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外国人看伤寒杂病论文目的

外国人看伤寒杂病论文目的

发布时间:

外国人看伤寒杂病论文目的

《伤寒杂病论》 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

二、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

三、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四、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  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A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明清文化。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古典科技巨著: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近30年研究,写成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B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写了《伤寒杂病论》,被称“医圣”; C王叔和是魏晋的医学名家,他有两大贡献:整理了《伤寒论》和写成了《脉经》 ;D孙思邈是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被称“药王”,著作有《千金方》。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二、方药施治 趋于规范三、奠定了“辨证论治”坚实的基础四、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是广大医者永世瞻仰的丰碑

外国人研究伤寒杂病论文

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 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疗,如果仅把它视为热病专著或外感专书,则贬低了它的文献价值。 二、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合为一气,诸病辨证通用六经,非后人所说的用“六经辨伤寒”,用“卫气营血辨温病”,用“脏腑八纲辨杂证”。 三、 《伤寒论》六经与针灸学六经概念不同,针灸学六经是以经络为导向,而《伤寒论》六经则是中医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两者切勿混为一谈。 四、 《伤寒论》六经辨证,言脏必言腑,言手必言足,而且反复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病论膀胱必论小肠,太阴病论脾必论肺。若知脾不知肺,论膀胱失小肠则有失偏颇。 五、 《伤寒论》凡表实热者为阳,里虚寒者为阴,这是古人平脉辨证的最基本原则。故病从热化者为阳属腑,病从寒化者为阴属脏。例如阳明病,从热化者属胃与大肠,这叫实则阳明;从寒化者属脾与肺,这叫虚则太阴。 六、 《伤寒论》六经,各有自发症,这是纲领。各有合并症,这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知自发症,便不知合并症。例如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为自发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合并症。如果把合并症揽入自发症,那叫以目乱纲,其后解释六经就会愈解愈乱。 七、 《伤寒论》辨证,证脉纯阴者死,纯阳者死。故任何病变,除了死证以外,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四逆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热;白虎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寒。如果把“里有寒”改作“里无寒”,白虎证将变成白虎死证。 八、 《伤寒论》辨证法,万病统归六经,而且相互演变。即本为霍乱,今是伤寒;本为伤寒,今是中风;本为中风,今是温病;本为温病,今是杂症。例如太阳病,从恶寒到发热为伤寒转中风;从发热到口渴为中风转温病;从口渴到痞满为温病转湿温;从痞满到吐利为湿温转寒湿;从吐利到厥逆为从寒湿转伤寒。这就是六淫的相互演变,不知这种演变,那“伤寒永远是伤寒,中风永远是中风,温病永远是温病”。 九、 《伤寒论》诊脉与后世不同,它不存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也不是以左心包和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为依据。它是证脉相应,随机演变,左右逢源,变化无穷。故脉有但浮者,有阳浮而阴弱者,有阴阳俱浮者,有关下沉紧者等等。在《伤寒论》中,此类脉型有百余种,而且是无穷无尽变化,这与后世的二十八脉分类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十、 《伤寒论》本汉代著作,由于文意深奥,许多知识结构很难理解,由此出现了历代注家的解说,其中许多注解属于伪说,所以破解《伤寒论》,切勿以晋唐以后的学说为依据。 十一、 《伤寒论》知识结构严谨,每条经文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佐证。如果断章取义,或者选段归类,那便不能得到六经辨证法的真髓。 十二、 《伤寒论》文法,特点是见病知源,因此要学会从无字处求字,从无法处求法,从无方处求方,从无药处求药。 十三、 读《伤寒论》,必须与《金匮要略》相结合,否则伤寒与杂病不能衔接。 十四、 读《伤寒论》,必须与天文、地理、人事等学科知识结合,否则难解其中之奥妙。 十五、 读《伤寒论》,必须参照晋唐以后的中医学,否则难明“伤寒钤百病”的真实价值。 提到《伤寒论》,其实,本书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失,被后人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书的作者。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大家——号称”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能成为一代医学家。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接触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而他自身又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才使得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本《伤寒论》上。本书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张仲景也因此成为中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书《伤寒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伤寒论》的另一个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书中记载的方剂选药和用量,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应用的,药量准确,效果明显,被后世誉为”经方”。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众方之祖”。 比如张仲景的精选药方: 独参汤(也叫参附汤)人参100克,附子25克水煎服。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绝对能起死回生。 小续命汤。 脑血栓最有效方,小续命汤有下药组成。桂枝30克,川芎25克,麻黄15克,人参15克,白芍25克,杏仁20克,防风30克,黄芩25克,防己25克。甘草15克。 麻黄汤。 还有理中汤 甘草25克,人参20克,白术30克,干姜25克。水煎服。主是胃痛,常用于现代的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结肠炎,兼治心脏病,心衰,休克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等。甘草重用250克,能治咳嗽,抗过敏 加味右归饮 补益脾肾,固精煮至南阳伟及肾阳虚主症。山芋25克,山药25克,熟地40克,仙茅20颗,巴戟20克,杜仲15棵,牛膝30克,菟丝子25克,覆盆子25克,锁阳25克,金英子25克,人参15克,黄芪80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附子15克,吴茱萸25克,补骨脂25克。水煎服,连服45天以上。 还有”千古第一方“”的五苓散 治水肿的奇方。 白术100克。泽泻100克。猪苓100克,茯苓100克,肉桂20克,水煎服。 金柜肾气丸。 山芋25克,山药25克,生地黄40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附子15克,肉桂十克。水煎服。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补肾金柜肾气丸。 补阳:附芷肉桂, 吴茱萸汤…………等等。 这些都是”医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用于治病除患的,疗效非常的经典的药方。这些至今仍成为现在中医学的瑰宝。 同时,张仲景的《伤寒论》,也奠定了他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后世从事医学工作的必读的医书。 全书一共有十卷,22篇和113个偏方。 张仲景的《伤寒论》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六经辨证体系。 对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治手段,还有药方,用药规律,都已条文的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了不同程度的病症,要如何诊治等。非常具有实用性及操作性。特别是对现代及当代医学做出了及其的重要的贡献,并为现代医学治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佐证。 《伤寒论》,在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散失,后来被西晋的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本书在五代十国时,一度成为独本轶失状态。后来被北宋的国子监再次雕版印刷发行。现在我们保存看到的,就是北宋赵开美版的《伤寒论》。 这本书,是一部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阐述外感病治疗的专著。在古代伤寒杂病治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现代医学研究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在《中医药法》实施近二年的今天,重温经典《伤寒论》,也许对我们振兴中医能另辟溪经,重温经典,你会感叹古老中医药的伟大,古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温经典是你仿佛看到我们祖先的仁人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对自然的抗争……也是你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那么如何看待和认识伤寒论呢?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总结自秦汉以来经验成就,显示了医圣张仲景高尚的医术,特别是对外感温热病六经论治的突出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具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开辟中医临床新纪元。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医理论已经相当完被,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一批医药著作已在世上流行,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间,医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应用体系。在之东汉末年,大小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各种疾病呈爆发式流行。医圣张仲景在应用前人经验临床的同时,博古而不泥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医案,为了更好的医治病人和传授经验,白天看病,晚上总结经验,创立著作《伤寒论》又叫《伤寒杂病论》,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理论和相结合的临床方法。 《伤寒论》的创立,对汉代中医药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开辟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在指导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日本近代抢先注册《伤寒论》中218首经方,并生产产品,每年销售量占全球中成药量的90%以上,经济效益巨大。 《伤寒论》也叫《伤寒杂病论》 原书十卷。成书不久即有战乱散失,后经太医王叔和,重新整理编著,得以流传。北宋初《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 《伤寒论》成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极大,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和收录的著名方剂,被后世历代医家推崇,为后世医家临证的基石,其成就和影响,大略总结如下。 (一)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医圣在全面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表里转归,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解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分类为六个证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字此作为辨证的纲领。俗称三阴三阳。任何一个证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症,而是外感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某个阶级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互发展。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的发展规律,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中医各科。(二)伤寒论继承和发展八纲论治 《伤寒论》中六经论治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实虚等中医理论,对六经之病位,病性,病机,病态,正邪等致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出正确的辨证结果,确实合适的治疗方法。而八纲辨证则是在《内经》,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在另一个理论高度的发展,来源于《内经,》,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实用化,是二者的继承和发展! (三)《伤寒论》发展了脏腑经络腧穴学 伤寒杂病论中脏腑经络腧穴学,主要见于《金匮要略》部分,但在伤寒论中包含丰富的脏腑经络思想,。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病的产生是脏腑经络受到外感风热后在人体的外在反映,具体并不是孤立的。伤寒论中丰富的脏腑经络的病症辩证论治,,为后世脏腑辩证理论体系的最后形成,典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伤寒论》完善外感温病学说。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发热的总称,伤寒论在治疗上奠定了温病学说的理论基础,温病学说,实际是伤寒病论的发展和和补充。二者相互密补,使中医在外感病的理论辩证体系更加完善,并且疗效非凡。这个在2003年的非典治疗中再一次得到验证。当时凡是用中医药治疗的非典,无一有并发证和后遗症。 (五)伤寒论验证和细化对症的发展了本草学说 《伤寒论》丰富和扩展了《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医圣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广泛使用,验证疗效,具体细化对症,为后世本草学说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六)《伤寒论》巨大的方剂学成就 秦汉时期,方剂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伤寒论的成书则标志方剂学的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书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包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剂。使用药物多为4~7味,君臣佐使明了,组方严密,法药精准,方剂随症,疗效非凡。称传古方,剂型多样煎服科学,剂量准确,故被誉为“方药之祖”。 (七)医圣不恋官位,全心为民,为后世医家楷模 张仲景,官为长沙太守,不贪恋官位,在流行病大流行的期间,奋不顾身,一心为民治病救人。实为历代医家楷模,也是自晋唐后,成为祖国医学,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学的榜样! 伤寒论,辨析。辨病,脉,症,治法。是一个统一的前后互相关联。 先以六经分篇,六经主要症状,脉象,用药,现在人都乎视了一个主要问题,外在环境对病的构成要素,就是气温,天气。只有通过方剂才能体会。以前名医也多有论述,只不过学习者不能理会,方剂有君,臣,佐使,大热之方,大寒之方,有表剂,有里剂,部离不开辨病。 。伤寒论治疾病変化多端,只有先明白理解了天气跟人的关系,才能算入中医门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那到了麻黄汤就为臣了,苓桂术甘汤,等君:臣佐使随意变化,为什么?伤寒论,每一经都有主方,都有君药。主药就是大气候,温凉寒热平燥湿季节因素,每一个季节因素都有君药, 而臣药与佐使之药,就是小气候,与人个体差异所做的调节,为君之药对,佐使之药变化有差异,也不会有大问 题。 伤寒论的意义? 第一,从理论到临床,奠定了人类医学的基础。 第二,函盖了历朝历代,乃至现代,人类认识疾病的最高水平。 第三。将人体分成六个层面,从阳到阴,从表入里,疾病的性质虚实寒热,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预防预后,疏理清晰完正。 第四,深刻揭示占人体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治水与治血同步,治水重于治血。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必须走治水之路。 第五,为人类的医学保留一支对人类重大疾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第六,面对从西方来的现代医学,愈来愈显示伤寒论的伟大。可以说,没有伤寒论,不会有千年中医,更不可能再须走千年。 《伤寒论》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经历几十年艰辛劳动写成的医学巨著,包括《伤寒》《杂病》两大部分。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即有关辩证的理论、治疗法则、处方和用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治疗专著,奠定了中国治疗学的基础。 以上内容回答完毕。

医源于巫,巫士、巫术先天掌握的就是中国古文化最朴素的易学体系,巫一是老天的代言人,民众的指导者,同时也承担着医疗行业的重任,民众有病了,哪难受了不舒服了,一开始都是找的巫士。

他们掌握着整个易学的体系,在给民众看病的时候,也是采用易经为治病的指导思想,将之代入到中医学的框架当中,所以早期的中医学都是以易学为底蕴,以阴阳为指导,从临床诊断上、处方上、下药上、从中药的性味归经上,无不包含着易经的指导思想,易学、阴阳可以说是中医学的 核心理论 ;

说到核心理论,不得不提到汉朝的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中,一共收入112个方子,其中应用到的药物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药方非常简单,但是疗效非常显著,很少有贵重的药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简、便、廉、效”,其中大枣、生姜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40多次。

因为大枣能补中、调节脾胃,而姜能发汗、止呕驱寒,这是这两味药的最大特点,再看这两个药物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这么多年在生活当中也没有听说谁吃大枣、姜过敏不舒服的,药效非常突出,疗效还非常稳定;

早期看到日本有一篇报道,日本人对中国古文化非常喜爱,尤其是中医学科,就开始进行彻底的研究汉方,应用到临床,日本人这点来说是比较务实的,在中医学上的某一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是比中国都好,但是有一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自己认为,外来文化是很难被自己的民族很好的容纳吸收的,很难得其精髓,那你说几千年土生土长的汉学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他们又能学去多少皮毛呢?

在日本人研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来一个疑问,你说张仲景作为中国中医之首,被称之为医圣,但是为什么在临床用方上那么不严谨呢?中医处方讲究科学态度,组方讲究理法方药,哪味药起什么作用,君臣佐使,那下方是非常有原则性的,张仲景这方面当之无愧,但是当日本人研究到用量上时就产生非常大的疑惑了,克数这种还好说可以换算,但是有几味药像生姜、大枣,日本人就迷糊了,姜片有生姜、干姜、高良姜等等,是哪种品种的姜呢?就算不论品种,那姜是要多大的、多厚的片啊?再说大枣,也没提品种,更没说是干枣、鲜枣,这一点不同剂量上能查出2倍还多,日本人看到这就懵了。

当我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就觉得可乐,到底是拿别人家的东西,真是不好拿,为什么日本人研究不明白这个呢?其实你看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过的计量,有片、个、还有一小捏,这些剂量大家觉得准确么?非常准确!因为张仲景在处方的时候首先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易学,也就是术数学,将这两个学完全的融合到我们的中医学当中了,你看生姜三片,拿我们现在做菜举例子,放三片姜吧,差不多少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姜没有毒副作用,你多也多不了哪去,张仲景只想要这个——叁数,为什么要三,如果想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就要动我们的易学;

在先天八卦中,三跟离相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配五行,离卦人的身体脏腑心脏最相应的,这个相应不是古人觉得离与心脏配就随便定的,这个涉及到中医学中的象形学说和八卦学说相配,这里面的内容不是我在这篇文章内就能给大家说明白的,八卦类象当中把天下万事万物都归属于八卦当中,都能表示出来,八卦当中离卦跟心脏是相呼应的,而离卦的先天数属三,所以说张仲景使用的生姜三片是用来暖人体的心脏,鼓舞人的心气,所以说用三片,生姜中的有益之处才能立即进入心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中医学说当中,食物本身就有对应的脏腑,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黄色入脾,这是从食物的颜色上说的归经。

什么是归经?咱们人体上有十二条经脉,背后隐藏的就是五脏六腑,所以你看,我们提到那种中药都会提到归经,有的归肝、肾等,有的药物能归一个脏腑,有的能归两个甚至三个;古人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紧密联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所以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生姜、大枣数量,不是给你统计克数的,是考虑到你的归经上,而大枣七枚中,柒数应艮,艮指胃,是大枣性温,养胃作用的,所以必须用七枚;所以无论是大枣还是生姜的数量都是应脏腑之术,术数相合;

为什么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到这句话——不学易者不足以为太医,所以说看中国十大名医无一例外没有不研究易学的,都是在易学体系框架上才能很好的掌握、运用,才能将中医作用发挥的出神入化!而恰恰日本人光是学习中医汉方去了,并没有研究中国的易学,将之结合,所以他们再怎么研究和学习都不能研究明白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在国内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圈”范围内也有很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他们以汤证为主来进行实验分析,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其中某些方剂还照原方制成成药。日本不少医家(包括一些受过良好现代医学教育的人士)对张仲景非常崇敬,认为张仲景不仅对中国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造福于日本人民。

人民日报伤寒杂病论文题目

伤寒杂病论 如果谈“奠定了理论基础”那就是《内经》,如果说的是“奠定了临床基础”那就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该书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名言,正是辩证施治的精彩解释,正是仲景先师提出的辩证施治理论。

选B.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天下文章一大抄。爱思医学信息公司,已经引入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发现有抄袭论文,马上辞退写手。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人民日报伤寒杂病论文目录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佚,今本是由晋代王叔和整理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10卷,计397条,载方113首,专论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后者6卷,25篇,载方262首,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这部书不仅总结了东汉前我国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进一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规范,也成为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这部书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注,又经宋代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成为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两书。《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外感伤寒病证的部分,《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内伤杂病的部分。这两部书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和有利的条件, 因此,它们不仅被历代中医奉为临床实践的“圭臬”(即事物的准则),而且在国外,如日本、朝鲜等国,很早以前也都尊之为医学经典并加以深刻的研究。由于这两部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因此1700多年来,不但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而且在今天,仍是发掘祖国医学宝藏的珍贵资料。

绪论一、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二、论食水瘀血致病三、论脉诊四、论六经与八纲五、论治则六、论方证七、论辨证施治实质第1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第30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二越脾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第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第27条)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干姜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真武汤小建中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桃核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抵当汤抵当丸第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条-第178条]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小陷胸汤文蛤散三物白散(桔梗白散)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十枣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瓜蒂散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白虎汤炙甘草汤太阳病小结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条-第262条)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猪苓汤蜜煎导土瓜根导猪胆汁导茵陈蒿汤吴茱萸汤麻子仁丸栀子蘖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阳明病小结第5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条-第272条)少阳病小结三阳篇总结第6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第280条)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小结第7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条-第325条)第8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第381条)第9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条-第391条)第10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第398条)下篇讲解《金匮要略》第11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2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13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14章疟病脉证并治第15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16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7章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18章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19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20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21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22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章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24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5章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6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27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2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29章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30章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31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32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愈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一样的临床表现,以及不一样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征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

实际上,太阳病所论基本上是综合论述了许多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发的症状、征候表现,以及切脉等四诊之要点和治疗之原则方法等。在这些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及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各种传染病、流行病与不一样病人体质等不一样反应所表现的千变万化的征候,作出了颇富科学思想的综合、分析、论述和预见性结论。与此同时,张仲景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整理时所加),集中论述了伤寒的切脉与切脉诊断等问题。《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它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对六经传变过程中之征候、脉象等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给予遣方、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性的论述。世称《伤寒论》113方、397法,虽不尽确切,但其逐条评述传染病、流行病不一样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的因素、病理、症状、体征以及据以诊断的依据,治疗处方用药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无不条分缕析。《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专论内科等杂病,共3卷。全书共分25篇,所论述之内科杂病有:痉、日张仲景故乡。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中风、疠疖、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消渴、黄胆、下痢等40多种;外科、骨伤科方面疾病有: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此外,还有妇科病症等专门论述。该书认为上述疾病等等之发作,其病因不越三条,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外因;七情(喜怒哀乐悲惊恐)过甚为内因;金刃、虫兽咬伤与饮食偏颇而造成伤病者为不内外因。张氏对内科等杂病之认识,重视一个病一个病地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在诊断上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多以脏腑经络为重点,运用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学说,以指导临床治疗之实施。该书共收方剂262首,其特点与《伤寒论》之方剂一样,药味精炼,配制严密,多富有针对性。该书所记载的自缢患者的抢救,其所叙述的原则要求、技术要领,以及对人工呼吸法全过程的生动描述,该法几乎与现代之人工呼吸法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富有综合性技术要求。

伤寒杂病论的论文题目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

选B.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但是《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偏重于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而《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如果谈“奠定了理论基础”那就是《内经》,如果说的是“奠定了临床基础”那就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该书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名言,正是辩证施治的精彩解释,正是仲景先师提出的辩证施治理论。

  • 索引序列
  • 外国人看伤寒杂病论文目的
  • 外国人研究伤寒杂病论文
  • 人民日报伤寒杂病论文题目
  • 人民日报伤寒杂病论文目录
  • 伤寒杂病论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