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8年生,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协和医院副院长,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湖北省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院药学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1991年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毕业,2002年获药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药物制剂及其生物效应;新药开发及其研制
“复方甘草片”中含有微量的阿片酊,大剂量长期服用的话,有可能形成人体的依赖性,所以,不可长时间的服用的,一个星期为界限。
好像是有某种元素,可能会上瘾吧。最好别多吃,是药三分毒啊!
不会。。但是药还是不要多吃!
男,1968年生,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协和医院副院长,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湖北省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院药学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1991年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毕业,2002年获药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药物制剂及其生物效应;新药开发及其研制
湖北省京山市永隆人
于明安 男,副教授,1953年10月出生,湖南人,原成都科技大学毕业。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助教,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讲师, 至今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催化与转化途径和过程,优化生物催化反应过程,建立高选择性、高稳定性、高效性的生物催化与转化体系,研究和建立非水相生物催化技术体系和全细胞催化体系,研究和开发应用于化学工业和医药行业重要的手性化学品、药物中间体、药物和新制剂。先后参加了省部级课题研究,其中,部级课题《血液灌流吸附剂琼脂糖包膜微囊活性炭CAAC-Ⅱ的制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二磷酸果糖晶粉原料药新工艺》从小试到大兴药业中试获科技进步三等奖,获重庆市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第二完成人),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第二完成人)。参加编写人卫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本,国内外发表SCI、EI、CSCD等论文10多篇,现带有硕士研究生3名。 张良珂,男,药剂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审评专家,重庆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专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审稿编委。1998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精细有机合成方向,获硕士学位。1998年-2001年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事新药开发。200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承担本科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剂型与临床,研究生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等课程。承担数项国家及省部级相关课题,近年来发表CSCD核心期刊及SCI论文十余篇。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下:1) 张良珂,袁佩,田睿,凌旭,余睿杰,不同离子交联果胶凝胶微丸溶胀及释药性质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已录用)2) 张良珂,田睿,袁佩,孙丽琼,凌旭,牛血清白蛋白从不同果胶凝胶微丸中的释放[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407-14103) 张良珂,袁佩,张彦,程红卫,不同离子交联剂对海藻酸凝胶微丸溶胀和释药性质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2008,43(8):606-6094) 张良珂,张彦,田睿,赖洁娟,阿西美辛海藻酸钙凝胶微丸释药影响因素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2):1671-16745) 张良珂,侯世祥,卢懿,宋相容,叶酸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药效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9):676-6786) 张良珂,侯世祥,宋相容,卢 懿,一种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中国药学杂志,2007,42(5):365-3677)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魏大鹏,宋相容,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77-798) 张良珂,侯世祥,卢懿,宋相容,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0)763-7659) Liangke Zhang, Shixiang Hou, Shengjun Mao, Dapeng Wei, Xiangrong Song, Yi Lu. Uptake of folate-conjugat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to the SKOV3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4, 287(2):155-162 【SCI收录】10)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宋相容,陈彤,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2):225-22811) 张良珂,黄瑜,陈锡如,微波辐射烃基化合成异亮氨酸,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1):21-2412) 张良珂,陈锡如,黄瑜,微波辐射烃基化合成苯丙氨酸,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5):53-5713) 卢懿,侯世祥,张良珂,李晔,何俊瑶,郭丹丹,透皮淋巴靶向长春新碱传递体,药学学报,2007,42(10): 1097-1101 14) Mao SJ, Hou SX, He R, Zhang LK,Wei DP, Bi YQ, Jin H. Uptake of albumin nanoparticle surface modified with glycyrrhizin by primary cultured rat hepatocyt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20):3075-9【SCI】15) 毛声俊,侯世祥,张良珂,金辉,毕岳琦,蒋彬,肝细胞靶向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药学学报,2003,38(10):787-79016) 毛声俊,侯世祥,张良珂,魏大鹏,张继芬,乔小蓉,何茹,甘草酸表面修饰万乃洛韦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4):570-57417) 毛声俊,侯世祥,金辉,张良珂,蒋彬,肝细胞靶向甘草次酸表面修饰脂质体的制备,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28-331联系方式:王驰 男,48岁,博士,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在四川省造纸工业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1996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校,在重医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任副教授。2001年至200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系攻读博士学位。 参加重医与重啤集团共同开发新药研究课题,为主要研究成员之一;完成重庆市卫生局课题《果糖二磷酸类新药的创制研究》,为主要成员之一。2000年申请的《D-果糖-1,6二磷酸钠镁,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药品上的用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2005年~2007年,在研项目为博士启动项目: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 2000年在清华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药物研究与药物设计研讨班》学习。2001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果糖二磷酸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115-117。 2.《果糖-1,6二磷酸钙的制备研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110-112。 3.《醛缩酶-DNPH比色法测定果糖-1,6二磷酸盐的含量》生物医学工程杂志,(3);249-251。 4.《果糖二磷酸镁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四川生理科学杂志,(4);22。 第二作者发表论文: 1.《常用抗肿瘤药物抑制喉癌KBv20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研究》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45-47 2.《抗肿瘤药物及维拉帕米对KBv200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10 3.《抗肿瘤药物及苦参碱对KBv200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10 黄华 1982年7月毕业于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化学制药专业,本科。 1982年8月—1999年11月在重庆制药六厂从事药物制剂生产技术管理和新药制剂研究开发工作各十年,先后担任车间技术员、厂技术工艺员及科长、药研所长及该厂改制后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药研所长等职务,制药高级工程师。 1999年12月调至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药剂教研室工作,任药剂学教师。 注意了解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的发展方向,特别关注国内外新的释药系统和制剂技术的研究动态。同时具丰富的新药开发和管理经验,直接进行了新药开发从市场调研选题、药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新药申报的全过程工作,熟悉其所涉及的药政法规以及相关技术。 组织并主持研究开发出了数个新药。作为处方工艺负责人研究的乳剂型黄体酮凝胶曾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曾成功地研究开发了近几年在医药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品—单一产品年销售上亿元的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阿拓莫兰),以及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治疗骨质疏松的阿法骨化醇片等。与企业合作研究的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在全国首家申报,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口腔崩解片新剂型的《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进行产业化生产。研制并申报了各种化学药和中药口腔崩解片及注射液、凝胶等剂型产品。 2004-2006年发表论文8篇: 1.表面活性剂对葛根素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4,35(4):315-317. 2.硫酸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 《中国药房》2004,15(9):551-554 3.口腔崩解片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23(2):167. 4.脂质体主动载药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5,32(4):271-274. 5.固体分散法制剂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10):648-650. 6.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05,16(19):1499-1501. 7.制霉菌素口腔粘附片的研制及粘附考察[J]. 《中国药房》2006,17(11):815-817. 8.植入剂的研究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6):3-5. 朱照静没有找到,sorry
2个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审稿效率还是比较快的,毕竟为半月刊,2个月即可录用,且期刊开设绿色通道,可加急投稿带课题基金资助的优质文稿。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退修后录用的几率为30%。2022年11月9日根据查询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官网得知退修后录用的几率为30%。
这个杂志的备用状态就是说基本录用了,但是发表需要等好长时间,因为压了好多稿件了。你可以给编辑发邮件,他们比较友好,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告诉你具体时间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能发表在哪一起。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左氧氟沙星。 化学名称:(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 -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恶嗪-6-羧酸盐酸盐一水合物。 分子式:C18H20FN3O4·HCl·H2O 分子量: 皮肤软组织感染:传染性脓疱病、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结)炎、皮 下脓肿、肛周脓肿等; 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肠炎、沙门菌属肠炎、伤寒及副伤寒; 败血症、粒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各种感染; 其他感染:乳腺炎、外伤、烧伤及手术后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必要 时合用甲硝唑)、胆囊炎、胆管炎、骨与关节感染以及五官科感染等。 【规格】(以左氧氟沙星计)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片(),每日二次。病情偏重者可增 加为每日三次。另外,可根据感染的种类及症状适当增减。 【不良反应】盐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腹 痛、消化不良等; 过敏症:偶有浮肿、荨麻疹、发热感、光过敏症以及有时会出现皮疹、 搔痒、红斑等症状; 神经系统:偶有震颤、麻木感、视觉异常、耳鸣、幻觉、嗜睡,有时会 出现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 肾脏:偶见血中尿素氮上升; 肝脏:可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如血转氨酶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增加等; 血液:有时会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在~5%之间,一般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后迅 速消失。如发现异常时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可停止用药并进行适当处置。 【禁忌】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或及延长给药间期,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史患者应慎用。 3、喹诺酮类药物尚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在接 受本品治疗时应避免过度阳光曝晒和人工紫外线。如出现光敏反应或皮肤 损伤时应停用本品。 4、若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采取以下药物或 方法治疗:肾上腺素及其它抢救措施,包括吸氧、静脉输液、抗组织胺药、 皮质类固醇等。 5、此外偶有用药后发生跟踺炎或跟踺断裂的报告,故如有上述症状发生 时须立即停药并休息,严禁运动,直到症状消失。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一类抑制DNA螺旋酶的抗菌药物。作为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于1962年进入临床以来,科学家们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进行结构修饰,特别是1978年之后其研究与开发十分迅速,已有很多品种应用于临床。左氧氟沙星作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氧氟沙星的1/3[1]。由于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内渗透性好、给药方便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随着其使用的不断增加,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应增多。本文对左氧氟沙星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1 合理应用 空腹应用 食物和乳制品对左氧氟沙星的吸收无明显影响,但仍以空腹应用生物利用度高[2]。 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型杀菌剂,且具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效果依赖于给药剂量,而不是频繁给药,多采用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3],已可以获取较高的峰血药浓度而起到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的作用。 优化联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需要联合用药时,可采用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联合应用为佳,这样PAE比单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左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合用也应如此。 谨慎联用 与咖啡因药物联用 左氧氟沙星与含有咖啡因的药物合用时可延长咖啡因的代谢时间,易出现躁动不安、肌肉抽搐、呼吸加快、心动过速等症状,尽量避免合用。 含金属离子的药物 因左氧氟沙星可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螯合作用,造成部分金属离子(如Mg2+、Al3+、Fe3+、Ca2+、Zn2+、Cu2+)对左氧氟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浓度(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在培养基中随金属离子浓度增高而增高,所以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含镁、铝的抗酸剂,含硫酸亚铁的抗贫血药,含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硫酸锌合剂、多维生素片等)联用时,导致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如需合用必须错开服用时间,一般在服用含金属离子药物前或后2h服用左氧氟沙星。 非甾体抗感染药 喹诺酮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的结合,而非甾体抗感染药及其代谢产物能显著增加喹诺酮类药物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的作用。左氧氟沙星与非甾体抗感染药(阿司匹林除外)联用时可增加神经毒性,故有癫痫史或既往史的患者以及急性脑血管障碍患者应当避免联用。 磺胺类 左氧氟沙星80%以上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因溶解度小,易产生结晶尿,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因肾功能较健康成人有所下降,用量应调低或延长给药间隔。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阻塞性肾病,尽量避免联用。 降血糖药 左氧氟沙星与口服降血糖药同时使用可引起血糖失调(高血糖、低血糖),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浓度,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 中药 中药相对来说比西药安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由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逐渐增多[4],氧氟沙星注射液加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可引起肝损害,所以左氧氟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联用时也应慎重。2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 胃肠道反应是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枢神经系统 喹诺酮类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阻断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5]。发生率1%~5%,轻者头晕、头痛、兴奋、失眠、精神不安等,重者诱发癫痫,故精神病、癫痫病患者禁用。 血液系统 偶有出现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也有再障报道。 皮肤及光毒性 在我国皮疹报道较多,如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光毒性在国外报道较多,发生率可达28%,与药物剂量有关。可通过穿衣、防晒而预防。 肝毒性 通常左氧氟沙星较少引起肝毒性,有~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转氨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加等。若长期、大量应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肾毒性 左氧氟沙星很少引起肾毒性,偶见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 关节软骨毒性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的软骨毒性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动物实验证实,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幼龄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其中膝关节最易受累,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对成年动物无影响。临床上有报道未成年人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引起关节疼痛、肿胀,为确保用药安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18岁以下青少年慎用。3 小结左氧氟沙星作为新一代抗菌药,在抗细菌感染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被人们广泛采用,但如我们能充分认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用药对象和指征,掌握其适用范围,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给药途径,科学配伍,就会扬长避短,相信在科学家的精心研究下,左氧氟沙星的应用前景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 刘振生,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张春玲.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中国药师,2003,6(11): 王海生,孙德清.氟喹诺酮药物最佳给药方案的选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2): 周华坚,李韶光.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药物杂志,2001,10(5): 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4.(编辑:陆 淼)作者单位: 272600 山东梁山,梁山县大路口医院
于明安 男,副教授,1953年10月出生,湖南人,原成都科技大学毕业。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助教,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讲师, 至今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催化与转化途径和过程,优化生物催化反应过程,建立高选择性、高稳定性、高效性的生物催化与转化体系,研究和建立非水相生物催化技术体系和全细胞催化体系,研究和开发应用于化学工业和医药行业重要的手性化学品、药物中间体、药物和新制剂。先后参加了省部级课题研究,其中,部级课题《血液灌流吸附剂琼脂糖包膜微囊活性炭CAAC-Ⅱ的制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二磷酸果糖晶粉原料药新工艺》从小试到大兴药业中试获科技进步三等奖,获重庆市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第二完成人),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第二完成人)。参加编写人卫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本,国内外发表SCI、EI、CSCD等论文10多篇,现带有硕士研究生3名。 张良珂,男,药剂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审评专家,重庆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专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审稿编委。1998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精细有机合成方向,获硕士学位。1998年-2001年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事新药开发。200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承担本科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剂型与临床,研究生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等课程。承担数项国家及省部级相关课题,近年来发表CSCD核心期刊及SCI论文十余篇。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下:1) 张良珂,袁佩,田睿,凌旭,余睿杰,不同离子交联果胶凝胶微丸溶胀及释药性质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已录用)2) 张良珂,田睿,袁佩,孙丽琼,凌旭,牛血清白蛋白从不同果胶凝胶微丸中的释放[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407-14103) 张良珂,袁佩,张彦,程红卫,不同离子交联剂对海藻酸凝胶微丸溶胀和释药性质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2008,43(8):606-6094) 张良珂,张彦,田睿,赖洁娟,阿西美辛海藻酸钙凝胶微丸释药影响因素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2):1671-16745) 张良珂,侯世祥,卢懿,宋相容,叶酸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药效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9):676-6786) 张良珂,侯世祥,宋相容,卢 懿,一种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中国药学杂志,2007,42(5):365-3677)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魏大鹏,宋相容,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77-798) 张良珂,侯世祥,卢懿,宋相容,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0)763-7659) Liangke Zhang, Shixiang Hou, Shengjun Mao, Dapeng Wei, Xiangrong Song, Yi Lu. Uptake of folate-conjugat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to the SKOV3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4, 287(2):155-162 【SCI收录】10)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宋相容,陈彤,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2):225-22811) 张良珂,黄瑜,陈锡如,微波辐射烃基化合成异亮氨酸,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1):21-2412) 张良珂,陈锡如,黄瑜,微波辐射烃基化合成苯丙氨酸,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5):53-5713) 卢懿,侯世祥,张良珂,李晔,何俊瑶,郭丹丹,透皮淋巴靶向长春新碱传递体,药学学报,2007,42(10): 1097-1101 14) Mao SJ, Hou SX, He R, Zhang LK,Wei DP, Bi YQ, Jin H. Uptake of albumin nanoparticle surface modified with glycyrrhizin by primary cultured rat hepatocyt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20):3075-9【SCI】15) 毛声俊,侯世祥,张良珂,金辉,毕岳琦,蒋彬,肝细胞靶向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药学学报,2003,38(10):787-79016) 毛声俊,侯世祥,张良珂,魏大鹏,张继芬,乔小蓉,何茹,甘草酸表面修饰万乃洛韦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4):570-57417) 毛声俊,侯世祥,金辉,张良珂,蒋彬,肝细胞靶向甘草次酸表面修饰脂质体的制备,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28-331联系方式:王驰 男,48岁,博士,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在四川省造纸工业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1996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校,在重医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任副教授。2001年至200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系攻读博士学位。 参加重医与重啤集团共同开发新药研究课题,为主要研究成员之一;完成重庆市卫生局课题《果糖二磷酸类新药的创制研究》,为主要成员之一。2000年申请的《D-果糖-1,6二磷酸钠镁,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药品上的用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2005年~2007年,在研项目为博士启动项目: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 2000年在清华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药物研究与药物设计研讨班》学习。2001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果糖二磷酸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115-117。 2.《果糖-1,6二磷酸钙的制备研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110-112。 3.《醛缩酶-DNPH比色法测定果糖-1,6二磷酸盐的含量》生物医学工程杂志,(3);249-251。 4.《果糖二磷酸镁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四川生理科学杂志,(4);22。 第二作者发表论文: 1.《常用抗肿瘤药物抑制喉癌KBv20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研究》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45-47 2.《抗肿瘤药物及维拉帕米对KBv200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10 3.《抗肿瘤药物及苦参碱对KBv200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10 黄华 1982年7月毕业于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化学制药专业,本科。 1982年8月—1999年11月在重庆制药六厂从事药物制剂生产技术管理和新药制剂研究开发工作各十年,先后担任车间技术员、厂技术工艺员及科长、药研所长及该厂改制后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药研所长等职务,制药高级工程师。 1999年12月调至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药剂教研室工作,任药剂学教师。 注意了解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的发展方向,特别关注国内外新的释药系统和制剂技术的研究动态。同时具丰富的新药开发和管理经验,直接进行了新药开发从市场调研选题、药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新药申报的全过程工作,熟悉其所涉及的药政法规以及相关技术。 组织并主持研究开发出了数个新药。作为处方工艺负责人研究的乳剂型黄体酮凝胶曾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曾成功地研究开发了近几年在医药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品—单一产品年销售上亿元的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阿拓莫兰),以及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治疗骨质疏松的阿法骨化醇片等。与企业合作研究的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在全国首家申报,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口腔崩解片新剂型的《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进行产业化生产。研制并申报了各种化学药和中药口腔崩解片及注射液、凝胶等剂型产品。 2004-2006年发表论文8篇: 1.表面活性剂对葛根素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4,35(4):315-317. 2.硫酸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 《中国药房》2004,15(9):551-554 3.口腔崩解片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23(2):167. 4.脂质体主动载药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5,32(4):271-274. 5.固体分散法制剂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10):648-650. 6.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05,16(19):1499-1501. 7.制霉菌素口腔粘附片的研制及粘附考察[J]. 《中国药房》2006,17(11):815-817. 8.植入剂的研究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6):3-5. 朱照静没有找到,sorry
中国的发明家有: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在上海出生,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
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3、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5、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大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38岁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现任沈阳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副研究员,沈阳市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沈阳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保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主要成就主要从事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蔬菜、果树等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病虫害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学,生物农药,生物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省市各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好像没有吧。近现代中国人已经失去创造力了。
贾忠武年龄是48岁,1974年出生。
贾忠武,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皮肤科医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
擅长治疗临床常见但不易治愈的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带状疱疹、湿疹、特应性皮炎、痤疮、黄褐斑等;通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主要职责:
拟订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规划并组织实施。拟订中医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以及行风建设等行业管理政策规范、标准并监督实施。拟订公立中医医院运行监管、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
承担推进中医护理、康复发展有关工作。拟订基层中医药服务政策、标准和规范并组织实施,指导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全国中医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传染病和突发事件中医药应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