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的功效与作用
1、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2、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3、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转化。汉黄芩素能显著降低肝内和血清甘油三酯,并能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还能显著降低血清γ-GT、AlT、AST、TG、Tch。黄芩苷、黄芩素还能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4、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通过建立炎性视网膜水肿的动物模型,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连续观察炎性视网膜水肿厚度的变化,并且与视网膜形态学观察及视网膜厚度测定的结果对比,从影像学和组织学量化了黄芩苷抑制视网膜炎性水肿的效果,并且对不同浓度的药物效果做出评价。黄芩苷具有明显抑制视网膜细胞外炎性水肿的作用,并且不比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逊色。
黄芩苷的禁忌
服用黄岑苷的时候要注意用法用量,不要使用太多。
黄芩苷是什么
黄芩苷是从双子叶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常温下为淡黄色粉末,味苦。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热乙酸。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乙酸铅生成橙色的沉淀。溶于碱及氨水 初显黄色,不久则变为黑棕色。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利尿、抗炎、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缓解哮喘 、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抗变态反应及解痉作用,也为哺乳动物肝脏涎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调节某些疾病的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生理效能。
药理用途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变态及解痉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等生理效能。在临床医学已占有重要地位。黄芩苷还能吸收紫外线,清除氧自由基,又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因此既可用于医药,也可用于化妆品,是一种很好的功能性美容化妆品原料。
总的来说,黄芩苷的药用价值还是非常强大的,在中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过在食用黄芪苷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它的食用禁忌,不宜食用过多,毕竟是中药材,是药三分毒哦!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大药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越鞠丸”名方 》
摘要:本文浅谈“越鞠丸”名方创制,方名来由,方歌,组成,功用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越鞠丸 六郁病
元代朱震亨提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六郁之说,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而创制越鞠丸这一名方。“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各等分为末成水丸,现临床学按原方量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故方之功用以行气解郁为主,使气机流畅,则痰、火、湿、血、食诸郁自解,痛闷呕恶诸症可除。郁病多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证时气郁常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口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见上述证候者,用越鞠丸无不见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加木香、枳壳、白蔻、厚朴;治疗慢性胃炎加苏梗、枳实、木香、炒莱菔子、砂仁、半夏、蒲公英;治疗消化性溃疡加白及、白术、海螵蛸、元胡、三七粉;治疗传染性肝炎加重栀子的用量,再加郁金、生大黄、绵茵陈、板蓝根、虎杖;胆石症再加金钱草、鸡内金、生大黄;治疗肋间神经痛加元胡、丹参、川楝子、乳香、没药;治疗精神抑郁症加石菖蒲、郁金、八月札、丹参、龙骨、牡蛎;治疗痛经加当归、元胡、郁金、细辛、益母草、红花、山楂。诸凡杂病有六郁见证者,投本方随症加味治之,常常会收到较好疗效。
越鞠丸出自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一书,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令人费解,笔者查阅文献,心中方为之一亮。
考方中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丹溪翁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丹溪翁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戴思恭承丹溪之学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郁症多缘于思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用越鞠丸总解诸郁。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要药物,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丹溪翁认为,凡郁在中焦,以苍术、川芎升提其气以升散之,并随症加入诸药。又认为,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由此可见,川芎、栀子在本方中有很重要作用,这亦是丹溪翁用“越鞠”命名本方的用意所在。气不郁则痰不生,用越鞠丸以开胃肠三焦之郁,从而使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消失,继而命名气、湿、痰、火、食、血“六郁”得到宣发,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的病理状态。
近贤冉雪峰指出:“查此方集香燥之品为剂,而能宣发脾气,又佐栀子以调之,在时方中颇有法度。……香能行气,燥可胜湿,湿郁夹秽,颇有可取。”当然,本方所治诸郁均为实证,若是虚证郁滞,宜选他方治之。正如《蒲辅周医疗 经验 ·方药杂谈》所说:“郁之为病,人多忽视,多以郁为虚,唯丹溪首创五郁六郁之治,越鞠丸最好。”
越鞠丸自创制以来,于今六百余年,众多医家名贤多有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笔者浅谈于此,以起抛砖引玉之用,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许济群. 方剂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85: 137
[2]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发行. 1985:121
[3]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 274
《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方法 ,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 单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摘要】近年来,关于单胺氧化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胺氧化酶;研究进展
1MAO理化性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分类名为单胺:氧氧化还原酶,是含Fe2+、Cu2+和磷脂的结合酶,主要作用-CH2NH2基团催化各种单胺类脱胺生成相应的醛,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或使醛转化为醇再进一步代谢。MAO是一种上具多个结合部位的单一分子酶,故对底物的特异性不高,可使多种胺类氧化脱氨。MAO广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尤以肝、肾、胃和小肠含量最多,主要位于线粒体膜外表面,并与膜紧密结合,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为辅酶;另一类存在于结缔组织,不含FAD,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脑组织中的MAO随年龄增加、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其活性增强。MAO能分解儿茶酚胺类激素,可间接反映心脏交感神经结功能。现已证实,不同来源的MA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很大,小者约100,000,大者可达1,000,000以上,是由于同一亚基的聚合程度不同所致。
2MAO实验室检测方法
最早检测MAO是用荧光测定法[1]和醛偶氮萘酚法[2],目前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醛苯腙比色法该方法通过MAO氧化苄胺,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的醛苯腙在碱性条件下产生棕红色,于470nm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
比色法该法是通过MAO氧化苄胺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与MCDP作用生成有色的甲烯蓝,于660nm处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此法需要加入终止液后测定,不宜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而且MCDP见光易分解。
连速监测法该方法是通过MAO催化苄胺生成氨,氨在α-酮戊二酸、NADPH和GLDH的存在下生成谷氨酸,同时NADPH还原成NADP+,引起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通过监测其下降的速率即可得出样本中MAO的活性。此方法快捷、操作简单、适合自动化分析,可减少人为误差,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合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应用。
3MAO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高低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最高值可达对照值的倍(n=30)。酶活性与腹腔镜所见肝表面的结节变化,以及与活组织镜检所见的纤维化程度相平行。纤维变仅限于汇管区或小叶中心者,其MAO活性大致正常;纤维变侵入肝实质内时,MAO升高率为30%;汇管和汇管区之间有架桥性纤维化时,则有83%升高;如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均升高,且升高幅度最大。国内报道阳性率均在85%(天津公安医院:17例,88%,高玑山等:32例,;薛德义等:71例,;黄泽伦:20例,85%;刘览等:30例,),其升高幅度及阳性率均超过急性或慢性肝炎。同工酶分离证实,慢性肝病SMAO-III有增高趋势;肝硬化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其阳性率为(13/18);肝硬化失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其阳性率为,故检测MAO同工酶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陈道宏等)。
虽然肝硬化时,结缔组织纤维释放MAO增多,但在纤维化甚为明显的血吸虫肝病,患者SMAO并不一定升高,故纤维化并非MAO活性升高的唯一原因。现已知大动脉和肺组织内MAO的浓度比血清高100-150倍,血中MAO可能部分来自血管内皮细胞。肝硬化时,病人体内的水分增加,末梢扩张和高动力型循环等有可能促使血管壁内MAO释放人血。由于胃肠组织也含有丰富的MAO,因此门-体静脉短路时,肠内MAO可经短路进入体循环。
各型肝炎: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MAO活性多数不升高,但在暴发型重症肝炎时,因肝细胞坏死,线粒体释放大量的MAO,可致MAO活性升高,阳性率可达,其升高幅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成正相关;急性肝炎经久不愈,病程超过3个月者,MAO活性亦可升高;活动型慢性肝炎有半数左右病例MAO活性升高。肝炎与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差别显著,而各型肝炎之间的MAO活性无显著差异。
糖尿病可因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因肝郁而继发肝纤维化,以至人MAO活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因纤维组织分解与合成旺盛,肢端肥大症可因纤维过度合成等原因,从而引起MAO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有些无纤维增生的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MAO活性不升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畸胎瘤、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慢性胆汁郁积型肝炎等患者的SMAO活性不变。
测定血小板MAO活性发现,正常对照组女性大于男性。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急性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MAO活性升高。双向情感性障碍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性低于女性;躁狂型患者显著低于抑郁型患者患者,单相抑郁症患者显著公共开支对照组。但美国学者最近研究认为,血小板MAO活性与精神病学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关系。酒精中毒者男性血小板MAO与女性有明显差异。
此外,测定肿瘤组织匀浆MAO和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有助于区别前肠和中肠的类癌瘤肿瘤,前肠类癌肿组织中MAO活性[(1850+342)mol/,n=16]明显高于中肠类癌肿瘤[(407+43)mol/]。
参考文献
[1]王坤,等.实用诊断酶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59-267.
[2]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9-231.
有关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2.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3.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6.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
7. 电大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8.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讨论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论文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通过炮制处理中药材形态、外观、四气五味等均会发生改变,同时毒性药物毒性作用也会大大降低,可知炮制即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又改善了药物疗效。中药材多为天然植物药,存在较多活性成分,而炮制过程促进了这些活性成分灭活、分解等反应发生,也直接改变了药材的功效,因而炮制作用重大。当前,关于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次研究结合现代科学计量资料对炮制影响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
炮制对生物碱类物质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常见于天然植物药中,较多药材含有该类物质,但是较多类生物碱毒性较强,需通过炮制去除或减弱。药材中生物碱不溶于水或水溶性较差,受热易分解,因而通过加热方式可去除多数生物碱,如乌头、附子等药物生品生物碱较高,经彻底加热后,各类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同时为了保护其他活性成分,调和药性可采用黑豆法和米醋法炮制。
炮制对多糖类物质的影响多
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药材中,在白术、茯苓、大黄等药材广泛存在,具有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力作用。部分药材需经过炮制过程,提高多糖含量,经过加热等方式促进植物糖类水解生成多糖。常用的盐制、酒制、醋制炮制工艺,都可以促进药材多糖含量增加,但是不同药材敏感度不同。以白术为例,不同炮制方法对多糖成分的影响不同,但与生白术相比,各类炮制方法均促进了多糖生成,如炭白术中多糖类含量较高,而焦白术、清炒白术则相对降低;但大黄炭和醋大黄中多糖含量不升反降,与白术相反。
炮制对挥发油类物质的影响
芳香化湿类等中药材中多含有较多挥发油类物质,而挥发油是发挥药材功效的.主要成。挥发油类物质存在一定毒性,尤其含量过高时可引发一系列毒副反应,故需要通过炮制方法去除一部分挥发油。挥发油类物质可随温度升高而挥发散尽,因而在现代制药提前挥发油时,多采用加热及水蒸气蒸馏获取挥发油,炮制挥发油浓度较高药材时,可采用烘制法等调整烘制时间可控制药材中挥发油含量。以乳香为例,生品挥发油含量过高,较容易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烘制后各类挥发油含量下降49%~80%,对人体刺激性减小达到良好的药效。在以挥发油为主要疗效物质时,需注意炮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挥发油散尽。
炮制对苷类物质的影响
苷类是常见的中药活性成分,如人参总皂苷、苦杏仁苷、天麻苷、黄芩苷等,不同苷类功效差别较大。苷类成分稳定性较差,受热易分解,因而当苷类物质作为有效成分时,要通过炮制可增加苷类的溶解度和浸出量,同时要保护苷类成分免收破坏。例如,药材中含有苷类分解酶时,要通过加热方法促进酶活性降低或失活,保证苷类成分稳定存在,提高药效,常用方法为热浸法。当苷类成分为毒性物质时,需利用其受热易分解的性质促进其水解,以山茱萸为例,生品苷类含量较多,而酒蒸后苷类含量下降50%以上,其中温补肝肾苷类并无损耗,因而保证了山茱萸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2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减毒作用
川乌、附子、半夏、甘遂、巴豆等药物生品毒性极大,临床用药安全性较差,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可消除有毒活性物质或减少活性物质。常见有毒药材饮片中有醋制品、清炒拌醋品、清炒品、生拌醋品等,均已经减毒。以附子为例,生品15~30 g即可达到中毒致死量,而炮制成盐附子、白附子、黑附子等后,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奇效,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急救药品,温里作用大大增强,少量毒性物质具有强心、扩血管效果。
活血祛瘀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对醋制、酒制等炮制方法研究发现,经两种方法炮制后,药物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力增强,抗血小板痉挛,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氧供给;同时,中医也认为醋制、酒制炮制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效果增强,如乳香醋制后活血作用增强,而大黄酒制后祛瘀效力加倍。
免疫作用
补益类药品通过炮制后,具有激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等提高免疫力作用。如南五味子醋制后提高免疫活性增强,怀牛膝酒制后提高细胞免疫能力等,而中医认为均炮制后两者滋补肝肾作用增强,因而补益类药材要合理选择炮制方法。
其他药理作用
在抗肿瘤中药研究中发现,部分药材炮制后可抗肿瘤活性可显著增强,如:制全蝎醇浸出物杀伤癌细胞效果提升,同时其对人体刺激性较小。同时,部分药材炮制后泻下作用大大降低,如炙炒或蒸制大黄、巴豆霜等,都可以作为缓泻剂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此外,较多中药经秘制后形成或增强了止咳平喘作用,如麻黄、紫菀、款冬花等,提示这类药材用于止咳平喘之效时需密制。
3 结 语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中医药生产仍滞后于西药,导致该现状的原因为中医药生产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节。炮制作为重要的中药生产步骤,应与现代化分析技术、生产技术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彻底阐明炮制机制,精确控制饮片成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安全饮片的工业生产。目前,各种药材炮制前后成分及药理学作用变化尚未完成阐明,应在现代科学内涵指导下尽快完善中药炮制研究,促进我国中药材及制剂走向世界市场。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 措施 。 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由于 儿童 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统计学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若(P<)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药物的滥用情况依旧大量存在。因为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的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具有远远高于成人的敏感性,其药物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不稳定、不规律用药的情况突出,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常选择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就使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泛滥存在。滥用药物对于患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药物间协同作用效率被降低。许多药物经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而药物滥用则会大大增加药品对肝肾脏器的功能损害。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 经验 进行判断,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②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而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③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缓释片等。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抗生素可分为3类[3]:①时间依赖类;②浓度依赖类;③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①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尤其是抗生素方面,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可通过培养细菌后,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②剂型选择。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③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
4结论
随着临床用药的管理强度增加,临床上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已经有效降低。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分类对于患儿用药的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认真选择用药。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而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时间依赖型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与药物浓度在组织中高于MIC的时间,药物峰浓度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常遵循着"缩短给药时间,减小给药剂量"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姚冰,潘洁,王远光,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79-180.
[3]王爱英,窦传斌.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 ,2010,8(5):147-148.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 总结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 配对 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编辑本段专业介绍 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编辑本段教育发展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电力控制箱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建国初期(1949—1966)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拓展开来,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原有“绝缘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光源与照明”等几个专业方向。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产品造型、设计等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行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一直以来,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开发了以工艺知识库为核心的、以交互式设计模式为基础的综合智能化CAPP开发平台与应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叶CAPP、同方CAPP等系列产品。具有支持工艺知识建模和动态知识获取、各类工艺的设计与信息管理、产品工艺信息共享、支持特征基创成工艺决策等功能,并提供工艺知识库管理、工艺卡片格式定义等应用支持工具和二次开发工具。系统开放性好,易于扩充和维护。产品已在全国的企业,特别是CIMS示范工程企业,推广应用,还研制了自动控制装置及系列产品,红外光电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功率、高品质开关电源的开发。机器人产品包括移动龙门式自动喷涂机,电动喷涂机器人,柔性仿形自动喷涂机,往复式喷涂机,自动涂胶机器人,框架式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研制。以上这些产品的开发应用还只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在生产中的一个侧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从各个方面进行新一轮技术重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也充满机遇。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 措施 。 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由于 儿童 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统计学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若(P<)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药物的滥用情况依旧大量存在。因为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的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具有远远高于成人的敏感性,其药物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不稳定、不规律用药的情况突出,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常选择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就使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泛滥存在。滥用药物对于患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药物间协同作用效率被降低。许多药物经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而药物滥用则会大大增加药品对肝肾脏器的功能损害。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 经验 进行判断,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②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而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③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缓释片等。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抗生素可分为3类[3]:①时间依赖类;②浓度依赖类;③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①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尤其是抗生素方面,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可通过培养细菌后,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②剂型选择。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③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
4结论
随着临床用药的管理强度增加,临床上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已经有效降低。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分类对于患儿用药的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认真选择用药。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而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时间依赖型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与药物浓度在组织中高于MIC的时间,药物峰浓度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常遵循着"缩短给药时间,减小给药剂量"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姚冰,潘洁,王远光,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79-180.
[3]王爱英,窦传斌.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 ,2010,8(5):147-148.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 总结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 配对 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同学 老师会知道的哦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作用:1.暑湿,湿温,胸闷呃逆,湿热痞满等。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3.血热吐纽。4.臃肿疮毒。5.胎动不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要作用:第一、用于湿热蕴结的泄痢、黄疸等证,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泻痢腹痛,常常与白芍、甘草同用,治疗湿热发黄,常常与茵陈、栀子、黄柏等利胆清热的药物配伍使用;黄芩能利尿,治疗热淋,小便不利,与车前草一起服用;第二、黄芩泻火解毒,尤其用于清泻肺热,治疗肺热咳嗽,可以黄芩一味药煎服,也可以与桑白皮、地骨皮配合,以泻肺止咳;可用于热病、壮热、烦渴等证,多与石膏、栀子一起服用;治疗咽喉肿痛、疮痈火毒,可以与连翘、金银花配伍使用;黄芩具有清热、安胎的作用,常常与白术配合,以治疗胎热不安
黄芩属于中药的清热燥湿药,其作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其安胎机理是清热安胎,用于孕妇热证。
黄芩 (《本经》) 【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植物形态】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 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厘米,宽约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 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 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 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 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 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 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采集】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药材】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 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化学成分】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药理作用】①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解热作用 早年报告,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④降压、利尿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⑥和胆,解痉作用 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⑦镇静作用 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毒性】黄芩毒性极低,煎剂给兔灌胃,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呈活动减弱,黄芩浸剂4克/公斤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如将黄芩浸剂2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健康兔,先表现镇静,以后死亡,可见静脉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著降低。 【炮制】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偏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G阴沸偏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倘氏家藏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1斤,甘草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 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天症状消失,天大便镜检正常,天大便培养转阴,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克,相当于生药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 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克。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天,最短7天,平均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论述】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⑾《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1. 狄留庆,范碧亭,黄亚.中药穴位给药治疗哮喘的药剂学研究进展,江苏中医1996,17⑸:422. 狄留庆,郭戎,范碧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逍遥丸中栀子甙和芍药甙,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⑾:6713. 谢辉,范碧亭,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杠板归糖浆中槲皮素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⑵:884. 狄留庆.促渗剂对定喘膏透皮渗透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⑶:1465. 狄留庆,范碧亭.加味逍遥丸体外溶出速率及其工艺规范化研究,中成药 1998,20⑸:96. 郭戎,狄留庆,谢辉,范碧亭.HPLC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丹皮酚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⑶:1567. 陈峰生,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礞石滚痰丸中大黄素的含量,基层中药杂志 1998,12⑷:288. 狄留庆,谢辉,潘桂玲,范碧亭.薄层扫描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栀子甙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⑵:959. 狄留庆.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专辑):11410. 狄留庆,谢辉,范碧亭,毛春芹.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中药材1998,21⑴:3411. 狄留庆,张丽云,沈金文,郭戎.HPLC测定血压平滴鼻剂中芍药甙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9,24⑴:3512. 狄留庆,范欣生,范碧亭,王永洁,童晓东.止喘雾化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5⑵:8813. 狄留庆.《中成药学》教学内容及要求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专辑):6114. 王迎春,狄留庆.TLCS法测定咽炎康颗粒中熊果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⑶:17715. 狄留庆,刘忠保.咽炎康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⑾:81516. 狄留庆.影响方剂疗效的药学因素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专辑):3217. 狄留庆.干姜挥发油的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中药材2000,23⑵:9918. 狄留庆,徐枢.HPLC法测定止喘雾化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⑴:4119. 狄留庆,谢辉,孙小玉,朱荃,等.经前安胶囊的主要药效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⑿:44120.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HPLC法测定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中葛根素及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0,25⑺:41321. 狄留庆,谢辉,朱荃,范碧亭,等.镇静逍遥颗粒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⑴:3222. 张余生,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抗炎作用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⑹:36523. 刘幸平,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SOD、MDA、NO和NOS的影响.中医研究 2001,14⑸:924.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余晶华,周建英,李伟东,狄留庆,高想.中药吸入治疗中轻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痰中IL-8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1,16⑵:3825. 毛春芹,谢辉,狄留庆.片姜黄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中成药 2002;24⑻:58126. 杜伟,周萍,卢金福,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江苏中医药 2002,23⑵:5027. 狄留庆,许惠琴,王维,林英勇.穴贴定喘膏的平喘作用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⑶:16128. 杜吉荣,狄留庆.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药学因素分析.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⑵:8029. 薛明,狄留庆,黄耀洲.细辛辛夷挥发油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⑶:14330.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俞晶华,尚宁,狄留庆.Effects of Composite Xinyi Aerosol (复方辛夷雾化剂) on Asthma Related Cytokines in Serum and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2,8⑷:27531.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李伟.HPLC法测定海马中次黄嘌呤、黄嘌呤的含量.中药材2002,25⑽:71632. 狄留庆,谢辉,张莉,燕珂.贞芪响声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⑵:14533. 谢辉,毛春芹,狄留庆.护肝拔毒软膏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3,25⑾:88234. 狄留庆. 蔡宝昌. 李伟东. 杨光明.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3,26⑺:49135.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小儿定喘口服液止咳平喘作用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⑸:5036. 李伟东,徐斌,狄留庆,蔡宝昌.RP-HPLC法测定通塞脉片不同拆方浸膏中绿原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⑴:3237. 张莉,狄留庆,吴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塞脉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⑵:9438. 狄留庆,范欣生,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⑷:22239.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乳香、没药提取工艺可行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⑸:29240. 王萍,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IL-3、IL-5和IgE的影响.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11⑸:1941.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HPLC法测定咳喘平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中草药2004,35⑵:16442. 李彦超,蔡宝昌,李伟东,狄留庆.马钱子总生物碱的测定及其提取条件的正交设计优选.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15⑴:4343. 毕肖林,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百秋李醇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⑵:12344.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⑶:17045. 张莉,狄留庆,吴皓.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除珠蚌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⑶:17346. 毕肖林,狄留庆.纳米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4,22⑹:106447. 狄留庆,范欣生,赵晓莉,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⑵:111-112毕肖林,狄留庆,黄耀洲. 穴位药物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机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4,15⑻:532-53448. 李伟东,杨光明,蔡宝昌,狄留庆.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⑶:206-21049. 王金余,狄留庆,潘红英. TLCS法测定复方芪连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⑹:50. 李伟东,狄留庆,羊亚香. 复方通塞脉片提取工艺的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⑷:24-2951. 狄留庆,毛春芹,谢辉,郭戎,等.麝香酮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30⑷:260~26252. 崔箭,狄留庆,沈红,崔勋. 野罂粟中野罂粟碱提取方法及其含量测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⑵:53. 张永太,吴皓,狄留庆,许风清.厚朴饮片切制规格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⑶:173-17454. 狄留庆.中药制药工程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1⑵:55. 毕肖林,郭胜伟,狄留庆.中华芦荟多糖提取和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⑷:26956. 狄留庆,沈红,燕珂,刘圣金,等.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中成药2005,27⑼:100457. 狄留庆,蔡宝昌,陆茵,赵晓莉,单进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⑷:49~5358. 狄留庆,倪美华,刘圣金.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⑹:59. 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杜仲炮制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5,16⑾:1078-108060. 赵晓莉,狄留庆,吴皓.清胃宁心胶囊精制工艺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⑸:308-30961. 倪美华,狄留庆,孙淑萍,等.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⑹:433~43562. 孙淑萍,狄留庆,黄耀洲,等.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中药材2005,28⑾:1026~102963. 单进军; 狄留庆.RP-HPLC法测定川芎挥发油中丁基苯酞的含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4. 倪美华; 狄留庆; 朱蓉蓉; 孙淑萍.HPLC测定北细辛不同部位及穴贴定喘膏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5.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 张莉.两种淡水育珠蚌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6. 单进军; 狄留庆; 罗兴洪; 陈浩.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中草药2006⑵67.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脉络宁注射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68.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⑶69.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动物多糖的化学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70. 刘圣金; 狄留庆; 吴德康; 宋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⑴71.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孙淑萍.皂土澄清剂处理对黄芪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⑵72. 韦昌桂; 沈宇清; 葛乃贵; 狄留庆; 张永太.通解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6⑷73.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中成药2006,⑹74. 花盈; 狄留庆.薄荷油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开发.世界临床药物.2006⑷75. 狄留庆; 孙淑萍; 黄耀洲.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⑷76. 吴永霞,狄留庆,吴皓,徐向彩.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⑷: 1.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编委2. 中医药系列丛书《家用中成药140问》,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编委3.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专业试题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编委4.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编委5. 中医药系列丛书《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副主编6.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编委7. 中医药系列丛书《临床实用中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编委8. 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编委9.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10.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编委11. 高等学校教材《中药制药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编委12. 《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编委13. 高等学校研究生用教材《物理药剂学》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 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项目 第一马钱子生物碱抗肿瘤机理及其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第三杜仲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国家项目 第一穴贴定喘膏的产业化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一通塞脉片复方活性部位群及其药效学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二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指纹图谱的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五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研究 其他项目 第一半夏泻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前研究 其他项目 第二中药复方辛夷口服液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三芍药甘草汤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部,省项目 第四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7⑷ 第一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中成药 2005,27⑼ 第一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第一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成药 2006,⑹ 第二白芍中芍药总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06,⑿ 第二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的影响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6,⑹ 第三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⑷ 第二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中草药 2006,⑵ 第二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⑹ 第二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 中药材 2005,⑾ 第二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5,⑷ 第一 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01-01 第三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4-02 第五中药制药工程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 科学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
文章来自~《中外医学研究》2021年第35期 作者:刘笑琪① 牛晓骥② 胡金萍② 【摘要】 氧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缺氧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直接或间接造成机体死亡。抗缺氧药物的研究成为预防机体死亡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医及西医均对缺氧有了一定认识。近年来, 研究发现中药在抗缺氧方面有较好作用,其中补益类中药表现突出,中医扶正固本治疗原则得到很大体现 。 临床中用于抗缺氧的补益类中药主要有黄芪、红景天、人参、西洋参、当归、枸杞6味。 本文对这6味中药的抗缺氧损伤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补益类中药 抗缺氧 综述 缺氧是指组织因氧供不足或用氧障碍而致的病理反应,严重可致死,临床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口唇甲发绀等。 近年来,中医药以作用效果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抗缺氧防治中应用越来越广范,而补益类中药尤为突出。有研究发现,在缺氧的防治中,使用频率在前20的单味中药中,补气活血类中药的应用率可达70%以上;其次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应用率在40%以上,使用率较低的为滋阴类中药[1]。临床中用于抗缺氧的补益类中药主要有黄芪、红景天、人参、西洋参、当归、枸杞6味。本文就这6味补益类中药近几年的抗缺氧作用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中西医对缺氧的认识 中医对缺氧的认识 在中医里并没有缺氧这一概念,但可 根据因缺氧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入中医学不同病名中,如“眩晕”“头痛”“喘证”“心悸”“血症”“耳鸣”“虚劳”等证。 中医认为缺氧成因大多与气虚、气滞、痰浊、淤血、阴虚等有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成因不外乎内外两种因素,缺氧亦如此,其外因为天地之气致病,即外在自然及 社会 环境;内因为人之气不足致病,即气之产生不足及损耗过度;血为气之母,故当机体血生不足时,同样会导致气不足;此外阴阳平衡也是缺氧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总的来说,缺氧产生的病机始终与“气”有关[2]。涉及的脏腑有肺、心、脑和肾等[3]。 中医药对缺氧的防治以补气活血、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豁痰开窍等为原则[4]。 西医对缺氧的认识 只要能导致血液内氧饱和度降低,造成缺氧性疾病的条件均可视为缺氧的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 缺氧的形成原因不外乎两种:氧供不足及用氧障碍。常见的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周围血管病供氧障碍等, 此外高原空气稀薄也会导致缺氧。 西医治疗缺氧的原则有:增加氧分压供氧,增强血液携氧能力,改善心、肺、脑功能等。 用于改善机体缺氧的西药有激素类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及降压类药物等。但这些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2 补益类中药的抗缺氧防治 补气固本类中药 黄芪 味甘,性温,被称为补气之圣药,多用于体虚之人。 陶文迪[5]研究发现,黄芪水提取物可能通过减少缺氧导致的自由基及代谢产物的过度生成及氧化应激使常压密闭小鼠存活时间延长。黄芪注射液能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与其对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作用有关[6]。黄芪甲苷还可通过抑制NF-кB通路保护缺氧心肌细胞,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7]。杨萍等[8]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H/R模型,检测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浓度,同时检测到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上调, 证明黄芪甲苷可通过抗炎作用保护缺氧心肌细胞。 曹昌霞等[9]发现 黄芪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表达,维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保护缺氧心肌细胞,且发现黄芪及红景天合剂的抗氧化作用强于单味药物 。 红景天 性平,味涩,被广泛应用于急性高原反应的防治[10] 。钟晓勇等[11]发现红景天甙能提升缺氧PC12细胞活力及能量代谢水平,主要通过mTOR-4EBP1通路实现。皇甫志敏等[12]发现红景天甙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途径改善小鼠慢性间断性缺氧肺损伤。王渊博等[13]发现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能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保护缺氧心肌细胞。有 研究发现红景天还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对缺氧心肌细胞结构及功能进行保护,发挥保护缺氧心肌细胞的作用, 具体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14]。红景天能促进低氧状态下内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素(ADM)、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RLR)及HIF-1a的表达,保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15]。 红景天还可通过抑制脑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PTP)的开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发挥其抗缺氧作用[16] 。范能全等[17]发现红景天在剂量为 mg/L时可明显延长斑马鱼低氧耐受时间。 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有大补元气的功能。 有报道通过常压耐缺氧实验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发现复方人参合剂能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18]。Lim等[19]发现人参皂苷Rb1能通过清除过量氧自由基保护海马CA1神经元。娄婷婷[20]发现人参皂苷Rg1、Re、Rf、Rb1、Rc和Rb2可能通过对SIRT1/PGC1a信号通路的干预实现其抗缺氧功能。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1能使缺氧Wistar乳鼠心肌细胞自噬力降低,提高AMPK通路相关蛋白活性,提升细胞存活率[21]。杨佳丹等[22]发现人参皂苷Rg3在降低骨骼肌线粒体内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增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供能效力。董学峰[23]建立C57BL/6小鼠的慢性间歇性低氧(CIH)模型,分组后腹腔内注射高、低剂量人参皂苷Rg1,发现人参皂苷Rg1可减轻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肺小动脉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减少HIF-1a、VEGF和内皮素(ET)-1的表达有关。 西洋参 性凉,味甘、微苦,有补气养阴之效。 王晓坤等[24]建立三种不同条件作用下的缺氧小鼠模型,分别给予一定剂量的西洋参总皂苷,观察发现西洋参总皂苷均可以明显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提示 西洋参总皂苷能提高缺氧小鼠模型的耐缺氧能力 。王琛等[25]从内质网的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西洋参总皂苷能减轻内质网应激造成的心肌损伤,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心肌细胞内的钙浓度及心肌正常舒缩功能,减少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西洋参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保护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26]。毕卓悦等[27]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西洋参总皂苷均可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高浓度较低浓度的效应更强。 补血固本类中药 当归,性温,味甘、辛,为补血之圣品,有养血活血之功。当归的抗缺氧功能可能与其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线粒体及细胞膜的作用有关 。 当归中的黄酮类和苯酞类两种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8]。田苏阳[29]提取到纯化当归多糖P-ASPO,同时发现当归多糖有清除体外自由基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及DPPH保护。另一提取物阿魏酸也有此作用。霍礼超等[30]研究发现当归多糖P-ASP可增高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保护缺氧心肌细胞。石皓等[31]发现当归挥发油可影响Akt/mTOR通路,减少细胞自噬,减轻缺氧细胞损伤。范智文等[32]研究当归补血汤对缺氧乳鼠心室肌的作用时,发现缺氧心肌细胞的活力及存活率明显提升,中高剂量较低剂量组效果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iR-34a蛋白表达相关。 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对缺氧导致的胰岛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保护作用[33]。 滋阴补气类中药 枸杞,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之效。 安巍等[34]发现不同品种的枸杞均有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严文英等[35]在缺氧环境下分组培养HK-2细胞,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细胞Ca2+含量,得出枸杞多糖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及抑制细胞自噬蛋白的表达以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缺糖缺氧HK-2细胞的损伤。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对凋亡相关蛋白及通路发挥作用,保护缺糖缺氧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36]。唐愈盛[37]体外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缺氧模型,发现不同缺氧时间下未经枸杞多糖干预的HUVEC细胞皱缩程度均高于干预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脑屏障有关。马琳等[38]发现100和50 mg/L的枸杞多糖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过氧化反应,提高细胞存活率,发挥抗缺氧作用。李亚萍[39]选取101名试验对象,将其分为51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及50名 健康 者两组,以不同剂量的枸杞多糖对COPD患者进行干预,COPD患者外周静脉血中HIF-1a表达水平较服用枸杞多糖前下降,其作用可能与枸杞多糖能抑制HIF-1a的表达有关,此次研究还发现,低剂量的枸杞多糖效果反而高于中、高剂量,与多数中药作用效果相反。 此外具有抗缺氧作用的补益类中药还有刺五加、党参、山药、白术、甘草、五味子、麦冬、沙参、冬虫夏草等。 长远以来,中医对缺氧缺乏系统认识。 研究发现中药及其提取物可通过其补气、滋阴、生血功能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且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多数高浓度作用高于低浓度。 中药对缺氧造成的机体多个系统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对缺氧反应最大,故研究多集中在这两个系统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建立缺氧模型,予以中药干预后,检测模型相关蛋白含量及表达情况,记录目标细胞存活量及模型的存活时间,研究方式比较单一。未来可对补益类中药持续研究,可向研究中药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庆.中药防治急性高原反应文献调查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7):66-68. [2]冯博,刘震,邢雁伟,等.中医学对高原病认识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3475-3479. [3]李浩然.论缺氧之中医证治及其机理[J].吉林中医药,1984(4):16-17. [4]唐玉琴,杨福权,淮文英,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缺氧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7):184-186. [5]陶文迪.黄芪对高原运动和行为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D].兰州:兰州大学,2020. [6]董雅洁,卢锴锋,高维娟,等.黄芪注射液减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7):1608-1610. [7]廖景光,王茜,赖碧艳,等.黄芪甲苷对缺氧培养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2015,31(2):133-135. [8]杨萍,周玉平,常秀春,等.黄芪甲苷调控HO-1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46(5):34-38. [9]曹昌霞,王宏斌,杨如意,等.益心方对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大鼠相关指标及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9,12(7):5. [10]罗勇军,周其全,后显华,等.传统医药在急性高原反应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1,23(7):1394-1395. [11]钟晓勇,李钻芳,林如辉.红景天苷调节缺氧所致PC12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0,51(4):36-38,42. [12]皇甫志敏,徐倩,王晓,等.红景天甙干预可改善慢性间断性缺氧模型小鼠的肺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31):5036-5040. [13]王渊博,朱镕湃,田心.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维持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2):209-211. [14]谭洪玲,马增春,肖成荣,等.红景天苷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3):194-197. [15]姜晓斐,罗心平,高秀芳,等.低氧状态下红景天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a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受体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5):620-625. [16]胡尧.红景天对缺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神经元线粒体MPTP机制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17]范能全,彭兰,杨武,等.红景天对斑马鱼游泳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的初步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5,35(8):1342-1345. [18]张爽,蔡璐,潘雪,等.复方人参合剂对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的影响[J].人参研究,2015,27(2):8-10. [19]Lim J H,Wen T C,Matsuda S,et of ischemic hippocampal neurons by ginsenoside Rb1, a main ingredient of ginseng root[J].Neuroscience Research,1997, 28(3):191-200. [20]娄婷婷.人参皂苷对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 [21]宋丽杰,孔宏亮,蒋玉昆,等.人参皂苷Rb1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改善乳鼠缺氧心肌细胞自噬能力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9):1425-1429. [22]杨佳丹,向荣凤,戴青,等.人参皂苷Rg3对模拟高原缺氧大鼠的抗疲劳效应和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2):110-115. [23]董学峰.人参皂苷Rg1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肺小动脉损害的影响[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7. [24]王晓坤,李梦,王誉蓉,等.西洋参总皂苷抗小鼠心肌缺氧作用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1):33-35,86. [25]王琛,李玉珍,王晓礽,等.西洋参茎叶总皂苷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1):28-34. [26]寿先进.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HK-2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27]毕卓悦,张莹,樊军,等.红景天西洋参合剂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及其机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47-50. [28]赵静,夏晓培.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6):172-174. [29]田苏阳.当归多糖的提取、化学修饰、抗氧化活性及其结构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30]霍礼超,李梦丽,乔成栋.当归多糖对缺氧-复氧损害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9,25(5):579-585. [31]石皓,刘凯,王昕,等.当归挥发油对PC12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自噬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5):445-448. [32]范智文,赵一俏,凌龙,等.miR-34a在缺氧复氧介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当归补血汤的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17,38(22):3401-3404. [33]陈文婷,杨叔禹,刘素嬛,等.当归四逆汤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缺氧引发的胰岛内皮细胞功能紊乱[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2017:92. [34]安巍,王亚军,石志刚,等.枸杞对小白鼠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396-397. [35]严文英,姚靖.枸杞多糖对HK-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功能及自噬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24):4010-4012,4017. [36]马琳,张蓓,胡秀娟,等.枸杞多糖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缺糖缺氧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0,43(4):683-687. [37]唐愈盛.枸杞多糖减轻高糖缺氧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8. [38]马琳,马然,王艺,等.枸杞多糖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8,27(10):1172-1175. [39]李亚萍.枸杞多糖对COPD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a抑制作用的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7. Anti-hypoxia Effect of Tonic Chinese Medicine LIU Xiaoqi, NIU Xiaoji, HU Jinping. [Abstract]Oxygen provides energy for the body, hypoxia can affect many systems in the bod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ing the death of the organism. The study of antihypoxic drug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prevent body death. At present,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hypoxia.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good role in anti-hypoxia, among which the 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prominent role, and the principle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greatly embodied. In clinical use of anti-hypoxia 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cludes astragalus, rhodiola, ginseng, American ginseng, angelica sinensis, Chinese wolfberry six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anti-hypoxia injury studies of these herb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Key words]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hypoxia Review do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05(2021)35-0185-04 *基金项目:青海省中医院院内课题项目(2019YN07) ①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16 ②青海省中医院 (收稿日期:2021-04-26)
黄芪多糖中的主要有效成份是多糖和黄芪苷。黄芪苷分为黄芪苷Ⅰ、黄芪苷Ⅱ、黄芪苷Ⅳ。其中生物活性最好的是黄芪苷IV即黄芪甲苷。黄芪甲苷不仅具有黄芪多糖的作用,还有些是黄芪多糖无法比拟的作用,其药效强度是常规黄芪多糖的2倍多,抗病毒作用更是黄芪多糖的30倍。由于含量少,效果好,更是有“超级黄芪多糖”之称。黄芪甲苷的药理作用1、 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排除侵入肌体的异物,对特异、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能促进机体抗体的生成,可使抗体形成细胞数和溶血测定值显著增强。黄芪甲苷能显著提高球虫免疫鸡的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和E花环形成率,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有效激活剂。黄芪甲苷还可以提高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器官中GSH-PX、SOD活性,提高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2、 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原理:刺激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使E环形成细胞数增加,诱生细胞因子,促进白细胞介素诱生,而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试验证明黄芪甲苷对IBD总保护率可达,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IBD,与高免蛋黄液防治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黄芪甲苷可以增强机体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降低LP0含量,减少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从而降低M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改善机体因肿瘤而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促进免疫细胞活化释放内源因子,防止过氧化作用造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抑制;黄芪甲苷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生长及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对流感病毒胞膜功能及影响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有明显作用。大大降低禽类的死亡率和产蛋率下降的幅度,且在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仅用金刚烷胺对照组,黄芪多糖的作用不明显;黄芪甲苷对ND病毒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前提是使用黄芪甲苷先于发现感染ND病毒,因此最好长期使用黄芪甲苷,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AMB)3日龄AA肉鸡在感染AMB的病毒的同时给予黄芪甲苷,可降低AM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脾和胸腺等免疫器官中的LPO含量,显著加强脾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对髓源性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其次,黄芪甲苷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亦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抗应激功效。黄芪甲苷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和胸腺萎缩,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和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从而起到抗应激作用,特别对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酶的双向调节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消除了热应激对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4、作为促生长剂。能增强细胞生理代谢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动物机体的代谢,起到营养保健作用。研究表明,可以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具有益生素的作用。5、黄芪甲苷可改善心肺功能。加强心脏收缩力,保护心肌,抗心力衰竭。还具有保护肝脏、抗炎、镇痛等作用。可作为各种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药。
黄芩 (《本经》) 【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植物形态】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 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厘米,宽约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 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 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 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 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 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 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采集】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药材】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 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化学成分】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药理作用】①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解热作用 早年报告,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④降压、利尿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⑥和胆,解痉作用 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⑦镇静作用 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毒性】黄芩毒性极低,煎剂给兔灌胃,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呈活动减弱,黄芩浸剂4克/公斤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如将黄芩浸剂2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健康兔,先表现镇静,以后死亡,可见静脉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著降低。 【炮制】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偏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G阴沸偏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倘氏家藏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1斤,甘草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 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天症状消失,天大便镜检正常,天大便培养转阴,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克,相当于生药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 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克。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天,最短7天,平均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论述】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⑾《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黄芩浓度变高后其抗氧化能力减弱,这个意思是抗氧化能力没有和浓度成正比,这个可能是黄芩提取液的总黄酮没有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可能分解或者被氧化了。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黄苓的抗氧化活性受到不同溶剂的影响,并目与其含的黄酮含量成正相关。建议你查一下相关研究论文,会比较靠谱。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