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发表的资料,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20%需要一定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且30%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在病后1年末可恢复工作 .第一节 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 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建 议:(1)重视早期康复:早期康复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如患肢的保护,被动活动等,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很容易掌握,也非常有效,建议各医院能充分重视。(2)强调持续康复: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功能障碍是要遗留很长时间的,甚至终身遗留。因此,建议能建立起由综合医院急性期到社区医疗的持续康复体系,与国际上目前脑血管病康复方案相似,使患者享受到完整的康复。(3)重视心理康复: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疾患非常突出,但往往会被忽略,心理疾患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不利,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治疗。(4)重视家庭成员的参与: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对患者恢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家庭成员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功能障碍,心理问题,以便能相互适应,还应掌握一定的康复手段,为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治疗后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我们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所采取的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此治疗方案值得长期应用推广。[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熟悉、语言、精神情绪方面,其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因此对本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甚为重要[1]。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年龄36岁~85岁,脑出血50例,脑梗死70例,病程1周,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120例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接受3期康复练习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FMA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以练习前与练习后分值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练习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练习后两种评分值均有提高,练习后分值较练习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120例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评分比较由此,3期康复治疗方案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3期康复是指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具体各期康复方案如下[2]。方法早期康复正确体位;翻身练习;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床边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排痰;床头抬高座位练习;面、舌、唇肌刺激;呼吸控制练习;卧坐练习;坐位平衡;坐位操;床到轮椅的转移;坐站练习;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应用电刺激;应用机电反馈技术;应用针灸治疗;应用推拿治疗;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此期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等项,由治疗师完成1次/d,45min/次,其余各项可选择性进行。中期康复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练习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中期康复方法,卧位:从被动――助动――主动抑制上肢痉挛模式。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抑制躯干紧张、痉挛。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肩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俯卧位屈患膝练习。坐位:患侧上肢支撑练习。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手背推移物体,前臂旋转压橡皮泥,患侧下肢屈髋运动,手指夹拾小物体,健侧下肢肌力练习,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站立位:站位平衡练习。站立平衡操,坐站控制练习,及分解练习。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髋伸展位屈膝,屈髋屈膝预备迈步,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练习。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低迈步练习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足跟着地练习、双杠内步行练习、持拐步行练习、上下楼梯、床边ADL练习,此期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天天需1次~2次45min/次,每周练习4d~5d。后期康复继续前一阶段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练习,侧方行走练习,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改善步态练习,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家庭ADL指导,居室改造。3讨论我们通过临床实践3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对比P<,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通过练习能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或有明显的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此治疗方案是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必要的。
摘 要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47-04 Rehabilitation of the central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used by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JIANG Cong-yu1, BAI Yu-long2, DUAN Chun-hao3 (1. Dep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Yonghe Branch,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3. Zhabei Branch of Shanghai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Shanghai, 200070) ABSTRAC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 high morbidity and high mortality,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easily cause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s, assessment, training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dysphagia in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swallowing 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内这一过程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上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进食障碍。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可分以下4类:①口咽部疾病:如口炎、咽炎、咽后壁脓肿、咽肿瘤等;②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瘢痕性狭窄、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等;③神经肌肉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球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④精神性疾病,如癔病等。这里着重介绍脑血管疾病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 脑血管病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文献报道~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Lawrence ES统计了1 259例多种族的急性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为%[1]。脑血管病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而长期进食困难必然会引起患者的营养不良,如何康复治疗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 1 脑血管疾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①先行期:意识状态、进食欲望;②口腔准备期:开口、闭唇、摄食、咀嚼运动和进食方式,为随意过程,即主动吞咽;③咽部期:食物自咽部至食管,为反射性运动,即反射性吞咽;④食管期:食物自食管至胃,为平滑肌的蠕动[2]。吞咽运动涉及的颅神经有第V、VII、IX、X、XII颅神经;吞咽感觉涉及第V,IX,X颅神经,因此当病变累及支配这些颅神经的神经核团、传导束及上位皮质中枢时,患者将出现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支配吞咽功能的后组颅神经核团受上运动神经元的双侧支配,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可导致吞咽障碍。综合文献报道,约的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也可出现吞咽障碍。最近的临床观察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导致吞咽障碍较常见,半球损害引起吞咽障碍的机制可能有2种[3]:①吞咽中枢的单侧“优势化”。有研究显示,半球卒中后有吞咽困难者,不论损伤的是哪一侧半球,抑或是皮质还是皮质下损伤,刺激其健侧半球,在咽部记录到的反应均小于无吞咽困难者,所以认为皮层中的咽代表区在双侧半球是不对称的,存在“优势”吞咽半球,即该半球吞咽中枢的作用占主要地位。如果损伤了该优势吞咽中枢,正常吞咽就不能由健侧半球的非优势吞咽中枢维系,出现吞咽困难。②吞咽功能的维持需要双侧通路。也有研究认为单侧半球卒中之所以导致吞咽困难是因为单侧半球的吞咽通路不足以单独控制吞咽动作。吞咽的中枢通路与语言通路不同,是双侧的。外周来的传入投射到达双侧初级感觉皮质,再到初级运动皮质,最后由双侧皮质延髓束传出,单侧皮质不足以控制吞咽。另有研究认为,左侧半球损伤容易导致口阶段的吞咽障碍,以吞咽的启动障碍为特征。而右侧半球损伤更容易导致咽阶段吞咽障碍,以咽部滞留、误吸为特征。 脑干的吞咽中枢在孤束核背侧和附近的网状结构中,脑干吞咽中枢病变主要导致咽阶段延长,表现为咽肌推进力弱,喉关闭不全,环咽肌功能障碍,与皮质中枢导致的吞咽触发困难相对应[3]。皮质延髓束损伤(假性球麻痹)之后会导致吞咽的咽阶段延长,如果皮质延髓束进一步受损会导致主动吞咽不能,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的患者食管入口处的食管上括约肌反射亢进或痉挛,吞咽肌肉的运动不协调,可导致食物误咽入气管。延髓损伤患者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咽远端蠕动消失,食物不能通过食管上括约肌。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脊束受损,则口腔、口底、牙龈、舌、软腭的黏膜感觉减弱,导致食团进入咽部却不能触发吞咽,使误吸危险增加。丘脑卒中使咽喉黏膜感觉信息向间脑和皮质传导的上行投射通路中断,产生咽喉部感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进入喉咽部的分泌物及食物碎屑,使得正常的喉咽气道保护反射不能恰当地启动,加上咽肌运动障碍,导致吞咽困难。小脑和锥体外系异常也会干扰吞咽功能[3]。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The Nursing Experience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nursing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 60 patients of cerebral 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fferent nursing cares were adopted dy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s. Result: In all 60 patients,38 cases were cured,18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had no change,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ethod above can help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recovered and can decrease the word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nursing experience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 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2 观察与护理 病情观察 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 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急性期的护理 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 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参考文献:〔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摘 要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47-04 Rehabilitation of the central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used by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JIANG Cong-yu1, BAI Yu-long2, DUAN Chun-hao3 (1. Dep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Yonghe Branch,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3. Zhabei Branch of Shanghai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Shanghai, 200070) ABSTRAC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 high morbidity and high mortality,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easily cause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s, assessment, training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dysphagia in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swallowing 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内这一过程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上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进食障碍。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可分以下4类:①口咽部疾病:如口炎、咽炎、咽后壁脓肿、咽肿瘤等;②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瘢痕性狭窄、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等;③神经肌肉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球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④精神性疾病,如癔病等。这里着重介绍脑血管疾病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 脑血管病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文献报道~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Lawrence ES统计了1 259例多种族的急性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为%[1]。脑血管病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而长期进食困难必然会引起患者的营养不良,如何康复治疗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 1 脑血管疾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①先行期:意识状态、进食欲望;②口腔准备期:开口、闭唇、摄食、咀嚼运动和进食方式,为随意过程,即主动吞咽;③咽部期:食物自咽部至食管,为反射性运动,即反射性吞咽;④食管期:食物自食管至胃,为平滑肌的蠕动[2]。吞咽运动涉及的颅神经有第V、VII、IX、X、XII颅神经;吞咽感觉涉及第V,IX,X颅神经,因此当病变累及支配这些颅神经的神经核团、传导束及上位皮质中枢时,患者将出现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支配吞咽功能的后组颅神经核团受上运动神经元的双侧支配,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可导致吞咽障碍。综合文献报道,约的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也可出现吞咽障碍。最近的临床观察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导致吞咽障碍较常见,半球损害引起吞咽障碍的机制可能有2种[3]:①吞咽中枢的单侧“优势化”。有研究显示,半球卒中后有吞咽困难者,不论损伤的是哪一侧半球,抑或是皮质还是皮质下损伤,刺激其健侧半球,在咽部记录到的反应均小于无吞咽困难者,所以认为皮层中的咽代表区在双侧半球是不对称的,存在“优势”吞咽半球,即该半球吞咽中枢的作用占主要地位。如果损伤了该优势吞咽中枢,正常吞咽就不能由健侧半球的非优势吞咽中枢维系,出现吞咽困难。②吞咽功能的维持需要双侧通路。也有研究认为单侧半球卒中之所以导致吞咽困难是因为单侧半球的吞咽通路不足以单独控制吞咽动作。吞咽的中枢通路与语言通路不同,是双侧的。外周来的传入投射到达双侧初级感觉皮质,再到初级运动皮质,最后由双侧皮质延髓束传出,单侧皮质不足以控制吞咽。另有研究认为,左侧半球损伤容易导致口阶段的吞咽障碍,以吞咽的启动障碍为特征。而右侧半球损伤更容易导致咽阶段吞咽障碍,以咽部滞留、误吸为特征。 脑干的吞咽中枢在孤束核背侧和附近的网状结构中,脑干吞咽中枢病变主要导致咽阶段延长,表现为咽肌推进力弱,喉关闭不全,环咽肌功能障碍,与皮质中枢导致的吞咽触发困难相对应[3]。皮质延髓束损伤(假性球麻痹)之后会导致吞咽的咽阶段延长,如果皮质延髓束进一步受损会导致主动吞咽不能,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的患者食管入口处的食管上括约肌反射亢进或痉挛,吞咽肌肉的运动不协调,可导致食物误咽入气管。延髓损伤患者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咽远端蠕动消失,食物不能通过食管上括约肌。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脊束受损,则口腔、口底、牙龈、舌、软腭的黏膜感觉减弱,导致食团进入咽部却不能触发吞咽,使误吸危险增加。丘脑卒中使咽喉黏膜感觉信息向间脑和皮质传导的上行投射通路中断,产生咽喉部感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进入喉咽部的分泌物及食物碎屑,使得正常的喉咽气道保护反射不能恰当地启动,加上咽肌运动障碍,导致吞咽困难。小脑和锥体外系异常也会干扰吞咽功能[3]。
康复医学论文标题大全
康复医学 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相关书籍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又称第三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一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二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下面的我就关于 康复医学论文pt、康复医学论文标题大全 给大家详细介绍。
康复医学论文标题如下:
康复治疗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探讨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脑血管病人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体会
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针灸康复治疗
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护理体会
康复新液与红外线烤灯在压疮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病人137例疗效的临床观察
康复治疗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视运动组织障碍康复治疗方案建立的探讨
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针灸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对比分析
多学科合作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
康复治疗应用于社区中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探讨
以上这么多就是我搜集到的一些好发表的 康复医学论文标题 ,如果还有关于 康复医学论文发表标题、康复医学论文发表问题 可以随时到上查阅或咨询,最后祝大家早日成功发表 康复医学论文!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The Nursing Experience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nursing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 60 patients of cerebral 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fferent nursing cares were adopted dy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s. Result: In all 60 patients,38 cases were cured,18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had no change,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ethod above can help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recovered and can decrease the word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nursing experience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 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2 观察与护理 病情观察 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 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急性期的护理 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 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参考文献:〔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整体护理体会及分析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整体护理体会及分析》论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毕业论文网收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只可观摩不可抄袭,因抄袭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整体护理体会及分析引起的版权纠纷本站概不负责,若本站对于该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删除。【摘要】 目地 探讨整体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地影响。方法 将249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5例)及观察组(10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系统化整体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结论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实施整体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心理、躯体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受益。【关键词】 整体护理;脑梗死;功能恢复随着护理事业地不断发展,单纯以躯体护理为主地功能制护理已不能满足护理地需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地各个环节系统化地整体护理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及交流,提供适合患者身心、、文化等需要地最佳护理。本文就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地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研究对象随机从病案室抽取2000~2005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地104例脑梗死病例为观察组,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39~81岁,平均(±)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或MRI证实颅内有梗死灶,其中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61例,半卵圆中心28例,放射冠区11例,脑干、小脑及枕叶4例。梗死面积3~11cm2。以1995~2000年住院地145例患者为对照组,男88例,女57例,年龄40~77岁,平均(±)岁。其中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86例,半卵圆中心40例,放射冠区15例,脑干、小脑及枕叶4例。梗死面积4~12cm2。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具有不同程度地肌力、言语、大小便功能及心理障碍(详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治疗方法及疗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具有可比性。2 方法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系统化整体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地相关知识,介绍脑梗死地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每例患者有详细护理记录单,从入院初期开始注重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并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肌力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适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并从护理中存在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护理工作从被动遵从医嘱到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存在地问题,从而加速患者肢体功能地恢复;(2)积极进行语言功能锻炼,针对不同类型地语言功能障碍采用不同地方法,如完全运动性失语,此类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说不出来,只可发“啊”音,从入院开始就练习发音,逐渐过渡到说简单地字、词、句;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可发出简单地字、词或吐词不清,此类患者可鼓励其多说话,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尽量把每个字说清楚,经常与患者交谈,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对患者取得地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信心;(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地生活及卫生习惯,多饮水,保证充足地饮水量,饮食宜清淡、消化、富有营养,多食青菜、瓜果等含纤维素高地食物,顺时针按摩腹部,对尿失禁地患者指导其练习排尿地随意性动作,进行肛提肌训练等;(4)在积极治疗患者躯体疾病地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娴熟地操作技术和严谨地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地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地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及时采用交谈、笔认、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要,增强其战胜疾病地信心。 评价方法 肢体肌力地判断按6级分法,治疗后肌力恢复及以上为改善。运动性失语以能发单字音以上为改善,感觉性失语以能听懂部分语言为改善等。心理状况以与医护人员接触情况而定,能与医护人员部分交流者为改善。大小便功能以主动而顺利排便地改善。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频数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地χ2检验。3 结果两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比较 (略)4 讨论脑梗死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地神经系统常见病,其各种功能恢复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病后生活质量,也为家庭和减轻负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后脑梗死患者恢复状态结果表明,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过程从单纯疾病护理转向整体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心理、躯体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受益。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治疗后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我们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所采取的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此治疗方案值得长期应用推广。[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熟悉、语言、精神情绪方面,其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因此对本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甚为重要[1]。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年龄36岁~85岁,脑出血50例,脑梗死70例,病程1周,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120例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接受3期康复练习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FMA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以练习前与练习后分值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练习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练习后两种评分值均有提高,练习后分值较练习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120例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评分比较由此,3期康复治疗方案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3期康复是指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具体各期康复方案如下[2]。方法早期康复正确体位;翻身练习;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床边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排痰;床头抬高座位练习;面、舌、唇肌刺激;呼吸控制练习;卧坐练习;坐位平衡;坐位操;床到轮椅的转移;坐站练习;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应用电刺激;应用机电反馈技术;应用针灸治疗;应用推拿治疗;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此期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等项,由治疗师完成1次/d,45min/次,其余各项可选择性进行。中期康复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练习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中期康复方法,卧位:从被动――助动――主动抑制上肢痉挛模式。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抑制躯干紧张、痉挛。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肩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俯卧位屈患膝练习。坐位:患侧上肢支撑练习。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手背推移物体,前臂旋转压橡皮泥,患侧下肢屈髋运动,手指夹拾小物体,健侧下肢肌力练习,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站立位:站位平衡练习。站立平衡操,坐站控制练习,及分解练习。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髋伸展位屈膝,屈髋屈膝预备迈步,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练习。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低迈步练习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足跟着地练习、双杠内步行练习、持拐步行练习、上下楼梯、床边ADL练习,此期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天天需1次~2次45min/次,每周练习4d~5d。后期康复继续前一阶段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练习,侧方行走练习,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改善步态练习,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家庭ADL指导,居室改造。3讨论我们通过临床实践3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对比P<,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通过练习能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或有明显的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此治疗方案是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必要的。
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发表的资料,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20%需要一定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且30%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在病后1年末可恢复工作 .第一节 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 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建 议:(1)重视早期康复:早期康复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如患肢的保护,被动活动等,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很容易掌握,也非常有效,建议各医院能充分重视。(2)强调持续康复: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功能障碍是要遗留很长时间的,甚至终身遗留。因此,建议能建立起由综合医院急性期到社区医疗的持续康复体系,与国际上目前脑血管病康复方案相似,使患者享受到完整的康复。(3)重视心理康复: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疾患非常突出,但往往会被忽略,心理疾患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不利,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治疗。(4)重视家庭成员的参与: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对患者恢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家庭成员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功能障碍,心理问题,以便能相互适应,还应掌握一定的康复手段,为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
摘 要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47-04 Rehabilitation of the central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used by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JIANG Cong-yu1, BAI Yu-long2, DUAN Chun-hao3 (1. Dep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Yonghe Branch,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3. Zhabei Branch of Shanghai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Shanghai, 200070) ABSTRAC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 high morbidity and high mortality,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easily cause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s, assessment, training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of dysphagia in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swallowing 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内这一过程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上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进食障碍。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可分以下4类:①口咽部疾病:如口炎、咽炎、咽后壁脓肿、咽肿瘤等;②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瘢痕性狭窄、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等;③神经肌肉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球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④精神性疾病,如癔病等。这里着重介绍脑血管疾病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 脑血管病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文献报道~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Lawrence ES统计了1 259例多种族的急性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为%[1]。脑血管病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而长期进食困难必然会引起患者的营养不良,如何康复治疗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 1 脑血管疾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①先行期:意识状态、进食欲望;②口腔准备期:开口、闭唇、摄食、咀嚼运动和进食方式,为随意过程,即主动吞咽;③咽部期:食物自咽部至食管,为反射性运动,即反射性吞咽;④食管期:食物自食管至胃,为平滑肌的蠕动[2]。吞咽运动涉及的颅神经有第V、VII、IX、X、XII颅神经;吞咽感觉涉及第V,IX,X颅神经,因此当病变累及支配这些颅神经的神经核团、传导束及上位皮质中枢时,患者将出现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支配吞咽功能的后组颅神经核团受上运动神经元的双侧支配,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可导致吞咽障碍。综合文献报道,约的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也可出现吞咽障碍。最近的临床观察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导致吞咽障碍较常见,半球损害引起吞咽障碍的机制可能有2种[3]:①吞咽中枢的单侧“优势化”。有研究显示,半球卒中后有吞咽困难者,不论损伤的是哪一侧半球,抑或是皮质还是皮质下损伤,刺激其健侧半球,在咽部记录到的反应均小于无吞咽困难者,所以认为皮层中的咽代表区在双侧半球是不对称的,存在“优势”吞咽半球,即该半球吞咽中枢的作用占主要地位。如果损伤了该优势吞咽中枢,正常吞咽就不能由健侧半球的非优势吞咽中枢维系,出现吞咽困难。②吞咽功能的维持需要双侧通路。也有研究认为单侧半球卒中之所以导致吞咽困难是因为单侧半球的吞咽通路不足以单独控制吞咽动作。吞咽的中枢通路与语言通路不同,是双侧的。外周来的传入投射到达双侧初级感觉皮质,再到初级运动皮质,最后由双侧皮质延髓束传出,单侧皮质不足以控制吞咽。另有研究认为,左侧半球损伤容易导致口阶段的吞咽障碍,以吞咽的启动障碍为特征。而右侧半球损伤更容易导致咽阶段吞咽障碍,以咽部滞留、误吸为特征。 脑干的吞咽中枢在孤束核背侧和附近的网状结构中,脑干吞咽中枢病变主要导致咽阶段延长,表现为咽肌推进力弱,喉关闭不全,环咽肌功能障碍,与皮质中枢导致的吞咽触发困难相对应[3]。皮质延髓束损伤(假性球麻痹)之后会导致吞咽的咽阶段延长,如果皮质延髓束进一步受损会导致主动吞咽不能,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的患者食管入口处的食管上括约肌反射亢进或痉挛,吞咽肌肉的运动不协调,可导致食物误咽入气管。延髓损伤患者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咽远端蠕动消失,食物不能通过食管上括约肌。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脊束受损,则口腔、口底、牙龈、舌、软腭的黏膜感觉减弱,导致食团进入咽部却不能触发吞咽,使误吸危险增加。丘脑卒中使咽喉黏膜感觉信息向间脑和皮质传导的上行投射通路中断,产生咽喉部感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进入喉咽部的分泌物及食物碎屑,使得正常的喉咽气道保护反射不能恰当地启动,加上咽肌运动障碍,导致吞咽困难。小脑和锥体外系异常也会干扰吞咽功能[3]。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