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肝吸虫病怎么治疗论文

肝吸虫病怎么治疗论文

发布时间:

肝吸虫病怎么治疗论文

问题一:肝吸虫杀不掉怎么办 1.病原治疗 (1)吡喹酮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性低、反应轻以及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优点。连服2天。治疗后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少数病例在服用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24小时后可减轻或消失。一般治疗量对肝、肾无明显损害。个别患者可有期前收缩、心律失常等。 (2)阿苯达唑 近年来临床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分2次服,7天为一个疗程。粪便虫卵阴转率几乎为100%。 2.对症治疗 对重度感染并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保护肝脏,以改善全身状况,并及时进行驱虫治疗。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者,除驱虫外并加用抗菌药物。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梗阻时应予手术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除积极保护肝脏外,应在病情改善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肝吸虫有时候治疗起来时比较困难,要有耐心治疗,没有打干净还需要继续打的。 药物多少都会有副作用,但是为了治疗,必须得服用,如果要换药,最好到肝病科叫医生开药。 问题二:肝吸虫怎么杀死 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具体可咨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改变预防控制所,有个诊断中心。 问题三:肝吸虫怎么检查,怎么治疗 你好:肝吸虫的检查:方法: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醛醚离心沉淀法、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治疗:1、驱虫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2、剂量疗程如下:(1)吡喹酮治疗:吡喹酮总剂量按体重75mg/kg计,2天分服,每天2次。治疗1 个月后肝吸虫虫卵未转阴者,再服用1个疗程。(2)阿苯达唑(如史克肠虫清)治疗:阿苯达唑总剂量按体重64mg/kg计,4天分服,每天2次。治疗1 个月后肝吸虫虫卵未转阴者,再服用1个疗程。 问题四:体检出肝吸虫感染,需要怎么治疗 此次病情:1、脚背和脚踝部疼痛,并出现水肿,目前不疼了,但脚踝部的关节肿大并且已经变形。目前小腿部也有浮肿想象出现2、尿频、尿急、尿疼痛。3、显著乏力,恶心、老想吐、没精神,上楼也费劲了,右侧后背部偶尔出现疼痛感。 2、肝功检查:ALP、和总胆红素增多 3、彩超检查: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内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双肾回声未见异常。医生建议做了乙肝和丙肝的检查,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还建议做肝吸虫的化验,但因为当地农场不能做肝吸虫检查,所以很担心病情的严重性。 4、尿频、尿痛、尿急的症状已经反复了很久了,一直不见好转,这次检查医生也没有给开任何药物,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真的很难受。病人曾服用过三金片、肾石通颗粒、诺佛沙星胶囊等药物效果不是很明显。

肝吸虫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主,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应进行手术治疗。一、药物治疗1、吡喹酮: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总剂量按感染轻重而定。服用吡喹酮的患者最早排虫时间在服药后6~8小时,排虫高峰期出现在首次服药后23小时。2、阿苯达唑: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用药起效时间较吡喹酮晚,虫体排出时间晚。3、六氯对二甲苯:本品为广谱抗寄生虫药,能使血吸虫虫体细胞发生生理机能和组织形态改变,性腺萎缩,肌肉活动能力减弱,雌雄分离,最后在肝脏被机体防卫系统消灭。本品有蓄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昏、兴奋、失眠、眼花、色视、夜盲。治疗期间及停药1周内禁饮酒及高脂肪饮食。有神经系统病变、精神病史、孕妇、哺乳妇女及肝炎患者、血液病患者禁用。二、手术治疗凡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均应手术治疗。肝吸虫进入胆道者或继发胆管结石,需行胆管切开取虫或取石,继发胆囊结石者,需行胆囊切除。三、营养治疗肝吸虫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及数量。四、其他治疗重度感染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增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

4. 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是肝吸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吡喹酮、氯喹、多西环素等。这些药物能够杀死肝吸虫,减轻病情,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副作用。饮食调理也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生、半生的淡水鱼类,以免再次感染肝吸虫。同时,应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2. 外科手术饮食调理也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生、半生的淡水鱼类,以免再次感染肝吸虫。同时,应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2. 外科手术

肝吸虫病论文

肝吸虫可能会引发脑炎,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可能会影响你的神经,导致你抽搐,或者是引发癫痫。

可能会引发脑炎,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可能会影响你的神经,可能会导致你抽搐或者是引发癫痫。

肝吸虫病是一种以肝胆疾病为主要疾病的寄生虫病。 人们通过食用含有活的肝吸虫囊尾蚴的生的或半熟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蜗牛而感染。 该省有数百万肝吸虫患者,其中许多人因食用生鱼和生虾而感染该病。 其临床症状以乏力、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隐作痛、肝肿大、头晕等为多见。 严重感染可导致肝硬化晚期变为腹水,甚至死亡。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轻度感染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重度感染时,才会出现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等。长期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肝吸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就是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比如吃鱼生,吃未经煮熟的鱼肉,吃未经烤熟的野生小鱼。因此,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如果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都可能未杀死全部囊蚴。而鱼肉中的肝吸虫囊蚴甚至可通过砧板、菜刀、盆碟、碗筷等厨具交叉感染,然后进入人口,使人感染上疾病。 肝吸虫病其实易于防治,关键是看人们是否了解和认识肝吸虫病的危害,主动改变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如果以前有吃鱼生的习惯,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了解肝吸虫感染的情况,或者直接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粪检,查看是否感染肝吸虫。如果已经有感染的话,只要口服药物驱虫即可。

肝片吸虫病论文

要选择高燥牧场防牧,尽量避开有螺的死水区域;灭螺;对牛进行驱虫,要经常进行消毒,通风,有条件的要打疫苗,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和氨水、氯硝柳胺药物灭螺和消灭椎实螺孳生地。坚持在疫区对牛进行春秋雨季的驱虫,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寄生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对牛、羊的危害性很大,并经常地方性大流行。肝片吸虫寄生于牛肝胆管中,产生虫卵,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合,肉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寄生在牛的肝脏和胆管中而引起以营养障碍、贫血、消瘦、水肿、异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通过被污染了的草料和饮水而传播,犊牛较敏感,多发于夏季和秋季。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要管好粪便,搞好其堆积发酵。坚持在安全地放牧,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地放牧和饮水。二是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和氨水、氯硝柳胺药物灭螺和消灭椎实螺孳生地。中草药具有杀灭有害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有抗细菌和抗病毒的效用。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有广谱抗菌的作用。

在肉牛疾病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黄连、黄柏、黄芪等中草药具有抗菌消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而栀子、知母、麻黄、防风、地骨皮等中草药可解表祛风、清热泻火,诊断要点如下:一、在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注意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但一般体温不高,在夜间休息时或清晨,能听到牛群的咳嗽声,以及拉风匣似的呼吸声,在驱赶牛时咳嗽加剧。

中草药具有驱虫作用,这类中草药具有増强机体坑寄生虫侵害的能力和驱除体内寄生虫的作用。如槟榔、贯众、百部、硫磺等对绦虫、蛔虫、姜片虫有驱除作用。某些中草药中含有酚类、多糖、生物碱、绿原酸等成分(具有驱虫、抗毒杀菌作用),其中苦参、大蒜、槟榔、使君子等可作为驱虫剂使用,其中苦参在牛球虫病和疥癣虫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

第一个综合防治措施是管好粪肥,做好粪肥的积累和发酵。坚持安全放牧,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场放牧和饮水。二是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和氨水、氯硝柳胺药物杀灭钉螺,消除钉螺孳生地。

肝片吸虫病是牛、马等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在人、马及一些野生动物中亦可寄生,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肝片形吸虫外观呈叶片状,灰褐色,虫体一般长20~25毫米,宽5~13毫米。成虫寄生在终宿主(人和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椎实螺在我国分布甚广,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区,春夏季大量繁殖。随同终宿主粪便排出的虫卵可进入螺体内发育为幼虫,叫尾蚴。以后尾蚴逸出,游进水中,很快脱尾,成为囊蚴,附着在水稻、水草等植物的茎叶上,等待动物捕食。动物或人经口吃进囊蚴后,囊蚴在小肠内蜕皮,在向肝组织钻孔的同时,继续生长发育为成虫,最后进入胆管内。可生存2~5年之久。

当幼虫穿过肝组织时,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和坏死,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当经过体腔或其他器官时可发生脓胞或形成结节似包囊。成虫在宿主胆管里生长,能使胆管堵塞,由于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刺激胆管,可使胆管发炎、变厚或扩张,并导致硬化等症状。

虫卵对干燥很敏感,在干燥粪便中停止发育,完全干燥下迅速死亡。如在室内干燥半小时即破裂死亡,阳光照射30分钟,40℃~50℃数分钟皆可死亡,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数月。家畜粪便经生物热处理以及消灭中间宿主(灭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人不要食用被囊蚴污染的肉类和蔬菜。

血吸虫病治疗方法论文

“血吸虫”,相信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毛骨悚然,十分不舒服。的确,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它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或者哺乳动物体内,导致其发病的一种可怕的寄生虫病。对于零零后的我们,对血吸虫这个疾病可能会比较陌生,只是在电视上或者书本上看到过,这说明政府在防治血吸虫病这方面做得是比较成功的。你可能无法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灾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灾区到处是田园荒芜惨不忍睹的惨状。如果想治好一种病,首先就要了解这个病的病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防治血吸虫病,自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效防治它,就必须弄清楚它的传播途径。通过互联网,我了解到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粪便入水。2、钉螺孳生。3、接触疫水。只要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就能很好地预防疾病。避免粪便污染水源和接触疫水这两点,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应该说比较容易做到,因此我觉得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是灭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没有钉螺,血吸虫病就无法传播。要想消灭血吸虫病,就必须消灭钉螺。灭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根据人力、财力情况,认真制定好方案。调查钉螺分布,实施药物杀灭钉螺。灭螺时要坚持先上游,后下游,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重点消灭居民点附近人畜常到的易感地带的钉螺的原则,并尽可能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改造钉螺的孽生环境。预防血吸虫病,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消灭血吸虫吧!

它们躲在黑暗中猎食,与人类纠缠了千年之久。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垂涎三尺,不但吸食活人的血,而且吞噬死者的肉体…… 它们就是几乎征服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包括我们人类的一种可怕的虫——血吸虫。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从西汉古尸发现的血吸虫感染者来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许多人惨遭血吸虫病的危害而丧生,有的村舍也因血吸虫病而被毁灭。患了血吸虫病的病人,早期可以不出现症状,或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症状,但是,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天长日久,重复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小孩患了血吸虫病则影响生长发育,长不高,智力低下,看起来就像小老头一样;妇女患了血吸虫病则月经不调,影响生育,并缺乏生活乐趣;如果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则腹腔里就会长腹水,肝脾肿大,表现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有的还会大呕血,真是吃得做不得,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和生活,靠劳动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就是影响生命、生产、生活、生长、生育之“五生”。世界上有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5种血吸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区总人口数约为31亿,患病人数约2亿,每年死于血吸虫病者约50——100万。在我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一种。防止或治疗血吸虫病的几点: 1.发现病人、病畜,积极治疗,以消灭传染源。2.消灭钉螺。在血防部门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大规模的灭螺活动。3.管理粪便。 4.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疫区水源。血防部门要在疫水区域建立明显的标记,警告人们不要下水,特别是要求青少年不要在疫水区游泳。必须下水劳动的人要穿防护靴、使用防护药品。 5.安全用水。疫区应提倡用井水。 6.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7.积极检查治疗血吸虫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血吸虫病,应积极接受血吸虫病检查。8.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 血吸虫病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作好预防工作,调整好心态,就一定能够消灭血吸虫。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xpw

? ? ? ? ? ? ? ? ?? ? ?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自尾蚴通过皮肤钻入人体引起感染,到血吸虫在人体内寄生,病人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后果。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的局部在几小时到3天内会出现小点或小丘疹,局部发痒。如大量尾蚴钻入,可出现较密集的成片皮炎,容易引起注意;如量较少,则往往被忽略。皮炎约在2一5天后消失。疫区下过水的人如出现这种皮炎,表明已经受血吸虫感染,应去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一次或短期内感染大量尾蚴后,短则半个月,长则经过1一2个月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上腹部疼痛、腹泻时有可能出现粘液血便。体检时可发现肝脾肿大和压痛。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可长期发热,体温常在下午升高,半夜后出汗退热。同时伴有食欲差、消瘦、衰弱、腹痛、腹泻等,粘液血便的症状可长时间存在。重症病人如延误治疗,可迅速出现腹水、恶液质而死亡.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病人未经治疗可转为慢性,但疫区有更多的病人在少量多次重复感染的情况下,并不出现急性症状,而表现为慢性状态。主要症状为轻重不同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长期带有粘液和血,肝脾明显肿大。晚期血吸虫病:感染血吸虫数量大的慢性病人最后都会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肝脾肿大、肝硬变、脾功能亢进。贫血、腹水、下肢浮肿,严重时食道下静脉曲张,甚至因其破裂而大出血、呕血、黑便,可常因此而死亡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粪便入水。2、钉螺孳生。3、接触疫水。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疫区水源。血防部门要在疫水区域建立明显的标记,警告人们不要下水,特别是要求青少年不要在疫水区游泳。必须下水劳动的人要穿防护靴、使用防护药品。常用的防护药品有:①皮避敌,涂抹一次持续有效4小时;②防蚴笔,涂抹后有效8小时。下水前均匀涂布于皮肤,超过有效时间应再涂一次。。

羊肝片吸虫病论文

一般在生食水生植物后2~3个月,可有高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持续1~2周,甚至长达8周以上,并有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数月或数年后可出现肝内胆管炎或阻塞性黄疸。生食羊肝者应注意有无咽部水肿、充血、暂时性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耳聋等。体检早期可出现荨麻疹、划痕征、右肺底部捻发音和胸膜摩擦音,肝脏明显肿大,质较硬,有压痛,脾亦可增大,腹水常见,可自行消失。慢性期可出现胆管炎或胆道阻塞,如有胆道出血,则贫血明显。异位肝片形吸虫病,可出现胃、胰腺、腹腔内或右季肋部皮下肿块。

羊肝蛭的幼虫寄生到池塘中的椎实螺上,在那里能发育成能游动的中间体,便回到水中,依附在水藻上,很容易被羊吃下,它们就会进入羊的肝脏内,并在那里长成成虫。人类吃了没有洗干净的在有蜗牛生长的池塘的水生植物,也会感染上肝蛭。肝片形吸虫病致病:肝片形吸虫后尾蚴、童虫和成虫均可致病,后尾蚴和童虫经小肠、腹腔和肝内移行均造成机械损害和化学刺激肠壁可见出血灶肝组织可表现出广泛炎症(损伤肝炎)童虫损伤血管可致肝实质梗塞随着童虫成长损害更加明显而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腹膜炎。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蠕虫病,又称肝蛭病。其虫体片形呈棕红色,长20-75毫米,宽10-13毫米,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可引起牛羊消瘦、贫血、水肿、生长发育迟缓,发生功能障碍,常造成牛、羊大批死亡。牛、羊肝片吸虫病多发生在夏、秋雨季,但由于此时牛、羊营养状况良好,所以通常不见症状表现。进入冬季以后,特别是春季牛、羊营养状况不良时,临床状况便很快表现出来。

最近养殖户询问最多的问题是羊的肝片吸虫病和血液寄生虫病,这两个疾病,也是最近造成羊死亡的主要病原。造成死亡的原因:一是养殖户诊断错误,二是用药不对,三是药品不合格。肝片吸虫病1、羊肝片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该病是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胆管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呈棕红色,形状像柳树叶,俗称“柳叶虫”。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最后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温暖的水中发育,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进入某些螺的体内繁殖一段时间,然后再从螺的体内跑出,成为有感染性的幼虫。附在草上或在水中。当羊吃草或饮水时,就可造成感染。而后幼虫穿透肠壁进行腹腔,从肝被膜进行肝内并定居于胆管;也可从小肠胆管口爬入胆管内。在胆管内经2-3个月就可发育为成虫,可生存3-5年,但并不排卵。低洼、潮湿、有死水泡子的草场,本病流行严重,感染率可达30-60%。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愿夏秋季较多见。2、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该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流行地区。在流行病区和流行时间内,病羊的临床症状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羊感染肝片吸虫少时,无明显表现;感染多时,可见食欲降低,反刍异常,瘤胃出现周期性臌胀或前胃迟缓,明显消瘦,下痢、贫血、黄疸、水肿,产奶量下降,孕羊流产。死后剖检,可见明显的胆管炎变化,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内有粘稠的胆汁,可能有出血,胆汁中包含着大量肝片吸虫虫体。3、怎样防治羊肝片吸虫病?预防,要选择高燥牧场防牧,尽量避开有螺的死水区域;灭螺;对羊进行驱虫,开春一次,入冬一次;羊粪要堆积发酵,杀死虫卵。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血液寄生虫-羊附红细胞体病1、羊附红细胞体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该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的致病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呈环形、球形、卵圆形等形态,附着在红细胞上或存在于血浆中。病羊和带菌羊是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吸血昆虫叮咬,血源性传播以及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当附红细胞体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进入外周血液,破坏红细胞。各种年龄的羊都可感染,发病集中在夏秋季节。病初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异食、口渴,粘膜呈黄白色。随着疾病的发展,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好,呼吸、心跳加快,食欲降低,反刍减少。流涎,流泪,多汗,四肢乏力,行走不稳,严重的卧地不起。产奶减少,发生便秘或出现腹泻,尿血,孕羊可发生流产。后期,粘膜极度苍白,黄疸也明显,肌肉震颤,有的突然退烧后死亡。在血涂片中发现附红细胞体即可确诊。2、如何防治羊附红细胞体病?预防,在夏秋季节,消灭吸血昆虫,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控制本病。在本病流行地区,于5月份发病前用贝尼尔或黄色素进行两次预防性注射,间隔10-15天,可防止本病的发生。治疗,发病后病羊要隔离,精心饲养和护理。可选用贝尼尔、黄色素、四环素或土霉素进行治疗。贝尼尔,每千克体重3-7毫克,用生理盐水配成5%的溶液,在深部肌肉分多点注射,每天一次,连用两天;黄色素,每千克体重3-4毫克,用生理盐水配成的溶液,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间隔1-2天,可再注射1次;土霉素250-300万国际单位,1次静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2-3天。此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等有利于病羊恢复。在牛羊方面,牛羊苏壮体现如下:一、促生长生长肉牛提前2个月出栏,羊提前20天出栏二、调节瘤胃改善瘤胃微生态平衡,从而迅速解决牛羊不食,呕吐,消化不良。三、改善体型,提高瘦肉率改善肉质结构,让肉质更加鲜美,提高肌肉比例!四、提高饲料利用率可以提高牛羊对饲料,草料的利用以及消化,节约百分之15的饲料以及草料。五、提高免疫力减少牛羊腹泻以及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六,使用五天粪便细腻无饲料残渣消化,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全国空白市场招代理联系热线巩老师 153  4656  6729 微信同步

虫体外观呈扁平叶状,体长20〜40毫米,宽8〜13毫米。自胆管内取出的鲜活虫体为棕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其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基部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许多小棘。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虫体的消化系统由口、咽、食管和左右分开的两条肠管组成,每条肠管上又有许多侧小分支。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两个分支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后部。1个鹿角状分支的卵巢位于腹吸盘后方的右侧。卵模位于紧靠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内充满黄褐色的虫卵。卵黄腺由许多褐色小滤泡组成,分布在虫体两侧。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30〜150微米,宽63〜90微米。前端较窄,有卵盖,后端较钝。在较薄而透明的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大的胚细胞。

  • 索引序列
  • 肝吸虫病怎么治疗论文
  • 肝吸虫病论文
  • 肝片吸虫病论文
  • 血吸虫病治疗方法论文
  • 羊肝片吸虫病论文
  • 返回顶部