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培养及现况调查
在后面的临床教育阶段,八年制医学生被分到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两个附属教学医院完成后期的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
[摘要] 国内有关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缺乏大样本的统计分析。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已毕业,本文就我校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做一简单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期望对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和未毕业的八年制学子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中南大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就业信息;调查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继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和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后,2004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5所重点高等院校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1]。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医学生是从2004年入学的七年制中通过选拔和择优录取的。
一、招生和培养
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招收100名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严格的淘汰制度,在不同阶段共淘汰了5名学生,并从其他专业中择优选拔4名有志从事临床医学的学生进行了补充,最终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毕业99人,分别来自全国24个不同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以湖南本地生源为主,约占37%,其中男生48人,女生51人。
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的培养模式相比七年制医学教育增加一年的理工科基础教育。在前两年理工科基础教育期间,100名医学生被分成3个模块(物理模块、化学模块和信息模块),分别接受物理、化学和信息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结合个人兴趣培养有不同理工科基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完成两年的理工科教育后,八年制医学生在医学院接受两年相同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后面的临床教育阶段,八年制医学生被分到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两个附属教学医院完成后期的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
二、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中南大学2004级99名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从事专业进行调查,共搜集了95位毕业生的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单位情况。截止2015年3月,受访的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已全部就业,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湖南、浙江、北京三个省或直辖市,分布于全国12个省份的26家省市级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基本上为高校附属医院(见表2)。其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留在湘雅系统的附属医院工作(约占60%),湘雅医院27人、湘雅二医院20人、湘雅三医院13人。
其他省份分布较多的主要有浙江省13人,主要就业单位为浙江省人民医院(3人)、浙江省肿瘤医院(4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2人)、宁波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宁波李惠利医院(2人)、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院(1人)。其次是北京市有9人,包括北京阜外医院5人,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各1人。再次是江苏省有3人,分别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人,苏州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其他省份分别较少。
(二)从事专业情况。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内、外科(约占66%),部分毕业生从事麻醉科和一些辅助科室,如放射科、超声及病理科等(见附图)。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在毕业前后选择和从事专业的情况,结果发现58人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一致或相关,37人(约40%)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为非定向培养,这就决定了八年制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和主动选择性。然而,导致约40%的毕业生从事与之前选择专业不一致的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专业的供求失衡,如骨科、普外科等从事人员相对较多的专业,毕业学生相对较多而需求量少,导致部分从事骨科和普外科的学术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其他科室。而相对偏一点或一些小的科室,如胸外科、眼科、康复科等,因选择的`学生偏少,且目前这些科室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需求量大,所以从事这些专业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
三、讨论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和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相比有很多不同,很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1],目前仍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国家没有形成固定和统一的培养模式,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有自己的培养体系。因八年制大规模招生是从2004年开始,目前已有三届八年制毕业生逐步开始毕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但目前就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研究,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八年制毕业生之间比较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本文的调查统计了中南大学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总体来说,因为是第一届八年制,其培养模式也是在以往的七年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通过加强医学前的通识教育即理工科学习来扩大医学生的视野,为的是以后在医学领域能有更多的创新思维。目前国内八年制院校的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也不尽相同,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5+3”模式,浙江大学医学部为“4+4”模式,但其本质基本一致,基本都包含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2]。
首届毕业生的招生考虑到湖南本地的生源为主,工作基本为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因八年制培养为非定向,其学习期间专业的选择不影响以后就业专业的选择。牛海涛[3]等分析了八年制学术的素质和就业特点,认为八年制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八年一贯,可塑性强”,毕业后适合在国家级、区域性省级综合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机构等部分工作。就八年制医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来看,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约40%的毕业生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大部分毕业生(约66%)还是从事内、外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与八年制医学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
王蓓[4]早在2008年就对北京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做了调查分析,调查认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存在就业意向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期望与政策向导“错位”,自我定位与用人要求“不符”,医学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关于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生活、出国等其他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中南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统一分析。
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内其他八年制院校的毕业生来看,中山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情况较好。根据中山医学院的网上调查显示的结果(截止到2015年2月23日),中山医学院参与调查的每一位毕业生均发表过核心期刊的文章,其中有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在2-3篇,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收录的文章[5]。在出国学习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首届八年制45%学员在毕业前拥有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6],表现出了其培养模式的国际视野和教学工作的国际化。对于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生活、工作等情况的满意度缺乏相关的文献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范学工,梁莉,等.中美两国八年制博士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0(1):118,121.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1):113-115.
[3]牛海涛,陈曦.临床医学八年制学术的素质与就业特点[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4):42-43.
[4]王蓓.浅谈我校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80-81.
[5]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就业情况调查问卷[EB/OL].[2015-2-23]..
[6]钟飞,左乔,李凯,等.第二军医大学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回顾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16-117.
一、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二、胸部影像学显示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极少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胸腔积液少见。三、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上述症状中的2条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接触史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而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示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1] 俞文兰,孙道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0,30(6):200-217. [2] 程家国,谭晓东,张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1):1–5. [3] 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 2020, 27(1):36–40. [4] 马良坤,段艳平,郑睿敏,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心理调整专家建议[J].协和医学杂志, –. [5] 李少闻,王悦,杨媛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34(2):135-142 . [6] 董人齐,周霞,焦小楠,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康复学报, 2020, 30(1):1–4. [7] 徐东。复盘思考迎接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流启示[N/OL]. [2020-02-24]. [8] 董炜疆,宫惠琳,刘文彬,等。新冠疫情下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25-128 [9] 吕海侠,王渊,张莉,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35-14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EB/OL].[2020-012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EB/OL].[2020-02-06].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四川省实施细则(第一版)[S].成都,2020. [14] 姚宏武,索继江,杜明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6):200-21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EB/OL].[2012-08-01]. [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国卫办医函[2020]75号[EB/OL].[2020-01-26]. [1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陈明壮,查静茹,鲁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实践[EB/OL].[2020-03-21]. [18] 孙晨,江亚南,赵继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21(3):47-52. [19] 徐燕,刘洪生,胡克,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癌患者临床管理[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3),136-141. [20] 杜娜雯,白日兰,崔久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策略[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4):454-462.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3)[2020-03-1]. [22] 黄耿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施普通外科手术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2):127-130.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EB/OL].(2020-03-07)[2020-03-09]. [24] 王玲玲,杨丽,王彩虹,等。“6S”融合目视化管理在援鄂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19)[2020-03-22]. [25] 李宝金,邬子林,胡波涌,等。疑似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管理指引[J].广东医学,2020,41(5):1-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EB/OL].(2020-01-27)[2020-03-06]. [27] 周志强,孙星星,李世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J/OL].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2020-02-25)[2020-03-08]. [28] 李太生,曹炜,翁利,等。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J/OL].协和医学杂志,2020,11.(2020-01-30)[2020-03-03]. [29] 操静,温敏,石义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20)[2020-03-22]. [30]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2):73-79.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32] 孟凡慧,范红艳,闻智。SARS疑似患者急诊手术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8):9-10.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EB/OL].(2020-01-20)[2020-02-26]. [34] 韩光,韩景田。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8):117-118.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2009. [37] 刘俊峰,翟晓辉,向准,等。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方舱医院建设管理探讨[J/OL].中国医院管理,2020,40.(2020-03-02)[2020-03-04]. [38] 左惠敏,王冬。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0,35(6):62-64.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S].2012.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2020-02-04)[2020-03-01]. [41] 孙润康,张晓祥,徐进,等。基于5G技术的COVID-19方舱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快速部署和应用探索[J/OL].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2020-03-19)[2020-03-22]. [42] 郑喜灿,王志敏,赵丽,等。高原环境下方舱医院护理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9):65-67. [43]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网信军民融合,2020(2):9-15. [44] 白莉,杨达伟,王洵,等。物联网辅助新冠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OL].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1):2-10+1[2020-04-09]. [45]王志心,刘治,刘兆军。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分析及预测[J/OL].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20(1):1-9[2020-02-21]. [4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47] 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S].(2020-1-26)[2020-1-27]. [48]韩博学,张睢扬,韩永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9):1129-1133. [49]李硕,尹红波,刘杰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诊疗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32(3):67-69. [50] 倪力强,陶宏武,杨小林,等。中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策略与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8[2020-03-06].
心理学书籍《医务工作者动机访谈》简介
编辑推荐
医患关系畅销书,本书自出版一来,收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赞誉。不但得到了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大学等著名学府的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众多医学专业杂志的鼎立推荐。现已翻译成了法、德、日、韩、荷等12种语言。
本书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牙医、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医务领域从业者介绍了一种实用、高效、易于掌握的医患沟通方法,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改变动机,让会诊过程从此变得充满人文关怀、顺畅高效、事半功倍!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洪霞和魏镜教授倾情翻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于欣教授诚意推荐!
内容推荐
动机访谈是一种通过激发患者自身行为改变的动机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的医患沟通方式。在医学领域中,它特别适用于加强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并做出有利于其健康的决定(例如,减肥、锻炼、戒烟及遵从医嘱服药等)。这就打破了医生极力劝说而患者依然止步不前、没有行动的无效循环,从而真正提升治疗效率,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这种方法已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牙科疾病、物质成瘾以及公共健康教育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书专为医生、护士、营养学家等医务工作者所著。它从临床上会遇到的典型困惑与问题入手,结合丰富的临床对话与治疗案例,一步步地详细介绍了动机访谈的核心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简介
Stephen Rollnick 哲学博士,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临床心理学家与医疗卫生沟通教授。他在一个初级诊所工作了16年,然后成为一名沟通课程的教师与研究者。Rollnick博士已经出版了多本关于动机访谈与健康行为改变的书,对健康与社会保健中困难的咨询有特别的兴趣。他的论文大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指导了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和培训师。
William R. Miller 哲学博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杰出的荣誉退休教授。他于1976年在新墨西哥大学加入教职,是新墨西哥大学美国心理学协会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临床培训负责人,新墨西哥大学酒精、物质滥用与成瘾中心副主任。Miller博士的出版物包括35本书、400余篇文章和章节。他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动机访谈的概念。科学信息研究所确认他是世界上文章被引用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Christopher C. Butler 医学博士,英国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主任、初级医学教授。他在开普敦大学接受医学培训,在多伦多大学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培训。在Stephen Rollnick的指导下,他在博士期间发展、评估了行为改变咨询,并就患者对临床医生建议戒烟的看法进行了定性研究。Bultler博士发表了70余篇文章,主要涉及健康行为改变与普通感染。他曾在南威尔士的一个前煤矿镇的普通内科执业。
译者简介
洪霞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
魏镜临床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四届编委,《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一届编委。
目录
第一部分行为改变和动机访谈
第1章动机访谈:原则与证据
第2章动机访谈如何融入医疗卫生机构的实践
第二部分动机访谈的核心技术
第3章实践动机访谈
第4章询问
第5章倾听
第6章告知
第三部分将一切汇集在一起
第7章技术的整合
第8章有关引导方式的案例
第9章在引导中做得更好
第10章咨询之外
后记指导你的地图
附录A进一步学习动机访谈
附录B关于动机访谈研究的参考文献
前言
本书是为花费时间鼓励患者思考行为改变的医务人员而写的。这些人的名单很长:护士、医生、营养师、心理学家、咨询师、健康教育者、牙医、口腔保健师、社会工作者、物理与职业治疗师、足病医生,有时甚至是办公室接线员。需要改变的行为清单也很长:吸烟、饮食、锻炼、用药改变、酒精使用、液体饮用、新设施的学习、新辅助器械的使用、服务设施的'使用,等等。
正是医务人员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动机访谈在健康机构的使用潜力上。他们每天看到的病人都能通过行为改变而大大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但通常,他们的病人并不会就此寻求帮助。医务人员要尽最大的努力鼓励、劝说、劝诱或建议他们的患者进行改变。但他们很少接受关于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培训与准备,而且在他们要同时处理很多其他临床必要工作时,常常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对患者做这些工作。我们从一线的医务人员那里听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困难、挫败和实际的束缚:
“我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但他们根本不做。”
“我的工作就是告诉他们事实,这就是我所能做的全部。”
“这些人生活得非常艰难,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吸烟。”
“我不是心理治疗师;我得诊断与处理医学疾病。”
“我的一些患者完全否认自己的问题。”
我们发现大家对认识患者的困境和如何能最好地回应他们有很高的热情(同情)。
当我们最早描述动机访谈时,针对的对象是心理治疗师,聚焦于有酒精或其他药物问题的患者。这些患者存在顽固的行为改变问题,而且他们的生活也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尽管饮酒与药物滥用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但他们对于改变的矛盾心理依然非常显著。我们很快发现对这些矛盾的人们发表演讲、与之争论和发出警告的效果并不好。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发展出了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即动机访谈,其焦点是帮助这些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机、精力与执行承诺,谈论并解决他们关于行为改变的矛盾心理。
在出版《动机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Miller & Rollnick,1991)第一版不久之后,我们和其他人发现这种方法显然能用于成瘾领域之外的其他范畴。事实上,关于行为改变这一问题的矛盾心理不仅仅见于成瘾行为,这是人类的特点。目前,大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包含了帮助患者应对他们的慢性疾病,而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大大影响其结果。尽管如此,患者常常会抗拒意图良好的、让他们改变的劝说。这对医务人员所能做的来说当然是个限制,但同时也意味着尚有改变的潜力。当然,改变的动机最好是引导出来的,而非强加的。关于行为改变的仁爱、尊重而有效的对话,在许多医疗卫生机构内显然都有生存空间。
在几年之内,出现了使用动机访谈应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脏病、药物依从性和一系列精神与心理问题的出版物。现在有超过160个关于动机访谈的随机临床实验,而关于该方法的出版物还在以每三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见)。
现在,我们正是要教来自不同领域的医务人员学习动机访谈。家庭医生与心脏病、认知康复、肾脏内科、糖尿病护理、物理治疗、健身教练、牙科护理、精神健康咨询、发声或语言治疗以及公共健康教育方面的医务人员都在使用动机访谈。对我们来说,挑战是为医务人员找到一种方法,让他们在喧闹的日常临床实践中应用动机访谈。
为此,我们首先写了一本名为《健康行为改变》(Health Behavior Change,Rollnick,Mason,& Butler,1999)的书。为防止简化让动机访谈面目全非,我们在此书中避免提到动机访谈一词。这本书仅仅描述了一些有效实用的策略,大部分策略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出来的,遵循了动机访谈的基本精髓——建立和谐的关系,来帮助患者探索与解决他们关于改变的矛盾心理。
研究者团队沿着相同的路径,发展并测试了大量分散在很多机构与问题领域的、针对动机访谈的变式。此时,《动机访谈》(Miller & Rollnick,2002)第二版出版了,出现了一些改编及一些名词,如简短的协商、行为改变咨询、行为“检查”和简短动机访谈。在这背后是关于激活患者自己行为改变动机的相同观点。
这本书全面阐述了如何将动机访谈的核心带入日常临床医疗卫生实践。很少有医务人员有时间、需求或热情成为心理治疗师。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关于动机访谈的足够而基本的方法,使其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可及、可学、有用且有效。
我们尽量抓住该方法的本质,避免求助于生涩的技术术语。在这本书中,我们使用了引导(guide)这一隐喻。我们建议的引导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时自然会使用的东西,特别是当人们需要行为改变或学习新的技能时。我们将这种方式与另外两种日常沟通方式——指示与跟随——进行了比较。指示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正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成瘾治疗中那样,也存在相同的、可预见的问题与局限性。熟练地引导的艺术常常在现代医疗保健的繁忙脚步中丢失殆尽。有些人认为,在医疗卫生保健中,再也没有时间这么做了。但是我们认为,当时间很短且行为改变很重要时,引导方式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均最有可能有效地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个简单的起点蕴含了大量的培训与实践。动机访谈是熟练的引导过程的精练形式。熟练的医务人员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在指示、引导和跟随方式之间灵活地转变。换句话说,动机访谈不是替换了你已经发展起来的沟通技能,而是对它的补充。
你可以在整个执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与完善这个方法。它是如此地准确,因为你能通过你的患者来进行学习。一旦你知道你要倾听什么,对每个患者的会诊就变成了学习的机会,并对你做得如何有所反馈。结束本书的阅读时,你并不会精通动机访谈的引导方式。相反,如果我们写得好,你将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患者进行学习。
在第一部分,我们从提供动机访谈的概述、其证据基础、如何将其融入更大范畴的医疗保健开始。然后,我们对三种沟通方式——指示、跟随与引导——进行了描述,并呈现了三个特殊的核心技术——询问、告知与倾听。在第二部分,我们呈现了在动机访谈的引导方式下,如何完善并使用这些技能。在第三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指导方针,以增强你们在实践中使用动机访谈的适应性和技能。最后一章呈现了在个体咨询之外,服务机构的环境如何促进健康行为改变。
Stephen Rollnick哲学博士
William R. Miller哲学博士
Christopher C. Butler医学博士
一、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二、胸部影像学显示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极少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胸腔积液少见。三、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上述症状中的2条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接触史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而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示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范志宏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仁济医院整形外科主任职称:主任医师学位:医学博士专业特长:1、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及增生性瘢痕的基础与研究2、 烧伤、创伤后瘢痕畸形的修复3、 耳、鼻、乳房等体表器官再造4、 美容外科199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和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关文祥教授、金一涛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 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医师协会 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美容与美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上海市工作委员会 常务委员、《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杂志》编委、《整形美容时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审专家。邢新学位:医学博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整形外科医教研工作近30年,擅长瘢痕畸形整复、难治性创面修复、体表肿瘤手术治疗、两性畸形诊治、面部年轻化、眼睑与乳房等美容手术,尤其是在眼袋整复及其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共获军队和上海市医疗成果与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承担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等科研基金项目8项;主编专著3部,主译专著2部;在中外文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带教研究生30余名,2009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在军内和国内整形美容外科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整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并担任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外科年鉴编委、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医学研究生学报特邀编委。高仕铭学位:医学学士职称: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现任仁济医院副院长,从事整形外科30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培养多名学术骨干,为整形外科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由他撰写的《皮肤撕脱伤的早期处理》、《磨面术》等多篇论著多次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金海兰学位:医学硕士职称:医师专业特长:激光美容 注射美容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专业,致力于皮肤激光美容及整形美容方面基础及临床工作,特别是对于痤疮的治疗及鼻尖整形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擅长脱毛、色素性疾病、痤疮及面部年轻化等激光美容技术、注射美容、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在皮肤激光美容及注射美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顾伟学位:医学硕士职称:医师专业特长:手外科、整形外科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一定临床经验。对于职业性手外伤的早期处理、显微外科修复及后期功能重建,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诊治较有体会。擅长手外伤早期的创伤处理及晚期的功能重建,美容整形,手麻肌萎,手及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发表文献及主要研究:1.Determinants of return to work after occupational injury,J Occup Rehabil,2010(2)。2.中国急性职业性手外伤的发生和结局,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10(22)。3.手部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4)。4.手部不同部位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等。徐海淞学位:医学博士职称:医师美国贝勒口腔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整形外科医学博士,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学硕士,美国唇腭裂颅面外科协会会员,亚太颅面整形外科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颜面部整形、修复重建的临床和研究。特别在个性化面部轮廓的设计与改型(如注射瘦脸与充填,下颌角截骨瘦脸,颧弓缩小术等),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唇腭裂继发鼻唇畸形整形,严重先天性及外伤性面部畸形的整形修复有深入研究。在颜面部整形领域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SCI收录9篇。相关论文收录于美国整形外科杂志,美国颅面外科杂志,印度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多次赴美国,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学术交流访问。曾以优异成绩获世界颅面外科基金会全额资助赴美颜面部整形专科医师培训,是我国少数全面接受整形外科和口腔外科联合培训的医师。回国后积极开展慈善医疗救助工作,是世界颅面基金会中国区秘书,微笑行动国际注册志愿者,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天使妈妈基金医疗顾问。擅长:1,面部轮廓整形(改良下颌角截骨及颧弓截骨整形术等)2,面部微创整形(注射充填与瘦脸,微创面部整形手术等)3,先天颅面畸形的整形修复(唇腭裂,面裂及颅缝早闭等)4,创伤后颅面部修复(颅,颌面,眼眶及颧骨骨折的整复)5,手外科,显微外科陆毅 学位:医学硕士职称:主治医师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进入仁济医院整形外科工作至今。师承范志宏教授,2005年获硕士学位。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在美容外科和手外科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吸脂塑形减肥方面,完成大量的病例并形成独到的独到的风格,深受患者好评。2010年赴日进行学习交流,并引进先进的细胞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治疗技术(CAL)为乳房整形、面部凹陷等患者的治疗带来更理想的治疗方案。朱浩中华整形协会会员,中国美容协会会员。他于199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毕业,2005年曾获论文数量第三名。每年完成各种手术近400例,其中各种美容手术最多见,还包括不少严重先天畸形的矫正术。他在国家级教育机构讲课多次,带教进修生30多人,协助带教研究生近20人;参与国家级的课题为6项,其中1999年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发表专业的学术论文15篇,科普文章500多篇;还曾为北京电视台做专题讲座。从事整形行业20余年,精通多种外科手术,如:眼部整形、鼻部整形、面部改型、耳部整形、乳房整形、吸脂塑型、畸形矫正、私密整形等手术。 从事整形外科工作十余年,曾在南开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韩国原辰整形外科医院深造,其临床经验丰富,具备资深的人体美学修养,手术技艺深受韩国医师推崇。擅长面部除皱,五官精雕,隆胸、吸脂形体雕塑等手术项目。
李莹,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眼科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学组委员。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角膜、眼库、眼表、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专业组组长。我国著名的角膜病和屈光手术专家。擅长屈光性近视手术(个性设计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高度近视眼内有晶体眼晶体植入术)。各种屈光手术后并发症诊治,难治角膜病、结膜病,角膜移植手术、重症干眼等眼表疾病。首先在协和医院开展了高度近视相关的有晶体眼屈光晶体植入手术(ICL)-获得国际认证资格。
您好,北京协和医院的李莹教授看屈光和角膜都挺好的。
出生于1960年,医学博士,眼科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先后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学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博士) 、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博士后)。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角膜病、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临床工作与相关基础研究,手术技术娴熟,在非感染性角膜疾病和屈光性角膜手术并发症的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经验。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几十篇,参加多部论著编写。目前负责和参与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等项国内外科研项目,任《国际眼科杂志》编委,全国“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使用人员上岗资格考试”培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成立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眼科。成立后许多国际一流的眼科学家曾在这里主持工作,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经过90年的发展,协和眼科成为专业齐全,融医、教、研为一体的眼科基地,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协和眼科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协和眼科目前拥有东单和西单两个诊区,眼科病房设在东单协和,共有床位49张。协和眼科设有眼底病、青光眼、角膜和屈光、神经眼科、葡萄膜炎、斜视和弱视、眼眶和整形、眼遗传、眼科流行病与防盲专业学组,还设有眼科实验室供临床和研究使用。现任科主任为钟勇教授、陈有信教授和张美芬教授,主任助理张顺华副教授。 协和眼科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眼病患者服务。随着2012年协和新门诊楼和新外科大楼的使用,配备了与世界一流眼科中心接轨的诊疗设备,协和眼科的诊疗环境大幅提升。目前协和眼科开设有普通门诊(东单和西单院区)、专科门诊、特需门诊和国际门诊,满足患者对医疗的多层次需求,年门诊量12万人次以上。协和眼科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飞秒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斜视矫正术、眼整形手术等各类眼科手术,年手术量超过8000台。此外协和眼科还出色完成国家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边扶贫、援疆援藏、援非、援澳等医疗任务。 目前协和眼科在眼底病、青光眼、角膜屈光、神经眼科、葡萄膜炎等专业均为国内公认的优势专业: 眼底病学组:眼底病学组是眼科最早成立的专科之一,在眼底病诊治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眼底血管造影及激光治疗、视网膜移植、玻璃体切除手术等。目前的眼底病组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而又充满朝气的团队。眼底病专家如董方田、叶俊杰、陈有信、谭柯等经验丰富,年轻的眼底病医生如戴荣平、于伟泓等在临床和科研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青光眼学组:青光眼学组是眼科最早成立的专科之一。在胡铮教授、赵家良教授、李静贞教授等几代著名青光眼专家的引领下,协和青光眼团队在我国的各类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研究、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等方面不断进行开创性、引领性工作,奠定了协和青光眼学组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目前,青光眼专业组具有各项完善的国际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建立了成熟的青光眼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体系。在各型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协和特色的筛查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各型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方面,建立了基于立体视神经照相的检查随访策略、诊断分级标准,完善了基于最新型激光治疗、新型非穿通微创手术、改良小梁切除手术、引流物植入术、新型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整合性及个体化治疗体系。青光眼组具备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经验,并开创了以微创内路滤过道再通术等新型技术为基础的挽救性治疗,重建失败滤过道的功能通路。 角膜病及屈光学组:协和屈光角膜专业组是我国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巩膜激光(ACE)治疗老化的多项手术的单位。也是中华医学会眼科角膜病学组副组长单位和亚洲干眼学会、亚洲角膜病学会委员单位。专业组几十年一直重视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学组带头人为李莹教授,李莹教授是角膜病和屈光手术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角膜病学组副组长,龙琴副教授、罗岩副教授、王忠海医生也分别在角膜疾病和屈光手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协和眼科拥有国家批准的最早的眼库。是全国疑难角膜疾病会诊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视激光手术设备,能开展各项屈光手术,包括全飞秒激光、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半飞秒)、LASIK、全激光Trans-PRK、LASEK、SBK、PRK、PTK等,可以为不同需求者进行个性设计;还开展眼内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高度近视手术,以及屈光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多年来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承担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和负责全国准分子激光医技人员上岗培训工作,为国内多家近视治疗中心提供业务指导,深受同行及患者的信赖。本专业组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各种激光近视手术随时加号检查,尽快预约手术;重症角膜炎、角膜溃疡可以直接到门诊加号。 神经眼科学组:神经眼科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学组最早由劳远琇教授在全国最先创立,现由钟勇教授全面主持。学组长期致力于神经眼科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不同病因引起的视神经炎、鞍区病变的神经损害等疾病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该专业组成为全国神经眼科疑难疾病的诊疗中心。 葡萄膜炎学组:葡萄膜炎学组成立于1983年,系国内最早成立的葡萄膜炎专科之一。经过30余年的积累,葡萄膜炎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接诊大量全国各地转诊而来的重症疑难患者,尤其是原田小柳病、白塞病、儿童葡萄膜炎、各种感染性葡萄膜炎(如急性视网膜坏死、结核性葡萄膜炎)、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等。专业组注重团队建设,已建立了临床和科研能力兼优的人才梯队,在协和综合优势的平台上,高水平的完成葡萄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眼肌屈光学组:主要针对眼斜视、弱视及屈光不正患者提供诊疗方案,除了对常见的斜、弱视患者的诊治外,学组还不断探讨复杂斜视、儿童弱视、屈光不正、甲状腺相关眼病等疑难疾患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尤其对重度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多年来学组也致力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各种预防措施的实施。协和眼科拥有经验丰富的眼光师可以提供医学验光,并配有配镜中心,提供各种类型的框架镜、角膜接触镜以及儿童角膜塑形镜。 眼整形学组:眼部整形美容专业关注于眼部的整形、美容手术,收费低、效果好、性价比全国最高,重睑手术不足千元。目前眼整形学组常规开展的项目包括:1、美容手术:双重睑手术(包括全切开、埋线和微创重睑手术),眼袋手术(包括内切口眼袋和外切口眼袋手术),内眦赘皮矫正(开眼角),外眦开大手术等;2、整形手术包括:上睑下垂、泪腺脱垂、眼睑内翻和外翻、眼部肿瘤切除术后整形、结膜囊成型、睑球粘连分离、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所致上睑、下睑退缩等;3、眼眶手术:眼眶骨折复位,甲亢突眼眶减压手术,眶内肿瘤等;4、泪道手术:结膜松驰、泪小点狭窄、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眼遗传及电生理学组: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视觉电生理与遗传学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眼科亚专科,目前国内领先。主要医疗和科研领域为遗传性眼病、先天眼部异常、累及眼病的全身综合征和疑难病。学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多种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及中国特殊的基因突变普。
手机上看病靠谱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专家都可以提供手机看片,最主要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正规的医生,如果你不放心的话。那么就到医院里去看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超过 2000 款的移动医疗应用出现在智能手机上。通过它们,患者能寻医问药,也能预约挂号。在就医难的背景下,移动医疗应用为患者提供了就诊便利,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收入。移动医疗应用市场前景良好,但仍面临政策监管制约、盈利模式不清、用户认知度低等瓶颈,诸多难题待解。身体不适去医院?您可以先问问您的手机!这不是玩笑。点点手机,全国三甲医院的上千名大夫就可在手机的另一端为您提供在线诊疗。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终端涌现出了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创新医疗 APP(APP 是 Application 的简称,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为百姓提供着更为便捷的医疗资讯和诊疗服务。移动医疗 APP 超 2000 款去海边旅游回来后,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宋金发现自己脖子和后背上出了不少小红疹,宋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病情输入到“春雨掌上医生”这款移动医疗 APP 里,半小时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张力文大夫便免费给出了湿疹性皮炎的诊断和详细的治疗方案。宋金使用的“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以“问诊”为主要功能的移动医疗应用,用户可免费提问,由相关医生进行解答,如需指定医生或有个性化需求,则要缴纳 6 元—25 元的费用。不只是患者,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诊疗补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医生李冀今年 5 月加入“春雨掌上医生”。“病人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大众化的,不是非要见到本人才能解决。”李冀说。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国内目前移动医疗 APP 已达 2000 多款。所谓移动医疗 APP,指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主要分为 5 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 160”;细分功能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等。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 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按照艾媒咨询预测,2017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 亿元。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医疗是寻医问药的便利体验。”万擎商务咨询 CEO 鲁振旺表示。“目前国内社区医疗不发达、专业医院的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医疗体验不佳。”鲁振旺认为,这正是移动医疗 APP 在短时间内能积攒起相当人气的现实原因。“移动医疗打通了病人与医生的互动渠道。”在李冀看来,移动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各地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全国各地的医疗环境层次不同,患者不能享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而通过移动医疗,我可以给全国各地的患者服务。”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 APP 的价值还有很多。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会获得收益,对于一些年轻的大夫来说,这项额外收入还比较可观。”“春雨掌上医生”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毕磊说。另一方面,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春雨中,医患关系十分公开透明,能让医生更得到尊重。”毕磊说。“春雨有一套认证体系,医生需出具相关资质和工作资料,才能通过审核为患者诊断。然后要经过好评度和活跃度上的综合评定,医生才能获得相应收益。”毕磊说。未来面临诸多困难“移动医疗是大势,但春天还没有到来。”艾媒咨询 CEO 张毅直言,“移动医疗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较大的政策和监管风险。“在艾媒的调查中, 的受访用户希望提供电子病历功能。但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此外,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张毅说。对于医生参与移动医疗,医院方面也存有顾虑。唐山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参与移动医疗尚属医生”接私活“,会不会影响院内诊治量和服务、医院能在这一新的产业链条中获得什么效益暂不明晰。”用户方面,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仍较低。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从 2012 年的情况看,仅有 的受访用户了解移动医疗, 的用户听说过但并不了解, 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此外,盈利模式仍在探索。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分析,目前传统医疗利益链尚未打破,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厂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合力。“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需要应用服务质量提升、资源整合和健康全领域业务拓展”三管齐下“。”张毅建议说,应将保健、体检等健康全领域内容纳入到应用服务中,一来加深用户体验度,二来可将更多的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医疗机构和药企纳入产业链,并形成有序利益分成,发挥更大的资源流动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对于制度性障碍,张毅建议说,“移动 APP 要努力达成医院口碑、医生薪资和消费者满意的三赢,为现行医疗体制”造新血“而不是与之”打擂台“,这样才能让医疗体制逐渐开放并向有益于移动医疗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产业链的打通或重组。”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面向21世纪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方剂学》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中医方剂学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教学模式”教学法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主持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所主讲的《方剂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英对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及精品课教材《方剂学》(五年制)等教材10余部;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6篇。 自1983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药学》、《方剂学》、《方剂学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等课程。现已招收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60名和硕士研究生82名。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获得首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所带领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自1987年临证以来,始终坚持出诊,擅长诊治消渴、胸痹心痛等内科杂证,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并研制出“芪药消渴胶囊”等6种新药。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中药组成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手机上看病靠谱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专家都可以提供手机看片,最主要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正规的医生,如果你不放心的话。那么就到医院里去看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第59期培训班_09_北京协和医学院 李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建立完善,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不仅促进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还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高等教育是师生探究知识并追求真理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明显区别,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由于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内是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教师所担负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本人在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后,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有以下几点体会:一、 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教书育人的示范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良好素质和勤奋工作是第一位的,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树立与自己职业相称的个人魅力。二、严谨求实的学术,塑造良好的学风。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学风和教风的主要方面都在教师,教师的学风通过教风来体现。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终于真理、开拓创新,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研的目标,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鼓励年轻的学者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整理加工,加以分析,遵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则,对待学术研究要谦虚谨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我们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善反思、勤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三、 真心热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高校教师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更直接、更现实,因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内是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学生能激励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干劲,我们创造的环境对学生的品德、意志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高校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现实要求我们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从培养人才而不是从个人的感情的好恶出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全面的衡量学生,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公道的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对学生的爱护,绝对不能以相貌、性格、贫富、学业优劣为标准而取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必须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具备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带教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作为一名医生缺乏能力而仅有良好的动机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再经勤奋好学、娴熟掌握专业技术,无私的奉献,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我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老一辈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明确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李冀,男,1960年1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面向21世纪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方剂学》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中医方剂学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教学模式”教学法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主持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所主讲的《方剂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英对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及精品课教材《方剂学》(五年制)等教材10余部;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6篇。 自1983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药学》、《方剂学》、《方剂学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等课程。现已招收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60名和硕士研究生82名。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获得首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所带领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自1987年临证以来,始终坚持出诊,擅长诊治消渴、胸痹心痛等内科杂证,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并研制出“芪药消渴胶囊”等6种新药。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中药组成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