死。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临床上显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两天内死亡率超过50%,一周内得不到有效治疗死亡率高达90%。

主动脉夹层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主动脉血管可能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发生破裂,患者可能因为主动脉血管破裂出血而死亡。主动脉夹层也会影响身体的其他分支血管,使身体其他器官缺血坏死。

主动脉夹层的患病原因主要有动脉血管壁的压力增强、主动脉血管出现了损伤、动脉血管壁的结构出现了变化等。研究发现,有超过60%的主动脉夹层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

在我国,主动脉夹层的患病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其中大部分的患者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在冬天和春天这两个季节发病率会上升,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防护。

还有就是,在就诊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辨别和重视。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前后背以及肚子的剧烈疼痛,这种疼痛犹如钝器割伤,一般常会使患者出现短暂的昏迷、知觉丧失、瘫痪等表现。

因此当身体出现了莫名的胸痛、背痛、肚子痛,疼痛剧烈,像撕裂样疼痛,且长时间无法消除时,要考虑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虽然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但及时治疗还是能够挽回生命的。

主动脉夹层如何治疗

临床上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能否采用手术治疗还需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但当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后,一定要随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免危及生命。

在进行具体的治疗之前,要尽量将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稳定的水平。因为主动脉夹层产生后还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血压的升高又进一步提高了主动脉破裂的风险,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首先需要给患者服用一些降压药物,从而降低血压对主动脉血管壁的冲击力。

其次,因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难忍的疼痛感,给患者使用一些镇痛、止痛类的药物来缓解疼痛。让患者能够更好地休息,平稳情绪,有助于减少因疼痛刺激引起的血压升高,减少夹层进一步撕裂的可能。在监护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还要给需要的患者提供呼吸设备。

大多数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的风险也很高。根据主动脉夹层的位置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也不相同,A型主动脉夹层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可采用介入微创手术治疗。

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即出现在胸前和肩胛骨之间的区域)称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这种类型的主动脉夹层主要通过外科开刀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个手术的关键是要找到主动脉内膜破损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夹层的具体情况,通过搭桥置换的方法恢复血液的循环。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十分复杂,耗时长,还有着很高的风险,围手术期死亡率高。如果心脏功能已经出现了严重损伤再进行手术,手术后的死亡率高达95%。如果没有其他的并发症状,那么手术的成功率可达80%。

如果主动脉夹层发生在左锁骨下以远的降主动脉(背部和腹部),就称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主动脉夹层可以通过介入微创导入支架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的隔绝。这类手术的成功率超过90%,恢复时间短,绝大多数此类型患者都适合。

但如果主动脉夹层引发了动脉血管破裂,就无法再使用微创导入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少部分的患者延缓数周后仍然选择微创导入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预后效果同样很好。

食道癌侵犯主动脉论文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患者的情况,只有进行化疗或者是手术治疗意见建议:

食道癌晚期症状已经比较明显_调查研究发现,造成食道癌的常见病因有:酗酒、饮食、吸烟、及食管慢性炎症、遗传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晚期食道癌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表现: 典型症状一、食物反应。这种症状表现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 典型症状二、咽下困难的症状表现。据介绍,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因为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只有当约2/3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才出现咽下困难。 典型症状三、食道癌肿瘤到晚期常会出现转移的情况。当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 近几年来,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医院、中医食道癌治疗中心的专家全心致力于食道癌的各项研究工作,研究出独特的“中医食道癌三位一体”疗法,挽救了无数濒临边缘的生命。

真的非常遗憾的告诉你,对于目前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目前不手术比手术对于病人更有益,因为如果手术,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同时风险相当大,一般外科医生也不会考虑行手术治疗,所以手术的意义不大,对于患者来讲是折磨,我不建议;如果一定要试试治疗的话,我建议可以考虑介入,看看肿瘤是否能够缩小,减轻些压迫;在我看来,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重点应该是减轻痛苦、加强营养治疗,如镇痛、补液等,这样患者余下的时间也许会活的少点痛苦。

食道癌患者的饮食应当注重清淡,但部分患者喜欢味重。有条件可多炖些肉汤,鸡蛋、鱼、虾、各种肉类、猪肝等蛋白含量高的食物都是很好的营养品,也可适当补充些奶粉、牛奶,豆浆等。蔬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冬天火锅就要少吃些~

运动康复医学期刊

⑴ 康复医学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康复医学基础 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第四章 康复治疗技术 第五章 临床常见伤病的康复 第六章 康复工作中常见伤病的临床并发症 复习大纲 英汉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⑵ 康复治疗学专业有哪些核心期刊

1.中国康复医学

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读者对象:读者对象为所有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医师、治疗师、护士),从事社区康复的专业人员,以及与康复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外...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康复医学会

快捷分类:医学临床医学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北京月刊A4

期刊刊号:1001-1242, 11-2540/R

创刊时间:1986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2.心血管康复医学

等.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运动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8(4):6. [2] Levine S R.抗磷脂抗体[J].陈芷若译.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17:267-268.[书籍] [3] 曲 镭.老年病康复的特点 [M...

主管主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

快捷分类: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福建双月刊A4

期刊刊号:1008-0074, 35-1193/R

创刊时间:1992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宗旨为全面康复,主要针对各种伤残的康复,涉及诊断、评定、治疗、工程、教育、社区、职业、社会、...

主管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快捷分类:医学临床医学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北京月刊A4

期刊刊号:1006-9771, 11-3759/R

创刊时间:1995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4.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以促进物理医学与康复及多学科康复发展及改善残疾人功能为已任。本刊涵盖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各个领域,致力于全面报道有关物理医学与康复的最新进展及工作成就,着眼于从临床康复、康复研究、康复教育三方面深入挖掘...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快捷分类:医学临床医学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湖北月刊A4

期刊刊号:0254-1424, 42-1666/R

创刊时间:1979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5.中国肿瘤生物治疗

全面报道中国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发展,积极宣传中国肿瘤生物治疗的政策和发展策略,及时介绍全球肿瘤生物治疗的最新研究动态。本刊栏目设有述评、院士论坛、专家论坛、研究快报、...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

快捷分类:医学肿瘤学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上海双月刊A4

期刊刊号:1007-385X, 31-1725/R

创刊时间:1994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6.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提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科的学术地位及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主要内容包括胸部、腹部、盆腔及四肢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枢神经、头颈部及心血管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微创介入学,超声介入学,介...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快捷分类:医学临床医学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北京月刊A4

期刊刊号:1672-8475, 11-5213/R

创刊时间:2004年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7.听力学及言语疾病

包括听力损失发病率和病因的调查、临床诊断和治疗,听力检测方法,听力补偿,各种发声及言语功能障碍的诊断及防治,听觉言语康复,新生儿听力筛查,并及时介绍国内外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新进展。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快捷分类:医学眼科与耳鼻咽喉科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湖北双月刊A4

期刊刊号:1006-7299, 42-1391/R

创刊时间:1993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⑶ 康复医学教材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康复医学概论 第一节 康复与康复医学 一、康复的基本概念 二、康复医学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一、康复医学的组成 二、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 残疾的分类与预防 一、残疾的分类 二、残疾预防 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 一、康复医学的发展史 二、康复医学的将来 第五节 临床医师与康复医学 第二章 康复治疗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一、运动与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二、骨骼肌肉系统的运动学 三、关节的运动学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基础 一、中枢神经发育机制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三、神经再生及脑老化 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第一节 康复医学评定的概述 一、康复评定的概念 二、康复评定的目的 三、康复评定的方法 四、康复评定的流程 五、康复评定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第二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二、肌张力评定 三、肌力评定 四、平衡协调功能评定 五、步态分析 六、运动心肺功能的评定 第三节 个体活动能力与生存质量评定 一、概述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三、独立生活能力评定 四、生存质量评定 第四节 言语和吞咽功能评定 一、概述 二、失语症评定 三、构音障碍评定 四、吞咽障碍评定 第五节 认知功能和心理测验 一、概述 二、感知功能评定 三、认知功能评定 四、心理测验 第六节 电诊断 一、概述 二、低频电诊断 三、肌电图 四、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五、神经反射检查 六、诱发电位 第四章 康复治疗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理治疗 一、概述 二、运动疗法 三、物理因子疗法 第三节 作业治疗 一、概述 二、作业疗法的种类 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第四节 言语与吞咽治疗 一、概述 二、失语症治疗 三、构音障碍的治疗 四、吞咽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心理治疗 一、概述 二、残疾后心理变化过程 三、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六节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一、概述 二、推拿疗法 三、针灸疗法 第七节 康复工程 一、概述 二、矫形器 三、假肢 四、助行器 五、轮椅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一、脑卒中 二、颅脑外伤 三、脊髓损伤 四、周围神经损伤 五、脑性瘫痪 第二节 骨关节及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 一、骨关节炎 二、骨折 三、颈椎病 四、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 五、软组织损伤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三节 常见心肺疾患的康复 一、冠心病康复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 第六章 常见问题康复处理 第一节 慢性疼痛 一、概述 二、疼痛评定 三、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方法 第二节 痉挛 一、概述 二、痉挛评定 三、痉挛治疗 第三节 神经源性膀胱 一、概述 二、分类 三、治疗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

⑷ 想考康复治疗师初级需要看什么书

《人卫版××××年卫生资格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教材+习题》(你要考的话应该只能2015年报名,买2015年版的就可以了),一般的图书销售网站或实体书店都有出售,大概每年9、10月份出第二年的版本。 报名参加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同时具备下列相应条件: (一)参加药(护、技)士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专业中专或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二)参加药(护、技)师资格考试 1、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药(护、技)士职务满5年; 2、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受聘担任药(护、技)士职务满3年; 3、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三)参加中级资格考试 1、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药(护、技)师职务满7年; 2、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受聘担任药(护、技)师职务满6年; 3、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受聘担任药(护、技)师职务满4年; 4、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受聘担任药(护、技)师职务满2年; 5、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 其中参加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报名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学历;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上述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的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的当年年底。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参加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一)医疗事故责任者未满3年; (二)医疗差错责任者未满1年; (三)受到行政处分者未满2年; (四)伪造学历或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未满2年; (五)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⑸ 关于康复治疗技术的入门书籍...我女朋友报的是这个专业的专科...暑假在家想了解下这个学科是学什么的..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国内从2000年才有这个专业,教材每个学校都会不一样,想有个初步的了解,可以找找这本书:康复医学概论,里面会有关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关的概念,以及这个专业所包含的几大部分内容和基本课程,这是医学相关专业,解剖和生理,以及生化都要学的,这个专业的范围很大,如果真的想学就在网上找找相关资料。不过,说实话,自己看了再多的资料,也不可能对这个专业有很直官的了解,到了大学,一个新的专业,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家都 是从零开始。还有,你女朋友可要加强体力啊!

⑹ 康复治疗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如果想打基础的话就先看解剖、生理学之类的吧,这些都是基础,你想学其他的必须先学这个

⑺ 请问 康复治疗师出了书本以外还需要看那些专业书籍,很实用的,临床上用得着的

神经病学,运动解剖学,骨科相关的书籍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一本是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是SCI,影响因子,是运动医学领域前5的。它的开放获取的姐妹刊,就是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更好投一些,应该很快就进SCI了。

医学论文动脉

要选择动脉血气分析与动脉血采集这个论文课题的原因是:1、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2、进行血液气体分析。3、具有研究的意义。4、判断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最好写创新的前言研究。当时也不会,还是学姐给的雅文网,帮忙写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何首乌肝毒性客观性、临床标志物及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的研制及应用随机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研究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研究杨柳教授关于白癜风的学术思想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于循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补肾活血方干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后期、过少的临床研究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评估和相关影响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急性踝关节损伤X线检查的临床研究安徽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现状与对策研究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医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效果分析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安徽省临床医生职业压力源调查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早产儿相关临床问题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及危重新生儿稳定项目的推广和效果评价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尼可地尔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电子化数据管理关键因素初探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药临床试验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值的分析与评价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实习管理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基于SOM的神经网络聚类方法在临床检验知识发现中的适用性研究口服地屈孕酮与肌注黄体酮对辅助生殖技术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医经典《内经》十分明确论述了人体中存在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血液(血脉)循环系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个就是卫气循环系统,是我们不熟悉的,后者主要是位于皮肤之中的一套复杂的环路系统。这是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基本研究清楚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称经络系统,区分这两个系统都于经络研究非常重要,揭示卫气循环系统的本质对人命和健康非常重要。后者将为健康多提供一套保护措施,为疾病多提供一套治疗手段。下面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两大系统的区分和意义。第一节 经络的两大类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是营血循环和卫气循环,这些在《内经》里写得明明白白。经络当然就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如果区分不出经络的两大类型,那么所谓的经络研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或纸上谈兵,因为瞄准的目标只是假想敌或幻影。当一只枪口同时瞄准两个目标开火的时候,结果不言而喻:走火!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看出来了,内行的中国人却还蒙在鼓里,遗憾!一、经络定义最先在马王堆《帛书》里只有脉字,在《灵枢·经脉篇》中继十二经脉之后出现了十五络脉,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后世都以经络代替经脉和络脉。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为:脉--经脉、络脉--经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本来指的就是脉,包括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脉,而现在使用的经络二字已完全看不出与脉的关系,在研究经络的实质时自然掩盖了“脉”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内涵,把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用“脉”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人体中的脉首先是脉管、血脉、血管,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这么想,因为“脉”字所表达的意义在人体及动物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血管,尽管“脉”里所包含的可能不只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脉,古人不可能不顾显而易见的血脉,再用“脉”字去命名其它的类似脉样的东西。二、脉的概念的建立古人脉的概念应建立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肉眼看见像脉样形状的东西,二是感觉到像血在脉中流动样的东西,三是用手触摸到脉样体征。体内形状像脉样的东西除血脉外,还有淋巴管和神经,但淋巴管中不是红色的血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液,加上淋巴管比血管小得多,故不应包括在内;神经虽呈长条形,但是实心的,里面无法运行水液样的物质,故肉眼可见的神经不应包括在内;人体体表的静脉,是最容易看到的血脉,必然包括在内;胸腹腔中肺、心、肾、肝、肠系膜等处的血管也很容易看见,也必然包括在内。在感觉上像水流或血流的东西,很容易想到的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感觉到的循经感传、在气功中感觉到的内气运行和在一些病人身上出现的异样感觉窜行,这些现象肯定不是血液在血脉中的流动。在体征方面像脉的东西,首先是体表下的流动感和搏动感,动脉的搏动在手腕寸口、肘内、腋下、喉旁、下腹、窝、足踝等处都可以明显扪及;其次是条索样感觉,这在寸口桡动脉、后臂肱动脉等处可以隐约感觉到。根据这些基于古典认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脉的两方面内容:1. 血行路径属于脉 全身体表和体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动静脉血管,包括充盈时可见、空虚时不可见的某些体表静脉。2. 气行路径属于脉 循经感传途径、内气运行途径、异样感觉走行途径属于非血脉。古人是否认识到这两种类型的脉呢?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脉,近于三维立体走行,主要属于较大的体内血脉。《黄帝内经》中的脉,在《灵枢·经脉篇》中近于平面模式循行路线,在《灵枢·邪客篇》中描述了肺手太阴之脉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立体走行,与血管走行完全吻合;在机能上于《灵枢》的营卫生会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将脉中运行的东西区分为营气和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和卫气都作周期性的运行,营气严格沿经脉运行,卫气也沿经脉循行,但不甚具体,说明《内经》著者已经认识到脉的两个不同方面,对于行血之脉认识得比较清楚,对于行气之脉则缺乏系统的理解,实际上前者比后者容易观察和总结,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行血之脉,即血脉、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对于行气之脉,即卫气运行途径,也当是前面所述感觉上像血流或水流样的气行途径,应当位于哪里呢?首先,卫气的运行仍是循经走行,因此应该在《内经》所述的经脉线路上;其次,卫气乃水谷悍气,剽疾滑利。卫行脉外,卫气应走行于经脉线下的血管之外;第三,卫气者,卫外之气也,行于机体的外面而不是内里,因此卫气的主要运行途径是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这样以来,经络的概念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经脉线下面的血液运行途径,即血管;一是经脉线上的皮肤中途径,运行卫气,其中卫气还可走行于分肉之间。经络是两种途径的总和,有的地方只有血行途径,有的地方只有气行途径,有的地方两者皆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1. 血管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有经络样的功能吗?比如除运行血液外还可接受针刺、传递信息。血管通过血管壁的交感传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实现接受和传布信息的作用,血管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生物学科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古人较多地采用了刺激血管的方法来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机能,是值得我们大力研究的新课题,并不意味着经络就是血管便无事可作了。2. 皮肤中有气行的客观途径吗?这种途径与经络的功能有关吗?比如接受针刺、传递信息等,详见“经络实质”专栏。其实回过头来再理解经络的问题,会变得非常简单明朗,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的,这已是常识性概念,气血者,气与血,《内经》中多次强调气和血是各行其道的,经络必然是两类,一类是行气的,另一类是行血的,行血的是血脉无疑,行气的还不太清楚。经络所行之气是卫气,卫气是行于外的,一是血脉之外,一是身体之外,皮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途径,《内经》中卫气的运行首先就是在皮肤中。从经络的起源考查,一是感觉上的气行途径,即感觉传导途径,如刺激产生的感传和气功态下激发的内气运行;一是看见的血行途径,就是体内和体表的血管。三、血管性经络的证据1. 除大隐静脉外的全部的体表静脉都是络脉,十五别络的别出之处皆有相应的体表静脉支;刺血络和刺脉出血都是指刺浅表静脉出血。所有的较明显的体表静脉皆包括在络脉之中(《灵枢·经脉篇》)。2. 手太阴肺脉和手心主心包络之脉的三维走行与其下的动脉完全一致(《灵枢·邪客篇》)。3. 三经独动皆指其下动脉搏动(《灵枢·动输篇》)。4. 冲脉为血之海,是指胸腹到足的腹主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动脉和足背动脉。5. 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全程都有动脉相伴或以动脉为其走行的标志,如大迎动脉、耳前动脉、人迎动脉、脐旁动脉、气街动脉等。6. 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众多分支里,其下皆有动脉分支,各支在耳下的注入处正是颈动脉的分支处。7. 大禁二十五之穴位于腋下动脉天府下五寸,肱动脉最浅表处,刺破必大出血而死或重伤,是故禁刺。8.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意义按照顺行逆数之理,代表动脉的大小和分合。所出为井者,指趾端血管最小之末梢;所溜为荥者,流经手指足趾上时血管细小,血流慢而弱;所注为输者,手掌足掌血管末端分支注入较大的血管,进入深处,通过腕、踝关节,这是经脉的第一次汇合;所行为经者,血管在小腿和前臂部的经脉通行,经过一段较长的路程;所入为合者,前臂血管在肘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肱动脉,小腿动脉在膝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股动脉,这是经脉的第二次汇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9.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都经过腹下气街动脉处,其深处是从腹主动脉分出的髂外动脉,这是下肢经脉的第三次汇合。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从盆腔后上行,很像该处的髂内动脉。10. 许多经脉都经过锁骨上窝,显得特别“拥挤”,与该处的血管类似,非常密集,《内经》中没以进入体内的具体解剖指征,很可能就是进入锁骨上窝处的血管。11. 肺系、心系指的是进出心肺的大血管。12. 肠系膜动静脉、肾门动静脉、肝门动静脉是经脉进出的重要依据。作为血管的经脉,在腕踝关节进行了第一次汇合,在肘膝关节处进行了第二次汇合,在下腹部盆腔,还可能在胸上部锁骨上窝进行了第三次汇合,位于胸腹腔内脊柱前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是所有经脉的公共通道。由此可见,作为血管的经脉,主要遵循血管的走行,在四肢远端与《灵枢·经脉篇》所述基本一致,四肢近端第二次汇合后只有部分一致,在胸腹内完全是公共通道??主动脉和静脉,缺乏独立的路径。过去我们在理解血管与经络的关系时,注重于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管壁的经络样作用。因此,靠针刺血管的微量出血来调节机体功能变得不可思议,从而有意将经络与血管分割开来。而更大的误区在于将血管途径与后世所绘的经脉图进行对比,而这些经脉图与《内经》的文字描述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我们是严格按照《内经》的描述绘制经脉图和对比的。血管壁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交感节前纤维来源于延髓缩血管中枢和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在到达血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组合、交叉,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往往是全身性的和整体性的,来源于局部的刺激常常引起广泛的效应,因此针刺体表的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过交感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侧角及延髓,产生交感反射的范围比刺激范围大得多,有时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经的活动必然能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建立于目前所知的关于交感反射知识上的针刺作用机制,实际上血管本身的感受和反射功能要复多,比如,血管壁上除肾上腺素能末梢外,还有胆碱能末梢,后者如何起作用还不太清楚。总之,在确立了血管是经络的概念后,需要对血管的感受和反射调节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四、非血管性经络--皮肤经脉途径皮肤中存在经络吗?因浮而浅者皆络脉,因此,皮肤存在大量的络脉,即体表静脉。在区别开血管之后的经脉主要应位于皮肤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 皮肤中必然存在经脉 在经脉循行的许多部位,只有皮肤和骨骼,经脉只能走行于皮肤中,如头皮部的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头前的足阳明经,胸前正中的任脉,胫骨内侧面的足厥阴经,手指和足趾上的经脉等等。2. 卫气循经走行于皮肤中 卫气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而下,自阴经返回。《灵枢.邪客篇》指出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从卫外的角度来说,应当是走行于皮肤中;卫气的病理反应如腠理开汗出、毫毛竖立等也是皮肤的反应。卫气还可行于分肉之间,应当是与分肉间血管伴行。卫气的功能方面有温分肉的作用,分肉主要是指肌肉,因此卫气还与肌肉有关系,也即非血管的经络与肌肉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主流。3. 各经气血多少都可从皮肤区分出来,视其皮部纹理之粗细颜色可知各经的气血多少(《灵枢·骨度篇》)。4. 循经感传只能位于皮肤中 用电针刺激井穴主要作用于局部皮肤;用火柴头压迫穴位的刺激也主要是作用于皮肤;产生的感传按受试者所述有的在深部,有的在浅表,有的在皮肤与皮下组织器官之间,皮肤有瘢痕者可从侧面或下面绕过瘢痕。这些现象除说明循经感传走行于皮肤之中外,还走行于深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深部的肌肉、肌间结缔组织和内脏器官不具有产生像感传那样感觉的功能。人体内部器官的感觉主要是疼痛感,没有人感觉到自己的胃肠在运动、肌肉在收缩、心脏在跳动、肺在扩张,且内部疼痛感的定位也是通过对应的体表皮肤来实现的。用毛笔刷皮肤很容易产生感传样的感觉,但在肌肉里找不到什么办法可模拟出感传样的感觉。总之,循经感传的感觉只能来源于皮肤中,至于位置的深浅是由于感觉不是产生于表皮上的外部刺激,而是真皮中的内部刺激,其性质不明确,定位不清楚,因此,感觉是多种多样的,线路是模糊的。5. 针刺必然刺激皮肤 在大鼠和家兔足三里穴处所作的大量针刺镇痛实验表明,只有给皮肤足够的刺激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有时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对皮肤进行刺激,针刺效应比通常的刺法好得多。6. 可见经络现象位于皮肤中 循经皮肤病当然是位于皮肤中,而且是在表皮和真皮中。经络敏感者伴随感传的循经出汗现象、循经充血贫血出血现象、循经皮疹现象等都表明循经感传的过程中在皮肤里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阳性反应。以上只是作者研究之外的证据,事实上,我们的研究集中皮肤的针刺信号的经络传递通路上,获得一系列可靠的证据,最终在皮肤中显示出交感物质分布线、针刺立毛线和皮肤新生毛线环路等。十八世纪,英.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被喻为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成就而标载史册。然而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明的的地写着:血液是循环的(参见经络的两大类型)!这一成就早在哈维之前就传到了欧洲,现在仍然可以查到相关的文献记载。《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经脉――主要位于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如果经络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么经络的周期性循行或气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环或包括血液循环。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时,盖伦提出动脉和静脉如潮水涨落,心脏的作用是把产生的热量送到全身。这一谬论在西方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因此血液循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经络循行是血液循环,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血液循环。随后美.罗伯特著《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确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不幸的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执迷不悟,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坚持经络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的研究者,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自然就会面对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等无法克服的困难。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已经非常明确地把气血循环称为双流体循环概念或双循环理论。总之,区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经络,哪是非血管经络,经络研究岂能登堂入室。中医血循环理论的论证一、血液循环学说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生理学(Physiology)一词源于古西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十六世纪才用来表示生理这门学科,现代生理学的创立源于十七世纪维廉.哈维(William Harvey),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之所以认为哈维是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是因为他用实验的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之所以创立血液循环理论重要,是因为在哈维之前,西方人一直接受的是盖伦(Gallen)在公元二世纪建立的错误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动脉和静脉如同涨潮的一起一落,而心脏的作用是把其产生的热量或元气输送到全身,与之相应的,大脑就成为一个散热的器官,这个学说在西方统治了一千五百年之久。真的是哈维首先提出血液循环的理论吗?中国的古代文明中,最富成就的就是医学,现在称之为中国传统医学或中医学,其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事实上,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明确认识到血液是循环的,血脉可分为动脉和静脉,血液由动脉而出,由静脉回到心脏,动脉和静脉在肢端、头部、内脏等进行交换,血液的作用是把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肌肉和内脏等处。作者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一书,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归类、对比、讨论和实验研究,把经络区分为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分别命名为经络脉和经络带,下面粗略介绍有关血管性经脉的一些基本概念。二、中医学中关于心、血和脉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在比《黄帝内经》还早的长沙马王堆《帛书》中没有经络的概念,全部称为“脉”,如“臂太阴脉”、“足阳明脉”等。《灵枢.经脉篇》开始介绍十二经脉时也只用了“脉”字,如“肺手太阴之脉”、“胃足阳明之脉”等,介绍完十二条主要的脉以后,为了与细小的脉进行区别,把主要的纵行粗大的脉叫做“经脉”,数目较多、细小的脉叫做“络脉”,此外,还把比络脉更小的脉称为“孙脉”。所谓经络本来是指各种长短粗细的脉,是粗的经脉和细的络脉的合称,当我们只取“经”和“络”两个形容词来表示这一概念时,再也不可能从“经络”的字面意义上看出与脉的关系,由此成为研究中的一大障碍。《灵枢.经脉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段经文首先表达了古人认识人体的基本出发点--度量、触摸、解剖观察,有力地表明中医学建立于对人体的客观观察上。观察和实验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使用的是科学的观察法。《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述了对正常中等身材人体的骨骼长度,骨髓腔大小,脉管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每日呼吸和脉搏次数,呼吸与脉搏比例(1: 6)等解剖和生理参数,作者由此提出了“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同时,这段经文也明确指出,经脉是接受血液而营行的,且脉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浊之别。大小应指血管的长短粗细,清浊很可能是指动静脉的颜色差异。血是什么?《灵枢.决气篇》“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说腹腔中的胃肠道消化食物,吸收其精华,变成红色,即是血液。血与心有什么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诸血皆属于心”,即全身所有的血都归属于心,受心脏的控制。脉与心有什么关系?《灵枢.本藏篇》“肝应胆,…心应脉。”心与脉的关系,就如同肝与胆的关系,可见脉是与心相连的血管。血与脉有什么关系?《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表明食物的精华部份进入血管中,变成血,亦即血在脉中运行。《灵枢.邪客篇》“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是说地上有十二条大河,相应地人也有十二条经脉,把人体的经脉或血管比喻为河水的流动。由此不难说明,心、脉、血三者的关系就是现代医学心脏、血管、血液的关系,这是古典生理学与现代生理学重要接合点,有力表明所谓的千古之谜--经络--经脉和络脉--脉必然包括血管。《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意即粗大的纵行血管--经脉,走行在深部的组织间隙里,但有一个例外--足太阴脉走行浅表,在内踝上可以看见,其实就是这里的大隐静脉--体表最大的浅表静脉。其它浮在体表、经常可以看见的血脉是络脉--细小的血管,即体表静脉。《灵枢.营卫会生篇》曰:“营在脉中,……,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指营气在脉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有了以上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认为,经脉的走行路线即是血管的的解剖结构,经脉的循环运行就是血液循环。这就是两千多前的中国血液循环理论,以解剖和观察为依据所得到的基本正确的血液循环理论。三、中医学对动脉和静脉的描述“动脉”的概念在《内经》中有明确的叙述,《灵枢.动输篇》“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特别指出了“手太阴脉”、“足阳明脉”和“足少阴脉为何持续搏动,即挠动脉的腕后搏动、颈动脉的气管旁搏动和胫后动脉的踝内搏动。内经》指出踝后的搏动是冲脉经过该处的搏动,并非足少阴脉的搏动,因为足少阴中流动的是向心的静脉血。从经脉的流动方向和交接部位可以判断出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手三阳经从胸走手,并且在其经过的腋下、肘内、腕后有搏动,因此当属动脉。《灵枢.邪客篇》特别指出了手三阴经的三维走向,其三维走向与上肢从指端经腕、肘关节到腋下的上肢动脉走行的途径相当吻合。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惊叹当时学者的解剖水平所达到了何等地步,文字的描述又是何等干练准确,可现在很少有研究者注意这一篇的内容。手三阳经通常认为是从手走头,这当然不是血行途径了,但《灵枢.经脉篇》中明确指出手三阳经是从手到胸内,上到头的只是其分支(从胸中到头部的支脉)。经脉在上肢外侧走行,与其浅表的大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极其相似,因此,手三阳经应是静脉。足三阴经从足走胸,于腹股沟处进入内部,当是静脉。其中的足太阴经过内踝之上,这可以看见的经脉显然就是经过内踝的大隐静脉。足三阳经从头走脚,与血管明显不符,但仔细考察可见,所谓“从头到足”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括。《内经》明确指出足阳明胃经先是从胸上行,再下行到足;足少阳胆经从腋下行,并不是在头部。而且胃经的全线:面部、颈部、胸部、腹外侧部、小腿前部、足背部都有动脉的搏动,并以此来判定胃经的路径和作用。冲脉为血之海,从头到足,实指体内的最大的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大动脉。总之,十二经脉,再加上冲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内经》常用“营气”或“营血”的原因正如《内经》所述,虽然知道骨髓具有造血样功能,但不知道血液何以变成红色(“莫知其妙”),故常以血液的营养功能来表达血液的概念,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错误。四、作为皮肤信息传递通路的脉或经络概念经络的另一个内涵是卫气运行途径,《内经》明确说明营卫各行一道。所谓卫气,与现在人们体会到的气功中的内气运行、循经感传中的感觉传导很相似。作者已有大量的事实提示,高等哺乳动物的皮肤中存在一种信号传递通路,后者是以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和作用为核心的连锁传递机制。《内经》中描述的经脉循行途径比起血液循环来,更类似于一种皮肤中的信号传递(卫气主要走行于皮肤中)。实际上,这正是《内经》著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卫气的运行可以在病人身上或气功状态下感觉到,但找不到形态上的证据。血液循环虽然感觉不到,却可以解剖到或从体表触摸到或肉眼看到(“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给《内经》著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他们将两者混淆起来,把感觉到的线状运动和看到管道结构联系起来,但又力图区别开去。因此,有的篇章分别叙述营卫的区别和运行途径,有的地方以“气血”二字概而论之。当我们区分开营卫的不同作用和不同途径后,就真切看到古人杰出的生命科学成就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皮肤信号传递通路没有被现代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综上所述,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内,中国古人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他们以扑素的自然科学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作者以“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应该成为中国解剖生理学工作者的常识,并有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随着《黄帝内经》中一些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再确认,定能在世界上重塑其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作为一名中国生理学者,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英.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早已经把经络视为血管系统,并明确指出,是中国人首先发现血液循环。后来由美. 撰写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大陆》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判断,并以“谁最先发现血液循环”为题专门论述。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应该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各方面的需要,将原称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系统,改称为上体、下体、左肺、右肺四个系统。人体血液循环新探打开人体血液循环图,那密如蛛网红蓝相间的血管布满了全身,其中最惹眼的是上、下、左、右那两根粗粗的动静脉血管,对此该如何解释呢?传统医学是这样讲的——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系统。这种划分正确不正确?有没有改变的必要?这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一、传统医学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由来血液循环理论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传统医学认为: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解释如下: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10分钟,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使不是全部智力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二、传统血液循环理论辨析首先,可以肯定:把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有它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它的道理,也不会存在和使用几百年。就是今后,有的人仍然会坚持这种分类法。我认为:以前之所以把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系统,就是觉得不管是体循环还是肺循环,血液毕竟是从同一个地方流出去,然后流回到另外同一个地方。体循环是由左心室流出去然后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由右心室流出去然后回到左心房。其次,也可以肯定:这种划分有它不足之处。就是忽略了血液流出时尽管是同一个地方,但毕竟是从多个通道流出去的;流回来也是一样,也是从不同方向流回来的;尽管最终会汇合在一起,但在汇合前相互间是没有关系的。从心脏解剖图来看,人体血液循环清清楚楚分成了四个方向,有六个出口,六个进口。情况是这样的:体循环由左心室射出,1个口向下,3个口向上,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到上、下2个腔的静脉口流回右心房。肺循环由右心室射出,1个口向左,1个口向右,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左、右肺各2个腔的静脉口流回左心房。从以上这些过程看,血液从始点流出后,再流回到终点前,相互是没有关系的。既然没有关系,把人体血液循环看成上体、下体、左肺、右肺四个系统也是可以的。三、建立新的血液循环理论非常有必要如果从医学上来说,把人体血液循环看成两个系统或者四个系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不牵涉到血液的变化问题,只是就循环系统来说,各自的起始点不同而已。但是,对于预防和治疗与人体姿势有关的疾病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全面来考虑,我认为将人体血液循环由原来定义为两个系统,重新定义为四个系统为好。其理由是:1、从人体血液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定义为四个系统更合理。人体血液无论向何处循环流动,均受同一个心脏的控制。通过人体血流检测分析得知:由于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心脏上、下、左、右的血流速度和流量是不一样的。而人又时常在变换姿势,把上与下和左与右根本就不同的四个东西硬说成相同的两个,这有些不恰当。既然是讲系统,就应该主要看它们成不成系统,血液又是怎么运行的。现在看来,这四个方向的血液循环是成系统的,而且它们的血液流速与流量又不一样,所以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才更为合理。而传统血液循环理论的确立之所以没有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就是当时不知道地心有吸引力,而且更不知道地心吸引力对人类直立生活直立供血的影响。传统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是在1628年至1661年间,而牛顿发现地心有吸引力是在这之后。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地心吸引力对人类直立生活直立供血导致的这些差异,完全有理由按实际情况对人体血液循系统进行重新划分。2、 可以预防不少种类的疾病。建立新的血液循环理论后,人们只要知道了“血液是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运行的,以及血液循环受地心吸引力影响”这两个常识,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从小注意身体姿势的摆放,由此就可以预防不少疾病。比如人们站坐立太久之后,就会主动的躺一躺倒一倒,进行人体反向调整。晚上睡觉时,就不会固定某种姿势,而会采用仰、俯、左、右四种姿势睡觉。这样一来,人类因为姿势不正确和血液循环不畅而产生的疾病就会大为减少,人的寿命也会大大地延长。3、 可以治疗不少陈旧性疾病。运用新的血液循环理论,不用打针服药就可以治疗许多因为姿势不正确和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比如:因为身体某个部位血流速度太慢而产生不适,就抬高这些部位,有意识地加快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因为身体某个部位血流量或者说营养不够而产生不适,就放低这些部位,人为地多给这些部位供应血液或者说营养。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不但会减少不少人的痛苦,而且会给国家和社会节约无法计算的资源。所以,把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划分成上体、下体、左肺、右肺四个系统,不但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还有它的现实紧迫性。

  • 索引序列
  • 医学期刊主动脉瓣修复
  • 心内科论文主动脉夹层
  • 食道癌侵犯主动脉论文
  • 运动康复医学期刊
  • 医学论文动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