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病毒肆虐以来,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大众一直在努力寻找病毒中间宿主。先不论能不能找到,单就“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这个概念而言,已经挺业余的了。而我查找了几本权威的英文病毒学专著,几乎未有“intermediate host”这个概念。 实际上,在病原学领域,中间宿主是有严格定义的:The intermediate host harboring a parasite that primarily grows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reaching (sexual) maturity。从定义来看,中间宿主完全是一个寄生虫病学领域的概念,根本就不涉及病毒学。举个例子吧,包虫病是一种常见人兽共患病,包虫的中间宿主是羊(人等),终端宿主是犬(狼等)。 而最近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大众嘴里所说的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在病毒学领域有个专门的定义:病毒库(Reservoir)。我对这个概念印象还是很深的,我第一次听到Reservoir,是我读博士期间从先生那里听到的,先生并未手把手教我做实验,但他的一些科研理念一直影响着我。 写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病毒学的三个相关概念:1. 宿主(Host),2. 载体(Vector),3. 病毒库(Reservoir)。 首先谈谈宿主(Host),宿主就是病毒在其内部繁殖、代谢的场所。例如猪是猪瘟病毒的宿主,人是麻疹病毒的宿主,牛是牛瘟病毒的宿主,狗是犬瘟热病毒的宿主。当然了,一种病毒的宿主可能不止一种,例如犬瘟热病毒,可感染多种多样的食肉类动物,如犬、狼、狮、虎、貂等等。 再谈谈载体(Vector),载体就是病毒赖以传播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是生物体,如蚊子、库蠓、蜱虫等等;也可以是物理介质,如交通工具、花粉、土壤等。但我们通常研究虫媒比较多,其他媒介很少涉及。靠节肢动物传播的虫媒病是非常多的,布尼亚病毒科(现已升级为病毒目,ICTV)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虫媒病毒;黄病毒科也有不少虫媒病毒;还有臭名昭著的非洲猪瘟病毒,也是虫媒病毒。虫媒病毒的特点当然是通过(但不局限于)节肢动物媒介进行传播。例如,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西尼罗河热等病毒病。 最后谈谈病毒库(Reservoir)。Reservoir可以定义为一个宿主病毒库,病毒在Reservoir体内长期存在,但不导致Reservoir死亡。一旦Reservoir与病毒的易感宿主接触,病毒可以从Reservoir传播至宿主。典型Reservoir的例子就是蝙蝠,其体内含有各种各样病毒,但蝙蝠不发病,若和宿主接触后,就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宿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尼帕病的暴发,就是蝙蝠将尼帕病毒传染给了猪。 一句话总结一下吧:我认为三者(Host, Vector, Reservoir)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甚至界限模糊不清,而“中间宿主”却仅仅是寄生虫病学领域的概念,不可与病毒学领域的“Reservoir”混淆。2020-03-29 F. Liu
水对大多数媒介生物的生态学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指所有的媒介昆虫,这关系到疾病分布的问题。撒哈拉沙漠区无疟疾,因为此地无疟媒蚊虫得以孽生的水源。世界许多地方的虫媒病是有季节性的,与雨季有关。温度也是决定虫媒病分布的关键,夜间零度以下限制了媒介生物的分布,或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不能完成其生物循环。温度对虫媒病的传播又与海拔高度及纬度密不可分.虫媒病的流行的季节性是与,水源,温度有密切关系,也是影响虫媒病分布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比如典型的种类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冈比亚按蚊,其幼期能在阳光照射的新鲜水中生长。南美洲达林氏按蚊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地带,南亚库蚊生存在与水灌地有联系的地方,东南亚的大劣按蚊隐藏在潮湿的森林环境中。在世界各地按蚊都起着传播当地病毒性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按蚊传播的淋巴管丝虫病更为特殊。地方卫生部门在传播季节能提供相应的疫情以及提供无抗药性杀虫剂。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震后是疟疾、黑热病、乙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老鼠、蚊子、虱子、跳蚤、蜱、螨等是虫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实行24小时值班和疫情网络零报告制度,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饲养家畜家禽的农村居民,除对家畜、家禽的棚圈应定期喷洒灭蚊灭蝇药物,还要注意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2)改善居住环境,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针对性的自我防护,从根本上切断传播途径。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3)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在流行季节前或进入疫区前注射有关疾病的疫苗或服用预防性药物,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有可能应避免到虫媒病流行的地区。(4)了解疾病源地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做好灭鼠、灭蚊、防蚊、灭虱、灭蚤等工作,以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大部分虫媒病流行是季节性的,在非流行季节前往上述地区可减少感染的机会;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夏季用蚊帐、蚊香、防蚊油、驱虫剂等。(5)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同时做好斯锑黑克、喷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紧缺药物的储备,一旦发生黑热病和疟疾方可有效治疗。(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乙脑病毒。乙脑病毒可以感染人和许多动物,如猪、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猪的感染率最高,几乎可达100%。猪不仅感染率高,感染后血液中含有病毒的时间和病毒的含量都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的,因此,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蚊子先叮咬了病猪再叮咬人,可造成人类乙脑的流行。能传播本病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健康人与乙脑病人的接触不会被感染。人群对乙脑病毒没有先天的免疫力,但感染后出现典型症状的只占很小比例,低于。多数人通过轻型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但人会不会发病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病毒的毒力与数量,二是人体抵抗力的强与弱。当人体抵抗力强而病毒弱时,病毒即被消灭,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反之,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人则会发病。约在病后1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多有持久免疫力,故二次发病者罕见。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病人罕见。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临床表现】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1.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2.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3.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1)并发症: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枕骨后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2)后遗症:虽经积极治疗,但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后遗症。约5%~20%患者留有后遗症,均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失语大多可以恢复,肢体瘫痪也能恢复,但可因并发肺炎或褥疮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见于成人患者,也可逐渐恢复。该病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残废死亡。【治疗要点】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压疮。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分,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毫升,小儿每日50~80毫升/千克,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2.对症治疗(1)高热的处理:①物理降温,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戴冰帽、枕冰袋,30%~50%乙醇擦浴。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②药物降温,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克,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应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③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成人各50~100毫克,每6小时肌内注射1次,使患者体温降至38℃左右、无明显抽动为宜,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惊厥的处理:力求防止发生,一旦出现症状应根据惊厥、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或脑疝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克/千克),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④由脑性低血钠引起的抽风可用3%盐水滴注。⑤低血钙引起的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⑥脑实质炎症引起的抽搐可选用镇静药。镇静药应用原则:宜早用,肌肉松弛后即停,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常用药物: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20毫克/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水合氯醛~2克/次,鼻饲或保留灌肠。可重复应用,必要时施行亚冬眠疗法。(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4)循环衰竭的处理: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嘧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4.后遗症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疫源阻断】1.管理传染源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紧急为宠物猪、商业猪打乙脑疫苗,其实也就是控制乙脑的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隔离期应着重防蚊。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他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搞好畜类卫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3.预防接种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人群免疫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2种,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1个月,对儿童及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乙脑灭活疫苗接种,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经流行季节试验,保护率可达60%~90%。一般接种2次,间隔7~10天;第二年加强注射1次。接种时应注意:①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报道乙脑疫苗注射后(约2周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经口服强的松龙(2毫克/千克/天)迅速恢复。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注射后2~3周开始,维持4~6个月,因此,疫苗接种须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二)疟疾疟疾是疟原虫经蚊传播的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寄生虫病,是夏季诸多传染性疾病的一种。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传染源为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染疫按蚊终生具有传染性,当按蚊叮咬患者时,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随吸入的血液在蚊体内相结合,经发育变成有传染性的子孢子,再叮咬人时,就会使人感染;此外输血也可传播疟疾。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潜伏期为7天或更长的时间,是一多因素疾病,其发病率变化很大;在高疫区传播季节时儿童可达70%~80%,其流行病学取决于自然传播需要的按蚊媒介和受感染的人宿主的分布。在所有热带的地方性流行区都存在这两种因素。传播的重要因素包括昆虫媒介的种群、温度和控制情况,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省份,如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临床表现】间日疟短潜伏期13~15天,长潜伏期在6个月以上;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7~12天;卵形疟13~15天。1.间日疟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缺乏,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1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3期:(1)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后迅速感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1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2)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升,个别达10多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3)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整个发作过程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愈多,脾大、贫血愈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2.恶性疟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①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②体温高,热型不规则。初起常呈间歇发热,或不规则,后期持续高热,长达20余小时,甚至一次刚结束,接着另一次又发作,不能完全退热。③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④脾大、贫血严重。⑤可致凶险发作。⑥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腹泻常见于恶性疟原虫感染儿童。3.凶险型疟疾~100%由恶性疟疾引起,偶可因间日疟或三日疟发生。在暴发流行时5岁以下的幼儿,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发生率可成20倍的增长;即便当地人群,治疗不及时也可发生。临床上可观察患者原虫数量作为监测项目,若厚片每视野达300~500个原虫,就可能发生;如每视野600个以上则极易发生。临床上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脑型:最常见。其特点是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③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⑤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衰竭;⑥查体有脾大,2/3的患者在出现昏迷时肝脾已肿大;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均可见;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出现病理反射;⑦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常在50个+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正常。(2)胃肠型:除发冷发热外,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水样便或血便,可似痢疾伴里急后重。有的仅有剧烈腹痛,而无腹泻,常被误为急腹症。吐泻重者可发生休克、肾衰竭而死亡。(3)过高热型:疟疾发作时,体温迅速上升达42℃或更高。患者气迫,谵妄、抽搐,昏迷,常于数小时后死亡。(4)黑尿热:是一种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疽,蛋白,管型尿为特点。本病地理分布与恶性疟疾一致,国内除西南和沿海个别地区外,其他地区少见。【治疗要点】1.基础治疗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要注意水分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2.病原治疗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常用以下药物:(1)磷酸氯喹:简称氯喹,每片克(基质克)。第1天4片,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治疗间日疟及三日疟第1天4片已足;治疗半免疫者单剂4片即可。该药吸收快且安全,服后1~2小时血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120小时;疗程短,毒性较小,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部分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过量可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禁忌不稀释静注及儿童肌内注射。尿的酸化可促进其排泄。严重中毒呈阿一斯综合征者,采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或用起搏器。值得注意的是恶性疟疾的疟原虫有的对该药已产生抗性。(2)盐酸氨酚喹啉:作用与氯喹相似。每片克(基质克),第1天3片,第2、3天各2片。(3)哌喹及磷酸哌喹:本品作用类似氯喹,半衰期9天,为长效抗疟药。哌喹每片含基质克,磷酸哌喹每片克(基质克),口服首剂基质克,8~12小时后再服克(恶性疟克)。磷酸哌喹吸收快,味苦。耐氯喹的虫株对本品仍敏感。羟基哌喹与磷酸羟基哌喹同属哌喹类,但吸收较快,半衰期短(2~3天),较哌喹更适于三天疗法。三天疗法恶性疟各服基质克、克、克;良性疟疾各服克、克、克。(4)硫酸奎宁:抗疟作用与氯喹大致相同,除较迅速杀灭红细胞内期原虫外,还有退热作用。但该药半衰期短(10小时),味苦;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晕、耳鸣和精神不振;对心脏有全面抑制作用,静脉给药可出现血压下降;能增强子宫收缩力,可引起流产。因此,该药仅用于抗氯喹的恶性疟疾及重症病例的抢救。片剂每片克或克,口服第1~2天~克,每天3次;第3~7天~克,每天2次。二盐酸奎宁仅在凶险疟疾时考虑使用。⑤盐酸甲氟喹:适用于治疗各型疟疾及有抗性的病例。一次顿服4~6片(1~克)。⑥硝喹:本品对各种疟疾及抗氯喹虫株均有效。每片基质毫克,常与氨苯砜组成复方制剂,各含毫克。口服每天4片,连服3天;3岁以下服1/4片。72小时方能控制症状,故作用较慢。⑦青蒿素:其吸收特快,很适用于凶险疟疾的抢救。总剂量克,首次克,6小时后克,第2、3天各克。因排泄迅速,故易复发。蒿甲醚,肌内注射首剂克,第2~4天各克。⑧其他新药:磷酸咯啶每片克,首剂3片,以后2片,2次/天,疗程2天。磷酸咯萘啶疗程2天,各服基质克,克。问氮丫啶疗程3天,各服克、克、克,半免疫者可服单剂克。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凡氯喹克(基质克)总量分3日服,未能消除无性生殖原虫,或1个月内复发者,称为抗性。对有抗性者应选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联合用药。【疫源阻断】1.管理传染源根治疟疾现症病人和带疟原虫者。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夏天蚊虫肆虐,特别是雨后的蚊子更肆无忌惮,人们都知道蚊虫易传播脑炎,而对另一种因蚊虫叮咬的疾病如疟疾多容易忽略。应在本病还没有流行前加强防范,注意预防是非常必要的。3.保护易感人群对高疟区与暴发流行区的人群和流行地区的非疫区外来人群可予以预防性服药,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下列药物可根据条件酌情选用。(1)乙胺嘧啶:剂型为每片毫克,每次4片,每周1次;或每次8片,每2周1次。长期服用可导致巨细胞性贫血,还可产生耐受性。(2)哌喹或磷酸哌喹:按基质量每次服,每20~30天服1次。耐氯喹地区也可采用。(3)复方防疟药:①防疟片1号,含乙胺嘧啶20毫克,氨苯砜100毫克,第1、2天每天1片,以后每周1片。②防疟片2号。每片含乙胺嘧啶毫克,磺胺多辛250毫克,第1、2天每天2片,以后每10天2片。③防疟片3号,含磷酸哌喹250毫克,磺胺多辛50毫克,每月1次,每次4片。(4)氯喹:每次2片,每10天1次,接受输血者可服氯喹每天1片(基质克),连服3~5天。服用预防药物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头昏、恶心、呕吐等,所以重症肝、心、肾疾病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为防止耐药株产生,每3个月调换1次药物。(6)免疫预防(疟疾疫苗的开发)(三)黑热病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在某些流行区内犬也可自然感染成为传染源。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黏膜、胎盘或输血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10岁以内儿童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农村较城市多发。本病分布较广,我国流行于长江以北17个省市自治区。因起病缓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5个月(10天~9年),病后3~6个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和咳嗽等。发热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患儿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若发热较重还常伴见寒战,有时发热经几周可自然缓解,但以后又复发。本病发热的另一特点是,患儿在发热期间除乳幼儿常有烦躁不安外,急性病容多不明显,患儿精神尚好,但可渐见腹部膨大,身体亦渐消瘦。除发热外,主要还表现为肝脾肿大,尤以脾脏肿大出现为早,且较明显。此外尚可见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病情严重者尚可出现口腔炎、坏死性齿龈炎、支气管炎、中耳炎、菌血症等并发症。晚期患者(发病1~2年后)可因长期发热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致使患儿发育障碍。总之,本病虽以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为主要表现,但临床尚需与伤寒、疟疾、血吸虫病等相鉴别。【治疗要点】1.一般对症治疗休息与营养,以及针对并发症给予输血或输注粒细胞,抗感染等。2.抗病原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成人一般100毫克/千克(90~130毫克/千克),每日1次,静脉或肌内注射。疗效迅速而显著,不良反应少。病情重危或有心肝疾患者慎用或改用3周疗法,总剂量成人150毫克/千克,平分6次,每周2次。对锑剂无效或禁忌者可选喷他脒(戊烷脒)等非锑剂药物。3.脾切除巨脾或伴脾功能亢进,或多种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脾切除。术后再给予抗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无复发者视为治愈。家长除让患儿接受正规治疗外,还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增加饮食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注意口腔卫生,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疫源阻断】主要预防措施是治疗患者和捕杀病犬。1.消灭病犬在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带的黑热病流行区,应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犬,并及时杀灭。在病犬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家犬,杀灭野犬。2.灭蛉、防蛉在仍有黑热病流行的平原地区,经监测,如媒介白蛉的密度较高,应于白蛉季节初使用杀虫剂喷洒住屋和宿舍,防止白蛉孽生。在山丘、荒漠地带于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15米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自外入侵室内的白蛉。使用蚊帐、蚊香、燃点干燥的野艾烟熏;不露宿、提倡装置细孔纱门、窗。在山丘地带的黑热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杀虫剂喷淋家犬,以杀死或驱除叮咬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工作的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驱避剂。
水对大多数媒介生物的生态学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指所有的媒介昆虫,这关系到疾病分布的问题。撒哈拉沙漠区无疟疾,因为此地无疟媒蚊虫得以孽生的水源。世界许多地方的虫媒病是有季节性的,与雨季有关。温度也是决定虫媒病分布的关键,夜间零度以下限制了媒介生物的分布,或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不能完成其生物循环。温度对虫媒病的传播又与海拔高度及纬度密不可分.虫媒病的流行的季节性是与,水源,温度有密切关系,也是影响虫媒病分布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比如典型的种类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冈比亚按蚊,其幼期能在阳光照射的新鲜水中生长。南美洲达林氏按蚊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地带,南亚库蚊生存在与水灌地有联系的地方,东南亚的大劣按蚊隐藏在潮湿的森林环境中。在世界各地按蚊都起着传播当地病毒性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按蚊传播的淋巴管丝虫病更为特殊。地方卫生部门在传播季节能提供相应的疫情以及提供无抗药性杀虫剂。
非洲常见的传染病:(1 ) 虫媒疾病: 登革热、 疟疾、 鼠疫、 黄热病、 丝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非洲锥虫病、内脏利什曼病、 ;(2) 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 霍乱、 大肠杆菌腹泻、 甲肝、 血吸虫病、 伤寒;(3) 血源及性传播的疾病: 乙肝、 艾滋病。非洲一直处于世界落后地位。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民最低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 加上非洲大陆气候多高温炎热,导致一些传染病很容易流行。1 . 饮水: 非洲沙漠面积大, 终年高温, 致使水碱性含量大, 饮用后不宜随尿液彻底排除体外,大量的碱份在肾脏内残留, 日积月累形成结晶体, 从而演变成结石。 结石在非洲是最遍的,也是最被人们忽视的疾病, 其中20%的患者都是儿童。2. 饮食: 非洲大多地方地处贫瘠的沙漠, 生活物资匮乏, 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高, 每天摄入的食品多数只求充饥, 杂、 且无任何烹调工艺。饮食上的不讲究, 多数人胃酸分泌过重、 肝火过盛, 从而引发诸如胃疼、 肝炎、 赤眼、 口舌溃疡等疾病。3. 沙尘: 非洲是全球空气质量最低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扬尘含量特别高。 在非洲因扬尘引发的鼻炎、 鼻窦炎、 呼吸道感染、 肺部疾病、 以及眼角膜脱落, 都属于高发病症。4. 阳光: 非洲地处赤道, 终年垂直日照时间长,阳光紫外线强度大, 因为紫外线导致的皮肤灼伤、 皮肤癌, 以及终年高温干旱引起的人体脱水等疾病, 在非洲都是屡见不鲜的。5. 蚊虫: 非洲最可怕的蚊虫有两种: 苍蝇、蚊子。 每年有数以万计非洲人民的生命都是让疟疾(马来热) 、 登革热等疾病给夺走, 而这些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蚊子和苍蝇。 有些蚊虫叮咬后还会引起皮肤瘙痒不止、 皮肤溃烂等皮肤疾病。6. 剧毒类小动物: 非洲的气候虽然恶劣, 但是这里却生长着世界上很多罕见的剧毒类动物。在非洲被蚂蚁、 蜘蛛、 蜥蜴、 蛇、 王蜂等等这些蜇一下或咬一口而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 通常会导致性命之忧。7. 剧毒类植被: 在非洲沙漠这种长年干旱少雨的土地上仍能野生茁壮成长的植被, 许多都是针叶类或者荆棘类品种, 然而这些植物的针叶或毛刺, 甚至果实和种子都带有较强的毒素;一旦误食或被刺伤, 轻则患处溃烂、 重则毒发身亡。8. 瓜果: 非洲阳光充足, 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周期都要较其它洲地区生长周期要短得多。 特别是瓜果类经济作物, 由于充分吸收阳光的催化作用, 糖份含量都较高, 但是大多数的水果都处于亚成熟状态, 长期食用这样的瓜果, 容易导致胃肠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9. 垃圾: 非洲很多国家还非常贫穷、 落后、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这些国家的国民对环境卫生的意识很淡薄, 生活排泄物以及食品垃圾四处可见, 这些垃圾在烈日的高温作用下很快滋生出各类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细菌, 同时也是各种蚊虫的繁殖场所。1 0. 妓女: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可耕种面积原本就特别少, 剩余劳动力也特别多, 加上很多穆斯林国家都是男权国家。 在缺衣少食无工作的情况下, 女人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很多女人不得不依靠出卖肉体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从而导致性病的肆意蔓延, 让非洲变成让人闻风丧胆的艾滋病高发区。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虫媒病是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一类传染病,通过叮咬传播给动物及人类宿主,主要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严重危害,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新发虫媒传染病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呈现加剧化形势。当今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恶化及交通与物流的便捷,为媒介生物繁殖、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蜱叮咬传播的新发媒介生物性疾病莱姆病,目前已在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有病例报告,我国于1986年首次发现。
全球虫媒传染病的三大流行趋势是: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老”病种登革热,近年来随着媒介生物的活跃,流行逐步加快;
而最有代表性的新病种西尼罗热,自1999年首次在美国暴发以来,连年在美国流行,而且流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扩展到美国所有的州,每年有8000多病例出现,死亡几百人,并正在向中美和南美国家蔓延。
传染病的传播没有国界,虫媒传染病远距离传播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我国虫媒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情况复杂,而相关监测与控制水平与防疫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虫媒病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是英国人Peacock于1828年首次在人体中发现并由Owen(1835)命名为旋毛线形虫。我国于1965年在西藏地区发现首例人体旋毛虫病。旋毛虫病研究的重点在于诊断方法。旋毛虫病的诊断主要分为病原学诊断方法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主要都是采用活检方式,漏检率较高,并且会造成创伤,效果不好。而免疫学诊断灵敏度高,已经广泛被利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本文主要介绍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FAT)、免疫酶染色试验(1E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学诊断方法。1诊断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感染肌肉组织抗原片的制备取感染旋毛虫病猪的膈肌作材料,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5~10微米,明胶-钾明矾溶液作粘片粘附剂。每张载玻片排放2~4块切片。烘干后常规脱蜡,用摩尔洗3次后切片,分别经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及1∶20倍稀释的正常兔血清37℃各处理20分钟,如上用PBS洗后用滤纸条吸干水分或自然干燥即为诊断用抗原片,置4℃冰箱保存备用。荧光抗体的制备兔抗猪IgG的制备健康猪血清经饱和硫酸铵盐析,Sephadex~G25脱盐后用DEAE纤维素纯化。用纯化后的猪IgG免疫家兔制得兔抗猪血清后,再按提纯猪IgG的方法提纯兔抗猪IgG。抗体的标记精取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3毫克,加入摩尔/升碳酸钠溶液毫升,使FITC充分溶解。取10毫克/毫升的兔抗猪IgG6毫升,在室温下逐滴加入FITC溶液,边加边搅拌,加完后,室温下继续搅拌3小时。荧光抗体的纯化及质量鉴定将标记后的荧光抗体溶液在4℃下用摩尔透析4~5天,直到再无荧光色素透出为止。经过透析的荧光抗体再经Sephadex-G25层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495纳米及280纳米处的密度值后算得标记的荧光抗体F/P值为2。测试方法及结果判定抗原片滴加含20%正常兔血清及1%牛血清白蛋白的PBS,37℃孵育20分钟;用PBS冲洗后滴加用含5%正常兔血清的PBS作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37℃孵育45分钟;PBS冲洗后再滴加1∶10倍稀释的荧光抗体溶液,37℃孵育45分钟。PBS冲洗后滴加无荧光甘油缓冲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以切片中肌幼虫切面出现黄绿色荧光者判为阳性。每批试验应设阳性、阴性参考血清对照和猪正常肌组织切片对照。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待检血清实验室感染8周旋毛虫豚鼠血清35份。抗原的制备剖杀经人工感染旋毛虫幼虫2个月的大白鼠,取膈肠肌及后腿内侧肌肉,镜下压片每个视野平均7条幼虫,用磷酸缓冲液冲洗后,用冰冻切片机切成6微米厚的幼虫冰冻切片,每张载玻片裱贴5块组织片,经丙酮固定后;即为IEST抗原片,保存-20℃备用。操作步骤在旋毛虫幼虫冰冻切片上,将测试血清用摩尔/升~(含吐温~20)稀释成5,10,20,40,80,160比例的浓度(起始浓度为血清原液),分别滴于切片上,每次试验设阴性血清对照。置湿盒中,35℃孵育60分钟,用摩尔/升~洗涤3次,每次5分钟,吹干,滴加酶标葡萄球菌蛋白A(HRP~SPA),同上孵育洗涤,滴加底物溶液(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过氧化氢),室温反应15~20分钟,弃底物,用蒸馏水速洗,趁湿片在普通光学镜下观察反应结果。结果判断根据感染大鼠肌肉切片上的幼虫切面显色的深浅,记录结果。反应不着色(-),反应呈现淡棕色(+)、棕色(++)、棕褐色(+++)。若待检血清lEST滴度≥1∶10(+)时,即为lEST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按非均相测定法可分为10种类型,但常用的有4种:直接型、间接型、双抗体夹心型、固相抗体竞争型。本文主要介绍间接型(常规ELISA试剂盒法)。试剂盒准备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ELISA试剂盒。检样的准备在受检猪耳静脉采血2滴,滴于1厘米×2厘米的滤纸片上,将其浸泡于摩尔/升(含吐温-20)2毫升,37℃2小时或4℃过夜,备用。阴阳性血清作1∶200稀释,被检血清作1∶100稀释。操作方法与结果判断加样于诊断盒每孔加检样100微升,室温(25℃)静置2分钟。反应甩去被检液,每孔加1号试液1滴(40微升),室温静置2分钟。洗涤甩去1号试液,每孔加2号试液1滴(40微升),立即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反复冲洗5次以上。显色拍干反应板上的残液,每孔先加3号试液1滴,再加4号试液1滴,轻轻混匀,室温静置2~3分钟。判定在白色背景下,兰色为阳性,吸收度≥,无色为阴性,吸收度≤。2比较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旋毛虫病当前诊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较早用于诊断旋毛虫病,优点是制备的荧光标记抗体,可以用于多种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初期用全虫作抗原,用试管法检测后发展为用虫体或带虫肌肉切片作抗原。崔晶等应用旋毛虫幼虫冰冻切片抗原,以IFAT检测216份旋毛虫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发病后第1周抗体阳性率,第2周升至,有显著差异(P<),至第3、4周分别达和100%。旋毛虫幼虫抗原片在-20℃至少可保存年而不失活。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与ELISA的原理基本相似。陈雅棠等用人工感染旋毛虫大鼠肌肉的冰冻切片作为抗原,用1EST检测待检血清,在11例肌肉活检证实有旋毛虫感染的病人中,阳性率为,与正常对照组和其它寄生虫感染有明显差别。试验者认为其特异性和灵敏性不低于ELISA。张玉光等用人工感染3个月以上大鼠的膈肌及腿内侧肌制成冰冻切片作为抗原,用IEST和皮内试验对比检测1412名中学生,IEST阳性率为,皮试阳性率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目前公认的检测旋毛虫特异抗体的较好的方法,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外已将检查旋毛虫的ELISA方法作为猪只屠宰前的常规检查。我国经过长期实践,实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已从常规的ELISA发展为SPA-ELISA、DOT-ELISA等,旋毛虫ELISA诊断试剂盒也研究成功并推广试用。现今ELISA已广泛应用于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但是ELISA也有缺陷:其操作相对较繁琐且要求的实验条件也较高,基层应用尚有一定困难。
预防:(1)改变人们生吃猪肉或吃未煮熟猪肉的习惯。(2)在旋毛虫病流行的地方,往往鼠对旋毛虫病的感染率较高,故经常灭鼠对控制旋毛虫病非常重要。(3)在旋毛虫病流行地区,禁止猪敞放,实行圈养,减少猪感染的机会。(4)加强食品卫生检疫,在屠宰场严格检疫,一旦发现有旋毛虫的猪应销毁。治疗:丙硫咪唑:4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间隔2日重复用药1次。连服3次。
强化肉品卫生检疫工作,加强对检疫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动物检疫行为,严格按规程检疫,增强检疫手段,在县、乡等各级屠宰场全面开展旋毛虫检验检疫工作。猪肉、羊肉、狗肉等都应严格进行旋毛虫检验,并且对病害肉严格按规程处理,这是切断旋毛虫在人畜间传播的最有力措施。据报道,在欧洲一些国家,通过实施旋毛虫检疫措施,已从猪群中消灭了旋毛虫病。
牛得焦虫病,应该怎样治疗?大师讲解一个小方法,真是太实用了
(1)病因是由焦虫(血孢子虫或梨形虫)寄生于羊的血细胞或血浆内而引起的血液原虫病。焦虫经草蜱在羊群中传播。(2)症状体温升高至41~42℃,呈稽留型热,呼吸浅表,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以至废绝,黏膜苍白或发黄,体表淋巴结肿大,触之敏感;有时出现血红蛋白尿。(3)防治消灭草蜱(壁虱)。在草蜱活跃的季节(4~6月份),每周用~1%的敌百虫溶液或~的赛福丁(畏丙)溶液刷拭羊体1次,15分钟草蜱可自行脱落。治疗可选用以下方法:第一,7%贝尼尔(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7毫克或每只羊200~250毫克,先肌内注射1次,隔24小时再按上述剂量肌内注射1次,一般注射2次即可痊愈。切记,每次注射要严格间隔24小时,用此药时要高倍稀释为1%以下的浓度,必须进行肌内注射。由于刺激性,注后羊有痛感,是正常现象。一般瓶装为1克,先用10毫升注射水稀释,根据羊体重吸取用量后,为了减轻药的刺激作用,再用10毫升注射水作第二次稀释,然后才可用于注射。药液稀释后要当天用完。第二,南方疟疾多发地区有磷酸博宁奎,每次每只肌内注射50~70毫克,2~3次即可痊愈。第三,黄色素,每千克体重3~4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
对于贫血严重极度衰弱的病牛,首先要注射强心剂,同时要进行输液或输血疗法。作为杀虫剂可选用下列药物①抗焦虫素(硫酸喹啉脲)注射液,每kg体重1mg,用生理盐水配成1%~2%的溶液作皮下注射。但注射后病牛可出现不安、呼吸加快、脉搏增数、流涎、肌肉震颤、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的可以死亡,多数在1~4h内恢复正常。如果配合注射硫酸阿托品,可预防或减轻副作用;②血虫净(贝尼尔),可每kg体重5~7mg,以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臀深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次即可。③黄色素(盐酸吖啶黄)每kg体重3~4mg(一般每头牛最大剂量不超过2g),以生理盐水稀释成0.5%~1%的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隔1—2天后再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