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外科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发布时间:

外科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Review article 和 Research article有何区别?编辑和审稿人认为我的文章不适合Research article,都要求我修改后的文章改投为Review article?怎么办呢?

Review article评论文章对别人的论述进行评论的文章。Research article研究论文搞某方面研究而写的论文报告。

通俗的说,前者是不用有实验的实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后者是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医学外科论文

随着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强,培养基本功扎实、职业素质过硬的医学生已经成为了外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外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微课字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XX年2月至2014年度7月咸宁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的20XX级护理专业学生7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人。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学习,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课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水平,以及对教学效果个人评价的差异。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授课,观察组护生的各项实验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同时观察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微课在学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显著提高护生对教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基础护理操作水平,并且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更高,值得在学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微课;外科护理;实验教学;

一、引言

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作为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指导学生对基本操作熟悉以及掌握的关键环节。常规实验教学模式下,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往往难以实现单向操作的熟练掌握,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引入微课教学,可有效提高护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升[1]。为进一步探究微课教学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的应用价值,选取咸宁职业教育学校的70名同年级护生进行研究,就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报道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第一,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在咸宁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进行外科护理实验技术操作学习的7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5名,其中男性6名,女性29名,年龄在20-23岁,平均年龄±岁。观察组35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30名,年龄在19-23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接受常规实验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引入微课教学。每组均配置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故有可比性。第二,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即根据课程安排由教师讲解示范,并在学生学习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引入微课教学,即在教材中副带讲解相应知识的视频,并提供常见操作问题示范事例的视频录像演示,以及各项操作中的主要注意事项以及细节处理的关键。同时构建校园网络课程,观察组护生在课余时间均可登录此平台进行相应视频的观看,并进行教学点评和意见反馈。授课教师适时在平台为学生进行答疑,解释学生的困惑,学生也可将教学视频通过下载至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随时观看[2]。第三,观察指标。其一,根据学生在各项实验考核中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基础操作考试包括导尿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心肺复苏四项。其二,根据两组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授课的满意度反馈性评价结果,以教学方式是否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以及促进学习效率并结合课程学习的`个人评价的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第四,统计学方法。选择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第一,通过对两组护生的最终实验操作课程考核,可以发现观察组经微课学习后在导尿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以及心肺复苏等各项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第二,通过两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可以发现,微课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微课教学观念最初是由美国提出,并逐渐推广到全球高校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线以及移动学习,实现实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3]。由于微课视频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在较短的视频中简明扼要的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关键的操作步骤,同时因其可在移动终端播放,越来越受到现代的学生青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对于一些性格较为腼腆的学生而言,不敢上课提问,以及发表个人看法,往往容易错失老师指导的机会,不利于后续学习。通过构建人性化的网络平台,微课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师生互动渠道,有利于师生间学术的交流,促进学术的交流[4]。本次研究通过从不同实验教学模式在学生外科护理的教学效果观察,可以发现从实验基础操作考核中,观察组经微课辅助教学的导尿术、肌肉注射等各项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同时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优于于对照组(),学生认同度较高,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辅以微课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现操作考核成绩,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同时护生对教学满意度较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2.

[2]罗文平,赵惠,刘海波,等.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在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616-617.

[3]李德伟,孙红梅,任恩发.浅谈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4):134-135.

[4]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医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论文摘要一般指内容提要,分为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一、标点符号 1、中英文标点混用: 经常出现英文里夹有中文逗号和句号,中文标点占一个字距,英文标点占半个字距,很明显是不同的。英文中如果冒出了占地多、又很粗大的逗号、引号、括号等,可能就是错用了中文标点。如: He says,“What?” 2、英文标点后空格问题: 英文标点后都要空格,看起来是个挺简单的原则,但受中文的影响,有人打字时就总是忘了空格。更有甚者,把字打成了先空格再加标点。这些错误在外国人眼里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外国人特别注意断句。 3、英文中没有的符号: 英语中没有顿号和书名号,在表示并列时用逗号。例如red、yellow、blue and black. 应该写成red,yellow,blue and black.《Beijing Youth Daily》应该写成Beijing Youth Daily。 4、中英文省略号的区别: 中文为中六点,英文为下三点。常见的错误是英文中用了居中的三个黑点 xxx… ,即用了中文省略号的一半。 二、数字 1、在正文中,数字10 以下用英语拼出, 10 以上包括10 用 *** 数字 序数词10 以下用英语拼出,10 以上 包括10用 *** 数字,如the 10th lunar month, the second lunar month 注意: th 不做上标 。带小数点的数字全部用 *** 数字表示,如 和 等。数字超过1000,必须表达为1,000。 2、百分数范围的书写: 每个百分数后面的“%”都要重复写出,例如“50% ~70%”不能写成“50 ~70%” 3、数字与单位之间要空格,例如: km,m 和cm等与前面的数字之间要空格,例如1, 000 km,而不要连在一起。 有关推荐:

这种比较专业性的好的免费的论文在网上很难找,就算找的应该也不是完整的,特别是免费的,建议你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你不有阅览证吗?那里很多,选择性多呀,含金量也比较高.

去创新医学网一定能找到的,上面24科室的论文都有,而且全部免费,自己去找找吧!

通俗的说,前者是不用有实验的实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后者是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中药学药性对比论文摘要

我们知道大学要毕业之前会面临一件事情,就是写毕业论文!没写好不能毕业!这就苦恼了不少大学生了,毕业论文到底怎么写呢?好了,话不多说,我直接上范文,大家赶紧看看吧!

【 摘 要 】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 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效”内涵。

【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功效分类;药性系统;规律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先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式,并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表达出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尤其是药物产生的临床效应,不断地加以提炼、升华,进而总结出来的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随着历史发展,用药经验不断积累,新的药性理论也在不断产生。功效理论的诞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类《中药学》教材均采用功效分类方式对药物进行相对划分。本文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1]教材,对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其规律。

1 基于《临床中药学》对“功效-药性”内在规律探索的依据

《临床中药学》是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的主办下,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主编,全国11 所中医药大学参与,共同完成的供七年制使用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其在以下两方面具有代表性。

功效的系统研究《临床中药学》首次将中药功效作为中药理论专列成章加以论述。不仅探讨了功效的含义、分类,并从中药功效认识的发展概况、记述中的不完整性、局限性、记述上应遵循的几点原则等进行了研讨。尤其对功效分类,重点强调“对证功效与证之间具有相互统一和明显的对应关系”。

功效与药性间的关联性初步探索该教材在讨论中药分类时明确指出,中药的性能分类,是与功效分类同时产生,而且并行发展。唐代《本草拾遗》的分类属于性能分类范畴,金元以后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立足于四性,将药物分为寒性、温性、热性、平性四类。《医学启源》则以升降沉浮为主体,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以归经为纲进行药物分类。实际上,功效分类术语,多数是以药性作用特点加以表达,故明清以后的医药学家,大多继承其思想,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多层次分类。笔者曾在“审视中药药性在功效分类中的表达”一文中已予以了分析和阐释。可见,该教材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家之长,在中药分类及对各药功效和性能的认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相对规范。

中药按功效分类,即反映该类药在主要功效与主治方面具有共性。故本文以《临床中药学》为蓝本,研究功效分类与药性整体间的相关性,探索其间的规律。

2 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关联性归纳

本文以该教材为依据,分析、探索326 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所谓规律,指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广泛存在具有共同性的性质)和稳定性[2]。每味药物均标注有性味归经及毒性,意味着各性能并非独立存在,也可将所有性能即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视为一个药性整体系统。

数据采集方法除统计每章节药物总数外,再统计各药寒热平药性、五味、归经、毒性出现的次数。将出现频率较高者纳入统计表。又因一味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在五味与归经标注上并非单一,常呈现多种表达,故原则上将占章节药味总数的50%以上者纳入统计表。升降浮沉则依据章节的共有主体功效予以反映,并非指单味药物。另外,本研究系主要因素关联分析,故重点按照寒、热、平三性进行统计,不再进行层次区分,即将大热、微温出现的次数计入温热性;大寒、微寒、凉则计入寒凉性项。若某个性能仅占章节药味总数的30%以下者,则视为个性,不纳入统计表。如13 味发散风寒药中,唯防风1味标甘味,仅占1/13,则不纳入表中;在归经方面,归膀胱、心、脾、大肠等经,均未超过30%,也未纳入表中。

归纳结果对每章节药的药性系统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对比。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论文材料 大家把找到的有关资料贴在上面就行了!20分轻松到手!! 解析: 1 中草药的作用 抗病害。如大黄、黄连、大青叶等能够抑菌;板蓝根、野菊等有抗病毒的能力;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增强机体免疫力。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功能,中草药可以对其起调节作用。 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提高饲料转化率。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健胃的作用。 2 中草药的特点 资源广、成本低。我国地域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 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被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被细菌等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长期残留于水中。 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产生抗药性。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通过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减免了毒副作用。至今医学研究从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既含有营养物质,又具有安神镇静、健胃促消化、理气活血、养精补益、趋虫保健和防病治病等药理作用;中草药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动物抗应激、抗疾病能力,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且具有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是近年来国际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中草药可解决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抗生素残留问题,提高生产率,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畜牧业,满足人民的食品安全需求。 中草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 关键词:历史 中草药的作用 中草药的贡献 世界市场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优越,分布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药物资源,是世界上天然药物资源种类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且有许多地道药材驰名中外,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现代人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替代前者,从而减少药源疾病的发生。因此,发展中草药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华,也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 我国中草药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汉武帝时,曾在长安建园,引种红花,安石榴,大蒜等要用植物。隋代《种植药法》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药栽培经验。唐又专设药园师,管理种药事物,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收载1892种药物,促进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把中医药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草药资源广、成本低。我国地域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而中草药本身也有许多特点:1、 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被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被细菌等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长期残留于水中。2 、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产生抗药性。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通过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减免了毒副作用。至今医学研究从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中草药有着显著的医疗作用,它几千年来的分类,试验,精炼出来的草本配方使人信赖,又由于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没有副作用。 它针对性的治疗起到治本而不是治标的作用,从根本上恢复人体器官功能,从而消除征状。也不象很多西药,中药没有化学物残渣。 恢复人体自然免疫系统。是一种长效的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 正是因为中草药的长效性调理性,它的美容保健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茶:中草药保健茶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距今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列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传说神农氏赏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等大医学家也用茶来治疗各种疾病;唐宋时代更将茶及药茶广泛应用于防治头痛、痰热、宿食、消渴、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等病症,以及补肾壮腰、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的保健养生之品;到明清时代药茶疗法、用中草药配制的保健茶更有很大的发展,有关药茶和保健茶的方剂、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方面都被不断充实和完善,创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茶、保健茶,它们成为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疗效高、易于制作、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至于某些中草药的美容作用更是深受女性的喜爱。当归能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能营养皮肤,防止粗糙。可用于粉刺、褐斑、雀斑及脱发。枸杞子 能大补气血,抗衰老,从而护肤美容。山药、莲子、百合、红枣 能健脾养胃,止泄安神,从而维护肌肤润泽健美。槐实、黑小豆 能滋阴清热,补肾明目,使须发变黑。在此基础上,中草药化妆品也大受欢迎。目前,在日本含有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已达200种之多。欧洲各国的化妆品以添加天然药用植物萃取物为时尚。现代型的中草药美容化妆品,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草药的根、茎、花、叶、果实和种子中提取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中药组方,其功效性、使用感觉和产品无化学添加成分的健康性更是为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天然草本美容护肤品,就是典型的具有显著功效性的现代型的中草药化妆品。它采用名贵中草药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生物技术,在古代汉方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配比,依据中医"由里及表,重在调理"的原理,采用内服外用的方法,从而达到祛痘、祛斑、美白、平皱等养颜驻容的作用。 甚至,栽培中草药还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如荒山荒地种草药,因地制宜,有助于恢复生态良性循环,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推动林牧业的发展。城市中种草药既是智力污染的好方法,又是扩大药源的有效措施。而庭院种药可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小气候,又便于自采自用,防病治病。 毋庸质疑,中草药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尤其是它的国际市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9%左右的疾病西医无法治疗,有20%左右的人因服用西药出现毒副作用而停药,有不少美国人改服中药。他们认为通过以天然植物作为原料的中药进行保健是安全的。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性的中药热已渐成气候。 世界范围内的中草药市场也在迅速增长。近年来,欧盟植物药时常发展快于化学药。自1987年以来,英国植物药销售上升了70%,法国上升了50%,而美国市场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据了解,目前全球中药市场每年销售额在160亿美元左右,而且在不断上升。美国大约有1/3的人在服用中药和 *** 针灸治疗,每年用于草药和针灸 *** 的费用高达270亿美元。 欧美国家对中医、中药的谨慎态度正在变得宽松,而在中草药产销量最大的亚洲,中医、中药合法化的国家不断增多。目前,传统制药已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一个朝阳产业,而国际上的传统药物主要指中草药,其年销售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并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几年前,中药疗法治愈了在英国发病率较高的皮肤湿疹,震动了英国和欧洲医学界;如今,英国已放松了开设中医诊所的限制,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允许中草药粗提取物的销售。一向对中药态度严谨的美国也慢慢放松了对其限制,越来越多的中药身着“保健食品”的包装走上货架。除日本、韩国、中国外,今年又有泰国加入到中医、中药合法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中。 可以说,中草药的优势是独特的,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而中草药的经济效益及国际市场是巨大的广阔的,中草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全 《我国中草药的概况.中草药栽培技术A》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ISBN 7-80648-659-3/ S567 [2]张永清 《药用观赏植物栽培与利用》华夏出版社 ISBN 7-5080-2117-7 [3]杨全 《中草药采种技术B》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ISBM 7-80648-659-3/ S567 [4]莱斯利.布雷姆尼斯 英《引言.药用植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 7-5057-1557-7/

中外科技对比论文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倾向于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与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整理、总结。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用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研究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文化差异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中国与西方生产生活习性的不同,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是"筷子",西方人则用"刀子和叉子",且中西方饮食中的主食构成不...

中外科技差距的原因主要就是在于中国的科技,其实是重视实用,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样的原理,也就是并不重视原理方面,所以没有办法进行根本的创造,更多的只能够依据经验来进行发明,所以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很缓慢,和外国的科技是比较注重那个科技的原理,所以发展的比较快。

1800年中国还没有科技一说呢,加上当时前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西方正在轰轰烈烈搞民主的时候,我们的清政府果断掩耳盗铃,闭关锁国,企图以封闭国民信息,结果完美错过世界高速发展进程,要知道西方早在1600年便发现了电力,牛顿更是和康熙同一时期。光绪在和慈禧斗智斗勇的时候,外国电子厂员工正在吹着空调打螺丝。从后面一直割地赔款便知道,清政府其实一直都了解西方的发达程度,否则不可能打了胜仗反而赔款签不平等条约。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土皇帝的梦,防止一丝被推翻的可能,不惜空耗国力,做了卖国贼。

医学论文对中英文摘要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常用句型 在那个 创新医学网 上看到过的 应该够详细了吧英文摘要限500个实词左右,一般须以第三人称过去式叙述。用词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结果和结论一般用句子表达;而目的、方法(设计、地点和对象)等,则常用短语表达。(1)英文摘要的时态与语态1)说明研究目的,通常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2)说明方法和结果,一般用一般过去时、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表达。3)结论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表达,也可用主动语态表达。(2)常用句型1)表达论文内容的常用句型A 第三人称主动态①This paper(article,report)describes…本文叙述…②This paper (article)reports…本文报告…③This report(paper,article)presents…本文介绍…④This paper(article,report)discusses…本文讨论…常用的动词还有analyze(分析),evaluate(评价),compare(比较),describe(描述)等。B 第一人称主动态⑤We report(on)…我们报告…⑥We describe a case of… 我们描述1例…⑦In this paper,we present… 本文介绍…⑧In this paper,we report… 本文报告…主语除we之外,还可用the authors(作者)等。C 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⑨A case is reported in which… 本文报告1例…⑩A study of…is reported本文报告…的研究⑧…is(are)described. 本文描述…⑥In this paper.…is(are)presented. 本文介绍…2)表达目的常用句型A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①The purpose(aim,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本研究旨在…②The goal(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本研究旨在…③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本研究旨在…④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本研究旨在…⑤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本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⑥A study to…was carried out(during) (在…期间)所作研究的目的是…⑦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为了…而作试验B 动词不定式短语To evaluate,report,investigate,study,analyze…C 一般过去时、主动语态⑧We(the authors)conducted a study to… 为了…我们进行了研究⑨To determine…,we studied… 为了确定…,我们研究了…⑩In an attempt to…,in an effort to…或in order to…,we carried out a pilot study… 为了…,我们进行了…的初步研究表示目的的常用动词有:evaluate(评价),examine(检查,观察),determine(确定,查明),elucidate(阐明),explore(探索),test(测试),compare(比较),estimate(评估),assess(估价),investigate(调查)等。3)表达方法的常用句型A 方法表达研究类型 Prospective, Retrospective, Cohort,Case-control,in vivo, in vitro①Using…(technique),we studied… 我们用…(技术)研究了…②Using…,it was found that… (我们)用…发现了…③…was(were)measured using… (我们)用…测定了…④…was(were)analyzed (reviewed) by… (我们)用…分析(回顾)了…⑤…was(were)treated with… (我们)用…治疗了…⑥…measurements were made of… 测定了…常用的动词还有:study,measure,determine, investigate,isolate,demonstrate,examine,identify等。B 分组(主语通常为patients,subjects,animals)⑦…were randomly divided (grouped) into…groups …被随机分成…组⑧…were separated into…groups based on… 根据…,将…分成…组⑨The groups were as follows: 分组如下:C 治疗或检查方法⑩… was performed(used) in (on)…patients 我们对…患者施行(应用)了…(patients) underwent…endoscopy (患者)进行了…内镜检查Surgical procedures, assay(immunohist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手术方法,测试方法…C 统计学方法Statistical methods: Student’s t test, χ2 … was used for4)表达结果的常用句型A 一般句型①The results showed (demonstrated) that…结果表明…②It was found that… (我们)发现…③It was observed that… (我们)观察到…第②和③句也可改为第一人称:We found that…和We observed that…。B 增加或减少④…decreased by(40%)…降低(40%)…⑤…(a 70%) reduction in…was observed …观察到…降低(70%)⑥There was a(15%) elevation in……增高(15%)⑦…resulted in (a marked) increase in… …导致…(明显)增高⑧…was lowered from…to… …从…下降到…表达增加或减少的常用动词还有rise,raise,decline,drop,fall,lower等。可用by表示是净增减的数或倍数,例如“…increase by 40%”,表示“增加40%”;而to表示增加或减少到某个具体数值。C 相关与差别⑨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and… …与…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⑩…showed no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and… …显示…与…无密切相关性⑩…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与…呈正相关⑥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and… 发现…与…呈负相关⑩There was (were)(no)significant difference(s)or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s)was found(observed) between…and… …与…之间…(无)有显著差别P value P值(需写出具体数字)⑩…was closely related to… …与…密切相关表示相互关系的常用词还有relationship(关系),association(联系),regression(回归)。D 表示改善或保持⑩…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方面呈明显改善⑩…values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levels …值恢复到(手术前)水平⑩…remained at a mean of… …保持在…平均值水平5)表达结论的常用句型A 常用提示句型①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结果提示…②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这些发现表明…③The data (study)show the need for… 数据(研究)表明需要…④The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结果支持…的概念⑤Our observations confirm that… 我们的观察证实…imply(提示),demonstrate(证明)和illustrate(说明)B 做出结论或建议⑥We conclude that… 我们的结论是…⑦We suggest that…我们建议…⑧We believe that… 我们认为…⑨We postulate that…我们设想…⑩It is concluded that… 结论是…⑩It is suggested (proposed)that… 结果提示…,建议…(虚拟语气)⑥It is recommended that… 建议…⑩It is estimated that… 估计……is(are)suggested(recommended)…propose …asC 表示一致性⑩These results accord with… 结果与…一致⑩The results are concordant with…结果与…一致⑧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结果与…一致be consistent with,in accordance with(…与…一致)to parallel(与…相平行)D 结果转向结论⑥Thus,therefore,hence …因此,…⑥In conclusion.…最后,…⑩From this study,we conclude that…根据本项研究,我们的结论是…⑧These findings,coupled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suggest that…这些发现连同对…的观察结果一起,提示…⑨In the light of this experience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得出…的结论E 表达今后方向The mechanisms by which…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关于…的机制仍需研究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evaluate)…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价)…注:按MEDLINE要求,PURPOS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S全部用大写,后加冒号。英文必须在半角状态下输入,不能全角、半角混用。

去创新医学网一定能找到的,上面24科室的论文都有,而且全部免费,自己去找找吧!

这种比较专业性的好的免费的论文在网上很难找,就算找的应该也不是完整的,特别是免费的,建议你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你不有阅览证吗?那里很多,选择性多呀,含金量也比较高.

英文摘要书写技巧信 息 来 源:创 新 医 学 网 英文摘要的内容要求与中文摘要一样,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但是,英文有其自身特点,最主要的是中译英时往往造成所占篇幅较长,同样内容的一段文字,若用英文来描述,其占用的版面可能比中文多一倍。因此,撰写英文摘要更应注意简洁明了,力争用最短的篇幅提供最主要的信息。第一,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精心筛选,不属于上述"四部分"的内容不必写入摘要。第二,对属于"四部分"的内容,也应适当取舍,做到简明扼要,不能包罗万象。比如"目的",在多数标题中就已初步阐明,若无更深一层的目的,摘要完全不必重复叙述;再如"方法",有些在国外可能早已成为常规的方法,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就可仅写出方法名称,而不必一一描述其操作步骤。 中英文摘要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内容方面的一致性,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两个摘要的内容"差不多就行",因此在英文摘要中随意删去中文摘要的重点内容,或随意增补中文摘要所未提及的内容,这样很容易造成文摘重心转移,甚至偏离主题;二是认为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硬性对译,对中文摘要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敢遗漏,这往往使英文摘要用词累赘、重复,显得拖沓、冗长。英文摘要应严格、全面的表达中文摘要的内容,不能随意增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字也不能改动,具体撰写方式应遵循英文语法修辞规则,符合英文专业术语规范,并照顾到英文的表达习惯。 选择适当的时态和语态,是使摘要符合英文语法修辞规则的前提。通常情况下,摘要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都不是通篇一律的,而应根据具体内容而有所变化,否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但这种变化又并非无章可循,其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规律: 1、时态: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叙述研究过程,多采用一般过去时。 2)在采用一般过去时叙述研究过程当中提及在此过程之前发生的事,宜采用过去完成时。 3)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宜采用现在完成时。 4)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以及摘要结尾表示作者所"认为"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

  • 索引序列
  • 外科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 医学论文摘要中英对比
  • 中药学药性对比论文摘要
  • 中外科技对比论文
  • 医学论文对中英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