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李建忠医学论文

李建忠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李建忠医学论文

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元件, 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我为大家整理的电机控制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电机控制技术论文篇一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摘要: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元件, 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步进电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在各个国民经济领域都有应用。 关键词:步进电机;执行元件;计算机;发展 1步进电机原理及特征 步进电机的目前发展情况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 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 它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 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在非超载的情况下, 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 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 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 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使用步进电机进行控制变得非常简单。步进电机可以作为一种控制用的特种电机, 利用其没有积累误差(精度为100%)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开环控制。 步进电机的特点 1.步进电动机工作时每相绕组不是恒定地通电, 而是按一定的规律轮流通电。 2.每输入一个脉冲电信号转子转过的角度称为步距角。 3.步进电机可以按特定指令进行角度控制, 也可以进行速度控制。角度控制时, 每输入一个脉冲, 定子绕组就换接一次, 输出轴就转过一个角度, 其步数与脉冲数一致, 输出轴转动的角位移量与输入脉冲成正比。速度控制时, 步进电机绕组中送入的是连续脉冲, 各相绕组不断地轮流通电, 步进电机连续动转, 它的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改变通电顺序, 即改变定子磁场旋转方向, 就可以控制电机正转或是反转。 步进电机的一些典型运用场合 ①步进电机主要用于一些有定位要求的场合。例如:线切割的工作台拖动,植毛机工作台(毛孔定位),包装机(定长度)。基本上涉及到定位的场合都用得到。 ②广泛应用于ATM机、喷绘机、刻字机、写真机、喷涂设备、医疗仪器及设备、计算机外设及海量存储设备、精密仪器、工业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特别适合要求运行平稳、低噪音、响应快、使用寿命长、高输出扭矩的应用场合。 ③步进电机在电脑绣花机等纺织机械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类步进电机的特点是保持转矩不高,频繁启动反应速度快、运转噪音低、运行平稳、控制性能好、整机成本低。 目前用于电脑绣花机的步进电机多数为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并采用细分驱动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步进电机的运行品质,减少转矩波动,抑制振荡,降低噪音,提高步矩分辨率。 步进电机的运转原理及结构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通俗一点讲: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及步进角)。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 旋转 如A相通电,B,C相不通电时,由于磁场作用,齿1与A对齐,(转子不受任何力,以下均同)。如B相通电,A,C相不通电时,齿2应与B对齐,此时转子向右移过1/3て,此时齿3与C偏移为1/3て,齿4与A偏移(て-1/3て)=2/3て。如C相通电,A,B相不通电,齿3应与C对齐,此时转子又向右移过1/3て,此时齿4与A偏移为1/3て对齐。 如A相通电,B,C相不通电,齿4与A对齐,转子又向右移过1/3て。 这样经过A、B、C、A分别通电状态,齿4(即齿1前一齿)移到A相,电机转子向右转过一个齿距,如果不断地按A,B,C,A……通电,电机就每步(每脉冲)1/3て,向右旋转。如按A,C,B,A……通电,电机就反转。由此可见:电机的位置和速度由导电次数(脉冲数)和频率成一一对应关系。而方向由导电顺序决定。 2电路设计分析 8253及8255驱动步进电机电路 ①按图连接线路,利用8255 输出脉冲序列,开关K0~K6 控制步进电机转速,K7控制步进电机转向。8255 CS 接288H~28FH。PA0~PA3 接BA~BD;PC0~PC7 接K0~K7。 ②编程:当K0~K6 中某一开关为“1”(向上拨)时步进电机启动,并且电机转动速度大小不同。K7 向上打电机正转,向下打电机反转。 实验重要参数计算 由实际测试得,stepcount步数设定为约59步时。步进电机转动一圈。 由实验要求:先顺时针,每分钟6圈,转十分钟。约得stepcount=59*6*10=3540。 停止三秒:8086机器周期为1/*15*exp6即15M个机器周期的指令。 后逆时针,每分钟30圈,转十分钟。约得stepcount=59*30*10=17700。 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硬件连接及软件程序不够熟练,经多方面查资料,翻阅书籍,确定设计方案及硬件软件的具体设计内容。 ②键盘及LED显示的控制不够理想,经程序的细心解读,最终达到了设计的目的。按10号键显示0。。。0030,按12号键显示1。。。0006,按14号键启动运行,按15号键停止运行。 ③转速控制,开始不够精确。经反复测试,最终确定为59步每圈。并计算出6R/MIN,30R/MIN的设定步数。 3总结体会 首先,利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编辑并运行程序,在STAR ES598PCI实验仪上调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程序及硬件电路;然后,在利用原有源程序进行实验时,电机的转速控制不是很明显,这就要求修改控制步速Takesetpcount的数值,及8253的分频数,以使电机转速达到6r/min和30r/min。其次,调节8259控制键盘及显示,最终达到实时显示转速及转动方向,并用键盘控制其启动与停止。由于步进电动机的运转是由电脉冲信号控制的,步进电动机的角位移量或线位移量与脉冲数成正比,每给一个脉冲,步进电机就转动一个角度(步距角)或前进/倒退一步,所以希望清晰的看到电机的此特性。我们通过设定步速及转速,此时可以观测到电机的步进及转动一圈的步数。 参考文献 【1】王忠民,等。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晓安,董秀峰。模拟电子技术(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韩 浩 (西安文理学院物理与机械电子工程系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元件, 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步进电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在各个国民经济领域都有应用。 关键词:步进电机;执行元件;计算机;发展 1步进电机原理及特征 步进电机的目前发展情况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 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 它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 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在非超载的情况下, 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 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 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 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使用步进电机进行控制变得非常简单。步进电机可以作为一种控制用的特种电机, 利用其没有积累误差(精度为100%)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开环控制。 步进电机的特点 1.步进电动机工作时每相绕组不是恒定地通电, 而是按一定的规律轮流通电。 2.每输入一个脉冲电信号转子转过的角度称为步距角。 3.步进电机可以按特定指令进行角度控制, 也可以进行速度控制。角度控制时, 每输入一个脉冲, 定子绕组就换接一次, 输出轴就转过一个角度, 其步数与脉冲数一致, 输出轴转动的角位移量与输入脉冲成正比。速度控制时, 步进电机绕组中送入的是连续脉冲, 各相绕组不断地轮流通电, 步进电机连续动转, 它的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改变通电顺序, 即改变定子磁场旋转方向, 就可以控制电机正转或是反转。 步进电机的一些典型运用场合 ①步进电机主要用于一些有定位要求的场合。例如:线切割的工作台拖动,植毛机工作台(毛孔定位),包装机(定长度)。基本上涉及到定位的场合都用得到。 ②广泛应用于ATM机、喷绘机、刻字机、写真机、喷涂设备、医疗仪器及设备、计算机外设及海量存储设备、精密仪器、工业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特别适合要求运行平稳、低噪音、响应快、使用寿命长、高输出扭矩的应用场合。 ③步进电机在电脑绣花机等纺织机械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类步进电机的特点是保持转矩不高,频繁启动反应速度快、运转噪音低、运行平稳、控制性能好、整机成本低。 目前用于电脑绣花机的步进电机多数为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并采用细分驱动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步进电机的运行品质,减少转矩波动,抑制振荡,降低噪音,提高步矩分辨率。 步进电机的运转原理及结构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通俗一点讲: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及步进角)。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 旋转 如A相通电,B,C相不通电时,由于磁场作用,齿1与A对齐,(转子不受任何力,以下均同)。如B相通电,A,C相不通电时,齿2应与B对齐,此时转子向右移过1/3て,此时齿3与C偏移为1/3て,齿4与A偏移(て-1/3て)=2/3て。如C相通电,A,B相不通电,齿3应与C对齐,此时转子又向右移过1/3て,此时齿4与A偏移为1/3て对齐。 如A相通电,B,C相不通电,齿4与A对齐,转子又向右移过1/3て。 这样经过A、B、C、A分别通电状态,齿4(即齿1前一齿)移到A相,电机转子向右转过一个齿距,如果不断地按A,B,C,A……通电,电机就每步(每脉冲)1/3て,向右旋转。如按A,C,B,A……通电,电机就反转。由此可见:电机的位置和速度由导电次数(脉冲数)和频率成一一对应关系。而方向由导电顺序决定。 2电路设计分析 8253及8255驱动步进电机电路 ①按图连接线路,利用8255 输出脉冲序列,开关K0~K6 控制步进电机转速,K7控制步进电机转向。8255 CS 接288H~28FH。PA0~PA3 接BA~BD;PC0~PC7 接K0~K7。 ②编程:当K0~K6 中某一开关为“1”(向上拨)时步进电机启动,并且电机转动速度大小不同。K7 向上打电机正转,向下打电机反转。 实验重要参数计算 由实际测试得,stepcount步数设定为约59步时。步进电机转动一圈。 由实验要求:先顺时针,每分钟6圈,转十分钟。约得stepcount=59*6*10=3540。 停止三秒:8086机器周期为1/*15*exp6即15M个机器周期的指令。 后逆时针,每分钟30圈,转十分钟。约得stepcount=59*30*10=17700。 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硬件连接及软件程序不够熟练,经多方面查资料,翻阅书籍,确定设计方案及硬件软件的具体设计内容。 ②键盘及LED显示的控制不够理想,经程序的细心解读,最终达到了设计的目的。按10号键显示0。。。0030,按12号键显示1。。。0006,按14号键启动运行,按15号键停止运行。 ③转速控制,开始不够精确。经反复测试,最终确定为59步每圈。并计算出6R/MIN,30R/MIN的设定步数。 3总结体会 首先,利用星研集成环境软件编辑并运行程序,在STAR ES598PCI实验仪上调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程序及硬件电路;然后,在利用原有源程序进行实验时,电机的转速控制不是很明显,这就要求修改控制步速Takesetpcount的数值,及8253的分频数,以使电机转速达到6r/min和30r/min。其次,调节8259控制键盘及显示,最终达到实时显示转速及转动方向,并用键盘控制其启动与停止。由于步进电动机的运转是由电脉冲信号控制的,步进电动机的角位移量或线位移量与脉冲数成正比,每给一个脉冲,步进电机就转动一个角度(步距角)或前进/倒退一步,所以希望清晰的看到电机的此特性。我们通过设定步速及转速,此时可以观测到电机的步进及转动一圈的步数。 参考文献 【1】王忠民,等。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晓安,董秀峰。模拟电子技术(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电机控制技术论文篇二 步进电机的加减速控制 [摘 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步进电机及其工作原理,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设计步进电机的数字控制系统。在设计中加入了步进电机的细分技术和恒频脉宽调制技术。结合脉冲分配器的使用,开发了简单的细分驱动控制电路。 [关键词]步进电机;单片机;细分控制 中图分类号:F1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38-0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步进电机作为一种可以精确控制的电机,广泛应用在高精密加工机床,微型机器人控制,航天卫星等高科技领域。 二、 步进电机的原理 步进电机是一种控制用的特种电机,它无法像传统电机那样直接通过输入交流或直流电流使其运行,而是需要输入脉冲电流来控制电机的转动,所以步进电机又称为脉冲电机。其功能是将脉冲电信号变换为相应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即给一个脉冲电信号,电机就转动一个角度或前进一步。按励磁方式可以分为反应式、永磁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本设计中选用的是反应式步进电机,其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台四相反应式步进电机的典型结构。共有4套定子控制绕组,绕在径向相对的两个磁极上的一套绕组为一相,也就是说定子上两个相对的大齿就是一个相,电机按照A―B―C―D―A……的顺序不断接通和断开控制绕组,转子就会一步一步的连续转动。其转速取决与各控制绕组通电和断电的频率,即输入的脉冲频率。旋转的方向则取决与各控制绕组轮流通电的顺序。 三、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 步进电机不能直接接到直流或交流电源上工作,必须使用专门的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器。步进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器构成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步进电机自身的性能,也取决于步进电机驱动器的优劣。 步进电机的驱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单电压驱动、双电压驱动、斩波驱动、细分驱动、集成电路驱动和双极性驱动。本设计选用的是恒频脉宽调制细分驱动控制方式,这是在斩波恒流驱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既可以使细分后的步距角均匀一致,又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 四、恒频脉宽调制细分电路的设计 1、脉冲分配的实现 在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中,控制信号由单片机产生。它的通电换相顺序严格按照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进行。通常我们把通电换相这一过程称为脉冲分配。本设计中选用8713脉冲分配器芯片来进行通电换相控制。 2、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主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8713脉冲分配器的5、6、7引脚均接高电平,所以这是一个控制四相步进电机按四相八拍运行的控制电路。8751单片机的和端口分别与8713脉冲分配器的3引脚和4引脚相连。由8751单片机的端提供步进脉冲,端则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向,输出高电平,步进电机正传;输出低电平,步进电机反转。单片机依然是控制的主体,它通过定时器T0输出20kHz的方波,送D触发器,作为恒频信号。同时,由8713脉冲分配器的脉冲输出端输出的方波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它的方波电压的每一次变化,都使转子转动一步。 当8713脉冲分配器的脉冲输出端输出的方波脉冲信号Ua不变时,恒频信号CLK的上升沿使D触发器输出Ub高电平,使开关管T1、T2导通,绕组中的电流上升,采样电阻上R2上压降增加。当这个压降大于Ua时,比较器输出低电平,使D触发器输出Ub低电平,T1、T2截止,绕组的电流下降。这使得R2上的压降小于Ua,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使D触发器输出高电平,T1、T2导通,绕组中的电流重新上升。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使绕组电流的波顶呈锯齿形。因为CLK的频率较高,锯齿形波纹会很小。 当Ua上升突变时,采样电阻上的压降小于Ua,电流有较长的上升时间,电流幅值大幅增长,上升了一个阶段,但由于这里输出的是方波信号而不是阶梯信号,所以只有一个上升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梯信号”只包含了一个阶,并没有把每一步细分成许多步,而是令输出脉冲信号上升和下降的坡度变大,使原本的方波输出变的圆滑,实现了控制信号类似梯形的平滑处理,如图3所示。 同样,当Ua下降突变时,采样电阻上的压降有较长时间大于Ua,比较器输出低电平,CLK的上升沿即使会让D触发器输出1也马上清零。电源始终被切断,使电流幅值大幅下降,降到新的阶段为止。 以上过程重复进行。Ua每一次变化,就会使转子转过一个细分步。 在这个电路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用8713脉冲分配器所输出的脉冲信号取代了典型恒频脉宽细分电路中D/A转换器所提供的阶梯控制信号。这样的设计极大的简化了电路,并且降低了脉冲分配的控制难度。虽然用方波信号取代了阶梯波信号,使得单一相运行时的细分程度有所降低,但是由于步进电机的四相绕组是同进进行工作的,所以也可以达到了步进电机细分驱动控制的目的。 六、结束语 当前,步进电机的应用正不断深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业制造的各个方面,并且国内外对步进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这些知识的掌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守箴,臧英杰等.电气传动的脉宽调制控制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晓明.电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建忠主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仁定主编.电机的微机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黄勇,廖宇,高林.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5):150-154.看了“电机控制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 2. 有关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3. plc应用技术论文 4.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 5. 浅谈电机与电力拖动论文

一、前列腺专家团队北京东城中医院前列腺专科以中国中医学杨永元为学科带头人,以晋有良、李建忠、白英秀、何锦森、周伟为主要主任医师组成了东城中医院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专家专业团队。二、风湿科团队北京东城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辅以商宪敏教授,韩洪主任医师、李贞吉主任、丁京生主任医师、贺海军副主任医师、叶晓光主任、林继恒主任组成了东城中医院风湿病治疗的专业团队。三、中医儿科团队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专家于作洋、原北京中医院中医儿科专家:张巨明系国家级名老中医柴松岩之子、钱进系国家名老中医王应麟大弟子、裴胜系国家名老中医裴学义之子;原北京儿童医院杨国瑞、刘桂琴、魏红琴;京城小儿王刘弼臣之子及弟子:刘昌艺、李爱科、高静等。四、中医妇科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牛建昭教授、王庆侠教授、毛静之教授、刘研教授、李晓君教授、赵润琦主任、王其芳主任、姜素芳主任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妇科主任姜羡华主任;北京市妇产医院王莉莉主任;北京军区总院妇科谷凌云 主任;宣武医院孙淑玲主任等。五、中医骨伤科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吴子明主任、王朝鲁主任;首都医科大的景子琳主任、杨震平主任、余军主任等;东直门医院季根林教授六、心脑血管病专家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孟竟壁教授、韩学杰主任、张印生主任、于振宣教授、胡欣教授、陈克正教授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尉中民、刘景源、七、皮肤科专家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姚高升教授、孙风琴主任、许德志主任;北京中医院:王晓莲主任、王禾主任;八、耳鼻喉科专家团队北京东城中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专家组)由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专家 杨仲臣教授等程华主任;九、肾病专家团队中医科学院肾病专家索玉芬、孙正和、朝洛等专家教授。十、 性功能(阳痿、早泄)特色专科专家团队北京医院男科专家张广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男科专家任鑫;十一、呼吸科专家团队北京东城中医院呼吸科由专家王德起主任、毛静主治医师的专家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安邦煜、孟竟璧、陶广正、杨永元、姜羡华、于振宣、韩学杰、张印生、王朝鲁、吴子明、丁京生;医疗设备数字化闪烁摄影仪(DS)、64排CT、核磁共振(M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彩色菲飞利浦超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李孟建医学论文

郑世均(任期2001年6月——2009年2月)从2001年汇华学院建院时,由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汇华学院院长起,郑世钧教授从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到每件事的督促落实,都为汇华学院的建立和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汇华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院的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师大党委和行政的肯定,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使汇华学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独立学院的前列,赢得了很高的社会信誉。多年来,郑世钧教授按照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严格管理,使学院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院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汇华学生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得到河北师大领导及当地领导、师生的高度评价;汇华学生的外语考试通过率、研究生考取率、就业率等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汇华学生在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化学竞赛、华北赛区舞蹈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建模大赛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展示了汇华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学院已发展到6个学部、32个专业,学生规模超过1万人,郑世钧教授作为专家学者,默默奉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汇华学院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担任汇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生平1945年3月13日生,籍贯北京市,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原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化学所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8-1978年在大兴安岭林区锻炼、工作。1978-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刘若庄院士攻读量子化学研究生并获理学硕士。1983年到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先后任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1987-1999年期间先后三次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学术访问。先后在J. Eur. Chem、J. Chem. Phys、Chem. Phys. Letters、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理论化学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优秀专家”等。1999年被任命为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分管学生、设备、职业教育、体育、附属学校工作并兼任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董事长。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河北省副主委、石家庄市主委、河北省政协常委、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 蔡新华(任期2009年2月至今)蔡新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56年5月出生。1976年河北师大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至1980年在山西大学进修。1993年任河北师大教务处副处长。1996年赴美国Western Kentucky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多年来,他一直担任汇华学院的董事,熟悉本校情况。2009年起担任汇华学院院长至今。 学院领导 蔡新华 徐国强 崔建国 韩庆福 李孟建 杨纪清

李建中医学论文2022年

护士 毕业 后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对护士的护理学 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 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 措施 ,对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从某所大型综合性医院860名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8~52岁,平均(±)岁。学历:中专84名(),大专166名(),本科及以上50名()。职称:护士94名(),护师130名(),主管护师76名()。工作年限:1~6年94名(),~12年94名(),~18年65名(),18年以上47名()。

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3]。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状况,对循证护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制定护理计划时参考的依据,临床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方法等26个有关问题。将问卷发放给2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请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内容效度为。然后由笔者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晓情况

的临床护理人员知道循证护理,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仅占(47/300。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教材,不同职称、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规,不同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家意见及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4]的应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或P<); 其它 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依选用临床参考依据构成比的多少排序依次为护理常规()、专业教材()、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常规百分构成比最高,专业教材次之,而采用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较前2项差距较大。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统计显示,只有(23/300)的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最可靠、科学的证据,结合个人临床 经验 和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护理方案。进一步查询原因:工作繁忙占(150/277),新资料缺乏占(57/277),没有条件上网占(19/277),缺乏上网技巧占(11/277),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占(29/277),其它原因占(11/277)。

3讨论

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将循证护理教育深入到临床和继续护理教育中

本次调查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临床护理人员也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的继续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培训等。使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5],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使循证护理在日常护理实践如查房、会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实施循证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评价证据的正确性、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常根据证据的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 报告 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经验[4]。A级证据级别最高,依次递减,D级级别最低。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护理与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式护理的根本区别。本调查显示,(152/300)的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护理常规办事,(104/300)按专业教材办事;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由于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各地区各医院的护理常规的质量参差不齐,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基础上。致使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经验阶段,缺乏科学证据[6]。调查同时也显示了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对某些临床参考依据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工作年限长、学历高及职称高的护理人员更习惯按专业教材、护理常规办事;只有的护理人员应用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应用不足,可能与其知识老化、凭经验和直觉护理病人、不知如何获取证据及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中专护士对科学证据的应用较好,可能与其工作年限较短、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护理病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较高,促使她们多 渠道 获取护理新知识等因素有关。目前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仍然有限,研究结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够充分[7],导致科学证据的应用范围狭小。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期刊亦较少,仅为(15/300)。实质上期刊出版周期短,更新知识快,统计资料多,可从中查找到大量的最新的实用性科学证据。护理人员尚可通过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查询获取自己所需的证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根据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结论选题,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为临床实践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循证护理得以开展的关键。

成立循证支持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缺乏上网技巧,没有条件上网。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人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开展不够。因此,挑选一批具有循证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支持小组,参与或支持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临床护理人员从事循证护理实践,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循证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及书籍帮助繁忙的临床护理人员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获得科学的证据,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分析证据的可应用性,制定出高质量的护理方案和护理决策,供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以普遍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从事更多的循证护理实践,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

1护理学的人文视野审读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耦合依据1980年美国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又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安适状态(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综上所述,界定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科学。

护理学的人文底蕴不足纵观护理学的形成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是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只充分看到护理科技的作用,而没有充分看到掌握与使用护理科技的人的作用———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只重视护理研究技术及如何使之发挥作用,而不重视研究使用护理科技的人如何能正确、有效地掌握科技与发挥科技的作用———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如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锦州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席焕久指出的,研究人体结构,只进行纯生理性的剖析,什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研究人的病因,什么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病菌感染,等等。所有分析均以对小白鼠、小白兔的解剖分析为依据,所有结论均与对白鼠、白兔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由此,人的社会属性不见了。如此这般,怎么能谈得上让我们的医生能很好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呢?怎能很好地为人民治疗,为人服务呢?荒于人文科学,就可能导致科技使用不当,乃至形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采用B超鉴别胎儿性别、滥用辅助检查等。

那么,人文素质的底蕴不足,到底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呢?美国人曾在1967年设立“零点项目”专门加以研究,起因是前苏联1957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早于美国整整4a,其中的“零”表示对人文教育认识的空白。历经数十年相关的研究,美国联邦教育部得出结论:美国教育过分强调其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导致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需要而上学,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特别是低估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头脑灵活、能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人才。两国科技人员不同人文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14]。

护理学的学科构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必然将跨入新世纪的护理学首先接受人文的审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例如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是人类文明,还是人类灾难?!也就是说,科技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什么能让我们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那是人文。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学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科学无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人文则具有民族性。护理的科技方面,表现中国特色很困难,要真正表现中国护理特色就是在护理中渗透中国 传统 文化 底蕴。林巧稚行医初期,曾有位外国大夫嘲笑她:“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可以成为一个教授么?”林巧稚反问道:“医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 总结 过去,为什么在中国开展责任制护理近乎流产;联想现在,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那么艰难。这些都提醒人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护理科技方面学习欧美,但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为可以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技术,但是无法引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南丁格尔,中国需要自己的南丁格尔———林菊英、林巧稚们。

2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

全面营造人文精神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 言行举止 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但是,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泰勒制背景下,在职业教育眼中,受教育者作为“人”已不复存在,仅仅是可以被训练的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把适应社会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专业化,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打造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且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职业教育也就是“饭碗教育”。所有这些,受教育者都得付出如下代价:牺牲个体人格的完整性,扼杀创造性,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剥夺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利。最终,远离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鄙视“为谋生而学”的动机,他认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1:14]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必须深刻 反思 。美国学者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些什么东西,那是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趣味,被称之为人文精神。但是,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以技术为中心的尽可能分工的泰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人看作是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用单纯技术观点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忽略其作为“人”的存在[2]。护理教育也难逃厄运:人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各种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人文精神。即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体现人文教育的特色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内化”,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确立护理教育的人文理念理念(idea)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该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形象。西方哲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使用。1997年3月卫生部制定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首次建立护理教育理念。护理理念,成为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和依据,成为护教育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它包括护理教育的哲学依据、护理教育的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教育的主要活动形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培养目标中凸现人文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割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和公众片面地强调科学的技术应用,漠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欠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导致“半人教育”,出品“单维人”。人文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促使个体人格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提升,它不只是简单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才未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更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了人文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指导思想和行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和蔼、端庄的仪态,严谨、勤快的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教学计划中加强人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文学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辅之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时偏少,且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25%。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按整体护理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使传统的生物学医学基础课程在提高护理适用性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精简和压缩,使人文课程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人文学科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在20%左右。

筛选人文知识模块整体护理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基本 医学知识 、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整体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人的整体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健康与疾病之间动态连续概念、护理程序概念、人际协作与沟通概念、终身学习概念。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必须筛选与人文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终身学习概念等等,以确立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层次。

重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体系仍按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和按学科课程组成,各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种“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弱化文化陶冶,导致受教育者人文底蕴不足。为突出人文学科,使人文学科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六大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即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医学课、新型护理技术与方法论课[3:54]。

确立人文学科层次人文学科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以文化知识课程为基础———语言、文学、写作、美术等;以人文与医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为重心———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美学、人际沟通、医护文献检索、医护法学等;以“两课”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德育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3:54]。

创新系统的人文教育方法许多人以为人文学科及其教育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并让他们“记住”而已。人文教育方法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堂灌输、课后复习、考试检查。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惟一真正要做到的是给出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进入思想的状态。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方法必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 社会实践 等方式。这样,学习过程就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这种能力,而不只是告诉人文知识,更不在于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

3护理学不再远离人文

目前,我国护理学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举步维艰。人文精神危机的加剧,使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使命更加沉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构建护理教育过程中,已经突出考虑价值取向的人文因素,例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充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整体性,采取科学的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其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采取的护理手段是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依据人的基本需要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应用于临床,护理哲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所有这一切表明,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人文工程已经启动。

(一)科研类1、《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2、《瓶中审丑》(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4、《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海南出版社1993.5、《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巴蜀书社1995.6、《爱欲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7、《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9、《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东方出版社1998.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3、《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5、《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200918、《阳阴之间:臣妾人格》(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19、《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1121、《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2、《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1、《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文史知识》1990.1.摘要5、《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6、《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2.7、《“才性”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90.3.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学术月刊》199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11、《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思想战线》1991.1.12、《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华中师大学报》1991.2.13、《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14、《〈金瓶梅〉“德色”论》,《中国文学研究》1992.1.15、《〈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17、《心论与文论》,《学术研究》1992.2.18、《“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思想战线》1992.3.《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19、《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20、《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24、《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南方文坛》1994.5.27、《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28、《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河北师大学报》1995.3.29、《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唐都学刊》1995.4.30、《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选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二)教学论文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

一篇。龙药龙血汤始载于《唐,新修本草》为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和止血定痛药。实际应用的血竭按来源不同分为进口血竭和国产血竭两类。截止2022年8月6日,有关于龙血龙血汤论文共有一篇,发表于2017年。

医学论文作者李建群

1.生命与自然的探索者——亨利·摩尔 《美术观察》2000-122.20世纪拉丁美洲美术发展的特点 《美术观察》2001-123.思想的足音——余陈版画近作浅析 《美术观察》1998-14.融于天地间的自我——奥基夫的艺术 《荣宝斋》2001-55.拉丁美洲美术中的魔幻主义现象 《中国美术》1-2 朝花美术出版社6.在梦幻中翱翔的灵魂——威廉 布莱克的艺术 《荣宝斋》2002-117.娴静的生命,温柔的力量——蔡小丽的工笔重彩画 《美术观察》2003-38.怀旧与创新——蔡小丽工笔重彩新作 《美术》2003-39.从诺克林到波洛克——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文艺研究》2003-210.性别关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新阶段 《美术观察》2004-311.朱迪斯——圣经女英雄诠释中的性别研究 《没有神像的万神殿》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12.觉醒的性别——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中的新趋向 《中国艺术》2005-213.民族化进程中的美国美术 《美术观察》2007-3

李建勇白血病期刊论文

李建勇,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科科主任,血液病研究室、血液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第二层次)、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第六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1年、1997年获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1997年6-7月,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大规模单抗制备技术,1997年12月-1998年11月法国南特大学医院中心博士后,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组团德国乌尔姆大学专项进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1991年7月-200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工作,历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血液科副主任、血研所副所长。2001年4月始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对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淋巴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分型、病情监测、预后评估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有较深造诣;根据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采取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大力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参加或主持国家、省、卫生部及厅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

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1年、1997年获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长。1997年6-7月,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大规模单抗制备技术,1997年12月-1998年11月法国南特大学医院中心博士后,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1991年7月-200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工作,历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血液科副主任、血研所副所长,2001年4月始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组团德国乌尔姆大学专项进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专业领域: 一直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擅长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病情监测,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据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开展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鉴别诊断、预后相关因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起草了《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年第2期)。在亚洲居于领先水平。 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血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白血病淋巴瘤等5种杂志的编委。 近 五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刊物国家收录情况卷期排名 The investigation of mutation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and downstream scaffold molecule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euk Lymphoma 国外 SCI 2006,47⑿:2610-6 通讯 Effect of low-dose cytarabine and aclarubicin in combination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riming (CAG regimen) on the outcom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euk Res 国外 SCI 2007,31⑽:1383-8 通讯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detection of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B-cel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Int J Hematol 国外 SCI 2007,85⑸:430-6 通讯 MicroRNA gene expression in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Chin Med J 国内 SCI 2007,120⑾:996-9 通讯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CLLU1 expression levels in 50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Leuk Lymphoma 国外 SCI 2007,48⑼:1785-92 通讯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TM and TP53 dele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Leuk Res 国外 SCI 2008,32⑺:1071-7 通讯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Hyper-CVAD regime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Leuk Res 国外 SCI 2008,32⑹:930-5 通讯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Chin Med J 国内 SCI 2007,120(22):2056-8 通讯 JAK2 V617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present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polycythemia vera Leuk Lymphoma 国外 SCI 2008,49⑷:696-9 通讯 MPL W515L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Leuk Lymphoma 国外 SCI 2008,49⑸:955-8 通讯 Expression level of lipoprotein lipas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Int J Lab Hematol 国外 SCI 2009,31⑸:552-9. 通讯 Trisomy 22 as the sole abnormality is an important 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inversion 16 Onkologie 国外 SCI 2008,31(8-9):440-4 通讯 An analysis of complex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seven case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by M-FISH and whole chromosome painting Int J Hematol 国外 SCI 2008,88⑷:369-73 通讯 An update of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in the JAK2 era Chin Med J 国内 SCI 2008,20;121⒅:1838-42 通讯 The negative prognostic impact of derivative 9 deletions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hydroxyurea treatment for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in the chronic phase Onkologie 国外 SCI 2008,31⑾:585-9 第一 CD38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⑵:237-43 通讯 Nonhematological autoimmunity (glomerulosclerosis,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and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diagnosis,prognosis and managemen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⑶:500-5 通讯 Bortezomib in combination with dexamethasone for a young multiple myeloma with t(8;14)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⑷:584-6 第一 Flow cytometric assay of phosphotyrosine levels in Bcr-Abl-posi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s: a potential prognostic marker Ann Hematol 国外 SCI 2009,88⑴:29-36 通讯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⑿:1619-22. 通讯 The decrease of JAK2 V617F allele burden in leukemia transformation of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myelofibrosis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⑻:e116-118 通讯 Molecular cytogenetic aberrations in 21 Chinese patients with plasma cell leukemia Int J Lab Hematol 国外 SCI 2009,31⑶:338-343 通讯 GATA-2 L359 V mutation is exclusively associated with CML progression but not othe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GATA-2 P250A is a nove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Leuk Res 国外 SCI 2009,33⑻:1141-1143. 通讯 Trisomy 8 in two newly diagnosed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ancer Genet Cytogenet 国外 SCI 2009,192⑵:79-81 通讯 The negativ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Leuk Lymphoma 国外 SCI 2009,50⑼:1482-7 通讯 Serum thymidine kinase 1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Int J Hematol 国外 SCI 2009,90⑵:205-211 通讯 Cotransplantation of HLA-ident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s Int J Lab Hematol 国内 SCI 2009 Jul 28. [Epub ahead of print] 通讯 Multiplex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identifying chromosome involvement of complex karyotypes in de novo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t J Lab Hematol 国内 SCI 2010,32(1 Pt 1):e86-95. 通讯 The analysis of JAK2 and MPL mutations and JAK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MPN patients by MassARRAY assay Int J Lab Hematol 国外 SCI 2010 Mar 23. [Epub ahead of print] 通讯

  • 索引序列
  • 李建忠医学论文
  • 李孟建医学论文
  • 李建中医学论文2022年
  • 医学论文作者李建群
  • 李建勇白血病期刊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