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语明示湿热虽为黄疸的基本病理因素,但黄疸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体湿故喜燥恶湿,湿邪最伤脾阳,故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阳盛衰密切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为阴黄。患者感湿邪伤脾阳,或过食生冷,或长期过量饮酒,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既病脾虚,又病湿浊或湿热,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故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阴黄病机。谢谢
黄家的病因在于湿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语明示湿热虽为黄疸的基本病理因素,但黄疸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体湿故喜燥恶湿,湿邪最伤脾阳,故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阳盛衰密切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为阴黄。患者感湿邪伤脾阳,或过食生冷,或长期过量饮酒,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既病脾虚,又病湿浊或湿热,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故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阴黄病机。谢谢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目录 一、黄疸 黄疸统一方(郭老自拟)黄疸(甲肝)的特征黄疸(甲肝)是胆汁回流入大循环肝硬化黄疸是胆汁直入大循环《金匮要略》中的黄疸方剂栀子大黄的比较 二、胆囊炎 胆囊炎方(郭老自拟)胆囊炎是胆汁代谢障碍医学的局限性胆囊切除的人胆囊炎和肠梗阻西医统称急腹症 三、胆结石 胆结石排异汤(郭老自拟)胆结石源自亚健康盲目补钙可致胆结石胆结石的用药思路一、黄疸黄疸统一方(郭老自拟) 辩证:黄疸病(甲肝)因肝硬化出现的黄疸需要用“生态同步疗法”治疗。处方:柴胡36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栀子30克、茵陈30克、茯苓40克、泽泻30克、猪苓30克、大黄10克发烧加黄芩、黄柏;腹胀腹满加枳壳、厚朴;便秘加芒硝5克;如大便正常,多用点栀子就可以了,少用点大黄也行。 黄疸(甲肝)的特征 说黄疸,咱先得说肝炎,按现在啊,对于这个黄疸性的肝炎,叫甲肝,这是一个传染病,但是这个甲肝挺好治,一般就是十天以内就好病,快的有四五天就好病,它特征就是出现黄疸、发烧、不吃东西、大便秘、大便干燥,或者是不大便,再一个就是这个肝区和胆这个部位,有疼的,有不疼的,有发烧,黄疸一看就看见了,身上是黄的,眼白眼球是黄的。在过去,在杂病上,分阳黄阴黄,阳黄是发热的,这就是那个甲肝,有一个阴黄,阴黄,是不发热的,也不渴,阳黄是发热。黄疸渴,渴是因为有热,也都有小便不利。黄疸(甲肝)是胆汁回流入大循环 这个胆汁有一个代谢,有一个代谢过程,肝脏制造的胆汁,合成的胆汁,在这个小管子里头,输送到胆囊里,胆囊里头存起来,到吃饭的时候,这个胆囊收缩,一滴一滴地,在这个十二指肠这儿有一个管,给加在食物里头,那是消化液,到了肠里,这个胆汁还被大肠吸收一部分,从门静脉回来,这个肝脏呢,还是在制造一部分又到胆囊,这么一个循环,这是一个胆汁代谢过程。如果说这个胆汁,这个输胆管堵塞了,这个胆汁送不到肠里去,在胆囊里存着,存的多了,那胆囊不产生压力吗,肝脏制造的胆汁再进不到胆囊了,而且胆囊呢,因为有压力,还可以有一部分回到肝脏,这时候肝脏的胆汁,就和溢出来一样,溢到循环的里头,溢到大循环以后呢,肝脏的静脉血流到心脏,心脏进入大循环,汗腺把它分泌出来了,分泌到皮肤上,这是胆汁到了皮肤以后发黄了。因为小便不利,小便要是利,胆汁从小便走,你看小便是黄色的、赤色的,那都是胆汁的颜色,那小便不利,这个胆汁没有去处,就是在肝脏中进入循环,再循环到周围组织,从汗腺分泌出去,皮肤发黄,这是一个,这是一个黄疸的原因。注:本节所列方剂皆对证甲肝(非肝硬化型黄疸)肝硬化黄疸是胆汁直入大循环 还有一个原因,肝硬化,肝脏硬化了,硬化什么意思,先是肿,越肿越厉害,这个肝有些细胞坏死,这是肝硬化,肝硬化这时候这个胆汁啊,到不了胆囊里,到了胆囊里,也出不去,直接就到了大循环了,到了大循环出现了黄疸,这是肝硬化的黄疸。那个(甲肝、阳黄)是输胆管阻塞出现了黄疸,这个是肝硬化(阴黄)的黄疸,这个阻塞的黄疸,我看呢,就是这个阳黄,就是甲肝。如果说肝硬化的黄疸,没发热了,它不发热,肝硬化是不发热的,它出现的黄疸,是肝脏制造的胆汁直接进入循环,所以这个不发热的,不是甲肝,这个黄疸是很难治了,不是茵陈蒿汤,什么茵陈五苓散能够治的,就不是了。我说的那个甲肝,说十日以内准好,一般的五六天四五天好的都有,一身黄疸,一吃大便一泻,小便一通,黄疸就没了,也吃东西也不烧了,这个叫甲肝,这就叫好了病了。要是肝硬化那可不是,肝硬化要出现黄疸,哪一个都是在腹水以后,都是腹水以后,说有没有不腹水的肝硬化,很少,没见过,都是腹水以后出现的黄疸,这个就不是这个药能治的了(肝硬化黄疸要用“生态同步疗法”治疗)。《金匮要略》中的黄疸方剂①茵陈蒿汤辨证:黄疸、寒热往来、不能食处方:茵陈84克、栀子14个、大黄28克,分三次服 茵陈苦平微寒,治热结黄疸,利小便。栀子苦寒,清大、小肠大热,利小便,解五种黄病。大黄泻胃肠实热,通小大便。佐以栀子、大黄,治瘀热在里,利小大便,排除胆色素而通利胆道。要在清里热以消除病因,利二便以退黄疸。 黄疸发热,冷一阵子热一阵子,就是那个寒热往来,不吃东西,什么都不想吃,全身发黄,咱甭管说那个黄疸指标有多高,只要是发黄了,都一样的治法,茵陈、栀子、大黄,茵陈是利胆的,栀子也是利胆的,大黄就甭说了,吃了大黄以后结肠剧烈的运动,这个不是光是结肠运动,小肠也运动,小肠连着输胆管,输胆管也连着胆囊,可能胆囊也在运动,这个大黄它这个运动,整个的在腹腔产生一个强烈的蠕动。茵陈栀子大黄,这是治发热寒热,寒热不能食,小便不利,黄疸。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辨证:伤寒发热无里证之黄疽处方: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成人三次分服 麻黄发汗又利小便,连翘根清热解毒通小便,桑白皮解热毒治皮肤疹痒,赤小豆利尿排脓,杏仁发汗祛痰,生姜、大枣和中走表,用于伤寒发热脉浮无里证之黄疽是十分得当的。③茵陈五苓散辨证:黄疸、小便不利处方:茵陈60克、白术30克、茯苓4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桂枝30克,成人两次分服 茵陈五苓散这个名字说了,就是茵陈加上五苓散。茵陈是多少,十份茵陈,五份五苓散,混合在一块,一天吃三次。五苓散这一个系统,就是利尿的这个系统,包括茵陈五苓散,包括栀子蘖皮汤,它也是利尿的。利胆、利尿,它和跟纯利尿有点不同,因为它利胆的,利胆它从哪儿出路啊,从小便。还有一个麻黄连翘赤小豆,它治黄疸是从汗,从汗排,又从小便排。④栀子大黄汤辨证:黄疸、懊恼、不得眠处方:栀子、大黄、枳实、香豉,成人两次分服 栀子大黄是什么,栀子、大黄、枳实、香豉,这不是栀子豉汤吗?大黄、枳实,这不是小承气汤那半个吗?你看看,这一个是什么啊?懊憹不得眠,黄疸,腹满,懊憹不得眠,大黄、枳实不是治腹满的吗?栀子豉不是治不得眠的吗?虚烦不得眠吗?下边有大黄、枳实通结肠,上边是栀子豆豉利胆,这个也是发热的。⑤利胆汤(郭老化裁《金匮》方)辨证:黄疸、小便不利、少腹急结处方:柴胡30克、栀子30克、郁金15克、大黄10克(后下),成人两次分服栀子大黄的比较 大黄利大便同时也利小便,我说给你,你看看是不是,你还没有用药的经验,只要是用大黄,只要是对热结用大黄,大黄通利大便也同时通利小便。这是字句外的道理,说读书在字句外下功夫,就说的这个意思。栀子蘖皮是在大便通畅,小便通畅,治黄疸的一张方子,明白了吗?有区别。你要就知道一张方子,那个没办法,你无可选择,你看见黄疸了,你就得用栀子蘖皮,因为别的方子你不知道。 这个栀子你看,包括大黄,是从上到下走,大黄猛烈,栀子比较缓,性质差不多,差不多不是不差,差不多。至于下部出血,就往往不是这么回事,你下部哪儿出血啊?你看膀胱,膀胱蓄血,是瘀血破溃的,用大黄、牡丹皮,怎么不用栀子啊?你把大黄换成栀子你试试,准不行,治出血它也不行,止血它也不行。 止血可以用阿胶、干姜炭,你治下部出血用干姜,往往还用干姜炭,特别是这个栀子和干姜,一个治上部一个治下部,你比如说肾炎血尿,你用栀子你试试,用黄连行,用栀子不行,你用牡丹皮行,不用大黄,它这个尿它是通畅的,它尿尿,用不着你大黄,它大便通畅也用不着大黄,也用不着栀子,它特别是因为下部不通上部才发生的症状,它一通下头上头症状没有了,当然大黄、栀子是首选的。二、胆囊炎胆囊炎方(郭老自拟)处方:当归30克、牡丹皮30克、赤芍30克、大黄10克、栀子30克、茵陈30克、郁金30克、枳壳30克,严重的加芒硝10克,恶寒的加金银花、连翘、牛子和葛根。胆囊炎是胆汁代谢障碍 胆结石的疼也不是肿,疼就是不通,你吃付药,不疼了,石头没出来,就是不疼了,它不是血肿,它是不通。咱比方说这个胆里头要是一大堆胆汁,撑的它胀,对吧,它能不疼吗?你如果是吃一付药,胆里头畅通了,不疼了,你也没看见那个胆是怎么着了,也没有看到肿,也没有看到大,就是知道不疼了就完了,你也没看见胆汁上哪里去,但是你看大便可以看出胆汁来了。你大便要是白色的,那你胆囊是不通的,因为什么?胆红素、胆黄素没到肠子里去了。所以大便没那个颜色,你见过大便是白色的吗?没有啊,真是白的。一般如果没吃带颜色的东西,要是没有胆汁大便就是白的,要有胆汁大便就是黄的。 胆囊炎呢,不管它这个胆汁,胆囊它是肿,它是代谢障碍发生的,就是一个排异,往下通。通什么啊,通血利胆,往下通,大黄、牡丹、芍药、当归,严重的可以加芒硝,加枳壳,为什么要加枳壳,促进肠子运动,大黄也是促进肠子运动,让异物往下,加上利胆的,栀子、茵陈、郁金都是利胆的,发热没有发冷就这药。如果有恶寒加上透表的,三味药透表,还可以在这三味药,透表药当中加上解肌的葛根,完了。这是一个胆囊炎,这个胆囊炎有好几种,有黄疸没有,如果有黄疸,那就是胆汁代谢有堵塞,这个方子完全适合。如果是这个人胆囊有结石,可能一块下来。医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个医学体系都是有极限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极限的,你要说你这个像鸡蛋那么大的,胆结石你还有什么法吗?我说,我有,我就根本不让它结石,何必等到鸡蛋那么大呢,明白吗?那是一个非常不智慧的问题,胆结石并不是没有感觉,是因为无知才没有感觉,所以呀,这个医文化一定要走在医学的前沿,或者是早期要普及医文化,这是21世纪中医必须要做到的。医文化,如果医文化要做到了,医学上就不再有这种问题了,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个临床医学能做到的,首先是让你,不生病,西方医学对于人类的不生病,它的能力是在外环境当中,中医让人不生病,他的能力是在人的内环境中。胆囊切除的人 胆囊切除就没胆囊了,那么胆汁怎么办呢?是不是问这个问题?对了。你比如说这个胆汁是从哪来的,是肝脏合成的胆汁,肝脏合成胆汁输送到胆囊,胆囊存起来,一点一点的加到肠子里,作为一种消化液,可是胆囊切除了,没有胆囊了,没存的地方了。他生产了胆汁以后就上血液循环,循环就入大循环,所以这个时候你这个肠子就缺乏胆汁这个东西,所以你再吃一些脂肪性的东西,不好消化。这个人就被人家给弄残废了,你缺了一个器官你不是残废吗?说活着,我那么活着,你活着也不是好,你是在一种病态当中支撑着这个生命。你跟健康人不一样。胆囊炎和肠梗阻西医统称急腹症 胆囊炎、肠梗阻原来在50年代这都叫急腹症,这是西方医学对于中医胆囊炎和肠梗阻、肠套叠、肠扭结、肠粘连、下垂等等这一类的病,它叫急腹症。后来中医也跟急腹症跑,就不说这个病了,就说急腹症,谁谁治急腹症有两下子,这种语言我听着难受,怎么中医一下子就变了味了,也有人问。怎么中医一下子变了味了。别管怎么变,反正还是治急腹症,还是治这些病。你看一个肠梗阻,那还不好说啊,做手术啊,把这段场子切了,粘连把它弄开,刀子就办了。算完了吗?没有,过几天又梗阻了。怎么着啊?粘连弄开了,过几天又粘连了,怎么弄?这个急腹症这个称呼就不对,在肚子疼的时候了,疼的厉害,这叫急腹症了,在不疼的时候算没病了。 临床中应对胆囊炎和肠梗阻加以鉴别,其治疗思路不同。三、胆结石胆结石排异汤(郭老自拟)处方:柴胡30克、栀子20—30克、茵陈30克、郁金10克、枳壳20—30克、白芍20—30克、大黄10克后下、芒硝5克左右、甘草13克,成人两次分服胆结石源自亚健康 胆结石这个病,先是一个功能性障碍,在这个时间里头没有治,怎么知道有胆结石要发生?第一个说一句普通的话,就是亚健康。亚健康怎么就知道要发生胆结石?这个人经常的口苦,胃肠有一些症状,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常常有,不是总有。也就是说胆汁代谢有障碍,这个胆囊里头,老存着胆汁,老有胆汁储留在胆囊里头,久而久之发生结石。 所以这个亚健康到现在人家拿着不当病,为什么呢?我亚健康,我不就是亚健康,我还是健康的,我是健康人的第二名,这下就要了命了,他拿着不当病,他全国第二,你说这个怎么办?昨天那个姑娘来了让我给治脚、手出汗。我说脚、手出汗你不是病,你很健康。不行啊,我不健康,我说你要不出汗了你就不健康了。不行啊,它让我生活不了,我说脚、手出汗怎么生活不了?哎呀我这个被子都是湿的,我说要光脚、手出汗怎么湿了被子?她说你给我治治,我说我不能给你治,你给我调理调理,我说不能调理,这是健康。那么不满意的就走了,你看看这个。盲目补钙可致胆结石 尤其现在,不一定有事就吃钙,好像钙是人谁谁都缺这个东西。被一种广告指挥了,吃钙,你不缺钙这是第一个,你干嘛吃钙?你要有代谢障碍,你这个钙代谢不出去,它存在哪里就随便了,哪不大通畅了,它就存在哪里。你存在胆囊里面,时间长了怎么能不结石?这是胆囊结石的原因,肾脏结石,膀胱结石自古就有,到现在看都是在亚健康上产生的。 你怎么看待这个事,你和你这个胆结石连起来一块看,你有法吗,如果说不吃钙的就是这个原因,再吃钙再有这个原因,那就别说了,就快了。就是现在还没有一个说,我给你排出来了,你不依我,还没有这个,光知道这个玩意在里头不好,出来都好了。疼啊,要治早一点治,利胆就行了,利胆。茵陈、郁金、栀子、大黄、柴胡都是利胆的药啊,到时候可以随便开一个就行了。如果要是结石了,往外排石,你看看方剂学上有啊,排石汤可以用,那个方子是可以用的,胆囊结石也可以用,膀胱结石可以用。膀胱结石你看那些利小便的药,而且还有排尿的,促进膀胱收缩的,膀胱收缩没有能力,对它收缩的能力这其中又有自主调节,也有排异,这两个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常常是合用的。胆结石的用药思路 我跟别人(指上面提到的方剂学)的用药不大一样,我说说我用药的思路。我先说这个胆结石,胆结石必须是先利胆。柴胡、茵陈、栀子都是利胆的药。柴胡在利胆当中有调节气机的作用;栀子和茵陈,茵陈有利尿的作用,栀子有导血下行的作用,把上部的血导到腹部;枳壳是增强消化系统,包括胆囊,加强运动的;白芍、甘草是缓解紧张状态的;大黄、芒硝通过肠的剧烈运动,诱导胆汁下行,胆囊的结石就会因为你的疏导胆汁排出来。这里面有一个胆囊的收缩问题,如果说这个人要体制很衰弱的话,我看还可以加黄芪、党参,加党参的用意在于加强循环。循环加强就来能,黄芪也是在循环上做的文章,就是加强微循环,提高胆囊的收缩能力,这是一个胆结石排异汤。编者按:本文整理了郭老有关黄疸、胆囊炎、胆结石的病理、病势和方剂的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此外还要提示两点: 第一,新生儿胎毒黄疸的处理。 对这个问题,郭老家族内部有个传承多年的方法:就是在婴儿刚出生时,三黄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20克、黄芩30克)开水浸渍取液,1滴至2滴滴入口中,一般当天孩子会排出黑便(即胎毒),也有助于黄疸的消除(消黄疸可以每天1滴连服三五天)。 第二,肝胆疾病的预防。 胆病都来自于亚健康导致的胆汁代谢障碍,俗话说“肝胆相照”,胆不健康了,肝病随之而来。很多人不把亚健康当回事,甚至把亚健康视为健康第二名,这是不对的。等到胆结石变大、肝硬化再来“治病”,就太晚了。 预防肝胆疾病其实很简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即可;如果已经出现亚健康迹象,郭老的生化汤(产品可用生命能1号,处方可用小柴胡汤化裁)吃段时间即可。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 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 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养血 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 治黄需解毒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 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 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
金匮著作。十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发,以求辨明要旨,书中删去林忆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于第22篇(妇人杂病脉症)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余奉讳里居。每婴疾。偶检方书。茫无涯 。因叹前贤如坡公沈存中辈。皆明于医理。用以济世利物。其不效者。特格物未至耳。吴航陈修园先生。精岐黄术。以名孝廉宰畿辅。晚归里中。与先大夫结真率会。余尝撰杖侍坐。聆其谈医。洞然有见垣一方之眼。窃谓近世业医者。无能出其右也。今先生捐馆数年矣。令嗣灵石传其业。世咸推重焉。先生生前所刊医书若干种。已传海内。今复读其金匮要略浅注一十卷。明显通达如诸掌。虽王叔和之阐内经。不是过也。灵石又遵庭训为金匮歌括六卷。取韵语之便于记诵。附以行世。犹先生志也。昔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先生在官在乡。用其术活人。岁以千百计。况着书以阐前人之旨。为业医者之HT 。其功岂浅鲜哉。灵石以序见委。余固不知医。然窃愿为医者讲明其理。庶有以济世利物。而勿误人于生死之交也。是为序。\x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春望后愚侄林则徐拜撰\x卷一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吴茂林)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金匮要略》中黄疸一病,据病因和症象特点又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等,其病机则认为多与脾胃湿热有关,主张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而偏于热者以清热为主,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偏于湿者以利尿为主,用五苓散;湿热并重者则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苓一类药剂。用利尿法治疗湿胜小便不利的黄疸当首推仲景。他说;“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这类治法较现代医学之用汞类峻剂显然有优越之处,疗效亦较佳,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热伤暑,贪凉饮冷,中阳不运,水湿逆行于皮中所致。病情本属虚证,但在这里是以身体疼重为主证。疼重由于湿胜。急者先治,故以一物瓜蒂汤散水去湿,散身面四肢水气,水去则湿无所依,乃病自解。瓜蒂又名甜瓜蒂,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胃经,吐风痰宿食,泄水湿停饮,治黄疸、喉痹,据现代药理研究系由于药内含甜瓜素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出现呕吐。仲景虽提出了一物瓜蒂汤治暑症之湿盛者,但须注意,暑本虚证,脉见微弱,正气已经不足,虽然挟湿而且湿气偏胜,是否单纯祛湿,在临床运用时,当须结合具体病情考虑。本方后世很少用于暑湿之证,而《医宗金鉴》主张本条用香藿饮或大顺散,可资参考。此处也可理解为暑症挟湿患者治疗上应用去湿法。通过本方提出了治暑原则,为后世治疗暑症开辟了思路,如后世所用之藿香正气散。《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五条:“酒黄疸,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同篇第六条:“酒疸,心中热欲吐,吐之愈。”前条是论述酒疸无热的证治。后条是论述酒疸可用吐法治疗。本条证候,是湿热并见于上下。鼻燥,欲吐,是湿热上冲,腹满是湿热下积。湿热不甚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不乱。其治疗主要是因势利导。欲吐者,病邪有上出之势,当用吐法。后条酒疸是由湿热内蕴于胃引起。“心中热欲吐”,亦是病势有向上的之证。欲吐之,是顺应病势的一种治疗方法,经过呕吐,可使病邪从上排出,故曰“吐之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十四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饮食停滞于胃之上脘,有胸闷泛恶欲吐症状出现,此乃正气驱邪外出之象,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而吐之法。瓜蒂散方中,瓜蒂为甜瓜蒂,味苦;赤小豆(赤小豆有两种,本方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功用),味酸。二味酸苦合用,有催吐作用,能涌吐胸中实邪,佐香鼓汁以开郁结,和胃气。本方亦可用于痰涎壅塞所致之胸膈胀满等症。不必限于宿食。本方必须在阳证、实证,病势尚浅,正气未虚的情况下使用。有失血病史或妇女妊娠期间,以及老弱病人,皆不宜用。此外,如仓卒之际,药不及办,可用咸盐汤一盏顿服,立吐,亦可用鹅毛等应急之法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