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宋国宾,生于1893年,卒于1956年,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驱者,1933年他编写的《医业伦理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伍连德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 。陈实功 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作者是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

是孙思邈的《千金方》这是绝对的~!肯定~!!!

选A好吗,误人子弟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是谁

郑树,安徽省广德县人,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55年初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6-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病理进修班,1980-1982赴美NSABP任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全国抗癌协会专家顾问组副组长,中华肿瘤学会委员,亚洲结直肠外科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医生学会副主席,《中华肿瘤杂志》副主编,《实用肿瘤杂志》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中华医学杂志》(中文)、《世界胃肠杂志》(英)、《中德临床肿瘤杂志》(英)、《肿瘤》、《中国临床肿瘤》、《中国癌症杂志》、《癌症》等十余种专业杂志的编委。2005年入选美国外科学院(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并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十数种中英文专业杂志的主编或编委。被聘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教授,2005-2010年Rugters大学客座教授。自198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郑树教授从事肿瘤外科的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结合基础研究,在大肠癌、乳腺癌,特别在大肠癌的早诊及基因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宋国宾,生于1893年,卒于1956年,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驱者,1933年他编写的《医业伦理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伍连德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 。陈实功 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作者是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

应元岳应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浙江宁波人,内科专家和热带病学家。首先在中国大陆发现肺吸虫病。在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治方面亦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热带病学。中文名:应元岳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出生日期:1896年8月23日逝世日期:1991年1月21日职业:内科专家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主要成就: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代表作品:《热带病学》等等简介应元岳,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我国获得此奖章的第一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著作应元岳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生平应元岳,字玄鹤,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幼年家境贫寒,祖父和伯祖父都是造船工人,祖母是渔家女,父亲则是个读书人,也曾学过中医。他6岁人蒙馆(私塾)读书;8岁随家迁居浙西武康。父亲在乡间设蒙馆教书、行医,他随父读书。11岁随伯父到湖州私塾念书。1909年,他14岁时考入教会办的杭州惠兰中学,并在学校附设的印刷所做排字徒工,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1912年18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受聘任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英文、理化教员。191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6年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湘雅医科大学)开办。他有志学医,即转入该校学习,成为湘雅第一届学生。同班10人,内科学家张考骞、肺科专家吴绍青、外科专家任廷桂、儿科专家高镜朗、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都是他的同窗好友。1921年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当年,被该校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医学半年(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放射科学习班,学生多为教会医院外籍主治医师)。结业后应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同学Goddard院长之邀,任该院内科医师。1924年得该院资助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内科进修。次年夏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年回国,任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年,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即今上海医科大学)。应元岳应邀担任该医学院的临床内科、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及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科主任。1932年晋升内科教授,时年36岁。次年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被派赴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学满一年后,参加英联邦联合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学者。应元岳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委员。1937年初,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应元岳组织医院工作人员收容抗日伤员。在日寇侵占上海前夕,应元岳与王霖生医生借助各方面爱国人士,将数百名伤员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转移结束后不到1小时,中山医院院址即被日寇占领。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元岳率领师生员工,由海路经香港、河内入滇。在昆明几经周折才借到校舍、职工家属宿舍。由于教学器材大都留沪未能带来,所以教学条件极为艰难,1941年,上海医学院北迁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到渝继续任教。1942年应元岳以热带医学专家的身份,一度负责调查中印公路沿线情况,指导防疫工作。1943年秋,重庆高滩岩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办,应元岳受聘为内科主任,不久该院改组为卫生署重庆中央医院。当时的青年医生有陶寿淇、林传家、陈过、张国治、李宗明、池芝盛、郭仓、翁心植、林传骧、曾畿生、诸荣恩、陈淑清、钱岳年、刘约翰、吴锡琛等人。应夫人苏守真医师在上海医学院内迁前即携子女4人到滇,任昆明省立医院和惠滇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早期的妇产科医生之一,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为难得的贤妻良母。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长期独力承担了教养子女、维持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应元岳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她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1945年春,苏医师不幸患斑疹伤寒去世,应元岳极为悲痛。因全家迁渝为不可能,他只得恳辞渝职,留滇行医。当时,昆明数家大工厂竞聘应元岳任特约医师,省立昆华医院与市立医院均聘他为内科顾问。1948年秋应元岳返沪与阔别多年的老母等亲属团聚。因需接济在沪家属及子女上学,只得再次开业行医。1949年他受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崔义田的邀请任该院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划归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后,他还兼管二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和临床教学任务。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先后担任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会名誉顾问,上海市科协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荣誉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应元岳晚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癌,1990年12月12日因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住入长海医院,1991年1月21日治疗无效病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①我死后丧事从简,②我一生在二医大,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③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嘱将存款捐给学校,作为医学教育及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医学人才上海医学院初创时院址在上海吴淞,每次上课需自带教具搭乘小火车往来,十分不便。但他一向按时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同事担心内地艰苦,不愿内迁,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都挂牌行医,收入可观。而他坚持带领许多有志向的师生员工远迁昆明。他在昆明任教时,住在北门街,临床实习在昆华医院,实验诊断上课却在6公里外的白龙潭。他每次上课都身背教具偕助教朱益栋步行前往,风雨无阻,即使遇日寇空袭骚扰也从不间断。在重庆时,他身为主任教授,月薪微薄,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夫人在昆明病逝后,他为抚养子女,只得在其学生的诊所中开业行医。但他对穷人从不收费,如对西南联大的不少穷教授、穷学生求诊,一律免费。在省立昆华医院任内科顾问时,每周查房3次、讲课一次。他讲课精简明了,容易记忆;对病人真诚和蔼、细致负责。当年曾有一名由华北流亡来滇、素不相识的穷学生患病求诊,应元岳见他衣衫单薄,即解呢大衣相赠。当晚到昆华医院讲课,青年医师见他冬衣单薄,群以为异,其后了解内情,深为感动,乃集资购呢大衣相送;为他量尺寸时恐被他发现,乃谎称院方为其制白大衣。应元岳感其情真意切,难以退却,将此呢大衣珍藏。当时,他还每周去昆明市立医院查房3次、门诊3次,对病人不论贫贱,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深受病家欢迎。有人送他一架很好的台灯,他却立即转赠医院公用。市工医院原址本是一所破庙,医疗条件较差,由于应元岳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作出了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重视,市政府因此捐到一所大厦作为该院新址,医疗条件亦相应改善。应元岳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后印象特别深刻。1962年,他曾将课堂教学经验概括为6点: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讲课时要掌握全面、突出重点;讲课时应面对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干扰;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语调。在教学中,他一向喜欢采用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他用少量时间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才外流,上海各医学院校人才甚缺,延聘应元岳者不少。但他认为培养新一代军医人才是他不可推卸的光荣任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东人民医学院的聘任。当时的华东人民医学院房舍、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很差。附属医院(后称第一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主要设有内科与外科,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小儿科在内,只有20多名医生。1956年应元岳兼管新接办的上海同济医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医疗、教学任务。1957年受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到上海岳阳路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训练班讲课。为了改进全面的临床教学工作,他还数次带领工作组到临床实习基地各医院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及热带病实验室,他经常到病区巡诊,并指导实验室研究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上海华东医院等医院的会诊工作,帮助解决许多棘手病例的诊疗问题。医德高尚应元岳对医疗工作十分细致认真,经常深入医疗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绍兴、上海、重庆时期,一些发热待查的病人常常患有疟疾。为了及早明确诊断,他常在昏黄的豆油灯下用显微镜寻找疟原虫连续数小时。在绍兴福康医院工作时,他就是这样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吸虫虫卵而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肺吸虫病。应元岳在查房、会诊、临床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中,都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发热病人即使血片已查出疟原虫,他仍不满足,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才肯定此诊断。应元岳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从不发表不成熟的见解。他对待学生和青年医生热情诚恳,关心青年的成长,犹如兄长、慈父。他对待下级的错误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而是与人为善地诱导他们自动改正。在昆华医院查房时,一病人反映便秘灌肠无效,腹胀难受。他即戴上手套,亲自从病人肛内挖出粪便,在场的医生护士既内疚,又感动。文革后期,他著文批评废弃高考,不重知识,“开门办学”那一套。热带病的贡献应元岳早年主攻热带病学。肺吸虫病是国内22个省市的多发病,但早年医学界不知中国大陆存在此病。仅沿海地区有个别病例报告,但不能排除从日本、台湾、朝鲜等地带回的可能。1928年5月~6月间,绍兴县兰亭和东坞的2名农村青年,因长期咳嗽、咯血而到福康医院内科求治,应元岳在他们的痰和粪便中多次找到肺吸虫卵,确诊肺吸虫病。因他俩均未远出过,乃肯定是在本地得病。病例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30年第16卷。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肺吸虫病。其后,吴光等在兰亭的石蟹体内找到了肺吸虫囊蚴,完全证实了这一发现。朝鲜本是肺吸虫病流行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因吃溪沟中捕得的_蛄而感染肺吸虫病的人很多。有一部分被长期误诊,转来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后才得确诊治疗。应元岳有关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弧菌存留时间的研究、昆明恶性疟患者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关系的研究、昆明及上海所见斑疹伤寒等的论文,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0年)及华盛顿版(1943年)上,颇受医学界重视。1950年代初驻华东部队,特别是上海市郊县驻军开展水上练兵,接触疫水,发生大量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长海医院不但尽力收治患者,还派医疗队进驻南翔,并在一些祠堂、庙宇中开设简易临时病房收治血吸虫病病人。当时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疗法,毒性反应多而严重,一旦发生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亦称Adams-Stokes二氏综合征),往往致命。应元岳是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各病房和郊县临时病房巡视,指导改进治疗措施,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和热带病实验室,虽然规模小、设备差、条件简陋,应元岳仍经常关心、指导其工作,重点进行中暑、病毒性脑炎、疟疾、阿米巴病等当时的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的研究。兔热病是第二军医大学两个附属医院内科共同组成的平叛医疗队在西藏东部洛隆地区最早(1960年)发现的传染病,应元岳认为控制此病很重要,必须进行赴藏实地调查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后因故未能成行。应元岳所著医学论文40余篇,刊于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写教材应元岳开始任教时,医学院所用的教材全为外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连教师讲课、学生写实习报告、医生写病历也要用外文。应元岳对此早已痛心疾首。他在重庆中央医院时就大力倡导用中文书写病历,以培育青年医生自尊、自重、爱国之心。到了上海,立即倡导编写中文教材。1950年《内科学讲义》在他的主持下很快编成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自编内科学教材,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得到国内多数院校的重视和好评。应元岳积多年经验编写的《热带病学》是中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1951年初版出书,到1958年先后修订出版3次。他主编的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在50年代也曾一再重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他主编的《内科手册》1954~1986年间先后修订再版5次,发行总数已逾50万册。在50年代,应元岳为《人民军医》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如《航空病》、《晕船及晕空治疗简报》、《在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等。应元岳对有关教材、论文的审阅,都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亲自修改。1959年王季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学》、1980年四所军医大学合编的五年制军医系基本教材《传染病学》,都是请他审阅的。钟惠澜主编的巨著《热带病学》也是由他写序。1964年,他通过审稿的体会,总结了写作科学论文的七条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言之有物;表达通顺,措词恰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精确,繁简适当;文字审慎,不杜撰滥造;数字精确,统计有方;反复审核,细致踏实。所举例证,对审稿写稿都有重要意义。人物简历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下应村。1912年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1912—1914年任浙江省天台县台州中学教员。1914—191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6—1921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湘雅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训练班学习。1922—1924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医院)内科医师。1924—1926年先后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1928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1931年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医师。1931—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兼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1937年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3—193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获热带医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1943—1945年任重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后改组为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46—1948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市立医院内科顾问。194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81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名誉顾问。1947—1957年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1988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63—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名誉顾问。1991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主要论著1应元岳.婴孩软骨症最近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8(3):139~145.2应元岳.疟疾之奇特症状数则与奎宁静脉注射之功效.中华医学杂志,1923,9(3)∶182~187.3应元岳.白司克氏姜片虫症之概论.中华医学杂志,1924,10(1):11~5.4应元岳.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中华医学杂志,1926,12(4):344~350.5应元岳.近世疟疾治疗法之进步.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1(2).6应元岳.简易实验诊断学.上海:中华医学会.1937.7应元岳.航空病.人民军医,1950,1(1):24~26.8应元岳.晕船及晕空简报.人民军医,1950,1(2)∶52.9应元岳,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局.1950.10应元岳.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人民军医,1951,1(3)∶24~26.11应元岳.食物中毒.人民军医,1951,1(5)∶12~15.12应元岳.丝虫病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认识.人民军医,1951,1(6)∶55~58.13应元岳.热带病学.1951,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新1版;1954,新2版;1958,第三版.14应元岳.流行性感冒.人民军医,1952,2(1)∶22~25.15应元岳,等.特种传染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第二版.1956.16应元岳,等.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第二版.1958;第三版.1963;第四版.1965;第五版.1986.17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4.18应元岳,等.内科学讲义.上海军医大学教材处.1955.19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5;新一版.1956.20应元岳.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人民军医,1955,(7)∶37~41.21应元岳.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新一版,1956.22应元岳.序.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侯宝璋侯宝璋(1893—1967),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文名:侯宝璋别名:字又我国籍:中国出生地:利辛县阚疃镇出生日期:1893年5月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职业:病理学家毕业院校:齐鲁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病理学研究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作品:《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人物生平侯宝璋,幼年在家乡就读于私塾。由于受社会新思潮的驱使,少年的侯宝璋毅然离家出走,投身至社会的洪流中。因为经济来源中断,在安徽省怀远县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会小医院,在医院的化验室做帮工谋生,偶然的境遇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医学生涯。由于他工作优异,民康医院保送他入含美学校(相当于高中)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几位同学一起被校方开除。但校方宣布,如叩头悔过,便可复学。年轻气盛的侯宝璋宁愿失学也不叩头。被校方开除后只有再回民康医院仍在实验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经常干到深夜时分。民康医院负责人见此情景,大为感动说:“侯宝璋这样的人,若得不到学习机会,太可惜了!”1916年,医院借给他少量的钱,将他保送至北平协和医学校学习。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年轻的侯宝璋在校期间极为努力,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艰苦,夏天他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了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条薄被。有人送来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侯宝璋,青年时代即热爱祖国,立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济南积极参加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的工作,并亲赴喜峰口等处战区支援群众性的抗日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负责和组织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侯宝璋出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后方,侯宝璋除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还负责安排照顾当时香港沦陷后流亡大陆、在成都大后方借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任港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港府医务总监及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的蔡永业(Gerald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宝璋与港大发生密切联系即始于此段时期。1938年,侯宝璋不畏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艰难,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关心祖国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为祖国医学教育及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由当时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作为知名的医学科学教育家和对中国医学史有造诣的专家而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聘请,赴美讲学沟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宝璋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去英国讲学并接受英国教育部聘请,从1948年起任香港大学战后复校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为港大医学院设计筹款重建了被日本占领军破坏的病理学馆,并建立了一所完整体制的教学科研为临床服务的病理学科大楼,用以与东南亚、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学家进行学术及业务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人物轶事基本介绍侯宝璋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及论文五十余篇。留校任职1916年,医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8年学校分班,他被分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被留校任职。1926~193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相继到德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学习工作。回国后即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因国家病理学研究之需,受周恩来总理之聘,1962年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与校长黄家驷合作共事。医学研究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桃李满天下于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香港大学于1961年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所著《实用病理组织学》(1939)一书,是中国首部病理组织学用书。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主要著作与国外病理学家合著有《胆汁性肝硬变》。他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发展中医学事业作过潜心研究,1942年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撰有《医学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写有《中国牙医史》,1954年发表《疟疾史》、《杨梅疮考》等文传奇一生石中宝璋人中骐骥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山东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行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医学翘楚学科巨擘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二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学贯中西一代宗工“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在Ludwig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山东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磬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如_如璋赤心报国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玉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接待盛德懿范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社会贡献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中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人物履历1893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1908年安徽怀远县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1909年怀远县含美学堂学习1912年南京金陵大学医预班学习1916年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学医1918年分班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学习1920年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校毕业留校工作192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校病理系进修1926年德国柏林大学病理学系培训深造1934年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访问学者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组织齐鲁大学医学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1938年华西齐鲁联合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兼中央大学病理学部聘教授。贵州筹建贵阳医学院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英文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CAM)影响因子从前年的一跃到去年的,一下子坐上了补充与替代医学领域的顶尖杂志的位置,不料今年一下子又走下神坛,影响因子大幅回落到。对于这个结果的出现早有苗头,自从去年的影响因子公布以来,做为开放获取杂志,该杂志的稿件处理费从1350美金立即涨至1500美金,发表文章数由542激增为866篇,其中以special issue数量增加最为明显,但引用次数没有大的变化,所以今年IF大幅降低理所当然。一份好的学术期刊,在保证审稿公正性的同时更需要懂得取舍,不能扩张太快,否则必然会有此结果的出现。值得指出的是,国内第一份结合医学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JIM,《中国结合医学杂志》,陈可冀院士主编)今年的影响因子首次破1,达到,十分不易,而创刊百年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eking(CM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影响因子才,记得几年前我向CMJ投稿,汇寄100元审稿费后将近4个月才有初审结果回来,专家审稿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打去编辑部询问,责编说该文要大改,再审周期也很长,建议作者自己撤稿。气愤之余遂撤稿改投Chin Sci Bull(《科学通报》英文版,IF=),一月后审稿完毕告知小修后录用

问题一:SCI医学英文论文的写作步骤是什么 医学英语论文的基本格式内容: Title-论文题目 Author(s)-作者姓名 Affiliation(s)and address(es)-联系方式 Abstract-摘要 Keywords-关键词 Body-正文 Acknowledgement-致谢 References-参考文献 Appendix-附录,可空缺 Resume-作者简介,视刊物而定 Covering letter投稿信 其中正文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部分: Introduction-引言/概述 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 Results-结果 Discussion-讨论 Conclusion-结论/总结2 问题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怎样是投稿成功 款到定版了吗 问题三:能发表英文论文的的中国医学期刊有哪些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 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题目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署名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材料方法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实验结果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 问题四:发表了医学英文sci论文可以作为评审副高条件吗 完全可以的! 医学SCI期刊发表论文7大流程注意事项 科研学者离不开SCI论文,SCI论文是科研成功的展现,是每个热衷于学术的学者的一种学术追求。如何写好一篇好SCI论文和成功投稿是每个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华笙医学编译就医学sci论文发表前需要了解的一些信息进行分享。 投稿,通常是让人兴奋的,经历了这么久的实验写作,终于能够与大众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是医学SCI论文在投稿过程中总会出现以下各种各样的问题。1.未完全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作者提出的咨询显示出他们没看过或没有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这对AMA委员会来说是最大众的问题。所以在投稿之前,作者们一定要将所投递期刊的作者须知浏览一遍,确保自己论文的内容与期刊相符。2.一稿多投作者不可同时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稿到两家以上的期刊,就算是部分论文也不行。此规定对即使是两家分属地方与国际、不同读者群的期刊也适用。虽然很多作者没注意到,不过重复发表是违反发表道德的。而且如果同时出现两家期刊收录的情况,也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所以在论文投递中,作者必须做到一稿一投。3.数据不一致文中提及的数字经常跟图表的数据不一样或没加上去。这便涉及到论文撰写过程中数据的统一,不管是文本中的数据还是图表中的数据,只要论述的是相同的内容,理所当然的数据也是一致的,所以切莫出现这类数据不统一、不一致的情况。4.未能保护病患者身份医学案例报告通常有些照片或文字可能泄露病患身份给读者。根据发表道德,此举极不恰当,而且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作者就应该确保病患身份不被认出。所以在出现病患身份的内容中,作者应该使用必要的代号或者名称,将病患的信息保护好。5.参考文献错误遗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和内文引用编号对不上、而参考文献排版错误又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遗漏和不正确的参考文献会影响论文的可信度。当别人通过你的文献索引查找文献时却发现对不上内容,这样的文献引用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更会让别人怀疑说引用文献的真实性。6.夸大结论虽然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是很重要的,编辑发现数据无法完全支持这些夸大的结论。论文的撰写要求便是实事求是,所以在结论的撰写中也是如此,过分夸大的结论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会让读者对论文的价值产生考量。7.对文字编辑的质疑太过轻率文字编辑在返还修改文稿的同时会附上说明信解释原因,但作者经常在了解原因前就先质疑文字编辑的修改。其实文字编辑之所以会提出修改意见,那么便是自己的论文可能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只是说明的不够清楚,但不管是哪个原因,我们都不应该轻易的质疑,要先确认没有存在该问题,再做出必要的说明。 医学SCI论文投稿时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填写著作权、利益冲突、道德委员会批准等的表单是发表过程中很重要的项目,但作者总觉得这个工作累赘,经常把没填完或填错的表单递交出去,这样导致编辑部与作者间必须要多次来回沟通,进而耽误论文发表进程。 对于医学论文写作发表投稿需要了解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各位学者能在工作之余,多抽些时间来看文献和了解一些行业前沿信息。只有这样,你的科研论文才有可能有创新性和时效性。 问题五:sci医学论文写作问题,怎么用英文写好一篇医学论文? 如果刚开始你是中文稿,可以自己翻译好了去投稿,但是最好投稿之前让导师看下,有语言问题让导师帮你改或者找公司帮着改下,这样后续会少走弯路。当时自己是直接去投稿,一审直接就是语言问题,被导师骂了一塌糊涂,让去找奈普格编译润色,后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sci论文的语言和学术一样重要。 问题六:如何在医学杂志投稿发论文? 首先,要确定好发什么级别和研究方向的文章,然后找到相应的期刊、杂志。然后投稿过去,等到收录用通知即可。 但是,想发医学类核心期刊,确实是比较困难,原因: 1、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2、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找些代理机构还是要快些。我去年评职称,就查阅了中文中文期刊在线,发了篇临床医学的,见刊还是蛮快的。 问题七:医学SCI论文投稿的格式是什么? 论文写作模板在万维书刊网上有不少,该站上每一个刊物的简介下面都有一个论文模板按钮,您点击后会进入到该站的投稿交流版块,上面有上百个各个期刊的模板,您可以去参考一下! 问题八:如果打算写医学sci论文,请问英语该达到怎样的水平,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个人觉得,要是英语不是很好的童鞋,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英语润色上也可以交给专业的翻译和润色机构毕竟进行科研和为了发表而绞尽脑汁写英语比起来,前者的时间更有效率也更经济,之前有师兄用过派利希,专业又修改的比自己的好多了,我是觉得这种好多了,省时省心。 当然腻害的童鞋也是可以自己慢慢去琢磨,反正我试过一次之后就基本上是自己写个英文的大概,然后拿去改就好了。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sci,中华医学杂志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之分的,英文版名为ChineseMedicalJournal,CN:11-2154/R,ISSN:0366-699,是中华医学会会刊,创刊于1887年,半月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设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论著(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病理讨论、疑难病例析评、学术争鸣、循证医学、病例报告、技术交流、临床医学影像、药物与临床、标准与规范、会议纪要、专题笔谈、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动态、读者来信、书评(或书讯)、人才交流与招聘以及学术活动预告等栏目。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要求

《中华医学杂志》来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当报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地区、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4000字(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技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15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王兴王兴,汉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正颌外科中心主任,口腔种植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中文名:王兴别名:王兴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职业:口腔医院教授主要成就: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6篇5次获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1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作品:《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人物经历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牙颌面畸形矫治以及口腔种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正颌外科学组名誉组长,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口腔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及美容分会名誉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美容及整形医师协会顾问。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学院院士,亚洲口腔种植学会顾问。现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等15种专业杂志编委。主要贡献(1)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第一作者56篇,第二作者44篇,其他作者46篇),其中SCI收录9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19部。主要学术论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颌骨牵引成骨在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附88例报告。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牵引成骨矫治(附112例临床经验与体会)。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牵引成骨矫治。牵引成骨技术在肿瘤术后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的研制及临床研究。获奖记录5次获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1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001年被评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共97项,医学12项)。2003年作为指导教师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4年获美国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及美国内固定协会2004年度最佳临床研究论文奖。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先后在不同学术期刊和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下面是主要代表专著。运动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体育科学》 2005,25(7) 63-67.运动应激所致血清IL-1β和IL-6浓度增加及其作用研究 《体育科学》 2006,26(7)33-35.运动应激对T-淋巴细胞膜Na+-K+泵和T-LTI的影响及其与高乳酸和k+血症的关系 《体育科学》 2007,27(8)53-567.运动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 25(4) 450-452运动与与白细胞介素.《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 14(4) 233-237不同强度运动引起的血浆K+、Na+变化及其对表面肌电图地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8; 17(1)93(第一作者,权威核心A级)急性运动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体育科技》 2002; 38(4):34大强度运动前后血pH值、血气指标、Hb、电解质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102(5)84 (第一作者,核心)运动所致血浆K+和血pH值的变化对肌肉疲劳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1)112两种强度运动后的血气指标及其与血浆K+浓度和pH值的关系.《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9)747-运动与白细胞的变化.《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136-139。运动应激对Th1/Th2偏移的影响及其与Cor、BLA和BUN的关系. 《体育学刊》2009年16卷.(5)95-99运动性细胞外K+与肌肉疲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8月,18卷(3),18-23.赛前集训期运动员URTIF与Th1/Th2偏移的关系.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月,33卷(11),57-59. 18.下坡蛙跳运动队TH1/TH2偏移的影响及其与Cor、IL-1和IL-6的关系.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月,34卷(11),57-59.珠海市成人体质现状的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17卷(1),26-30.承担科研课题1 2005至2008: 中国西部地区国民体质现状研究与比较(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负责人。)完成。2 1998至2001: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普通体育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四川省教育厅高教项目)。完成。3. 2001至2004: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及能力培养方案与研究》(四川省教育厅新世纪高教改革工程)。完成。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jiaoshou

在学术方面,多次参加国际整形外科会议,并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英国整形美容外科杂志》等多家权威整形学术专刊上发表文章。以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如下:1.同种异体全脸面移植供体切取和供体选择的策略研究.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M-Y及M-V成形术在处女膜修补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63.《Cadaveric Comparison of Two Facial Flap Harvesting Techniques for Alloplastic Facial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2007 以封面文章发表。4.《滑车上动脉亚分支的解剖研究及其在鼻再造中的应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7。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年7月 第31卷 第4期 《检测白塞病及复发性阿弗它口腔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意义》 第一译者《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8月 第19卷 第8期 《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第一作者《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11月 第19卷 第11期 《胸壁颗粒细胞瘤一例》 第一作者《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月 第23卷 第1期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第一译者《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9年07期《Lux 1540 nm 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疗效观察》第一作者《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9年06期《长脉冲1064 nm Gentle 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259例临床分析》《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8年02期《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回顾性分析》等

郝飞教授,男,江苏省淮安市人,1962年11月出生.现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1985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硕士,1988年毕业并留校第三军医大学工作。1990攻读博士并于1993年毕业。毕业后先后于1993年和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7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成为重庆市专科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郝飞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重庆医学》等杂志编委。 郝飞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年,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有较强内科工作能力,在抢救多种重危皮肤病患者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郝飞教授还擅长性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和真菌性皮肤病等诊断和治疗。 郝飞教授科研工作成绩突出。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重庆市重点攻关课题1项,涉及到尖锐湿疣、红斑狼疮及脱发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2篇,主编专著1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 索引序列
  •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是谁
  • 中华医学杂志作者简介英文
  • 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作者简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