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研究方案:
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研究工具
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关于心境的研究
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关于心境的研究
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
[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
[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4)::631-632.
心内科护理论文研究方向如下:1、心律失常的护理进展。2、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3、心脏病介入诊疗的护理研究。4、PTCA的临床路径。5、PTCA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分,平均(±)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患者方面
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亿,总人口比重接近。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方面
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和1: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加强护士培训
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心内科的护士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8例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7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6岁。在这68例患者中,消化内科12例,心血管内科18例,呼吸内科20例,肾病内科18例。
研究方法
利用回顾性的分析办法,把6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内科科室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与统计。在统计时,对可能的护理风险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分类归纳,然后再利用表格进行统计。
二、结果
68例患者在该院内科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护理。1例患者发生了输液渗漏问题,经过及时的处理与治疗缓解了其症状;2例患者和医院发生了经济纠纷,最终经过医院的耐心解释与核对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内科总体的投诉率为。
三、讨论
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内科护理人员的配备不充分,工作量不合理
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保的逐渐普及背景之下,医院内科当中的住院患者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情况。与此同时,医院内科的护理质量也随着患者及其家属不断提高的要求而改进。临床护理的相关技术与操作以及基础护理的工作量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情况,再加上临床护理人员的缺编等,造成了床护比不合理,无法达到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这种工作环境与要求之下,护士们经常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每天工作下来十分疲惫。这样,一个护士在面对多个危重的患者时,其护理的风险就会增大,进而增加其过失行为的出现。
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知识 面相 对狭窄
内科当中的疾病种类很多,患者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抢救比较多,联合用药的情况比较复杂,其护理的操作也很多。这就要求内科的护理人员同时具备多学科相关方面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具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的能力,此外,还要熟练地使用抢救类的各种仪器,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术。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其业务水平比较低,无法完全做到这些。通常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的时候,无法对患者的某些症状做出正确认识,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无法熟练地使用那些常用的或是最新的相关诊疗设备,在操作的时候无法应对一些紧急状况,很可能乱中出错,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可能因为自身操作技术不熟练,给患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一些纠纷。
迁床事件比较频繁
在内科当中很可能因为年龄、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种变化等出现一些迁床事件,而且比较频繁。但是,迁床过后对于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和治疗单的更改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或是更改不及时等,进而引发一些护患纠纷。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经过对内科护士法律意识方面的相关调查可知,一般护士对于医疗诉讼的知晓率只有,无法对自己工作环境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地从为患者服务出发,没考虑到自己的一些权益。
对住院患者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通常住院患者需要遵守医院相关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科室的医务人员工作,服从管理。但是,个别住院患者却无视医院里的制度要求,私自外出,在此过程中就很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造成法律纠纷,增加护理安全方面的隐患。针对医院内科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 措施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改善内科护理风险的相应对策
合理配置内科当中的人力资源,并提高其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可以实行弹性的排班制度,改革旧有的排班模式,适当地加强12:00~13:00以及18:00~19:00的护士力量,缓解乱、忙的紊乱局面,尽可能避免忙中出错,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护理隐患,进而保证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避免无谓的护理纠纷,提高内科整体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可以熟练地使用科室当中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有条不紊,进而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差错事故。
规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
内科护理的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医院的相关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强责任感。例如,在迁床的时候,要及时地更换患者的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与治疗单等信息。
加强内科护理人员对于 法律知识 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护士们学习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进行学习,熟悉并掌握其中有关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进而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增加实际案例的相关分析,使护理人员做到懂法和依法,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管理与宣教
在完善内科当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相关宣传与 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对其讲解其在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一些 规章制度 ,让患者在入院须知上签字,然后使其随患者的病历入档。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发现与劝阻患者的不必要外出,对于偷偷离开医院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当班的医生,并与其家属进行联系,对患者的离院时间作好记录。
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意外事件方面
跌倒
呼吸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药物,易发生跌倒,造成意外。
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烦躁等表现,伴随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患者,易发生坠床事件。
窒息、误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导致窒息;伴随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造成窒息、误吸。
管道脱落
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动不当、过度牵拉等原因会造成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存在计划外拔管的可能。
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氧疗隐患
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引间隔时间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症使病情加重,引发意外。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综合能力欠缺
现阶段护士的知识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科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涉及到多专科的护理问题而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独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造成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
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意外事件防范
充分评估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头建立警示标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留有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单独走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存在兴奋、烦躁等易发生坠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的应用、束肢带应用;对存在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床边备有吸引器,必要时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45°,必要时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道固定妥当,避免折叠、扭曲、脱出、受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床边备有相关物品,如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
制定呼吸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
用晨会、交接班时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何应对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专科性护理操作,加强监督与管理
氧疗护理
正确评估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式及时间等要求;严密观察氧疗效果与反应;加强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
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小儿<),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途径、多 渠道 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按需交叉培训,落实“三定方案”,对年轻护士的成长进行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
加强工作责任心
教育护士严格按职责、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慎独精神。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内科应急预案》,修订《呼吸科专科护理常规》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项目;病区实行全员参与的质控模式,成立质控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大质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科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改进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改进工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本文来自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临床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针对专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常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安全和自身权益。
内科心理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2.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3. 心理护理论文综述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6.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浅谈icu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1 论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 医学检验 向 检验医学 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 教育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 渠道 。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临床检验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使得临床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 实验医学检验学 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 其它 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加强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行业都运用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将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传递检验结果,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检验结果传递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甚至实现院与院、市与市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以,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检验结果,我们也必须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检验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工作在设备上的发展趋势。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 方法 ,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 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采集时间 年5月~1年1月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双侧肢体不等长《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 Seu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差 无 用力或疲劳后 持续性 《°~4°》4° 完全不受限 轻微受限 严重受限 课题进度及安排: 收集病例及随访 撰写论文、定稿 可行性分析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经验 的 总结 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5 [4] 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机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研究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检验合理情绪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情绪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认识到,情绪状态并不是激动体验的结果(人们体验到某种不愉快的事件,某种失败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称为"激动体验"),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其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在纠正长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在监狱环境下患抑郁症的原因;让监狱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监狱劳动改造的环境,积极地对待相对漫长的服刑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变迁,都要从逆境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⑵意义:一旦接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对象--长刑犯用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他们会感到更积极,就会做出更恰当的决定。从而使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现状,积极配合监狱的管理,加强自身的改造,为将来刑期结束,重新融入社会而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能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到患有抑郁症的监狱长刑犯的情绪特征和患病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更正确、合理地对待病患在服刑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和表现,给与病患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帮助其克服情绪上的心理疾病,更好的参与改造。同时也有利于监狱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合理情绪疗法目前在治疗罪犯中得到的应用较为广泛:
⑴国外研究:①艾伯特·埃利斯曾进行了一些治疗性犯罪人的尝试,他利用情绪疗法治疗了一个28岁的露阴癖者。在前几次的治疗中,艾伯特·埃利斯就向这个治疗对象表明了他存在的不合理思维,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这名治疗对象体验到一些消极情绪,例如,自怜、抑郁、愤怒等。因此,在治疗这名露阴癖者的过程中,艾伯特·埃利斯向他指出了不合理思维,帮助他对每种不合理思维提出质疑。随着患者放弃对自己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随着他用别的内通替代了自己的偏好和愿望,他的行为变得不那么冲动了,他感到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反社会行为了。这种方式被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式。艾伯特·埃利斯在排斥治疗对象的行为的同时,接纳治疗对象本人。他帮助治疗对象处理其敌意和抑郁情绪,从而降低这类消极情绪的强度。他帮助治疗对象承认自己的愚蠢行为,但是,并不贬低治疗对象本人,同时,也让治疗对象学会放松术。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②艾伯特·埃利斯还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态者。他认识到,咨询并不能对所有的精神病态者产生效果,但是,对于许多精神病态者来说,在他们虚张声势的行为后面,存在着焦虑和罪恶感。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是防御性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缺乏自尊的。艾伯特·埃利斯的治疗不是责备这些人,而是努力向他们表明,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自我挫败性的。治疗的关键是,要向他们表明,他们的犯罪行为对自己是有害的。
③莫茨比(,1975)更广泛地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犯罪人的治疗之中。例如,在缓刑犯和假释犯中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将15~20名缓刑犯和假释犯组成治疗小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活动。每次进行集体治疗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讲解和讨论。通过使用这种治疗方法,似乎降低了这些犯罪人对假释官的敌意。一旦犯罪人学会了不再使自己心烦意乱,他们就能更好地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
④考克斯(,1979)描述了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男性酗酒罪犯的情况。在治疗中,要求80名男性酗酒罪犯参加治疗计划。在这些罪犯的年龄在21~62岁之间,主要是白种人。所有人在以前都被监禁过至少一次。在进行治疗后,这组罪犯每个月的违纪行为从20次下降到6次。在假释后的前6个月中,只有2个人的假释被撤销。在13个表现良好的男犯中,在假释后的2个月内,只有6个人的假释被撤销。
⑵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刘邦惠、黄希庭(xx),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在押的220名男性罪犯的人格障碍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调查的样本绝大多数是长刑犯,刑期在十年以上的占。研究结果发现:
一罪犯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与普通人群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二罪犯人格障碍与艾森克人格量表中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内外向三个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情绪稳定性因素与12种类型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因素与除强迫型以外的11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因素与表演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分裂样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稳定性因素可能是各型罪犯人格障碍的基本人格因素。该项测查结果还发现,罪犯各型人格障碍的得分及总分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人格障碍的阳性率也非常高,这说明罪犯是人格障碍的高发群体,这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普遍看法。
课题的研究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期,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监狱学研究室研究员吴宗宪将罪犯的监狱适应不良划分为2种类型,其中一种即退缩性监狱适应不良,这是指罪犯将消极情绪指向自身,以损害、贬斥自身作为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的监狱适应不良形式,这种适应的结果,会导致罪犯发生心理异常变化(包括冷漠、麻木、绝望、抑郁、神经症、精神病)和自伤自杀等。通常,长刑犯在服刑初期,逐渐熟悉并适应监狱服刑生活后,其表现特点主要是:对监狱的环境和管理的不适应心理明显,情绪不稳定;罪重刑长,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没有明确的目标,心理负担较重,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持有较高的警惕性。而到了服刑中期,则是一个长刑犯接受刑罚处罚过程中的平稳期,这一时期一般持续时间最长,是罪犯服刑生活的主体部分。罪犯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狱生活后,对服刑改造环境和监狱的各项管理已基本适应,并会表现出以下特点:情绪相对稳定,能够安心服刑改造;在监狱人民警察的指导下确定了自己的服刑目标,能够以行为规范和罪犯考核标准来要求自己;罪犯在平稳期的表现容易引起监狱人民警察的懈怠心理。另外一方面,在长期的严格管理中,罪犯监狱人格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已有的研究发现,长刑犯监狱人格的重要特点就是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等;另外也表现为:屈从,自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表现应该说都与改造罪犯的初衷背道而驰。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是外部的激发性生活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个体的不同信念或解释造成的结果。如果个体所持的是非理性信念,那么对生活事件或情境倾向于消极的解释,进而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自我挫败的行为。如果个体选择了合理的信念,放弃了负性的解释和非理性信念,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将随之改善。艾里斯概括了引起抑郁焦虑、挫折的若干种非理性信念,例如:人应当得到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任何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就很糟糕;情绪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逃避困难和责任比正视它要容易得多,等等。从目前所查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外通常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来治疗焦虑、暴怒等情绪体验以及极端性思维等认知歪曲的现象。使用合理情绪疗法针对抑郁情绪,特别是患有抑郁病症的监狱长刑犯的研究目前还不多,笔者因此希望通过在监狱内的调查与研究,了解监狱内长刑犯患抑郁病症的状况,并通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监狱患者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监狱劳动改造的环境,积极地对待服刑期和未来的人生。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⑴实行方案:
①使用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最常用的量表hamd量表(24项版)对正处于服刑中期的监狱长刑犯进行抑郁情绪状态测量。
②在第一次治疗活动中,治疗人员简明扼要地讲一讲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③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相互结合:治疗人员在前三期内进行个别治疗,在讲解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并与之交流的同时,指出病患的不合理信念,迅速做出解释;治疗人员同时也可适当作对峙性的,可以劝说治疗对象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可以揭露、反驳治疗对象的辩解,但是要无条件的接纳治疗对象。治疗到团体阶段时,采用角色扮演、读书疗法、讲故事、生活哲理讨论等方法帮助治疗对象实现目标。例如,角色扮演涉及到在治疗环境中练习新的行为,即在其它情景(例如狱中环境、出狱后的社会环境)中尝试这些行为之前,首先涉及到在治疗环境中练习这些行为。
④最后,治疗对象会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变得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治疗对象同时必须承担起如何进行选择的全部责任:究竟是选择正常的信念,还是选择象原先一样的反常信念?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的决定权完全在于他们自己。
⑵课题进度:
①20xx年6月撰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②20xx年7月-8月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搜集符合监狱长刑犯抑郁病症测量的量表;认真学习和联系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技术;制定开展合理情绪疗法的进程。
③20xx年9月中旬(17-23号)联系南京某监狱,并询问该监狱内各种刑期在押犯人的分布状况。
④20xx年9月下旬(29、30号)前往南京该监狱,使用抑郁症测量量表对所有长刑犯进行记名测量。
⑤20xx年10月上旬(1-7号)对回收的量表进行统计和得出结果,并经过筛选,确定参加合理情绪疗法的长刑犯人员名单(第一期约20名左右)。
⑥20xx年10月中旬(13-14号)前往南京该监狱,与监狱管理人员商讨规划具体矫治活动细节,并向管理人员公布参加矫治活动的长刑犯人员名单,请监狱管理人员给出意见并及时做好思想说服工作。
⑦20xx年10月中旬(21-22号)前往南京该监狱,进行第一次情绪治疗活动。回来后总结活动体会和活动的成功与欠缺。
⑧20xx年10月下旬-12月底前往南京该监狱,进行余下的九次治疗活动。并于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再对参与活动的长刑犯进行一次抑郁症状况测量。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分,平均(±)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患者方面
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亿,总人口比重接近。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方面
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和1: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加强护士培训
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你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复式结构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其模式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学术论文正文的写作,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其具体形式常见为图2-10所示。学术论文常采用标题和序号,因为通过它们可以鲜明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脉络清晰,且富有一种整洁有序、循序渐进的节奏美感。标题和序号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编号系统常采用:一、……(标题)二、……(小标题)1.……(次级小标题)(1)……(阐述事实小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一样,必须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献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防止重复研究,而且可为毕业设计做好技术准备,还可以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一篇优秀的论文对启发思维,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很有帮助。论文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下面仅对论文中几个主要部分的写作方法提出一点参考性意见。一、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作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前言部分常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选题实际又有新意,意味着研究或开发的方向对头,设计工作有价值。对一篇论文来说,前言写好了,就会吸引读者,使他们对你的选题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你的工作成果。二、综述部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学生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内容,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与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三、方案论证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完成文献综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在写作方法上,一是要通过比较显示自己方案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在与文献资料中的方案进行比较时,首先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或设计这样的方案,前面评述的优点在此方案中如何体现,不足之处又是如何得到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和水平,有什么创新之处(或有新意)。如果自己的题目是总方案的一部分,要明确说明自己承担的部分,及对整个任务的贡献。四、论文主体前面三个部分的篇幅大约占论文的三分之一,主体部分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在这部分中,要将整个研究开发工作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实现方法等进行详细论述。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化,研究型论文和技术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研究方案:
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研究工具
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关于心境的研究
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关于心境的研究
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
[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
[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4)::631-632.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据学术堂了解,临近毕业,研究生都要制作各种类型的PPT,例如开题报告PPT、毕业答辩PPT、求职PPT等。其中开题报告PPT是用在开题报告会上,主要是向导师报告自己的准备情况与研究方案,而导师则会根据报告内容,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一些可行性建议,确保研究计划的顺利进行。如果表达不够准确清楚,很容易造成导师判断偏差,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PPT的制作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要想做一个简单明了又表达完整的,还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本文就结合实例范例,谈谈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PPT该怎么写。1.开题报告PPT的格式建议(1)ppt模板的选择模板以简单、淡色为主,字体一般选择黑体、宋体两种,避免出现过多图画符号等设计效果,也不要用太艳丽的色彩。但要注意,也不能不做任何修饰,只用白底黑字的效果,会给人“很懒”的印象。(2)字号选择开题报告的PPT要给很多人看的,为确保清晰度,字体不能太小,通常在32以上。常用字体格式标准:大标题48,小标题40,正文36。(3)表格及结构图的使用PPT中遵循图文结合,图表优先的原则。能用图表的地方尽量用图表,配合适当的文字,使表达清晰明了。(4)时间及篇幅时间要控制在10-15分钟,而篇幅一般控制在15-20页,包括:描述研究目标(1页)、阐述研究价值或者研究意义(1页)、主要的研究内容或者关键技术(2页)、实施方案(10页以上)、感谢(1页)。其中实施方案是主要内容,应当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或者设计思路,并说明准备用什么方法实现。(5)内容要求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多数内容只用关键词就行,无需详细描述。原则上不能出现大段的文字,每页中的文字不超过10行,每一行为完整的句子。如果情况特殊,需要用2-3行才能表达清楚,则要避免词汇的拆分。例如有“分析”这个词,不能“分”是这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而“析”是下行第一个字。2.开题报告PPT的内容从内容上分,开题报告PPT主要包括以下5部分:(1)首页内容,一般写论文题目、报告人姓名、学号、导师姓名等。这部分要注意格式,上下字体一致,左右对齐。如果题目过长,可以分两行并使用居中对齐。(2)主要是对将要讲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让听众明白哪里是主要内容,哪里是核心问题。方便听众做准备。如果缺少了这部分,听众容易错过重点,也不利于报告时间的把控。(3)介绍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进展。由于此部分内容多是采用文献综述方式,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选择重要的、最新的内容,可以让导师觉得你做的准备很充足。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相关行业进行仔细研究,保证内容是最新的。如果写的最新研究成果被指出已经被推翻,不仅自己尴尬,研究意义也会被质疑。(4)此部分为PPT的核心内,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的目的,建议用1页篇幅专门论述。很多同学的选题是导师给的,并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个课题。但是经过准备工作,已经对这个课题有深入的了解,在开题报告中也应该写清楚研究目的。②研究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③技术、方法,最好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④可行性分析,从自己已经完成的研究和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考虑。⑤预期目标,希望达成怎样的研究成果。⑥难点,写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已经准备如何解决。(5)进度安排。这一部分要用表格的形式表达,以“天”或者“周”为单位,时间跨越度在3个月以上。(6)感谢。最后1页可以只用“谢谢”两个字,但一定不能缺少。这是一种礼貌,很多专家导师都很在意这部分。3.注意事项(1)开题报告PPT一定要简洁、直观、大气。如果对PPT制作不熟练,一定要先看相关教程,不能“赶鸭子上架”,敷衍了事。(2)做完PPT后要认真检查,避免错字、病句等问题出现。(3)可以和同学们多交流,相互给出修改意见,从而把握好每一部分的安排与表达。
开题报告PPT模板的制作步骤有哪些?开题报告PPT制作步骤:1、标题:在制作PPT的时候,一般是在办公资源网上找的模板。不过选择模板时,也要注意不要搞的太花哨,尤其是PPT中动画效果不要太多。在首页把开题的题目写上,题目把自己的研究内容表达清除即可,不需要太长。2、目录:接着,是整个PPT的目录部分,大致分了四个部分。在场的老师会根据叙述来给出相应的意见,所以PPT在分块的时候也不需要太多,但是必须要把自己想要做的内容讲清楚。3、研究背景:在研究背景这个大项中首先可以讲一下目前的背景,背景的话就是写写目前在某个领域需要这方面研究或者这方面研究还有提升空间等等。4、研究内容:接着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就可以阐述一下自己要研究的内容了,这里把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罗列一下。5、致谢:在PPT的结尾不要忘了致谢。开题答辩ppt怎么做开题答辩ppt怎么做如下:1、首先,PPT封面应该有:毕设题目、答辩人、指导教师以及答辩日期;2、其次,需要有一个目录页来清楚的阐述本次答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接下来,就到了答辩的主要内容了,第一块应该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4、之后,是对于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做一个介绍,这一部分简略清晰即可;5、重头戏自然是自己的研究内容,这一部分最好可以让不太了解相关方面的老师们也能听出个大概,知道到底都做出了哪些工作,研究成果有哪些,研究成果究竟怎么样;6、如果以上觉得麻烦,推荐你找哪种专门帮忙代做的人,我以前有找过优易做这个团队帮忙,播出来的效果还可以吧!7、最后,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展望。关于内容:1、一般概括性内容:课题标题、答辩人、课题履行时间、课题领导教师、课题的回属、致谢等。2、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计划设计(流程图)、运行进程、研究成果、创新性、利用价值、有关课题延续的新见解等。3、PPT要图文并茂,突出重点,让答辩老师清楚哪些是自己***完成的,页数不要太多,30页左右足够,不要涌现太多文字,老师对文字和公式都不怎么感兴致;4、凡是贴在PPT上的图和公式,要能够自圆其说,没有把握的坚决不要往上面贴。5、每页下面记得标页码,这样比拟便利评委老师提问的时候review关于模板:1、不要用太富丽的企业商务模板,学术ppt最好低调简洁一些;2、推举底色白底(黑字、红字和蓝字)、蓝底(白字或黄字)、黑底(白字和黄字),这三种配色方法可保证幻灯质量。我个人感到学术ppt还是白底好;3、动手才能强的大牛可以自己做附和课题主题的模板,实在很简略,就是把爱好的图在“幻灯片母版”模式下插入就行了。求毕业设计开题报告PPT模板叮当设计分享-论文答辩开题报告通用PPT模板.zip免费下载链接:提取码:cnrh幻灯片模板即已定义的幻灯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主要用于设计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Web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应用越来越广。
这个看学校的要求的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字数不低于5千的关于论文的其他疑惑可以来问我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